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推荐12篇)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关键词: 德育现状 渗透点 渗透方法 渗透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兴趣爱好广泛等。但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互联网繁杂信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乐;沉迷于网络,生活虚幻„„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 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 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 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2

一、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把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保持德育的一贯性和长期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变幻莫测的实验现象极为好奇, 求知欲强, 愿意动手动脑等。根据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征, 加强直观示范教学,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化学实验弄清化学原理, 通过物质微观结构阐明宏观世界性质,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效果颇好。例如:结合氧气的制法实验, 分子和原子的学习等,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化学反应中化合与分解, 原子中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 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 教育学生懂得对立统一的观点;结合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高温下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实验与学习, 使学生初步懂得物质变化时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法原理等。这样, 寓抽象于具体之中, 学生往往都容易接受。

二、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始终, 保持德育的时代性与时效性

首先, 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讲燃烧时即给学生指出, 火的发现与利用大约在距今50万年以前, 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就有厚达6尺的燃烧灰烬,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讲金属的冶炼和防护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钢铁史, 解放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工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1980年钢铁产量达3900万吨, 1994年已超过9000多万吨, 位居世界前列。讲燃料时联系我国在科技理论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航天技术、化工生产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伟大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精神。

其次, 把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指导学生做一些探究实验和趣味化学实验, 通过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和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精神。开展读书活动, 有意识的介绍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刻苦学习、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不懈努力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事迹。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后, 天津沦陷, 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 侯德榜态度坚决, 断然拒绝, 后率众入川, 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在现代, 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 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 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 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等。培养学生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习目标, 开展化学知识竞赛和撰写小论文、办墙报等活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实践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有意识向学生展示祖国化学化工成就, 颂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赞誉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以巩固学生的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第三, 把德育渗透在多项社会活动中。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工厂等社会活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情况, 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使其勤奋读书, 立志成才, 将来报效祖国。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 了解“神六”和“常娥一号”的研制和使用的材料, 了解科技人员的感人事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建设连在一起,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从科学实际出发, 处理好教与学、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保持教育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

第一, 化学教育重视并贯穿德育教育本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并不忽视知识教学。恰恰相反, 在化学教学中, 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积极性, 更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

第二, 化学课毕竟不是政治课, 德育教育只能象盐溶于水一样, 溶于智育教学中, 二者只有有效的结合, 效果才好。

第三, 德育教育应注意简明。对初中学生来说, 哲学名词、政治术语等切忌过分深奥, 而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作到通俗易懂, 才便于其接受和掌握。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德育教育;英语课标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1.尊敬师长,关爱他人——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在Book4A “Unint1 May I have…” 中,我们学了各种学习用品的名称,因为有一部分单词在三年级时已出现过,所以在单词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有一个情境对话For Hope School,学完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并向我询问第二天是否可以真的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考虑到孩子们还是一个消费者,不宜捐款或刻意买东西来捐,面对孩子的美好的愿望,这不正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良好时机吗?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于是我决定利用学校举行的一次英语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捐出自己部分心爱的书籍、玩具或者文具用品,然后贴上价格标签,写上一句祝福语,放上学校的货架进行出售。并由热心捐物的同学担任销售员,销售过程中他们必须和“顾客”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将销售所得的钱款以学校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

2、讲文明、讲礼貌 ──“Sorry”,“ Thank you” 不离口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多多少少的渗透着德育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如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由于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所以对于它的读音、意思教师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如何正确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我创设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情境进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课的时候,Mike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Nancy,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David和LiuTao约好8:00 去动物园,可是:LiuTao等到8:30了David才来,David该说什么呢?学生们在可爱的头饰面前,争相扮演角色,并进行极为生动的表演。——Im sorry. ——Thats all right.(——对不起。——没关系。)…. 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极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三、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養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健康成长。

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篇4

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一代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校里即应是教书的老师,也应是育人的导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因此不管教师担任何一门课程,都能引导和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如何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新观念,增强自信心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让我们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家往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然而,随着信息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基础。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神圣和完美的,他们会时刻关注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并进行学习和模仿。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翘着二郎腿的坐姿、摆放得乱七八糟的桌面、不规范的演示操作等坏习惯,都会被学生看在眼中,进而让学生形成不良习惯。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整齐摆放电脑桌上的物品,教学演示时保持亲切的微笑,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多用“请”、“谢谢”、“了不起”,“有进步”等文明语、鼓励语,来体现语言的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这样,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提高个人修养。

二、注重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关键,它能让人终身受益,而中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常规,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各项规章制度,爱护计算机设备,保持电脑室的卫生整洁,维护公共秩序等,帮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常抓课堂常规,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计算机是由一组精密的电子产品组成,是一种贵重的教学设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负责地管理好自己使用的电脑及相关设备,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课堂上不随意开、关机,带电移动显示器,敲打鼠标、键盘,在教室内喝水要注意不能将水洒在设备上,下课后不强行关机或直接关闭插座的电源开关进行关机,要摆好键盘和凳子,培养学生珍惜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社会品德行为习惯。

2、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为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们在进入电脑室时要安静、有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不在教室内喧哗、打闹,特别是几人合用电脑时不得争抢使用。下课时也要安静、有序地离开,不能争先恐后的跑出电脑室,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

3、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电脑室的卫生要求是很高的,最忌尘土。因此,要求学生每次进入电脑室时要穿上防尘鞋套,不能随便扔垃圾纸屑,带零食、吃零食,更不能趁人不注意把垃圾塞到边缝里藏起来,下课时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养成不随手乱扔垃圾、自觉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4、文明负责的良好信息素养习惯

电脑室的电脑是属于公共电脑,会保存有其他班级的学生制作、收集的资料,这样就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乱移动、乱修改、乱删除他人的文件,自己的文件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在除系统盘及桌面的文件夹中,不无故乱建、乱发电子邮件及虚假的信息,养成良好文明负责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

5、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人发言时,要求其他学生停止正在进行的操作,认真倾听、不打断、抢答他人的发言,有异议举手示意,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道德修养。

6、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始接触电脑的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不同,我们在开展分层教学中,对于操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小老师,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提高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得到同学的认可,培养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三、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抓住结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教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如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从电脑中的主要软、硬件像 CPU、硬盘、操作系统等,都是外国人开发、制造的,让学生看到差距,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在讲到计算机病毒时,通过讲解病毒的危害时,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窃取个人的资料信息、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导致网络瘫痪等。所以,设计、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做好防范工作,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备份资料等,养成安全意识;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鼓励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形成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氛围,学生们在感受到了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形成协作精神。

四、加强上网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由于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掺杂了许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好奇心强、自制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危害非常大,很容易受其影响。因此,该如何防止学生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如网络安全讲座、让学生设计制作网络安全小画报等,讲解、讨论一些沉迷于网络而酿成悲剧的案例等负面的事实报道,引导他们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让学生明白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危害:久坐电脑面前,身体受到电脑的辐射,使眼睛视力下降,也易使脊椎变形等,形成各种疾病,还会产生诸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挤占锻炼身体的时间,还挤占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了与他人的沟通,不利于练就健康的体魄和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学生为了身心健康,做到学会自制,不沉溺网络,多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传授学生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如:不要随意透露个人或家庭的真实信息,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不要与网上认识的朋友去会面,不能发布他人的隐私,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等,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学会自我保护,并教会他们运用网络搜索信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树立起健康的信息意识,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做到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6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三者是有机地联系着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传授知识是基础,发展认识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学习,因此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也应该有德育渗透。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就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德育的首要作用落到实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浅体会。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首先,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授初三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

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五、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六、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7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进行思想教育, 言传不如身教, 初中生可塑性较强, 学生思想活跃, 生性好动, 而英语属于语言学科, 模仿性会比其他学科强一些英语口形、口音乃至单词、句子甚至是动作, 学生都在模仿, 逐渐地连老师的品格、人格也受到模仿。作为育人在先的工作者, 我们更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我深刻地体会到, 要真正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真正能令学生折服的集多种才智于一身的高素质。首先,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 建立威信;同时, 老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充分挖掘教材, 适时渗透, 讲究方法

1. 热爱祖国的教育。

比如, 在初一课文中, 讲到Where are you from?时, 学生会回答“I’m from...”这时我就会说:“We are from China, And we are all Chinese”然后还会问学生“Do you like your country?”“Why do you like your country?”在这样的句型练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让学生说与理解, 逐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 亲情、感恩教育。

英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种东西方节日、风俗习惯等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比如无论中西方, 人们都十分珍视亲情, 重大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等, 人们都会抽出时间回到父母亲人身边欢聚一堂, 其乐融融。

3. 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在8B UNIT6 Charity walk Reading部分, 教育学生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经常会设计很多结对子活动 (work in pairs) 和小组活动 (work in groups) , 这些活动都需要每个同学的参与, 共同努力, 使任务完成得圆满出色。老师应利用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4. 知法、守法、诚实、守信教育。

在英语课本、作业及试卷中选用了很多有关守法、诚实、守信的文章。老师要抓住这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对学生及时进行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比如在8A的Unit One Friends主要是谈朋友的品质。问学生What kind of friends would you like to make with?Why?很多学生愿意和诚实守信、善良正直、友好开朗等品质的人结交朋友。这样通过层层活动任务的达成, 学生对良好的品行人格有了更多的认识, 从而会督促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拥有健康高尚的品格。

5. 爱护动物, 保护环境教育。

在学习8A“Unit4 Wild animals时, 运用多媒体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在自然界里欢乐玩耍的情形, 学生们的兴趣相当浓厚, 为了挖掘教材中渗透着的德育因素, 我又放映了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由于被人们杀戮和受环境影响而濒临灭绝的记录片, 激起了学生们爱护动物, 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我请同学讨论如何保护动物,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关系。做到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 又受到了美的陶冶。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扩大德育的渗透范围

在英语教学中, 及时的巩固和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 能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培养良好品质。课堂教学中所认识的道理, 激发的情绪, 最终要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要采取多种方式,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断扩大德育渗透的范围。如举行英语朗读比赛, 英语角, 观看英语电影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个性, 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四、利用即时的新闻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国内外会发生许多事情, 利用好这些信息, 既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又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很多思想道德内容。比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南方的冰雪灾害、夏天的洪水灾害、汶川和玉树的大地震、H1N1流感, 神九升天以及每年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等等都是很有利的话题, 这其中能挖掘出很多的思想和情感教育内容, 而这些素材又大都可以找到很不错的视频相匹配, 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有时甚至超过利用教材教学的效果。

总之, 要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 必须凭借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 灵活地找到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 使英语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了教材知识, 又成功地渗透了德育内容, 达到了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水乳交融的境界, 给学生双重收获,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积极情感;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课堂,不仅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题方法的传授,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激发积极情感,服务语文教学

1.作好学生情绪的内部调节工作

个体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调节属于内部调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上我们应为学生创造感兴趣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富有兴趣地学,这无疑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正确学习态度的指引下,很好地发挥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除了关注课本知识外,更多的应关注课外知识的拓展与教法、学法的设计。比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补充的是背景材料及相关作品资料,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在比较中寻找共同的东西。当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有所获时,内心会萌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对古诗词学习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做好学生情绪的外部调节工作

外部环境对个体情绪的调节有支持和破坏两种可能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满足和支持学生的动机行为,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提高效率:(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师生的情感关系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期望,在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同时,师生情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期望、要求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2)注重课堂导入。一节课的前几分钟是教师激情、学生入境的关键时刻。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教师意识到课前几分钟激情的重要性并努力去做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课堂变了——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了。(3)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课堂行为。尤其是对后进生,当我们以欣赏的目光去平视甚至仰视这一群体时,会发现他们背后有许多足以让我们兴奋的闪光点。

二、抓好语文教学,进行情感熏陶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文中与生活相似的,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熏陶感悟。当前语文教材中收入了许多现当代名家的优美散文,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兼容,既是好的阅读材料,又是好的写作素材。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过程也是悟情明理的过程。文章所写的事情也许在学生以前的生活中都曾发生过,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抓住自己的生活点滴感情,也就不可能有和作者一样真切的感受。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以文章为载体,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用学生曾有的经历帮助他们解读文章,这样既可以达到悟情明理的目的,同时也可在阅读教学中指引学生写作的思路。

2.借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要求学生写随笔,及时准确地把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表达出来,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渐具备较为丰富的情感,会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会把生活中情感丰富的事理,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去判断,并会产生写作的冲动,自觉地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应该珍惜课内的作文前指导,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引导学生结合作文要求寻找以往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或感受,进行联想,帮助他们培养写作情感。

3.以课外阅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阅读名著名篇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类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感激发的目标。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完美的情感有重要意义。名著的阅读重在引导,许多学生仅满足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而不注重去更深地感悟作品。这方面语文教师应加强引导,让学生从名著的阅读中收获更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所到,事之所成。”让积极的情感旋律回旋于我们的课堂之中,以语文的情怀去拥抱学生的心灵。当语文教学与情感熏陶比翼双飞之时,便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大获丰收之日。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耸人听闻的校园事件层出不穷,不断地警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教育工作者更要担负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培养出思想道德修养好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句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拼音;教学课本;素材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01-01

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德育渗透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培养学生的友爱思想、进取精神、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践及体会,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看法。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二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良好情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o、e”这三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

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地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爱国教育。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阶段,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教师若不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将很枯燥。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打”字时,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我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我又说:

“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他有表示打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组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精心挖掘课本中的素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语文教学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广义的爱。现行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以丰富的题材、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我们应该充分、精心地利用现有的素材。如借《爱如茉莉》一文,进行小家之爱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报答父母,懂得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而凡是写我们祖国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篇章,都有发扬民族自尊心和启迪爱国主义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对于爱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更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学,那样教出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头脑灵活、四肢灵巧、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做了充分准备。

五、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验生活中渗透。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锻炼写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写周记中渗透。写周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写周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周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周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周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周记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因此,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大林.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前沿.2000(01)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0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中国教育调查》)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明确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巧妙利用教学语言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沈括的《活板》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的课本等书籍是怎么印刷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阅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思考:我国古人是怎样印刷书籍的?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活版印刷术的介绍,从而教育学生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骄傲,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分析好人物形象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通过分析白求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让学生懂得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人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他们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再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的赤诚之心。

4、挖掘教材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于是道德建设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基地”,就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重要的德育建设工作。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具体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又以其特有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凸显出了培养受教育者品德活动的目的性。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相关的目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呢?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为了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选课文的时候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有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但其意图都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对于课文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用心设计了。比如:文学作品类的课文,作者一般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某种政治倾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联系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从课文内容本身出发,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其中包括小说、诗歌、记人记事的散文等等。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到反动派的残暴罪行,年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还有大部分庸人的麻木不仁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那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联系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是不是也容易变成麻木的庸人?如何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另外,一些说理性的古文,浓缩了古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劝学》《师说》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德育材料,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而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散文,除了涉及文中体现的豁达的生活态度或者为学者应“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之外,还应该结合作者苏轼以及王安石的为人,涉及他们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正直的人。

另一方面,课文本身也蕴含了很多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思想和精神。有的包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让他们懂得没有国家的强盛便没有现在安定的小家,理解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的合理性;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有时是否很自私,是不是应该对同学,对家人更加宽容温和;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的感染力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比如:《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在文中用震撼人心、激励斗志、充分论理、洋溢热情、坚定信念、逻辑严密的语言揭露种族歧视的问题,一针见血,毫不隐晦,明明白白。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便能自然产生一种为理想,为人民,为正义呼喊的高尚感情。

另外,诗词作为最适合“言志”“抒情”中国古典文学样式,具有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赏析名句,一方面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比如:品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体会屈原为国为民涕泪横流不能自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体会苏轼时越古今,地跨万里,将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的宽广胸怀,体会作者对如画江山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之后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之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身世,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度过才不算虚度,这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总之,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精神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而作文作为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就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要求。

“文为心声”,如果学生思想健康,积极向上,那么作文立意自然会体现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在选题的时候宜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又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题目。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给学生一个大致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助于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比如: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为主题写作,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感动的地方,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他们思考目前对自己最关心的人。这样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父母、朋友、同学入手,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体会到自己生活的温馨,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向文中的人物或者作者学习,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在“人生需要一把剪刀”这个作文题目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王安石、苏轼、王羲之、屈原等人。这些古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是为人民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们的文学作品彪炳千秋,他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都将永垂史册。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联系这些,歌颂他们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为国家人民敢于与权贵斗争的精神。由此引发他们的思考,为了自己的理想,需要给自己的人生加上一把剪刀,剪去骄傲自满,胆怯懦弱,以及面对诱惑的不坚定。

总之,德育可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作者的为人评价,再到学生自我认知以及表述,都可以将德育渗透其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接受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自主运用课堂所学,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看待社会以及人生,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品格。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二中。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2

一、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 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 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 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 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讲究适度性、渐近性;讲究以情动人、持之以恒。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 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 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同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 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 深挖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这样,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精彩和有魅力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个人人格魅力渗透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即使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首先, 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另外,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总之,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 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 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 激励学生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待学习。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 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用我们慈爱的目光, 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精选教材, 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渗透德育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七年级的《生活中的数据》其中有一节《一百万有多大》, 教师不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个例子, 鼓励学生大胆举例, 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一百万,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还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八年级第一章《勾股定理》时, 可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 更具有科学创新的重大意义。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书中这些案例启示我们, 离开说教, 仍然有很多的素材可以挖掘, 在看似抽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经过巧妙的设计, 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四、利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 渗透德育教育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 也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 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 科学地得出徽率 (圆周率) 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01415927;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 可才华横溢, 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 把中国数学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结合有关数学内容, 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 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艰苦奋斗, 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五、利用数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学习。通过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 又不盲目接受, 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 使学生领悟到了获取知识的另一种途径。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的寒假寄语下一篇:小学二年级学期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