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共9篇)
案
教学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
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
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窥镜孰弗如远甚暮寝期年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5.检查背诵情况(略)
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朝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2.孰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3.诚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方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5.善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6.间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附:4句~7句的“间”读jiàn.(背诵全文,增加积淀)
四、布置作业
.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电话:13092795597
邮编:435235
蔡召胜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
[ [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
[
]
[
]
7、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8、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9、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0、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3、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4、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5、填空
[
]
[
]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6、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______
期年之后______
答案
17、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______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 ③期年之后,„„_______ ④王曰:“善。”乃下令______
18、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19、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0、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2、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3、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细详勘
勘:kǔ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ǎ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4、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特别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课本剧,,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在师生共同欣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点击积累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
⑴魏征给唐太宗提意见,受到唐太宗的尊敬。
⑵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但被奸臣妒恨,最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成为千古奇冤。
⑶比干,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葬送了他的性命。
⑷伍子胥,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最后引剑自刎。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来攻打吴国。
⑸《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直言相谏,蒙受宫刑之辱
这些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取得良好效果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的。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资料助读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 1 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四、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
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扫除字词障碍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每个人回答邹忌的语气有什么不同?能代表他们各自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是什么?请找出来。(问了妻、妾、客,他们对他的感情色彩分别是“私”“畏”“有求”。)
3、请—个同学来试读—下妻、妾、客的话语,注意读出“私”“畏”“有求”的意味。(把妻子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读出来。妾的话语最好发点颤,因为有点怕他。客人的话一定要带点讨好的味道,很小心地说。)再读,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4、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5、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6、邹忌的三次问话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自我欣赏,带点自得的语气。)
7、大家是否注意到,他们三个人的回答尽管意思相近,但仔细看各有不同,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妻用的是反问句,反问句语气最为肯定,不容怀疑,说明妻子对他的高度信任;妾仍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说明她的地位使她不能对老爷随便议论,3 客人用的是陈述句,语气平淡,说明客人只想一般地客套逢迎一下,不想认真比较免得得罪他。)
8、三人的回答各有各的原因,使他们都没有勇气说出事情的真相,邹忌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准备以此讽谏齐王。请大家再齐读一遍第一段,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心理。
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9、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10、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11、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 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六、品味探究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 4 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7、评价邹忌和齐王
邹忌:实事求是,善于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国家大事。齐王: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根据群臣的进谏锐利改革。
六、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七、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课题扩展
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教与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与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教与学方法:
1、诵读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2、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象,并理解设喻说理的手法。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课时:2课时 教与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疏通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战国时齐威王就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题目。
生交流。
师出示幻灯:邹忌是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提示:课下小注一定要留心哦。
2、请同学们回顾作家作品知识。
师出示幻灯片,提示: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音。
要求:从文章中找出有读音障碍的字3-5个(如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圈画出来。
师出示幻灯片:读准下列词语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 5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读准语气、句读。
学法指导: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朗读点评和指导
四、深入研读,合作交流:
1、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在《战国策》中谈到了齐国的强大,齐王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在第三段中,作者写齐王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方法,并根据人们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最终齐国强盛起来了。在这里,作者不惜有意夸张齐国的强大,说它战胜于朝廷,四国朝齐,是为了强调齐王采纳了谋臣邹忌的进谏。臣子的进谏,常见的有直谏和讽谏两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的句子,这就是直谏。但直谏不一定都有效,由于君王的昏庸无能,偏听偏信,还可能给进谏者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有的臣子在进谏时采用了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这就是“讽谏”。邹忌便采用了此法,用家庭小事来类比国家大事,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他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呢?
3、邹忌是如何进谏的?他都说了些什么? 提示:
1、结合注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串讲课文,以一人为主讲,其他人补充修正。
2、重点实词一定要翻译出来。
3、尽量体现出句式特点
五、把握特点,梳理结构:
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
师出示幻灯,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 ↓
进谏的依据 进谏的内容 进谏的结果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君言多务,孰若孤 B、①王曰:“善。” ②京中有善口技者 C、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朝而往,暮而归
2、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私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时时而间进
(5)邹忌修八尺有余(6)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将下边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依据注释翻译全文。
2、试分析邹忌形象。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 ↓
进谏的依据 进谏的内容 进谏的结果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偏爱)
2、A
3、B
4、(1)确实,实在(2)偏爱(3)过失,过错(4)间或,偶然。(5)长,此指身高(6)仔细、详细
5、B
6、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③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言劝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④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设喻说理的手法。
一、检查翻译
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5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并分角色表演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三、总结归纳,合作交流
1、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2、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提示: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
四、课堂拓展练习
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启发示例1.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启发示例2.(1)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这样才能使对方愉快的接受意见。(2)用身边的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以小见大,既能让人感到亲切,又能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启发示例3.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五、小结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 5 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六、布置作业
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七、学后记:
教后记: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受蔽
受蔽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i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1、齐读课文,然后思考:前面我们提到臣子向君王进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2、在自读有关法令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齐威王是怎样一位君王?邹忌是怎样一位臣子?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习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
过程方法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周忌及齐王。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敢于直谏的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行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资料助读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 也是先秦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邹忌,齐国的谋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kūn)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听朗读,正字音,识断句。
昳 yì
窥 kuī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市朝 cháo 朝服衣冠 zhāo guān 皆朝于齐 cháo
1、邹忌 /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四、译读课文。
1、在注释中勾划、理解以下字词意思
讽谏、修、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孰、旦日、美我、私我、蔽、面刺、谤讥、市朝、期年、时时
2、补充注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闻,听说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宫妇左右:左右,身边近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明确:
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五、字词小结
(一)一词多义
1、朝服衣冠(早晨)
2、时时间进(间或,偶然)入朝见威王(朝庭)又何间焉(参与)
皆朝于齐(朝见)危难之间(期间)
3、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不宜偏私(私情)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哪一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6、受上赏(上等)
7、乃下令(颁布,下达)
上书谏寡人者(送上,进献)受下赏(下等)
8、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像,如)
9、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欲有求于我也(与“无”相对)
10、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的人,形→名)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王曰:“善。”(好,可以。表示同意或应允)
11、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治理,整治)
1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私见张良(私下,暗地里)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己的)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某区域、地区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身边近臣 方位名词
3、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规劝别人 讽刺
4、能谤讥于市朝 背后批评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修理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早晨,名词作状语 服:穿戴。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偏爱,形容词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名词作状语
4、受上赏 头等的,方位名词作形容词
5、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四)特殊句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2、忌不自信。“不信自”,宾语前置
3、朝服衣冠(邹忌)朝服衣冠,省略句
4、王之蔽甚矣。“蔽”,被蒙蔽。被动句
5、吾孰与徐公美? 即: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 固定格式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2、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
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但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与徐公怎样比美?结果怎样?
5、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探究,教师明确
1、邹忌外貌魁梧美丽: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行动:窥镜。反映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提出问题:我(吾)孰与徐公美?(三问)得到的回答都是:徐公不及君(邹忌)美。(三答)
3、妻——不假思索,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用反
问句表示肯定语气,偏爱之情溢于言表。
妾——也采用反问句,只是基本附和妻的话,表现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
从的心理。
客——不用反问语气,只是平淡肯定,表示应酬、逢迎的态度。
4、比美:孰视之;窥镜而自视。比美结果: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
5、受蒙蔽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三思)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大意是什么?——邹忌讽谏
2、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家事 类比 国事 三比 证明王之蔽甚矣 使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效果?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
面刺→上赏 门庭若市 上书→中赏 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无可进者 除蔽措施:三赏 除蔽效果:三变 齐威王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2、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收到可喜之效
四、小结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威王受蔽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面刺→上赏 门庭若市 威王除蔽 三赏 上书→中赏 三变 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五、结构分析: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从全文来看有一种结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
六、讽谏艺术: 设喻说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 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邹忌 设喻说理 齐王
妻 → 私 → 宫妇左右
妾 → 畏 → 朝廷之臣
客 → 有求 → 四境之内
受蔽 类比推理 受蔽(甚矣)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七、分析人物:邹忌、齐威王有何特点? 邹 忌:三思——三比
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齐威王:三赏——三变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八、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评价自己,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4、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
5、要从善如流,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历史上纳谏的反面事例:
商朝的比干和商纣王:比干被暴君商纣王剖腹挖心。春秋吴国的伍子胥和夫差:夫差听信伯嚭谗言,将相国公伍子胥赐死。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楚怀王:昏君楚怀王听信谗言,致使屈原投江自尽。有关劝谏的名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闻过则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九、课堂练习:再读课文,注意语气: •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 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 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 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发的深思,他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第二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节奏感很强,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课,你们来读一遍题目,老师把题目写到黑板上,这篇课文是你们预习过的,我来问一下,谁知道题目中的“讽”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讽”指讽谏,下对上用暗示、委婉、曲折的语言劝谏。非常好,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动词?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讽”,一个是:“纳”。好,那么我们根据题目来推测一下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学生答:有两个,一个是:邹忌劝谏,一个是:齐王纳谏。好,非常好,补齐主谓宾,再来一次。邹忌劝谏齐王,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我们再来试一下,看文章哪几段是劝谏的内容,哪几段是纳谏的内容。学生答:1、2段是劝谏的内容,第3段是纳谏的内容。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劝谏的内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品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及老师点拨等方式,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问了三个人分别是妻、妾、客,同样的问题“吾与徐公孰美?”,三个人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邹忌提问之前还自信满满,得到肯定答案以后,反而认为自己确实没有徐公美。借助朗读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
有了这种描述,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不用批评与指责,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课堂训练
老师活动:在班级组织的“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五)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习题,积累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通过积累文言字词,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1-06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7-07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7-03
11-12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1-06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教学反思11-29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12-11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09-0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07-01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10-01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