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体系框架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组织体系框架(精选8篇)

组织体系框架 篇1

(一)办理证照

1.新公司注册办理流程(1)核名(2)管委会报批(3)工商报批 2.股权转让办理流程(1)管委会报批(2)工商变更登记 3.证照日常变更(1)有效期限变更(2)经营范围变更(3)公司名称变更(4)企业性质变更(5)公司地址变更(6)公司注册资本变更 4.食品加工厂办证流程(1)厨房图纸审核(2)核名

(3)环保前期申报

a环评报告制作 b纳管证明办理 c前期申报(4)消防内装修申报(5)公共场所报批

a空气检测报告登记 b前期申报(6)管委会报批(7)工商注册办理(8)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9)统计证办理(10)税务登记证办理(11)公章制作

(二)政府维护

1.政府关系清单建立 2.政府关系维护

(1)政府部门定期宴请流程(2)其他政府维护方式 a.电话、短信维护 b.礼品慰问维护 c.登门拜访维护

2.各事业部接待政府部门检查流程

(1)门店礼节性接待

(2)政府外来检查登记(3)向总部汇报检查事项(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三)危机管理

1.危机事前预防 2.危机处理流程 3.危机事后处理(四)品牌建设

1.商标管理维护

(1)商标申请流程商标注册程序

(一)——注册准备

一、申请商标注册的途径

二、商标再先注册权利的查询工作够证明申请人身份(资格)的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不同的申请人应

三、商标注册申请的书件及填写 办理商标注册申请须向商标局提交以下文件 2 证明申请人身份(资格)的有效证件的复印件,3、每一件商标注册申请应当提交商标图样五份(至10 ×10厘米之间。

4、按规定交纳商标注册申请等费用。(商标注册规费:1000元)

5、商品名称和服务项目的填写是《商标注册申请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这关系到所申请商标的专用权保护范围。

商标注册程序

(二)——申请注册

申请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按商品与服务分

1.1 商标变更商标核准注册之后,商标注册人的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自2002年9月15日《商标法实施条例》施行之日起,已经申请但尚未获准注册的商标,也可以向商标局申请变更其申请人...1.2 商标维权:商标打假 商标诉讼 商标投诉 案件受理联名维权

1.3 商标异议商标异议是《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的对初步审定商标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法律程序,其目的在于监督商标局公正.公开地进行商标确权。任何人对初步审定的商标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初步审定公告之日起3个月异议期内向商标局提出异议。

1.4 商标转让转让注册商标所应履行的法定手续。在中国,转让人和受让人就转让注册商标事宜达成协议后,应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其具体手续是:(1)填写《转让注册商标申请书》。申请书采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的书式,写明转让商标的号码、名称,转让人...1.5 商标许可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必须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应当在许可合同签订之日起三个月内,将许可合同副本交送其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存查,由许可人报送商标局备案,并由商标局予以公告。

1.6 涉外商标中国企业或个人可以根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申请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一国、多国或全部成员国内申请保护。申请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的,首先要在中国取得商标注册初步审定(协定国...(3)商标维权 2.上海名牌评选认定

一 知名度和满意度,商标及知名度,.产品已有经登记注册的商标

(二)产品获奖荣誉

(三)国际市场开拓

(四)用户满意度

二、产品质量水平,标准:

(一)采用标准水平

(二)实物质量水平

(三)产品认证

⑴.产品获得质量、环保等方面产品认证的,通过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产品认证的 ⑵.产品获得节能认证的或列入《上海市节能产品应用推荐目录》

三、创新能力:

上海名牌产品应具有创新能力,能满足市场和顾客的要求。创新能力

(一)产品结构

产品符合国家和上海市产业发展政策的并属于重点优先推荐。

(二)新产品开发,⑴.企业拥有技术中心的;获市级技术中心认定的;获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的。

⑵.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三)核心技术能力

(一)企业整体荣誉

(二)企业形象宣传

⑴.企业广告宣传费用近三年内有增长

⑵.近年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和品牌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市著名商标认定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初审形象,并取得较好效果

申请认定市著名商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市著名商标认定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初审。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签署意见后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推荐;不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退回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对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初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请求复核。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异议成立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区著名商标认定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提出意见。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交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不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退回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计划、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商品检验检疫、质量技监、对外经济贸易、消费者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委员人数为十一至十五人,按单数确定。

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论证

市著名商标有效期为三年,自公告之日起计算。有效期满前三个月或者因特殊原因在有效期满后三个月内,市著名商标所有人可以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延续。符合市著名商标认定条件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予以确认延续,每次延续有效期为三年。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推荐符合条件的市著名商标参加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

(3)品牌维护

著名商标上海名牌同样处于一个需要重视维护、提升的关键时期。公司的著名品牌企业抗风险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运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按品牌建立的规划执行,要确保企业的运作和“品牌建设”始终在“创新、提升、发展、规范”的层面进行。

中国在“品牌维护、品牌提升”方面还需要像欧美一样加大投入,制定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有利于品牌建设的各类活动。

这体现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品牌盈利能力、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团队和企业管理能力、企业整体经济规模与品牌企业创立时间等诸多方面。

制定独立性发展战略。要实现独立性战略目标,就不能再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与外国大企业合资,只能选择适当的战略伙伴结成合作联盟。中国品牌企业要增强中国品牌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并拥有知识产权,可考虑先在国内本土进行强强联合,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再与具有互补优势且规模相当、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合作。这样不但能够具有较多的自主权,也加强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章

申请认定市著名商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嘉兴市著名商标认定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初审。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签署意见后向嘉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推荐;不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退回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对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初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嘉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请求复核。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异议成立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区著名商标认定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提出意见。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交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不符合申请认定条件的,退回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计划、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商品检验检疫、质量技监、对外经济贸易、消费者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委员人数为十一至十五人,按单数确定。

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论证,根据嘉兴市著名商标认定条件具体标准,对申请人的注册商标是否具备嘉兴市著名商标资格进行评审表决。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确认为嘉兴市著名商标。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经嘉兴市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确认具有嘉兴市著名商标资格的,予以认定并公告。

市著名商标有效期为三年,自公告之日起计算。有效期满前三个月或者因特殊原因在有效期满后三个月内,市著名商标所有人可以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延续。符合市著名商标认定条件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予以确认延续,每次延续有效期为三年。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推荐符合条件的市著名商标参加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3)门店维护中国的著名品牌同样处于一个需要重视维护、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的著名品牌企业抗风险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运作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按品牌建立的规划执行,要确保企业的运作和“品牌建设”始终在“创新、提升、发展、规范”的层面进行。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从事的是贴牌生产(OEM),为世界知名品牌提供各种产品,从日用消费品到家电。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鼓励政策和措施,支持国内企业向国际市场销售自有品牌的产品。随着企业实力和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部分中国企业已在一些新兴市场创立了自有品牌,如家电、日用消费品和摩托车等。目前这些中国知名品牌正进军发达国家市场。

中国在“品牌维护、品牌提升”方面还需要像欧美一样加大投入,制定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有利于品牌建设的各类活动。

这体现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品牌盈利能力、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团队和企业管理能力、企业整体经济规模与品牌企业创立时间等诸多方面。

组织体系框架 篇2

一、创设“阳光课堂”,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

阳光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给人光和热的课堂,能够让生命茁壮成长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师生都能获得一份光明、一份温暖、一份希望和一份幸福,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因“阳光”的照耀而充满活力,昂扬向上。阳光课堂不仅是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而且是一种常态化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才是开放的、积极的、高效的。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面,我们以“阳光”为关键词,研究制定了“阳光课堂”标准,该标准摒弃了常规的以教学过程为轴心的评价要素,择取了“人”这一核心要素,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从9个方面提出了是否达到“阳光”的28条参考条件,将学生的主观感受、内在潜能的激发和真实的收获作为标杆来衡量课堂的成败,真正将“人”置于课堂的首要位置,突出其生命在课堂上成长的高度。有生命高度的课堂,才是合乎道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从学生的维度考量,我们设置了5项评价内容,即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清晰、具体,学习态度是否主动积极、专注认真,学习方式是否突出自主及合作探究,学习氛围是否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学习效果是否达成了课程目标并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从教师的维度观照,我们设置了4项评价内容,即教学态度是否亲切自然,感情是否全身心投入;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突出学法指导,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特色;教学组织是否有序,能否进行巧妙的引领;教学评价是否从多元发展的角度,突出阳光性评价。两个维度的每一项评价内容都有具体的参考性标准要点,焦点是指向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主观态度与内心的情感体验,突出精神的饱满与幸福感。

给学生打造一个让他们自主发展、快乐成长的“阳光课堂”,让他们在“阳光课堂”中阳光起来,这是我们进行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必须做好的工作。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发多样化校本选修课

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成长历程千差万别,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个性。以尊重个体生命发展为前提的、合道德的理性的教育,应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才能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生命自由成长的愉悦感,才能收获幸福的学习生活。怎样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我校从艺术、运动、科技、综合文化、学科拓展等五个领域开发了70余门选修课,以供学生自由选择。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选修空间,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做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

为了保证选修课开设的质量,我们从利于评价和立足校本的角度出发,将选修课程开发的主体定位于本校教师,在开发方式上采取教师自由申报,学校审核确定。为了保证所申报的课程能够顺利开设,学校编制了选修课程申报表,将选修课所涉及的关键要素,比如课程特点、授课对象、人数、课时、器材、场地、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列入申报表,由教师填写清楚,教师填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课程全面规划设计的过程,学校通过此表能了解到教师是否对该课程的开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否有能力开好这门课,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设这门课。经过审核之后,筛选出具备条件的课程,然后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开设选修课的教师从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一张申报表,加上一份教学大纲,成为选修课开设的前提条件。

为了尽可能挖掘教师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我们要求教师人人申报一门选修课程,学校经过筛选,确定了70门课程,学校将其绘制成课表,附上教师的课程申报表,形成课程菜单,学生根据课程菜单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因为选修课涉及运动、艺术、科技(含学科)以及综合性文化等诸多领域,基本上涵盖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他们自主发展的愿望。由于学生所选课程大多是自己喜爱的或者有特长的,所以他们在选修课上的表现极其专注,即使是文化课暂时落后的学生,在选修课上也能成为优秀生。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他们就会在这些课程中如鱼得水。

立足学校现有条件,立足教师自身的特长,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足够多的选修课,让学生们因选修课而变得自信起来,阳光起来。服务学生的自主发展,选修课无疑是最好的凭借。

三、提炼活动主题,扎实上好活动必修课

如果说通过阳光课堂完成国家课程的高效实施,通过选修课程实现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那么通过活动课程,则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其生命在活动课程中绽放光彩。

我们在活动课程的设置上,既有体育类活动课,又有德育主题活动课。体育类活动课除每日必做的广播操以外,还有每日必做的武术操、校园集体舞,大课间的自由活动,冬季加一项长跑。在每日一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每学期还要进行班际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冬季还要开展全校性的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比赛。德育主题活动课主要指每月一主题的德育专题活动,如以节约、感恩、静心、理想等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每学年春季,我们都要举行校园文化节,文化节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运动会项目,又有科技发明展览,还有书画展示、征文比赛、诗文朗诵、棋艺切磋等等。文化节集中展示的时间为一周,而学生为了这一周的展示,需要一年的酝酿与积累以及展示前一个月的紧张准备。在这样天天进行、期期开展、年年举办的活动课程中,学生们身形灵动、神采飞扬,个个朝气蓬勃。

活动课程的设置,既缓解了学生一味学习文化知识的疲累与压力,又以它独特的活动方式调节学生因精力过剩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锻炼了学生意志,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活动成为和谐学生身心的必不可少的课程,因为它的存在,校园变得生动而多彩,学生阳光而灵动。

创设阳光课堂,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尽情汲取知识的自由空间;开发选修课,给学生开辟了一片发展特长的沃土;开设活动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这是我们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所构建的阳光生活课程的三根支柱,也是我们阳光课程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

延伸阅读

阳光课堂要关注“三大转变”

阳光课堂要实现学生生存状态的转变、教师行走方式的转变、课堂活动样式的转变。

一要实现学生生存状态的转变。阳光课堂强调以生为本,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大量的自主活动中得到提升。课堂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度和热情度,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活动是伪学习。

二要实现教师行走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在课前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材料,对学习流程进行预设,编写出多功能的导学案;课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情感上的药剂师”“学习中的合作伙伴”;课后教师是反思者,有教学不断优化的策略。

三要实现课堂活动状态的转变。阳光课堂是平等、民主、宽松、包容的课堂,其课堂状态要实现三个共存,即一人为师与生生为师共存,一问一答与七嘴八舌共存,独立学习与学生多元组合共存。

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编制原则 篇3

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是军语理论形态的系统结构,是组织军语编纂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分类合理、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不仅有利于军语编纂工作分工,明确收词范围,而且有助于军语的排列和查找。为确保军语编纂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编制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应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 坚持科学性原则

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具有内在的规律性,编制框架必须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坚持科学性原则。恩格斯指出,科学分类必须依据其内部所固有次序的分类和排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类”的解释是:“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用“类目”来构建,就是通过类目,划定军语概念体系的范围,综合集成在性质上彼此相似或相同的词目。一是应按照军语编纂的总体方案,勾画结构布局、进行科学分类。成规模、成系统的军语编纂,通常都会制定包括编纂的指导思想、总体设计、组织领导、任务区分、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等内容在内的总体方案。要以此为依据,认真研究本领域(学科)的特点和编纂工作的内在规律,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框架进行总体设计。二是应按照军语概念体系的基本定位和本领域(学科)的本来面貌,对其外延和内部层次结构进行准确界定。要以科学、紧密的逻辑关系,如属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和序列关系、联想关系等构建骨架、进行分类,形成涵盖本领域(学科)全部基本概念、领域(学科)边界划定清晰、上下衔接紧密的框架[1]。如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框架,就是经过反复调研、科学论证,最终被确定设置综合、国防、战争·战略、作战(综合)、战役·战役法、战斗·战术、危机与突发事件处置、指挥、侦察情报、军事通信·指挥控制系统·电磁频谱管理、信息对抗、军事训练、组织编制、行政管理、军事地理·测绘·导航、军事气象·水文·空间天气、军队政治工作、军事后勤、装备工作、军事法制、军事技术、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军事外交等26个类目(其中,“陆军”类目又下设综合、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特种部队等9个二级类目)。

二 突出实用性原则

编制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直接关系到军语编纂中的工作分工、收词范围(重点、比例)等。因此,应做到:反映实际,便于实施,为了实用。具体而言,反映实际就是所编制的框架应客观反映本领域(学科)的实际状况,有效体现编纂牵头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符合军语编纂工作的客观规律。便于实施就是所编制的框架应充分兼顾各参与编纂单位的职能特点、学科特色、工作基础和专业优势,能按照专业对口、相对集中、便于组织协调的原则,有效区分和落实各项编纂任务。也就是说,编制框架强调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但还要根据现行的体制编制和单位(部门)的分工实际来确定,因为编纂工作必须要有具体单位(部门)来做,这是编制框架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如总参动员部作为《动员常用术语》编纂牵头单位,将框架分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兵役3个一级类目,并确定国防动员部分的编纂工作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负责,后备力量和兵役部分的编纂工作则由该部负责。为了实用就是所编制的框架应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概念体系性强,既增强其在编纂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做到可行能用,又使之在出版后为使用者快捷地查阅检索军语提供方便,做到明了实用[2]。

三 强化特色性原则

强化特色性是编制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的一个基本原则。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框架的个性。具体而言,一是要以体现姓“军”为基础。军语是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统一使用的规范化的军事用语。其基本功能是统一军队认知,协调部队行动。军队的军情实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军语的编纂。因此,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总体上要以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有的建军宗旨、战略战术、体制编制、后勤和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等特色为基础。二是要以突出为“战”为核心。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始终是军语编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在编制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框架时,就着眼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对军语的需要,新增了作战(综合)类目,由此收录了许多用“战”的词目。有学者统计,该版中的8587个词目一共使用汉字1454个,其中,使用次数大于1000次的只有一个字,即“战”,多达 1279次[3]。可见以作战及相关用语为中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鲜明特色。编制框架要切实突出为“能打仗,打胜仗”服务的特色。三是要以展示本色为关键。即展示本领域(学科)的固有特色。不同领域(学科)的框架有不同的具体特点,如在系列《军语》框架编制中,军兵种《军语》有其自身的特色,专业《军语》也有其自身特色。在军事科学名词框架编制中,15个学科框架的编制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如空军军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编制2012年版《空军军语》框架时,考虑到是军种军语,主要是满足空军各级指战员的需要,同时兼顾与上级机关、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的需要。因此,以坚持空军综合性、通用性为主要特色,根据空军作战、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空军专业领域和兵种相结合、兼顾各业务部门工作分工进行分类,并以综合、专业、兵种顺序进行排列。具体设置:综合、空军作战·指挥、空军侦察情报、空军军事训练、空军军制·行政管理·动员、空军政治工作、空军后勤、空军装备工作、航空装备·航空理论、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空军电子对抗兵、空军通信兵、空军防化兵、空军地理·测绘、空军气象等19个类目。

四 注重创新性原则

编制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必须勇于创新,适应时代发展、军队作战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对军语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一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军语是在不断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版综合性《军语》的框架,都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过去军语的使用情况,充分吸纳前人成果后进行编制的,最终形成适合于所处时代需要的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如从1951年版《军语汇编》的陆军、海军、空军3篇(类目),到1956年版《军语画一》的陆军、空军、海军、防空军4个部分(类目);从1972年版《军语》的17个类目,到1982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26个类目;从199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29个类目,到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34个类目(含二级类目),精华在发展中延续,数量在变化中增加,框架在继承中创新。二是要以现实需求为牵引。编制新的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必须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要着眼于新形势下军队作战和建设对军语的需要。通过框架的编制,体现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军委的战略方针,体现所要面临的新的战争的特点,反映军事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要求。如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编制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框架时,就以创新性为原则,系统梳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努力反映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情况,重点总结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新经验,突出体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在框架的总体结构上进行了全面调整,与199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框架相比,调整合并了12个类目,增设作战(综合)、危机与突发事件处置、装备工作、军事法制、军事外交、陆军等6个新类目。

五 把握规范性原则

军语具有法规性质,需要军队指战员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强制执行。基于此,军语工作是一项规范性工作,从框架编制到收词定词、撰写定义和审稿修改等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因此,在编制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时,一是应遵循一定的标准。行有行规,军有军标。要按照国家和军队制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科学构建骨架、准确划定“边界”,克服框架编制的随意性。如在研究编制军事科学名词(首批)15个学科的框架体系时,就是参考借鉴了中国军事科学体系一级学科的设置标准,确定了军事思想、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信息学、军事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法学、军事环境学、国防建设学、国际军事学等15个学科。二是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即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编制。自上而下,就是按照本领域(学科)的已有理论体系和现成分类方法,先编制军语概念体系的框架,然后对军事概念集合中的每个概念逐级进行下位归类。自下而上,就是先搜集所需的本领域(学科)的军事概念,之后分析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确定其在军语概念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及位置,进而构建以军语概念体系为结构的框架[4]。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手册(试用稿)[M].2012.

[2]汪云,周庆申,周大军.军事概念体系的建立[J].中国科技术语,2008(2).

[3]原媛,杨晓黎.军语用字的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4(3).

酒店产品介绍及组织框架. 篇4

第三节 酒店组织架构及餐饮部组织架构 酒店的定义(附)

酒店是指以建筑物为凭借, 主要通过客房、餐饮为旅客提供服务的场所.换言之就是利用空间设备、场所和消费物质资料,通过接待服务来满足宾客住宿、饮食、购物,消费等需要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经济实体

酒店构成必备条件(附)

1、它是一座设备完善、众所周知的、且政府核准的建筑物;

2、它必须给顾客提供住宿和餐饮;

3、它要有为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

4、它有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的理想服务;

5、它是赢利的、要实现合理的利润(政府、慈善机构除外)。酒店业的发展

殷商(驿站)——周王朝(馆舍、候馆、逆旅)——唐朝(四方馆)——明清(会明馆)

第二章 餐饮部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餐饮服务是组成整个酒店产品必不可少的部分,餐饮部是酒店的重要利润中心

一、地位

1、餐饮服务是酒店服务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酒店中必不可少的业务部门;

2、餐饮服务是重要旅游资源之一。餐饮不仅是酒店产品,而且是旅游产品的重要成部分;

3、餐饮服务水平是酒店服务水平的客观标准。餐饮服务水平主要由厨房烹调和餐厅服务水平两大因素决定;

4、它是满足客人基本生活的主要服务部门;

5、它是酒店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6、它是酒店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

7、它是平衡酒店经营中季节性差异的重要手段之一;

8、餐饮部门是向国内外宾客介绍和宣传饮食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餐饮部门的作用

1、提供能满足客人需要的优质食品和饮料,餐饮部门是酒店唯一生产实物产品(菜肴、食品)的部门,具有供、产、销的密切联系性;

2、提供恰到好处的优良服务。客人在购买饮食产品的同时,更期望的得到与菜肴同时销售的服务,并期求获得方便、周到、舒适、友好、愉快等方面的精神享受;

3、扩大营业收入,提高创利水平;

4、为树立酒店的更高品质形象服务。

三、酒店餐饮服务的特点

1、餐厅主要销售的是服务而不是食物。任何商品的销售和购买都伴随着服务的销售和购买;而任何服务的销售或购买也必定伴随商品的销售和购买。餐饮服务是由有形实物和无形劳务组成的酒店产品;

2、餐饮服务的无形性特点。服务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为他人完成某一工作或任务的行为”,而行为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东西。

(1)推销上的困难;

(2)推销酒店服务,不能仅仅强调该服务本身;(3)服务没有专利权。

3、餐饮服务的一次性特点。世界上三件最不容易保存的东西:一是飞机的座位,二是酒店的客房,三是律师的时间;

4、餐饮服务的差异性特点;

5、餐饮服务生产与销售的同时性特点;

6、餐饮收入的可变性特点;

7、餐饮服务对酒店其他设施的依赖性;

8、餐饮服务的复杂性。第三章 酒店职业道德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这就离不了社会道理的约束。酒店是最为典型的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故酒店职业道德从属于社会道德的总范畴,是社会道德的一个领域,而遵守酒店职业道德则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一节 酒店职业道德概述

相关概念

道德的含义:道德的原意是指风尚和习惯,指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及联系:道德,因为其不带有强制性,而与法律不同。通常道德所允许的,法律一般不禁止,而法律所禁止的也一定为道德所不容。

(2)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

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和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简而言之,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职业道德从道义上要求人们从一定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进行待人接物、处事处世,以及完成本职工作。

二、酒店职业道德的定义

是指酒店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酒店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在不断提高职业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职业感情,磨练职业意志,进而坚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最终达到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行业要求。

三、酒店职业道德的特点

1、超前性

“宾客至上”“礼貌待人”“全局观念”意识具有超前性

2、稳定性

“宾客至上”“团结协作”等行动准则从古至今一直沿用

3、适应性

因酒店面对的客人形形色色,层次不一,需要不断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以满足客人和工作的实际需要

四、酒店职业道德对酒店整个行业的积极作用

1、可以提高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

2、可以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有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五、酒店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组织纪律观念

2、团结协作精神

3、爱护公物品德

4、集体主义原则

六、酒店职业道德的要求

一、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敬业、乐业、勤业、创业、护业:

二、提供令宾客满意的服务

1、培养服务之心

2、强化责任感

3、提高服务质量

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3)

第二节 酒店职业道德规范

5、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6、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7、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8、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9、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10、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11、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12、敬业爱岗,忠于职守 具体要求:

1、热情友好,宾客至上 a、树立服务意识

b、在日常服务中,时时处处坚持履行这一道德规范 c、在接待贵宾和重要场合时须特别执行这一道德规范

2、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a、广告宣传,实事求是 b、按质论价,收费合理 c、诚实可靠,拾金不昧 d、诚挚待客,知错就改

3、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a、真诚待人,尊重他人 b、仪表整洁,举止大方 c、语言优美,谈吐文雅 d、微笑服务,礼貌待客 e、环境优美,食品卫生 f、尽心尽责,服务周到

4、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a、谦虚谨慎,但不妄自菲薄 b、学习先进,但不盲目崇拜 c、热爱祖国,但不妄自尊大 d、六个一样

对高消费客人和低消费客人一样看待 对国内客人和境外客人一样看待

对华人客人(包括华侨、外籍客人和港澳台客人)和 客人一样 对待东方客人和西方客人一样

对待黑人顾客和白人顾客一样 对待新进客人和老客一样(4 C、六照顾 先来的客人

外宾和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客人 贵宾和高消费客人 黑人和少数民族客人 长住客人和老客人 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客人

5、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a、相互尊重 b、相互合作 c、相互学习

6、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a、自觉遵守酒店职业纪律 b、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令

c、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7、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a、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b、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c、掌握过硬基本功,扩大知识面

组织管理体制设计框架论文 篇5

1.1关于管理机制方法论的认识

管理机制理论的诞生受机械论的影响巨大,其中“定构定动”的思想是管理机制的理论来源。“定构定动”思想认为,一些要素经过相关作用的特定关系形成特定结构系统,进而形成稳定的、规律的运动过程和形态。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和拉美特立等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是这种思想的来源。在这种机械论的指导下,对管理机制的认识有两种主要的思想,一是机制是静止不变的思想,即机制是规律的体现,是永恒不变的;二是结构决定机制,机制是结构的体现,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机制。

1.2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的研究

管理机制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行为、效率、信息和集体行动选择等方面的机理研究,进而展开对组织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和设计理论的概述,李学栋(2005)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并在研究了管理机制的概念、作用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其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的管理机制研究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对于系统内微观主体研究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科斯定理,还是博弈论,均是从微观主体的人性假设出发构架一系列的管理机制,衡量机制健康的要素也主要是帕累托最优等有关效率的因素。然而,正如KennethArrow(1951)年指出的那样,微观研究下没有一个管理机制能够满足组织所有合意的特征。“不可能定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纯粹从微观基础理论出发研究组织管理机制是不充分的。

1.3关于管理机制作用的研究

管理机制的作用与组织结构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与组织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管理机制的作用依赖于组织结构的形态,当组织结构处于一种集权状态时,管理机制要是能够支撑高度控制的作用方式;当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的分权状态时,管理机制就是能够支撑分散体系有效协同的作用方式。如果管理机制无法在组织结构的构架中支撑组织的运行,整个组织就将处于一种崩溃或变革的状态。同样,组织中技术的复杂及可控程度,组织的扩张方式、组织的管理艺术以及组织外环境对管理机制作用方式影响极大。

2.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

利用多向度两极对偶结构,可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集权和分权的协调方式,封闭和开放的创新方式三个方面对组织的管理机制进行归纳分析。如图1所示,这种两极对偶的框架能够比较恰当地说明管理机制在组织管理构架中具有矛盾的特征,并可以解释当前在理论上关于管理机制的不同理论发展,并提出机制设计内容。

2.1基于行为方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管理机制设计不仅要在微观个体层面考虑价值取向、竞争行为和理性思维,而且要考虑宏观群体层面的文化形成、合作态势和超理性的集体行动模式。

管理机制设计的微观层面主要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从人性的基本假设出发,研究个体的价值层面的对自由和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研究对由此引致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及研究由此引致的理性行为能够导致何种效率问题。

管理机制设计的宏观层面主要是社会学和政治学所涉足的范畴,从群体的文化形成出发,研究群体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由此引致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形态,以及研究由此引致的个体或群体的非理性的稳态行为和效率问题。

2.2基于协调形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不同的管理机制在集权和分权的之间按协调的形式呈现谱系分布。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中,管理机制必然依赖于管理权威和高强度的控制;在一个行政权威和技术权威相互依赖的团队中,管理机制必然是参与式、权利和收益分散的机制;在相对分权的组织体系中,部门之间形成占有互补资源和能力的多中心形态,管理机制趋于包含平等基础之上的协同决策的内容;在由基于战略或产业契约关系构成的组织集群中,管理机制趋于包容地缘、人缘和血缘等非市场因素在内的非理性的信任机制;在由纯粹市场的组织体系中,组织间的管理机制建立在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制基础之上,由合约关系中的利益驱动来形成。

这种管理机制在集权和分权之间的谱系分布,将进一步拓宽组织的管理机制设计广度,并将管理机制的设计从考虑组织中人人关系扩展到考虑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在管理机制中协调形式设计内容中,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也包括考虑组织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组织文化再设计和形成。

2.3基于管理创新的管理机制内容

作为组织的生命特征,创新来源于组织内部要素的运动和发展,也可能由于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刺激和压力所导致。不能引致创新的任何管理机制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管理创新必然作为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

管理创新机制设计内容,可在系统内和系统外两极的谱系之间展开。管理创新可考虑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上,当一个组织的制度和战略发生变化时,管理创新机制驱动内部要素在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变化和重新排列,以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另外,管理创新机制在环境产生压力和提供机遇的情况下,触发组织吸收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以重新构造组织内部要素,并进而提升组织的战略和制度,以适应或改变环境。

3.管理机制设计的框架及其东西方差异

3.1管理机制设计的立体构架

狭义的管理机制设计主要局限于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即以微观个体自私假设出发,将组织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视为委托-代理关系,进而根据组织构架设计管理机制。广义的管理机制设计应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系统中考虑组织的运行机制,其内容涉及宗教、民族、法律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包括在开放的系统中考虑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OliverWilliamson(1999)社会分析的内容,本文提出精神和价值、制度和战略、行为和策略三个层面的机制设计构架。

层面一,管理机制主要考虑组织内外的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组织的惯性主要反映在组织的精神和价值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组织外环境的精神和价值的对组织的浸没。管理机制应能够反映这两个方面的精神价值的内容。

层面二,管理机制主要考虑其在制度和战略方面的依附关系。制度使得机制得以在组织结构上发挥作用,并以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形式予以符号化。战略是机制应达致的目标,机制是战略的动力源,两者相辅相成。在制度和战略层面上,机制着重解决目标的一致和分解,资源和信息的配置和流动,权责和收益的组合与分配。

层面三,管理机制主要考虑其对组织成员行为和策略的导向作用。不同成员的行为和策略选择,是其受组织管理机制的影响而在自我行为和认知上的选择。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进行限制。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关于管理创新机制的设计同时体现在三个层面中。在精神价值层面,在权衡内外文化环境的影响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组织精神和价值基于创新的变革。在制度战略层面,在权衡战略取向的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组织内要素的重构以形成创新导向的组织构架和制度。在行为策略层面,在权衡个体收益的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创新推动和创新利益团体的形成。

3.2东西方管理机制的设计向度及差异

如3.1所述,管理机制设计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然而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却在东西方的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上却存在较大差别,其差别如图2所示。

作为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中,契约关系是解析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支撑。西方社会是由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出发构成各种社会契约,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构结社区、社团和国家的权力结构。组织管理机制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亦在考虑个体自私假设基础上,自下而上地考虑其制度战略的形成和价值文化的升华。

作为东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中,权威和责任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关键。因此,对于东方,管理机制的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首先考虑的是精神和价值的统领作用,然后在制度和战略层面予以符号化和物化,最终考虑在制度的框架中考虑给予个体行为和策略选择的指导。东方的政权构成和运行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种管理机制自上而下的构架。

东西方管理机制的构架差异来源于地理与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人性假设的差异。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契约社会”和“治水社会”的差异,后者主要反映的是人性假设“恶”和“善”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实践中各有优势,如同现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效率比较,美洲飓风时期丛林规则和我国洪水时期军民同心的比较。因此,差异只能说明管理机制设计存在两个可能的向度,并可能由于环境和设计重点的不同而有效率不同的设计选择。

4.小结和展望

小班幼儿评价体系上学期目标框架 篇6

健康领域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2、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

3、能向指定目标直线跑、四散跑和躲闪跑。

4、学习手膝着地爬行。

5、能协调有力地双脚连续向前跳。

6、学习正面钻。

7、知道五官的名称及作用,懂得保护五官。

8、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9、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10、知道样样食品有营养,不挑食、不偏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语言领域

1、能安静地听别人讲话,喜欢听儿歌、故事。

2、愿意用语言与人交往,学说普通话。

3、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4、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描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

5、喜欢朗诵诗歌,能复述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6、喜欢听承认讲图画书,对图书感兴趣。

7、能独立辨认、讲述图书中的人或物。

8、知道看图书要从前向后一页一页地看,懂得爱护图书。

9、对文字感兴趣,学认常见的汉字。社会领域

1、幼儿乐意上幼儿园,能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

2、熟悉幼儿园环境,能说出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知道自己班级的位置。

3、知道自己长大了,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遇到困难知道向成人寻求帮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4、知道不独占玩具,玩后放回原处;愿意与同伴分享是食物。懂得轮流、等待的重要性,能在活动中按顺序来。

5、知道自己的性别,了解男孩和女孩的性别特点,能从外形区分同伴的性别。

6、知道父母的姓名和工作,愿意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家的温暖。

7、知道家长没来接时不离开老师,不跟陌生人走。

8、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使用“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科学领域

1、愿意与同伴共同活动,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2、学习观察、发现身边事物的变化和特点、喜欢操作活动,能够表达自己的发现。

3、喜欢喂养小动物,能观察总结小动物的食性和外形特征。

4、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操作数学材料。

5、能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6、运用各种感官区别1和许多,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7、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2、3,说出总数。

8、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一样多,并能按量的差异进行3个以内物体的排序。

9、认识圆形、正方形。

10、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里外的空间位置。艺术领域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唱歌、表演和游戏。

2、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简单的动作、能够根据歌曲的结构简单仿编歌词。

3、熟练掌握2\4拍节奏,初步感受3\4拍节奏。

4、认识几种打击乐器。

5、喜欢参加美术活动,并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6、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认识几种颜色和美术笔。

7、能在纸上大胆涂画,体验涂鸦的快乐。

8、练习画点、直线、曲线、折线等的基本画法。

9、尝试制作简单的印迹画、粘贴画,感受色彩和造型的美、练习泥工、折纸和树叶小制作,发展幼儿塑造美的能力。

小班幼儿评价体系下学期框架

健康领域

1.学习保持自身的清洁,在老师的帮助,玩耍后能洗手,能自觉大小便,不随地大小便,不尿裤子。

2.幼儿坐、站、行等姿势正确,4.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保持桌面及地面的卫生。培养爱吃各种食物和主动饮水的习惯。

5.能按时入睡,保持安静。初步学习折叠小被子。

6.在成人的提醒下,不吮手指,不咬手指甲

7.按次序上下楼梯,不推人,不拥挤,不往下跳。

8.了解过马路、玩大型玩具时要注意安全;知道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口内;幼儿懂得不轻信陌生人的道理。

9.认识身体的外部器官,知道其名称;培养幼儿乐于接受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态度。

10.自觉收拾图书和玩具的良好习惯

11.能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走和跑,能曲线走。

12.能向指定方向走和跑。

13. 学会体能操。

14.能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圈。

15.能步行一公里,连续跑约半分钟。

16.继续学习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动作协调的做出一定的体育技能。

语言领域

1.安静地与同伴一起听老师讲话。

2.能听清楚老师的简单的指示,并照着去做。

3.学习说普通话,会用普通话说出同伴的名字和日常用品的名称,并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交流。

4.能认真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学讲故事中某一简单的内容。

5.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大胆参与故事表演。

6.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学习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想法。

7.能初步理解内容筒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景,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8.喜欢看书、知道看书的基本方法,能初步看懂单页单幅儿童图画书中的主要内容。

9.对文字感兴趣,在成人的启发下认读最简单的文字,愿意用自创的文字表达对事物的感受。社会领域

1.来园及离园时使用礼貌用语,主动向老师、成人打招呼。

2.主动与老师、父母及其他同伴交流,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

3.分清自己和同伴、幼儿园的物品,不随便翻弄或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4.和老师一起制定简单的游戏规则,并能按规则进行游戏。

5.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

6.与同伴共同活动,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7.轻拿轻放玩具、用具,爱护幼儿园的物品。

科学领域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产生观察、摆弄的兴趣。

2.充分使用各种感官,看看、摸摸、听听、尝尝,感知经常接触接近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

3.观察幼儿园及周围环境中的几种花、草、树,能说出名称并发现其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

4.种植一些易活易长的植物,参加园地种植的简单劳动。

5.认识常见的水果及其它部分食品,并知道其名称。

6.观察几种小动物,了解其明显特征和主要动态,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

7.说出常见生活用品的名称,能正确地使用并爱护它们。

科学领域

1、感知白天、黑夜和早晨、晚上,知道其具有代表性的日常变化。

2、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感受和发现。

3、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感官的作用。

4、在玩沙、水的过程中,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感知沙、水的特性,了解沙、水的用处并知道珍惜资源。

5、继续学习按物体的大小差异进行3以内物体的排序。

6、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初步学习5以内物体的重叠对应,并比较多少。

7、继续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会说出总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

8、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学习按几何图形的外形特征分类。

9、初步学习将两种实物有规律地交替排序,学习1—5的按量排序。

10、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数学活动材料。

艺术领域

1.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2.喜欢跟着老师唱简短的歌曲,学习简单的模仿动作及简单的基本舞步。

3.能说出一些打击乐器的名称,初步学习为歌曲做简单的伴奏。

4.继续学习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5、在老师的启发下。引起对周围美好事物的注意,喜欢参加美术活动,并愿意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

6、手眼协调,继续学习用棉签、纸团、印章、蜡笔、水彩笔、泥、纸、浆糊等工具和材料,大胆地涂涂画画、粘粘折折、搓搓团团。

7、继续认识并使用红黄蓝绿四种常见的颜色。

8、继续学习添画、涂染、画画、横线、直线、斜线等技能。初步表现简单的物体形象。

9、继续学习任意撕纸、粘贴及简单的折纸。

军民融合之“三制”体系框架研究 篇7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军民融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军民融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推进军民融合, 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政府、军队、企业、中介机构等诸多群体, 触动相关体制、机制、法制等制度。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政府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对军民融合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设计。

尽管各国的安全环境和国情军情各不相同, 国防工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也存在差异, 但在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都有相应的体制机制规划和法制约束。很多学者对国内外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分析, 但国内学者[1,2,3,4,5,6,7]主要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等几个方面纵向独立分析,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 本文依据现代应急管理的“三制”理论, 从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三个维度加深综合研究, 力求为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最大限度地化解发展的阻力, 降低风险, 顺利推进各领域的军民融合。

现代应急管理的“三制”理论[8,9], 包括体制、机制、法制三个维度。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体制以权限分配为主题, 以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等的划分为主要内容,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一套进行领导、管理、保障、监督等的组织建制, 解决的是宏观利益格局问题;机制以运行为主题, 以发展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 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规律, 解决的是微观动力等问题;法制以规范管理为主题, 以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主要内容, 解决的是相关措施能够有效执行的法律依据和保障问题。三者间的关系见图1, 即体制是机制的基础, 决定机制的具体内容;机制是体制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运作方式, 且反作用于体制的具体内容;法制是对体制和机制的规范化和文本化, 使各主体有章可循。在军民融合研究中,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法制, 使得三者有机互动, 达到动态平衡, 才能高效促进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

1 从“三制”看我国军民融合之不足

军民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尤其在信息化时代, 我国军民融合呈现出由平台向网络、由封闭到开放、由单装到体系、由分离到集成的发展趋势。为避免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首先需要对我国军民融合宏观管理体制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尤其是在行使国防权力时, 各单位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如总装备部负责军品需求和科研订货计划, 发改委负责民品规划和产业政策, 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负责提出军民结合发展规划, 科工局负责核心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建设, 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制度化的协调机制, 造成新的军民分割;军地对国防事务协同职权不清[10], 导致实践中难以做到责任到位等。

机制的完善, 有助于实现管理体制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 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 按功能可分为发展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目前, 我国军民融合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技术双向扩散机制、信息互通交流机制、投融资机制、资源人才共享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等尚待健全。当体制与机制发生不协调时, 一般是先改变机制来适应体制, 因为体制的改变往往需要大的调整, 带来根本性变化[11,12,13]。

此外, 为了突破军民深度融合的瓶颈, 国家层面的立法促进与强力助推也至关重要, 完善的法制是军民融合目标实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环节。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相关法制法规在模式上、内容上和实施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立法位阶偏低, 结构不够合理;立法范围有限, 覆盖不够全面;法规内容分散, 法律障碍仍存在;专业服务不足, 质量效果不佳等。

2 军民融合之“三制”体系优化建议与实施思路

为顺利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我们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国国情军情, 分别针对三个方面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和思路。

2.1 优化管理体制

历史经验表明, 要建立科学高效、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军民融合管理体制, 首先要坚持几条原则:涉及军民融合重大问题时, 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双重领导、集中决策;在计划调控、项目审批、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行业管理等方面, 明确责权关系;管理机构既要坚持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还需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 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体制, 明确国家、政府、军队、企业等在军民融合建设中的职责;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实体机构设置, 根据各重点领域的特点, 将国防建设任务及职权分解到军地各职能部门, 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在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 形成“军”、“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局面。机构改革与职能完善的思路见表1, 图2。

2.2 健全运行机制

军民结合, 寓军于民,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职能[14], 统筹建立跨军地、跨部门的综合协调、评价监督、资源和人才共享、竞争与激励等机制, 以保证军工企业在产权结构 (前端) 、科研生产 (中端) 和销售市场 (后端) 实现全面融合。内容和思路见表2, 图3。

2.3 完善法制法规

体制机制确定后, 为保证运行通畅, 也需要法制保障, 使军民融合能够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可从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对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军民融合政策冲突的地方进行补改、废止或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适时推进相关政策上升到法规, 对已出台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 进行分阶段、分领域的专项立法, 使之更具操作性;加强空白领域法规制度建设。简要思路见表3。

3 结论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要始终以富国强军为根本目的, 在历史和现实、国外和国内、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稳步推进。本文结合我国的世情国情军情, 提出“三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以保障国防安全为前提, 制定和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 促进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强化相关制度建设为支撑, 制定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法规。用好的管理体制, 确保好的战略决策;用好的运行机制, 确保好的战略执行;用好的法制法规, 保障战略执行到位, 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结构体系。通过系统性地分析“三制”体系内容, 力求为军民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组织体系框架 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科建设;中国模式;北美视角

面对全球化、互联网快速普及等现象,商学院主流课程教育(包括市场营销)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1]。在现代市场营销课程引入中国已近30年、中国高校开设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已20余年之际,有必要基于现状分析、国际比较、变革和发展视角,重新系统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市场营销学科。

一、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应先行

在商学院下属二级专业学科中,中国市场营销学科是目前最应重点关注和加大投入的学科,其由市场营销学科所处的时代特征、就业状况、社会心理、现状等因素共同决定。

第一,优先建设市场营销学科由我国所处时代的特征决定。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营销学科向学生传播与市场经济匹配的现代商业精神、伦理和技能,这反映出其学科基础的厚重。在决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后,中国也需通过市场营销等学科向学生传播共性的现代商业精神、伦理和技能,以及研究和传播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营销知识。

第二,我国存在巨大的市场营销人才缺口。据中国人事部近十年来公布的数据显示,市场营销、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一直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点,市场营销排在第一位。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等高级营销管理人员已被纳入国家紧缺人才管理系统。2013年市场营销、公关、销售类职位需求全国全年高居第一位;第4季度所占比例为22.13%,高出排名第二的技工类职位14个百分点,需求数量为79.38万[2]。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需求,需求缺口很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仅占全国第4季度供给的7.91%,数量为56.34万。如扣除那些考研究生、出国、转行的学生,供给缺口则更大。

第三,趋利的社会心态亟需扭转。在财经院校的高考志愿报名中,考生普遍倾向于金融、会计等专业,选择营销的多数属于被调剂,这反映出社会的趋利性,公众对金融、会计等职位较高收入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更为向往,对现代营销体系一知半解,认为营销无非是拉关系和无所不用的推销。这也与时下急功近利、忽视消费者利益的某些企业的营销模式相关。它们与现代营销体系倡导的营销服务于消费者、为消费创造更多价值相差甚远。这些均意味着我国营销伦理尚待规范,营销知识成体系地传播尚待加强。

第四,营销学科落后的现状决定了该学科应优先发展。作为商学院的基础、主流学科之一,我国的市场营销学科建设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主要是时间问题,中国要比美国晚。与国内的会计、金融、管理工程等学科相比,差距也很明显,这则是重视程度不够所致。以科研为例,国内商学院的有些老教师从工程、数理等学科转至商学院的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经济、金融等领域。这些领域科研成果相对容易发表,更容易拉升学院排名,其在学院的话语权也就较大,各项工作便走在营销专业前面。高校一般不会在职称评聘、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等政策方面有所倾斜。这样做,表面上是一视同仁,实质上未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资源分配在事实上有所偏向。作为现代商学院四大支柱之一的营销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走出国门、学科评估、企业实践等方面的短板。

二、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1. 学科建设的长远方向

张维迎教授设想了中国商科教育的三种前景,分别是:金字塔的顶端,中外商学院共存;类似于中国汽车格局,中国商学院大量给外国商学院做代工;类似中国消费品市场,高端市场、管理人员、企业家培训市场,全部被外国商学院占领[3]。这无疑承认了国外商学院建设远远走在中国前面,也说明中国商学院学科建设存在国外模式和中国模式之争。具体至市场营销这一子学科,它也不例外地存在中外两种模式之争。

现代商业文明发源于西方,成熟于美国,被北美商学院强化,具备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在学科建设的结构、布局、流程等各个方面,21世纪的北美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经过历史验证,是行之有效的。反观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广泛称道的传统商业伦理和价值已显落伍。以最近流行的“儒商主义”为例,其倡导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4],其描述儒商的特点并不特别。诚信、敬业等价值,不只儒商文化里有,外国的商业文化也认可这些价值,很难找到北美商业文化提倡商人挥霍、欺诈顾客和不敬业的地方。倒是传统商业文化中所提倡的“重关系、轻契约”是在人为地制造商业危机,“以和为贵”是在鼓励平庸,与现代商业竞争相悖[5]。可以说,现代北美商业文化早已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自以为傲的地方涵盖并超越。北美模式代表着现代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的未来。

只是,从科研和教学方面看,目前的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已过度北美化,脱离了中国实践。特别是在科研方面,中国营销学者多数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蓝本,这包括研究方向、内容、方法和结论等各个方面,其所研究的对象或者调查样本多数为大学生群体。换句话说,中国市场营销学科的科研工作多数不走出大学校园,与中国实践距离较远。在美国,营销教授通过校友资源、兼任顾问和咨询师等职务、提供培训等方式,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积极地参与至企业实践中。其研究兴趣和成果多数可以反映企业的最新实践。止步于校园的中国营销学科科研工作,显然不易被国外同行和中国社会认可。在教学方面,近年来,中国企业界人士和教师们追捧的书籍,多数为国外书籍。中国营销学科采用的教材多数以国外的教材为蓝本改编而成,学生和教师沉浸在北美营销模式的憧憬中,实践着“一招半式走江湖”的中国式营销技巧,忽略和不懂得营销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 学科建设的现实路径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实践、中国文化对中国营销学科建设方向有着根本性影响。东亚文化与北美文化在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的各个方面均不同,二者的思想、操作等体系存在本质区别,甚至某些地方互为背反。有些东亚国家主动或被动地融入西方文化,但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例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传承、对待传统、合作方式、竞争方式等,这些国家与西方国家依然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有其赖以存在的土壤。许多商业行为的传统规则和体系,比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的金字塔型管理体系,在中国依然能够成事。在实用主义者眼中,这远比空谈不“落地”的营销理论和国外大公司案例要实用很多。此外,传统专制和官僚主义等也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忽视了中国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营销学科建设便是忽视了其赖以存在的根基,它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中国实践,探索和走出中国模式。

面对中国营销的现实和未来,需有路径将二者有效连接。这条路径便是在承认中国营销实践基本前提下,利用现代营销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有效率地解决和总结中国营销实践,端正学界和实业界急功近利的心态,引导中国营销实践走向现代模式。其中,有两点需要避免:一是市场营销学科建设言必谈美国,呈现过度北美化和脱离中国实践倾向;二是忽略营销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践“一招半式走江湖”的营销技巧。

三、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的策略

我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的现状,可用“强者不强、弱者极弱”来描述。走在国内营销前沿的,一般隶属于那些国内原本知名的高校或财经类院校。它们更多地依托和利用所在院校学科建设的天然优势构建而成。在科研质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其与国外同行有较大差距;与国内其他兄弟院系相比,它们尚未形成特色,仅刚处在领跑位置。其他层次院校的市场营销系,在学科目标、人员编制、教师队伍、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可能有所建树,但基本上处于残缺不全的状态。

中国市场营销学科建设的前景极为广阔。无论是刚刚领跑的,还是其他院校的市场营销系,均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尚未至细分市场和充分竞争之时。从整个国内市场营销学科来看,目前其核心建设使命就是一个“全”字。

这样做首先有利于坚实学科基础。其次,基于此,在随后的较短时期内实现中国营销学科的整体或局部突破是可能的。因为,与工程类学科,甚至管理科学等专业相比,营销学科建设无需太多硬件设备、厂房;营销学科所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在经过系统的博士生学位训练后均可被迅速掌握;我国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丰富的营销研究素材;国外实践表明,在较短时间内,重点发展营销等文科,使其短期内凸显是有可能的。

1. 学科使命的全面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哈佛商学院达特尔等人认为,现代商学院教学应做到,“知”(事实、框架、理论)、“行”(技能、技巧)、“省”(价值观、态度、信念)三者统一。古今中外,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内容的认识是一致的,强调知识的实践、知识的创造以及反省知识。

具体至营销学科建设使命和目标上,无非是这些内容的学科化,即以培养优秀的现代营销人才为导向,实现“知”(营销事实、营销框架、营销理论)、“行”(营销技能、营销技巧)、“省”(营销价值观、态度、信念)三者的统一。随后营销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管理体系、教师队伍管理体系等便是以此为中心加以展开。

目前,中国营销学科更多地强调表层和实用性的“知”和“行”,对“省”是什么知之甚少,甚至直接忽视。这与我国营销学科建设最长仅有20年,积淀时间太短有关。现代营销的内容从翻译教材和企业实践反映到课堂授课中需较长时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只能从形式和内容上讲起,对其精神实质掌握较为肤浅。这些,辅之以走江湖式、蒙昧式的营销技巧故事以及中国传统的关系文化等,很容易使营销学科建设者和公众迷惑,在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消极问题尚未形成足够的判断力。

2. 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

基于营销学科使命和目标,中国营销学科人才培养的框架性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层次、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

总体上,美国市场营销学科早已形成本科、MBA和博士三个层次,以及成为某些专业的辅修专业或课程。学生的就业去向也较为明确:本科生的出路是一般营销管理人员,MBA是企业中层或职业经理人,博士则以教授本科生和MBA的和做科研的营销系教授为目标。我国尚未形成营销人才的培养循环体系。以博士培养为例,营销学博士点仅局限在少数知名院校内,其他学校则在经年累月持续地向有关部门申请,博士生作为创造营销知识的主力军之一受到严重制约。此外,很多院校的MBA教育独立于商学院,归学校直接管辖。结果便是,总体上,我国营销学科的建设实质是本科层面的学科建设,缺乏不同学位层面间的协同。

营销课程设置需要强调文理对其使命和专业课程的支撑。文理学科是知识、科学的基础,营销学科则是它的应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懂一些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知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营销学科课程设置普遍受所在院校其他学科行政权力博弈的影响,充斥着大量与本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它们不是必要的文理知识,营销学科的专业课程时间也被挤占。

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方式和深度方面的体验截然不同,营销课程的授课目标应拉开档次,方式也应全面化。在美国,本科生基础相对较浅,教学方式以教授为主,其他方式并存。例如,有些教授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时倾向于图文并茂的解说,有些教授则要求学生的课堂参与,但课后均会有大量的作业要求学生去思考和实际演练,其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具备运用各种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MBA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这有美国凡事均坐下来讨论的历史传统,也有学员要求在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均有所提升的直接诉求。博士生主要以文献讨论为主。教授会从专业内一流的杂志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前沿性的论文,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要跟上教授的思路,必须课前仔细阅读和写心得[6]。以上三类培养方式的共同点是学生须深度参与,须积极思考,不能只带着耳朵做旁观者。我国的教学现状是:硕士生课程是本科的重复,博士主要依靠自学,教学目标尚待系统化;三个层面的教学方式均以教师讲授为主。此外,我国尚存在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其营销教学得不到一线院校的支援。

3. 科研管理体系的全面

营销学科的科研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个人、院系和社会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应侧重关注科研工作的中国实践,系和学院层面应侧重科研激励机制的公平,社会层面则注重交流体系的完善。

营销学科的应用性使其不断面临新的实践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面临学生有关实践问题的提问,这些均要求营销教师不能与实践脱节。营销与实践充分结合是使得营销学科充满活力的基础。科研过程和成果的过度北美化和忽视中国实践,使得中国市场营销学者难以获得企业界资源的支持,更不被认可。在美国,营销学者个人的学术凝练方向越来越倾向于实践。营销教师们与企业的合作非常频繁和活跃,许多营销前沿理论往往由那些广泛参与到实践中的教师提出。近年来,多篇10多年前发表在营销顶级期刊的理论模型论文,被导入新的数据和内容后,重新发表以解释新的实践,似乎也印证了营销侧重实践,而非单纯的原理性阐述。中国市场营销学者的当务之急是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落地”,兼顾跟踪国际前沿,避免落入自弹自唱、曲高和寡的境地。

在院系层面,国内营销系普遍缺乏的是与企业实践的联系,即缺乏通过校友资源、获得捐赠、提供培训等方式,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以实现“产学研”三者结合。其次,营销系需要争取公平发展甚至优先发展的权利。

与商学院其他学科相比,中国营销学科学术交流很不活跃。学术交流的稀少很容易使得研究者丧失追踪学术前沿和优化自身的学术成果的机会。美国营销协会(AMA)是全球最大的营销学术协会,它每年除举行2次世界性年会外,还举行很多次专题会议和论坛。美国还有几十个与营销相关的、属于营销学科分支的协会、工作坊、论坛等,它们每年均分别举行多次学术交流和讨论。这些研讨并非只局限于纯粹的学术研究,许多实践性的主题和内容同样在会议上得到充分讨论。在大学校园里的交流活动同样活跃,营销系会邀请各地的学者来交流成果,系里教师以及博士生会广泛参与讨论[7]。要借鉴美国促进学术交流的经验,需要各个营销从业者、营销系、行业组织、社会等的不懈努力,建立全面的、立体式的行业交流架构。我国多数院校属于公立院校,学校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均被强势的行政力量或人物主导,这不仅是现实,也符合相关参与者的社会心理。因此,拥有相对多的资源、且愿意将资源投入中国营销学科建设的知名高校、行业组织乃至个人的努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师资管理体系的全面

营销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有长远眼光的领导者。在美国,营销系在商学院地位相对突出,其任职要求便较高。他不仅学术突出、被各方认可、拥有终身教授职称,还需有长远发展眼光,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我国的营销系主任上受学院主管领导、行政系统的管制,同级层面可能面临来自学科带头人、系行政领导等的分权,管理着可能比其资格更老的知识型员工,其权责有限。

在师资配备上,国内许多营销系的两个普遍现象是师资配备不全和方向扎堆。一名教师往往讲授多门专业课程,研究消费者行为学的教师可能要同时讲授市场调查、广告、渠道等课程。营销学课程相对灵活,很多案例等素材存在共性,如由一名教师向同样的学生讲授不同课程,往往教授至课程后期,内容难免重复,授课效果便被打折扣。学者的研究方向往往集中在消费者行为等几个有限的子方向上,研究结构较为畸形。在营销教师队伍普遍扩张的背景下,营销系教师配置还是应首先按照营销活动的环节加以展开,做到建制的全面为宜。

最后,要想扭转教师更关注科研忽视教学和科研成果过度北美化等现象,院系一级需调整完

全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职称评聘和考核体系,为教师提供转向中国实践的实质性利益空间,同时采用由同行慎重评议、代表作为核心的全面评估体系。

从整个国内营销学科建设角度,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重视海归博士的价值。一线院校的营销系有必要吸引一定数量的海归博士,它们比本土培养出来的营销博士有更多可能性将中国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更有能力吸引相关国际研究者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共同探究中国营销实践。第二,重视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教学师资的培训。与北美不同,我国存在大量职业技术学院,其主要工作是教学。我国传统的提高教学质量方式主要以教员的自我感悟为主,教学质量亟待提升。这同样需要相关行业协会、一线院校等提供平台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与其分享。

参考文献:

[1] 达塔尔等. 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 2013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报告[EB /OL]. http://www. chrm. gov. cn/Content/845/2014/1/94618. html.

[3] 张维迎. 中国商学院的三种可能前景[EB/OL]. http://weiyingzhang. blog. sohu. com/1781128. html,2006-04-01.

[4] 大公报. 汤恩佳院长应邀到贵州师范学院讲学[EB/OL]. http://www.takungpao.com/paper/content/2012-07 /31/content_849549.htm, 2012-07-31.

[5] 网易. 弘扬儒商文化,别抱着废物当块宝[EB/OL]. http://news.163.com/12/0530/08/82O5F6LH00014JHT.html, 2012-05-30.

[6] 吕一林. 现代美国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1997(5).

[7] 曹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经营[J].学术论坛,2010(2).

上一篇:日本留学的三种申请方式下一篇: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