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政策(精选9篇)
二是不断改进中小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各地各校要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将时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启发的方式进行时事教育,多采取音像等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还可组织学生到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现场教学,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利用德育课、晨会、班团队会、综合实践活动等时间,以及其他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要用好国家和我省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当地党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形势教育。
三是认真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材料选用工作。为适应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需要,我省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了《时事报告》(湖北版),时事报告(中学生版、小学生版)》系全国通用版,作为德育课配套的教学资源和教参,由各学校图书室集中配备(经费从公用经费中列支)供师生学习使用,原则上每校不得少于10套。落实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检查督促。
本文将按改革开放3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分三个阶段进行追溯。
第一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是社会主义教育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以前这一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认真进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教育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同时教育战线在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过程中,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教育改革初步迈出了步伐。教育实现了由突出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服务向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得到逐步恢复并着手改革。这一阶段中央在恢复学校德育工作和着手改革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指导。
(一)正确估计和对待学生;
(二)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三)改革政治课和政治课教材;
(四)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这一历史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从“文革”遗留下来的混乱状态转向逐步正常。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任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德育工作初步作出了规范要求,颁布了大、中、小学的暂行工作条例,其中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和领导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还颁发了学生守则,规定了学生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纪律;着手政治课的改革;重新组织起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等等。但是,这一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更多是带有恢复性的。
第二阶段,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至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是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阶段。
中共十二大确定了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根据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在这一阶段,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被确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教育改革也全面展开,形成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从体制改革入手推进教育全面改革的改革思路。在教育全面改革的进程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整体上得到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开创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改革;
(三)全面部署政治课改革;
(四)加强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六)加强和改善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在这个历史阶段,通过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指导,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领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获得了整体推进。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8月国家教委发出了试行《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统称德育大纲)的通知。德育大纲的制定和发布,是建国以来的首次,改变了学校其他学科都有大纲,唯独德育没有大纲的局面。经过试行,这两个大纲分别于1993、1995年正式颁布。高等学校的试行德育大纲也于1995年颁布。总之,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在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了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德育新格局。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大环境的干扰比较大,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对学校特别是对高等学校的侵蚀比较严重;有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存在着软弱混乱现象,以至邓小平在1989年3月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在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意见,一度放松了德育工作。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改革的进程,直到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才有所改变。
第三阶段,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至今,是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改革与加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在面临着国际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肩负着把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又好又快地推向前进的历史新任务。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把教育视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事业,始终把它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郑重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为适应这两个战略的需要,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并在召开有关会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教育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的政策。
在教育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央还不失时机地专门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和指导,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地位的再次提升、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政治课的进一步改革、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进一步创新和德育工作条件的进一步得到保障,从而使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加强。
(一)学校德育工作地位得到再次提升;
(二)德育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
(三)政治课得到进一步改革;
(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创新;
(五)德育工作条件得到进一步保障。
总之,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央站在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代高度,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站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全局高度,通过一系列文件、会议和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号召全党全社会和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央的指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贯彻落实下,通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全方位的加强。特别是在人才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德育内容得到充实,德育途径和方法得到改进和创新,德育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和领导得到加强。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正如16号文件和全国工作会议所肯定的那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今年广大青年在抗雨雪冰冻灾害、抗特大地震灾害和反藏独斗争中的令人刮目相看的积极主动的表现,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青年中还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们下一代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长期存在;也有国内的挑战: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必然反映在思想道德领域,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德育重视不够,没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一些德育工作措施还没有落实,德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与德育密切相关。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德育渗透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很多环保问题,如在练习中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地;不要随地扔垃圾;对于学校场地的爱护,以及对学校环境的保护,所以我在上课前对运动场进行撒水,以免引起尘土飞扬。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通过常规的严格要求,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教材也有鲜明的思想性。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等。
利用教学中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共同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同时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整队、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强化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采用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投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守纪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结束部分小结讲评,结合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在体育课的整个组织教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必须精心协调、严密组织,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踏踏实实、不畏艰难的作风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如当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中重振雄风凭中国人特有的志气,再次获得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时;当刘翔在奥运比赛中获得金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获得强健体魄的信念,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作用:每年选出体育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表扬,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发展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所以,我自从教小学的音乐教育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学生的正确审美取向入手,提高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渗透。
(一)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教育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二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美妙事物的挚爱之情,如校园情、家乡情战争易近族情。
(二)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终身学习的愿望的建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康复习惯,二是培养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
(三)陶冶高尚情操
高尚情操的陶冶主要经由进程引导学生感想感染不同种类的音乐美来实现。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阳刚美与阴柔美,二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朴素美与华丽美,三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高雅美与俚俗美,四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基本美与辅助美。
(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内容入手,经由进程《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音乐作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二是从形式入手,经由进程合唱、合奏等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理解多元文化
2014年5月12-14日,劳动部教材办组织了阳光德育校推进会。
一、经验交流摘要:
1、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校领导参加,全员德育、全程管理。
2、德育是一种战略,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目标是培养“有用的好人”。
3、建立学管制度、问题研讨制度、学生自我服务制度、全员德育制度、学生促学制度。
4、学生促学制度:班级学习目标管理制度;班级促学学习组建立;班级促学帮助计划;作业、笔记本检查制度;学习委员定期培训制度;学科进步奖;促学奖评选;班主任第一表扬公示制;专业学习前八强表彰制度;期末学生辅导制度;期中、期末三套卷子抽考;考前促学讲座教育制度。
5、提高班主任待遇,发放通讯费、医疗补助费等,对于全员育人贡献突出的一线教师考核高于一般职工待遇。
6、中层干部从优秀班主任中选拔。
7、学校注重学生出勤率、考试优良率、取证率、企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
8、个性塑造,规范与自主结合,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入学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室和学生个别谈话结合。
8、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大V时代媒介的德育应用。
二、如何评价
如德国对职业态度的评价,反映在工件是否干净无杂物?工具使用是否放回原处?就像没有动过一样。评价做到了可以度量的层面。职业评价的标准有行业定位,而不是企业和学校。
三、思考一:学生德育评价的范围有哪些?
1、德育课程的评价;
2、学生德育行为-德育积分的评价;
3、德育实践性活动、志愿活动、公益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
4、德育累活动与学校各种活动表彰奖励;
5、参加学校自主管理,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参与管理。
思考二:德育如何取得实效?
一、立足校情,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是心灵的艺术,更是科学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逐步形成了“以班级辅导为本、个别辅导为辅”的特色格局。
1.以班级辅导为本,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各班通过开展“我有烦恼我要说”“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你有困难我来帮”等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快乐小组”,并选出组长担任班级辅导核心“快乐组合”的成员。各“快乐小组”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本组情况一起确定帮助对象,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场合的辅导活动,通过对活动记录的分析,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及有效的辅导策略,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解决烦恼我能行”“你的心情现在好吗?”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2.以个别辅导为补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每周四下午,无论是通过“知心热线”还是“心里话信箱”,无论是面对面的诉说还是到“快乐小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辅导老师从未间断过心理辅导。他们抱着“平等、尊重、关心、帮助、体谅、鼓励”的态度,通过倾听理解、情感交流、对话沟通等多种指导方式,帮助孩子调节心理,认识自我。如学生与他人发生矛盾以致非常生气时,教师就会引导他跑到室外大声喊叫几声,或跳跳绳、跑跑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避免发生过激的行为;学生受到冷嘲热讽或考试失败心里不痛快时,教师就会引导他出去散步、听音乐,让他学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学生受了委屈,想哭时,教师就会引导他哭出来,帮助他及时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通过心理疏导,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尊重、理解以及平等、公正的对待,满足了他们心理的渴望和需要,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利用资源,精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
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合理开发,不断探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精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每周一升旗仪式、五星班级评比,都会适时开展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评出“礼仪示范生”,让他们披上绶带,轮流执勤,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每天中午和下午向学生开放“快乐阳光”广播站、图书室,并轮流让学生参与到广播站、图书室的自主管理中去,让他们在工作的同时,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在建队日,挂出“民主选举你我他,选好队干为大家”的横幅,让候选人在自己的选区发表演说,在“雏鹰电视台”展示才艺,在橱窗中宣传自我;投票日,让学生手拿鲜花或糖果,投出神圣的一票,在其心中播撒民主的种子。
同时,学校着力开展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评比。各年级各班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师生、家长共同设计、布置“有文化品味的大家庭”,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块墙面都会说话,都能育人。教室里不仅有彰显班级特色的荣誉角、春意盎然的绿化带,还有张扬个性的表扬栏、你追我赶的争章牌、设计合理的黑板报、修身养性的图书角、创意不断的精品苑……十多平米的空间里处处洋溢着欢乐、温馨的气息,学生置身其中,时时感受着四周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实验研究,独立编写《学生手册》,坚持校、班两级的科学管理,通过训、导、查、评,使学生不断内化行规。校长带领教师编著主题德育系列校本课程——《与黄鹤齐飞》,作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补充,教师充分利用品德课、班会、夕会时间,和学生阅读、向学生宣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把握契机,整体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学校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积极倡导: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给孩子一份责任,让他们自己承担;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翱翔!如2008年学校开展了如下系列活动:
1.根据年段特点,开展“我与奥运同行”活动。学校组织一、二年级开展迎奥运游戏活动,组织三年级开展奥运故事演讲比赛,组织四年级开展 “儿童学经济,义卖助奥运” 主题活动,组织五、六年级开展“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长跑活动。一时间,奥运之花开遍了学校的角角落落,开在了每个学生的脸上。
2.瞄准教育契机,开展“炫彩舞动,喜迎奥运”活动。2008年的“六一”,学校开展了以“炫彩舞动 喜迎奥运”为主题的集体舞比赛活动,让学生度过了一个激情而难忘的“六一”儿童节。活动充分发挥艺体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人文素养。
3.发挥家长作用,开展“奥运阳光一小时助教”活动。各年级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将“奥运”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长助学”活动。有的班级请来武警官兵,为学校国旗队学生进行队列训练;有的邀请专家,开展“采访许厚泽院士”“与火炬手面对面”活动。学生在与家长、社会人士的互动中更深刻地体悟到了祖国荣誉的强大号召力,培养了更为浓烈的爱国情怀。
4.开展“心系灾区,感恩祖国”系列教育活动。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学校迅速组织全校师生到操场集会,进行灾情通报,积极开展全校捐款活动,并为四川地震遇难同胞举行哀悼仪式;大队部及时调整学校“快乐阳光”广播站广播内容,让全校师生心系灾区,关注最新灾情;各班积极开展为灾区人民鼓劲、悼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
四、整合力量,全力打造协同教育网络
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与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建设,重视与家庭的互动以及社区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1.发放“家校联系本”,沟通学校、教师、家长的信息。学校于2001年开始实施家校联系的举措,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个“家校联系本”,里面不但设计了作业栏,还设计了“我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几个栏目。通过“家校联系本”,学生们尽情表达着点滴的进步与快乐,逐步学会自省、自律;家长们变得更加关心孩子,能够及时抓住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班主任不仅能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和学习,而且能了解到其在家的情况,同时还可就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有效弥补了家访的不足。
2.开办“家长学校”,传播新型家庭教育观念。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班主任访谈等形式,收集和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确定“家长学校”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对一年级学生家长,学校重点帮助他们了解学生起始学习特点、学习要求和基本的学习方法,明确学校教学的任务和常规,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对二、三年级学生家长,学校则侧重于让家长了解该时期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明确提出“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对于四、五年级学生家长,学校重在帮助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变化特征,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学校则开展“如何帮助孩子成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的专题讲座。
此外,学校在开办“家长学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资源,在学校网站上增设“家长频道”窗口,与“家长学校”一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传授科学的家教行为,更好地实现了家校信息互动。
3.成立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学校于2003年正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并聘请9位优秀家长担任家长委员会常务委员,各班推选3名家长作为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他们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研讨,为推动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学校门房设立家长信箱,公开家长电子邮箱,搜集并向学校转达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学校大型教育活动等。每年“六一”, 学校还会评选出“优秀家长”并予以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水果湖地区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这一教育优势,积极组织家长开展“一小时助教”活动。家长们在收到学校的邀请后,纷纷走进学校,走进班级,或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或介绍南极考察情况,或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或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少儿学瑜伽”“怎样预防骨折”“书法欣赏”“小小童话剧”等。家长的“一小时助教”活动,不仅使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道德素养,而且充实了学校德育课程资源,提高了德育实效。
4.带领学生走进社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学校利用节假日,和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一起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一起游荆州古城,参观荆州博物馆;到湖北省图书馆参观《郑和下西洋》图片展;到赤壁实验小学感受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举行手拉手爱心捐助等,此外还开展了“走进金秋•快乐游园”“游赤壁,说三国”“走进经视电视台”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集课堂教育与自然感知、性情陶冶与亲情培养、书本学习与动手操作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培育了积极向上、向善的健康情感,在实践中提升了他们的道德品行。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第二小学
湖北武汉430071)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文化
磻溪镇张下塬小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提出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我校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抓好德育工作做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点,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德育模式。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与实践,最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构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优化德育课堂,注重德育培养,创新德育内容,丰富校园文化”的德育模式。具体工作如下:
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一)、学校重视与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育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此,学校首先从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分析,我校留守儿童特别多,全校12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60名,这些学生受周边闲杂人员的影响,又缺少家庭教育,缺少亲情教育,行为习惯极差,自私自利,待人没有礼貌,还追随新潮流、上网打游戏。对此,我们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亲人,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树立自我修养的信心。
(二)、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德育紧密联系,重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人格和真诚的爱来感化学生。为此,学校规范教师教育行为,严禁体罚 1 和变相体罚,要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因人施教,注重个性发展,从严管理,强化团队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的学生,耐心教导、循循善诱地去一步一步地引导感化。面对当前思想道德滑坡现象,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他们,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彰显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意义。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了弘扬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事迹,给班主任创造更多的交流展示的平台和学习借鉴的机会,探索在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介绍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同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不足,探讨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途径、方法和意义,努力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在校园蔚然成风,我校积极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评选活动。每个班主任可根据自己班主任工作实际撰写一篇能反映自己班主任工作理念、做法和体会的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案例选题要新颖,要紧扣新课程改革目标,能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某个侧重点,内容要详实,有理论,有实例,有独到见解,有实用价值。每一篇案例都有值得让大家学习借鉴的地方。通过案例评选活动,促使班主任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的育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转变。
教师的道德修养就是为人师表。我校严格要求 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语言教育说理、宽容之中,要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要求学生文明用语,养成文明行为,不乱丢乱扔,不说脏话,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学典礼会上传达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规范,具体有八个方面二十条。并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觉遵守。
二、优化德育课堂,注重德育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 2 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在创建和谐校园的文化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课堂与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拓宽了法制教育途径,逐步形成了以法制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模式。
(一)、立足德育课堂,加强校本建设
德育工作必须依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我校留守孩子多,他们缺少家庭的管教和亲情关爱,迷恋上网、游戏、散漫、乱交朋友,学生感受不到生活中的丰富性和无限乐趣。学校要求教师深钻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而深入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以及审美观,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1、法制教育进课堂,法制教材校本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得到了课时保证,每周各班有一节法制教育课,进行法制基础教育;同学们通过录音故事、法制动漫录和教师的讲解,接受礼仪法制教育;学校不定期的给学生发一些法制知识宣传材料,同时让老师和学生找一些身边关于违法犯罪方面的资料和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让学生不定期的办法制手抄报和法制宣传栏。
2、依托德育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活动是学生“学法”的另一载体,而且孩子的天性使得他们更加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因此在法制教育中我们往往将一些教育的目标渗透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方式传达给每个孩子。
在一次安全教育知识讲座中,我们特意在中场安排了一次知识问答竞赛。显然这种形式激起了孩子们听讲的兴趣,因此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那些枯燥、难记的知识竟然在问答竞赛中被一一解决。
(二)优化课堂结构,挖掘教育资源
法制活动的开展依靠学校本身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 3 的三结合。因此我们紧紧依靠家长以及学校的共建资源为法制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各类法制讲座,在法制教育的开展中,我们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他们宣传各类法制知识,为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法制知识提供了保障。同时依靠社会力量为法制教育活动服务。
三、创新德育内容,丰富校园文化
建设一个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感到幸福的乐园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理念,而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既是和谐校园的一部分,同时也丰富了德育的内涵。这几年,我们依靠自身特点创新德育内容,逐步形成了阵地宣传文化、主题月活动文化、墙壁德育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辟阵地宣传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利用黑板报进行知识宣传,其中包括消防、地震、预防传染病的各类知识,使得安全知识教育在班级内随处可见。
(二)开展主题活动,构建校园文化平台
在确定活动主题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月活动。如:民族精神、孝敬父母、文明礼貌、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等。而每一次的具体活动则结合具体的工作重心不断翻新,使得德育活动在传承的基础上完成创新。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品德教育的途径必须从提高教师意识着手,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也必须为德育教学营造良好学校的舆论监督机制,让孩子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学校德育教学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搞好德育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与养成教育为主,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该在学校构成完成的系列,学生处在各个阶段应有所侧重,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应该整体推进,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一开始就应该是全面接触的。只是落实到位时要因年龄,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定。有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有的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完成,不可按年级,班级搞一刀切。
二、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具体的行动中。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丰富德育内涵,革新、充实德育的内容,使德育的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法律意识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德育的内容不仅要注意合乎时代的节拍,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如:古代的:“精卫填海”、“孔融让梨”、“铁杆磨针”;近代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及成果;现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舍生忘死的赖宁等人的先进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升国旗、唱国歌、清明节给烈士扫墓等,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要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从而使小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其教育内容。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
在一个班级里,有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在班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在他们有感染下,一个班级有可能形成思想表现好、学习奋发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凝聚力很强的班集体;也有可能形成正邪两股势力相抵触,造成一个矛盾重重的班集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对于品德、学习均差的这一类学生,作为教师不能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而应投入更多的关怀,献出爱心,要以爱做基础,以感情做纽带。相反,如果你常批评他、惩罚他,这样就伤害了其自尊心,而且极有可能把学生推向对立面。因此,要对这些同学多表扬、多鼓励,师生要交心亮底,成为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要公正、公平、客观的进行评价。
学校要建立新的评价标准。第一,评价学生不能只看学习成绩,要把评价的基点放在学生怎样做人上面,要对学生本身的价值作认真探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第二,测评一般优缺点为注重个性评定,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汲取力量,增加自信。第三,变固定评价为发展评价。用静止的观点看学生容易把学生看死,应从整体出发,对学生评价不应只看一时一事的片面形象,而应从他的整个发展过程和今后的趋势进行评价。
一、开展影视德育的必要性
1.多媒体时代的召唤
信息化社会决定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读字成长的一代改变为读图成长的一代。虽然阅读文字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热衷“快餐文化”,学生阅读书本的时间在减少,但是观看影视的时间却在增加。大部分学生很少去书店购买书籍阅读,但几乎每个学生一个月至少都会看一次电影。
2.学生的身心特点
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语言、逻辑、数学、智能方面比较薄弱,而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上则比较敏感,这类学生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所以,如果按学科体系式的德育内容或说教式德育形式来进行德育,终会因缺乏趣味性、感染力而让学生心理上排斥,难以真正地将德育伦理内化。而影视作品有画面有声音,变口头的说教为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在画面中欣赏,在情节中思考,在心灵上感悟。
3.传统德育的弊端
目前,许多学校开设德育课的宗旨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传播伦理道德,以便让学生规范道德行为。因此,“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这样的德育是“唠叨德育”或“条款德育”,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反而使学生的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德育主体上,教师往往处于管理者地位,掌握了话语权,学生处于被管理者地位,只能听从教师的教育。从课堂评价上来讲,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历程”。
时代的呼唤要求我们的德育课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消除传统德育的弊端,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不仅仅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而在于是否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或活动中“明事理,通人情”。
二、影视德育的亮点
1.激发学习兴趣,影响伴随终生
很多人认为技校生是“学习的失败者”,学习较无兴趣,那么,这些学生的德育课是否也要像其他科目那样“传道授业解惑”,然后换来“睡倒一片”或是大多数人漠然地把玩着自己的手机不亦乐乎?其实,完全没必要。技校生不是没有学习兴趣,不是愿意在“度日如年”中消耗青春,关键是学校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否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实践探索发现:自从德育课堂引入影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激发出来了,出现学生不愿下课的现象,甚至连课间十分钟也不休息了。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说是因为选择的影片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和影视的主角一起体验人生百态,他们甚至跟随着影视情节或心情沉重或开心大笑。
传统的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伦理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只起到暂时的强制作用,或让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现象,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而影视德育通过影视文化长期、全面地渗透和辐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影响往往是伴随终生的。例如,学生观看《背起爸爸上学》后,被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顽强上进的精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锲而不舍的斗志而感动,在谈观后感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奋斗,这些感悟是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动力,也是他们学会看待人性真善美的出发点,是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2.走进学生心里,触摸学生心灵
为什么很多德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因为德育工作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触动,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心理学认为,新颖多样的强化信号,对人们的刺激强度就大,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影视德育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它不是课堂的说教教育,而是呈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学生在画面的冲击下思考,在故事情节中进行道德判断,在道德认知基础上选择某种精神和价值观念。例如,在观看《南京,南京》电影时,学生不仅在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的画面中了解了历史真相,更是在观看中油然升起对祖国的爱,更重要的是,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教育效果,比任何形式的爱国教育说教都更有成效。
影视德育正是因为它的“以情施教”,把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在影视中,让学生在影片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使他们获得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满足感,引起心灵的震撼。这种方式的德育,用学校教师们的评价是:影视片让学生“流出的是眼泪,净化的是心灵”,学生的评价是:震撼的是心灵,外化的是行动。
3.师生互动,共话德育
在德育主体上,一直把德育对象定义为学生,学生总是处在“被教育”的角色。然而,技工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他们更有主体意识,更有“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他们对教师、书本讲授的道德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不愿意被人轻易改变其价值观念。而德育的最佳境界是“自育”,“自育乃育人之本”。
影视德育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与影片中的人物、情境的“对话”,一方面则是体现在师生互动上。与书本上枯燥的德育内容相比,影视德育的人物是活灵活现的,甚至是学生自己体验过的角色,他们与影片中的人物有着相似的境遇、或者面临相同的选择,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时刻体验着“互动”。而与其他课程相比,德育课堂上引入影视,让学生更有心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使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话德育现象、判断德育行为、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德育实践。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撞击思维、拓宽视野、明辨是非、转化行为。这种课堂不仅改变了以往的封闭性和说教性,激活了课堂的气氛中,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以往德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将教师的“德育”变成了学生的“自育”,更加有利于促使学生从他律的道德水平提升到自律的道德水平。
nlc202309011750
三、影视德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成为影视的播放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者要明确的是:教师不是电影的播放者,德育影视课程不是搬来多少部电影或电视剧播放给学生,更不是随意播放任何题材的影视。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剧情的初步宣讲,必要时辅之以问题设置来引起悬念,让学生对影片激发兴趣。其次,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干,更不能说暂时离开课堂,让学生自己观看。而是要在适当的时间暂时停止播放,让学生一方面视觉上消除疲劳,一方面让学生适时反思。这时要做的就是根据剧情发展,重新提示设置的问题,或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猜想剧情后面的发展情况,或是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的选择是否合理。尤其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情感变化或是心理变化历程的根据,同时要思考学生或开心或沉重的原因。最后,在影片播放完,更要围绕影视开展相应的活动。
2.建立资源库,挖掘影视作品的德育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在影视课上播放是影视德育的又一关键因素。影视作品选择不当,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德育的影视进行筛选,合理规划,建立影视资源库。有很多种途径可供选择,可根据德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影片范围,如爱国主义影片、家庭生活影片、校园生活影片、军事题材影片等;又如根据时间的意义来确定影片内容,三月是雷锋月,可播放《永远的雷锋》;五月是母亲节的日子,可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网络妈妈》等,六月是毕业实习就业的季节,可播放《喜剧之王》、《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
不但要播放与德育相关的影片,更要挖掘影视作品的德育因素。优秀的影视作品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化、艺术化,对道德的内化有独特的作用。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解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教师在影视德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影视中的德育因素,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领悟影视中的道德底蕴。
3.开展影视评论活动,引导正确德育观
经过选择的影视作品,包含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其对影视的领悟就有所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影视德育过程中要开展影视评论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在影视评论活动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自身特点和人生经历的差异,在理解影视作品时,必然都带有个人色彩,也要遵循影视作品中的客观德育价值。
影视评论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去挖掘作品中的德育价值,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科学的评论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的负面效应,克服不当的德育思想,如拜金主义、不择手段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等;科学的评论能使学生吸取影视中的德育精华,如体会父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社会的真情等。这样,使学生在接受影视健康影响的同时,自觉抵制各种消极东西的侵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优秀的德育影视以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为载体,它以丰富、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不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感恩的能力和爱与被爱的感悟。要使德育工作更为有效,尝试将影视引入德育课堂,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式,但要注意一些开展影视德育的问题,并纳入到德育工作的整个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影视德育的作用。
【德育政策】推荐阅读:
德育渗透-德育05-25
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01-05
大学生创业补助政策-政策解读和具体流程10-22
彰显德育魅力 收获德育成果07-20
初中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12-20
民政救助政策05-25
惠民政策05-28
对华政策变化06-07
限购政策汇总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