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工作考评方案(共8篇)
为进一步明确村(社区)工作职责及重点任务,充分激发村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督促各村(社区)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实效,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整体推进“美丽·生态”建设,针对我镇各村(社区)2020年工作综合考评,研究制定如下方案。
一、考评原则
1.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绩论英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考评口径统一。
2.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既要系统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坚持经常抓和重点抓、抓重点结合,促使各项工作常抓不懈、齐头并进。
3.调度推进的原则。分季度组织实施重点目标考核工作,强化调度,压茬推进,及时补短板、强弱项、提效能,以季保年,争创一流业绩。
二、考评内容
针对21个村(社区)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保障、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农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社会事务与退役军人服务、控违拆违与网格化管理、就业社保、人口计生与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与应急、信访维稳综治14大项及上级安排的阶段性工作进行综合考评。
三、考评方式
2020年村(社区)工作考评采取季考核与年总评结合的方式进行。次季度首月根据上季度阶段性工作及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初步考核排序并兑现奖惩(具体考核办法一季一定),同时强化工作调度推进;明年初综合考虑平时的季度考核与本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评打分,其中连续两个季度考核排名后三位的村(社区)不得评为一等奖。对涉及到的考评内容,由镇分管领导和对口业务部门参照区目标考核方案,分别就14大项具体工作制定考评打分细则(见附件1),明确具体分值,进行逐项打分。评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综合评判,并经镇党委会审核把关、研究确定考核评比及奖惩结果。综合考评采取百分制办法,单项工作考核满分为100分,再按照各项工作所占综合考评比例进行加权汇总为初步考核总分(各项工作权重分值见附件2),且在初步考核总分基础上另有加分因素、扣分因素。
加分因素(同一事项被不同层级宣传推广或表彰的以其最高加分值为准,不予累加):1.凡有特色做法被区、市、省级以上(含省级)当做案例典型宣传推广的,分别加0.2分、0.5分、1分。2.提供承办区、市级现场会的分别加0.5分、1分。3.工作受区、市、省级及以上表彰的,分别加0.2分、0.5分、1分(需正式表彰通报文件)。4.提供有效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并进入考察洽谈环节的加0.5分;承载招商引资项目,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当年取得重大进展的加1分;村(社区)自主招商的新增企业(含商贸企业)当年纳税20万元(区级收入)以上的加1分,当年纳税50至200万元(区级收入)的加2分,当年纳税200万元(区级收入)以上的加3分。5.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加2分,年增幅达50%以上的加1分。
扣分因素:1.党风廉政建设。村(社区)正职干部、村(社区)其他干部、普通党员受党政纪处分的每例分别扣1分、0.5分、0.1分。2.信访维稳工作。进京访每例扣1分;赴省访每例扣0.5分;到市访每例扣0.2分。3.其他单项工作被区、市、省级及以上通报批评直接影响全镇考核排名的分别扣0.2分、0.5分、1分。
四、考评结果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 楼房逐渐取代了平房, 人们都住进一幢幢的单元楼, 城市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多, 社会成分复杂, 人际关系淡化, 邻居间互帮互助、团结一家的特点减弱, 给某些犯罪分子提供了良好的犯罪机会。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犯罪在类型上的特点表现为以侵占财产为目的财产犯罪, 如盗窃、抢劫、诈骗等居首位, 约占80%左右, 而且侵犯人身权利的伤害以及卖淫嫖娼等性犯罪日益增多。
因此, 社区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区违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顽症,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难题, 究竟是打击优先还是预防优先?值得我们思考。美国“地区自力更生学会”的创建人戴维·莫里斯在他于1983年写的一篇文章《有本地特色的经济》中指出:“预防疾病比医治疾病容易并且花费较少。同样, 预防犯罪也比处理犯罪容易和较少花费。”党的“十五大”指出,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走“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之路, 同样我们在处理社区违法犯罪问题也要以预防为主,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预防社区违法犯罪, 保障社区健康安全文明的发展, 我们必须做到:
一、认清社会形势,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认识、面对、承认上述社会治安形势, 不等于悲观失望, 不等于无所作为, 不等于推诿责任。恰恰相反, 只有正确把握上述社会治安形势, 才能明白加大打击力度的极端重要性, 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 才能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例如, 如果认为深圳的治安工作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在短期内取得根本好转, 就会违背客观规律, 有可能出现“压发案”变成“压立案”的不正常现象。事实上, 已不同程度地出现未能如实立案的情况, 基层执法人员和老百姓对此已有所抱怨。又如, 认清了客观存在的治安形势, 就有利于分析研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从而对症下药, 从长计议, 从全局考虑, 切实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机制建设。再如, 认清了客观存在的治安形势, 就不会以个案评价治安得失、臧否人物功过, 以至于发生偏差而有失公允, 最终危害社区治安工作。
认清社会形势,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至少内含如下要求:第一, 坚持一直保持打击力度、强度、深度和广度, 力求治安局势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二, 如实统计反映治安数据, 掌握违法犯罪规律, 力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三, 根据现实治安形势, 制定科学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评价、考核、奖惩和竞争机制, 形成重打击更重预防、重突击更重长效、重物防更重人防、重形式更重内容、重有形更重无形、重表面更重实质、重当前更重长远以及专职治理和综合治理、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相结合的社区治安工作大格局。第四, 跳出治安抓治安, 加强社会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 及时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
二、加强社区治安管理, 搞好文明建设及小区公益建设
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 首要的标准是安全, 治安搞不好, 群众就没有安全感, 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 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搞好公益福利, 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 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 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 使民警紧贴群众, 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 而且有利于;护了社区内部治安秩序, 而且也加强了外部巡查, 控制了周边环境和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 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 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 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 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 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 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 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 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 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 搞好文明建设, 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倡导社会新风尚。文明是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 其中包括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 作为一个整体, 它是进步的总体状态。因而在城市社区中举办市民学校, 不断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意识教育;发展安全社区, 卫生社区, 植树美化环境社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群众志愿者活动等, 使广大社会居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最后, 促进城市社区的公益福利。美化环境, 修整街道, 搞好社区卫生, 建立老年幼儿活动场地, 开展扶弱助残的活动;设立社区的诊所, 方便社区居民看病或急救, 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的宣传;设置专人管理城市社区车辆的停放, 使得城市社区给人一种安详和平、处处井然有序的美好印象, 从而使得城市社区的违法犯罪的现象得以减少。
三、管理与服务结合
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 要使管理工作及时到位, 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 首先是要管理领导机构班子到位, 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 完善自治管理制度, 比如制定社区文明公约, 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制定出入凭证制度, 净化社区来往人员;制定治安联防队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制度, 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 加强对外来人员控制;落实社区出租屋管理, 杜绝将房屋出租给有犯罪嫌疑的人, 有嫖娼、涉毒和参赌嫌疑的人等等。其次是要采集广泛信息, 结合人口普查、户口调查和情况询查, 建立综合信息网络。运用电脑管理, 将外来暂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方式管理, 全部登记造册, 输入电脑, 并明确管理重点, 有条件的还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员, 发展科技管理, 使社区管理进入现代化。最后, 要配合当地的公安派出机关, 坚持走群众路线, 建立一支高效的现代化治安管理力量。
在搞好城市社区的管理职能的同时, 我们也要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职能。众多公益福利性服务, 不但体现了社区管理机构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关心, 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 相互照顾, 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 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 改变原来的社区特有的疏远冷淡的邻里人际关系的特点, 从而使社区居民感到生活环境的安全和人际关系的温暖, 形成团结的一个整体, 因而在必然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的同时, 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连心的传统美德。
四、宣传教育与重点帮教矫正结合
开展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 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居民素质, 消除产生犯罪的主观条件, 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高尚情操教育, 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状况及预防犯罪与本身利益的关系, 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集体主义思想, 净化社会环境, 预防犯罪。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 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 使社区居民自觉守法并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打击和预防犯罪。
除宣传教育以外, 城市社区还应加强重点帮教, 实现城市社区的矫正。在西方法治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都早已经确立并都实施了社区矫正政策, 以2000年数据统计为例, 加拿大适用社区矫正的比例在全世界最高, 达到79.76%, 澳大利亚达到77.48%, 新西兰为76.15%, 法国为72.63%, 美国为70.25%, 韩国和俄罗斯较低, 但也分别达到45.9%和44.48%。因此, 在国际化背景下,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03年7月1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这标志着我国刑事政策逐步想科学化的方向前进。城市社区帮教、矫正组织主要由社区户籍民警、社区管理干部、社区居民、有关单位人员等几个方面代表组成, 对于处于违法犯罪边缘和刑满释放解教人员实行教育挽救和巩固作用,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更加要加强帮教矫正力度, 关心他们的生活, 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 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 应及时给予帮助, 及时解决问题, 促使其良性转化, 减少犯罪和再犯罪的可能性。
另外, 我们还要加强城市社区人民调解工作, 健全民间调解组织, 发现矛盾, 积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从而化解矛盾, 平息纠纷, 防止事态的恶化, 把问题解决在城市基层社区, 预防民事纠纷转化为严重的刑事案件。
社会治安问题防治是一个系统, 社会治安防治主体的块块、条条、点点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社会治安防治手段的防范、管理、惩罚三道防线要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对社会治安防治对象同样要有一个有机的对策。社会治安防治上下、左右、前后之多极、多层、多变元素形成的一个系统, 才能实现事物整体的稳定性、关联结构的协调性、功能目标的择优化与运动状态的有序化。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时候, 要注重系统效应, 从各个方面入手, 从小事做起, 搞好城市社区正体现了这一点, 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持“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政策。
五、加强基层建设, 筑牢长治久安的基础
第一, 加强人防, 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 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 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 组建保安巡逻队, 白天有民警坐岗督促, 晚上有保安分片包干。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 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 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 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
第二, 落实物防, 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 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 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 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 预防犯罪。
第三, 进行“技防”尝试, 有选择地防范。因为“技防”需要大量资金, 而社区很有可能承受不了, 也不一定处处都需要, 所以有选择性地选择重要地区重点预防, 安装住宅区电子遥控门和对讲系统, 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摄像头, 完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使得社区得到高层的保护, 更加进一步地预防违法犯罪。
也就是说要加强基层建设, 筑牢长治久安的基础。因此, 要抓好治安综合治理进社区的工作, 必须先抓好社区组织建设, 才能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当前, 一要抓好社区班子和队伍建设, 使之成为治安综合治理进社区的核心组织;二要扩大执政基础, 真正实现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推进全民参与的治安防范格局的形成;三要规范社区治安联防组织的管理、使用和考核, 使之真正成为执法机关的得力助手。这样, 才能将城市社区治安搞好, 才能将整个城市的治安综合治理搞好, 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城市繁荣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下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直是中国城市化建设首要的难题, 我们在正确处理这一首要难题的时候, 必须从城市化建设的微小细胞——社区建设入手, 坚持“打防结合, 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 做到城市社区治安防范四个结合, 从而保障城市社区健康发展, 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安,预防犯罪
参考文献
[1]李晓萍著.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犯罪防控战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犯罪预防与控制.康树华等编,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
[2]廖斌, 何显兵著.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关键词]社会治理;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D2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0-0045-0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大量的社会成员脱离传统的“单位”而走入社区,转变为“社会人”和“社区人”[1],城市社区成为基层社会的基本治理单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度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社会治理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治理的绩效,而社区治理取得良好绩效的关键在于社区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否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因此,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选配好社区治理的领导班子[2],优化社区治理的专业队伍,是达到“善治”的重要途径。[3]实践证明,城市社区治理的成败离不开一个“以党群工作作为自己事业来做”的“班长”,而一个“班长”能量的发挥离不开一个“能力强、素质高”的集体。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也着重强调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建设。
在上海城市社区发展的实践中,社区治理的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由社区党群工作者所扮演。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断层情况加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压力巨大等问题。[4]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社区党群工作编制少、待遇低,党群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等方面。[5]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能力因素也是当下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6]
二、胜任力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
党群工作者能力的构成假设
胜任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于1973年提出的,他把能够影响个人工作绩效,进而能够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根据胜任力理论,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是指这一特定主体能够胜任这一岗位所需的综合性本领。胜任社区党群工作这一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既与先天的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学习相关;既与内在特质相关,也受外部环境影响;既包括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也包括核心化的价值取向、个性动机。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把社区党群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构成分为技巧性能力、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三个层面。第一,技巧性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政策解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第二,基本能力,包括资源动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矛盾化解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受内在动机、特质与外在
知识、技能共同影响决定的。第三,核心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统领全局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变化预判能力等,这些能力是由内在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所决定的。
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构成假设的三个层面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实施具体有效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社区党群工作者所需的技巧性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相对比较容易培养与提升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提升,一方面依赖于技巧性能力所提供的基础支持,另一方面也与后天的学习培养密切相关,其中个人的动机、内部特质是影响基本能力发挥程度及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核心能力不仅受基本能力的内化状况、个人动机、内部特征等的影响,而且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相关联。
三、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党群工作者
能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静安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社区形态较为成熟,社区成员构成多样,历来十分重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在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问题上,静安区委组织部在实证调研中发现,党群工作者自身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不高是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遂提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性是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依据胜任力理论和方法,对静安区236名党群工作者(包括71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46名社区党群工作者、119名其他类党群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
(一)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能力状况分析。在被调查的全部71名社区党总支书记中,认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完全满足工作需求的仅占到9%,72%的书记认为其能力结构仅仅是基本满足工作需求,另有17%的书记认为现有的知识能力已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求。从年龄结构来看,静安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年龄结构偏大,50岁以上的党总支书记48人,占总数的68%,40岁以下只有9人,占总数的12%。在年龄较大的党总支书记中,有相当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因转岗而分流到社区工作的,他们中许多人曾是国有企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能手,表现出适应能力较强、工作思路清晰、对党忠诚敬业的显著特点,但也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其信息获取、计算机应用、公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年龄相对较小的党总支书记一方面缺乏历练经历,另一方面担任党总支书记的时间不长,在统领全局、变化预判、资源动员、矛盾化解等方面显得能力不足,但这些年龄较小的党总支书记具有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在一些基本能力与技巧性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因此,静安区社区党总支书记队伍的年龄断层造成了能力结构的短板不一,年龄小的总支书书记核心能力以及部分基本能力有待提升,年龄偏大的总支书书记则更应适应新时期居民的新需求,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技巧性能力。
(二)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能力状况分析。从年龄结构来看,静安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年龄优势较为明显,年龄段在23-29岁的有33人,占总数的72%,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进社区。在与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交流过程中,许多人提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碰到“不知如何说起”、“没有共同话题”等问题,造成了很难贴近社区居民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的尴尬局面。也有一些人感慨,“老书记经验丰富,在处理突发事件、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往往得心应手,社区居民也往往很买老书记的面子,自己处理类似的事情则缺乏魄力,偶尔有失稳妥”。由此可见,目前静安区的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并造成能力不足。从能力运用情况来看,技巧性能力有余,基本能力有待提升。对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业务处理能力、政策把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处在十分关键且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当问及目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时,有26.7%的党群工作者直接提出自身的能力素质有待提升;有38.8%的党群工作者认为群众不理解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在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有58.2%的党群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存在资源动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通过访谈发现,在年龄结构相对较轻的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中,由于其学历层次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其信息获取、公文写作、语言表达等一般的技巧性能力都相对较突出。因此,静安区一般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结构的特点为信息获取、公文写作等技巧性能力有余,沟通交流、资源动员、政策把握等基本能力有待提升。
(三)社区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评价与需求。居民是社区党群工作者的工作对象,在对静安区71个社区的居民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中,有近90%的社区居民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矛盾,会向社区党总支书记或党群工作者求助,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居民对其能力的评价也是社区党群工作者现实能力状况的真实反映。从居民参与度来看,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组织的活动或提供的服务有着良好的参与度,多次参与的占69.2%。从满意度来看,居民对活动或服务的满意度相对更高,多次参与的居民满意度达到99.3%。由此可见,居民对静安区社区党群工作者的总体评价相对较高,对其能力相对较为认可。从居民要求来看,居民对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听取居民意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反映居民诉求的能力。这四个能力都是最贴近居民的能力,这就要求社区党群工作者要切实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矛盾化解、危机应对等基本能力。
四、提升城市社区党群工作者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拓宽选拔,建立后备梯队。针对城市社区党总支书记年龄结构老化、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按照“内育苗子、外引人才”的思路,不断畅通选拔渠道。一是探索“广蓄、优育、严选”的科学化发展路径,大力培育本社区(地区)的后备人才。从党群工作者、党员社工、就业年龄段的党员居委会成员中遴选、储备一批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同时具备一定领导才能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后备队伍。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党总支书记助理的方式,定向培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对于德才兼备、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广泛认可的优秀助理,通过届中任命或公推直选转为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或书记。
(二)保障激励,留住人才资源。全面落实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表彰奖励等政策,为社区党群工作者内在价值观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提供资源保障。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方面,明确薪酬福利与职业发展的等级制度,凡是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考核通过的社区党群工作者均可有序的晋升到上一级,为社区党群工作者提供了可视化的晋升空间。在表彰奖励方面,挖掘、宣传社区党群工作者中的优秀典型,及时提炼特色工作方法、工作成效,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先进社区党群工作者进行表彰。
(三)以老带新,互补能力短板。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充分发挥老社区党群工作者经验丰富与年轻社区党群工作者技巧性能力突出的双向优势。年轻的党群工作者跟随老书记深入居民区组织活动、化解矛盾,学习老书记的方法,积累经验;老党群工作者则学习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学习运用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获取与信息交流工具,并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社区工作。
(四)培训教育,学习中提高能力。以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为手段,不断提升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职业胜任力。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明确培训内容,不断优化培训方式。从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从观念上帮助社区党群工作者把社区工作转化为自身的事业,形成自我的内在激励。在培训内容上,系统设计培训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开展各类课程,包括政策理论、岗位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坚持问题导向、实践为重的培训理念,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考察等基础上,重点围绕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践思考为核心,通过专家理论解读、先进典型交流心得、分析研讨、归纳总结,在社区党群工作中形成对于破解难题机制和方法的共识。
(五)共建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共建活动包括支部结对共建与领导(指导)共建两部分。其中,支部结对共建主要指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的共建活动;领导(指导)共建是指在党群工作者与区级层面的对口政府部门领导直接面对面,共同探讨解决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有效地将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的资源、经验等引入到社区中。领导(指导)共建使党群工作者与对口政府部门领导直接进行交流,对组织沟通、政策把握等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对社区治理中疑难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德荣,邱素琴. 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J]. 党政论坛, 2007(2):30
[2]申利侠,章再彬.上海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9):51-53
[3]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中国乡村治理的“杠杆”效应——江苏如皋机关驻村“第一书记”的创新探索[J].人民论坛,2012(21):64
[4]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对加强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4):44
[5]朱雯,史文锐,贺明. 社会管理转型期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46
[6]石旭. 对提升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的思考[J].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4).13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福州高新区工委、管委会《福州高新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和要求,为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现就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提出厚庭村2020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治理、人人共享。
3、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积极促进城乡社区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当地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情况,统筹谋划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社区公益精神,塑造社区公序良俗,积淀社区文化传承,积累社区社会资本,构建文明有序、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打造开放包容、人本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组织领导
为全面有序推进本方案落实,村成立推进社区发展治理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陈豪
领导小组副组长:陈碧元
领导小组成员:江光明,姚丽香,陈辉,陈忠,陈钦,陈锦松,谢时华
四、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作用,构建多元参与、民主协商的社会治理机制,细化行动项目,形成工作清单,推动村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村党总支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工作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做实村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发挥其在党建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资源整合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基层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1次,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每月召开1次,党课每季度上1次,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党支部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党支部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积极建立社区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制度。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
(二)巩固和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切实收集社情民意、采集相关信息、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社区居民等。规范民主选择程序,通过依法选举,逐步提高本社区两委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切实保障外出务工居民民主选举权利,推行党组织与基础群众自治组织联席会议、议事协商和社区居民议事会议制度。推行垃圾分类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让利益相关方集体协商,引导居民依法参与社区事务、财务和公益事业等工作的管理。
(三)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以民生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问题和利益纠纷,由党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和利益相关方协商解决。培育塑造积极向上的社区价值观和文化凝聚力。加强城乡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组织和管理。丰富流动人口社区生活,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
(四)提高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城乡社区各类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广泛动员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等深入群众,对医患纠纷、家事纠纷、征地拆迁等容易出现潜在性、苗头性问题等领域进行网格化排查。将问题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治理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屆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为核心,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围绕“继续减少事故总量、预防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以上事故“这一核心目标,以“三深入”和三推进”为重点抓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促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深入开展,确保全社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为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2010年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2011年组织我社区相关单位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专项行动;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事故隐患排查和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全街道相关单位部门排查治理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监管
工作;加大隐患治理和事故惩治力度,对一般事故隐患做到发现后立即整改,对重大事故限期整改,并做到整改责任、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资金和应急预岸“五落实”,严厉打击“三非”“三违”和“三超”行为;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整治的长效机制,切实贯穿到安全管理之中,党抓不懈。
三、隐患排查治理内容
全面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3、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准备和关键设备、装置和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4、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5、事故报告、处理及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6、安全基础理论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行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情况,以及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7、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四、责任分工
由社区书记徐海槟任组长、社区副书记何建忠、社区主任叶志业任副组长,社区全体干部、职工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25日至4月15日)
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宣传“继续开展与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重大意义,发动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参与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活动。
(二)集中整治阶段(4月16日至9月30日)
以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纠、社区组织督查的形式全面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工作,在集中阶段,将“三查”和落实整改工作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工作得到真正落实。
(三)巩固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2月30日)
对辖区各单位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
结,对好的经验做法要积极推广应用;对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中组织不力、整治措施不落实,工作责任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试行)
为推进我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改善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切实使群众受益,依据《西安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考评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考评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优化网络布局,强化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考评原则
(一)科学、规范、有序。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评内容及标准,规范考评工作的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考评工作。
(二)公平、公开、公正。考评过程公平、公正,保证考评结果客观、真实、准确,考评标准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简便、适宜、高效。简化考评程序,突出重点内容,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激励、促进、有效。充分发挥考评作用,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社区卫生工作持续发展。
四、考评范围
市辖区和纳入《西安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的所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五、考评方式方法
(一)分级考评。区级考评组织负责对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评定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级考评组织责对全市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综合考评。
(二)考评采取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相结合、综合考评与专业考评相结合方式进行,包括采用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市级考核评采取随机抽样、各区互查等方式进行考评。
(三)日常考评由市、区两级分别组织进行。区级日常考评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按月、按季度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将日常考评结果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度考评结果。市级日常考评原则上按季度进行,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1-2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终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六、考评内容
(一)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内容。
1.政策保障:包括区级配套政策、机构编制、财政投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建设等。
2.机制改革:包括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双向转诊制度等。
3.体系建设:包括完善服务网络、规范机构建设、合理配备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开展第三方评价等。
4.服务功能:包括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参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核平均得分)。
5.监督管理:包括日常监管、医疗事故防范、取得的社会效果等。
6.工作创新及完成应急性工作情况。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考评内容
1.组织管理:包括机构管理、机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管理和文化建设等。
2.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省、市、区制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该项考核参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核平均得分)。
3.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工作数量、医疗护理质量、医疗安全、合理用药、中医药服务等。
4.服务模式:包括社区组织、社区诊断、社区干预、社区参与、协同服务、片区责任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等。
5.满意度:包括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工作人员满意度等。
(三)对各区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票否决考评项目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出现重大问题;
2.发生重大安全和医疗责任事故;
3.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4.发生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事件或被重要媒体曝光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5.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
6.未完成当年市、区政府目标责任制下达的工作指标及相关任务。
七、组织实施
(一)考评组织。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完成考评工作。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对各区的考评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复核工作。考评以“1+3”(上年度最后一个季度加本年度前三个季度)为一个考评周期。
(二)考评程序。
1.由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区医疗、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机构专家成立考评小组,明确考评人员分工、考评程序与工作安排,并逐一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评打分。根据考评结果,由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年度考评等次,并上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根据各区上报的结果,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和医疗、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机构专家对各区社区卫生工作进行考评,并对各区上报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比例进行复查。根据考评和复查结果,由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市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优秀区和各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八、考评结果
(一)考评等次确定。
对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评
考评得分:≥95分
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85—95分
社区卫生服务优秀区
60—85分
社区卫生服务合格区
<60分
社区卫生服务不合格区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评
考评得分:≥90分
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0—90分
合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60分
不合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考评结果使用。
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依据考评结果,对考评成绩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优秀区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予以全市通报表彰,对连续3年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予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心)称号,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各种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先进选拔评奖活动。对考评不合格的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给与全市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仍未达到合格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区卫生局要依据有关规定取消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格。
对未开展日常考评的区和未参加市级日常考评、以及日常考评不合格的机构将取消年终表彰评优资格。
各区要根据考评结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整改存在问题,调整考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考评办法。各区卫生局要将考评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聘用与经费核拨的依据。
九、工作要求
(一)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考评活动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组织好考评工作。各区根据本区实际,要制定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评细则,认真开展考评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配合综合考评工作。要按照《考评指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三)广泛听取社区居民意见。采取各种形式,邀请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考评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附件:1.西安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综合考评指标
一、细化巡逻体制探求和完善巡逻勤务布局
治安巡逻队巡逻体制是由静态治安管理向动态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 也是社区治安巡逻勤务模式的主要标志。
其特点表现在:一是一级处警, 垂直指挥;二是各辖区分队以巡段为责任区履行巡察职责;三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方位做到点、线、面“三结合”、“两到位”。将大部分的警力摆在街面道路上巡逻, 对违法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减少犯罪率, 这是巡逻工作追求的主要效果。同时集中一部分警力机动灵活地进行便衣巡逻伏击, 接到重大警情或重大突发事件, 能快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也是治安巡逻管理上水平的标志之一。
二、精细治安巡逻, 分片分区防控, 统一协作调配
1、实行24小时无间断巡逻。
由于流动人员增加, 各个季节各种事件多发, 尤其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偷盗案件, 抢劫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秩序相对混乱, 根据治安情况, 巡逻队分别对保安、巡逻队员制定了精细的巡逻时间、巡逻路线, 实行保安、巡逻队员分时间段、分区域巡逻, 达到24小时无间断巡逻, 从而增加巡逻力度, 提高巡逻质量, 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达到居民小区及主要街道打防结合和基地片社会治安“点线面”的控制。
2、改进巡逻路线, 延长巡逻时间, 从根本上提高巡逻质量。
在每个小区制定最为有效的治安巡逻防控路线, 每个小区设置有效的治安巡逻巡更点, 根据小区情况划分出治安混乱、案件高发路段, 增加治安巡逻次数, 由原来每次每区片巡逻30分钟更改为45—60分钟来细化巡逻。巡逻形式由摩托车、自行车巡逻更改为自行车、步行巡逻, 紧急情况摩托车配合应急等。
3、开展专项巡逻活动。
加大对社区、居民区巡逻力度, 尤其是在特殊时段如中午、夜间等加密巡逻次数。为了社区的政治、生活稳定, 队干部夜间跟班巡逻, 加强夜间巡逻力度, 强化巡逻队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适时扩展巡逻区域, 机动布控与固定布点相结合, 消除时间死角和视线死角, 采取点、线、面“三结合”的巡逻方法, 即以门卫为点, 以巡逻为线, 以整个队的协调、统一指挥带动辖区的全面工作, 构建有条不紊的运行整体, 宏观调控辖区治安状况。通过以上措施方法, 实现巡逻防控工作勤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 提高巡逻防控密度, 有效强化社会面治安控制。确保特殊阶段社区治安秩序的稳定。
4、强化群防群治。
一是建立以社区、小区警务室、综治员为主体的治安情报信息员队伍, 利用他们人缘、地缘、亲缘等优势, 及时了解掌握治安情况, 化解矛盾纠纷, 控制事态恶化。二是深入开展依法治理活动, 善于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思想文化的等多种手段, 实行综合治理。三是要进一步整合结合社区、小区综治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保安、小区警务室、治安巡逻队、治保员等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专职治安联防队伍, 党员干部义务巡逻队和居民治安巡逻志愿者队伍,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等活动。
三、开展蹲点行动, 加强重点防范
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防范措施严密, 健全治安防范机制。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加大对单位内部的治安防控和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枪支弹药和爆炸、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监管力度。加大“三防”建设投入力度, 重点要害部位“三防”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和完善社区、单位的治安防控体系, 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
四、实行人防、物防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案发率
社区治安巡逻充分利用监控这一有利设备, 扩大技防覆盖面。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居民了解各个小区、街道案件多发地带, 及时调整摄像头的位置, 对案件频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整合资源, 减少浪费。及时改变巡逻队员的巡逻路线、蹲点地点, 使队员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巡逻、蹲点,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警觉性, 从而降低案发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优化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持续加大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推进力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二、重点任务
(一)夯实社区治理功底,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1、完善社区治理架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广建立城市社区治理委员会,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基础,村(居)民为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继续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厘清乡镇(街道)和村(居)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修订社区允许盖章目录清单,执行准入制度,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2、强化社区民主自治功能。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依法组织开展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确保到20xx年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70%。制定城乡社区协商规范化指引,指导城乡社区协商向标准化、制度化推进。积极开展引导社区开展“微”自治活动,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将自治向小组、楼栋、院落、街坊等治理末梢延伸,引导居民在网格内开展协商议事活动。
3、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持续推行“全科社区工作者”服务模式,今年底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和时间进网格开展管理服务工作。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培育一批城市“三社联动”示范社区,逐步扩大农村社区试点范围。
4、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建立城乡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继续执行工资自然增长机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吸引优秀人才到社区一线干事创业。实施“社区书记(主任)十百千培育计划”,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到20xx年,培训1000名以上社区工作者,培育100个以上优秀社区负责人,重点培育10名以上全省有影响、全市起示范的名优社区主任并纳入组织部高层次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
1、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立孵化培育资金,建设孵化基地,为初创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公益创投、补贴奖励、活动场地、费用减免等支持。到20xx年50%的街道(乡镇)和20%的社区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2、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通过简化手续,积极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工作机构,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特定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支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社区照顾、精神慰藉等服务。
3、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多元化、制度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协调财政局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导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引导政府资金、社会资金等向社区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倾斜。指导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编制年度购买服务计划,制定并公布乡镇(街道)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三)完善社会工作政策,强化专业力量支撑
1、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加强调查研究、政策拟定力度,建立健全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与相关部门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职称岗位开发、队伍建设、社会工作服务规范等制度,持续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化、制度化、专业化进程。
2、加大社工机构经费支持力度。协调有关部门逐步扩大财政资金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支持规模和范围。加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力度,扶持壮大社会治理急需、具有发展潜力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稳定化、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3、强化社工机构发展与引导。引导社工机构根据自身工作特长,聚焦明晰自身工作范围、服务对象、服务专长,加大综合性、专业性社工机构发展支持力度。根据社工机构运营中的具体需求,开展专项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优秀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有关专业人才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民政局市域治理民政领域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社会组织管理局、慈善与社会工作处等处室共同参与,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工作,其他业务处室按既定工作任务稳步推进。
2、狠抓调研创新。各相关业务处室,结合长期工作计划,在市域治理工作中要进行体制机制探索,加大基层调研走访力度,参考借鉴周边省市和基层优秀做法,推进民政领域市域治理体系创新创优。
【社区治理工作考评方案】推荐阅读:
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汇报05-27
社区治理论文10-22
社区治理研究11-06
社区治理的范围06-05
社区治理问题及措施09-27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10-28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论文06-28
社区综合治理先进材料10-02
社区综合治理会议记录12-06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涵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