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精选12篇)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篇1

诗,是语言的升华,是感情的寄托,是文学的源头。诗就是一位古代的知心朋友,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一、新课标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只是被动的听记和机械的做题,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古诗,背作者,背诗意。完全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和品味。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

1.凸显核心古诗词讲究整体感知,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而且我国古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提过“不求甚解”的观点。但是古诗词年代久远、意蕴深厚,不能就仅靠一句“整体感知”来教学一首古诗,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呢?可以说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一个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而这一“字”正是它的诗脉,它的核心价值。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机械分析;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能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围绕这一“字”来设计,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在引导学生知晓诗人生平、理解诗词大意之后,可以问:“你认为整首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抓住“绿”这个字进行分析,学生读懂了这个“绿”把春风给江南岸带来的变化鲜活的表现出来。

2.创设情境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意境。何谓重建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身闻其声、身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就这点来看,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单靠学生的凭空想象,怎么可能把古人心中的意境完全想象出来,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事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这就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方法。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联系“春节”这一生活展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山林秋色图再现情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可以扮演角色演一演来体会情境。

3.巧设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话只讲对了一半,因为又有谁保证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哈姆雷特呢?读者的主体性是应该充分发挥,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作者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就需要老师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颇具张力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思考潜力,真正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又能使问题立于经典文本之上,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文本。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张力的问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啊?”这一巧问,学生立刻明白了原来是王维在推想兄弟们在重九登高时想念自己的情景,体会诗人有创意地写作。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张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为什么他不把园中的美景写下来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叶绍

翁以前来过”,“可能只是他的猜测”,“可能他故意这么写,留给我们来想象”。老师可以顺势追问:“想象一下,假如你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这样的巧问,学生肯定会对春景有许多不同的想象,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适度拓展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就是说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后,势必要追求拓展,只有拓展才能更完整地体会文本中的内涵和经典,也只有拓展才能拓宽教学的视野,使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需要注意:是用“教材”教,所以拓展不能脱离文本,应该在对文本综合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拓展,拓展内容也应与文本内容自然融合,而不是牵强附会的结果。另外,拓展也要适度,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为了拓展而拓展,那么就本末倒置了。

(二)、开发古诗词课外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仅靠课堂时间根本不可能积累课标所规定的古诗词数量,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和利用“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在新理念下,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教学”,值得探讨。

1.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但是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又如此之多,学生难免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兴趣。那么别出心裁地寻求“读”的方法,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就成了关键之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仿、唱、画、演四种方法:仿,就是模仿名家朗诵。老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利用名家朗读示范引导,如聆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学生在聆听之后,慢慢地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老师就可以借此展开评选每周“朗读之星”活动,那学生兴趣就会大大提升,朗读水平也随之提高唱,就是以唱助读。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音乐性的特点,小学生又比较喜欢唱歌,那么何不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词呢?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识记,还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诗人同忧患,共欢欣。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李绅的《悯农》等等,这些诗词本来是较难背的,可

是在优美的旋律下,记诵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如《涛声依旧》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演唱这类歌曲,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记诵古诗词。画,就是缘诗作画。“诗中有画”,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词的绘画美,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缘诗作画,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鲜活化,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如赏析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画一画,通过画画明了诗词之意。演,就是角色扮演。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但是如果把表演放在课堂上,一则时间上不允许;二则学生由于过度兴奋而影响课堂纪律。那么就可以放在活动课,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而且也可以发挥他们的表演天赋。至于表演内容,可以是角色扮演,如李白的《赠汪伦》,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当当“小编剧”,自主创作,编写表演内容。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学习时,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加以分类归纳,有助于积累与运用。这样不仅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成倍的积累,熟悉作者文风,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

2.善于积累,可以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探访诗仙李白》等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李白写作风格的把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古诗词综合性的积累,必须从低段就开始实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帮扶完成积累;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自然养成了自主积累的习惯,那么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必定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感悟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篇2

在文学的殿堂里, 诗歌是最美的奇葩, 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 我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对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融情于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诗歌的节奏感较强, 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明快的节奏, 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 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 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到朗读中来。

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 (当然音乐的选择十分重要) , 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与诗人同悲同喜, 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 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 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 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 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 去感受, 去咀嚼, 甚至反复体验。

二、以“猜”代“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 语言精练, 意蕴含蓄, 意境深远, 讲究平仄, 严于用韵, 格律严格, 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拉斯金所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 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 因为它好, 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 其丰富的意蕴, “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如果“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必然贪多嚼不烂, 使学生食而不化, 泯灭了学习的兴趣, 倒了学习的胃口。那么怎么办呢?这就可运用以“猜”代“讲”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 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孩子们通过读, 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 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 但又有点担心, 怕说错。那么好, 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 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 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 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 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 看不清楚, 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 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 不论是对还是错, 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 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 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 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在“猜”中, 同学们互受启发, 渐渐走进意境, 再配以吟咏体验, 孩子们会被古诗词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总之, 诗歌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 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片段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行片段写作。这样, 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 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 布衣布履, 饱读诗书, 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 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 此时此刻,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要求:1.用第一人称;2.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场景;3.有想象和联想。然后, 再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 最有气势,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论小学数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 篇3

1.客观积极的评价

教師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积极客观的鼓励比严厉的斥责更能激励学生进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正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在辛苦的劳动过后,体验到成功的甘甜,使其心理更加满足、精神更加愉悦。

2.注重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作出适当的评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向预期的目标靠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建立班级的“数学口袋”安放在教室的一角,每个表现突出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一张积分卡并放进数学口袋里,正确积极地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一张五分的积分卡;即便不正确但学习态度值得肯定的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张三分的积分卡。教师可以利用积分卡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最后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给予最终的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

现代教育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关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

多层面的评价体系。例如,还要注重生生互评,比如在上面说到的数学口袋,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计算积分卡,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让学生通过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有着榜样的作用,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多鼓励,不能总是挖苦甚至打骂,要知道教师的鼓励对年纪幼小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会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差学生也有闪光的地方,善于发掘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找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有动力去弥补不足。评价能够让学生找到不足,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评价会让他们感觉到成功感,产生动力和兴趣继续探究学习。所以,科学有效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总结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更要把评价工作纳入到日程上来,真正把评价工作做好,让学生畅游在快乐的学习中。

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篇4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

【内容摘要】新时代的科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全体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多条渠道、多个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让小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笔者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是:

一、用情感激发探究欲;

二、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三、勤用多元激励的教学评价;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情感激发、探究学习、多元评价、创新能力 【正文】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科学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学习科学。实验教学应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发展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新世纪的小学生好趣、好奇、好异,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科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全体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多条渠道、多个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让小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本人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用情感激发探究欲

0

好的情境引入,不光是一个教学的开始,而且是成功的一半。教育的先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燃起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在开展探究学习中,往往会有学生随机生成非常闪光的设想(即使是一些错误的想法):有学生个体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的矛盾冲突;有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现象的不同看法;教师都要善于挖掘和捕捉这些信息,把握好每一个深入的契机,做好适当的引导,必将会使孩子的研究活动更加深入,更接近科学。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这一课的开始,我出示各种霓虹灯,都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哗”声,他们的情绪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我又提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呢?使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憧憬,同时板书课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内容,并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下一步学习。我又通过让学生一个人组装电路,进行设难,让学生发现一个人操作很难,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为本课的学习作铺垫,同时也把学生向往新知的情感调动起来。

又如上《我的手》这一课时我用一个谜语引入“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在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学生的求知情感被激发了。又如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稻谷的观察》,上课前我把一棵未成熟的水稻移植到一个花盆里,上课时我让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对于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朋友们这可难倒他们了,有的说是兰花,有的说是韭菜„„总而言之众说纷纭,只有几个同学说是水稻。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就被这棵水稻点燃了。

二、重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用心去探究科学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认知的基础,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学生能否有所发展依赖于是否能充分探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探究的过程相当重要。那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1、设时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利用了身边的一个玩具“小猫钓鱼”,当孩子们看到鱼被钓上来时,真是兴奋不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鱼会上钩呢?”“鱼嘴里有什么东西呀?”“钩子上并没有鱼饵,鱼怎么会上钩呢?”„„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心中已对所展示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同时也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研究状态,这是最佳状态。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在你眼里,有价值的还是没价值的,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肯定。

2、转变教师角色,引导验证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应从一个实验者向辅助实验者转变,教师不能告诉同学“应这样做”、“实验结果是这样的”,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让他们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实验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就要放到底,同时要注重实验时的正确、耐心的引导,尤其是学生一些创新的的想法,更要鼓励他们去试一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成功的经验。

3、抓住探究结果,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用所学的知识、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在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知后,要激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所学去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知”。我在上《压缩空气》时,学生认识了压缩空气的性质后,我提出了一系列跟压缩空气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巩固学习成果。然后问学生:“既然压缩空气有这么多的用途,你能发挥聪明才智用压缩空气搞些发明创造,作名小科学家吗?”许多学生受到鼓舞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我想利用压缩空气的弹性发明一种‘压缩空气电梯’,电梯下的空气包受到压缩后电梯自动升起,这样可以节约电。”“我想帮跳高运动员发明一双‘压缩空气运动鞋’,让他

跳得更高。”“我发明一种机器,利用压缩空气的弹性把人造卫星送到天上去。”最后让学生学做“小气枪”,玩中发展能力,使学生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层面。

三、勤用多元激励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就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 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要拓展评价功能,在实验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消极评价,以达到通过评价来激发、激活、激励和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要助燃小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

往往一句“你的声音太好听了,既响亮,又清晰,大家说是不是?” “你能把内容以最扼要最明了清晰的方式讲出来,真棒!”;“你的描述非常具体生动”;不但激励发言者,也激励着其他同学。“能设计出这么有价值的实验方案,真了不起。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小组共同讨论出来的?”会让他们美滋滋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你说得非常好,老师破例给你加上一分。”或者“你设计的实验很有创意,要是呆会儿实验成功了,你就向我要个‘小一休’,也会让学生欣喜不已。当有学生思想开小差时,教师可以说“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精神不集中。”这时他会马上纠正自己的做法。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科学课外活动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科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同时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动,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学校还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的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以创新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验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地更新实验观念、改进实验教法、研究实验学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切实把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落实在实验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5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课改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是人类桥梁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圣神,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面临课改的浪潮,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一条真正适应我们甘肃省民勤县农村小学语文现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德育教育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课堂过注重于传授的倾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温暖。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人人平等,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使我们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学习、理解、认识,谈谈自己观点与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感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原动力。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谁见过小蝌蚪的妈妈”,“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怎么说话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回答,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这时候才感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尝到了学海无涯乐做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去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灵,去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路尽快的融入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孩子都体会到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紧跟新课改的浪潮,语文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尤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语文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孩子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教师要做好领航员的角色。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他们幼小心灵无法驾驭知识的航线,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讲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一节课上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却没有充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主体”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多重备课”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聂文英.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作者简介: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6

牌口乡中心学校

汤朝晖

新课改已经实施好几年了,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期盼,更是广大学生的福音。但在新课 改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1.教师怕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打着新课改的幌子,依旧老一套;2.对新课标研究不透,不知如何下手。这些原因产生,我认为主要是当前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广大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一时难以转弯。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进。其实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和否定,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反映了 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是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 合、发展,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因此,我认为新课改实施下的小学语文应在 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 水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 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 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源泉”的大语文观。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 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 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二、放眼“全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写,听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而新课 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各方面的能力。首先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二者紧密联系。认得表现欲望,认得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 话,他就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课堂上应要求学生朗读、默读、读书课文,教师也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是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其次,应该是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 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 报、讲故事、朗读诗文、学书法等。听故事、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写调查报告,写所 见所闻所感等。

三、突出“主体” 传统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讲的作用。岂不知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对于学生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 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己学习实践活 动是不可想象的。在新课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 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让其充分展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颖研读演练,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 景,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过程” 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记住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 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 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在新课改实施下初中语文课堂中,要落 实教学的具体环节,每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每个环节的过程是什 么,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同时教师要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 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要 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方法。

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篇7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要写作方式。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

有人说, 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 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 摄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所以就写不出文章来。其实, 今天的生活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因此, 应该在帮助小学生摄取生活素材上面做文章, 在诱导小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功夫。我们的命题, 一定要从生活中来, 我们要设法了解他们的生活, 想他们所想, 爱他们所爱, 这样出的题才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不会把孩子们吓倒。

二、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 激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 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 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在很多时候, 感情的产生, 都是由外界刺激的结果。“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 但没有酒的刺激, 也是写不出诗歌来。看来我们在教小学生作文的时候, 可以搞点活动, 做些游戏, 在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上下点功夫, 还是能做到的。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文章生成前的情感的激发, 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语言文字是“硬件”, 而情感激荡是“软件”。所以, 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而放弃了情感激荡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 将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短视行为。许多时候, 激起学生感情波澜, 引起学生思维震荡只要几分钟, 甚至于几句“挑逗”的话, 或者一个大可发掘的题目即可。

三、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

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就是所谓写“现在进行时”, 这个“现在进行时”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另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感情活动, 孩子们最容易表达。是的, 只要眼下有更新鲜、更刺激、更趣味的事情吸引着孩子, 他立刻会把此前发生的一切都忘得干干净净!

正因为小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力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 所以如果抓紧这个时候让孩子写当前发生的事情, 才是最恰当的教授摄取生活素材的大好时机。如果写作素材都来自“现在进行时”的生活, 而不是藏在大脑里的只鳞片爪, 写成的文章就显得特别新鲜可爱。而经过长期不断的对鲜活生活素材的摄取, 孩子们也就渐渐学会直接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了。

四、尊重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古诗文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下面就新课程小学古诗教学进行探讨。

一、强化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教师只有精心指导,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到古诗的音律美。由于古诗严格讲究字数、句数的均衡、整齐,严格讲究合辙押韵,诵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是古诗语言美的表现之一。此外,古诗选词、炼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常常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联系的两句中内含的“二级”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都相同,真可谓美至极致。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用得非常传神,据说王安石在用这个绿字以前,曾先后用了“吹”,“到”,“过”,“满”等十余字,然而作者始终觉得不满意,后来才改用了“绿”字,这一改不但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色,更富有一种动态美,还写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真是一字值千金。

教学古诗时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

二、欣赏古诗景象之美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它们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应该引导学生想象出九九艳阳映照下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三、启发想象,挖掘古诗意蕴之美

诗,所以美,就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而很多古诗,它的诗情画意,它的深广内涵,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我们教学这类古诗,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不只是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还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抓住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期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四、多媒体演示,理解诗句的形象美

诗词教学中应该采用以诵读为主,以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指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将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描绘出来。比如在教学《春日》时,为了能让学生动情地读好“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适时打开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像整个春天就呈现在眼前了,情绪突然高涨起来了,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地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除了让学生读出情外,还要让他们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通过对“出”字的朗读把握,让学生体会“出”为什么读得那么有力、带劲,从而领悟到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篇9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李玉宏 才让拉姆

摘 要:素质教育提倡以来,语文教学方法指导日渐得到重视,不仅城市教师在努力探索,就连广大的农村教师也在努力地摸索,有关研究文章也经常见诸报刊,但实际收效不大,尤其是在农村学生读写能力仍然不高,语文教学问题仍然备受社会关注。

关键词:农村语文;兴趣;素养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特别是在农村,语文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现阶段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创新精神

汉语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

2.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1.教师要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

2.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农村广阔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都是农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应发挥它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

3.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通过对农村和城镇小学生的调研考试的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农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篇10

作者姓名:张金海 单位:宁远县莲花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170809958@qq.com

内容摘要: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一个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引导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探讨得最多的话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年来我县推行的新课程 “四环节”教学模式(学——议——评——练)就是在借鉴各地的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县的教学实际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现将我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介绍如下:

一、做好自主学习的课前准备

(一)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每学一个单元,都要让学生提前自主预习,学会本单元的重点,了解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之前,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与时

间有关的单位及进率,还要了解闰年、大小月、闰月、年历等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老师讲的时候才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二)、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自学指导”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帮助。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中,“自学指导”(或称为自学提示、自学提纲)可以为学生自学而提供的必要帮助和指导。指导什么,怎样指导就是每个老师要刻意去追求的问题。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想方设法诱发学生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让学生带着足够的自信、认真的思考,积极投人到探究新知中去。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明确、细化、可检测的“自学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的导学性、启发性、探究性、合作性、层次性,注重自主学习指导的有效性。教学时,将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布置给学生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方向、目的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如在教学《含有分母的方程的解法》时,就可以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纲:

1、请认真阅读P92的内容,弄清以下问题:(1)这四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2)请你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2、请你认真阅读P93的例4,弄清以下问题:(1)5×5﹢5×2÷2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计算这间房子侧面墙的面积吗?画一画,算一算。

3、你认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去自学,解决这3个问题,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最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便需要有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动力,没有

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主动参与的积极最高,实践能力最强。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引导课堂

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使用如“谁愿意说„„”,“谁想补充„„”,“请你讲一讲„„”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的碰撞,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师生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使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出愉悦的氛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创建民主、宽松、友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教学中,针对疑惑或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乘法后,出示这样一道计算:“9+9+9+13”,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让积极争议,讲错也不要紧,形成宽松、民主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交流多种解题方法:

① 按计算顺序逐步计算 ② 9×3+13

③(9+1)+(9+1)+(9+1)+10 ④(9+1)×3+10 ⑤ 9×4+4 ⑥10×4(或4×10)

显然,后三种方法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是一种创造。学生收到了许多反馈信息,形成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自主学习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正面的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自信可谓是学生自主学习强大的精神后盾。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都储备了一定量的知识,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了,但我们常听学生说“我不行”、“我不知道”、“我做不出来”、等托词。有的老师上课时发言的同学总是那么几个,而其他同学总是干启不发,真是老师头疼,家长无奈。这是我们的学生缺少一份生勇气、一份自信心,缺少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力量,习惯于老师填鸭式地向自己灌输知识,而不敢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能领略到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那种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欢欣,不能开动自己的大脑,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最强烈。”因此,教师就要深入学生,合理选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一)用“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立场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来创设情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教学《年、月、日》时,创设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几位同学,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亚满12岁了,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内驱力,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觉地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用“质疑”——诱发自主学习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精心扶植学生的自主学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先出示:“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 让学生尝试解答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1)20×10÷(5×5)=8(2)(20÷5)×(10÷5)=8,接着,把习题中长方形的长改为18厘米,继续让学生尝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18×10)÷(5×5)或18÷5的计算结果有余数,这是为什么?余数又表示什么呢?错误又在哪里呢?应该怎么办?„„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感到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然后,经过充分讨论、操作、反思,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解决问题基本的方法,同时还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达到教学目的前瞻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自觉地学习,努力攀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评、议”环节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在自愿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自己趟着过河。例如:在三年级教学“混合运算”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试做例题,结果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比较灵活地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在试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达到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喜悦的目的。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自主思考的时间。在自主学习方面,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自学、探究、质疑、评价、反思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这些自主的时间,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每节课起码要拿出2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并亲自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取得良好的自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有彻底转变思想,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创设适宜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自学指导教学法》

2、《新课程标准》

3、《走进新课程》

4、《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情感课堂;交流课堂;开放课堂;感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54-01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论文百事通我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将学业评价转向更多地注重激励和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的得到反馈,激励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不断地改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具体到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以识字为主,评价如何实施,更是一项繁杂的工程。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诚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

其实,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是点燃了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是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靥,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爱的倾听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一种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自然中……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篇12

语文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 黑板加粉笔, 偶尔加一些教具。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 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有时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 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语文改革带来一片生机, 值得语文教师积极推广。

一、改变教育观念, 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善于学习, 勤于研究, 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 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 深刻认识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思想, 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另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课件制作技术。

二、激发学生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展示问题时, 适度运用多媒体, 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 让单调的语言文字的描绘变为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声乐, 甚至会动起来, 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 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这种情境设计, 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概念变的生动活泼, 为语文课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素材,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解法。

三、借助投影, 突破难点

借助投影, 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 启迪他们的思维, 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使学生感到新颖,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 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 再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可见,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教得省力, 学生学得轻松,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教育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

而语文却是一门以情感为主的学科, 把语文问题生活化, 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通过多媒体的使用, 创设生活情景, 把语文引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 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 并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让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 科学和知识是无止境的妙处,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 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探索、实践, 这样语文的学习就更加形象、直观、富有成效。

五、设计练习, 巩固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 其练习效果非常好, 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

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 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 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 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 根据练习的情况, 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好学活语文。巧妙的创设情境,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 亦激发和鼓舞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有选择地合理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 将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2024年民政工作汇报下一篇:中国国家行政干部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