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破产管理人的优势(共8篇)
全国妇联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见》
2011-07-29
------------------
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日前,全国妇联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群众工作作出部署。
《意见》指出,中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中,把群众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把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突出强调要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要求工青妇组织充分运用党委和政府赋予的工作资源和条件,做好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为妇联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赋予了重任。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主动作为。
《意见》强调,各级妇联组织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切实找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重点在“六个创新”上下功夫。
《意见》指出,各级妇联组织要创新联系妇女方式,将下基层开展妇女需求调研的工作制度化,发挥妇联执委、妇女代表等骨干力量的作用,建立妇女民情调查员、信息员队伍,加强对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的统计分析和研判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快捷准确地搜集传递妇女的利益诉求,及时向有关部门呼吁反映。要创新思想工作方法,组织妇联干部进村入户,发挥建在农村和社区“妇女之家”的“悄悄话室”、“心灵驿站”、“心语屋”等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促进家庭平安和谐的工作力度,通过与妇女面对面、手拉手地交流沟通,及时为妇女化解心理困惑,把妇女群众的情绪引导好、疏导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意见》强调,要创新维权服务手段,进一步健全维权工作机制,用足用好妇女儿童维权协调组、联席会议等平台,加强与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合作,高度关注妇女儿童权益问题,探索和推广妇女信访代理制和协理制,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的切身利益。要强化妇女的主体意识,创新妇女的参与模式,通过进一步推动女性进农村和社区“两委”,推广妇女议事会、理事会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大力开展巾帼志愿服务等途径和方式,拓展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促进妇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意见》指出,各级妇联要创新工作活动载体,加大建设“妇女之家”力度,扩大“妇女之家”覆盖面,密切关注妇女就业和流动的新趋势,在女性集中的特色产业链、生产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女白领居多的商务楼宇中,因地制宜地建设“妇女之家”,努力做到妇女群众集中到哪里,“妇女之家”就建设到哪里,妇女工作就开展和活跃到哪里;要依托“妇女之家”深化创业就业、综合维权、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文体健身、婚姻家庭、帮扶救助等服务,通过“妇女之家”这一载体,使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妇女群众心目中常惦念、感情上可依托、平时找得到、遇事用得上的“温暖之家”。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妇女群体的变化,巩固和壮大妇联在农村、社区等传统领域中的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地创新妇联基层组织的设置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妇联团体会员工作的指导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把妇女群众凝聚到妇联组织中来;要把热心妇女工作的农村和社区的女能人、女带头人和各方面妇女骨干,吸纳到基层妇联干部队伍中来,扩大基层妇联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各级妇联干部特别是农村、社区专兼职妇联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她们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努力为基层妇联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一、精准扶贫实施的现实困境
精准扶贫战略是在新形势下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反思、发展和补充,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但是现有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机制在地方实践中面临多种困境,如“脱靶”现象非常突出,在识别和帮扶环节存在各类排斥问题[1]、扶贫资金有限和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导致贫困户参与不足[2]、贫困农户思想观念转变困难[3]、政府主导监测与社会参与分类管理存在矛盾[4]、扶贫队伍能力不足以胜任农村社会工作的复杂性。[5]
众多学者在梳理了传统政府扶贫和精准扶贫的理论悖论和运行弊端之后,提出要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整合[6],创新市场机制、主体间协商机制、扶贫资源整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支撑机制[7],培育市场化的专业扶贫组织[8],通过政府主导牵头,吸纳企业等市场主体、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团体等社会主体参与其中,组建复合型扶贫治理主体,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贫困户”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9]
二、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
在现阶段,政府仍是扶贫的绝对主力,但是政府扶贫对解决大面积、集中性的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在“精准”推进方面却存在人手不够、能力不强、资源不足、方法不当等弱点,亟需市场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发挥各类社会力量的优势,以确保“六个精准”的有效落实。
各类企业能够在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充分发掘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和市场优势,利用完善的市场流通渠道和成熟的市场运营手段,快速建立起本地的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体系,并在发展和扩张中吸纳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带动群众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良性运行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本地群众带来新观念和新思路,刺激他们跳出传统思想,结合市场机遇和扶持政策去发展个人产业和家庭事业,从而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组织类型多样,自主灵活,具有扶贫资金的募集优势、行业领域和技能培训的专业优势、调查研究的独立优势、政策宣传的客观优势和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优势,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领域,能够有效募集所需的资金、物资和人员,准确锁定和努力贴近目标人群,以专业的姿态、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手段,协助解决个人思想问题、家庭发展规划问题、村民参与和村落自治管理问题,帮助加强个体和社区的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通过赋能和增权,培育本土民间组织和社区领袖,提高个体和社区的发展潜力,从微观层面上协助政府部门在某一公共领域中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并提供补充资金、跟进服务和反馈评估,以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的稳定性和长期化。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互联网思维的全方位拓展和信息传播机制的改变,使得信息、渠道、资源都能够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和集聚,并形成、发展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极高公信力的慈善公益个人、团体、项目和品牌,为人人参与扶贫提供了可能。以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自媒体”传播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精准扶贫社会帮扶中的参与者、号召者和推动者,一张随拍照片、一条求助信息、一个活动倡议、一个点赞转发,都在无形中汇集了参与扶贫的力量。此外,以消费扶贫和众筹扶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扶贫项目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能借助各类网络平台,提供扶贫资金,参与扶贫项目,加强扶贫宣传,加大扶贫影响,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帮扶网络和社会帮扶氛围。
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一)通过汇聚“社会资源”来弥补政府扶贫的资金不足
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人,但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面面俱到。长期以来,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的扶贫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也难以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提高水平。相较而言,凝聚社会力量,汇集社会资源,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市场运营机制,社会力量在综合性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更能发挥作用,有效提升扶贫的深度和高度,促进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
(二)通过提供“针对资源”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扶贫不仅面临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还面临着资源种类不丰富、分配不公平、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能够根据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筹集所需的资源种类,其目标群体的针对性更强,资源使用的目的性更明确,筹集和分配的信息公开度也更高,同时还具有资源全面性、调配的灵活性和使用的机动性等特征和优势,寻求社会资源配置与扶贫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资源使用效用和整合力度。
(三)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贫困地区,能够帮助扩大贫困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扩大宣传提供良好支撑;更多社会力量投身贫困地区,能够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创业,是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的有效途径,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又能发掘和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通过社会化方法来提高贫困群体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
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往往倾向于思想保守、文化传统、风气懒散,具有内敛性和封闭性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社会力量的多方参与,能够在贫困群体和现代社会之间架通多层次的沟通桥梁,促使其吸收和接纳现代化的理念、观点和思维,并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具,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的思想改造、生活方式改变和发展能力培养,提高其脱贫致富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能力。
(五)通过协同合作,构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精准发力、有效衔接的扶贫工作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助于引导社会力量的扶贫潜能向贫困地区汇聚,有助于构建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新的组织推动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都能够把精准扶贫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精准发力,进而形成一个精准高效的扶贫共同体。
四、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未来展望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中来,不断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角色承担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个体的情感优势和沟通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和参与式方法,从贫困群众的生产发展、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进行精准切入,解决传统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约束,增进发展生产的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完成个体和社区的赋能与增权,从根源上杜绝贫困再次发生和发展的微观致因,从而更好地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
鼓励社会各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只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以此为开端,打造符合国情省情的“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新格局。还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维,将政府由执行者变为规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通过政策强化和落实,破解制约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发展瓶颈,搭建沟通交流和资源整合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支持、支撑功能。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共同作用,形成紧密结合、衔接有序、群策群力的精准扶贫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7-163.
[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51-156.
[4][9]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26-34.
[5]肖秀洁.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改革与开放,2016(05).
[6]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147-150.
[7]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及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04):156-169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工会作为党领导的重要群众团体,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贯彻“组织起来、促进发展,依照法规、切实维权,协调关系、构建和谐”的工作主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营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一、目前工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的优势
一是职能优势。工会组织在企业健康发展中始终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按照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精准立位,维护员工权益科学占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主动进位,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摆位。二是协调优势。在现阶段,国有企业工会在促进企业与员工个人提升目标、企业管理体制与民主管理体制有效对接等方面,具有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组织优势。一直以来,在国有企业中一大批具有丰富工会工作经验的专职工会干部,广泛联系职工群众,为工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目前国有企业工会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中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二是工会干部队伍的素质不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三是工会工作缺乏有效性。
二、转變观念,提高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
(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适应社会结构转型、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需要。工会组织应在企业与职工群众之间架起沟通、协调的桥梁,建立起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和平等协商的机制,强化“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这一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以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适应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工会应该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积极协调职工与企业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内部的利益矛盾,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适应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作为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传统优势,通过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
三、强化职能,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一)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夯实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一是要积极推动企业依法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二是要增强工会组织工作活力,深化开展“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建设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打下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推进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济南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工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成立劳动关系协调和仲裁委员会,并代表职工与公司签订了《集体合同》及其三个附件,从源头上参与维护职工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同时坚持扎实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诉求代理网络机制,实行职工代表联系制度,保障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以强化民生保障为关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必须把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抓起来,解决好。济南水务集团工会积极参与公司薪酬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依法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分享企业和社会发展成果;其次,打造工会帮扶品牌,通过结对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法律援助等活动,推动送温暖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三是组织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活动,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建议,使之成为党了解民意、政府改善民生、工会深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更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动服务意识强烈、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的比较优势,而培育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开展地域文化创新研究、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公益文化专项活动等,是其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路径
在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启动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作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驱动力,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通过发挥已有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地域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此类学校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院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无可争议的主力军。此外,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基本导向,拓展服务职能、构建全方位的服务性办学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研发服务之外,更应主动承担起引领、推动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地方本科高校扎根地方、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更能从实际出发、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和促进地方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其在服务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1.主动服务意识强烈。地方本科高校大都位于地级城市或县级市,其在通过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创新等服务地方的同时,又可以依靠自身的“主动作为”和“高效行动”获取地方资源,赢得地方支持,最终实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相比中央部署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在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及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往往会体现出更为强烈的主动性和迫切性。2.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汇聚了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建立了一批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而且还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文化团体、社区等多方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建有大量的文化设施,如文化体验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纪念馆等,这为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硬件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文化资源的不足。3.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建设需求和办学实际,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做贡献。如汲取地方文化精髓融入办学理念,传承、发扬和创新地域传统文化;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为地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利用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开展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开放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文献查阅、信息咨询服务。
三、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深层次的、本质的联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与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往往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予以“折射”或传导[1]。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服务意识较强、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等比较优势,通过培育文化事业专业人才、传承研究地域公共文化、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公益文化专项活动等方式助力地域公共文化建设。1.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培育地域文化事业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培育服务地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一方面要紧贴地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置与地域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的文化类学科专业;同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产业紧密对接的协同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成立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开展地域公共文化创新研究。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拥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师资力量,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体育场馆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同时还通过“校—政—企”多元合作积聚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因此,专门设立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区域文化资源创新研究,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路径。具体而言:(1)要紧紧围绕地域文化建设的热点和重大问题,组建由相关研究领域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大力开展有关决策咨询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出台公共文化领域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建议。(2)聚焦地域特色文化,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全面探寻、整理、凝练地域特色文化精髓,开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研究,以此助力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3)整合地方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或社团、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地方公共文化研究战略联盟,开展地域文化协同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辐射范围,更好地促进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引领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要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者,一个重要前提是师生了解并认同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基本情况[2]。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自身校园文化引领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学校顶层设计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形成以地方文化精髓思想、学校价值取向与育人要求为核心元素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在办学理想、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办学定位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质。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开展,均要考虑纳入地方文化要素,让师生在实践参与中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在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要将地域文化传承与校区规划建设紧密结合,着力建设一批展现地域杰出历时文化人物、重要文化史实的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增强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拓展服务领域渠道,广泛开展公益文化活动。高校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打破单一的文化传承观,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资源的力量,体现多种文化服务职能。地方本科高校除利用自身人才、科技、场馆等资源优势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之外,还需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与服务渠道,主动走出去,通过文化普及、信息图书资源共享、学生社会实践、文化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服务地域基层社区或农村乡镇,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如突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发挥其文明素养较高、专业知识丰富等优势,深入城乡社区开展文化科普讲座、法律宣讲援助;开放学校图书资源和信息数据库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和信息查询利用服务;通过每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支教助学、送书到校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鼓励退休教师、在校学生利用自身专长为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及乡村、街道等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引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82.
一、清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责任落实方式:
(一)合法性原则
破产管理人要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院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立足于每一项工作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客观原则
破产管理人要立足于客观,实事求是,维护破产案件中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尤其是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分工明确原则
破产管理人在工作中应当划清职责、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必要时根据清算工作需要和管理人长的布置,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各个工作组组长具体负责本组工作的具体落实,并向管理人长或管理人长指定的主管人员负责及报告工作。管理人长负责整个清算工作的布置、调整及推进,对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
(四)高效率低成本原则
破产管理人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进展情况灵活地调整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高效率地完成破产管理人的工作。同时,在破产管理人的工作中要注意节约成本,做到切实保障职工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清算工作的指导思想
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客观而公正。在政府和法院的监督指导下,按照清算工作要求,各方面积极配合,协调一致,依法办事,高标准、高质量、准确、快速完成工作。
三、根据清算工作需要,破产管理人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产清收(针对承租权人)
1、审查债务人财产清册。
2、按照法律规定并根据工作计划协助法院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并且作好相应的登记工作。
3、编制清收计划,确定清收人员,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破产债权申报登记
1、审查或编制债务(应付款)清册。
2、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并根据工作计划协助法院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向已知债权人发出申报债权通知书,并作好相应登记工作。
3、负责对债权人的联系接待,并对申报的债权进行确认、登记。
(三)审计、评估
1、审查企业提供的资产请册是否符合清算工作要求,并完善与清算工作有关的财务手续和文件,如贷款合同及抵押贷款合同等。
2、全面审查企业财务状况,及时调整账目报表,在最快的时间完成财务审计工作。
3、组织债务人资产的盘点工作并作好登记。
4、做好债务人应收款中呆、坏败的核销及资产的盘盈、盘亏、报废的处理工作。
5、进行评估立项并在资产盘点的基础上,做好资产的评估工作及评估之后的确认工作。
(四)财务与保障
1、拟定清算期间所需各种文件材料或书面报告,并负责对企业所移交的公章及文字材料的管理等。
2、负责督促、监督企业留守人员。
3、对管理人长负责,并要及时与法院沟通或取得联系。
4、生活、办公等方面的综合后勤工作。
5、接待工作,包括对职工和债权人等的接待。
6、财务工作,主要指清算费用的管理,包括编制预算,建立账目,拟定财务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等。
7、保护企业资产。
8、协调工作。
四、阶段性工作计划
根据破产案件审理的进程,破产管理人的工作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阶段。
(一)为第一阶段为基础工作阶段,应完成的具体工作是:
1、管理人根据法律规定全面接管债务人,全面完成交接工作。
2、完成对债权清册、债务清册、资产状况明细表、资产负债表等的审查、补充、登记工作。
3、通知已知债权人。
4、选择并聘请审计、评估人员,并签订相关合同。
5、开始职工花名册的`审查确认工作。
(二)第二阶段为审计、审核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
1、审计、评估人员进厂工作,审计人员完成对基准日资产负债表的审查或填报工作,评估人员完成资产盘点工作,并同时进行评估立项工作。
2、审计调整、评估论证,出具阶段性评估报告数据。
3、职工花名册应统计核定完毕,职工构成的界定应有定论,能够计算出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等费用,及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安置费用。
4、开始债权申报的登记确认工作,并且要分类登记。
5、根据资产构成,评估初步结果及职工各项费用明细、清算费用等,开始初步论证分配方案问题。
(三)第三阶段为汇总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
1、完成财政核销与资产认定工作。
2、完成已知债权人的债权申报登记与确认工作。
3、出具正式审计与评估报告的样稿。
4、起草请算报告初稿,继续论证分配方案相关问题。
(四)第四阶段为收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
1、完成评估确认工作。
2、全面检查工作是否遗漏。
3、确定分配方案,确定清算报告。
4、准备债权人会议,做好开会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材料、人员、备品及会场等,并进一步仔细检查清算工作,对分配方案做最后的检验测算。而且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及想好应变策略。
五、工作要求
(一)破产管理人工作人员,在人民法院监督指导下,依据法律、法规、文件的规定,依法进行公正、合理的请算。
(二)按时间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要及时请示法院批准。
(三)破产管理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企业债权人、债务人及咨询问题的职工,要热情、礼貌待人,耐心解答问题及必要的法律宣传,应当树立朴素的形象。
(四)发送各种书面材料,需经组长同意加盖公章后方可进行发送。
(五)对AAA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要求:
1、原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管部门,积极配合好管理人工作并协调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同时协助管理人处理有关问题。
2、为保证请算工作预期进行完毕,原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管部门人员应恪尽职守,保证该企业财务人员等积极响应管理人的各项工作要求,并负责筹集清算费用,保证资金如期到位。
六、工作纪律
(一)破产管理人工作人员,应当认真负责,按时出席管理人会议,按时完成工作计划。
关键词:破产管理人 清算组 公正性 破产法
破产管理人(trustee in bankruptcy)
是整个破产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机构,通常指在破产案件受理后成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清理、保管、估价、处理、分配等破产事务的专门机构。我国1986年制定的《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1986年破产法),没有对破产管理人制度作出规定,而是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以行政色彩浓厚的清算组来行使管理人职责,其间弊端自不待言。2006年新通过的《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新破产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借鉴外国先进立法经验,正式确立了管理人制度,结束了我国破产立法中二十年没有管理人制度的历史。破产管理人制度建立后,管理人如何公正行使职权,以实现破产法的价值就成为待证命题。本文拟围绕公正性这一破产管理人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从制度和措施上保障其公正性的实现。
一、破产管理人公正性要求的提出
对于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理论上有多种看法,主要包括信托说、代理说、职务说、破产财团代表说、特殊机构说、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说等,众说纷纭,各有所长。无论何种见解,从根本上都无法否认破产管理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公正性。
(一)保证破产管理人的公正性,是破产制度的本质属性使然。破产发生的前提在于债务人的清偿不能、资不抵债,破产法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将破产债务人的财产以概括的方式公平分配给债权人①。由此决定了作为破产财产管理方的管理人,必须将破产债务人有限的财产,公平分配给债权人。在此情况下,债权人的债权通常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甚至于很多情况下一点都无法满足,这是债权人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必然要承担的风险。法律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维护正义,维护公平,将破产这一不利后果公平分摊给相关债权人。破产程序中对于程序正义的追求,要远大于实体正义,破产“不患寡而患不均”。设置破产管理人,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正是为此目的。有学者从破产法律制度的目标价值出发,指出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有三个特点,即中立性、专业化和独立性②,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无论是形式上的中立、技能上的专业、责任能力方面的独立,都服从和服务于公正性这一终极价值。
(二)保证破产管理人的公正性,是破产程序中的利益冲突使然。破产程序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一方面,破产债权人、别除权人、取回权人要求实现自身债权,或者取回自己的财产,他们作为市场主体,讲究利益至上,始终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破产债务人虽然市场主体资格不再完整,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但无论是利益上还是情感上,与破产企业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破产企业的职工,他们的生计与破产密切相关,有担保的债权人是他们的直接利益冲突方。此外,国家在破产债务人欠缴税款的情况下,也要参与破产财产的分配;破产债务人所在地政府,要承担破产企业职工的再就业、社会稳定、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对破产也往往给予较多关注。各种利益交织、利害冲突,必然把破产管理人置于矛盾的焦点,其惟有保持公正性,方能取得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三)保证破产管理人的公正性,是法院司法公正的外化和延伸。关于破产的法律属性,有诉讼事件说、非诉讼事件说、特殊事件说等三种看法③。无论如何理解,破产程序通过法院进行,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参与破产,法律对其的要求也无怪乎是保持中立,我们国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于破产程序。破产案件漫长复杂的程序,决定了法院不可能全方位的参与,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审查管理,不可能象审判普通债务纠纷一样逐笔审理破产企业的债务。在此情况下,法院指定的管理人,就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法院的化身,来具体参与破产事务处理。法院犹如一只“看得见的手”,在破产程序中通过对重大事务的审查决定来把握破产的大原则和大方向,保证不失偏颇;管理人则是丝丝入微的处理破产事务,保证破产顺利进行。破产管理人的公正性,可以看做是法院公正性的体现。
二、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对维护破产管理人公正性的微观层面剖析
依照我国新破产法,破产管理人包括清算组、机构管理人、个体管理人三种类型,后两种自不必多言,即便是清算组,已经完全不是1986年破产法意义上那种行政色彩浓厚的清算组了,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其中。无论何种类型,公正性均是破产管理人的内在呼唤。对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报酬等内容,理论阐述比较多,最高法院07年已经有相关司法解释出台,这些规定当然也是维护管理人公正性的重要举措。笔者在此想深入
到破产管理人内部的微观层面,分析如何维护和保障其公正性。
(一)加强破产管理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破产活动的专业化,必然需要通晓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人员参加。有学者早就提出“破产管理人职业化”的说法,即应当由市场上专门的破产服务组织来担任破产管理人④。在我国,这类中介机构主要就是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破产清
算事务所相比于前者,数量较少。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破产管理人资格考试制度,实际上可以从事破产管理业务的就是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从业人员。习惯于担任顾问和代理人,服务于委托人一方利益的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能否适应角色的变化,公正履行破产管理职责,兼顾到破产程序各利害关系方的利益,确实是一个挑战。这些中介机构及其从业者在充当破产管理人角色时,除了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内心职业道德自律必不可少。他们不但应分别遵守各自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还应一体遵循破产管理人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确立公正信念,树立公正形象,营造优良的破产管理人市场。我国新破产法第二十七条对管理人执业规范仅仅提出了“应当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要求,过于原则和简单,制定专门的破产管理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尤显刻不容缓。
(二)加强破产管理人内部分工制约机制建设。破产活动纷繁复杂,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人民法院一般应指定管理人名册中的社会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只有那些事实清楚、债权债务关系简单、债务人财产相对集中的企业破产案件,人民法院方可以指定管理人名册中的个人为管理人。中介机构作为管理人,必然会指派机构内部多名从业人员参与破产管理,经过人民法院许可,还可以对外聘用必要的工作人员。由此可见,破产管理人名义上是一个整体,实质上则还要细化为机构内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要涉及与所雇人员之间的关系。作为管理人,为保证破产程序的公正和效率,制定内部规程,明确成员职责分工,与所雇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显然也应当成为破产管理人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对此,我国新破产法没有涉及。但笔者认为,破产管理人就破产管理事务所做的工作筹划、分工安排,可用以判断其履行破产管理人职责的能力,法院应当要求其提供,债权人会议也应当有权要求管理人对此项内容进行说明,并提出异议,甚至不满意时据此要求更换管理人。一个内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协助的管理人,将更有利于发挥其公正性。
(三)增强破产管理人的责任能力。1986年破产法中清算组制度受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算组的责任难以有效追究,“如果清算组违法,造成破产财产的浪费、破产成本过高或者侵犯了有关权利人的权利,由于清算组是临时组织,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破产程序终结后变告解散,因而无从追究其责任”⑤。新破产法确立的管理人制度虽然大体上克服了这一弊端,但面对动辄上千万上亿的破产债权,管理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中介机构的规模、资金都是要远远小于破产债务人、债权人的。虽然新破产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在破产管理人承担责任能力较弱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只是一句空话。新破产法只要求“个人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对机构担任破产管理人未作要求。笔者认为这样规定不利于机构类管理人作用的发挥。从减少职业风险角度考虑,要求机构类管理人也参加保险,有助于破产程序中其他方权益的维护;管理人责任能力的增强,亦有助于其公正性的发挥。新破产法对同一破产程序中管理人的人数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分析,对一些比较重大的破产案件,不应排除由两个甚至更多个中介机构以合伙的方式共同担当管理人,如同融资时的“银团贷款”制度,组成管理人团队,也有利于分担风险,减轻破产管理人执业压力,促使其从法律角度公正履职。
(四)完善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管理人负责管理的破产财产,在整个破产程序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债权人的所有诉求均指向于此。破产管理人对破产财产的权力,也就衍生出对其进行监督的必要性。按照新破产法,破产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后者监督破产管理人的方式就是要求管理人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作出说明或者提供有关文件,制约方式是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更换管理人。在国外,大都采用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制度,除了法院和债权人的监督外,还确立了与债权人会议、破产管理人相互独立的破产监督人机构⑥。我国虽然规定管理人也要接受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但债权人委员会成员大多数毕竟是代表债权人利益,职工或工会代表有限。因此,笔者建议设立更加超脱的监督机构,或者规定破产企业工会也有相应的监督权。此外,应当建立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保证金制度,督促破产管理人依法公正履行职责,在其因违法而应承担行政责任或赔偿责任时,可以抵作罚款或赔偿金。
三、妥善处理外部关系——对保障破产管理人公正性的宏观层面剖析
破产活动涉及利益,更涉及关系,利益在关系中得到体现。作为破产程序中各种关系的核心,破产管理人是各种关系的交叉点,其能否公正合理地协调处理各类关系,直接影响到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破产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在所有关系中,破产管理人与法院、债权人、破产债务人的关系最为关键。
(一)妥善处理破产管理人与法院的关系:找准平衡点。在1986年破产法中,规定“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且报告工作”。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为题的规定》第51条规定:“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且报告工作,接受人民法院的监督。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指导清算组的工作,明确清算组的职权,帮助清算组拟定工作计划,听取清算组的工作汇报”。这些规定体现出以前法院对于清算组是一种“指导”甚至于“领导”关系,清算组处于从属地位,对法院有较强的依赖感。新破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管理人依照本法规定执行职务,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新的规定体现出管理人职责的的法定性、地位的中立性,管理人与法院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指导关系。当然,“管理人中立性地位不能排除法院的支持,在目前的法制环境下,离开法院的支持,管理人想要成功的开展工作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在管理人的中立地位和法官的支持间寻找平衡点”⑦。法院相对于管理人,无异处于优势地位,其职权无需赘述。重要的是法律要为管理人授予更多的权利,以对抗司法权可能对其公正性造成的不利影响。譬如法院做出更换管理人的决定,不予许可管理人辞职的决定、对管理人的罚款决定等,管理人应当有异议权和申请救济权。对于履行正常的职责如向法院报告工作,有关司法解释也应当就具体工作方式、需要递交的材料、法院答复的期限等程序事项做出规定,以正当的程序来限制司法权可能出现的滥用。
(二)妥善处理破产管理人与债务人的关系:把握代言度。在关于破产管理人法律地位的众多学说中,“破产人代理说”、“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两种观点虽然不完全科学,但却比较客观的反映出破产管理人与债务人之间在利益、业务等方面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破产申请被受理后,债务人的主体资格就受到限制,其财产要移交管理人接管,对其继续还是停止营业管理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言权。特别是对于破产申请前债务人的一些行为,管理人还有法定的撤销权。笔者认为,在这种意义上,将管理人看作是债务人的“代言人”亦未尝不可。而且,管理人的报酬要从债务人的财产中优先清偿,债务人财产清理回收的多少、有担保债权申报的多少,都与管理人自身报酬的实现密切相关。对于债务人财产,管理人与债务人有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让财产总量尽可能多,财产上的优先债权尽可能少。从法理和情理两方面分析,管理人维护债务人利益,并不损害其公正性。问题在于,这种维护,抑或说是“代言”,不能逾越应有的界限。譬如对于依法申报的债权,管理人认真客观的予以登记清偿是其职责所在,不能为自己的报酬或者债务人职工利益考虑漏登漏报。破产程序中,债务人无论是债务清偿还是职工安置,都背负着巨大的包袱,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在法律许可的条件下,管理人尽力维护并争取债务人利益最大化,恰恰是其公正性的最好体现。在出台司法解释时,可以考虑规定管理人向法院、债权人会议或者债权人委员会反映债务人有关诉求的正常渠道和机制,让管理人依法公正地维护债务人的利益。
(三)妥善处理破产管理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塑造公平感。破产的最终目的是为让债权人得到公平清偿,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经济利益至上,追求债权最大程度的实现。债权人希望有一个不代表任何一方利益的人来负责用债务人有限的财产公平清偿其债权,管理人应运而生。新破产法出台之前的清算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广泛参与,实际上是由债务人的股东担任清算工作⑧,首先即丧失了形式的公平性。新破产法中,债权人会议对于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有权申请更换,管理人要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向后者报告职务执行情况,并回答询问。但是,管理人并非依附于债权人,专为债权人利益服务,完全受制于债权人。为了平衡,法律规定管理人由法院指定,债权人会议申请更换管理人最终也须由法院批准,从而限制债权人的权力。对于管理人,在所有债权人之间树立公正的形象最为重要。债权的性质和数量有差异,譬如已申报的债权和尚未申报的债权、有担保的债权和无担保的债权、大数额债权和小额债权,在债权人行使表决权、债权清偿等方面肯定存在差异,管理人如果厚此薄彼,实施歧视待遇,损害某一个或某一些债权人的利益,肯定会损害其公正性,让债权人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到破产程序的效力。套用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债权人不但力求债权得到实现,而且要以公正的方式实现。
但是, 由于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程序启动于破产受理, 而且前述条款又同时规定, 破产债权源于破产受理之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 故破产债权在外延上也包括前一个阶段的债权。因此, “不必将‘破产债权’概念限定在‘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这一破产清算程序之中, 而将破产申请受理后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债权均泛称为破产债权。”②
一、破产债权的意义
企业破产法的核心即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博弈, 从而决定进行破产清算程序抑或再生型的和解与重整程序, 故破产债权在破产程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破产债权是决定债务人是否达到破产界限的重要标准, 从债权人角度来看, 债务人达到破产界限即以其债权的不能清偿为前提。③
在具体的程序方面, 破产债权的重要性存有一定的差异, 在破产清算条件下, 最终仅涉及到债权分配额的变化, 而如果在再生型的重整程序中, 破产债权将决定破产重整程序中所涉及方案表决的是否生效, 由于程序的不可逆转性, 故并非简单之债权分配额变化与调整的效果。虽然部分债权组对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比例未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时, 可以由法院强制批准的方式进行干预, 但法院强制批准的权力也需要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
虽然破产法以公平且最大限度的清偿债权人的债权为基本原则, 但破产债权的具体性质和特性需要以经过相关程序的确认为前提, 这也是对债权人利益维护之体现, 故合理的债权审核程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破产债权的审核程序
破产债权应当经过相关机构审核认定后方可发生法律效力, 申报人才取得债权人的身份, 并可以行使债权人的权利。我国1986年的《企业破产法 (试行) 》第十五条规定, 债权人会议的职权之一即为审查有关债权的证明材料, 确认债权有无财产担保及其数额, 可见, 债权人会议是债权核查与确认的唯一机构, 200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则改变了这一情况, 其第五十七条规定由管理人对债权人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 并编制债权表, 同时在第六十一条第1款规定了债权人会议具有行使核查债权的职权, 故享有对破产债权进行审核认定职权的机构分别为管理人和债权人会议。
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管理人对债权进行的审查属于形式审查或初步审查, 即主要审查债权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判断债权申报是否具备法律所规定的形式要件等, 但既无权利也无能力对债权本身的真实性进行实质审查。而债权人会议所行使的审查职权才是实质审查。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比较法上来看, 并无该类型之立法的支持, 德国、日本的破产法均规定由法院负责债权的调查。④虽然法国破产法规定, 由破产专业从业人员担任的债权人代表负责债权的初步确认, 债权人代表经过对债权的初步审查后, 对法院特派法官提出建议, 但从债权人代表的性质来看, 这种立法的规定并非支持债权人会议进行审查的观点。⑤可见, 由债权人会议对债权进行审查的规定并不受到比较法上的青睐。
2.在制度价值方面, 债权人会议是为了全体债权人的利益, 而将众多分散的债权人的各自利益形成一种“利益集合”, 并为保证这一“利益集合”的实现, 同意各债权人的意志和需求、化解债权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债权人之间的合作、协调各个债权人的行动, 通过债权人会议这种有组织的自治形式来实现其共同利益。⑥其职权应当体现于债权人的共同利益, 而对他人民事权利是否予以确认, 则并不符合其地位;而且, 债权的最终确认仍取决于法院, 因此规定债权人会议的该项职权实无必要。
3.从实践中来看, 由债权人会议审查债权的规定也在具体执行时存在如下的操作性障碍:
(1) 债权人会议审查债权的基础不存在
由于债权人会议之组成以其债权之合法有效为前提, 但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债权申报期限届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召开, 并在本次会议上对申报的债权进行核查, 核查债权以管理人先行编制债权表为必要。但在实践中, 即使只进行形式审查, 前述期限也远远不够, 而且, 管理人成立之后, 基于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首先考虑的是资产和债权的清收, 以确保债务人财产价值最大化, 故对债权进行核查工作的职权一般在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时行使。
同时, 《企业破产法》规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进行核查的规定也存在操作方面的障碍, 由于每一笔债权人的债权均未经过法定程序进行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债权人会议本身成立的合法性尚存在一定疑问, 在此基础上形成决议之科学性则更加难以保证。
(2) 债权人会议的实际情况决定其无法完成实质审查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看, 债权人会议的会期一般为半天, 其间债权人根本无法完成实质审查工作,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并非所有债权人均具备对各类债权进行核查之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尤其是部分债权尚无法律方面的定论, 普通债权人更是无法进行判断, 在这基础上形成的决议, 很难保证其科学性。虽然其中的部分债权人可能会对该项工作比较重视, 并就此聘请了专业人士作为顾问, 然而个别债权人并不能够代表债权人会议, 也无法履行债权人会议的职责。
三、管理人进行实质审查的理论依据
从债权人会议审查债权的弊端来看, 管理人对债权的审查不仅应当包含形式审查, 更应当上升到实质性的层面, 其中不仅包括所必须开展的形式审查, 例如核对债权人提供的申报资料是否符合形式上的真实性、其申报的债权在债务人的财务记录中有无显示等, 还应当对其进行实质性审查, 例如, 企业之间违规资金拆借的性质认定、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届满、是否具备可执行力等等, 如果债务人为特殊的金融机构, 还将涉及委托理财性质的认定等等, 可见, 债权的审查并非仅仅作出形式审查即可认定。而其中规定的债权人会议的核查则具有复核之义, 也应当以管理人的实质审查结论作为基础和前提。同时, 管理人对债权进行实质性审查还具备以下的理论依据:
1.管理人的中立性决定了管理人能够对债权作出公正的审核。
管理人的中立性法律地位, 就是管理人在实施破产管理行为时, 不代表任何人的利益, 完全是履行法定的职能。⑦中立性即要求管理人在执行职务时, 既不代表债权人, 也不代表债务人, 当然也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 而应依法公正的执行职务。正是在中立性要求的前提下, 相关法律对于担任管理人的消极条件也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以避免管理人在履行职责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是因为, 管理人为利益对立或潜在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多方提供服务, 就必须回避利害关系, 这是“角色利益不得冲突”的一般法治要求。⑧在这种前提下, 管理人对各债权人所申报的债权均能够以中立的立场进行审核和判断。
2.管理人的组成为其审核债权提供了专业性保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 除了清算组模式之外, 管理人的成员单位主要包括三类: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破产清算事务所等, 其中均为专业人士, 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可以分别从法律和财务角度对债权进行审核, 从而确保形成科学之结论。
就破产清算事务所而言, 虽然我国法律对其尚无统一的标准, 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第14条第2款即明确规定, 破产清算事务所通过聘请其他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人员协助履行管理人职责的, 所需费用从其报酬中支付, 从此可以推断出, 破产清算事务所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和财务专业人士, 故其专业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从管理人的组成机构可见, 管理人也具备对债权进行实质审查的能力。
3.由管理人对债权进行实质审查, 也是破产程序效率要求的体现。
破产程序中的效率理念应当上升至重要的层面, 这是因为其中涉及的资产在破产程序中将会持续贬损;另一个方面, 在金融债权占比较高的破产债权而言, 其自破产受理之日起即停止计息, 债权人即使获得全额受偿, 也将导致每年有相应的贷款利息这部分“可得利益”的丧失, 而全额受偿在破产清算程序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故破产债权的拖延将对全体债权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因此, 可以由破产管理人对债权进行实质审查, 如果债权人与管理人之间形成一致意见, 则在此基础上提交债权人会议核查将更具备科学性, 也避免了直接以债权人会议的结论作为基础而可能引起的诉讼风险, 如果没有以管理人的实质审查作为前提而直接采用诉讼方式对异议债权进行确认的做法尽管有利于保护在破产程序内外的债权人在诉权上的公平, 但在破产程序中, 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同样是公平的要求。⑨故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如果过多的债权均通过诉讼程序进行确认, 则可能导致其破产财产长期无法分配, 无论是对于该债权人还是广大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均非一个双赢的结果, 而应当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避免该类情况的产生。
即使在审查过程中, 管理人的意见与债权人的意见存在较大分歧, 也可以通过与债权人协商, 并由债权人补充提供相关证据, 如果经协商后仍然无法达成一致, 则可以先行书面通知债权人最终审核意见, 该债权人可以在收悉通知后即行启动债权确认之诉, 而无需待债权人会议核查之后再行启动诉讼程序, 以体现破产程序的效率要求。
注释
1 付翠英.破解企业破产的10大法律难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194-195.
2范健, 王建文.破产法.法律出版社, 2009.172.
3 对于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条件不应当过于苛刻, 若要求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资产状况予以证明, 则显然对债权人有失公平, 不利于其合法权益的保护, 参见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第49页。
4详见《德国破产法》第178条、《日本破产法》第141条, 分别参见李飞主编:《当代外国破产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第73页、第774-775页。
5 法国的债权人代表不是债权人, 而是专业人士。由于单一的破产管理人在程序中往往要代表对立的几种利益, 既要在司法清理时负责协助债务人或代表债务人, 又要在清算时代表债权人, 同时要扮演管理者和清算者的双重角色, 避免这种角色冲突, 1985年1月25日的85-98号法将破产管理人的职责进行划分, 将其划分为司法管理人和债权人代表。在法国法中, 参与破产程序的专业人士还包括鉴定人。参见王玉梅:"法国困境企业重整制度的改革及其启示", 载《法商研究》, 2004年第5期。
6 李曙光.债权人会议.法制日报, 2007-11-4.
7 邓基联.证券公司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62.
8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90.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其学习与成长极为重要的环境。对儿童来说,父母既是养育者,也是重要的教育者,其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儿童学习技能和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通常来说,家长特别注意养育者的角色,随时为孩子提供关怀和保护,也正因为此,家长也成为与孩子交往最多、最了解孩子的人。与此同时,如果父母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并给其提供适当的指导,也将促使儿童更好地发挥其潜能,使之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来说,家长参与据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台湾学者吴武典等人的研究表明,由于家长对特殊儿童极为了解,他们更适合扮演合作伙伴和辅助者的角色,其理由有四方面:一是父母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子女;二是父母更适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三是父母的帮助与辅导是无偿的;四是父母的帮助与指导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此外,由于父母与特殊儿童相处时间最长,所以其重要性并不次于教师。
如前所述,由于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使之更便于成为子女教育上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协助者。对于特殊学前教育来说,如果缺少了家庭成员的参与,孩子的成长需求将很难得到满足,这就是特殊学前教育当中所谓的“家长参与的最高原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就开始推广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早期介入方案,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将家长纳入到特殊儿童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当中。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成了特殊儿童的代言人,他们会积极地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地与教师合作,协助教师克服阻碍儿童发展的困难,这既是特殊儿童的福气,也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家长参与特殊学前教育的优势
家长参与除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减少行为问题之外,还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亲子互动机会,改善亲子关系,促使其正常情绪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对于所有儿童来说,家长参与的优势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和弱势儿童更是如此。特殊儿童介入计划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不在于儿童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而应在于父母和家庭的功能是否得到了发挥。也就是说,家长参与是影响特殊儿童介入计划的关键性因素。根据他的研究结果,家长的参与可以使儿童的智商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其提升在方案停止实施三、四年后仍较为显著,并且其效果还会扩散到未参与方案的其他儿童身上。无独有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提摩西·D·威尔森也将教师与家长之间是否建有合作伙伴关系作为特殊学前教育是否成功的十一项指标之一。塞斯顿等人也认为,如果家长能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对于特殊儿童毕业后参与社会生活非常有益。
家长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正常发育,而且有助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工作发挥其正面效应。美国DavidE Scharf和JillS Scharff通过分析家长参与的各种案例发现,家长的参与不仅有助于特殊儿童自我概念和学习动机的增强,而且有助于父母自我概念和管教技能的提升,使家长成为学校有效的人力支撑。Lowitzer A C在对206个案例的分析后发现,父母的参与度越高、压力越小、家庭越趋于平衡。
在我国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家长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正面影响。对父母来说,他们可以借此提高认知能力,减轻其教育压力,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更加正确地认知并保障特殊儿童的权益。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与父母交谈,教师可以获得更加详细的资料,更利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与家长建立更加直接和稳固的关系,使得学校的教育在家庭之中得以延续,进而保障了教育的实效性。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参与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长参与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计划的实施,制定更加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内容,使特殊儿童形成更加强烈的自我概念和学习动机,使之在智力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日益突出的同时,不断强化生活适应能力,促进其适应当前与未来的社会发展。
2.家长参与有助于家长正向作用的发挥
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状况,促进其教育能力的增强、教育压力的缓解,使之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增进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了解,并通过参与教育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此外,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家长来说,他们会更愿意帮助学校和教师,更乐于自我学习和提高,并开始为孩子寻找更加多元的教育资源,这都是由于家长参与所获得的正向效应。
3.家长参与有助于教师服务效益的提高
借助家长的参与,教师可以与父母建立更加直接、长久和稳定的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从而提升教育计划的实施成效。这是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学互长的过程,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有效参与而使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得以连续。因为家长的参与而提高教学效益主要包括: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认识孩子,使师生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有效;有利于教师获得更多正向回馈,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信心;家长的参与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以扩充,拓宽了教学范围。
综上所述,家长参与到特殊学前教育当中,不仅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对家长本人也极为重要,特别是在组建专业教学服务团队时,家长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通过家长参与,特殊教育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更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与破产管理人的优势】推荐阅读:
破产管理人履职报告10-20
破产清算审计方案07-05
安然公司破产案07-06
参与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的心得体会09-25
破产法同步系统训练10-12
小学家长参与学校管理06-21
破产债权人授权委托书06-11
企业债务人申请破产程序简介07-22
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09-23
初中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思考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