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集

2025-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白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集

《李白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集 篇1

一、默写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5、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6、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8、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9、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10、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11、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二、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是我国 唐 朝著名诗人,字 太白,号 青莲居士,与 杜甫 齐名。有文集 《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体裁上属 古体诗,题材上属 记梦诗(也可称“游仙诗”。

三、加点字注释:

1、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

2、天姥连天向天横 遮断

3、我欲因之梦吴越 依据 ...

4、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

5、迷花倚石忽已暝 天黑

6、云青青兮欲雨 黑沉沉的 ....

7、列缺霹雳 同“裂”,裂开

8、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旋、运转 ..

9、失向来之烟霞 原来 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侍奉 ...

四、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千岩万转路不定(zhuǎn)熊咆龙吟殷岩泉(páo)B.对此欲倒东南倾(qīng)送我至剡溪(shàn)C.渌水荡漾清猿啼(lù)脚著谢公屐(jī)

D.海客谈瀛洲(yíng)越人语天姥(lǒo)2.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A项觉时jué。

A.天姥(mǔ)天台(tāi)觉时(jiào)暝色(mínɡ)B.脚著(zhuï)訇然(hōnɡ)

澹澹(dàn)

渌水(lù)C.剡溪(shàn)殷雷(yǐn)层巅(diān)战栗(lì)D.木屐(jī)

鸾鸟(luán)魂魄(pî)霓裳(ní)3.下列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能摧(低)眉折腰事权贵 B.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C.天姥连天向天横(耸立)D.须(等到)行即骑访名山 答案:C项,横:遮断。

4.下列各句中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越人语天姥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势拔五岳掩赤城 答案:C项和例句中的“栗”“惊”为使动用法。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D)(暝:天黑、夜晚)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动(惊动)失向来之烟霞(先前)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虎鼓瑟兮鸾回车(驾驶)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7.对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或:有时

A.惟觉时之枕席(独、只)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C.恍惊起而长嗟(表顺承)D.云霞明灭或可睹(有的人)8.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法正确的一项是(D)

A.梦游/天姥/吟/留别 B.梦游天姥/吟留别

C.梦游/天姥吟留别 D.梦游天姥吟/留别 9.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B)B项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 10.选出对下列名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浙江一带的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可以看到。)

B.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还在,清水荡漾,猿声凄清。)C.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觉时的枕头和席子,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答案:C项,应译为:只有醒来时看到的身边的枕头和席子,原来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烟霞胜景全都消失了。

11.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C、D三句为比喻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指如削葱根

12.以下对“之”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A.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结构助词“的”)

B.仙之人兮列如麻(衬音助词)C.惟觉时之枕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失向来之烟霞(衬音助词)13.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当的一项是(D)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14.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势拔五岳掩赤诚”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诚。赤诚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B.“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的“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15.古诗歌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词序颠倒的情况。下列句子没有词序倒置的情况的一项是(D)A项,渌水荡漾猿啼清。B项,一夜月飞度镜湖。C项,雄鸡一唱天下白 A.渌水荡漾清猿啼 B.一夜飞度镜湖月

C.一唱雄鸡天下白 D.天生我材必有用 1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这些形象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吟诵留别之情的诗作。虽写梦游,实则为“吟”,诗中含有慷慨悲愁之情。17.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1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虎鼓瑟兮鸾回车 D.别君去兮何时还

19.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20.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21.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答案:A项,“赤城”是山名。22.对全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想象奇特瑰丽,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B.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想象才能。

C.此诗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

D.此诗虽然在最后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宣扬了一种消极意味的思想,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答案:D,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由此分析,D项错误。23.以下对这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游历了天姥山之后而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

B.这首诗随诗人情感与思绪的变化,句式与节奏也在不断变化。“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句连用四字句,节奏紧凑,生动地描绘出洞天石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作者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2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逃避现实”,有;“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25.关于与古体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C.古诗没有严格的平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较大。D.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各体兼善,但尤精七古七绝,杜甫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26.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D)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27、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峭拔的雄姿。

B、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28.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写瀛洲并非为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A.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B.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29.下列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作者写仙境为了表现对世俗的不满)A.这首诗写梦游名山,内容丰富、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B.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C.诗中写神仙出现时,“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句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D.在这首诗中,李白对权贵表现出一种蔑视,对个人的尊严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30.对诗中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台山之高,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挺拔的宏伟气势。B.“势拔五岳掩赤城。”说的是天姥山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D.“栗深林兮惊层巅。” 说的是游山时为山林的幽深而战栗,为层巅的险恶而惊恐。

31、李白的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主要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A、通过奇特的构思来表现,诗中构思出一场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的生动形象,极富浪漫色彩。

B、主要是通过丑恶的现实与光明的梦幻进行鲜明对比来表现的。

C、全诗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D、主要通过它形式的灵活多姿,不拘一格,句型多变,节奏缓急有度等方面来表现的。

五、简答题:

1、“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运用了哪些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夸张、拟人,更生动形象地反衬出天姥山的高耸雄奇。

2、请指出“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并就其作用作简要赏析。

运用了比喻,将人生万事比作东流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生一去不复返的哲理,寄予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3、诗人既然梦游天姥,为何用简洁的语言写登山见闻及游山经历,却浓墨重彩地描绘仙境?

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抒发对天姥奇景的热爱之情,而是借“仙境”抒发对自由解放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权贵

4、从题目看,李白此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文中那句话照应了此意?作者又为何要采用“游仙”这种形式?

因为“游仙”的形式便于超脱现实,从而发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才能,可随意挥洒,更随心所欲地一吐长安三年屈身权贵、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气。

5.“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反衬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好处是能使读者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感受深刻。

7.《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参考答案: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14、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5、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6、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7、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9.表现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10.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是为了_________。答案:反衬现实的黑暗腐朽,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的轻蔑、对污浊现实的弃绝,从而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李白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集 篇2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 翱翔八方, 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 点化事物, 渲染意境, 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 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 虚无缥缈, 不可寻求。岂料越人一谈起天姥山的胜景正好激发了他的兴致, 遂感到云霞明灭的天姥山恍若在眼前。于是诗人通过梦幻的形式, 以虚衬实, 突出了天姥胜景, 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和赞美, 写得富有神奇色彩, 引人入胜。接下来描写天姥山隐于云霞明灭之中, 引得诗人进入了梦幻。接着诗人通过梦游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只见山中石径盘旋, 深山处光线幽暗;又听天鸡高唱, 看到海日升空, 一片曙色;又忽觉暮色降临, 暮色中熊咆龙吟, 震响于山谷之间。梦中诗人把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描绘得目眩神迷、奇幻莫测, 把神话传说中的事物与对大自然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 奇特的梦幻使得积极浪漫主义思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 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创造出寄托着诗人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 有的诗通篇是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 海日升空, 熊咆龙吟, 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在诗人笔下的仙境没有森严的等级, 没有尔虞我诈, 众仙都是平等相处, 就连凶猛的老虎也都驯服地为众仙弹琴鼓瑟, 真是一派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融乐世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所向往的, 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和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三、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手法来表达强烈炽热的感情。从他那大胆而又真实的夸张中表现出其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由于诗人的感情奔放, 爱憎的情绪强烈, 一般抒写手法常不足以表达其汹涌的激情, 于是借助于迥出现实生活的夸张来抒发情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陶红景《真诰》谓:“山高一万八千丈, 周八百里。”可见作者夸大了天台山的高度, 所以此为夸张之辞。在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 诗人用奇特的夸张, 来描述仙境:青冥浩杳的苍天广无边际, 日月光辉同时照耀的光明背景下, 神虎鼓瑟, 鸾鸟驾车, 众仙鱼贯而下, 列队而来。可以看出“天台四万八千丈”和“青冥浩荡不见底”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对此欲倒东南倾”为基础, 后者以仙山的盛会为基础, 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 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天台山的高大雄伟和仙山盛会的盛大热烈。不仅如此,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 这显然也是夸张。但燕山终究有雪花, 这倒是事实。作者运用这一大胆的夸张目的是叙述北方雪大天寒, 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的雪花大如席, 那可是天大的笑话了。可见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 恰恰相反, 他正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夸张。因此, 往往越是夸张, 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在他的抒情诗里, 可以很明显地体现这种特点。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 本来是极度的夸张, 却让人感到的是最高的真实。

四、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 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情感结构的跳跃性。

李白的诗歌往往具有感情充沛, 瞬息万变的特色。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这首诗中由梦境进入仙境, 转而仙境忽然消失, 进而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梦境破灭后, 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 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 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仙之笔, 点透了全文的主题。这种情感结构的跳跃性特点在他的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

2. 句法变化多端, 不受格律束缚。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3

忽魂悸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欲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说后被众多李白研究专家所首肯,包括《李白诗文系年》作者詹锳、《唐诗百话》作者施蛰存都引用此说。最近出版之李白研究专家安旗之《李白文集编年箋注》云:“陈沆之说,切中题旨,盖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中情景,虽曰神奇华美,然梦醒之后,幻景顿然消失,惟余无限惆怅。于今重回味之,则知其虚妄而无所留恋矣,故以世间行乐皆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结之。今之论者或以梦中仙境为白之理想境界,失之千里。”

但李白此诗所写,作为他梦游寄托之实体天姥山则又实有其山,并非虚无缥缈。他在诗的开头,即以对比手法,写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说明海客所谈论之瀛洲,是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就是实在,的确,是虚无缥缈,无法寻求的;而越人所语之天姥山,虽然云遮雾绕,还是真实地存在着。接下去,他谈到了它的方位和高峻入云的气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人以为此越人,可能就是贺知章,因为他与李白同朝为官,关系十分密切,又是越人在京者。平时言谈中,或有及之。这且不说,他所了解的天姥山方位和高峻气势也是真实可靠的。

他还知道,天姥山与天台山不是同一座山体,也知道他不在天台山境内,而在剡中。故接着他明确地写到了他梦游的路线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有人以为李白写天姥山是梦游之辞,故而也认为他的路线也是不确切的,其实不是。从其梦游路线而言,他十分了解这里的情况,故他从贺知章的故乡镜湖飞度过来,在湖月映照下,来到剡溪。其实李白对于剡中和剡溪的熟悉,可以从他此前的一些诗作中得到印证。他一出四川,就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句。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剡中仿佛已经没有当时那样大的名声了,但在唐代,尤其是在李白心目中,它的地位一直是高耸的,可以与名山大川相并列。

何以如此,这又得从魏晋六朝时期剡中的独特地位说起。这其中,时为剡中的沃洲有过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的雅集,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中载:“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因山开洞,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有乾、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识、斐、藏、济、度、逞、印凡十八人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刘恢、许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霞、袁彦泊、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正如陈百刚先生在《浙江新昌石雕弥勒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一文所言:“开出这一系列名单,有重要意义。

数点一下这些人物,当时宗教文化界一代名流,王谢大族中的才人集团,几乎网罗无遗。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思潮支配下,他们都聚集到新昌的灵山秀水之间来了。这就使得新昌这样地处山陬的弹丸之地,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成为文化传统积累十分宏富的地方,流风余韵,影响极为深远。李白的《梦游诗》,杜甫的《壮游诗》,其实都可以从这里来寻找创作契机。《新昌县志·风俗篇》有这样的记载:‘晋迁江左,中原衣冠之盛,咸萃于越,为六州文物之薮,高人文士,云合景从’”。

当然,白居易写此碑记在李白之后,但这并不可否认李白对剡中的了解比白居易少。也正因为此,他出川以后,就把游历的目标定位在位列名山大川之首的剡中。当然,这又与他一出川就在湖北江陵遇见了在唐朝最高统治者中享有崇高地位的也是刚刚从天台及剡中出来的道士司马承祯有关。关于他们的相遇相知,也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此不赘言。

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一点事实是,剡中对于李白有如此情有独钟的兴趣,还在于这里有他一生中少数几位令他倾倒的历史人物,曾经生活在剡中,其中一位,就是他所倾倒的大谢小谢中的大谢谢灵运。一生低首谢宣城,是说他对谢灵运侄子谢朓(即小谢)的钟情,所以他把墓地选在谢朓曾经隐居过的安徽宣城青山。而对谢灵运的倾倒,让他数次来到剡中。

谢灵运是最早写天姥山而使之名扬于世的著名诗人。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诗中有“暮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故而李白梦游诗中的路线,与谢灵运如同出一辙,他在诗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虽然在梦游,但他清晰地写到,这里有谢公宿处,遗迹尚存。渌水荡漾清猿啼,在此之前,李白至少已经到过剡中,在其《别储邕之剡中》诗中也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的描写,这是李白心目中对剡溪的印象。接着又写“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完全是对谢公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李白梦游诗入剡登天姥山的路线是清晰而真实无误的。

剡中,原来是剡县的一部分,今天为新昌嵊州境内,故许多李白梦游诗的注释中,都有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或五十里的说法,在新昌与剡县未分割单独建县之前,其说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时,析剡县十三乡建新昌县以后,凡剡中佳山水尽入焉。天姥沃洲都成为新昌县的范围,则所言在剡县南数十里的说法已经需要作出修改,应该以新昌东南五十里的说法为准确。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二山川有记载云:“(新昌)东南天姥山蜿蜒五十余里至县治,为一邑之主山”。又云:“自大盘山东南百余里直至王会山过关岭越龙皇堂岗上万年山折而西北入牛牯岭盘桓二十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曰天姥山,其最高峰名拨云尖,而大尖、细尖次之,为一邑诸山之主。”又曰:“天姥山,在县东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围六十里,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这是至目前为止仍然可以沿用的对天姥山方位高度的准确记载,虽然不是最早之记录,但应该说是最准确的记录。

如今,因为旅游事业的需要,颇多地方出现争天姥山的现象,如仙居也提出韦羌山原名天姥山的说法,并广为传播。如果离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而徒然以其地名而论,历史上名天姥山者或许也有多处,但与李白梦游诗相联系而须臾不可分离的东南文化名山天姥山则只有新昌一处。而且,她必须与李白梦游路线相一致,必须和剡溪及谢灵运投宿、登山、题咏相联系,如此,则天姥山只有新昌一处。

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李白梦游诗被系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李白46岁时,最早入选其诗作的是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以后。此次他曾经再次入剡,直到天台而还。他的目的,还有到山阴看望已经于天宝三年告老还乡的其好友忘年交贺知章。贺是他的知音之一,称其为“谪仙人”者也。

《李白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习题集 篇4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诗人在悬崖半山间见到东海日出,又听到空中天鸡鸣啼。《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山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而鸣。”在这一片曙色中,诗人已经接近仙境了。

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诗人迷恋山花,倚石观赏,忽然发觉天色已晚。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景物一步步变换,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登上山后,诗人看到海日升空,听到天鸡高唱,本是黎明景色;却又忽觉暮色降临,晨昏之变,何其倏忽!至于千岩万转,道路不定,山花烂漫,则又何其迷离恍惚。

正当诗人沉醉其间时,忽然听到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声音大得可怕,不但震动岩泉,而且使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慄,层层山峰也为之惊惧。这时候,天色也变了,只见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荡漾,湖面腾起云烟。这样的场景,让人惊惧,叫人不安,预示着有什么事将要发生。

“殷”,盛大,此作动词,兼有充满之义。“层巅”,层叠的山峰。“澹澹”,水波淡荡状。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山丘峰峦崩裂倒塌。仙人洞府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打开。“列缺”,就是闪电。“洞天”,道家称神仙所居之处。这里作者连用四个四言短句,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诗人向洞中望去,青天浩荡深远,怎么也望不到底。令人惊奇的是,太阳和月亮交相辉映,一同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金银台。云中的神仙纷纷从天而下,他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以风为马,飘然而行。那场面真是壮观啊,只见老虎弹着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成群列队,纵横如麻。

“金银台”,传说中神仙居处。“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云神,这里泛指乘云而下的神仙。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宫廷生活的印迹。

天门打开以前,情景昏暗恍惚,响声惊天动地;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使人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忽然间,诗人感到心惊魄动,从迷离恍惚中一下子惊醒,神仙世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不免深深叹息。“恍”,觉醒貌。“嗟”,叹。梦幻中的仙境,景色奇美,场面宏大,气氛浓烈,感情炽热。但是好梦不长,诗在梦幻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回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

诗人醒来时只见到身边的枕席,此前烟霞缭绕的仙境全已消失,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世上行乐之事也同梦游一样,是那样的虚幻;自古以来人间万事就如同东流之水,一去不返。这一深沉感慨中不知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他似乎已看破红尘。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末段因梦而悟,归到“留别”,表明绝意仕途、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他说: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我且放任白鹿行走于青崖之间,从容骑着它去访寻名山;我怎能低眉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得开心欢颜!

“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折腰”,语出自东晋陶渊明,他说“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去官职,归向田园。李白此诗最后两句,似乎来得很突然。这是有缘由的。诗人在长安只是被当作侍应文人,参与朝政的壮志始终难酬,因而抑郁不平,加之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权贵们对他不断地攻击和排挤,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评解:

诗题中已点明“梦游天姥”之意,但天姥山实际上只不过是小山一座,诗人为什么要把它写得那样高,高过五岳,甚至与天相接,横跨天宇?固然,这是诗人的幻想和夸张,但诗人借梦游而夸张其辞,其目的何在?诗题中又有“留别”二字,却并无抒写离怀之意,倒是用十分之八九的篇幅去写恍惚迷离的梦境,这又是为什么呢?

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也有人认为,此诗是留别述情,借述梦而意欲访道求仙,追求光明的世界,并以梦中的仙境为自由、快乐的象征。但诗中梦游一段分明有许多可惊可怖的景象。它开始使人无限神往,初登山时也令人心旷神怡,及至山中时就不完全是赏心乐事了,甚至使人感到阴森恐怖。有人以为,这是在对光明的追求中,伴随着的焦躁与不安,是诗人在访仙求道中被暂时压抑下的悲愤在梦中的反弹。

清代诗人陈沆的解释独出一辙,他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题节答案 篇5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tái) 天姥(mǔ) 訇然(hōnɡ) 石扉(fēi)

B.悸动(jì) 渌水(lù) 殷岩泉(yǐn) 剡溪(shàn)

C.脚著谢公屐(zhù)(jī) 恍惊起而长嗟(huǎnɡ)(jiē)

D.水澹澹(dàn) 迷花倚石忽已暝(yǐ)(mǐnɡ)

答案:B

解析:A项“台”应读“tāi”;C项“著”应读“zhuó”;D项“倚”应读“yǐ”,“暝”应读“mínɡ”。

2.下列加点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能摧(低)眉折腰事权贵 B.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C.天姥连天向天横(耸立) D.须(等到)行即骑访名山

答案:C

解析:C项,横:遮断。

3.下列各句中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越人语天姥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势拔五岳掩赤城

答案:C

解析:C项和例句中的“栗”“惊”为使动用法。

4.选出对下列名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译文:浙江一带的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可以看到。

B.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译文: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还在,清水荡漾,猿声凄清。

C.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只有睡觉时的枕头和席子,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D.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译文: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答案:C

解析:C项应译为:只有醒来时看到的身边的枕头和席子,原来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烟霞胜景全都消失了。

5.对下列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势拔五岳掩赤城”是说天姥山的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赤城”是南方一座山城的名字。

B.“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意思是一夜之间就飞过了倒映着月影的镜湖。“镜湖”又名鉴湖,“镜”“鉴”同义。

C.“谢公宿处今尚在”句中“谢公”是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地方住宿。

D.“身登青云梯”一句的意思是自己登上了直上云霄的山路。“梯”,指山路上的石阶。

答案:A

解析:A项中“赤城”是山名。

6.对全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想象奇特瑰丽,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B.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想象才能。

C.此诗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

D.此诗虽然在最后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宣扬了一种消极意味的思想,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答案:D

解析: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由此分析,D项错误。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完成7—10题。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下面哪一句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表现手法相近( )

A.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 B.长白峰高尘漠漠,浑河水落草离离。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E.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答案:C

解析:例句与C项都是用衬托的手法。

8.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沛公安在?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案:A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怎么”之意;B、C两项均可作“哪里”讲;D项为“安稳”之意。

9.表现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切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10.诗人把仙境和仙人盛会描写得如此金碧辉煌、异彩缤纷、盛大热烈,是为了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思) 篇6

镇远中学

杨振基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7

执教者

镇远中学杨振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板书: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神仙洞府

梦境消失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离奇险怪

迷惘、惊悚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无限哀痛、留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理想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解释 篇9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会稽,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录 篇10

生:李白可能在说梦里的事情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是在说一些告别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题是“吟留别”,作诗说离别的事情,有点悲伤的意思。现实很残酷。

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然是作别,和谁告别呢?

生:东鲁的朋友。

生:通过资料书我看到是从长安被撤职之后,也算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游走。

师:也就是从京城被赶了出来,在东鲁这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辞别朋友,写了这首诗。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同学说既然是离别,肯定有点儿悲伤之意。还有问题吗?

生:“天姥山”中的“姥”为什么不读lǎo

师:因为这里是老妇人的意思,所以读 mǔ。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的时候把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待会提出来,我们交流。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师: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看谁做智者,先来发问。

生:我感觉第二段和他被贬长安的历程有点相似,但我不知道从哪一部分开始他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谁能给他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从“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开始,他前面写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讲的是对朝廷的依赖和喜欢,“忽已暝”写的是喜欢上了朝廷。“熊咆龙吟殷”和“栗深林兮”,讲的是打雷,大体就是他得罪了高力士,得罪了权贵,从“列缺霹雳”开始写自己失宠了,从这开始就有一系列的转变。

师:对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

生:他的解答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分得再细一点就更好了

生:我感觉应该是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开始转变的,因为第一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是写被招入宫中愉快的心情,谢灵运的典故是写他在宫中的成功经验,到“空中闻天鸡”,然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应该就是他对官场迷茫了。

生:他的解答比上一个更细一点,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一个同学的解答。

师:我们一块来把这一段理顺一下,从刚开始,一直到哪个地方感觉这个景物还是比较美好的?

生齐答: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师:过渡句是哪一句?

生齐答:水澹澹兮生烟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影射了他在朝廷做官的一种经历,刚开始比较平静,进入之后渐渐地过渡,最后陷入了一种迷局,甚至是一种很恐怖的境界。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个“栗”和“惊”的意思是什么?在这个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栗”是战栗,“惊”是使动用法,使……惊的意思,在这里的效果就是比较生动,“熊咆龙吟”,有点神叨叨的感觉

师:对,这两个字都是使动用法。

(生齐读)

生:“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字怎么理解?

生:下雨了

生:“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度”是通假字吗?

生:我感觉不是,就是“度过”的意思。

生:我还有疑问,就是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我看到既有六言,也有四言,到底是属于绝句,还是律诗呢?

生: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但是李白运用的非常灵活。

师:他觉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是七言的么?

生:不是。

师:我们看一下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吟本身就是一种文体,这个文体形式是比较自由的,长短可以结合,句式可以参差,类似于我们说的“赋”“引”这样的文体,它不像格律诗形式那样严谨,这样灵活的句式,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我感觉更利于表达感情

师:对,抒发感情更自由一些。

生:我有疑问,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

生: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天姥山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由瀛洲引向天姥山就是由虚幻的世界引向现实的世界。

师:瀛洲是虚幻的一个世界,李白虽然喜欢神游,但刘熙载对李白的诗有这样一个评价:太白诗虽升天浮云,无所不至,然自不离本位。也就是说他虽然可以思接千载,游历万仞,但毕竟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所以他开头先用虚无缥缈的瀛洲来做一个衬托,做一个铺垫,来引出我们可以追求到的天姥山。

生:我有疑问,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是通篇我读下来却没有感觉到李白一点点离别的愁绪,只读到了壮美的景观,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师:我也挺纳闷的,这不是送别诗么?怎么没有那种杨柳依依的送别之情呢?没有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觉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别诗的老套,借送别表达不喜欢权贵的政治态度。

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个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学生讨论)

生:李白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从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变化,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后豁然开朗,这是李白真实的想法。我觉得我们要学习李白这种品格。

师:她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是李白写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规,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自由驰骋,对吗?其实,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诗的最后一段。

生:最后他豁然开朗了。

师:豁然开朗,只是自己豁然开朗吗?我还要告诉东鲁的朋友们,虽然你们现在远离京城,但是我们可以骑个小鹿,游览名山大川。这是不是对朋友的一种劝勉?这种劝勉没有像《赠汪伦》那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是这种含蓄的表达不是另一番滋味吗?

师:刚才大家文字上的问题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们文字上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字音、词义)

师:找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

(一生读第一段)

师:你鼓掌鼓得最热烈,而且心驰神往。告诉我理由?

生:他读的好,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他读的抑扬顿挫。

师:那你试着抑扬顿挫得读一下。

(一生读)

师:哪一句他读得很有气势?

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师:这句读得很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这一句)

(教师读第二段)

师: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听得出来,大家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适当提高了音调,我感觉还不够,我们试着把最后两句再读一遍,可以吗?挺直腰板,抬起头来。

(生再齐读)

师:读得还不够。怎样“开心颜”呢,我们读完后大笑一声行不行?

(生再读,并开怀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笑的很开心,这首诗为什么让你笑得这么开心?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呢?

(小组讨论)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最打动我。李白一生经历坎坷,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腐朽现实的憎恨与鄙视,决心到自由的天地中,所以后来他喊出这了高亢的绝音。怎么能够忍受屈辱去逢迎权贵,使我不开心呢。这句话抒发了李白对当时社会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强烈的反抗。给这首诗的基调加增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分,也点明了主题。

生:我最感动的一句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在这里非常消极,有点逃避现实的感觉。

生:我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并不只是消极,在官场的周折还有一些污秽的东西让自己的心很累了,过去的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作者不再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那些东西放在心里,这是一种释然,不能说他是消极的。

生:我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观点,反对消极的观点。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很开朗,在官场中不得意,就把自己的灵魂放纵于山水之间,有点像庄子的思想,但并不完全相同。

生:第二段写了天姥山的壮阔,自己刚刚入朝时受到重用,对朝廷有所依赖,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表象的美好中,看不到一些污秽和丑陋现象。

生: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像濯而不妖的青莲,本来无意招惹权贵,但树大招风、才高气盛;“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耐你如何有才,也比不过宦官权贵的谗言和贵妃的悄悄话,他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还是难以实现。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不过是一场梦,世事是不可把握的,因此读起来有些消极的情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的郁闷之气,这种不同流合污的勇气是最打动我的。

生:我觉得,李白的寻仙访道是想逃避现实,这是消极的,但也表现了李白的可爱,这是李白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飞度”写出了他急切想去游览的心情;李白的影子真的照在湖里了吗?不一定;“送我至剡溪”表现了对心中世界的向往。因此我觉得李白很可爱。

生:刚才有同学把李白和庄子相比,我觉得他们差得很远。试想,如果皇帝给李白官做,他还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吗?

(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纠结这个问题,李白选择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你认为他是积极也好,消极也好,要有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我们要站在现代角度,你认为他是可爱的,他确实是不拘于世间的污秽,不与官场同流合污,你认为他是消极的,不愿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游玩大好河山,这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最看重的是他的那种感觉。

师:我简单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首先,从这首诗的风格来讲,想象奇特,大胆的运用的了夸张的手法。他塑造的梦境,这就是从他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标志:瑰丽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这两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的内容和感情上看,几个同学产生了不同的一意见,谁说的有理呢?最后这位同学总结了要用辩证的手法看待问题,老师也赞成这种观点,这就是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一小组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师:你鼓掌最热烈了,你认为好在哪里?

生:人们一提到李白都称赞他,但他说不喜欢他,谈了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如果学一首诗的话,肯定要把李白以前写的诗都背一背不断积累,他的好就好在把以前学的诗句都联想起来,挺好的。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写的最好的地方是把李白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写。既不那么称赞他,也不否定他,不远不近,若隐若离,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呀。

(一小组展示配画诗)

生:李白是一个以豪迈浪漫著称的诗人,我来解释一下这两句,李白初到京师时,他写了一首《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很喜欢,解下身上所带的金龟来换酒,与李白痛饮。我觉得李白的豪放和洒脱是我最喜欢的,所以我把这个写了下来。

(学生鼓掌)

师:我想问一下,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这是我们组学美术的同学画的,你知道吗?这幅画触动我最深的是他的眼镜,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画?

生:画的小

师:为什么画的这么小?

生:小了聚光,聚锐气。

(一小组展示作品)

生:这是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因为李白被称为“诗仙”,所以他在我心中就是一只仙鹤,图中画的鹤就是李白,下面这条河流,是他之前所栖息的生活环境——朝廷,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朝败,同僚嫉恨,在他得到了一番醒悟之后,选择了去寻仙访道,游历大唐江山,这棵树上面画的就是他游历的地方,这些山就是他游历的一些地点,他留下了一些名句,譬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学生鼓掌)

(一小组唱自编歌词,自谱曲的歌《我们的李白》)

师: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生:我们给李白写了一首小诗,“云青青兮,梦吴越,飞度镜湖;水澹澹兮,登青云,御黄金印;心曳曳兮,世间乐,莫过如此;仕茫茫兮,何时还,且弃名禄。”

生:我们私下给李白颁了一个奖,这是颁奖词,“你在月下独酌,端起酒杯,对影成了三人。你在天姥梦游,看海边日出,留下绵绵不尽愁。你在桃花潭将要远行,望见友人写下了千古名篇,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尽情怀是你,最后你再月中隐去,轻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整片天。”

(学生鼓掌)

梦游天姥吟留别意境 篇11

意境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只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 (“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

上一篇:出国留学必备英语口语下一篇:卫生局信息公开情况自查报告与卫生局创业服务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