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有感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读有感(精选13篇)

品读有感 篇1

进入大学,我和高中一样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和工作,我现在在班级虽然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是我全心全意地为同学们服务,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为身边可爱的同学多做一些实事,给大家带来便利。品读红色书籍,更是坚定了我的意愿,其中的精神让我收获很多。

一本好的书籍就好比一湾清泉,滋润心田,让思维得到活跃。优秀红色书籍,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很老,但是却非常经典,曾经轰动了整个世界的名著。早在初中时代我就已经阅读过了这本书,当时就被作者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事迹和书中的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从小受尽欺辱和饥寒之迫,这些都加剧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仇恨,在1930年始,他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保尔在我看来就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写照,主人公保尔从小也受尽屈辱,西蒙彼得留拉统治下的波兰白军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掠夺,保尔对其恨之入骨,后来在红军朱赫来的指引下,十六岁的保尔和他的朋友毅然加入了红军,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加入红军后,保尔英勇善战,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都着实让我们感动和钦佩,战争的负伤,以及后来抢修铁路中所落下的病症导致他后来的失明和瘫痪,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无私奉献,他毅然用文字继续抗争。在革命面前,他两次放弃了美好的爱情,他献出了自己的健康,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无时无刻不显示出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对于目前的我更应该学习保尔无私奉献,为了共产主义而不懈追求的精神,我们要不畏艰险,在当今生活安定,物质充裕,生活质量极大提高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流的鲜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为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品读《长征》,才知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长征》告诉我: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青春总是短暂而美好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青春,用热情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趁着年轻我们要敢想敢做敢担当。凤凰因为涅槃才变得如此绚丽多姿,逆风的方向才更适合飞翔。生命只此一次,所以都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悔的机会。

品读红色书籍,红色经典,让我受益匪浅…………….吴锦涛

3班计科

品读有感 篇2

1999年, 于永正老师应邀到枣庄讲学。第一次见到于老师, 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 他的教学朴实自然、轻松幽默, 他的京剧演唱精美绝伦、令人陶醉……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小学语文泰斗级人物讲课。精彩的课堂教学、语文大师的风采魅力深深感染着我, 震撼着我。观摩活动结束后, 我迫不及待地挑选了这本《教海漫记》。

这是一部用散文的形式写的教育教学论著, 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四个篇章, 全书共94个故事。这本书没有理论说教, 没有条条框框, 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教学片段、教学案例, 讲述了他对语文、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露一手》、《跷起大拇指》、《微笑教学》、《我教一年级》……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 吸引我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我像是走进了于老师的世界, 时而忍俊不禁, 时而心潮澎湃, 时而掩卷沉思……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这是当年我读《教海漫记》的真切感受。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我个性急躁, 在语文教学上常常抱瓮出灌、炊沙成饭, 班级管理让我手忙脚乱, 筋疲力尽, 时常为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感到苦恼、困惑与迷惘。当我读到《教海漫记》里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微笑的魅力、小纸条的魔力、第八次的耐心……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时, 我不由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教学, 思考连绵, 受益匪浅。

“教育从‘心’开始, 就是让教育充满爱心。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 教育其实很简单。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 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学生能根据兴趣去学习, 都会成为天才。”《教育其实很简单》里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老师从教三十余年, 始终以教为荣, 以教为乐。我在思考, 于永正老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是爱!是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 对学生的爱。爱使于老师拥有智慧和力量, 使他的教学更加精彩, 使他的人生更成功。

“可别小觑这么小小跷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 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 可不要低估了它。”读完《跷起大拇指》一文, 我真是相形见绌。课上我对学生不是常常竖起大拇指, 而是将无情的食指指向学生;不是微笑地称赞学生“你真棒”, 而是严厉地批评“你怎么回事”。我无法容忍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大发雷霆……这些都是我缺乏耐心、缺乏宽容心、缺乏爱心的表现啊!我把“跷起大拇指”牢记在心, 我向书中学习“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 我尝试运用“小纸条的魔力”, 我要求自己微笑地走进课堂。我将“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和“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 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 先忍耐几秒, 想一下:你是教师”这两句话抄下来, 贴在办公桌上, 以示警示。渐渐地, 学生发现我变了, 老师变幽默了, 变得爱笑了, 变得脾气小了, 继而我也发现学生变了, 变可爱了, 变懂事了, 变自信了。学生还以为我谈恋爱心情好了, 殊不知, 我是被《教海漫记》感染了、教化了。“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就是这样一服良药, 医治了我的教育顽疾, 让我焕发教育生机和活力。

于永正老师是小学语文杏坛泰斗, 在教学上讲究艺术, 绝招迭出。《教海漫记》里教学篇中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理念, 将我们带进语文艺术的圣殿。“我一定摈弃烦琐的内容分析, 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我一定重视古诗文的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我一定从低年级起, 就让学生练习写作文,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写他们的所见所思、所做所感。我一定手把手地教孩子写好钢笔字、毛笔字, 让他们认真描红、仿影、临帖……”《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里于老师这样发自肺腑地表达心声。然而仔细品读教学篇里的每一篇文章, 从《让学生体验成功———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到《写字、育人、做人》, 再细到《导入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命题的艺术》……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那样机智, 那样巧妙, 那样完美。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 件件小事皆可大做, 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在于老师眼中处处留心皆语文, 处处留心皆文章。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这就是大师的智慧, 这也是我们与大师的差距。我贪婪地学习、摘抄、模仿, 举一反三, 灵活地运用到我的语文课堂, 屡获成功, 百试不爽。我也形成了让学生自由、自主、自信学语文的教学特色。

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要懒惰, 不要强调自己忙, 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 从一节课写起, 从点滴小事写起。”这是《爬格子》一文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青年教师的教诲。我喜欢写作, 可是工作之后却搁置了。听了于老师的教诲, 我重新拾起笔来, 将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心得及教训加以反思, 写成文章。《学会调控情绪, 做一名睿智教师》、《给晨读课加块奶酪》、《减负, 减什么》等文章相继发表。成功的喜悦使我更加自信, 十几年来笔耕不辍, 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200余篇, 网站发表作品500余篇, 辅导学生发表作品千余篇。

品读《骆驼祥子》有感 篇3

祥子以拉车为业,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拉上自己的车。第一次攒下钱买了车,被当兵的连车带人捉了去。第二次虎妞给他买了车,虎妞难产死了,把车卖了,这才把虎妞给发送了。从那之后,祥子再也没能拉上自己的车。一心只想买车拉车,以自己的力气挣钱的祥子,那么好强的祥子,也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开始喝酒,上白房子,去从前的老主顾家骗钱,包括他心中的“孔圣人”——曹先生。祥子,终于,败了。

祥子不断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车被大兵拉跑,钱被侦探骗走,人被虎妞挟制,每一个坎儿他都不能顺顺利利地过去,每一道坎儿都指着人生的底端。祥子缺乏思考的能力,又缺乏思考的材料。和绝大部分的穷孩子一样,他爱钱;因为爱钱,所以发了狠地拉车挣钱,不管时间,不管早晚,甚至连拉一天一夜,更舍不得花一个子儿给自己养病。上等车夫的本钱是身体。

他十八岁时在乡间就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进了北平;他独个儿成长。他好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不上白房子,他觉着自己是上等车夫,他没有朋友,也不交朋友。临了事儿,他找不着一个能与他唠唠,给他出出主意的人,所有的话都只能圈在肚里。可他那肚子里的主意一旦打定,他就顺着那条道儿走到黑,走不通了,就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显而易见的,他相当的固执,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说,他认为那是骨气,比方说就算刘四爷认了他做女婿,“咱还得去拉车” 。

既没有朋友,他也没有长辈——那些经过事儿的老辈的指导。他如同一个在黑暗中的人,只拿着一盏灯笼,于是他只能看到面前一点点东西;他既看不远,也看不宽,眼光更不会拐个弯儿。他不问不学,却并非他不愿学也不愿问,而是他缺乏学习和请教的能力。白花花的现洋放进银行,变成一个小纸本,上面三画两画,几个红戳戳,“哼,不是骗局,也得是骗局”,银行银号是出“座儿”的地方,跟洋钱有什么关系;高妈劝他放贷,教他起社,他觉着现钱在手里比什么都稳当,还有呢,咱不求人。他的耳根子是金刚石打就的。

他以为凭着自己的宽肩膀,扇面似的胸脯,两双大脚,就能跑出一条道儿——他想要的道儿,可曾想过东郊民巷的上等车夫们可曾是一出娘肚子就能捣持几句洋文的。

这条路不易,即使是车夫也不能光动腿,不动脑子,不论是什么,活着就得动脑子, “凭心术吃饭”。于是祥子这个人,再凑上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各色早已把心掏出来换成大石卵的人,祥子就这么出溜下去。“坏嘎嘎都是好人削成的”。

他可怜,也可悲;他是很多很多在底层挣扎的人海中的一朵小浪花,还有很多跟他相似的浪花儿,那些“我们卖汗,我们女人卖肉”的人;那些生来已受了局限,未受过教育,缺乏思考能力,善良却狭隘,以体力和本能苦熬的人们。

读祥子,最易把祥子的一切不幸一古脑儿地推到“黑暗的社会”,却没看到祥子这个人的点点滴滴,岂不是辜负了老舍先生的苦心?作品的好处正在于他没有将一个人的命运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周遭社会;而是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交流”而产生的效果。于是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的小说中,我偏爱《离婚》,却更尊敬“祥子”。《离婚》是小智慧,《骆驼祥子》是大悲悯。祥子的一切心理活动,前后性格的每一次变化,都被细致地描画,并且皆入情入理。 作者就是祥子,祥子就是作者。这样的作品需要与众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人,去体察人,去体会他们的一切,并且表达出来;而且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群是完全不同于作者的人群。

据老舍先生自己说,写骆驼祥子的最初动机,是有一次他听到朋友们闲聊说,有一位车夫三次买车又三次丢了车,于是他有了写一部小说的想法。老舍先生平时交很多的朋友,洋车夫,臭巡警(《我这一辈子》)。他并非为写小说而与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而是抱着与他们打成一片的热诚,和他们交朋友。这样的掏心窝子,必能写出真诚感人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它有爱,有美,有悲悯。而老舍先生的文字,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能说,若能学到其中十之一二已够人受用。

据老舍先生说,1945年此书在美国被译成英文,但是译者擅自将悲剧结局改为大团圆,以迎合美国读者的心理。在原作中,小福子死了,而祥子的信用已经赁不到车,身体也不允许他再拉车。他的生活多半仗着婚丧嫁娶的仪式和规矩。而在译本中,祥子把小福子从白房子中抢了出来,二人团圆。大概译者认为美国读者神经比较脆弱,故改之。

现在读老舍的人可能不大多了,想到这个未免神伤。

品读《水浒传》有感 篇4

书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它好似一条小船,载着我驶向知识的彼岸;书,好似天空的太阳,给予我最温暖的关爱,让我茁壮成长。中国古代,明朝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讲述了一百零八将遭受奸臣的迫害,从而不得不上梁山,落草为寇。而梁山招安,皇帝派他们去攻打劲敌,于是梁山折兵损将,最后只剩下20多人。他们有的被封了官,有的人将云游天下,有的人却继续遭奸臣迫害,最终一百单八将死于非命。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武松。他有一身功夫,一身胆量。看:“武松把左手紧紧的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把大虫打得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半棒撅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又拿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一个景阳冈猛虎,却被那武松活活打死,可想而知,武松的武艺高超。

《水浒传》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解释了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当时的社会,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好汉们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败在奸臣的手中。而现在习主席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给我们带来了安宁生活,那些有爱国热血有上进心的哥哥姐姐们也纷纷实现了梦想,为国效力。

当时的皇帝请听信奸臣的话,昏头昏脑的治理国家,结果得以灭亡,不复存在,而现在我们伟大的习主席,将新中国推向新高度: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络等超级工程无一不证明了中国将是世界王者。

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源远流长。其中最具魅力的当属中国的古典小说。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精粹,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典小说是一个民族文化,深沉的积淀,它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囊括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精华,以超越时代的永恒的思想力量,激励着人们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懈追求以深入持久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美。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笛卡尔也说:“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水浒传》原著更是让我领悟到了书的魅力!

品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篇5

28年呀!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岁月。人的一生有几个28年?儿鲁滨孙却数十年如一日地度过了,每天只是打猎,干活,枯燥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是我们,别说是独自干不感兴趣的事,就算是干自己很感兴趣的事,但孤身一人在看似没有生命的地方又能坚持多久呢?可能最多也就是一个月。我惊叹,难道鲁滨孙和别人一样吗?不!他也会感到孤独,感到寂寞,只是他心里的希望之火在熊熊燃烧着,他懂得知足安命,面对困难不畏惧,凡是都会看好第一面。

同时,我也惊叹与他的智慧。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面临着重重困难,可他硬是从自己的聪明才解决了。先是一个简陋的帐篷,接着种稻子,畜养山羊,竟然还会救下“星期五”来与他作伴,这样他就不孤单了。在这样一个不毛之地,他居然还会以自己独特的方法计算年月日,由此可见,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信心的。似乎已经到了绝境,可他还是顽强地生存下去。

漫步宋词品读悲愁 篇6

翻开宋词, 描写“愁”的词句扑眼而来: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遮幕》)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柳永《蝶恋花》)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飞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踏莎行》)

“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一杯愁绪, 几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陆游《卜算子》)

这仅仅是翻阅宋词时所见一斑, 但从这一斑中可窥知全豹, 宋词中描写愁情的词句可说是比比皆是。本来, “愁”乃词人骚客之通病, 愁因别离而生, 因思乡而起, 因相思而浓;到了宋朝, 愁又因国仇而重。其中李煜的“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武陵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 等, 都是描写愁的著名词句。这些词句运用了形象化的思维形式, 把愁绪写得生动可感,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只采撷其中的几句来欣赏品味。

南唐后主李煜, 虽然不一定能算作宋人, 却实实在在地开了宋词“愁”之先河。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 身份地位的巨变, 让他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感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锦衣玉食, 昔日的轻歌曼舞, 昔日的花团锦簇, 都已化为了过眼的云烟, 回首往事, 怎不让人垂泪神伤?李煜把这无边的愁绪、亡国的痛楚诉之于词, 无不字字血泪, 使人顿生锥心之怆痛。无形的愁绪在他笔下变得有形了, 就像那凌乱的丝线一样, 剪也剪不断, 理也理不清;更为奇特的是, 他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亡国后自己愁绪的汹涌繁盛, 绵延不断,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阶下囚生活的凄苦悲愁。读罢, 不由觉得滚滚东流的江水都成了后主眼里的泪水。

与后主词风相似的, 还有一位女词人, 她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创作经历可分为前后两期, 她的愁情之作大多作于后期。那时金兵已入据中原, 李清照流寓南方, 极尽漂泊之累;又恰逢其夫赵明诚病故, 再添孤独之苦。家愁国恨齐涌心头, 她寂寞无助,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想从前, 生活无忧, 夫妻恩爱;而如今, 孤苦伶仃, 无人倾诉;“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啊!所以她笔下的愁情真切哀婉, 愁深, 愁重, 似有千钧之力, 哪怕是“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这许多的愁, 而且这“愁”是如影随形, 挥之不去的,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笔触, 化无形为有形, 抒写了国破家亡后愁绪的厚重和自己所感受到的难以承受的重压。而这重压就像压在读者的心头一样, 让人感到字字带泪, 句句渗血。

在北宋还有一位词人——贺铸, 他一生为官, 却一生不得美官。仕途不畅, 感情失意, 也让他愁绪满怀。他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一句, 成了写“愁”的千古绝唱。他巧设了三个比喻, 把内心的忧愁比作萋萋烟草, 风中飞絮, 霏霏梅雨, 把无形的愁绪化作可看、可感的形象, 写出了愁绪的铺天盖地和挥之不去, 从而表现愁之深、之广、之绵绵无绝。也正因了这句词, 贺铸有了“贺梅子”的雅称。我们今天读来, 也不能不为贺梅子拍案叫绝。

品读诗词铸情操 篇7

[关键词]诗词品读塑造人格

语文肩负着传承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任,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语文课本中编选的古诗词又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一首首诗词犹如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闪烁着诗人人格的光辉。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正是塑造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美好情操、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千古诗词,帮助同学们领会诗作所创造的意境,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品析遣词造句的艺术效果,启发同学们对艺术美的感知,来汲取前贤思想精华,铸造高尚人格。诗词教学中,品读诗词铸冶情操有着广阔的空间。

1、品山水诗歌,热爱祖国风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看:高山巍峨,绿树叠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水波激荡,气势磅礴……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清秀美丽,从中我们不但可以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游览名山大川,开阔视野,还可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感,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读边塞诗歌,生发豪迈气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美丽,“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孤寂苍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澎湃奔放,既让大家领略了塞外的奇景,祖国版图的辽阔,又会使青少年胸襟开阔,豪情万丈。

3、谈送别诗篇,感悟美好友情。青少年喜欢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同朋友相处,古人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朋友的关爱之情明月可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惜别之情化为酒干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朋友间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以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唱出了友谊的最强音——好男儿当志在四方,不必卿卿我我……珍视友情,相互关爱,和睦相处,肝胆相照,共建美好人生,这也是现在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应勤勉的。

4、赏爱国诗篇,立报国之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美好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魂牵梦萦,“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志难酬,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赤胆忠心的爱国抱负,他们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情怀不正是激励青少年立报国之志,维护祖国统一,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最好的催化剂吗?

5、析立志诗篇,树远大理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王安石“不畏浮云避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自励,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老当益壮,这些都能给学生以砥砺鼓舞,从而坚定志向,奋勇前进,百折不挠。

6、学生活诗篇,论孝亲爱民。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糖罐中,却不知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无益的,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会让他们明白父母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呢?“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会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民的可敬,会让他们油然而生爱民之心。

7、议惜时寓劝学,青少年精力旺盛,时间充沛,正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最佳时期,可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玄幻小说不能自拔,古人的惜时劝学诗歌也可作为一剂良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些名言经常读读。也许能唤醒那些尚未麻木的心灵,让他们迷途知返,珍惜少年光阴。

品读有感 篇8

鲁滨孙在一次去去南美洲的途中,他坐的船只遇到了巨大海浪,所有人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除了鲁滨孙被大浪卷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面对突然来临的困难,鲁滨孙十分坚强。他先从船上获取了一些生活用品,可还是不足以生存。于是他在岛上搭帐篷,很有毅力地种稻子,大麦等食物,还时不时背着船上捡来的猎枪打猎,填饱自己的肚子。无意中还解救了一个野人“星期五”,用聪明才智教会他语言交流,在孤岛上28年,经历了种.种艰险,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国。

之前我以为勇敢就是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事敢做,比如看到小狗不害怕,爬到高高的地方。但读完这本书后我认识到勇敢不仅是有勇气,还要坚持不懈,用聪明才智面对困难,而不仅仅靠胆量。我第一次学前滚翻时,害怕疼,害怕摔,有几次想要放弃,但一想只要大胆些,坚持练,肯定行!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教授一些方法后,我牙一咬,狠狠翻过去。

品读_品读人生作文 篇9

众所周知孙悟空十分爱钻进别人的肚子里,于是我数了一下,孙悟空一共有六次钻进了妖怪的肚子里并将其制服。

第一次,孙悟空去找铁扇公主借扇子时,他变作t燎虫,乘铁扇公主喝茶之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在她肚子里拳打脚踢,弄得妖精躺在地下求饶。

第二次,孙悟空大战黄眉妖。他变作一个大西瓜,乘黄眉妖吃瓜之际钻到黄眉妖的肚子里,用翻跟斗、竖蜻蜓的战术制服了黄眉妖。

第三次是在七绝山孙悟空大战红鳞莽时,行者见莽精张开巨口要吞八戒,便迎上去钻进肚内耍弄金箍棒。

第四次是在狮驼山孙悟空大战老魔时,被老魔吞入肚内。这次挖心战术写得最有特色了!为了制服狡猾的妖精,孙悟空临出来时还把毫毛变为绳子,拴在妖精的心肝上,跳在山顶上,拉着绳子,一提一放,像放风筝一样,弄得妖精死去活来。

第五次是在无底洞大战白骨精时,变作红桃钻进妖精肚内,施展本领。

还有一次是与观音合谋,钻进黑风怪肚子里。

品读“母亲” 篇10

母亲的“锁”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母亲为什么要把水窖锁上?是怕孩子们忍耐不住偷偷用水。这存量有限的水,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家人用来活命的水,关系重大,一点一滴都不可随便乱用。母亲的铁锁不仅锁住了水窖,锁住了孩子们对水的渴望,也锁着自己沉甸甸的责任。

这锁也有破例开启的时候,可它只为孩子们开启。试想一下,大人们在烈日下忙碌了一天,“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也许大人更需要凉水的抚摸,可是大人再干再渴也只能忍着。在母亲的心里,孩子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再苦也不能苦着孩子。

母亲的“笑”

课文中母亲的两次“笑”值得关注。第一次是看到“我们”弟兄4个“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垂头丧气,而“轻轻一笑”;第二次是看到“我们”冲凉时的“饿”状而笑。缺水如此严重,生活如此艰难,母亲的“笑”里该含有多少怜爱、心疼和苦涩啊!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管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总是竭尽全力地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急不躁,不愠不懊。也许,我们需要在这里引导一下学生体察母亲坚韧负重的品格。

母亲的“绝技”

“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不要以为母亲真的练成了什么“绝技”,想让一勺水抚摸到全身的每一寸肌肤,并且刚好湿润脚板而地上没有浪费一滴水,那是不可能的。作者刻意这样夸张,只是为了突出孩子们冲凉时的快乐,突出母亲对水的爱惜,决不多用一滴水,又务必让孩子们“冲”个痛快!

母亲的“麦秆扇”

为什么母亲一边给孩子们倒水,一边还要用麦秆扇扇风呢?是为了加快水的蒸发。藏于窖中的水,本来就是凉的,再加上水蒸发时吸走大量的热量,于是每一滴水的效用都发挥到了极至,怎能不让孩子们舒服得“啊啊”大叫?当地严重缺水的恶劣状况,使妇女们承受着数倍于正常环境下肩负的生活重担,连给孩子们冲个凉也要费尽心思,真可谓用心良苦。

母亲的“话”

“你们真的饿坏了。”母亲没有文化,却说出了这样生动传神的话,联系前文所写的“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你就能体会到:天气炎热干燥,使孩子们的身体因缺水而处于“饥饿”状态,孩子们这分明是“饿”,而不是“渴”。母亲用词的凝练准确,得益于母亲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

教学结束后,老师可推荐学生阅读马朝虎的另一篇文章——《丑母》,相信学生的内心一定能树立起一个中国妇女坚韧、负重、慈爱,为子女甘愿付出一切的高大形象!

品读:阅读的根本 篇11

一.品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一个作品, 要细致品读, 反复品读, 方能深入理解。如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若粗略地读, 很快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对侄子之死的悲痛心情, 但理解到这个层次, 还远远未得其精髓。若反复品读第二段, 揣摩“吾少孤”“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两世一身, 形单影只”, 理解韩愈自幼的孤苦, 与十二郎一起成长的深厚情谊, 因家族人丁不旺而寄予十二郎身上的厚望, 韩愈那难以言说的家族使命感, 骨肉亲情便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动人心魄。如此地细致品读全文, 始觉韩愈的悲痛之情是基于更广阔而复杂的情感之上的:悲家事不幸, 悔“旅食京师”, 叹未老先衰, 恨小病丧命, 哀后辈孤苦, 疚丧葬难周。而所有的情感又在对十二郎的悲痛中融合、沉淀、深化, 在琐琐碎碎的家常叙述中, 至真至深之情催人泪下。品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经受亲情的洗礼。

王冶秋在其“读书随笔”中说读鲁迅的《阿Q正传》, “这篇民族的杰作, 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 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五遍, 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十四遍, 也许是报警器……。”此感给我们以启迪。如第一章是序, 粗略地一看也可以过去, 并不影响对内容的把握, 主旨的理解, 但经过细致品读, 会发现鲁迅多处的顺势一击, 发现文章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更深地领悟由此而显现的鲁迅的文化品格。如“从来不朽之笔, 须传不朽之人”暗含愤懑写出了鲁迅对文章只写才子佳人、达官贵人这种等级观念的不满。“孔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语带揶揄, 表达出鲁迅对名正言顺等腐朽落后封建文化糟粕的摒弃态度。“但据结论说, 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 所以国粹沦亡, 无可考查了”对国人闭关落后的痛心之情溢于言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阿Q正传》在语言上有许多值得赏析的地方:“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 他倒几乎失败了”, “不幸”“倒”“几乎”背后隐藏着世界的黑白颠倒耐人寻味;阿Q挨了赵太爷的打“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因为挨打而换来“仿佛格外尊敬”, 人性中的势利、轻贱极大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令人隐隐作痛;阿Q求爱不成去舂米“蓬的一声, 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 “蓬”“粗”两个字分别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 写出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 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 就是感觉不到打的轻重的迟钝麻木, 用词形象生动, 富有深意, 令人赞赏不已……在细致的品析中, 学生品出了凝练、深邃、丰富, 获得更深层的理解, 提高了鉴赏趣味。

二.品读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

有些作品含义丰富深邃, 不品读难以正确把握其情感。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 学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急于背诵, 想着完成背诵默写的任务。此时学生与诗歌之间有较远的心理距离, 不能进入诗歌。我让学生不要急着背诵, 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有表情地朗诵, 体会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诵读。学生一句一句地诵读, 读出了音节, 读出了韵律, 越读越喜欢。学生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感情读得豪情满怀, 读出了青春年少的豪迈无畏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怀。此时品读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心理距离, 但还没有融入诗歌。于是我让学生欣赏濮存昕朗诵这篇文章的录音。听着听着, 学生完全震撼了。濮存昕读出了诗歌外在的激越和内在的苦痛, 一个执着、不屈、痛楚的灵魂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为那高贵的灵魂所打动, 为那深沉的蕴藉所感染, 完全沉浸在美妙的诗歌中, 深深震撼。品读使学生与作品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唤醒了学生欣赏美的情怀, 吸引着学生一边诵读, 一边品味鉴赏诗作, 从而正确地把握了诗的情感。

品读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辨析作品, 从而正确把握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在主客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中, 流露出作者的一些消极情绪, 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 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使得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我们不妨调动另一篇已学过的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 在对照品读中把握课文的情感。谪居黄州, 作者心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站在赤壁, 眼见那惊涛拍岸的壮景, 想起那雄姿英发的身影, 内心激荡不已, 渴望建功立业, 豪放之情溢于言表。虽遭压抑, 感慨“人生如梦”, 作者“一樽还酹江月”, 向“江月”倾诉苦闷情怀。整首词豪放是主旋律, 苍凉只是补充。但“人生如梦”中挥之不去的空幻与悲哀, 显出苏轼彼时的心境没有写《赤壁赋》时通透。《赤壁赋》中, 有对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牵发出的在今天这种逆境之中作为平庸之辈生命微不足道却无以解脱的极度哀伤, 但更重要的是, 苏轼从自然万物的变与不变中归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获得一般的认识原理, 进而认识到“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获得一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具有哲理的意味, 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品读, 学生对两篇课文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温习苏轼的《石钟山记》《超然亭记》, 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有更全面具体近切的了解, 也有益于正确把握苏轼的作品。

三.品读让学生愉悦欣赏作品

《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 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音韵性等特点, 足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品读作品, 感受作品的节奏美、神韵美, 可以让学生欣赏作品, 获得愉悦的美的享受。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学生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体会因换韵而产生的音节的跌宕起伏、因叠字而具有的轻盈的节奏、因首尾反复而带来的无穷回味、整首诗轻柔舒缓的旋律等等形式美都使学生深深陶醉。品读中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清新怡人的画呈现在眼前轻轻叩击学生的心弦, 诗中那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 那自由天性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飘逸脱俗意境都深深感染着学生, 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品读作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细细体会此类语句, 领会作者当时隐隐的悲愤和彷徨、深沉的孤独与苦闷交融的心境。如此的心境里作者将平日稀疏平常的事物描述得那么娇艳动人。荷塘、荷叶、荷花、月色、荷香……组成一幅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不由得使人感叹那片刻的欢娱如此美妙, 又如此不易。清幽美妙的画卷交织着无法诉说的复杂心境, 化作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深深打动了学生。文中典雅的语言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呈现出的荷花的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清新可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那跳跃的想象, 若有若无的清淡幽香, 让人觉得出神入化。品读作品, 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神韵美, 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强化对语言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和驾驭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 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还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品读作品, 使学生走进作品, 使作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品读校训感悟青春 篇12

作 者 姓 名 :单 位:院(系)专业:寝(宅)电话:手 机:E - mail :

锦泽凡人

大连外国语学院 日本语学院 品崇德尚文 悟兼收并蓄

“崇德尚文,兼收并蓄”这嘹亮清脆的声音,充满着激情,带着豪迈,充满着对大学,对大外的期待。是的,这是新生军训的口号。军训是拉开大学生活的序幕,而“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从此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是我们从心底的呐喊,和对大外无比的敬仰!这就是我们与大外的“只如初见”。

于是,我们在这催人奋进的校训中开始了大学之旅。我们经历了寒窗苦读,十年磨一剑,来到了万人敬仰的象牙塔中。人们羡慕我们的年轻,说我们是青春之阳。的确,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挥斥方遒,拥有百舸争流之勇。但青春,并非人生的一段时光,而是一种精神状态;青春,意味着一种非凡的气质。无论是人还是物,总之万事万物都有青春的骨质,只要创新发展,只要勇于进取,只要兼容并蓄,就拥有青春的之质!诗人郭小川说“青春不只是秀美的发辫和花色的衣裙,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的所有者,也不能总是在高山麓、溪水旁谈情话、看流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拥有青春!大外拥有青春!我们与大外共成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可以说集中在一个学校的校训中,校训也是校魂。《辞海》解释校训,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也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特征。也可以说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是大学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及行为习惯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校训犹如一支号角、一面旗帜,对内引导规范校风,对外展示学校形象,指引和激励全校师生共建精神家园,弘扬优良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凝聚人心,规范志行,共谋发展,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大外的校训“崇德尚文,兼收并蓄”,“崇德尚文”即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完善人格,推动社会进步;尊重科学文化,坚持终身学习,顺应知识时代。“兼收并蓄”即继承民族传统,吸纳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交流;拓展求知空间,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始终遵循大外的校训,它包含了做人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做学问就要学会做人,我们要做有道德,有素质的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其次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民族传统文化要有深刻的认识继承,吸纳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兼容并收,与国际接轨,有开拓的视野,良好的知识储备。四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精神,遵循着“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从1964年的大连日语专科学校,到1970年的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再到1978年至今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大外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功绩,教学事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大外的校训是所有大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牢记教训,遵循校训。我们以大外为荣,让大外以我们为傲!我们作为大外青春的骄傲,以校训为准则,完善自己,为自己的理想,为大学生的使命而奋斗!

人生无再少,大学最珍惜。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宏伟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珍惜青春,牢记校训,让我们以青春之声,向青春敬礼!向大外敬礼!我们要用青春的力量,青春的使命,去努力奋斗,去创造生命的辉煌!校训内容:崇德尚文 兼收并蓄 校训释义:

“崇德尚文”—— 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完善人格,推动社会进步;

尊重科学文化,坚持终身学习,顺应知识时代。“兼收并蓄”—— 继承民族传统,吸纳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交流;

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篇13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阅读本是个性化的内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前理解,亲自去思索、去发现、去品悟,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课围绕“孙悟空三打”这一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不断体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化,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片阅读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于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取经来到山前,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赶回花果山。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白骨精分别变成村姑、老婆婆子、老头儿都孙悟识破。三打白骨精,情节类似,但叙述上有变化,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

三、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

2、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3、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四、教学重点

1、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

2、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五、教学难点

概括孙悟空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感悟精彩与体味汉语言的特点相结合

1、课前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以渲染课堂气氛。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西游记》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课件出示:课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3、学生交流。

4、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充分肯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成果。(2)主要内容和情节的经过及人物的介绍是否完整、全面。(3)语言是否流畅,语句是否通顺。(4)在讲述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听众”的反应。

5、请学生认真地阅读全文,发现课文中关于“三打”的精彩描述。

(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建设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表达逐步做到准确、有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欣赏故事的过程中,体味祖国语言的准确和丰富。)

6、阅读后进行交流,在屏幕上出示课文中关于“三打”的描写句段。

阅读提示:此处的主题是“打”。课文对每一次“打”的动作、神情、结果的描写都不同,有“嗅”“闻”“凝视”“看”等的灵活机智,有“一声吆喝”“大喝一声”“上前喝道”的勇敢果断,更有“飞步向前”“劈面就打”“当头劈去”“举棒打去”“抡棒就打”的毫不留情„„

(此处的感悟是凭借汉语言的特点得出的。对于经典语段的体味,要把语感与汉语的特点融合起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其意思和情感,也要使他们学会推敲琢磨,知道怎样规范地说和写。要逐步把学生的感性体验提升到美学思考和语言思考的层面,使他们从中感悟到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奇妙,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二、内容的鉴赏与提高语言表现力相结合

1、谈话:我们通过阅读、欣赏课文,已经理解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大家一定非常喜欢孙悟空,也喜欢这个故事吧!如果现在你们向别人介绍这个故事,可以选择哪些方法呢?

2、请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2)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声有色地说一说。(3)邀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3、如果选择“说一说”这个故事,你们准备怎样说,让大家喜欢你讲的故事?

4、师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讨论后交流(要点):(1)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特别是孙悟空“三打”妖怪的几个回合)。(2)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如加上一些生动的词语和有趣的情节等。(3)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点。(4)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5、如果选择“演一演”这个故事,该怎样演呢?

6、师生讨论后交流(要点):(1)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编为“演出”的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2)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除了孙悟空,还要熟悉唐僧、猪八戒、妖怪等故事中的人物)。(3)各自熟悉“台词”。(4)准备好简单“道具”(“金箍棒”等)。

7、边读边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要表达出哪些感情呢?

8、请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边阅读、思考,边学习朗读、讲述、表演。

9、教师和学生对上述语文实践进行评价。(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读、说、演这个故事,旨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经典故事”变为自己“心中的故事”,把“文学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艺术语言”,不断“加工”“教材内容”。同时,也使他们得到团体合作游戏的快乐,把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把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多方面的潜能开发出来,并得到充实和提高。)

三、营造自由的对话环境与人格塑造相结合

课文以精彩的语言表现力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的训诫意义发人深省。孙悟空敢于斗争,襟怀坦荡,忠心耿耿,明大义、识大体的形象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语言表现力的培养和情感领域的重构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师: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讨论后交流,注意把话说通顺,把意思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生1:我最感动的是,孙悟空虽然受了伤那么大的委屈,可是为了去西天取经,他却没有一句怨言,忠心耿耿地保护着唐僧。

生2:孙悟空不但除掉了妖怪,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唐僧,使人妖不分的唐僧觉醒过来,一起去西天取经。

生3:我最感动的是,孙悟空一直暗暗地保护着唐僧,从不计较师傅对自己的态度。当唐僧将要被白骨精吃掉的时候,他又及时赶去搭救,并除掉妖怪。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一定还有许多话想对孙悟空说吧。请你们先写在纸上,再互相交流。(生交流)

师:大家有什么话想告诉唐僧的?(生交流)

师:还有想对白骨精说的吗?(生交流)师:《西游记》这个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有着永久的魅力。你能向你的伙伴讲述这些神奇的故事,让他们分享你的快乐吗?(为学生提供《孙悟空大闹天空》等故事,鼓励学生选择、阅读、交流。)

上一篇:龙卡信用卡-培训考试试题(有答案)下一篇:行政执法自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