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性(共8篇)
一、“言语性”的提出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圣陶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⑤叶老这里使用的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对此,李海林作过专门的论述:
口头语与书面语根本就不是语言的分类。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言语教学论》)
以上关于言语的解说表明,这种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叶老这里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
3.提高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大纲上最具核心意义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是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性质以及所有语文教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4.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高中语文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课文,前三项是言语行为,后一项是言语作品。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阐述有18条,其中只有4条不是直接指向言语和言语能力的。余应源先生认为:“在学校的各门课程当中,语文课是唯一(外语课除外)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而其他课程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⑥这是很有道理的。
5.言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其实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我们主张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是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言语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非像余彤辉先生所言的“言语”仅仅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三、“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我们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属性。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我们在本文论及其它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时,是不涉及它们的。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论的基本论题是:语文是教语言的,语言是工具,所以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此论没有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大前提错误,自不必说。工具论的另一命题是:语文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那么,数学、物理、英语等哪一个又不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也不是使语文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知识中心论”是血亲关系(因为“工具性”的立论基础是“语言是工具”,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知识结构表现为静态的、描述性的知识体系),应该对曾经盛行的以语言知识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负责,这不算过分吧。
语文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也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人文论者用马克思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论据证明语言有人文性,进而推导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有人文性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单纯地强调人文性,必将忽视语文基本能力的落实,并消损语文的个性。比如最新的语文实验课本(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将在推广使用)“在倾心于张扬‘人文性’的时候,对所谓‘工具性’关注得不够”,⑦“语文的基础训练及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有些削弱”⑧,便是这种认识的必然结果。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人文化的语文教学的确令人神往,但它又是那样难以把握,且不说抛开了“言语教学”的人文境界将以何为依托,单从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真正人文化的教学离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试问,道德文章俱佳的“风范足式”的语文教师有多少?让语文教师都成为人文素养高出其他学科教师一截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并且本身就是“非人文”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课程有人文性,但它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去体现,必须在反映语文教学特质的言语活动中实现;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这都不是得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结论的充分条件。
语文具有知识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这些也都是对的,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属性。
“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性”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这是不对的。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似之处,否则倒不正常了;语文和外语的区别也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如果不这样,难道我们要用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来界定语文和外语的分野吗?
四、“言语性”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不从言语的角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告别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旧模式。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造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即在言语中)实现。抛开了言语性,语文的人文性将大大削弱,离开了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工具和载体之中,淹没在符号的外在形式之中,难以浮出海面。
语文课程具有知识性,但语文课程的知识并不应该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应是关于语言运用的实践知识,是一个由语言运用者、语言运用环境和语言运用作品构成的动态体系。语文课程的知识就总体上讲,要么应该是为言语服务的,要么本身就应该是言语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并不专指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语言文学的基础性、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它的核心是言语的基础性。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即大纲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文化品位等则是从属于这一根本目的的派生性目的。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言语的综合性,然后才是其他语文元素(如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能力等)的综合性;其他语文元素的综合只是语文的表象,言语的综合才是语文的本质。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言语实践,语文参与社会生活必须以言语实践作为基本方式,否则就不是语文的实践。
以上足以说明“言语性”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这是“言语性”丰富内涵的又一种表现。
五、提倡“言语性”的意义
“言语性”的内涵既丰富又明确单纯(其明确性表现为指向可见可感的“言语”,其单纯性表现为仅仅指向“言语性”而不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在它的指导下,既可以构建语文课程的宏观框架,又有利于语文教师贯彻实施。提倡“言语性”,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时而工具第一,时而思想至上;时而文学第一,时而文章至上。专家们论战不休,老师们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没有从语文本身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去研究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的认识偏离了语文本身的特质;要么搞折衷主义的所谓综合,结果油是油,水是水,难以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而语文的“言语性”则使我们明确了语文的内涵、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施方式,为我们构建出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言语性”所指导的语文教学是可以操作和可以实现的,它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更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言语性”的语文课程性质观能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中形成共识,语文教学一定能少一些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错位,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② 余彤辉《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主持人的话”,载《中学语文教学》.10.
③ 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载《语文学习》.11
④ 龚向明《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载《语文学习》.4
⑤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⑥ 转引于余彤辉《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主持人的话”,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10
⑦ 刘占泉《汉语文教育的战略转移》,载《中学语文教学》.2
一、教师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 心智发展不成熟, 教师适当的对他们进行表扬,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还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的表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 没有针对性, 甚至缺少感情投入, 乏味无效, 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起到良好的作用。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感情交流和信息知识传递的重要场所, 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不同, 教师在进行课堂表扬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多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表扬。高频率的表扬词汇会让学生产生麻木、冷淡的情绪, 甚至会造成表扬的贬值。2.教师的表扬过于笼统, 常用“好”“很好”“不错”等一些缺乏针对性的词汇, 单调、乏味, 缺乏新颖, 不能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具体的指出与评价。3.教师的表扬性言语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情感投入, 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公平, 公正的客观评价, 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震撼, 从而失去了表扬的价值和效果。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除了上述的几点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表扬性评价还存在“以多代一”、时间不够恰当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强表扬性言语训练, 树立正确的表扬观念, 爱学生,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教师表扬性言语评价的优化和策略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重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恰当有效地表扬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恰当运用表扬性言语
教师自身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具备, 还指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具备的其它素质修养。在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素养和现代语文教学理念, 还需要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能有效地进行疏通、解决。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还能促进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在履行必要的教师职责中, 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该时期的小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 在他们取得成绩或需要鼓励时, 适时恰当地进行表扬,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性、鼓励性的表扬, 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高效地学习, 提到课堂教学效率。
2. 加大教师的情感投入, 提升表扬的新颖性和多元化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怀着爱他们的思想, 从内心去赏识他们, 发现他们的优点。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 要充满关爱思想, 不仅要有言语, 还可以运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爱。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在无形中让学生从内心身处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评价中, 教师除了要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 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外, 还要注意表扬方式的新颖性和多元化。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 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不能一成不变, 对每个学生也不能停留在不变的态度上, 当学生值得教师表扬时, 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表扬, 以多种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鼓励, 表扬。表扬的方式和内容更加新颖化, 多元化,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其它好的方面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表扬, 据学生个体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表扬方式, 在提高语文教学成绩中,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3. 培养教师的教学机智, 注重言语表扬的及时有效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机智常常表现在当面临突发情况时, 教师能够随机应变, 根据出现的特殊情况, 及时准确的处理好教学问题。教师是教育行业中的领头军, 肩负着教育未来发展航向的重任,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敢于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 努力提高课堂表扬性言语的评价行为, 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 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阶段,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堂中进行精彩的表扬性言语评价, 就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教学机智, 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表现突出时, 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 不能等事情过后才想起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运用恰当的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 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 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提高教学反应能力, 以充分, 有效的教学机智促进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
教师的表扬性言语评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促成部分, 也是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表扬性言语评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 在充分锻炼自身语言能力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 克服教学工作的不足, 让表扬性言语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 促进教学进程的顺利开展。
摘要: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天地,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表扬性评价常常存在着笼统、缺乏针对性、不深刻等问题, 无法起到真正的表扬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表扬性语言训练, 运用适当的方式和策略正确进行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课堂表扬,言语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 .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表扬性言语
小学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阶段的学习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一个高效率的语言课堂。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表扬性言语进行评价,通过表扬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涵养
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因此,为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涵养,在进行表扬性评价的过程中使用新颖的词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二、在表扬的过程中增加情感投入
在进行课堂表扬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进行口头上的表扬,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增强对学生的关爱,使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下,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激發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丰富内心的情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一个充满欢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难忘的一天》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难忘”的印象。同时,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难忘的一天,鼓励学生增强自信。通过多元化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对学习的欲望。
三、表扬的及时性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加以语言表扬,运用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语言对学生加以鼓励,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取得进步或者成绩优异的时候,要及时使用新鲜的语言进行表扬,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引导,从而提高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
陈林.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研究[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4(40):242-245.
A置之度外
B置身事外
C置之不理
D置若罔闻
答案解析
根据文段提示,指的是没有局外人,后面又提到了身先士卒,表示要亲力亲为,故结合语境,B项“置身事外”指的是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符合文段语义。
A选,“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文意显然不符,故排除A选项。
C项,“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多搭配他人的言行,而非文段中的发展,故排除C选项。
D项,“置若罔闻”指放到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显然重在以听不见表达漠不关心之意,亦无法与发展搭配,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 虚浮
B包涵 虚无
C贯穿 空洞
D体现 枯燥
答案解析
第一空,根据前文语境信息“艺茶过程中”可知,C项“贯穿”符合语境,意为“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C项当选。A项“传达”有口头通知、告诉的意思,通常和人搭配,故排除A项。
第二空,根据文段,所填词语搭配“理论”。只有道而没有艺,即是“空洞”的理论,C项“空洞”搭配恰当,符合语境,故C项当选。B项,“虚无”一般不与“理论”搭配,故排除B项。D项,“枯燥”指干枯,干燥;单调,无趣味,没意思亦或者无聊。形容一点劲头也没有。有道无艺,文段强调的是“空”,非无趣味,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3.今后,____农业份额会下降,农村人口会减少,____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三农”问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假如 那么
B虽然 但是
C因为 所以
D不但 而且
答案解析
根据文段语境,前后是明显的转折关系,所以,B项合适。
A、C、D项,均不是转折关系,故排除A、C、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4.在房价不断_____的当今中国,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被高房价消灭,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是最有可能成为中产阶层的群体,然而,在这个遍地都是大学生的年代,我们看不到中产阶层成长的希望,毕业即失业已是一种_____。初入社会的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地被挤压,生活幸福感不断降低,“房奴”、“孩奴”_____,整个群体被焦虑和失败所______。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攀升 现象 俯拾皆是 困惑
B上涨 趋势 层出不穷 纠缠
C上扬 潮流 无处不在 干扰
D飙升 常态 比比皆是 困扰
答案解析
第二空,根据文段“毕业即失业已是一种„„”中的“已”表示的是过去时,“趋势”不合适,表示将来,时态不符合,故排除B选项。“毕业即失业”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潮流”是不可以逆转的,故排除C选项。
第三空,被„„所“困惑”,表达方式不合理,一般说被„„所“困扰”。故排除A选项。
第一空、第四空,验证D项,符合文段语义。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5.优良的出版文化可以______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而一味以经济回报为______的娱乐化出版,不仅危害读者的心灵,从长远看,______的是全社会的健康发展,最终出版业自身也难逃厄运。依次填入句中划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构筑 导向 戕害
B建筑 指导 侵害
C营筑 指标 妨害
D创造 趋向 祸害
答案解析
第一空,填入的词应与“时代精神”搭配。“营筑”指建筑,修建;“建筑”指建造建筑物,这两个词不能与抽象名词“时代精神”搭配,故排除B、C选项。“构筑”既可指构造建筑,又可指构建,后接抽象名词,故该空可以填“构筑”、“创造”。
第二空,作者是想说一味以经济回报来引导我们的出版,故“导向”合适,故排除D选项。
第三空,验证A项,填入的词语应和“健康发展”搭配,“戕害健康”是固定搭配。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6.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______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______者,有______作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______者,有赶尽杀绝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
A斤斤计较 眼观全局 短兵相接 旗鼓相当
B步步为营 高瞻远瞩 短兵相接 不相伯仲
C斤斤计较 高瞻远瞩 刀兵相见 不相伯仲
D步步为营 眼观全局 刀兵相见 旗鼓相当
答案解析 第一空,“斤斤计较”是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步步为营”比喻做事谨慎,根据第一个空后的“因小失大“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过分计较,所以第一个空“斤斤计较”显然更合适。故排除B、D选项。
第二空,根据前面的“不拘小节”,此处应填入“眼观全局”,“全”与“小”对应,符合文意。
第三空,“刀兵相见”是指以武力相见,用战争解决问题。“短兵相接”比喻面对面的进行激烈斗争,与之后的“作生死斗”更搭配。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7.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______,我们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古代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几千年来它一直没有中断,我们丰硕的文化遗产______可以丰富我国人民,______可以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文明的宝库。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时 不仅 而且
B但是 不仅 而且
C于是 既 也
D同时 既 也
答案解析
第一空不好判断。
第二、三空,前一个谈中国文化对本民族的作用、后一个谈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范围更大、更广了,应该是递进的语义关系。故排除CD两项。再判断第一空,横线后面的内容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强调的意味,转折词“但是”能表现出这种效果,所以第一空应选“但是”。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8.①迄今所有的探索和研究表明,我们赖以____、繁衍的地球,才是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她。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③中国传统节日____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④一个省的文化系统____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____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栖息 反应 蕴藏 假如/就会
B生存 反应 包含 只要/就能
C生息 反映 蕴含 如果/就会
D存在 反映 蕴含 只有/才能
答案解析
第一空,根据文段提示,需要填写一个与“繁衍”语义相近的词语。D项“存在”不符合文段语境,故排除D选项。A项“栖息”一般修饰的是动物,而文段阐述的是“我们”,是人,搭配不当,故排除A选项。
第二空,“反映”比喻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及有关部门。“反应”是化学变化。“反响”,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产生的对应变化称为反应。根据文段语义,主要是想表达通过“新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反映对未来的担忧。“反映”合适。故排除B选项。
第三空,验证C项,“蕴含”是动词,指一个词包含了的内容。本句想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蕴含”符合文意。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9.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候选人的条件上次已向大家征求过意见。这次开会,主持人______向大家宣读了人选名单。②产品销售额一落千丈,形势的______迫使他当机立断,停止生产。③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______。
A径自 巨变 传颂
B径直 剧变 传诵
C径自 巨变 传诵
D径直 剧变 传颂
答案解析 第一空,第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主持人考虑到情况决定不再费事,直接宣布名单。“径自”指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作主张;“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根据文段语境,填入“径直”更合适,排除AC两项。
第二空,“传诵”和“传颂”的区别在于感情色彩上,前者属于中性词,“诵”侧重于读;后者有褒扬的含义,“颂”侧重于歌颂。感人事迹应用“传颂”。排除B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0.下岗工人将获得7万美元补偿,这相当于普通蓝领工人两年的税后年薪。仅靠这笔钱,在美元疲软、物价上涨的时代并不能(),不过尚能维持一个家庭几年的正常生活。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A高枕无忧
B一劳永逸
C丰衣足食
D为所欲为
答案解析
文段语境指出:在物价上涨的时代,在七万美元的补偿下,家庭生活虽不富裕,但尚可维持正常水平几年,空格处和“不能”搭配,需要填入感情色彩为褒义的词语。“丰衣足食”是指吃的穿的都很丰富充足,符合语境,C项正确,A项,“高枕无忧”是指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比喻放松警惕,常用于摆脱危险,平安放心,置于此处语义过重,不如“丰衣足食”符合语境,故排除A选项。
B项,“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不合文意,故排除B选项。
D项,“为所欲为”是任意而为,是贬义词。均不符合语境。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11._____生态文明是由人的问题引起的, _____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 _____,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作出深刻的检视。在空格处选填最恰当的字是()。
A 因为 甚至 所以
B 虽然 并且 但是
C 由于 甚至 因此
D 既然 并且 那么
答案解析
第二空,用来衔接“由人的问题引起”和“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递进关系,故排除A、C选项。
第一、第三空,根据前后文意,不可能是转折的关系,故排除B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2.面对基层治理难题,当然不能因为利益的______而将其束之高阁,也不能因为情感的______而长期“一事一法”。否则,一些问题可能会______,失去改革的最佳“窗口期”,最终损害的还是群众的利益。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冲突 纠纷 积习难改
B牵扯 阻扰 根深蒂固
C羁绊 纠葛 积重难返
D束缚 阻隔 积习深重
答案解析
从第二空入手,横线后的“而”,表明由于情感的影响、干预,导致出现了“一事一法”的问题,B项,“阻扰”指阻挠扰乱;D项,“阻隔”指阻挡隔绝,二者均侧重于“阻”,文段不体现“阻挠”或“阻挡”,仅指“有影响”,故排除B、D两项。
第三空,搭配“问题”,A、D两项,“积习难改”和“积习深重”指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积习”与“问题”搭配不当,故排除A、D两项。B项,“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C项“积重难返”指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两个词语此处可用。
第一空验证,“利益的羁绊”搭配恰当,故C项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13.我们的文化出口从电影扩展到电视剧,实际上是从“中国印象”转变为“中国故事”。电影是短诗,往往______;电视剧是长篇,能翔实而真切地表现生活。电视剧能在“细无声”处沁润人心,日日与剧相伴,海外观众会在_____间把剧作带进生活,又在生活中______剧作。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轻描淡写 不知不觉 复制
B浮光掠影 潜移默化 认同
C意犹未尽 耳濡目染 实现
D囫囵吞枣 天长日久 模仿
答案解析
第一空,需要填入一个词语表示与“能翔实而真切地表现生活”语义相反的词语。A项“轻描淡写”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B项“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刻;C项“意犹未尽”指还没有尽兴,不符合文段语义,故排除C选项。D项“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不符合文段语义,故排除D选项。
第二空,文段提示词“细无声”,B项“潜移默化”的“潜、默”正好与之呼应。
第三空,验证B项,带入符合文段语境。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14.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______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______彼此声浪相助,______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也 因为 所以
B更 只有 才能
C却 既然 那么
D就 无论 并且
答案解析
第一空,由“不应单峰耸立”和“不应有孤岛”可知,二者表义相近。C项“却”表示转折关系,转折之后应表义相反,故排除C项。D项“就”填入空处不符合文段语义与搭配,故排除D项。
第二、三空,由“彼此声浪相助”和“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可知,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条件关系,后面是前面的做法所达到的结果,A项“因为„„所以”为因果关系,故排除A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5.空穴来风原本是指事情不是没有根据的,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所谓“无风不起浪,空穴才来风”,从中也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______。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
B演变
C原貌
D本义
满分: 1分 得分: 0 答案解析
文段第一句解释了“空穴来风”这一成语的含义,即事情是有根据的,而“所谓‘无风不起浪,空穴才来风’”表示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且“无风不起浪”指的就是事情的发生是有根据的,因此,从中看出的是空穴来风的“本义”,“本义”即本来的含义,D选项正确。
A、B两个选项从文段中并无法得出。
C选项“原貌”意为原来的样子,文段想表示的并非空穴来风原来是什么样,而是讲其原本的含义是什么,C选项与D选项相比,D选项与文段更为贴切,故排除C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6.至少在中文世界,将儒家传统定性为一种“人文主义”,已经成为学界的______,而视儒家传统为一种“宗教”,或者认为儒家传统具有一种宗教性,则清末民初以来一直争论不已,至今______。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认 尚无定论
B共鸣 未置可否 C共识 莫衷一是
D惯例 前途未卜
答案解析
第一空,根据文段“成为学界的„„”可知,空内需要填写名词。A项“公认”不做名词用,一般用作“公认为„„”,故A项排除。
第二空,由文段中的“清末民初以来一直争论不已”可知,所填词语要表示至今学界意见不统一的意思,同时要与前面的“争论不已”对应。B项,“未置可否”指的是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有中立的意思,与前文“争论不已”不对应,故B项排除。C项,“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符合上述要求,故C项当选。D项,“前途未卜”指的是将来的光景难以预测,而文段中并没有谈及将来,所以该词不合文意,故D项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17.①《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____,构成一个巨大的研究空间,潜藏着重大的学术价值。②这个老头大冷的天还在早晨打着赤膊跑步,让人____。③一个时期以来,歌剧《图兰朵》的上演,成了许多人____ 的话题。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珠联璧合 匪夷所思 津津乐道
B 交相辉映 不可思议 津津乐道
C 交相辉映 匪夷所思 口口相传
D 珠联璧合 不可思议 口口相传
答案解析 第一空,“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文段强调的是两本书共同构成巨大的研究空间,与景象无关。“珠联璧合”合适,故排除B、C选项。
第二空,“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不可思议”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文段形容老头赤膊跑步,并不是神秘奥妙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
第三空,验证A项,“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与“话题”搭配合理,而“口口相传”一般作谓语,指口头传布或传授。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18.生活中细小的变化都可能让我们的感觉大不相同,我们要学会欣赏和赞扬,随时______身边美好的事物,因为关注美好事物有助于规避不良情绪,同时切记多与乐观豁达、愉快向上的人相处。此外,______一下日常生活节奏,也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活力。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留意 改善
B发现 改变
C寻找 调整 D发掘 调节
答案解析
第一空,所填之词搭配“身边的美好事物”,且空前出现了“随时”二字,C项“寻找”含有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找的含义,无法与前面的“随时”形成语意上的照应,故排除C项。D项“发掘”指把深埋的东西挖出来或者把没有显现的东西揭示出来,同样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没有办法做到“随时”,故排除D项。
第二空,所填之词搭配“生活节奏”,A项“改善”指改变原有的状况,使好起来,其无法与“生活节奏”搭配,“改善”的一般是“生活水平”,故排除A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9.干净、整洁、低能源消耗、是全世界都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从不怀疑“城市车”概念的______,我们不是在______让“城市车”概念成真,而是必须努力让它实现。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超前 梦想
B可行 尝试
C科学 期待
D实用 研究
答案解析
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修饰“概念”,D项“实用”不能和“概念”搭配,故排除D选项。
第二空,三组词均可与“概念成真”这一语境搭配。A项“梦想”指渴望或在梦境中能实现的理想或者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B项“尝试”指试行、试验、试探,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C项“期待”指期盼、等待。根据后文“必须实现”这一语义以及两句间的转折关系可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是仅仅想做而已,而是必须实现,只有B项“尝试”符合文意。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0.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和社会发展的____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今天,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正____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化的巨大潜能。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步伐 实现
B变革 释放
C速度 发挥
D方向 挖掘
答案解析
第二空,是突破处,“实现”不能与“潜能”搭配,故排除A选项。根据文意,互联网技术正推进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的这一“潜能”已不需要“挖掘”,而是已经“释放”“发挥”出来了。故排除D选项。第一空,应填入“变革”,“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变革相呼应,均体现出变化之意,且与后文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化”相呼应。B项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1.美国宇航局计划在未来10年发射两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航天器,以寻找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存在,而欧空局(ESA)也计划发射一个类似的寻找行星的航天器。科技日报报道,据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目前,科学家们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但在其中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还需要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近几年,美国和欧洲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正竞相研发各自的相关技术。2020年前,欧空局和美宇航局计划分别发射“达尔文”号(Darwin)航天器和“类地行星发现器”(TPF)。欧空局(ESA)的研发力量集中在研制和发射自由飞行干涉仪上,这种干涉仪可汇集若干台太空望远镜收集到的光,并形成单一的红外图像。天文学家通过对系统捕获的来自某一方向的光的研究发现小行星的存在。美宇航局则追求多种选择方案,其中包括一组自由飞行干涉仪和单一航天器干涉仪,同时他们也在加紧研制光学日冕仪。在日冕仪的研制中,科学家设计一个特别平坦的透镜,可将恒星产生的光压减100亿倍,从而使天文学家能全神贯注于可能存在行星区域的光子。美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已开始研制两台中等尺寸、4米×6米以及10米×12米的椭圆透镜。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在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方面,还没有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B光学日冕仪实际上是一种光学滤镜。
C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在发现和研究类星体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D科学家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
答案解析
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B项,根据“在光学日冕仪研制中,设计的为‘特别平坦的透镜’”可知,光学日冕仪本身并非“滤镜”。B项与原文不符,B项当选。
A项,根据“但在其中发现和研究类地星体,还需要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知,A项表述正确,故排除A选项。
C项,根据文段可知,美国宇航局在星体研发方面与欧空局展开了激烈竞争,C项表述正确,故排除C选项。
D项,根据“目前,科学家们已在太阳系以外探测到120多颗行星”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2.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一方面离不开激发民智、汇聚民力,另一方面要发挥高端人才的关键作用。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努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夯实人才基础,为提升综合国力注入强大推力。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才是创新的一部分
B 人才是创新的特点
C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D人才是创新的原因
答案解析
文段首句点出了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第二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在深化改革和推动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第三句出现了条件关联词“只有„„才能”,条件是重点,即倡导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集聚行业领军人才,依然是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文段三句话讲述的都是人才对于创新的重要作用,同义替换,C项正确,“关键”一词即体现了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A、B、D三项均无法体现人才的重要性,非文段中心,故排除A、B、D三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23.大脑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器官,同时也是高超、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总数约为1012个,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体的总数。此外,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到50被的神经胶质细胞。大脑掌管着人类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这些都与大脑网络的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集群之间的拓扑结构密切相关,它从本质上决定了整个大脑的功能。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大脑的结构精巧完善,功能强大复杂
B大脑含有丰富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C大脑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了整个大脑功能
D大脑的生理结构为其处理复杂信息提供了基础
答案解析
文段首句点出大脑结构复杂,功能强大,接着用“此外”并列两个例子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最后一句为文段的中心,其中“这些”指代大脑的复杂功能,说明上文所述现象与大脑网络的拓朴结构密切相关,最后则进一步说明大脑网络的拓朴结构决定了整个大脑的功能,由此可见,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大脑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大脑的重要作用。从行文脉络看文段为“分——总”结构,主体就是“大脑网络的拓扑结构”。只有C项强调了拓扑结构的重要性,C项当选。
A、B、D三项,主体均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24.当人们需要作出可靠判断,以决定在复杂情势中应如何行动时,理性是最可信赖的工具。非理性工具,诸如预感与习惯,虽亦常被使用,但是当事关重大之时,或者当成败取决于所下判断的关头,诉诸理性无疑最易获得成功。我们已经拥有一些经受了长期检验的合理方法,能够用来判定究竟何者为宜、何者为真;也已拥有一系列业已得到确立的原理,可以指导我们从已知的东西引申出推论。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A 理性是人们作出判断最可信赖的工具
B 现在已经存在了一套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可靠判断的方法
C 非理性工具在人们需要作出可靠判断时不可信赖
D 依理性作出的对复杂情势的判断不会出错
答案解析
文中第一句话已经阐述了文段的观点,即“理性是最可信赖的工具”,接着转折关联词“但是”之后进一步强调——“诉诸理性无疑最易获得成功”,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后文中分号引导的两个并列分句分别阐述方法及原理,都属理性的范畴,即在证明论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25.儒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内部不仅有子学、经学之分,也有汉学、宋学的对立,每一学术形态下又有不同之派系,故后世有所谓“道统说”以对其内容做出判别、衡定、分析。一种学术思想,虽极其复杂,但不可无一中心,道统即表示一种居中心地位的思想传统。儒家的道统观念由来已久,不过系统表述道统思想的是唐代中期的韩愈。韩愈道统说是在“儒门淡薄”的颓势下,辟佛老、明仁义,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对后世影响甚大。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道统说因为学术思想的复杂性而出现
B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C 韩愈的道统说被后世普遍认同
D 儒学体系复杂,内部存在一些彼此矛盾的思想
答案解析
文段讲了儒学的内部分类,每一学术形态下又有不同派系分类,后世有“道统说”对其评价、分析,道统说的标志性人物是韩愈,道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C项中的“得到后世的普遍认同”在原文中没有照应,无中生有,C项不正确。
A项,根据“其内部不仅„„又有不同之派系,故后世有所谓‘道统说’以„„”可知A项表述正确,故排除A项。
B项,根据“韩愈道统说是„„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对后世影响甚大”可知,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新确立正统地位”的作用,B项说法正确,故排除B项。
D项,根据“其内部不仅有子学、经学之分,也有汉学、宋学的对立,每一学术形态下又有不同之派系”可知,儒学内部有复杂的派系,和“对立”、矛盾,D项说法正确,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26.今年2月,浙江媒体曾以《“乞丐王子”爆红网络,忧郁眼神秒杀网友》《“乞丐王子”,很想找个人来爱他》为题,报道了“犀利哥”爆红网络的事。“犀利哥”牵动了很多网友的神经,也激发了大家的爱心。包括宁波市救助站、热心网友等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开始行动,希望为“犀利哥”提供帮助。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心人,面对连日来外界环境的改变,“犀利哥”显然是有些害怕,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随后,许多网友在论坛上发帖,反思如此大张旗鼓地救助“犀利哥”到底是对是错。能准确概括上面文字内容的一句话是()。
A“犀利哥”爆红网络,但对过于热心的帮助无所适从
B大张旗鼓地救助“犀利哥”到底是对是错
C由于媒体的大肆宣传,“犀利哥”成为社会红人
D“犀利哥”虽然爆红网络,但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答案解析
整个文段是分总结构。文段首先阐述“犀利哥”这一现象,之后针对该现象提出问题,即“犀利哥”对人们的关怀感到害怕,由此作者提出观点,即人们开始反思这样做是对还是错。根据尾句观点,B项为同义替换的选项。
A项概括的是现象部分的内容,不是对观点的总结。
C项同样针对的是现象。
D项仅指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概括针对该问题作者提出的观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7.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宇宙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霍金辐射,霍金辐射比预想的更普遍,因此可以通过研究霍金辐射来了解黑洞寿终时刻的情形。根据这段话,我们知道()。
A宇宙中普遍存在霍金辐射
B宇宙中的物体普遍能发出霍金辐射
C在此次发现之前,科学家对霍金辐射在宇宙中是否存在是未置可否的D此次发现使科学家确定了黑洞寿终时刻的情形
答案解析 A项,文段主要讲述了宇宙中物体发出霍金辐射现象比想象中更普遍,所以A项最接近文意。
B项,原文说的是“宇宙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霍金射线”,意思是只有一部分物体可以,B项说的是“物体普遍能„„”,即所有物体都可以,偷换数量,故排除B选项。
C项,无中生有,故排除C选项。
D项,偷换时态,原文只说可以据此进行研究,即将来时;而选项说的是“确定了”,表示过去时,时态错误,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28.机械损伤、化学物质的腐蚀或人体本身自身有的基因缺陷等因素可能会造成牙铀质永久性的缺损和牙齿内部结构的损伤,严重时还会造成牙齿缺失。目前修复牙齿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非生物材料或人造的填充物修补牙齿,以及直接将种植义齿插入上下颌骨以替代缺少的牙齿,但这些方法都容易使口腔产生异物感,并且由于人体自身的主要组织相容性等原因,可能会引起免疫排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的迅猛发展,学者们开始从器官发育的角度出发,根据目前已知的与牙齿发育相关的分子机制,探索将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学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牙齿的修复和再生研究。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的研究成果为牙齿的修复和再生研究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根据牙齿的发育特征,牙齿再生需要牙源性的上好处费干细胞和牙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研究表明,牙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应用于牙齿再生,例如牙髓干细胞和牙周韧带干细胞。但是,人牙源性上皮干细胞仅存在于胚胎期,萌发后的牙齿并不含有牙源性上皮干细胞,因此学者们开始探索将非牙源性干细胞替代牙源性上皮干细胞应用于牙齿再生研究。根据上述文章,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目前修复牙齿主要是利用非生物材料或人造填充物,或直接将种植义齿插,因此易使口腔产生异物感,从而引起免疫排斥。
B学者们从器官发育的角度进行的探索将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学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牙齿的修复和再生的研究随着干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的迅猛发展而取得成果
C研究已经表明,牙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例如牙髓干细胞和牙周韧带干细胞可应用于牙齿再生,但根据牙齿的发育特征,牙齿再生还需要牙源性的上皮干细胞 正确答案
D牙齿再生所需要的牙源性上皮干细胞因为在萌发后的牙齿中并不含有,所以学者们使用非牙源性干细胞替代牙源性上皮干细胞应用于牙齿再生
答案解析
C项,符合原文第二段的语句“根据牙齿的发育特征,牙齿再生需要牙源性的上好处费干细胞和牙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研究表明,牙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应用于牙齿再生,例如牙髓干细胞和牙周韧带干细胞。”
A项,偷换逻辑关系,原文中“以及直接将种植义齿插入上下颌骨以替代缺少的牙齿”的“以及”偷换成“或”。故排除A选项。
B项,说学者们的研究取得成果,但是原文只是提及“学者们开始从器官发育的角度出发,根据目前已知的与牙齿发育相关的分子机制,探索将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学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牙齿的修复和再生研究。”故排除B选项。
D项,原文最后一句话只是说“学者们开始探索将非牙源性干细胞替代牙源性上皮干细胞应用于牙齿再生研究。”,并非是“使用非牙源性干细胞替代牙源性上皮干细胞应用于牙齿再生”。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29.有位投资者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了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影响力
B投资者选址时会更看重居民的道德水准
C人的影响力是稳定的,细心的人才能发现 D某人不经意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重大决定
答案解析
文段文段为分—总结构。首先讲述了一位投资者对A、B两城考察的情况,根据A城擦皮鞋大婶的行为,他得出该城市民素质不高的结论;而B城出租车司机的行为让他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他将企业办在了B城,并使得B城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就是平常人所拥有的影响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特定的场合中也许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A项,属于同义替换,A项当选。
B项,“更”有着比较的意思,而文段中只是提到了“道德水准”,并没有与其他因素相比较,故排除B项。
C项,“稳定”一词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
D项,文段并没有指出擦鞋大婶和司机的行为是否不经意,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30.经济增长下滑源于人口的老龄化,果真如此吗?有结论指出:人口结构越年轻,国家越穷,而反之则越富。那么为什么要恐惧老龄化呢?人们认为衰老会让人变得脆弱,65岁以上的人是社会的负担。不过,一些人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人,而这并不关乎年龄。事实证明,人口老龄化需要结合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和健康状况来综合考虑。全球大多数国家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年长者,他们通过提高教育程度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或许可以弥补人口少的缺陷。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人们完全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B要多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C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影响
D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答案解析
文段开头用一个问句对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增长下滑表示了质疑,接着援引他人观点说明老龄化并不恐怖,随后解释了人们恐惧老龄化的原因,最后点出文段中心,即告诉大家人口老龄化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我们或许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对老龄化带来的危害进行弥补,对应选项,B项正确。
A项,“完全有能力”表述过于绝对,文段尾句说的是“或许可以弥补人口少的缺陷”,故排除A项。
C项,“没有任何影响”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D项,“负面影响”与文段表义相悖,非文段中心,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31.李商隐说“美酒成都堪送老”,雍陶说“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点名直夸成都酒好。客观来看,成都确实深受酒神的青睐。独有的弱酸性黄粘土,粘性强、保水性好,含铁、钙等金属离子少,是酿酒筑窖的最佳土壤,地下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优质水源,浸润了美酒的灵魂,而盆地中湿润的气候,格外有利于酒窖里微生物的繁衍,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悠长历史,堆叠的不仅是酒窖的深,酒糟的浓、酒浆的冽,也是酿酒、沽酒、饮酒之人悠然享受生活的心态,这才使成都的酒,酝酿出至醇的香和韵。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特的地理文化条件造就了成都美酒
B成都美酒从唐朝开始就已经闻名天下
C气候形成了成都市井文化中慢的特质
D产地的生活哲学塑造了酒文化的灵魂
答案解析
文段开头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来证明成都酒好的观点,后文则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展开介绍,因成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人悠然的生活心态成就了成都美酒,观察选项,A项概括最恰当。
B项,文段并未提及成都美酒闻名天下的时间,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B项。
C项,文段并未提及选项内容中的“市井文化”,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
D项,文段的主体为“成都美酒”并非“酒文化”,属于偷换概念,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32.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专注着现实和历史的平民心态和世俗生活,以平民化甚至平庸化的社会坐标、艺术坐标,消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主流精神和理想价值,使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作家的人文操守在瓦解中实现着某种转型。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
A专注平民心态和世俗生活是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B专注平民心态和世俗生活使得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主流精神和理想价值消解
C专注平民心态和世俗生活使艺术的人文精神和作家的人文操守在瓦解中转型 正确答案
D在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悄然消失
答案解析
整篇文段通过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使”连接,重点是文段的后半句,也就是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平民化、世俗化写作视角所带来的结果。选项即是这个分句的同义替换。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33.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他所属的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出来罢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文学作品承载着表现文化特质的使命
B作家与作品之间具有复杂的文化联系
C文化的积累形成了特定的集体人格
D浮士德的文化象征意义远高于其文化价值
答案解析
材料第一句话中提到“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文段中间一句也提到“浮士德”是指他所属的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最后一句同样提到“集体人格”,因此,本文段主要阐述“文化和集体人格”的关系,对应选项,C项表述符合文意,故C项当选。
A、B、D三项,均没有体现出“文化”和“集体人格”这两个因素,故排除A、B、D三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34.在位于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汉考克公园里,有一连串的沥青坑,被叫做“拉布雷亚沥青坑”。几万年来,天然沥青不断地从地下裂缝中汨汨而出,在公园里形成池塘。这种沥青池塘的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水,动物走进去饮水,被陷在里面,最终溺死。其他食肉动物看到被陷动物,企图捕食,结果也被陷在里面无力自拔。最终,它们都变成一堆化石保存下来,由此形成了动物墓地。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动物墓地形成于几万年前
B动物墓地的化石是食肉动物形成的C汉考克公园的池塘是由沥青构成的D动物墓地的形成源于沥青池塘的构造
答案解析 细节理解题,回到原文一一对应。
A项,“形成于几万年前”在文中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A选项。
B项,化石由食肉动物构成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由动物构成,而不单单是食肉动物,属于偷换概念,故排除B选项。
C项,池塘由沥青构成,而原文中提到除了沥青之外,表面还有一层水,属于曲解文意,故排除C选项。
D项,从全文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沥青坑下面是沥青,上面是水的构造,才使得动物因饮水而溺死其中,最终形成动物墓地。由此D项表述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35.我们的企业领导都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固然要顾及股东的利益,尽可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企业在获得社会资源进行生产的同时,也就承担了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是否充分考虑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已日益成为评价企业绩效和企业伦理的尺度。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企业要兼顾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B股东利益的重要性与其他社会利益相关者的相当
C评价企业绩效和企业伦理的尺度发生了变化
D企业在获取利益时更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
答案解析
文段只有一句话,即我们的企业领导应该意识到:企业要顾及股东的利益,转折之后强调要顾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两者都要顾及,A项最全面。
B项,没有包含主题词“企业”,故排除B选项。
C项,太过宽泛,故排除C选项。
D项,“各种社会责任”扩大了概念范围,原文是“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36.就本质而言,《人民文学》质量高低,________,与传播媒介所处位置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销量也不能必然反映文学的真正价值,今天的畅销作者中,有多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有媒体统计发现,2010年,王蒙、贾平凹、周国平、麦家四人的总版税,比不过一个“当年明月”,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否认这四人的文学造诣。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并不体现在它的市场价值上
B惟一衡量标准在于作品本身
C与读者群体的阅读喜好息息相关
D取决于作者的文学底蕴和思想深度
答案解析
文段所选语句要与前后文的话题保持一致性,横线前提到“《人民文学》质量高低”、后面提到“文学的真正价值”,可见中间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作为衔接。而文段中也提到了,文学价值和是否畅销,版税高低均无关,即和所有的外在标准无关。那么说明文学价值只能和其本身有关。故选择提到作品本身的B项。
A项,所说的市场价值与后面提到的“销量也不能„„”重复,既然用了“也”,说明空格处不可能谈到和“销量”有关的话题,故排除A选项。
C项,在文段未体现,故排除C选项。
D项,“销量”和作者的“文学造诣”都不能完全作为文学价值的衡量标准,故排除D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37.如果可以,机器人甚至能挽救你的生命。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美国近年来年均车祸致死量高达13000人,自动驾驶汽车至少能够降低因醉酒和走神导致的车祸数量。然而大部分美国人声称,乘坐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会让他们感觉不适。若此类想法得不到改变,科技的发展必然受阻。事实上,在很多领域机器人都可以替代人工以提高安全系数。令人讽刺的是,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机器人却束手无策:_____。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人类对机器人仍缺乏信任
B人类在社会中仍居主导地位
C人类还不能制造出超过人类本身智慧的机器
D机器人还未寻找到更接近人类智能的进化路径
答案解析
横线在文段尾句,说明所要填入的句子应该通过前文总结后得出。文段首先阐述了在可以的情况下,机器人甚至可以挽救生命。紧接着,“然而”表示转折,阐述了大部分美国人会对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感到不适,这意味着,人们还没有完全接受机器人代替人工,体现了人们对机器人的不信任,A项同义替换,故A项当选。
B项,“主导地位”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提及到类似的意思,故排除B项。
CD两项,表述与文段内容无关,故排除CD两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38.①群岛的总面积约为6.1万平方公里,和爱尔兰差不多大 ②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界处,被公认为是北冰洋的门户,同时也是前往北极点的出发地 ③斯瓦尔巴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名叫斯匹茨卑尔根,形状极不规则,边缘处布满峡湾 ④海水顺着峡湾倒灌进来,最长的峡湾甚至可以深入内陆上百公里 ⑤这个词来自挪威语,指的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的V形峡谷 ⑥峡湾的一头连接内陆冰川,另一头直通大海 以上6个句子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是()。
A②①③⑤⑥④
B②③⑤①④⑥
C③⑤⑥④①②
D③①⑤②⑥④
答案解析
首先根据选项,确定首句。②句对斯瓦尔巴群岛做了整体概括,③句介绍了斯瓦尔巴群岛中面积最大的斯匹茨卑尔根岛,为细节说明,根据事物的认知逻辑,先整体后部分,②应为首句,故排除C、D两项。接着寻找捆绑,观察A、B两项,最大的区别在于②后面跟①还是③,①“群岛的面积”是继续对斯瓦尔巴群岛整体进行补充说明,而③则是点出了其中最大的岛屿,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②后面显然应该接①,故排除B项。将A项代入验证符合文意。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39.①虽然在诸多布衣之士那里,把功成身退视为理想的结局,但无可否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亦有渴望乃至留恋荣华富贵的虚荣感和现实享受的功利观念。②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出而为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行他们理想中的道,而荣华富贵是附着于上的次生品。③渴望遇合,达则兼济天下,救国难,解民忧,建不朽之功,永世之业,这是布衣之士共同的理想目标。④乐道安贫是布衣之士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贵的精神气节。⑤然而,在荣华富贵与道之间,布衣之士首先选择的还是道。⑥当其与道不违时,他们可以而且也乐于接受;反之,就会毫不犹豫地舍弃它。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①④②⑥⑤
B ③②⑤④⑥①
C ④①⑤⑥②③
D ④③①⑤②⑥
答案解析
首句不易确定,通过捆绑关系确定答案。②句比较特殊,由“因为”引导解释“布衣之士出而为仕的原因是道,而非荣华富贵”,所以②前应该提供结论的语句,其中⑤提到“布衣之士在荣华富贵和道之间还是选择道”,即提到了结论,所以⑤②应该捆绑在一起,且由于⑤中有“然而”这一转折词可知,⑤前必有与之意思相反的内容表述,①句表达了相反的内容,应置于⑤前,①⑤捆绑在一起。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40.①旧大陆的大西洋沿岸,漂浮的低气压风暴穿越墨西哥洋流的温暖水域,在西欧形成了比较湿润和温暖的气候 ②接着,这又为原始人类和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③因此,植物生长茂盛,维持了北极圈以南地区大量食草动物的生存,比如猛犸象、驯鹿、野牛等 ④大约3万年前,欧洲、亚洲北部和美洲的冰川开始融化 ⑤触发人类历史的生态变化都与北半球大陆冰川最后一次消退有关 ⑥在光秃秃的地表上,冻原和稀疏的森林首次生长出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⑤④⑥③
B④⑥①②③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⑥①③⑤④②
答案解析
观察选项,确定首句,第⑤句指出触发生态变化都与冰川消退有关,第④句和第⑥句具体讲述变化的过程,即“冰川开始融化”“冻原和稀疏的森林首次生长出来”,都是对⑤句提到的“变化”的具体阐述,因此,第④句和第⑥句必须在第⑤句之后,故排除B、D两项。对比A、C两项,⑤④⑥句群顺序一致,但是第③中的“植物生长茂盛„„”不能够由第⑥中“在光秃秃的地表上,冻原和稀疏的森林首次生长出来”得出来,无法得出因果关系,故第③句不能直接衔接第⑥句,故排除A项。正确顺序应该是第①句中“形成湿润和温暖的气候”后,出现“植物生长茂盛„„”的结果,C项当选。
解题顺序: 提问→文段→选项
第一节
中心理解题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 / 旨在 / 重在 / 意在 / 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 / 主题 / 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解题思路:
1.重点词语2.行文脉络
一、重点词语之关联词
(一)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标志词: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不过„„
„„然而„„„„却„„其实 / 事实上 / 实际上
转折关系常见错误选项特征:转折前的表述 重点词语之主题词
1、文段围绕其展开
2、一般高频出现
3、多为名词
4、前有引入或者后有说明 知识点链接: 转折前后句子意思相反 适用于文段特征:
“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人认为”+ 转折表述
(二)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引导标志词:
1、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
2、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3、为什么、为何
知识点链接:
1、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与语句 ①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扔为结论句; ②之后出现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2、当直接提问原因时,重点关注“由于”“因为”之后或“因此”之前的内容
(三)必要条件关系(必要条件是重点)
典型格式:
只有„„才„„ 解题思路:
1、必要条件是重点
2、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知识点链接1 对策常考很重要 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 + 做法;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 + 做法;
4、前提、基础、保障 行文脉络: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策 + 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知识点链接2 当文段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重点词语之程度词
标志词:正是、真正、根本、最(核心突出)等 理论依据: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知识点链接3:反面论证
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常见错误选项的特征: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
(四)并列关系(全面)
理论要点:
概括全面完整
文段特征:
1、包含并列关联词或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2、层次分明,格式工整
3、无明显其他关联词 选项特征:
1、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
2、更多种情况: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些列 知识点链接:
分句表达表达意思相同——提取共性
二、行文脉络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中心句位置特征:首、尾
中心句内容特征:观点(对策、结论、评价)知识点链接:
1、中心句在开头
2、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分述句特征总结:
1、“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多角度分析(不同角度并列、正反论证)
3、原因解释
4、调查资料、研究、报告 知识点链接:
1、结论、对策
2、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
选项陷阱总结:
尾句内容迷你眼
并非全部是重点 非重点处设陷阱
无中生有需警醒
第二节
细节判断
提问方式: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以下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
一、细节主旨化题
理论依据:优先契合主旨选项
二、典型细节题
错误选项类型: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替换、混搭)
3、偷换时态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4、程度轻重(相对绝对法)知识点链接:相对绝对法 绝对标志词:
一定、全部、完全、所有、均、永远、任何、取代、主导、唯一 只要„„就„„、无论„„都„„ 相对标志词:
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般、尽量、往往、容易、„„之一
第二章
语句表达
理论要点:
1、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2、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3、验证(只验证基本确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
第一节
语句排序题
提问方式: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序,语序正确的是„„
一、确定首句
1、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2、下定义(„„是/是指)
3、提出观点(有人说、人们普遍认为)
4、非首句特征(指代词、关联词后半部分)
二、确定捆绑集团
1、关联词
2、共同信息
3、指代词捆绑
三、确定顺序
1、时间顺序
2、逻辑顺序
四、确定尾句(因此、所以、看来、这、应该、需要)
第二节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理论依据:
1、总结前文
2、提出对策
当横线处和前面分句有紧密逻辑关系时,需注意与前面分句的衔接,保证前后话题一致。理论要点:
1、横线在开头,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2、横线在中间
①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把握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
第三节
接语选择题
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 理论要点: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干扰选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第三章
逻辑填空
第一节
词的辨析
一、词义侧重 辨析方法:
1、用不一样的字组词
2、整体进行搭配组词
二、固定搭配
理论要点:找准搭配对象(常用词、热点词)
三、程度轻重
理论要点:所填词语程度与文段意思的轻重保持一致
四、感情色彩 理论要点:
1、褒义、贬义、中性
2、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和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第二节
语境分析
一、关联关系 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递进: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并列:
1、同义并列:顿号、逗号
2、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
二、对应关系
解释类对应:
题干特征:分句,________,分句
标志词:是、就是、即、无疑是、比如、例如等 标点:冒号、破折号
三、重点句对应
1、重点词:主题词/指代词
2、重点句:中心句
文段中的完整语句可作为解题的提示 知识点链接:分——总
结论、对策
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吃苦,不怕困难,不怕艰难与险阻!只要我们一直朝着我们的目标奔跑!就没有我们到不了的地方!
跌倒了在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对着跌倒的地方微微一笑:“你又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自信”!
我就是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满满信心的我!
塞尔以言语行为理论而闻名,之后也活跃于与同时代哲学家的笔战中。其中,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一致批评塞尔把心灵哲学视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并基于这样的预设,从意向性角度讨论言语行为,而忽视了主体之间的言语活动。这个问题从另一角度看,就是提出塞尔的语言哲学有待续写有关“言语活动”的篇章,但塞尔及其研究者们却很少给予足够的重视。
具体而言,塞尔精辟地归纳了阿佩尔的批评:以言行事行为是说话人意义的基本单位,它们都由有效性主张构成,而有效性主张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它们要求以社会习俗作为它们的可能条件,因此,试图用前语言的“意向性”来解释意义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语言惯例是意义的意向性的可能条件,而不是相反。[1]98简言之,阿佩尔和塞尔的主要分歧在于:阿佩尔要求,听话人和说话人在有效性主张上应当一致;[1]98塞尔也使用有效性主张来概括言语行为的满足条件,但他认为阿佩尔混淆了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执行一个言语行为,只是把说话人的意向传达给听话人,并不必要求听话人同意说话人执行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主张;但在对话中,双方都执行言语行为,是各个言语行为的互动,双方的交流旨在达成一致。[1]90哈贝马斯把这场争论总结为意向主义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之争。塞尔对语言给出了意向主义的解释,即一个言语行为的完成只意味着说话人完成表现的意向,而不涉及交流的意向。哈贝马斯和阿佩尔关注的则是语言在主体间的交往意义。[2]
上述对塞尔的批评似乎不无道理。的确,塞尔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3],这是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大突破,其意义就在于它把日常生活语境引入了研究视界中,这也是日常语言学派所倡导的语用学的要义;而言语活动是以言语行为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语言游戏,探讨言语活动就是讨论由多个或多种言语行为编织而成的语言游戏,而不局限于对单个言语行为的考察。因此,如果只停留于言语行为的研究而不深入考察言语活动,那相当于“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在某种程度上无视了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也错失了语用学的精神。
尼克·弗臣(Nick Fotion)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塞尔把语言研究落实在句子层面(sentential level),因而注重对言语行为的考察,却无暇在对话或论述(discourse)的层面上审视言语活动。然而,他认为,虽然塞尔对言语活动的专门论述很少,但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方法论,足以回应言语活动的问题。[4]从这个层面上说,对言语活动的阐释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续写。当然,也有人认为,塞尔语言哲学的续写是通过他的社会理论完成的,因为他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为手段研究社会本体论的。但语言哲学框架内部的续写恐怕也很有意义:哈贝马斯和阿佩尔批判塞尔的语言哲学没有为言语活动留下一席之地,并且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塞尔将意向性视为语言活动的基础。他们的这一批评可以通过续写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回应。就塞尔在语言哲学上的贡献而言,学界关注的是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有些哲学家既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理论的症结,又从中获得构建原创理论的启发,例如哈贝马斯把这种语用学应用在社会理论中,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但实际上,仍很少有研究者去做续写的工作,而弗臣率先提出这种续写的可能。
诚如弗臣所主张的,续写不是“六经注我”,而是尝试完成塞尔无暇展开的工作,仍应遵照塞尔的方式来进行。本论文试图在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续写孕育在塞尔语言哲学中的言语活动理论:首先,塞尔的语用学观点主张,知道“一个言语行为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怎么执行一个言语行为”,即知道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构成性规则;那么,阐述“什么是言语活动”就是要阐释“怎么进行言语活动”,即阐释言语活动的类型及相应的惯例。其次,考察塞尔对语言的意向性解释是否也适用于阐释言语活动。后一点是弗臣的续写方案所忽视的。塞尔称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而不是某一种语言的哲学,它的普遍适用性就在于人所共有的意向性基础上。既然塞尔从意向性角度解释语言,那么考察“言语活动”时,恐怕难以回避意向主义的诠释。
二言语活动的构成分析
在方法论上,塞尔主张对言语行为的分析首先可以是经验的,在考察个例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普遍有效的原理。塞尔对言语行为的考察由探讨承诺式行为及其构成性规则展开,以此为依据,总结了以言行事行为的规则;相应地,有关言语活动的探讨也应从一个具体的言语活动开始,在此基础上归纳言语活动的类型和惯例。其中,弗臣的方案是以讨论小说为起点的。
1. 言语活动:从虚构话语开始
塞尔的论文《小说话语的逻辑地位》(The logical Status of Fictional Discourse)[5]58-75集中讨论了一种特殊的言语活动———小说话语。在这篇论文中,塞尔提出了四个重要的言语行为规则[5]62:
(1)实质规则:说话人承诺所说命题的真值;
(2)预备规则:说话人必须有条件为所说命题的真值辩护;
(3)在当时的述说语境中,所说的命题对说话人和听话人而言都不是显然为真的;
(4)真诚规则:说话人承诺他自己相信所说的命题为真。
而塞尔这篇论文的主导问题在于,小说话语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些语言使用规则,为何读者仍然能够理解小说?[5]58塞尔对此回应道:“小说的作者假装执行一系列的以言行事行为”[5]65(记作结论1)。由于塞尔倾向于把言语行为置于意向性基础上来解释,因此,从作者的意向性角度来看,又可以说,“评判一部作品是不是小说的标准必然在于作者以言行事的意向。可以说,使小说成为小说的,是作者对它所采取的以言行事立场。而这个立场关乎的是作者著写或构思小说时所具有的复杂的以言行事意向”[5]65-66(记作结论1’)。当然,小说作者的“假装”不同于“欺骗”,因此一定程度上,小说不违反实质规则、真诚规则等。但在另一层面上,它又和日常言语行为遵守上述规则的方式不同。
这是因为“构成小说的那些被假装的以言行事行为之所以得以可能是因为存在一些惯例,这些惯例悬置了把以言行事行为与世界关联起来的标准规则”[5]67(记作结论2)。对此,塞尔指出,上述四个规则都是垂直的惯例[6]79,而适用于小说这类虚构话语的是水平的惯例[6]79。塞尔在讨论言语行为类型时提出“语词-世界的适应指向”作为分类标准之一,[5]3-4垂直的惯例涉及就是语词和世界的适应方向。例如,说话人说“这只猫头鹰是美洲的品种”,这个表达式行为是由语词指向世界,即真值条件在于所言是否符合实际世界。而“我保证参加这次会议”这个承诺式行为,就是世界向语词适应的,即真值条件在于用实际与会情况来比照说话人之所言。因此,垂直的惯例是就言语行为的层面而言的;而小说话语的融贯性主要在于语词之间、言说之间的相互支持,也即遵循“水平的惯例”,这是在言语活动的层面来考察的。相应地,从意向性角度看,“著写小说的这种假装以言行事的行为实际上主要就是意图运用把标准的以言行事承诺悬置起来的水平惯例,来执行表达行为”[5]68(记作结论2’)。可以说,在一个由语言构建起来的世界里,作者在“假装”,而读者对作者的这种“假装”也心知肚明,双方都悬置了垂直规则,弗臣称之为言语活动层面上的悬置惯例。当然,弗臣也指出,如果作者的文学手法娴熟足以欺骗读者,读者也不必揣摩作者的意向,因为还有标识惯例让读者知道“这是一部小说”,那就是作者或编者执行一个控制性的言语行为(a master speech act),比如在小说的封面上印上“小说”字样,又或者在小说中给出提示,如“很久很久以前”等一些具有小说代表性的语句出现在书的叙述中等等。[7]38
当然,除了真诚规则、实质规则可以被悬置以外,语言哲学中公认的存在原理也可以被悬置。把小说视为遵从悬置规则的言语活动,构建了回应本体论问题的一个新框架。并且,弗臣认为悬置惯例不是小说话语的唯一规则。他补充了两条规则:(a)小说必须是讲故事而不只是东拉西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b)小说必须以融贯的方式被表述出来。不难发现,这两个规则都是水平惯例,强调的都是虚构世界中语词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7]37-38
2. 聚焦言语活动的种类及惯例
塞尔主张,语言的用途是可以被分门别类的,并把以言行事行为分为五种:断言式行为、指令式行为、承诺式行为、表情式行为和宣告式行为。既然言语活动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那也就是说,一个言语活动包含着这五种以言行事行为的一种或多种。据此,弗臣把言语活动分为三类加以分析:[7]36-44
(1)上述以“小说”为例所讨论的是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assertive-based speech activity)。就如小说话语的主导规则是悬置惯例,其他一些言语活动也有这样或那样的惯例。弗臣主张,不同的言语活动适用不同的惯例。非小说文学和小说一样,都是以断言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言语活动,不同的是,前者涉及真话规则,所以作者承诺他所执行的言语活动的真值。并且,大多数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都遵循从属时间线索结构(time-line structure)的惯例。[7]38-40弗臣还指出,言语活动遵照惯例的严格程度也不一样,如在法庭作证和闲话家常的“真话”程度就有高低。[7]40
(2)混合的言语活动(mixed speech activity)。[7]41-43弗臣认为,日常生活中,一个语言游戏往往涵盖各种言语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言语活动。例如,一位大学校长开学典礼的演讲既可能包含表情式,如“欢迎各位同学考入我们大学!”也可能包含断言式,如“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还可能包含着指令式,如“希望大家在大学中珍惜时光,不要虚度青春”等等。混合着各种言语行为的言语活动比比皆是,通行于其中的惯例也因言语活动中所包含的言语行为的不同而各异。比如,演讲包含断言式,所以要遵守真话惯例;如果是将领对士兵发表出征宣言,这个言语活动则有限制条件———演讲者必须有相应头衔,有资格向士兵发布军令;日常打招呼则不受制于这种限制条件。
(3)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partially mixed speech activity)。[7]44断言式出现在大多数言语活动中,这是司空见惯的。但弗臣指出,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简短的语言游戏,其中没有断言式。比如X说“欢迎你来参加新年晚会!”而Y回答“我考虑好以后答复你。”
弗臣注意到,各种言语活动中通行的惯例也有所不同,很难明确又完全地表述出来。塞尔已明确指出,以言行事行为的类型并非泾渭分明,这为间接言语行为留出了余地。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言语活动的分类也难以界限清晰。因此,弗臣有关言语活动的辨析恐怕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一样,只是分析的便利之计。
3. 言语活动的评判要点及分析步骤
塞尔划分以言行事行为的类型,是根据12个要点为标准的,其中以前三个要点为主要标准:
(1)行为的目的不同[5]2。出于不同的目的,人们执行不同的言语行为。例如,说话人为了表达谢意而说“谢谢”,是表情式;说话人为了宣布某个喜讯,则可以用宣告式行为。
(2)语词和世界的适应方向不同———这是由以言行事力量所决定的,即语力决定了命题内容和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命题内容符合世界,还是世界适应命题内容。[5]3-4
(3)心灵意向不同[5]4。说话人在执行不同的言语行为时,他对命题内容的意向也相应有所不同。“快跑!”这个指令式传达的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迅速离开的要求,而“我保证马上离开!”则可以视为承诺式行为,传达的是说话人迅速离开的意向。
简言之,以指令式行为为例,它的目的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遵指示行事,它具有世界向语词的适应指向,即听话人的行为符合说话人的话语,它的真诚条件是“想要”。
弗臣认为,塞尔能够依据上述三个以言行事要点把繁杂的言语行为条分缕析,那么,沿用此标准对复杂的言语活动做出分析也是值得尝试的:
(1)“目的”是首要的标准。按照塞尔的思路,在分析言语活动时,弗臣首先把“目的”作为辨别语言游戏类型的重要标识。人们进行一场对话是基于一定目的的。如在弗臣的例子中,X说“我和你赌十美元,主场球队会赢。”Y说“赌就赌!”其中,“打赌”的目的在言语活动中已经显露出来。[7]46又如,X说“老李,吃过饭了吗?”Y回答“刚吃好。”以此展开的言语活动的目的可能是寒暄和闲话家常。可见,考察言语活动的目的是分辨言语活动种类的一个途径。
(2)就“适应指向”这个要点而言,塞尔在有关“小说”的阐释中表达得十分清晰。他提出要区别水平惯例和垂直惯例。虚构世界是真实世界之上的空中楼阁,不涉及语词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可以悬置垂直惯例,适用水平惯例。尽管受到哈贝马斯的质疑,但这个要点仍是有效的语言分析手段,它让人们不必纠缠于例如“嫦娥存在”这样的本体论问题上。因为按照塞尔的观点,“嫦娥”不必与真实世界相关联,只要与中国古典神话世界相融贯。弗臣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
(3)但让人疑惑的是,弗臣方案绕开了对言语活动的“意向性”解释。塞尔把“意向”作为第三个评判要点,但实际上,他不会否认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出于某个或某些心灵意向,人们开展言语活动。比如,X说“你以后如果还说脏话,我就好好教训你!”Y说“我以后都不敢了。”其中看似威胁,但考察X的意向,其实际的心灵表现是想要教育Y。
由此,通过借鉴塞尔的语言分析法,弗臣得出有关分析言语活动的步骤:[7]48-50
(1)当听话人介入一个言语活动时,应寻找说话人所留下的有关说话人目的的线索。弗臣认为,寻找线索的方法有两种:(a)从外部寻找。就如讨论小说话语时已经提及的,读者未必要对作者的私人意图洞若观火,因为作者可以执行控制性言语行为。在其他一些言语活动中,比如说“现在我们开始开会”,也是在执行控制性言语行为;(b)从内部寻找。这与确定一个言语行为的目的无异。在某个层面上,从“我打赌”所引导的这个言语活动中发现目的,和知道“我宣布”这个宣告式行为目的的方式是一致的。[7]46弗臣特别指出,虽然寻找目的线索有利于听话人理解言语活动,但这些线索未必与言语活动的实际展开相一致,或者也可能难以把捉,因此,这个步骤不是必要的,下一个步骤更为重要。[7]48
(2)预先审视言语活动中有哪些类型的言语行为,把言语活动划分为三类: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混合的言语活动,和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不包含断言式)。[7]48弗臣主张借鉴言语行为的分类来给言语活动分门别类,而这三种类型在很大限度上涵盖了言语活动。由于言语行为是组成言语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一旦知道五种以言行事行为的界限各自在哪里,那也就知道如何确定上述三种言语活动。要确认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主要考察这个言语活动中的各个言语行为是否都是断言式;混合的言语活动中,则包含着各种类型的言语行为;而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不包含断言式行为。当然,如塞尔已经提出的,一个言语行为实际上可以被归为不同的以言行事类型。例如,说话人说“你晋升了”,可以被当成断言式,也可以被视为宣告式行为。言语活动也是如此。一个寓言可以被视为断言式主导的言语活动,但也可能具有指令的意义,比如童话《匹诺曹》主要由陈述句构成,却教导孩子“不要说谎!”因此具有间接言语的作用。
(3)根据上一步骤的结论,确定这个言语活动是什么类型。弗臣主张,如果考察的言语活动是以断言式为主导的言语活动,那么小说采取的主要是悬置惯例;小说、传记和自传还遵循按时间线索叙述的规则,而科幻小说例外;等等。如果考察混合的言语活动和部分混合的言语活动,弗臣认为其中的惯例也易于辨识。[7]49-50这种依托于常识的方式一方面确实很符合日常语言学派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活动实在太丰富,以至于难以尽数说明其规则。但弗臣乐观地相信,各种言语活动是以塞尔提出的五种言语行为为基本单位的,可以按上述三种类型加以阐释。
三言语活动的意向性解释
1. 言语活动的第三个评判要点:“意向”
在有关以言行事行为的讨论中,塞尔提出了执行一个承诺式行为的9个充分必要条件,其中条件1和条件8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听话人的立场或意向。
条件1指的是:“说话人说出可理解的句子,听话人听到且理解句子的正常条件。”[6]57塞尔对这个条件的解释有些微妙。首先,他指出这个条件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双方都能够掌握的。可见,他是将双方的立场都纳入考虑之中的。但是,哈贝马斯认为塞尔之后放弃了“共同语言的条件”,这似乎又表明他仍然试图从说话人的“表现”,而非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流角度考察语言游戏。其次,这个条件还意味着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不存在交流上的客观障碍。奥斯顿认为这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无论是否存在客观阻碍,说话人的意思都可以在对话的展开过程中逐渐为听话人所探悉。他看似为“言语活动”留出余地,实则是在以“说话人”为中心构建言语行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塞尔提出这个条件旨在为语言游戏的进行消除客观因素的干扰。第三,塞尔还补充指出,这个条件要求双方不是在演戏,但结合他有关小说话语的论述来看,这一点也是不必要的。如弗臣所说的,在虚构的话语中,适用悬置惯例。塞尔对条件1含糊的解释让人有些费解,相比而言,条件8更直接地体现出塞尔把双方的意向都纳入对语言游戏的阐释的倾向。
条件8指的是:“说话人S意图(i)让听话人H认识(K)到,说出语句T被视为是S想要H做出行为A的试图。S意图通过让H认识到i而产生K,并且他意图通过H知道T的意义而让i被认识到。”[6]60-61由此可见,塞尔认为,语言游戏中存在三个意向:(1)说话人有意图说出句子T的意向。(2)说话人把意义加诸在这个句子上,意谓他所说的句子。(3)交流意向:听话人意识到前两个意向,从而实现第三个意向。此处,塞尔已表明了交流意向在语言游戏中的必要性。就如弗臣所主张的,塞尔虽然没有构建完整的言语活动理论,但他的语言哲学已经为阐释言语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按照塞尔对言语行为的讨论模式,弗臣认为,讨论言语活动,首要考察的是言语活动的目的。但实际上,塞尔不会否认,言语活动背后的深层根源仍然是“意向”。
以小说的讨论为例,弗臣主要把探讨的焦点集中在作者的“目的”上,并且主张读者不必窥探作者的深层意向,而以考察小说的控制性的言语行为为准,因为他意识到小说的目的可能不止一个,一部小说虽然以断言式行为为主,但就如我们已注意到的,它也可能具有指令式的意义。而“意向”作为言语活动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在弗臣的续写方案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回到塞尔的文本,就可以发现,他把解读小说的重点放在作者的意向上。塞尔在探讨小说时提出四个结论,上文已表明,其中结论1’和结论2’是从意向性角度对结论1和结论2的重新阐释。就结论1’而言,判断一个文本是否属于小说,主要是考察作者构思或撰写文本所采取的以言行事立场。因为作品本身必然包含作者的意向,意向内嵌于小说之中,因此,塞尔反对在分析小说时完全不考虑作者的意向。[5]65-66就结论2’而言,著写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或戏剧时,作者的意向更多的不是陈述的意向,而是指示书中或剧中角色的意向。[5]68-70举例来说,假设X说“北京欢迎你”,是以一位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北京景点的“控制性言语行为”,那么从这句话中,游客们就可以揣摩到导游想要引导游客游览的意向。如果是一位歌唱家唱出北京奥运会主题曲中的歌词“北京欢迎你”,其中包含的是歌曲作词者“指示”歌手的意向,这与歌唱者是否有“北京欢迎你”的意向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歌手唱出“北京欢迎你”既可以是本身有“代表北京欢迎你”的意向,又可能没有此意向,只是遵照作词者的意向。
2. 对“意向性”在言语活动中的意义的看法
如上所述,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几乎把塞尔的意向主义倾向和忽视主体间的言语活动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表现。但塞尔在《表达与意义》一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语言哲学奠基于心灵哲学之上,意向性是语言的基础,由于篇幅有限,论意向性的章节后来演变成另一部书作,[5]vii他由此转向了意向性研究。
塞尔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意向性”,这与他的根本哲学主张有关。对塞尔而言,从经验中提取普遍性原理是哲学家的天然责任,因此,他的语言哲学不是有关某一门语言的哲学理论,而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但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普遍性不只是在于如提取语言规则的形式化方式等,其背后更深层的根源恰恰在于,塞尔主张,意向表现比语言表现更根本,而意向性又有其生理基础,由此他认为意向性理论是对各个族群的人都适用的,以意向性为基础的语言哲学也就是普遍有效的。
塞尔运用“意向性”概念,阐释意义如何被赋予、交流如何得以达成。但问题是,塞尔一方面坚称意向现象发生在语言之前,意向性理论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却用语言理论来阐释意向性的运作。[8]塞尔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但他把这个策略解释为理论分析的权宜之计,并坚持主张意向性是语言的基础,却没有深入解释情况何以如此。因此,这个策略从一开始就受到如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等哲学家的质疑。的确,塞尔也注意到语境之于语言意义的重要性。但归根到底,他仍然更注重语言的意向性因素,因为意向性有生理基础,是人所共有的。谈及语言哲学的普遍适用性,他撇开了生活场景的多样性,而用人类的普遍特征加以掩饰,因此意向主义的解释究竟是成就了这个理论,还是成为了这个理论的阿喀琉斯之踵,恐怕见仁见智。无论如何,从塞尔的语言哲学讨论中不难发现,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称塞尔的语言哲学理论为“意向主义”的,对此塞尔本人也不会否认。但是,基于塞尔把意向性视为语言的基础的主张,而认为他的语言哲学无法回应言语活动的问题,恐怕也有失中肯。
摘要:在和塞尔的著名笔战中,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批评归根到底是指出,他把“意向性”作为语言哲学的基础,因而止步于对言语行为的探究,却忽视了真实的语言游戏更多的是言语活动。但是,尼克·弗臣敏锐地注意到,塞尔只是无暇系统阐释言语活动,相关论述散落在他的语言哲学理论中,足以回应有关言语活动的问题,却鲜有研究者涉及。论文试图探索续写言语行为理论的某种可能性:按照塞尔的语用学方法,来阐释言语活动的构成惯例及其普遍适用性的基础,从而回应哈贝马斯、阿佩尔等哲学家对塞尔的语言哲学的评论。
关键词:言语活动,续写,约翰·塞尔
参考文献
[1]LEPORE E,GULICK R V.John Searle and his critics[M].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
[2]孔慧.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4-138.
[3]SEARLE J.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SEARLE J.What is a speech ac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39.
[4]SMITH B.John Searle[M]∥FOTION N.From speech acts to speech activ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34-51.
[5]SEARLE J.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6]SEARLE J.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SMITH B.John Searl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关键词:评价观;素质;多元化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表扬性言语行为的现状
小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十分看重老师的表扬与
批评,教师适当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进行表扬,可以极大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盲目、高频率地使用表扬性言语,导致学生对表扬词汇产生麻木感,无视教师的表扬,使得原本具有积极作用的表扬性言语作用贬值。
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只是单纯使用“好”“不错”“很棒”等单一的词汇,不仅缺乏新颖性,而且没有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详细点评,学生不知道因何受到表扬,自然不会做到发挥自己的优势。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缺乏情感色彩,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发自心底对自己的赞美和表扬,长此下去学生对是否被表扬也不再关心,而且评价容易失去公平性,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表扬性言语行为的应用
1.树立科学的评价观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表扬评价中,教师的表扬性言语行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对学生的情感评价比较少,过多关注学习成果,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价观念。要使表扬性言语行为在课堂中真正发挥激励学生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进而学习评价的理论知识。语文课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习惯,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重要场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表扬性言语行为评价的使用,从而达到积极的效果。
由于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策划教学内容与方法,看管学生等事情上,对于评价的理论了解不多,不具有专业的评价能力和意识。这就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并讨论表扬性言语行为评价的方法和内容,互相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表扬评价学生。
2.教师的表扬性言语行为应融入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求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感情,关心爱护学生,同样表扬性言语行为也应注重教师情感的投入。在以往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表扬性言语行为缺少情感的投入,导致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赞同,使得表扬言语行为的效果大大降低。此外,由于教师工作繁忙有时可能会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热情。对此,教师应意识到情感投入对表扬性言语行为的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认可,以便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重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能力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困难。同时,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以及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教师更全面了解和认识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的学习或行为上取得进步时给予适当表扬与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4.提高教师表扬性言语行为使用的能力和及时性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所以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根据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问题的解决,给予学生恰当的表扬评价。教师的认可与表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得到表
扬,学习的劲头就更足,反之受到批评或明明自己表现很好,而老师却没有表扬自己,就容易对老师产生厌恶感,进而对所学科目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不要忘记或忽视某一位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因此在表扬时也应注意方式与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或只做表面功夫。当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表现很突出,教师就应及时表扬他们,不能吝啬自己表扬的权利,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表扬。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进行细致表扬。还应认识到,表情、动作等也是表扬学生的重要手段,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都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认可,也在无形中表达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烈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表扬性言语行为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到知识,得到教学效果,表扬性言语行为评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表扬性评价的理论与要领,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表现情况,及时给予恰当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