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推荐8篇)
1.坚持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坚持范读每一篇课文,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细致通读,借助注释,理解字句。当学生通过听读、标记后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照注释、参照工具书疏通字句,理解文意了。这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主。不过,教师要在学生疏通字句之前做一点方法上的指导。其一,字词积累。在理解识记字词时,可以归纳出几种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其二,句子翻译。先让学生明确翻译的基本要求:信(准确无误)、达(通顺畅达)、雅(语句优美)。然后对学生强调:翻译句子时,除了要注意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外,还要学会必要的留、删、补、调等方法。
3.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自己的个人感悟,读得如从己出,产生共鸣。朗读是形成文言语感的最好方式,一旦语感强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4.比赛诵读,读出感悟,积淀底蕴。最后可以进行诵读比赛。比赛时,能在短时间里背出来的同学最好背诵,背不出来的就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读。
二、立足课内——探究教学的实效本真
1.突出人文。文以载道。教师有必要腾出时间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其实,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鉴于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注重欣赏评价,让学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2.重视积累。古代作者们用简洁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是传递出一番人生哲理。诸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予人鼓舞。中国的文言诗词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要积极享受古文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辐射课外——提升文言的阅读能力
一、温故知新, 由浅入深
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古诗已不算少了,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点, 利用好这一点。教师可在开学初利用自习课, 引领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古诗, 然后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针对古诗中的文言字词的教学, 要给学生讲清文言字词与现代文中字词的异同点。例如, 词的教学, 要注意辨别古今的差异。如“家书抵万金” (《春望》) 中的“书”当“信”解。古代“信”字的意思是“信使”, 就是送信的人, 或当“消息”。又如, “快走踏清秋” (《马》) 中的“走”和“儿童急走追黄蝶” (《宿新市徐公店》) 中的“走”, 都是“跑”的意思。古人表达“走”的意思用“行”字的,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的“行”才等于现在的“走”的意义。再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中的“无”, “元”通“原”, “无”通“毋”又是属于通假字。这些词的意义, 必须一一辨析清楚, 不能含糊。至于有些字过去常用而现在却不大用, 如欲、君、乃、喑等, 亦应注意点明。通过复习, 使学生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用法, 为学习初中教材上的古诗文打下基础, 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小学文言文学习过渡到初中的学习。
二、以读为主, 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读, 要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选初中课本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 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精品, 那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 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 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等, 从形式各异的多种阅读中让学生去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 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 感受其诗文中的意境, 从而激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增进语言感受能力。如讲《醉翁亭记》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先读课文, 然后理出太守及宾客的游踪: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再通过反复的读, 来体味太守的“醉”与“乐”,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精彩段落, 让学生字斟句酌、细心研读;揣摩语味、探究意韵, 发挥想象、潜心感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读出感情、读出品味, 逐步达到成诵的地步。如教学《醉翁亭记》中的第二段所描绘的“朝暮之境”和“四时之境”我采用了此种教法, 学生感触很深, 背诵古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企盼学生在“读书百遍”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对文言文义的欣赏感悟能力。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读出情味, 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学生对背诵过的东西的理解会随时间推移、阅历增加而更加深刻, 进而增强古诗文的语感。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最好从开头起, 就坚定不移地抓好朗读和背诵。
三、重视字词教学, 积少成多
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 在课上精讲精练, 把基础夯实, 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 有系统地进行积累,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 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 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 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此外, 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时人莫之许也”, 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 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 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 需要教师灵活掌握, 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 就没必要串讲, 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 遵守“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 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 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 有助于其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 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 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 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 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 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 其中可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 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习, 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以致用。
四、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有动力, 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 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 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 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 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 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 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 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 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 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 创设情景,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 在上《陈涉世家》之前, 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 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这样学生探求意识浓厚, 争相回答, 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五、做好复习, 消化巩固
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 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 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 记得越牢。因此,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 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 然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 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教师还可以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 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 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 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 学生反复学习, 牢固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教学 策略
初中的文言文,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骨头,课文长,不好理解,篇目多,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分又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重灌输不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严重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走出困境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用、词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一)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想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二)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教学应该 “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得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反复诵读,读出美感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诗文的语言规律、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都应采取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人谓”“寡人”等词语,足见秦王对安陵君态度的轻傲,要读得稍重些:“安陵君其许寡人”,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要读得缓慢而重浊,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祈使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不易不行,非易不可。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到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四、重视积累迁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文言文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应该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可以根据课堂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相类似的小文章,并进行及时点评。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本文试图从师生两方面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课堂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所谓教学,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 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鼓励 1
学生,增强自信。最后,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在班级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利用早读课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并逐渐形成语感。文言文蕴蓄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着中华灿烂的文化,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进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 2
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古文与现代文比较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主要是同种文体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游○记,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游记。教学文言文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现代游记的写法特点和阅读技巧来指导该单元的学习。现代游记的特点主要有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等。而这些特点在文言文游记中也体现出来。如《小石潭记》,让学生根据现代游记的特点来学习,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游踪,明确了第一段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了小石潭的发现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石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课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的理解分析,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了。学习论说文也可利用已学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来指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之间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夜游》,同为游记,写法也有相同的地方,可那同为被贬之人的柳宗元和苏轼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一样吗?这一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苏轼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比较。用《浣溪沙》中所流露的旷达、乐观的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感情。○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这一比较主要是知识迁移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类文章在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要重视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去做,并及时讲评。
4、古为今用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古文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闪耀着先人们的思想光芒,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乘船》,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体现了做人的诚信,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仍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孙权劝学》、《杞人忧天》、《杨布打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帮助。象这类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结合课文注释完全能读懂。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重点放在对文中所蕴含道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
5、归纳复习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归纳,把知识积累巩固下来,就可免去“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才能顺利地应对考试。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归纳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通假字(教材提法“现在写作„„”,但实际仍用此称法)、成语、佳句妙语等。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又是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把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逐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把枯燥的文言课堂变成人人喜学乐学的文学审美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3
精神。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0.[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如在原来的动作“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和原来的心理: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上增加人物(驴和老虎)的对话。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四个小组的精心策划,展现了文言文无穷的魅力成果。
三、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文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出师表》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刘备托孤的故事;在教《扁鹊见蔡桓公》的时候,我们可以讲扁鹊妙手救人的神奇故事以及桓公与王侯的故事等等,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在讲背景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晦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木兰诗》、《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马说》、《水调歌头》、《三峡》等。找一点有趣的文言小段,让学生不觉得枯燥,从易到难,学起来会顺利一些。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教师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是音像范
读,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分段分句朗诵。在时间上可以是讲解前、讲解后、单元课文结束后、学期课文结束后这些时间段。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
五、挖掘文言文宝藏,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这座宝藏,搜集文中的素材为写作时所用,那不仅能让他们在写作时言而有物,而且还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那么,我们应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去积累文言文中的写作素材呢?第一,上完一篇课文,归类好知识点后,找一两篇运用了此文为材料的优秀作文来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此作文是如何运用这篇课文入文的。第二,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能从几个角度运用到作文中。例如,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这个人物:一个老头子,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途中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人把两座大山背走了。愚公移山成功,何故?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必定的信心,没有长远的目光,没有坚强的毅力,试问如何能成功?由此分析出,这个材料可用于“理想”、“信心”、“智与愚”、“毅力”、“发展与静止”、“环境”、“奋斗”等话题。第三,让学生选一个角度来立论,并用此课文为材料写一段文字,学习如何真正运用这个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文中名句,以便写作时可以引入作文。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悄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有助于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感。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昧,在读中发现问题。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散文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朗读。当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一个个主动拿起课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上课时学生精神振作,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得出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二、引导品味,掌握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像鉴赏古玩那样品味其中的古典风昧。其实,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优美的散文,文章音韵和谐,对偶押韵,读来如风行水上,琅琅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骄散结合,间或运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艺术性较高。优美的语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饮醇酒,如品甘酸,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学习这样的文言名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陋室铭》、《爱莲说》等,篇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体现出一种艺术的崇高美感。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就文本挖掘比较源,引导学生进行篇内的用词、用法、意蕴等方面的自相比照。如教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醉”字的意蕴来理解作者宴游西山前后不同的心态。一句是宴游西山前:‘旧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后一句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两个“醉”都是醉酒,其意蕴完全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从山水中寻求慰藉,愤激之情只能向山水发泄,只能借酒浇愁,暂时忘却自己压抑黯淡的心情,这从文章开头“自余为谬人”、“恒惴栗”可以看出,故前句的“醉”实为浇愁之“醉”。后句的“醉”则是宴游西山之时,作者从自然中的西山,“始得”人格化的西山,认识到山的精神,此时作者“惴栗”的心态消除了,心灵充实了,心胸开阔了,摒弃了尘世气切纷扰,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一个“醉”实有被西山陶醉之意。“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两个“醉”的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柳宗元在贬滴生活中的复杂情怀。
有时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某篇课文的立惫、题材、章法、语言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求得开拓思维,加深理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桃花源记》可引入《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章法,并思考为何有不同写法。《桃花源记》通过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岳阳楼记》综合运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小石潭记》在精巧的语言艺术中呈现自然之美,融人作者身世遭遇、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排遗愁怀。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感到文言文的章法,“正.中有“奇”,严谨而富有变化,即使是同类题材,写法也异彩纷呈。这为学生写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启发思考,鼓励质疑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其学习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好方法。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缀”解释为“下垂”还是“连缀”?查字典后发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连接”义,而《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教学中,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反应很热烈,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的他们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课后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枪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富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四、注重积累,学会归纳
(一) 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的, 所以我们要想透彻地了解前人的优秀思想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话, 必须首先从学习、了解并理解文言文开始, 这样, 才可以做到兼容并蓄、发扬光大, 使得各方面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二) 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必要措施
文言文虽然是古人的东西, 与我们相隔久远, 而且一些用法也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白话文与古文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有很多相同与沿用, 且古文中包括了古人的思想精髓, 如果学生加以熟读并理解的话, 定会吸取前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三) 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语感的途径
古文是前人思想的结晶, 蕴含着大智慧,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连续性的,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并不是完全短篇的, 它们之间也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文言文中字义、词义与用法在白话文中依然使用,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等的感知能力。甚至笔者认为, 我们完全可以加大文言文的课时量与教学比重, 通过奠定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自然过渡到白话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 教学分散, 学不能致用
文言文是古人所使用的一种表达、记录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除了应付考试之外, 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 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 留给文言文的课时又相当少, 所以学生不重视、老师不重视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往往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 将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进行穿插讲授, 没有留出专门的课时与时间进行专题讲解, 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 导致初中文言文教学分散, 学不能致用。
(二) 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教师首先会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所要讲授的文言文, 而后在课堂上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翻译, 最后将整个文意串起来解释一遍, 再要求学生谈谈读后感什么的。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不十分适合文言文的教学, 因为文言文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 需要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行文习惯、常用模式等, 而教师采用的上述传统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合语言类科目的学习。
(三) 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 厌学心理已经成为学生的普遍心理, 大多数学生都是以考试为导向, 在文言文学习中, 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 只是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浅显的意思, 并没有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发现其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去探究包括初中文言文在内的各个学科博大精深的知识, 感悟知识的魅力与带给我们的能量, 不能一味的以考试为导向, 这样被动的学习只能说是学生的悲哀、现代教学模式的悲哀。初中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环节, 人们大部分学习习惯都是这个时候养成的, 所以笔者认为, 作为初中教师, 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任。
三、对策建议
(一) 怎么读
1.“以读代教”学知识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所以学习文言文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进行数遍熟读, 语文教师一般都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充分预习, 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 通过反复的诵读, 使学生用心感悟文中的真意, 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意“填鸭”给学生。通过精读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阅读文言文本无任何技巧而言, 唯一强调的就是多读、熟读、读百遍, 只有用心读, 久而久之才会真正明白文中的意义。
2.“设疑质疑”来深思
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这一点。首先必须精心设疑,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开启学生的思考之旅。
3.“授之以渔”得规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 不能只是一味的填鸭, 重在揭示规律, 教授学习之方法与举一反三之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在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教授。例如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包括哪些以及常见用法等, 所以文言文教学必须揭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而不是一味地讲授某一篇特定文章的含义。
(二) 读什么
1. 学会读注释
文言文一般是言简意赅, 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形成背景、作者的行文习惯等等信息在里面, 所以必须教会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 首先要对其注释进行必要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顺畅的朗读、学习与理解,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学会使用工具书
学习文言文, 工具书必须书不离手, 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之一, 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时, 除了要对注释进行全面了解之外, 还必须会熟练运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与理解。
不可否认的是, 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而文言文的学习, 确实是我们吸取古人文学精华, 提高文学综合素质的一个良好途径, 所以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被淡化, 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殷秀德.初中文言文教学弊端探析及对策[J].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09期.
一、师生对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认识模糊
大部分初中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学时只要学生会读课文、记住译文,要求背诵的课文会背诵、能默写就行了。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由于师生对教学文言文的目标及学习意义认识不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文言文教学绝非仅此一个目标。文言文教学还得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二、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填鸭式”灌输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仍然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统一要求,教法单一,教学活动较为机械。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课堂上,学生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容器。然而,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是母语教学,也不是从零开始。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太大的差距。
三、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每一次文言文教学活动都是机械的重复,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诗文,丰富多彩的教材都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了情趣和活力。
四、文言文翻译资料泛滥,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确、读流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体会内涵。对诵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生僻子、通假字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节奏、重音,再提高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二)自主阅读,提出疑难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文意。同时勾画出疑难词句,找出阅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随时指导学生的独立阅读。
(三)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作好记录,在班级交流时提出来,在全班解决。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仍然还会有些疑难问题。有些内容,通过自主阅读得到的理解会有些局限性。所以在班级交流时,首先让各小组提出本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让其他组的学生解决,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指导、讲解,帮助学生解决。
(四)注重赏析,指导审美
“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因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陈涉世家》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赋就更是文学作品了。因此,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文言文作品的魅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论文07-08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06-24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07-01
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09-17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微课应用06-27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12-09
初中文言文做题策略教学设计(DOC)07-24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点滴心得11-02
在初中文言课堂教学中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