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推荐8篇)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篇1

一、区域市场分析

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及历史数据:

1、熟悉产品特点、产品定位、市场政策、竞争策略、价格体系、竞品情况。

根据各产品的不同特点,执行差异化营销,走量品类和高毛利品类应相互配合,以提高各销售环节的积极性和产品的竞争力;

2、了解产品在终端市场、渠道市场的销售情况:

终端、渠道的销量及各自销量权重;终端各业态(KA卖场、士多店、特产店、旅游产品专卖店、酒店等)的覆盖及铺货情况;各终端、渠道市场的客情关系及对公司销售政策执行的配合程度;

二、2013年目标规划

1、总任务目标:完成6000万任务

2、KA任务及通路任务:

根据历史数据规划终端任务及传统通路任务,通过数据寻找新增长的空间

3、营销广度和深度提升目标:

考核指标:通路覆盖率、品类覆盖率等

4、KA占比提升:

商超作为公司品牌宣传的桥头堡及重要的销售网络,设定占比目标

三、团队管理及建设规划

柳传志曾经将自己成功原因总结为“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可见团队是目标完成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不是单枪匹马闯荡世界的时代,只有带好队伍才能更好做好市场。

1、导购员团队建设:培训、考核、激励

(1)培训:周例会制度召开,沟通销量完成情况、竞品动态、我司TOP10单品、市场存在问题、新品培训等。拓展培训:主要目的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执行力。主要内容:产品培训、销售实战演练、拓展项目等,成员:业务团队及导购团队。

(2)考核:任务完成率、毛利高产品及走量产品比例等

(3)奖励:月度目标奖励(根据公司资源具体情况设定),比如:占比提升奖励、增

长率奖励、完成率奖励,通过月度额外奖励,提升团队战斗力。

2、业务团队建设: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培训激励

(1)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任务完成率、网点覆盖率、新开网点等

(2)过程管理:提交周工作总结及下周计划,通过周例会制度解决:上周分销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竞品动态、推广活动等,在不断总结分析中提升团队战斗力。建立渠道三统一拜访制度(明确业务拜访的路线、拜访频率、拜访深度):统一打价、统一货架管理、统一拜访路线,帮助客户整理货架、抹灰尘,提升在渠道客户中公司的软实力。

(3)培训激励:根据公司费用设立考核激励;培训提升,熟悉产品及提升销售力。

四、渠道管理策略

1、商超渠道:

为切实有效提升产品销量,应着重加强对终端市场的把控,增强产品销售的广度及深度,确立只有终端的销售才是真正的销售,其他的只是仓库的转移的理念。

做好商超渠道围绕着“位置、出样、陈列、导购、促销”五点落实,及根据公司现有资源条件下落实三个终端表现第一:陈列位置第一、陈列面积第一、特殊陈列(堆头等)第一,通过三个终端表现第一提升卖场形象、销量,建好商超的形象店,树立标杆,辐射渠道开发。

2、传统通路:

借助商超标杆店效果,打造一批次专营形象店(根据市场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借助大范围的专营形象店,全面提升品牌形象。

根据目前海口各业务负责区域,要求业务团队扫街,解决拜访盲点及空白点,通过提升覆盖率来提升销量,解决购买便利性问题。

3、特殊通路:酒店、礼品渠道等网络。

海口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有着许多星级酒店(5家五星级酒店,15家在建5星级酒店),住星级酒店的客户属于高消费人群,需要酒店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比如特产销售及代为邮寄,通过开发,进驻酒店销售;每逢节假日,单位、企业发福利,以前经常都是发大米、油等生活用品,以后可以发我司产品,充分重视开发这块渠道,销量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产品策略

1、坚持单品突破,多品类组合覆盖:

高举主单品大旗,多品类组合销售,借助单品形成的品牌氛围做大销售额,同时也通过多品类组合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也可以通过主推新品解决单品突破后价格下跌导致渠

道利润下滑的问题。

2、定位主推产品及潜力产品、补充产品(高毛利产品、走量产品)

资源投放重点支持主推产品及潜力产品,最好的位置给主推产品,堆头提供给主推产品及潜力产品。具体策略重点抓好椰子粉及椰子糖的铺货率,提升木瓜粉、咖啡等的铺货,尤其在特产店专业网点。

六、推广策略

1、专营店:在现有的专营店基础上,再新建一批专营店,统一运营、管理,提升公司形象,强化我司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2、促销活动:买赠、特价等形式,不同业态有不同的活动形式。

促销注意事项:尽量避免长期低价促销;通过买赠等推出高毛利的新品,七、渠道客户管理

1、建立客户分级制度

渠道客户作为商人利少即缺乏动力,为了更好做好市场,建立客户分级制度,根据销量分A/B/C/D类客户,客户分级后业务团队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把D级客户升级为C级客户,C客户升级为B类客户,B客户升级为A类客户,目标清晰明了。不同的级别客户享受不同的政策支持。

2、提货奖励方案,通过激励(返利、旅游等)刺激客户提货。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篇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产品、新品牌大量涌现, 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 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技术条件、空间布局、市场竞争力均发生较大变化, 迫切需要对《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进行修编, 进一步充实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推进产业化进程,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修编后的规划重点发展10类144种特色农产品, 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要求, 规划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 并细化到县。规划为期2013-2020年。

一、《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 主要成效

自《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发布以来, 各级各地农业部门加强规划实施力度, 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加快, 重大农业项目支持加大, 重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形成, 专业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势产业带 (区) 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1、区域农业发展格局有新突破。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 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 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不断强化, 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正在形成。四川省已初步形成川西“稻菜”、“稻菇”轮作产业带、川西南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优质红心猕猴桃集中发展区。浙江省基本形成了沿杭州湾加工蔬菜产业区, 沿海钜缘青蟹等特色水产养殖带, 会稽山脉和天目山脉的香榧、山核桃等特色干果产业区, 丘陵山地的杨梅、枇杷、名优茶、食用笋、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区, 并形成了珍珠、中药材、食用菌、花卉、龟鳖、蛋鸭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云南省初步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北为主的花卉、中药材产业区, 以滇南、滇西南为主的茶叶、咖啡等特色饮料产业区, 以滇西、滇西北为主的畜牧、药材产业区, 以滇南、滇东南为主的热带水果、中药材产业区。重庆市初步形成了以涪陵、黔江为主的蚕桑产业区, 以永川、荣昌为主的笋竹产业带, 以九龙坡、北碚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区。安徽省形成以皖南和皖西为主的蚕茧产业区。陕西省强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 建成秦岭北麓、渭河以南百万亩猕猴桃优势产业带, 面积、产量居世界第一。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有新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围绕特色农产品发展, 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培育, 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标准化种养技术, 加大现代设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了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尤其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使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十分显著。江苏省的河蟹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值最大的水产品之一, 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占全国河蟹产值的60%以上。浙江省的铁皮石斛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 产品产值达到20多亿元, 占全国铁皮石斛产品产值的80%以上。部分发展良好的特色农产品产业现代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现代农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

3、产业化水平有新提高。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 在优势主产区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拓展, 推动了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同时, 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 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协会纷纷建立, 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 (协会) +龙头企业的基本组织格局。云南的红葡萄酒、啤酒、花卉、茧丝绸、制药、果品等一批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快速成长。山东省各类果、菜、茶加工企业发展到2215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180家、较大规模的批发市场567个、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60个。内蒙古油料加工企业104家、加工油料97万吨、加工率达76%。

4、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新保障。随着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 各地越来越重视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执法、检测、追溯“五大体系”, 着手组织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成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的认证。截至2012年底, 四川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315万亩,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1577万亩和411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10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37个、绿色食品1005个、有机农产品187个。甘肃省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 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总产值71.54亿元, 创建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5、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新进展。地理标志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象征。近年来, 随着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打造一个品牌, 带活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农民”作用得到有效彰显, 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截至2012年, 云南省已有52种产品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浙江省获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有142个, 内蒙古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36个, 四川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原产地) 81个。

(二) 主要问题

1、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 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还处在粗放、分散经营阶段, 产品质量不稳。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覆盖面小、带动力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人才短缺, 特别是带头人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依然突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 深加工、精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少, 产业链条短, 带动能力弱, 公司加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 品牌小而散的状况依然未有较大改观, 缺乏整合优势, 影响市场竞争力。

2、产品科技含量低。支撑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储备不足, 应用落后, 良种工程及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名特优产品因品种混杂、品质退化、质量下降而面临优势产品失去优势的危险。生产规模小而粗的现象仍然存在, 整体上仍以原料出售为主, 精深加工技术等后续技术研发落后、能力不足, 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不灵, 不能按市场需求生产。特色农产品资源多在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 生产资料供应、优良品种繁育、产品销售互相脱节, 一些鲜活产品受道路和运输时间的限制, 经常出现蔬菜、特色水果因外销滞阻, 价格下跌, 市场风险明显, 挫伤农民积极性。部分特色农产品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市场机遇的抢占。

4、发展资金缺乏。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但是, 国家已有的农业投资主要目标是保供增收, 依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来安排项目, 丰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而投向特色农产品的资金总量偏小, 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5、部分产品发展过度。随着人们对特色农业产业增收作用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 受到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刺激, 有些地方对于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 对国内外消费市场的理性分析不足, 导致部分产业开发过度, 比如受茶叶价格不断提高的影响, 部分西南山区的地方政府都在大力鼓励发展茶产业。目前我国茶叶消费以内销为主, 产量过快上升引起效益下降的可能性增大, 一旦市场波动, 将对农民收入造成巨大影响。

二、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

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颁布实施, 对我国各地调整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我国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 制定和实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13-2020年) 》, 对指导各地充分利用资源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 加快培育优势产区, 深化全国农业区域专业分工,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 有利于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目前我国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 多处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产阶段, 附加值低, 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村一品”优势, 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引导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区集聚, 发展适度规模生产, 有利于吸引加工企业进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大都为劳动密集型农业, 产品的商品价值较高, 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扩大农村就业, 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形成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实现产业富村, 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 有利于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当前,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食用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旺盛, 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 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 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 尽快形成新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 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 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 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 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动优势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 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 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 扩大出口, 优化出口结构, 这对于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广泛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五)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 而且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 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 为不同类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长环境。尊重自然规律, 应用现代高新技术,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地方特色种质资源, 有序推进特色农业, 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农产品发展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完善布局、突破制约、升级产业”为主线, 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 在产前和产后环节引入工商资本, 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 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 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 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 拓展国内外市场, 做精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 实现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二) 基本原则

资源依托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紧扣区域独特资源与生态条件, 突出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 将特色农产品生产集中布局在最适宜区内。

市场导向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既要瞄准现实需要, 也要着眼潜在需求, 既要占领国内市场, 又要开发国外市场。在品种选择上突出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季节特色, 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动态化要求。产业开发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产业整体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 建立完整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 提高特色农产品整体竞争力。

规模适度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市场的特殊性, 组织适度规模生产, 以提高生产效率, 保持产品自然特性和经济价值。

科技支撑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以科技进步来保障特色农产品特有的品质, 加强种质资源驯化, 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 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 培育核心竞争力。

生态文明原则。发展特色农产品要防止过度开发, 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特色产业村, 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 产品及其优势区选择

1、产品选择

规划期内, 选择一批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产品选择的主要标准:

(1) 品质特色:产品品质独特, 功能特殊, 有一定认知度。

(2) 规模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 产业可延伸性强, 有进行市场开发的价值。

(3) 市场前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 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

2、优势区确定

规划期内, 规划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进行重点扶持。确定优势区的主要依据:

(1) 生产条件: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 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

(2) 产业基础:有生产传统, 技术成熟, 相对集中连片, 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 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

(3) 区域分工:特色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区域格局。

(四) 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 重点发展10类144个特色农产品, 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 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 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 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 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 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四、10类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期内, 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 重点予以扶持建设, 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一) 特色蔬菜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整体上供大于求, 存在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现象, 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然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 对蔬菜中的特色菜的需求逐步增加。特色蔬菜因其特有的品质、营养价值及功效,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特色蔬菜发展中存在品种混乱、种植分散粗放、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差等问题,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4种特色蔬菜。

主攻方向:

(1) 加强特色蔬菜良种繁育和推广, 发展优质特色蔬菜; (2) 强化特色蔬菜产后处理, 积极发展深加工, 突出特色蔬菜的功能性开发,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3) 加快特色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规范行业标准,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培育名牌产品。

优势区域:

(1) 莲藕:江苏北部、浙江区、山东微山、江汉平原、广西中部

(2) 魔芋:秦巴武陵区、云贵川区

(3) 莼菜:江苏太湖区、浙江杭州、湖北武陵山区、重庆石柱、四川雷波

(4) 藠头:鄂湘赣区、云南区

(5) 芋头:浙闽区、山东、桂东北区、云南弥渡

(6) 竹笋:东南区、湖北区、西南区、陕南区

(7) 黄花菜:湘黔区、甘陕区

(8) 荸荠:浙江区、鄂中区、桂东北区、滇西区

(9) 山药:黄淮海区、云贵区、湖北区

(10) 黑木耳:东北区、浙闽区、秦巴伏牛山区、长江中上游地区、桂北区

(11) 银耳:福建区、秦巴山区、黔西北区

(12) 辣椒:东北区、黄淮海区、西南区、湖南区、西北区、海南区

(13) 花椒:西南区、藏东南、陕甘青区

(14) 大料:桂西南区、桂东南区、滇东南区

发展目标: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篇3

资源不是万能的,没有资源是万万不行的”,相信许多区域经理面对销售指标的压力,除了在营销层面向市场要粮食外,伸手向总部要资源、讲条件,也成为区域经理的必修课之一。

“向上边营销”:要资源、讲条件

在许多人看来,研究向上边要资源、讲条件是区域经理无能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本位主义表现。实际上呢?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无所不在,按照制造商→批发→零售→顾客的销售渠道模式,制造商厂家考虑的是“如何找到强有力的批发商”,批发商想的是如何找到大的零售终端,零售商想的是“怎么把商品销售出去”,谁跟自己过不去呀。

笔者和“喝涂料”的富亚公司老板蒋和平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如果一个经理连熟悉的、企业内部的资源都拉不过来,到市场上竞争也肯定会打败仗。从营销上来说,向上边要资源、讲条件是区域经理对内营销水平的一种体现。

区域经理要会向上边要资源、讲条件,必须破除几种“坏观念”:企业内部不应有本位主义、有权就有资源、伸手没有水平。

在生活中,本位主义的人,凡事站在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度去指责别人,这种人和行径是不值得称道的。但是对区域经理来说,和众多的分公司、大区经理争夺总公司资源的本位主义却是必须的。这是因为,首先,对整个公司的资源分配问题,老板拍板定夺,但是这种拍板定夺就公平吗?只要有竞争,肯定没有绝对的公平而言。你不去争,别人能得到的资源更多;其次,对于区域经理领导的团队而言,一旦出现自己的市场资源配置比别的大区少,区域经理的下面人难免会认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会对区域经理在公司的影响、水平、关系等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整体的士气;还有,区域经理最后业绩做上不去,向上埋怨公司没有给资源、创造条件,老板肯定会讲,我的资源就在那里,你不争不夺,这能怪谁?还是区域经理自己挨板子。

对区域经理来说,还有一个误区在于,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了,就应该享有这个位置可以支配的资源,把区域经理的权力和资源等同起来。这个等待、被动的观念是万万不能有的。因为在老板和其他部门看来,你区域经理这个权力是你开发相应市场的权力,至于资源如何配置那是另外一码事。如果区域经理把权力和资源等同起来,等人家分配,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那结果就惨了。

伸手向上要到底是有水平还是没有水平?花小钱办大事,这是老板最愿意看到的事;但如果相对大的花销取得更大、更有效的市场业绩,老板是更愿意掏这个腰包。这当然是建立在区域经理对区域市场的潜力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客观评价上。在一个销售季度下来算帐的时候,拿销售指标说话,别人不会再理会什么资源、条件等。你如果再在自己销售业绩往资源不够、条件没有上说道,那时就被人认为是找借口,来马后炮。事实上,资源争不争取是你的问题,而不是老板明确说不给支持的问题。要来资源干大业绩才是区域经理的水平体现。

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向上边要资源、讲条件是对内营销水平的一种体现。不要相信什么共同价值链、公司的整体利益,当你区域经理的位置被拿的时候,再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寻求总部支持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市场不相信眼泪,公司也不相信你这个时候的抱怨。话又说回来,区域经理积极向上要资源、讲条件也是公司内部竞争机制,让老板能把资源向优势地区配置。

如何向上边“营销”?

就差一口气,市场99度的水差1度没有烧开,如果当时总部再增加10万的广告支持、特价促销品再增加3000套、价格自主权再放大一些,我们就能把市场炸开了,许多区域经理这么推卸自己的责任。实际上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区域经理没有主动向上边要资源、讲条件,败了,只能怪自己。那么区域经理如何向上面要资源、讲条件呢?

有奶的孩子都会叫,没奶吃的孩子饿着也没有人疼。这叫也有叫的门道。因为区域经理也不止你一个人。

首先,自己心里必须有数——投入产出比。要资源、讲条件,对总公司来说都是可以争取的,关键是你必须给总公司的老板一个明确、务实的交代,投入的能产出更大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总体利润攀升、销售业绩大幅度增长、市场占有率暴涨、竞争对手主动退出或者潜在对手放弃、整体市场规模倍增等,这需要根据公司整体的战略安排确定。也就是说,你这个区域市场是主战场、还是侧翼迂回,是主动进攻还是骚扰牵制。要资源、讲条件时候,要端什么菜,区域经理自己心里要有数。

其次是怎么用资源、怎么用条件要交代清楚。光给总部画蛋糕还不行,必须给老板和配合的总部一个完整、详细的计划,怎么有效地去夺这块蛋糕。许诺、开空头支票,这是总部的老板最担心的,此外,他还担心你到时候以“计划赶不上变化”,执行走样。要资源、讲条件,就要切实按照深入摸清区域市场潜力、竞品动静,在此基础上,从渠道、价格、广告等角度找出并制定可行的最佳的市场切入计划,并辅以详细的可执行报告。

还有,向老板或者向销售、生产、市场等部门的总监要资源的时候,要提供多个而不是一个方案。在老板和销售、生产、市场等部门的头头们看来,区域经理作为局部市场的负责人,最了解当地当时的情况,计划你来做是天经地义,至于批准哪个方案是我的选择和平衡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有奶吃的孩子要东西,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如一块美味蛋糕、一个鲜艳的水果,这不仅是哭的问题了,还要告诉当妈的自己到底要什么。光哭有时候可能要招来一顿骂。

不要有“不要白不要”的心态

当好区域经理,向总部要资源、讲条件是应该的,但是必须防止走入一个极端,即不要白不要。有这种心态的区域经理,既不管区域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也不管市场潜力的大小,要么整天眼睛朝上,拉关系,把心思都放在通过吃请等手段拉拢老板身边人要求大开小灶,要么盯着别的大区,别人要什么,自己也跟着要什么,眼睛就是不往自己的庄稼地里看。

市场区域经理个人简历 篇4

市场区域经理个人简历模板

周生:个人简历模板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4岁(1991年5月23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8个月] 公 司:XXX制药有限公司 行 业:制药/医疗 职 位:区域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社区医士 学  校:桂东卫生学院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制药/医疗 目标地点:北京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区域经理 工作经验 /7—至今:XXX制药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制药/医疗 市场  区域经理 1.    商业公司间的业务往来,业务洽谈,市场调查。 2.    制订营销方案,业务指导培训等。 3.    公司产品结构定位,品种选购、核价,业务洽谈,在库产品销存,结算等。 4.    终端药店的业务跟进。 5.    新产品上架,产品价格维护,公司品牌推广等。 /7—2013 /7:XXX医疗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制药/医疗 工程部   主管 1.    负责产品导入,工程资料制订,审核; 2.    工程监查,设备及工装夹具设计制作,保养维修,改良及技术管理,品质控制,品质异常处置; 3.    工艺改良;产品结构改良; 4.    PCN,ECN等文件发放; 5.    水电安装,空压机,发电机,无尘房系统安装,保养及管理。 教育经历 /9—2013 /6  桂东卫生学院   社区医士   本科 证 书 2009/6  大学英语六级 /6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  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032006-10广州市医药行业特有工种监定站中药师中药师。-062007-10广州市医药行业特有工种监定站医药购销员医药购销员上岗证。2009-08-10连邦教育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师。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篇5

以下是我自己10多年来的销售经验和收集的资料相结合得出的一点体会,望领导批评指正。

1、渠道分析

在中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人说,中国至少存在着三类差异明显的市场:中心城市市场(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和部分地级城市)、三四级城市、乡镇(农村市场)。在这三类不同的市场中,不同类型、不同业态的K/A占据不同的竞争地位。一般人都认为国际性K/A应该最有实力,但实际上,在很多城市,地区性的K/A在当地的零售行业都有近乎垄断性的优势地位。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了现代渠道的重要性,但是在拓展现代渠道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头痛的问题——谁来做现代渠道?是厂家自己亲自操刀,还是借力经销商?

我认为,以三种主体业态(大卖场、批发店、便利店)并驾齐驱,来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泸州老窖湖北市场立体推广模式较为全面。

2、渠道开发及管理

一、卖场渠道管理

大卖场的基本定位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以便利、一站式服务、环境舒适、价格公平等众多优点成为了大众购物的首选。如某大卖场定位为“生活的好芳邻”,其核心就是强调便利、齐全和亲切的服务,代表了多数大卖场的定位.A、人群定位

随着购物者的成熟度的提高,购买行为也日趋理性,单纯的便宜价格、方便齐全已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要更深入地开发顾客层次,零售商的自身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做一个基本的产品提供者,而应是一个能满足购物者达到其期望生活方式的问题解决者。

另外,通路多元化的今天,人们有太多的购物方式和地点可以选择,在选择的时候,人们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和现有的可供选择的资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购物意愿。根据国际调查公司AC尼尔森的调查显示,大卖场已经凭借其便利、一站式服务、环境舒适、价格公平等众多优点成为了大众购物的首选。B、差异定位

大卖场吸引客户主要是其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价格低廉的商品、具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据顾客反映,大卖场一站式的购物服务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大卖场常常会有一些购物抽奖、买就送的活动参加,另外,对于某些家附近没有大卖场的客户,在休息日便会考虑去大卖场集中采购。

并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步提倡一站式购物、一站式服务的新型消费理念,连锁超市卖场作为经销日常生活用品的场所,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分析如下:

客流量大:通常来说客流量大,商业氛围较好的地段,零售业的销售额就有所保证。大卖场是人潮汇聚的地方,卖场商铺拥有聚集人潮的先天优势;同时大卖场每天都有免费班车可以吸引方圆5公里的客户前来消费。客流量多、商业氛围好,商家必然优先租赁此类商铺。

消费氛围好:大卖场东西琳琅满目,经营方式都是最后统一结帐,很容易让人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价格,陷进购物狂热中;也有不少人觉得既然来了一趟,干脆一次搞定,结果是该买的买了,不该买的也买了。客户的消费热情极高,商家也愿意选择卖场商铺来经营。

客流构成广:大卖场不同于其它零售场所,它有其自身的优点,商品齐全、购物环境较好、商品质量较有保证,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高级“白领”、“金领”来说,大卖场的方便成为他们购物首选场所的原因;同时大卖场的商品价格较低,对于老百姓而言,大卖场又是他们经济、实惠的购物场所。由此可见,大卖场集中了各个层次的消费群体。

配套设施齐备:通常商家在选择商铺尤其是经营餐饮类商铺的时候,对于水、电、煤等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对于大卖场商铺而言,由于大卖场本身对其基础设施的配备要求较高,因此商家完全可以打消此方面的顾虑。

停车位充足:通常大卖场的停车位充足,并且凭一定金额的收银条可以抵扣停车费,从而方便了有车族的购物消费。而有车族的消费实力是商家不容忽视的。

二、批发经销商管理

这种通路主要是指各级批发市场、批零商店等销售通道。放任式经营管理,购物环境一般,运营成本低,这些特点决定了产品适合大进大出,所以产品完全可以制定一个相对较低的价位,做大做足销量,以销量来拉动产品利润。的确,主打流通渠道是产品出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覆盖率,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通路。对医药保健品、糖烟酒、化妆品等快速消费品行业来说,这种渠道肯定是迅速启动样板市场,抢占商机的机遇。这种流通渠道窜货、价格倒挂、压货等现象经常出现,因此,需要制定和执行较为稳妥的价格策略。

在价格的制定上,主打流通渠道的价格可制定低价,即企业出厂价,产品在具体流通的时候可以由业务员或营业员向客户开据发票。还有月度返利价格,即为了控制通路,避免窜货,而设定的正常返利,一般是第二月结算。追加政策也是很好的价格策略,即为了鼓励核心经销商或重点客户,而设定的追加投入、促销、坎级政策。流通上的开票价格一般都是给予经销商或代理商的价格,因此,在价格的设定上,要低于特殊通路和零售终端的直供价格,况且,有些零售终端或特殊渠道进货有时会从流通的批发市场采购,作为厂家,必须预留价差,以合理通路利润分配,促使销售渠道畅通。

三、便利店管理

便利店也就是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烟酒商行。近年来,烟酒店渠道发展迅速,在许多地区,已成为继商超、餐饮、团购之后的一个新兴渠道。相比其它渠道,它距离消费者更近,以社区化和零散化为特征。烟酒店的飞速发展,是渠道扁平化的必然产物。以资源集中和终端渠道垄断为特征的传统大代理模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已经不再是渠道的主角。激烈的终端厮杀,过高的终端费用将更多的酒企业和酒水运营商排除在终端之外。在终端为王的思想指导下买断终端、瓜分终端的结局是终端的细化。纵观不同类别的终端,可以发现中国酒类流通渠道的一个发展规律,从大代理模式到渠道分销模式,从餐饮到大型连锁超市再到遍布社区的烟酒店,会发现酒企业和酒水运营商都在一步步努力靠近消费者。

作为新型业态,“烟酒商行”在自身的条件上应该比原有业态拥有一些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专业性。开“烟酒商行”的经营者一般都已销售烟酒多年,拥有丰富的产品知识,他们对烟酒文化和烟酒历史有一种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有些经营者还相当了解一些品牌的发展史,这对消费者来讲,拥有一种颇具吸引的知识魅力。另外,“烟酒商行”形象化的环境设计、琳琅满目的品牌陈列,让很多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由于经营的品类不多,经营者往往会集中资金优势进行烟酒货源的库存打造,这大大降低了烟酒的脱销风险机率。

3、团队管理

本人从事销售行业10余年,在保险行业、电动车行业、科技行业等行业。作为一个大区销售经理。对团队组建、团队销售业绩指标制定及达成、团队绩效考核、团队凝聚力打造、等有着较为丰富经验。

管理工作中最棘手的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对人的管理。销售队伍更是如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人生追求的人组成的团队,大多数员工长期远离总部,甚至长期在驻地孤军奋战,而且大多超负荷背负各项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回避的现实是销售部门流动率是每个公司最多的部门。以下从几个方面浅谈对销售团队的管理:

1)先对事后对人,明确责任,事事有人负责。人的管理是最难的,尤其对有一定阅历的销售人员。销售团队管理的目的是做好事情,达成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说管理好事情,让销售人员达成公司期望的目标就达到了销售团队管理的目的。所以包括销售目标在内的所有目标必须分解到责任人,人人对自己的目标负责。通过对事的管理来达到管人的目的。

2)以结果为导向,量化管理。销售目标进行月度分解到区域为基本单位,各级销售人员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导购负责所促销的门店,业务代表负责自己管理的片区,城市经理负责整个城市,省级经理负责全省,大区对整个大区销量负责,销售总监则对全国负责。前提是销售目标的制定和分解科学,可执行性强。可以通过设立较高的目标充分挖掘销售队伍的潜力,进行目标完成率排名考核,处罚下游,鼓励中游,奖励上游。就像学生考试,试题很难,对每个学生是一样的,也同样能根据分数的高低排出名次。另外一种是设立较低的目标,大多数人超额完成,能鼓舞士气,同样进行完成率排名。总之不管考试题的难易,最终优胜者是排名靠前的。一定要考试,不然就不知道好坏了。所有的销售人员都参加数字化的目标考核。销售团队的管理就以结果为导向,对自己的销售目标负责。

3)销售同比增长率排名的考核公平简单的反映出销售团队的业绩。对人员管理的大忌就是不公平,如果销售目标设置的不公平就先天造成销售队伍的不稳定,比如说两个销售代表的区域基础不同,而目标任务设置一样,就造成基础较差区域销售代表的离职等。销售同比增长率就是大家都和自己的过去比,比的是进步的速度,落后就要挨打了。整体平均增长300%,为什么你的区域只有30%呢?针对这种市场就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了。

4)对特殊需要整改的市场,可单独设立目标考核。往往需要大力调整的市场,参加一刀切的考核时雪上加霜,更不利于市场的培育和调整,只能造成进一步恶化和业务队伍的频繁换人。这种市场可单独报备公司审批独立考核。

5)销售队伍的热情和士气是高效团队的基本条件。打造一支士气高涨的团队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招聘具有乐观精神、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员工。二则树立典型和样板,激发销售团队的潜能,别人能做到的你一定能做到。三则选好团队的领导,领导都无精打采就不要指望下属能生龙活虎了。四则做好培训,培养一种赢文化。五则做好激励和处罚,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整体提升。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篇6

摘要:经国务院批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9月由农业部发布。这份规划对未来8年优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总体部署,是今后一段时期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稳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文件。新一轮规划将上一轮规划的肉牛肉羊品种分开作为2个品种,增加了马铃薯和天然

橡胶2个品种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继续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必须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进一步适应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阶段性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继续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主要成效与问题

(一)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规划》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重大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减缓了“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1.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别达到98%、80%、70%和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橘集中度分别达到99.9%、63%、50.7%和54%,分别比2002年提高0.25个、5.6个、5.7个和4个百分点。养殖业优势区域加快发展,肉牛和肉羊优势产区地位继续巩固;奶牛优势区域涉及的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比重达到50%;东南沿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黄渤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长江中下游优质河蟹养殖区“两带一区”布局趋于稳定,大黄鱼、罗非鱼和鳗鲡集中度均已超过80%。总体而言,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集中度稳步提高,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五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棉油糖生产基地、种养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和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财政专项实施,坚持以《规划》为主要依据,重点向优势区域倾斜,有力地推动了优势区域内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九大粮食优势产业带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5%,为粮食连续四年增产、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等优势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2007年优势区域产量分别为761.5万吨、951万吨、8177万吨、1750万吨、1193万吨,占全国比重达到99.9%、90%、72.4%、63%、58%。肉牛、肉羊、奶牛优势区域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显著提升,个体生产性能持续提高,发展方式开始转变,其中,优势区域牛奶产量达到2140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0.7%。出口水产品优势区域内鳗鲡、对虾、河蟹、罗非鱼、贝类、大黄鱼六大优势水产品养殖总产量达682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达到49%。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规划》有效地引导了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聚集,一些龙头企业纷纷进入优势区域,带动了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农机作业服务、标准化生产、贮藏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进程。玉米优势区域内精深加工企业的聚集度不断提高,2007年玉米订单生产面积达到7940万亩,比2002年增长124%。蔗糖工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全国90%以上的甘蔗制糖企业位于优势区域内。2007年优势区域内鲜苹果机械冷藏量比2003年上升7个百分点,气调贮藏量上升3个百分点,果品贮藏加工企业超过2200家,年处理量占苹果产量的15%。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优势区域内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达到256家,年销售额近630亿元,年均增长31.2%。深加工出口水产品贸易额占到了出口总额的46%,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的蓬勃发展强劲势头,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向纵深挺进。

4.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五年来,优势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步显现。一是优势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2.3%、61.6%、47.1%、70.3%,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21个、31.2个、23个和24.4个百分点;苹果、柑橘优质化率由30%分别提高到55%和50%;牛肉、羊肉优质化率分别达到35%、30%。二是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稳步发展,“三品”大米生产面积分别达到5000万亩、3000万亩、50万亩,无公害大米认证品牌近500个;生猪“瘦肉精”污染检测合格率达98.4%,比2002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三是优势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的加快发展,有效替代了高品质粮食及产品的进口,小麦进口量稳中有降;2002~2007年我国年均进口食糖119万吨,仅为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数的61%;两大苹果优势区鲜苹果出口量、出口额达到55万吨和3.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出口的54%和70%;东南沿海、黄渤海及长江中下游六大优势水产品品种出口量83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8%,出口额34.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5倍以上;对日鳗鲡出口量已占日本鳗鲡进口的90%以上,对美罗非鱼出口量占据美国60%的罗非鱼进口市场。优势区域布局的不断优化,提升了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有效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

5.优势区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五年来,通过《规划》的实施,推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势农产品生产效益稳步提升,农民在优质化、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等多个环节中获得的收益不断增多。据对八个优势区域的监测,2006年优势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比2002年提高了1.2~12个百分点。据对吉林玉米、河南小麦优势区的典型调研,2006年吉林种植玉米每亩实际纯收入235.13元,比上年增加136.51元,增长138.4%;河南种植优质小麦比一般小麦的亩均收益净增40多元。2007年,甘蔗优势区蔗农、优势出口水产品“两带一区”内渔民人均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加500元以上和1100元以上。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促进区域内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显现。

实践证明,《规划》的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优化了全国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

(二)主要问题

虽然《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体制机制、经济利益、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划》的引导功能尚未充分展现,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优势区域依然突出。

1.区域布局仍待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仍然存在品种少、范围小,部分优势品种区域主导地位不突出、上下游各产业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原有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已不完全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同时,随着优势品种日趋向优势区域集中,同一区域内同一时期优势产品之间竞争水土资源的矛盾逐步显现,增加了主要农产品结构平衡的压力。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节水刚刚起步,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畜禽圈舍建设落后,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农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滞后于生产发展。

3.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公益性服务体系运行举步维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不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单一,且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转化率低。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现代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专业化营销组织不发达,产销衔接不紧密,品牌多乱杂,运销服务、质量标准、标识包装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4.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优势区域内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与农民资本连接、服务支持、利益共享等一体化关系尚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少、规模小、不稳定的发展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

5.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现有投向优势区域的支农资金总量仍然不足,而且缺少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专项投资,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优势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二、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

(一)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区域化布局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人均资源紧缺、生产规模狭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瓶颈。上一轮规划实施的实践表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能够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有利于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区域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推动农业节能减排,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因此,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仍将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增地减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据统计,1997~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3亿亩,人口净增了9000多万,人均粮食占有量从412公斤下降到381公斤,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越来越大,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和结构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合理安排种养业制度,配套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有利于充分挖掘资源、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增产潜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这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大豆、棉花进口量已分别占国内消费的2/3和1/3,市场风险不断增大。同时,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仅影响国内生产和消费,而且影响农产品出口。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增强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使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保持出口的良好势头,需要长期进口的农产品保持必要的自给率。

(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主产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基础的有效手段

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大多处于传统农业主产区,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依然是增加农业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提高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优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三、新时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农产品供需的阶段性特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加速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进程,把优势区域建设成为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骨干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示范区,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区域资源优势出发,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瞄准现实和潜在需求,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引导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同时,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调整布局,政策扶持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2.坚持区域合理分工。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不同农业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产品优势区域的布局和产业发展目标,在严格保护耕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方向进行,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3.坚持产业整体构建。立足优势品种和优势区域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促使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与优势品种布局相匹配,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加快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4.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借鉴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充分认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联合协作,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行动协调、持之以恒的良好机制,努力形成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合力。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不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

(三)总体目标

力争经过八年的努力,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重点培育16个关系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以下简称县),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5个方面得到强化:———区域农业功能得到强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带稳步崛起,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有效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

———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优势区域粮食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棉油糖比重分别达到99%、95%、84%,柑橘和苹果比重分别达到80%左右,牛羊肉比重分别达到45%和48%以上,牛奶达到83%,水产品达到85%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强化。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整体提升,质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全程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市场法规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美誉度、知名度稳步提高,确保人民群众吃上、用上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满足市场消费升级换代的新需求。

———资源高效利用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农渔机具节能、农业主要投入品有效利用等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化肥、农药、水资源、农用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节能减排技改步伐不断加快。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得到强化。优势区域内现代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团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加速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跨越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能力明显增强。

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优势产品与优势区域的确定

1.优势品种的确定。坚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努力扩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份额,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是新时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优势农产品品种确定的基本依据。为此,在上一轮规划选定的品种基础上,按照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和既继承又发展的原则,本规划选择确定16个品种。

———保留的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生猪、奶牛等11个品种。这些品种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是确保国内基本供给或具备较强出口优势的主要农产品。

———调整的品种。包括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3个品种。其中,考虑到肉牛、肉羊2个品种在发展思路、重点和相关扶持政策上存在一定差异,本规划将上一轮规划中肉牛肉羊品种分开,作为两个品种。针对斑点叉尾鮰和藻类出口势头强劲的实际情况,将其纳入优势出口水产品之列。

———新增的品种。包括马铃薯、天然橡胶2个品种。马铃薯既是增粮作物,又是增收作物,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天然橡胶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供需缺口逐年增大。考虑到这2个品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本规划将这2个品种纳入规划范围。

2.优势区域的确定。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绝大多数优势区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也确有少部分县的生产优势有所减弱,有的甚至丧失。本规划对上一轮规划品种,根据其生产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对优势区域重新进行确认和划定,并细化到县;对新增品种,按生产优势选择重点县,划定优势区域。

(二)16个优势品种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1.水稻。水稻是我国口粮消费的主体,依靠国际市场调剂国内需求的余地极为有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水稻已连续四年持续增产,目前产需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未来稻米消费将呈增长趋势,受比较效益低、“双改单”趋势明显、水田面积减少以及机械化水平低、良种良法不配套等因素制约,播种面积增加有限,单产提高难度较大,稳定供给压力将长期存在。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优势区。其中,东北平原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的82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粳稻;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丘陵平坝地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河南南部地区、鄱阳湖平原、沿淮和沿江平原与丘陵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10个省(市)的449个重点县,着力稳定双季稻面积,逐步扩大江淮粳稻生产,提高单季稻产量水平;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杭嘉湖平原、闽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广西及海南的平原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6个省(区、市)的208个重点县,稳定水稻面积,着力发展优质高档籼稻。

主攻方向:立足国内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稳步发展粳稻,大力发展优质稻,不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是稳定和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稻田保护,稳定和增加双季稻生产;二是加强优质水稻品种选育与推广,规范发展轻简栽培技术,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水稻单产和品质;三是加强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稳定提升生产能力;四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优势区域稻米产业化步伐,打造世界稻米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水稻面积稳定在4.4亿亩左右,占全国的98%;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9%。优质率达到80%,比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5000万亩、500万亩。发展水稻订单种植1亿亩以上,培育国家级稻米精品名牌20个左右。

2.小麦。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作物,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突出。2004年以来,我国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播种面积恢复增加,单产和总产持续快速增长,产需总体平衡。但是,我国优质专用品种比例偏低,高档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仍需从国际市场进口。随着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加之受资源约束趋紧影响,确保小麦基本自给、满足优质化需求难度依然较大。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优势区。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主要包括336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等地区,主要包括73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西南小麦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主要包括59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中筋小麦;西北小麦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主要包括7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东北小麦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全部及内蒙古东部,主要包括16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主攻方向:围绕小麦基本自给、满足市场需求,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着力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和加工制品质量。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种植面积,进一步巩固、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形成稳定的商品生产能力;二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覆盖栽培、科学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着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小麦单产水平;三是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改善品质,提升质量;四是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打造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优势产业带,全面增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种植面积3.18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3.6%以上;产量达到1052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5.2%;优质率达到85%以上。优势区专用小麦播种面积明显扩大,小麦加工迈上新台阶,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3.玉米。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近年来,我国玉米面积、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良好,供求基本平衡。但由于玉米功能用途的拓展,在饲用玉米平稳增长的同时,工业消费特别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数量增长迅猛,需求增长趋快。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仍受优良品种相对较少、区域性适用技术普及率低、机械化收获技术尚未普及以及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增产幅度难以跟上消费增长速度,实现玉米供求平衡任务艰巨。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北方、黄淮海和西南3个优势区。其中,北方玉米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北京和河北北部及太行山沿线的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233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型玉米;黄淮海玉米优势区包括河南、山东、天津,河北、北京大部,山西、陕西中南部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北的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275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籽粒玉米,积极发展籽粒与青贮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适度发展鲜食玉米;西南玉米优势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及湖北、湖南西部的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67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青贮专用和籽粒与青贮兼用玉米。

主攻方向:以满足国内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食用消费优先为原则,在发展玉米生产的基础上调节好消费需求。一是充分挖掘复种指数潜力,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改善玉米生产条件。二是大力推广以“一增四改”(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播种收获为机械化作业)为重点的高产配套技术,着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三是巩固并加强北方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玉米优势区的地位,积极挖掘西南玉米优势区生产潜力,着力扶持和发展青贮玉米。四是坚持“不与人争粮”的方针,严格控制玉米燃料乙醇等工业消费增长速度,合理调节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及出口,适当增加玉米储备,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玉米面积稳定在3.1亿亩以上,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70%左右;产量达到1.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在满足国内玉米需求方面发挥骨干作用。玉米精深加工附加值大幅提高,专用玉米订单生产比例达到30%。

4.大豆。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2004年以来,我国大豆产量连年下降,进口急剧增加,目前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由于“两低一高”(单产水平低、含油率低、生产成本高)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加之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生产装备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国产大豆竞争力弱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生产供给不足、主要依靠进口的态势将长期存在,亟需明确市场定位,提高比较效益和单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东北高油大豆、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3个优势区,其中,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包括内蒙古东四盟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第二积温带以北地区,主要包括59个重点县;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优势区包括黑龙江南部、内蒙古的通辽赤峰及吉林辽宁大部,主要包括22个重点县;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沿淮及淮河以北、山西西南地区,主要包括36个重点县。

主攻方向:统筹油用、粮用大豆生产协调发展,努力保证食用大豆供给,着力提高高油大豆自给率。一是积极恢复和扩大种植面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恢复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我国大豆非转基因、绿色、无污染的优势,重点扩大东北大豆玉米轮作面积,发展黄淮海间套复种面积。二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普及应用机械化栽培和收获技术,努力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提升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大豆产销组织,引导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密切联系,努力发展订单生产,逐步改变大豆加工企业和产区脱节的状况。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大豆种植面积达到9776万亩,占我国大豆总种植面积的67.4%,比2005~2007年3年平均增加800万亩,其中,含油率21%以上的高油大豆面积达到60%以上,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面积达到30%;产量达到1579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2.6%;平均单产达到161公斤/亩,比2007年提高64公斤。

5.马铃薯。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高,在增加食品营养源、丰富市场食品种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但是,我国马铃薯生产也面临着优质高产品种缺乏、脱毒种薯供应不足、耕作方式粗放、机械化水平低、贮藏技术和加工增值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亟需提升生产、加工、贮藏、流通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5个优势区。其中,东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2省、辽宁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包括3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华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4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种用、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西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和青海东部地区,主要包括51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西南马铃薯优势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省(市)和湖北、湖南2省的西部山区、陕西的安康地区,主要包括182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鲜食用、加工用和种用马铃薯;南方马铃薯优势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3省,江西南部、湖北和湖南中东部地区,主要包括82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鲜食用薯和出口鲜薯品种。

主攻方向: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推进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用商品薯协调发展,坚持种薯先行、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方向,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升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水平。一是积极开发和选育优质专用高产品种。建立新型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和推广体系,引进、选育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扩大脱毒种薯供种能力。二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品种、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强化科技支撑。三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和贮藏能力建设。改善市场流通条件,促进产销衔接;研究开发、示范推广适合不同生态区设施和农户的贮藏保鲜与管理技术,增强贮藏能力,减少贮藏损失,提高商品质量。四是积极扶持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名牌产品。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1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1.7%;产量达到1.39亿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2.7%。建成高产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和完善的种薯质量控制体系,脱毒种薯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专用薯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20%和30%以上,加工比例达到25%。贮藏损失率控制在10%以下。

6.棉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和纺织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供求关系已由基本平衡进入到产不足需阶段,未来依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纺织工业需求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我国棉花生产长期面临着价格大起大落、面积大增大减的突出问题。同时,品种“多乱杂”、基础设施条件差、病虫危害严重、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也制约着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3个优势区。其中,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天津、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西关中东部地区,主要包括146个重点县;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主要包括60个重点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优势区着力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包括98个重点县,稳定发展海岛棉,着重提高纤维强力和原棉一致性,扩大异性纤维治理成效。

主攻方向:立足提高国内自给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是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和基础地力建设,提高抗灾保丰收能力;二是加快品种创新和良种推广,提高品种的抗病虫、耐盐碱、耐干旱和高产稳产等能力,突出抓好节水、节肥、节药等省工节本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加快推广采棉机具,减轻劳动强度,缓解用工紧张矛盾,降低生产成本,稳定植棉收益;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发展目标:到2015年,3大优势区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植棉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95公斤/亩左右,皮棉总产达到810万吨左右,力争满足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品种品质结构明显改善,陆地长绒棉、中长绒棉、中短绒棉之比由2∶93∶5调整为5∶85∶10。

7.油菜。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2004年以来,我国油菜生产持续下滑,到2007年油菜总产比历史最好年份减少19.8%。随着植物油需求的增长,未来油菜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亟需突破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良种良法不配套、生产效益差等制约瓶颈,恢复和扩大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油菜籽市场供给。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和北方4个优势区。其中,长江上游油菜优势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和陕西5省(市),主要包括101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高产、高含油量、耐湿、抗病“双低”油菜;长江中游油菜优势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及河南信阳地区,主要包括166个重点县,着力发展早熟、多抗、高含油量的“双低”优质油菜;长江下游油菜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两省,主要包括2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高含油量、抗病、中早熟、耐裂角和耐渍优质油菜;北方油菜优势区包括青海、内蒙、甘肃3省(区),主要包括27个重点县,着力发展抗旱、抗冻的优质甘蓝型特早熟春油菜。

主攻方向:增加油菜籽供给、减少国内食用油进口。一是积极开发冬闲耕地,扩大种植面积;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力度,努力提升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加快油菜机械化生产进程,着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三是加强标准化、良种化、产业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四是鼓励、扶持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国内龙头企业,培育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39亿亩,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95%;平均单产138公斤,产量达到1912万吨;优势区适合直播和机械化收获新品种得到广泛应用,“双低”油菜普及率达到90%以上;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含油量达到43%以上。

8.甘蔗。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面积、产糖量分别占常年糖料面积、食糖总产量的85%和90%以上。2007年,我国甘蔗总产量和产糖量均创历史新高,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新型能源开发步伐加快,甘蔗作为重要的糖能兼用作物,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亟需解决品种单一退化、病虫危害严重、肥水管理不合理、机械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和含糖率,持续稳定保障食糖安全。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3个优势区。其中,桂中南甘蔗优势区包括33个县,着力发展高产高糖品种;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包括18个县,着力发展耐旱高产高糖品种;粤西琼北甘蔗优势区包括9个县,着力发展高糖高抗性品种。

主攻方向:围绕确保食糖基本自给、保障食糖安全的任务,稳定甘蔗生产面积,切实提高甘蔗单产和蔗糖分。突出抓好甘蔗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产业化发展3项重点,加强蔗田基础设施、良种科研和繁育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大力发展甘蔗机械化深耕深松与收获,完善甘蔗与食糖价格联动机制,全面提高我国甘蔗综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种蔗农民增收。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780万亩,占全国甘蔗总面积的74%;平均亩产提高到5.4吨,蔗糖分达到15%;甘蔗产量达到9600万吨,产糖量增加到1140万吨,优势区域甘蔗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国的84%和88%以上。

9.苹果。苹果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近年来,在优势区带动下,我国鲜苹果出口量和浓缩汁出口量稳定增长,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升。目前,我国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五位,正由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亟需在优良品种培育、栽培技术配套、老果园更新、产后处理、组织化经营等方面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巩固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渤海湾和黄土高原2个优势区。其中,渤海湾苹果优势区位于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燕山、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包括山东、辽宁、河北3省的53个县,着力发展鲜食品种;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位于陕西渭北和陕北南部地区、山西晋南和晋中、河南三门峡地区和甘肃的陇东及陇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南4省的69个县,着力发展鲜食品种,加快发展加工鲜食兼用品种。

主攻方向:围绕促进苹果出口和深加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优质果率,增强贮藏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一是改革苗木繁育体系和现有栽培技术体系,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强化对有害生物的检疫;二是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施可追溯制度,建立中国的良好农业生产规范(GAP);三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加工贮藏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开发保鲜技术和完善冷链系统,提高苹果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800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2%左右。平均单产达到1400公斤/亩,优质果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产后加工处理能力达到优势区内总产量的40%,鲜苹果和浓缩汁出口分别占全国出口份额的70%、99%。

10.柑橘。柑橘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水果种类,是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品。近年来,我国柑橘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总产量稳步提升,鲜食柑橘出口量逐年递增,橘瓣罐头产量和出口量均已超过世界的70%,柑橘产业正成为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未来柑橘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为柑橘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科技支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管理粗放落后、采后处理能力弱等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浙—闽—粤、鄂西—湘西、特色柑橘生产基地5个优势区。其中,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位于湖北秭归以西、四川宜宾以东、以重庆三峡库区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沿江区域,主要包括38个重点县,着力发展鲜食加工兼用柑橘、橙汁原料柑橘和早、晚熟柑橘;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位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永州、邵阳和广西桂林、贺州等地,主要包括4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鲜食脐橙;浙—闽—粤柑橘优势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50个重点县,着力发展宽皮柑橘、柚类和杂柑类;鄂西—湘西柑橘优势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地区,主要包括24个重点县,着力发展早熟、极早熟宽皮柑橘;特色柑橘生产基地包括南丰蜜橘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橘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丹江库区北缘柑橘基地和云南、四川柠檬基地,主要包括20个重点县,着力发展极早熟、早熟宽皮柑橘等特色品种。

主攻方向:以提高我国柑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为主攻任务,按照鲜食、加工并举的发展思路,重点开发鲜食柑橘和柑橘加工品两大类,宽皮柑橘、甜橙、柠檬、柚类和其他特色产品以及橘瓣罐头、柑橘汁6种主导产品。一是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熟期结构,构建与现代柑橘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生产技术体系;二是加强鲜果商品化处理和高效安全贮藏能力建设,开发示范深加工工艺,提升果实综合利用水平;三是促进品牌整合,推进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形成3~5个特色鲜明、世界知名的优势柑橘区,8~10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柑橘产品以及一批有实力的知名品牌。优势区柑橘栽培面积达到2100万亩,占全国70%;产量达到2430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平均单产达到1吨/亩以上,加工原料单产2吨/亩左右;等级(商品)果比例达到75%,其中优质果率提高到60%以上;鲜果出口量超过140万吨,橘瓣罐头产量达70万吨左右,继续保持出口优势。

11.天然橡胶。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2007年我国天然橡胶的产量居世界第六位。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不足1/4,缺口巨大,亟需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优质种苗供给严重不足,低产胶园比例高、更新速度慢,加工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优化橡胶生产布局,挖掘生产潜力,增强国内供给能力。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海南、云南、广东3个优势区。其中,海南天然橡胶优势区包括18个县,着力发展高产抗风优良品种;云南天然橡胶优势区包括29个县,着力发展抗寒高产新品种;广东天然橡胶优势区包括13个县,着力发展抗风、抗寒高产速生品种。

主攻方向:以增加我国天然橡胶总产量、促进胶农增收、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为主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一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加快胶园更新改造,强化抚育管理,稳步扩大植胶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苗木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全面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加工布局,在优势区新建或改建一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年产量万吨以上的加工厂,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专用胶比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天然橡胶产业向技术效益型转变。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橡胶树种植面积达到1320万亩,新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单产达到96公斤/亩,年产干胶8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99%左右。建成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标准化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46家,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天然橡胶质量。

12.肉牛。近年来,我国肉牛业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布局不断优化,肉牛饲养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屠宰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肉类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肉食结构中牛肉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对肉牛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肉牛业基础母牛存栏量下降、专用肉牛品种缺乏、投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需进一步提升肉牛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供给。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中原、东北、西北、西南4个优势区。其中,中原肉牛优势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4省的51个县,着力满足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优质牛肉需求;东北肉牛优势区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5省(区)的60个县,在满足本区域优质牛肉需求同时,着力开拓东北亚市场;西北肉牛优势区包括新疆、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的29个县,在满足本区域优质牛肉需求同时,着力开拓中亚、中东市场;西南肉牛优势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5省(区、市)的67个县,着力满足本区域和华南地区优质牛肉需求。

主攻方向:以满足城乡居民对牛肉产品的基本需求为主要任务,鼓励规模育肥,实行集中屠宰,强化品牌销售,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新建及扩建一批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乡镇人工授精站,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二是扶持养牛大户和肉牛养殖小区牛舍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化粪池或沼气池,推行标准化饲养;三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配套建设青贮和氨化设施,建设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四是加强饲喂、饲草料生产加工、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五是制定活牛出栏、胴体质量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完善加工和流通体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肉牛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牛肉产量达到320万吨,年均增长达到3.6%以上,满足国内牛肉需求的45%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良种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优势区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优势区已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采用部位分割和冷链运输的牛肉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13.肉羊。随着肉羊区域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羊肉生产大国的地位,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杂交改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羊肉产量持续增长,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未来羊肉消费量将呈上升趋势。但是,肉羊业仍然面临良种覆盖率低、专用饲料供应不足、养殖方式落后、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等制约因素,必须加快改造和发展步伐。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4个优势区。其中,中原肉羊优势区包括山东、河北南部、湖北、山西东部、河南、江苏和安徽7省的56个县,着力发展秸秆舍饲肉羊养殖;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包括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6省(区)的32个县,着力发展高档肉羊养殖;西北肉羊优势区包括甘肃、宁夏、新疆、陕西4省(区)的44个县,着力发展无污染优质肉羊养殖;西南肉羊优势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5省的21个县,着力发展山羊养殖。

主攻方向:以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改造传统养殖方式,大力培育优势品牌,提高肉羊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新建和扩建一批省级原种场、县级繁育场和乡镇改良站,构建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支持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建设,提高舍饲规模化养殖水平;三是推行秸秆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菜饼粕和单细胞蛋白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四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加工流通市场体系,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4个具有饲草资源、品种资源、市场资源优势的肉羊优势区,优势区羊肉产量达到240万吨,年均增长5.5%,满足国内家庭羊肉消费需求的48%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60%,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16.5公斤左右,优质羊肉的比重达到50%以上;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羊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品牌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羊肉产量的60%以上。

14.奶牛。近年来,在奶牛优势区的带动下,我国奶业持续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明星企业和知名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发达国家的1/12,发展空间广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妥善解决奶牛饲养方式落后、良种化程度不高、奶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乳及乳制品市场不规范、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促进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京津沪郊区、东北内蒙、中原、西北4个奶牛优势区。其中,京津沪郊区奶牛优势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市的17个郊县,着力提高奶业现代化水平,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保障市场供给;东北内蒙奶牛优势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3省(区)的117个县,着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中原奶牛优势区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4省的111个县,着力发展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小区,大力提高奶牛单产;西北奶牛优势区包括新疆、陕西、宁夏3省(区)的68个县,着力发展舍饲、半舍饲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主攻方向: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养殖比较效益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优势区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示范带动全国奶业发展。一是加强奶牛良种繁育,建设奶牛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改良中心、配种站、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信息中心;二是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扶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场),大力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机械挤奶站;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奶牛群体改良、高效繁殖、标准化规模饲养、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疫病防治和原料奶质量控制技术;四是完善乳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加强奶业预警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奶牛优势区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到2015年,优势区内奶牛存栏量达到1700万头,牛奶产量达到5400万吨,占全国奶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83%以上。机械化挤奶普及率不断提高,原料奶质量进一步改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技术推广、原料奶收购等支持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15.生猪。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食品来源,占我国肉类总消费量的62.5%,在饮食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养猪业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具有“猪粮安天下”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猪肉需求总量仍将继续刚性增长,但受资源环境约束、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和产业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确保生猪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沿海、东北、中部和西南4个生猪优势区。其中,沿海生猪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4省的55个县,着力发展现代化养殖,确保一定的自给率;东北生猪优势区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3省的30个县,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确保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供应;中部生猪优势区包括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7省的226个县,着力发展健康养殖,稳定提高调出能力;西南生猪优势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5省(区、市)的126个县,着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养殖,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拓宽市场空间。

主攻方向:以确保生猪生产平稳增长、保障基本供给、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现有种猪场,配套建设原种场、扩繁场、种公猪站,提高种猪质量;二是加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养殖大户,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快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完善种猪、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的监控手段,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四是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扩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五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4个优势区生猪年出栏达到4亿头,出栏率达到150%以上;生猪调出量达到2.4亿头,占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60%;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提高到120公斤,猪肉总产量达到3240万吨;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65%以上,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完善,生猪生产逐步实现无公害化;生猪产品出口增加到80万吨。

16.出口水产品。近年来,我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和水产品贸易大国地位。2007年,水产品出口额达97.4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26.3%。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发展进入相对集中、规模化、产业化开发阶段。当前,影响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根治、出口企业创新能力弱、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对继续巩固我国出口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扩大水产品出口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3个优势区。其中,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4省(市)的62个县,着力发展对虾、贝类、河蟹、海藻;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5省(区)的121个县,着力发展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7省(市)的102个县,着力发展河蟹、斑点叉尾鮰、鳗鲡、海藻。

主攻方向:围绕培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大出口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巩固和强化水产品在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大力推行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继续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水产养殖业;二是切实抓好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治理、生产自律、市场准入、科技创新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三是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规范养殖和经营行为,加快渔业组织化、产业化进程。

发展目标:到2015年,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内水产原良种体系较为完善、运转高效;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成,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优势品种出口量达到107万吨,出口额达到44亿美元;水产健康养殖基地达到300个。

(三)复合产业带发展方向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物的多样性和我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悠久性,同一区域往往具备适宜多种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资源条件。在目前16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许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适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优势农产品生产,从而使部分品种的优势区在空间上出现重叠,形成复合产业带。受区域内资源、环境、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复合产业带面临着处理多种农产品生产协调发展问题,需要根据产业要素的成熟程度及不同产品叠加的相互影响,合理确定发展方向,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和发展途径,推进产业带科学发展。

在种养业产品叠加的复合产业带内,种植业产品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饲料来源,畜牧业生产副产品为种植业生产提供肥料来源,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产业发展具有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该类复合产业带应以强化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注重关联产业有效聚集、推进种养加全面协调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积极推广优质专用品种,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过腹还田、稻田养殖等循环农业,充分开发农业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整体水平,逐步建立起农牧有机结合、良性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该类复合产业带涉及751个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及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等。

在农作物复种多熟的复合产业带内,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实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不同作物之间可以协调利用光热水土资源、趋利避害,产业间呈现协调共进、协同发展的互存关系。该类复合产业带应根据耕地高负荷利用的现状,以推进耕地用养结合、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技术替代资源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沟渠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和栽培体系,合理搭配农作物品种,推行新型种植模式,加强轻简栽培、保护性耕作、免耕覆盖等新型耕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加快机具和技术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促进农机农艺结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该类复合产业带涉及631个县,主要分布在黄淮海、长江流域等。

在农产品竞争水土资源矛盾突出的复合产业带内,多种农作物在同一生长季节内竞争光热水土资源,多种牲畜竞争饲料、场地等资源,产品之间存在互竞关系,资源利用协调难度大。该类复合产业带应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变化趋势和生产发展目标,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坚持趋利避害,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合理安排种植、养殖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强粮食生产主体地位,统筹安排耕地和其它农用地,不断优化相关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及其关联产业布局和结构;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中心,积极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栽培技术,克服连作障碍;统筹协调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抗灾减灾、保收增效的现代设施装备水平。该类复合产业带涉及579个县,主要分布在北方“一作区”、黄淮海平原、西南丘陵旱作区等。

(四)环境影响分析

上述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在强调生产发展的同时,注重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体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理念,总体上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对各个优势品种的适宜和最适宜生产区域进行布局,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等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在优势区域大力推广应用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农渔机具节能、农业投入品有效利用等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并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四是针对部分区域出现的多产品叠加、资源利用矛盾突出等问题,强调通过合理安排农作制度、推进种养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建设复合产业带,有利于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五是引导优势农产品实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同时,也可能对局部地区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一是优势农产品集中度提高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域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风险;二是优势区域产业集聚度的提高,部分优势农畜产品在少数地区高强度生产,可能对当地资源环境造成一定压力。针对这些问题,要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科学规划和引导,正确处理专业化和多元化生产的关系,加大动植物保护力度。同时,加强优势区域生态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掌握资源环境质量变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做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

五、主要政策措施

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必须立足国情,统筹谋划,注重实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在制定有关政策、编制相关规划时,注重与本规划衔接,把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作为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培育优势品种,做强优势区域,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一)加强科学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道路。优先在优势区域建设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优势农产品科研经费投入,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有效聚集长期追踪优势农产品技术需求的研发力量,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依托重大工程和国家科技计划,在动植物育种、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重点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尽快形成适应不同优势品种、不同优势区域要求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针对产业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优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核心技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不断充实优势区域基层技术推广力量,完善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确保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积极扶持社会化技术服务组织。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和完善县及县以下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使之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增强生产指导、技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范围,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重大工程项目对优势区域的倾斜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配套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现状,加大优势区域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力度,抓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和务农技能,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二)完善农业设施装备,强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础支撑

突出抓好优势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现有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改善耕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增强各类优势农产品基础产出能力。在实施好现有粮食生产各项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以粮食优势区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重点省区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全面提升优势区域总体粮食产出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科技集成应用能力,完善综合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现代物流设施与手段建设,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农垦企业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以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为重点,加快制修订一批与优势农产品相关的标准。率先在优势区域实施农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和转化,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专项资金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并示范带动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进村入户,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加强认证监管,健全淘汰机制,推行地理标识制度。加大优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部级专业性、地方综合性和优势区域重点县质检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保护产地生态环境。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优势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强化优势产业间的衔接。突出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域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内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积极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在优势区域,重点鼓励、引导和支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激发农民发展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鼓励其兴办农产品加工业或参股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五)加大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力度,促进优势区域农产品产销连接

健全农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支持优势区域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提升市场产品集散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扶持壮大各类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完善和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品牌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和评选活动,扩大宣传范围,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等工程建设,扩大农产品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在优势区域建立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提高优势区域农产品生产信息化程度,为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大优势区域扶持力度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篇7

据了解, 自2007年4月开始, 农业部着手编制各品种规划, 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 多次召开座谈会, 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地方农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多方收集和分析信息, 对上一轮规划, 即《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3~2007年) 》中涉及到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4个品种发展情况逐一进行了总结梳理和深入分析, 明确了适应当前形势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突破点;对新增列的马铃薯、天然橡胶2个品种, 在深入摸清现状的基础上, 找准发展思路和切入点。各分品种规划均数易其稿, 最终分别于近期编制完成。

与总体规划相比, 各分品种规划内容更加详实和具体, 既系统梳理了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成效, 又从市场供求、发展潜力、制约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品种的发展前景;既结合今后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又从各品种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区位、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方面出发, 划分了各自的优势区, 对各优势区的基本情况、优势分析、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等方面予以细化, 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 考虑到各品种的发展基础不同等因素, 在深入分析可能与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关规划指标, 到2015年:种植业方面, 优势区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畜牧业方面, 优势区牛肉、羊肉、牛奶和猪肉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45%~83%之间;渔业方面, 优势区内优势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76%和73%。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各品种规划分别从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保护和利用资源、强化生产指导等方面提出了更具产业发展特色的保障措施。

相关专家认为, 各品种规划编制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保留了上一轮规划的精华, 又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规划的实施, 必将对我国优势农产品在进一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发挥积极作用, 进而有力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产品市场区域经理规划 篇8

审视这轮惨烈的下跌行情,银华战略新兴拟任基金经理倪明表示,他并不认同甚嚣尘上的诸多阴谋论观点,究其核心原因,就是两点:涨幅过大和杠杆。市场也许还会惯性下挫,但已经进入底部区域。未来市场将出现重要的右侧买点,有利于新基金建仓。目前,由倪明掌舵的银华战略新兴正在发行中,这是银华基金又一只在绝对回报基础上提取业绩回报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

市场要靠自身力量寻找真正底部

倪明认为,本轮行情的上涨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像样的调整,一路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大量的杠杆资金入市,也成为不断推升指数上扬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旦行情发生逆转,同样的模式也会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使得这种趋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市场也许还会惯性下挫,但已经进入底部区域。一方面,市场本身的大幅下跌无论是幅度还是形态都已经进入企稳反弹的区域。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看到管理层及监管机构、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强力救市措施陆续出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基本面和估值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信心和政府的强力出手才是核心因素。”倪明说。

他认为,现在市场的最大风险还是来自于系统性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数进一步下跌的风险。目前两市的交易量比较萎靡,许多投资者被套在高位,由于对市场前景有一定的担心,所以选择很轻的仓位或者暂时不参与。目前市场的信心非常依赖于政策或国家队的救市力度,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市场还是要靠自身的力量去寻找真正的底部区域。

倪明表示:“我们对中期市场持有乐观的态度。因为这一轮牛市的核心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改革的预期。现阶段这两个因素没有出现大的变化。短期来讲,我们要耐心等待市场底部的出现,然后在确定性和安全边际可靠的情况下寻找投资机会。”

战略新兴行业仍是看好和配置重点

在倪明的眼里,这一轮市场调整的核心驱动因素就是系统性风险问题,而不是行业或者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他依然认为符合国家改革预期和发展方向的战略新兴行业,是配置的重点,对此他十分看好,其中,还包括新能源、军工、农业、电子、传媒等行业,但他同时也表示,“我们会重点判断系统性风险释放的程度,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边际去配置相关的行业和个股。”

在具体的热点板块上,倪明表示,国防军工是他长期看好的板块,但在当前阶段,空间不会很大。第一,市场短期内形势不好。第二,军工类股票的反弹力度已经很大。如果下一阶段市场表现不佳,这些板块会有压力。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因此,会等方针政策确定后,再来重点配置这些板块,当前时点还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他对新能源和光伏产业坚定看好,主要原因是行业本身有技术变革,其次是国家扶持力度加大,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抓手,也是从源头上改变环境问题的核心。在我国申奥的过程中,中国也向全世界宣布了京津冀地区大幅减排PM2.5污染物的计划,新能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此外,新能源汽车也是他看好的板块,尽管现在面临技术路线多元化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锂电池可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但实际上也有很多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因此这个行业发展类似于国企改革,大方向是确定的,虽然其中包含很多不确定性。

引入对冲工具——股指期货

由倪明掌舵的银华战略新兴是银华基金又一只在绝对回报基础上提取业绩回报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作为一只发起式基金,银华基金将自购1000万银华战略新兴,并锁定持有至少3年以上,实现与基金持有人同甘共苦。该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为0-95%,主要投资受益于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战略新兴行业。还可配置债券、股指期货、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实现追求绝对收益的目标。与此同时,银华战略新兴还将通过3个月定期开放的设计,兼顾产品流动性与收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特别引入业绩“双高法”计提附加管理费,既表明了银华基金为持有人奉献回报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励基金经理做好产品业绩。此外,该基金每年1%的基础管理费也明显低于大多数同类产品,可有效降低持有人的固有成本。

事实上,与私募基金动辄百万资金的门槛相比,银华战略新兴千元起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私募基金操作。同时,三个月开放一次使得仓位调整和投资可以更加灵活,不用每天应对申购赎回,尤其是在市场大幅波动的过程中,频繁申购赎回可能会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相较于老基金而言,银华战略新兴引入了对冲工具股指期货以应对风险。倪明表示,在单边下跌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没有股指期货做对冲,基金经理只能靠单一的减仓动作去规避市场风险,而一旦加入了股指期货工具,即使基金仓位没有做特别大比例的下降,但可以通过股指期货的方式去对冲风险控制回撤,应该说这也是新产品的一个核心优势和亮点。

上一篇:学习部2008-2009第二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家政服务基本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