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司法考试试卷
Dictation
Disappearing Forests
The world’s forests are disappearing.| As much as a third of the total tree cover has been lost | since agriculture began some 10,000 years ago.| The remaining forests are home to half of the world species, | thus becoming the chief resource for their survival.| Tropical rain forests once covered 12% of the land of the planet | as well as supporting at least half of the world species of plants and animals.| These rain forests are home to millions of people, | but there are other demands on them.| For example, much has been cut for timber, | and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forestland has been used for industrial purposes | or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crop growing.| By the 1990s, less than half of the earth’s original rain forests remained, | and they continue to disappear at an alarming rate every year.| As a result, the world’s forests are now facing a gradual extinction.小错:单词拼写,标点,冠词,单复数(两次扣0.5分)
大错:漏词,加词,换词(冠词作小错计),造词,大移位,时
态,原文一个词变两个词(每个错扣0.5分)
1—5: CBABC6—10: CCCBC
11—15: AABBB16—20: DACDD
(一) 时代特征、时代精神与语文学科考试有机融合, 使试卷既有鲜明的思想性, 又有浓郁的语文味。
语文教学应该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主要目的, 它固然不能成为时代和政治的传声筒, 但语文教学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作为语文教学效果检测标尺的语文试卷, 自然也应该恰当地反映时代精神, 适当地体现时代特色, 本套试卷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做到了既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又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养成。试卷第三板块“综合性学习”部分, 结合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的重大庆典和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巧妙组合材料, 让这些材料以及相应的考题关注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这部分试题中, 命题教师设置了“走进红色七月”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具体设题时出了以下题目:1.写一段邀请本校校长来参加活动的邀请词;2.将《春城晚报》上登载的一条有关云南英模事迹展览的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3.结合“走进红色七月”的活动, 考查红色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的含义, 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与布尔什维克的光荣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悟中外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 题目设得非常巧妙;4.列举云南革命和建设史上多位杰出共产党人的名字, 特别为学生提供了关于杨善洲的比较详细的材料, 要求学生为其写一段颁奖词。
(二)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爱亲人、关注社会、积极上进, 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本套试卷的鲜明特色之一。无论是“积累与运用”部分摘录的俞敏洪的励志作品, 还是文言文考题第13题结合《岳阳楼记》及《峡山寺》两文表达的主旨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抑或是《失帽记》阅读之第21题“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与父亲共戴帽的心情是一种赎罪”的提问, 以及第22、23题, 都在引导学生珍视亲情、重温亲情, 培养一种及时报答父母恩情、在父母有生之年及时孝敬父母的意识。其中第22题为场景再现描写题, 既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唤起学生对父子深情的体验并将之描写出来。第23题为探究题, 意在弘扬中国传统的“父慈子孝”的精髓。这类题目的设置大大增加了整套试卷的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让整套试卷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第26题、27题的设题角度, 也无一不体现着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力求在中考试卷中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正确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力求在试卷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濡染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培养起对父母、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 本套试卷在说明文选材上选择了与人体有关的一则材料———“神秘的人体天网”来设题,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身体的特点, 在了解自身以外的东西时, 也应该了解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应有科学的认识。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爱亲人、关注社会、积极上进, 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无疑是本套试卷的鲜明特色之一。
(三) 试卷既有阳刚之气, 又适当兼顾细腻之美, 厚重感和感染力明显增强。
语文学科应该提升学生的境界, 语文考试卷应该提高学生阳刚之气, 因此, 增强试卷的分量和厚重感, 是命题者的追求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命题者选择了这样一些材料:俞敏洪的励志作品片段、曹操的《观沧海》、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代英模杨善洲的相关材料、红军长征颁奖词。这些材料, 有的散发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有的表达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有的充满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材料进入试卷, 使本套试卷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格调, 使整套试卷具有阳刚之气。同时, 本套试卷也兼顾了感情真挚细腻的材料, 如余光中的《失帽记》, 在细腻真切的描写中, 透露着浓浓的父子深情, 流露着一种淡淡的愧疚、悔恨之意。这种安排, 使试卷刚柔并济, 自然和谐。
(四) 全面回归教材, 引导师生高效用好文本, 切实减轻师生负担。
本套试卷与往年试卷相比, 有一显著特色, 那就是对语文教材的全面回归。请看以下试题:“积累与运用”部分第4题改错别字, 全部考查材料来自教材;第5题文学常识选择题, 所列四个选项全部来自教材重要篇目及重要作家的相关注释;第6题默写题除最后一小题稍有开放性以外, 其余全部小题均来自教材;第7题诗歌赏析来自教材;文言文考题8耀13题考点全部出现在教材之中。即使是稍显创造性的第23题材料探究题, 三则材料中也有两则材料来自小学及初中重点课文。第26题理解名著篇名含义来自教材。第27题“颁奖词示例”与八年级上册“红军之歌”单元内容密不可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启示我们:丢开教材另起炉灶或抛开文本搞题海战术的教法可以休矣。教师好好地使用教材教会学生, 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学知识, 训练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何其重要!这些题目的设题方式还启示我们: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用好教材, 有效学习, 就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向课堂要质量, 高质量地使用教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学科质量, 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这应该是此套试卷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五) 特别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
本套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比往年有所加强, 具体表现为:第2题考查了汉字注音, 第3题考查了病句修改, 第4题考查改错别字, 第5题考查文学常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学常识为传统题型, 本套试卷中又重新出现, 体现了命题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既降低了答题的难度, 又扩大了知识考查的覆盖面, 此类试题的回归值得注意。第14题考查过渡段的作用, 实际上也是在考查段落的基本知识。这些题目的出现给老师的启示是:课堂教学形式不管如何改变, 教给并督促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仍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永远没错。”
(六) 作文引导学生体会并抒写美好感情, 引导学生跳出应试作文写作的窠臼, 提升作文的品位。
本套试卷中的命题作文尤其值得称道。它一改许多省市作文题严肃有余而轻灵不足的风格, 显得比较清新灵动, “美好的相遇”, 这种“相遇”既可以是人与人的相遇, 也可以是人与自然的相遇、人与社会生活某一情景的相遇、个人与艺术作品的相遇、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相遇……只要写出这种“相遇”的“美好”即符合题目要求。这道作文题, 能够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体验, 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愿望, 能鼓励学生叙写真实的人物或事件, 抒发真实自然的情感。因此, 可算是一道值得称道的作文题。
1.必须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渗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中考有利于展示、检测、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的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2.必须注意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不能脱离我省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实际。
3.必须贯彻新修订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现行的八、九年级的教学任务。
4.必须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下发的有关文件规定的考试规范,落实省编《考试说明》提出的改革要求和命题原则。
具体地说,要体现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考有关指示精神,在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上坚持以能力立意为导向,以三点(教材重点,时政热点,与学生联系的贴近点)为支撑,以三结合(教材重点和时政热点结合、正确思想政治观点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政史地相关知识结合)为主干,达到“三个有利于”导向目的,使中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新的课程改革和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科素质教育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内容分析
1.命题与审题工作
命题成员来自有良好师德素养、丰富教学经验、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地市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并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参加过以往中考命题工作。审题成员由省级教研员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业务能力和责任感的一线教师组成。坚持命、审分开的原则,分工合作,充分协商,反复修改,共同完成命题任务。
2.评卷工作
由省厅、省院统一领导,各命、审题人员对各评卷点的负责人员进行省级培训,再由市局组织对全体评卷教师进行培训,在评卷工作中领会和贯彻中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基本原则、明确阅卷的标准和要求。评卷工作结束后,按省统一要求进行质量分析,总结上报。
三、考试效果
第一大题是单项选择题。试题分布合理,难度适中,既体现了政史地间的综合,又体现了学科内综合,富有趣味性,开阔了学生视野,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对今后教学有指导意义。本题具有鲜明的黑龙江乡土气息,第2、6、7、8题结合省情来命题,使试题既具有黑龙江特色,突出省情,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此题满分率3%左右,15分以上达到65%,低于10分者5%以下。此题考生普遍答得较好,原因是此类试题属识记内容,题目简明扼要,命题与被选答案的关系密切,又属于基础知识和重要的时政问题,所以容易得分。该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10小题,得分率25%左右。因为,学生混淆了APEC会议和博鳌亚洲经济论坛会的地点,记忆不够准确,对时事关注不够。
第二大题为不定项选择题。试题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着重考查学生能力;既有教材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又有学科内综合,利用歌曲、谚语创设试题情境,增加了趣味性。该试题抽样平均分16.07分,丢分较多的是第17、18、22小题,原因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和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大题为简答题。第24小题精心设计了与学生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四幅漫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自我教育,从中悟出自身的行为要求,明理导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探索出思想政治课考试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结合的途径。学生对图一、图二答得较好,图三、图四答得稍差一些,主要是学生所学法律知识与实际脱节,暴露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第25题运用国情和省情的最新材料,特别是材料中浪费水资源的惊人数字具有较强的震撼力,让学生列举浪费水资源现象并提出节水建议,使学生把国家的基本国策与个人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以小见大,既提高了环保意识,又落实了环保行为。引发思考,引导行为,一、二问学生回答得较好,从三、四问的答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日常生活,思路较窄。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第26题运用拟人手法,以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出问题,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学生得分率在50%左右,试卷中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不能用政治术语表述。
第27题侧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分率较低的原因是学生对原理内容记忆不清,混淆二者关系;所举事例不恰当或未举例,叙述又不完整、语言不规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
第四大题是辨析题。采用二选一的形式。A题选用了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农药问题,比较适合农村学生作答;B题选用的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中学生上网热现象,比较适合城市学生作答。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放飞思维,不断提高,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其发展成果的舞台。
第五大题是分析说明题。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第29题通过阅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关内容,把时政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在明确公民道德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方案,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开放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对一、二问回答较好,能列举身边的实例,但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不流畅。第三问答题情况一般,反映出平时学校实践活动较少,使一些学生感到陌生,因此,教师今后应加强活动课教学的力度,注重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30题是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申奥成功、加入WTO、APEC会议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看时政热点与主干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科综合,三选一谈感想。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放性更强。此题师生普遍反映较好,但也反映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对所学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等等。
四、改进建议
1.评卷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试卷抽样调查中发现有些评卷人员没有认真学习“学科命题报告”和阅卷说明,尤其对客观性试题中开放度较大、评分标准较活的试题评得不好,“活题死评”。对学生答题有创意的应给综合素质加分的没有加,“应加不加”;据了解还有个别地方教研员和任课教师不参与评卷,“该评不评”。此外有些评卷书写分数不规范,给复查、核分造成一定困难。
2.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第一,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改变过于强调知识的现象,真正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要求,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第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和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乐于、善于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密切联系重大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四,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新教材要求,加强实践活动课,开展多样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坚持能力立意不是不要知识,我们反对的是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对主干知识涉及的重要理论、基本观点仍然要在理解基础上加以记忆。
3.对中考改革的建议
第一,对中考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涉及考试范围,命题原则,具体要求等文件应早些下发(可参照高考)。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而不仅仅是考后的、反思后的逆导作用。
第二,中考范围应以初三所学内容为主,适量考查初二内容,联系重大时事政治,不宜扩大考试范围以减轻学生负担。
第三,命审题人员既要有各方面代表性,又要有相对稳定性。每年变动1/3或1/2,而不是全部变动。这样,有利于保持命题工作中求进。
第四,坚持先培训后评卷,先学习后下笔。在具体操作上也要有统一的技术规定,地市、县教研员和任课教师应充分参与此项工作,这样,既能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中考的导向作用。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专)试题
课程代码:00010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1.《论气节》一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2.《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
A.欧阳修
B.魏征
C.王安石
D.苏轼
3.“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地。”这里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诠释说明
B.举例说明
C.定义说明
D.比较说明 4.《都江堰》一文具有浓烈的()。
A.地方色彩
B.思辩色彩
C.科学性
D.民俗性 5.古诗十九首在艺术形式上都用()。
A.五言
B.七言
C.杂言
D.四言 6.曾作过君主的词人是()。
A.柳永
B.辛弃疾
C.李煜
D.李清照 7.《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A.对话体
B.语录体
C.专论体
D.评述体 8.李清照号()。
A.东坡居士
B.六一居士
C.易安居士
D.青莲居士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8分)1.议论文的理论材料论据可以是()。
A.经典著作和至理名言
B.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
C.民间谚语和俗语
D.统计数字
E.概括的事实 2.下列文体属于记叙文的有()。
A.报告文学
B.传记
C.杂文
D.演讲稿
E.游记
3.下列作品中,表现朋友之情的有()。
A.《游子吟》
B.《夜雨寄北》
C.《送元二使安西》
D.《赋得古原草送别》
E.《枫桥夜泊》
4.“我们的笔墨,有时应像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像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像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像寒光闪闪的解剖刀„„”这段话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
B.反复
C.排比
D.拟人
E.对偶 5.下列属于被动句的是()。
A.而君幸于赵王
B.终必不蒙见察
C.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http:// 专门收集历年试卷
D.治于人者食人
E.治人者食于人 6.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作助词,置于动词之后,用以调整音节,可以不译的有()。
A.圣人之忧民如此
B.款款言之
C.知之为知之
D.从许子之道
E.不患人之不己知
7.“五四”时期,胡适提倡文学改良,发表的文章有()。
A.《诗言志辨》
B.《文学改良刍议》
C.《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D.《建设的文学观念论》
E.《论雅俗共赏》 8.作为纪传体通史的《史记》,所包括的五种体制中,三种为人物传记,即()。
A.世家
B.表
C.本纪
D.书
E.列传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一篇以______为主的议论文。
2.科学小品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通俗,同时还要讲究______。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______两种主要形式。
4.少无适俗韵,______。
5.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
6.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
7.楚天千里清秋,______。
8.《我与地坛》是我国当代作家______赞颂母爱、思索人生的散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8分)
1.文公与之处。...
2.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
4.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
5.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7.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
8.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
五、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这句话用了定义说明方法,请指出它的“属”与“种差”。
2.《北京的春节》一文叙述中有议论,这有什么作用?
3.“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句话证明哪个论点?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欧阳修在《朋党论》一文中为什么说“小人无朋”?
六、阅读并回答问题(第1、3小题各7分,第2小题6分,共20分)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3)“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这里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4)从这里看,图案画与美术画有何不同?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这段议论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2)从中可看出守旧势力与改革势力处于怎样的对比? 2
http:// 专门收集历年试卷
(3)由此可见王安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唉,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物。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1)对于局促一隅,与自然妥协,对历史不肩负责任,不思改变进取这种倾向,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概括文字?又使用了什么词语来比喻?(2)这一段文字采取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喻比关系是怎样一一对应的?(3)这一段文字属于穿插在叙述中的什么?使文章具有怎样的色彩?
七、作文(40分)
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滚落了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了。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从原处开始,艰难地往上爬了。有两个人同时注意到这个情况。一个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呀!” 另一个人说:“多愚蠢的小蚂蚁呀!” 见到上述情况,你的看法怎样呢? 要求:(1)题目自拟。
(2)写一篇议论文,联系实际,言之有理。(3)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专)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0001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A
2.B
3.B
4.B
5.A
6.C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ABC
2.ABE
3.CD
4.AC
5.ABDE
6.BC
7.BCD
8.AC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驳论
2.生动性
3.间接抒情
4.性本爱丘山
5.万里长征人未还
6.载不动,许多愁
7.水随天去秋无际
8.史铁生
四、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8分)
1.给他住的地方
2.垂衣拱手,意思是无须自己动手
3.忍受不了
4.特别的爱好
5.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做
6.从小路
7.跑
8.屏住呼吸
五、简答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这句话的“属”是“学问”,“种差”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
http:// 专门收集历年试卷
2.行文生动,又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3.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比法。
4.因为小人所好者为利禄,见利而争,利尽而疏,所以说小人“无朋”。
六、阅读并回答问题(第1、3小题各7分,第2小题6分,共20分)
1.答案:(1)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而追求自然之趣。
(2)比较说明方法和比喻说明方法。
(3)比较法和比喻法。
(4)图案画讲究对称美,美术画追求自然之趣。
2.答案:(1)针对反对改革、指责新法的议论、责难而发。
(2)守旧势力强,改革势力弱,我寡而敌众。
(3)不中庸苟且,恤国事而反对从众、媚俗,忠于皇帝,勤于政事,坚强、自信。
3.答案:(1)乡村居民灵魂。硬性痈疽。
(2)象征手法。硬性痈疽喻指乡民的惰性,毒药(腐蚀剂)喻指破坏性的力量;
溃烂喻指旧世界的打碎;药物喻指新世界的建设力量;人体的健康,喻指社会的进步。
(3)议论。(1分)思辨色彩。
七、作文(40分)一类卷(36—40分),基准分38分。
A.主题深刻,内容充实,选材精当。
B.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C.叙述清楚,描写生动。
D.语言简洁流畅。
二类卷(30—35分),基准分32分。
A.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选材得当。
B.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晰。
C.能较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的表现方法。
D.语言通顺。
三类卷(24—29分),基准分28分。
A.主题明确,内容尚充实,选材较得当。
B.结构较完整,有一定的条理性。
C.叙述较清楚,能运用描写的表现方法。
D.语言较通顺,有个别病句。四类卷(18—23分),基准分20分。
A.主题不明确,内容空泛或材料复杂。
B.结构不完整,条理不甚分明。
C.叙述不清楚,不会运用描写的方法。
D.语言不通顺,病句较多。五类卷(17分以下)。
凡符合下述一项者,属五类卷:
1.严重偏题
2.空洞无物
3.观点有严重错误
4.结构严重残缺
5.条理混乱
6.文理不通
说明:A.无题目,扣2分。
B.错别字满3个扣1分。
C.标点错误多,扣1—2分。
(固体物理,满分为100分)
考试要求:开卷考试,不必抄题,写清题号
一、名词解释(18分):
1、原胞和晶胞
2、倒易空间和布里渊区
3、布洛赫波
4、电离能
5、声子
6、导带、价带及禁带
二、简答题(32分)
1.2.
3.4.
5.6.
7.8. 什么是倒格失? 什么是密勒指数? 什么是原子散射因子和几何结构因子? 什么是小角晶界? 什么是自由电子气? 什么是克龙尼克-潘纳模型? 什么是长波近似?长声学波和长光学波有何特点? 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
三、定性解释晶格驰豫对电子跃迁的影响。
四、(10分)试用能带论说明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区别。
五、(10分)试述立方密堆积结构和六方密堆积结构的区别,并分别画出他们的原胞结构。
六、(10分)试述晶体中的缺陷种类及其运动。
区队姓名工种分数
一、填空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是
2、煤矿“三大规程”指
3、煤矿五大自然灾害指
4、入井人员必须戴和,严禁携带,严禁穿,入井前严禁。
5、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浓度超过时,都必须、并由矿总工程师负责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6、采掘工作面风流中瓦斯达到时,必须附近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时,必须、、、。
7、采掘工作面内,体积大于3的空间局部积聚瓦斯浓度达到时,附近m内,必须、、、进行处理。
8、临时停工地点,不得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矿井瓦斯、瓦斯的危害时什么、瓦斯爆炸的条件时什么?
2、冒顶有何预兆?
4、《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发现井下火灾时,应如何处理?
·5月16日,继原中国电信一分为二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电信市场形成5+1格局。
·5月28日,当时的全球第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将在华的主要业务(包括大部分合资企业)与上海贝尔公司合并。新公司取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7月底,全国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用户共计新增5575.2万户,用户总数达到3.8亿户.首次超过美国列居全球首位。
·10月30日,TD-SCDMA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大唐、华为、中兴等8家企业成为首批成员,签署了致力于TD-SCDMA产业发展的《发起人协议》,联盟覆盖了从系统设备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国家在3G频段规划中为TD-SCDMA留下了100MHz的FDD非对称频段。
·2002年下班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时的2%上升至30%,以科健、波导、TCL、康佳、夏新等品牌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掀起国产手机反攻洋品牌之势。
2002年,最为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中国联通CDMA网络的正式开通。
1月8日当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CDMA网开通仪式甚至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的出席和支持。
成立之初的高端定位
时任中国联通董事长的杨贤足在CDMA开通仪式上致辞说,中国联通CDMA网的品牌为“联通新时空”,其市场理念为“进入新时空,享受新生活”,含意为通过CDMA的新技术、新网络、不断开发和提供新业务,让广大用户享受到CDMA网特有的话音质量好、传输速率高、保密性强、手机发射功率低、不易掉话以及在无线数据方面的新服务。
初期的联通CDMA网实施了以中高端用户为主、兼顾大众市场的市场定位,为使CDMA网和GSM网协调发展,以适应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差异化、多层次的需要,中国联通还专门建立了“联通新时空CDMA用户俱乐部”,首批入网的50万用户自动享有会员待遇。
依托“码分多址”技术,联通新时空CDMA除了开通基本通话业务和各种附加功能外,还提供短消息业务及”联通在信”业务,并陆续开放了智能网业务,以及各类移动数据业务。
当时,中国联通倡导的CDMA机卡分离的实现,也为用户选择终端提供了便利。初开通的CDMA业务执行国家规定的移动电话资费标准。当时,国家给予中国联通10%的浮动政策,主要用于CDMA集团用户的优惠,鼓励多用。
在一个月的入网预登记活动中,CDMA入网用户就已达50万。在网络开通后,中国联通CDMA进行3个月的试运行。在此之后,CDMA网广泛向社会放号运营,并定下了发展700万用户的年度目标。
2002年,集团用户以及大批高端用户向CDMA的转网,都反映了联通CDMA初期高端用户定位获得初步成功。
押宝增值业务
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CDMA的高端定位使其出现终端价格的居高不下、终端品种单一,遭遇市场冷遇等一系列情况。
2002年中,中国联通总部调整机构,成立了增值业务部,并对一些业务的归属也做了调整:以前由联通新时空负责的CDMA建设任务划转到联通总部的移动通信事业部,使CDMA的发展任务倾向了增值业务。
为了开展增值业务,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为契机,联通加快了CDMA 1X网络建设,陆续推出基于2.5代CDMA 1X系统的各种新业务。
可以看出,联通押宝增值业务,在当时是顺应了移动通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当时的增值业务主要以短信业务为主,但为日后CDMA很好支持数据业务打下了发展基础。
当时,联通总部对新成立的增值业务部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当CDMA1X网络开通的时候,能够迅速及时地推出基于CDMA 1X的无线数据业务,而且业务种类越多越好,越能够吸引用户越好。在目前CDMA1X还没有正式建设的情况下,增值业务部就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出台。
例如,CDMA提供的定位服务比以前的卫星定位高了一层,利用CDMA特有的制式,提供“卫星+导频辅助”服务,是CDMA增值业务的独有的,而且联通内部也认识到:凡是互联网能够提供的服务,CDMA 1X都将可以提供,甚至能提供比互联网更多的服务。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联通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网络,经过一年的努力,CDMA用户数突破700万户的全年用户发展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在短信盛行的初期,联通CDMA真正的重点是放在了后二代的CDMAIX上,而竞争的方式则是增值业务,其战略眼光可谓“超前”。
1. -12的倒数是
( )
A 2B -2C 12D -12
2. 在函数y=2x-1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
A x=1B x≠1C x>1D x<1
3. 苏通大桥是连结苏州与南通的重要通道,是世界最大跨径的双塔双索斜拉桥,总投资六十二亿元人民币,其中“六十二亿元”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
A 62×108元B 6.2×108元C 6.2×109元D 6.2×107元
4. 二元一次方程组x+3y=4,
2x-3y=-1的解是
( )
A x=1
y=1B x=-1
y=-1C x=-2
y=2D x=-2
y=-1
5. 下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中,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方程是
( )
A x2+1=0B 9x2-6x+1=0C x2-x+2=0D x2-2x-2=0
6. 下列说法中:① 4的算术平方根是±2;② 2与-8是同类二次根式;③ 点P(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3);④ 抛物线y=-12(x-3)2+1的顶点坐标是(3,1).
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④B ①③C ②④D ②③④
7. 给出四个多边形:① 等边三角形,② 正方形,③ 正五边形,④ 正六边形,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第8题
8. 正方形网格中,∠AOB如图放置,则cos∠AOB的值为( )
A 1010B 21010
C 32D 22
9. 小明用一个半径为5,面积为15π cm2的扇形纸片,制作成一个圆锥的侧面(接缝处不重叠),那么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 )
A 3B 4C 5D 15
第10题
10. 如图,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0,1),⊙C 的圆心坐标为(0,-1),半径为1.若D是⊙C上的一个动点,射线AD与y轴交于点E,则△ABE面积的最大值是
( )
A 3B 113
C 103D 4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因式分解:a2-4= .
12. 若2a-b=2,则6+8a-4b= .
13. 已知一组数据1,3,x,11,15的平均数是9,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14. 关于x的两个方程x2-x-2=0与1x-2=2x+a有一个解相同,则a= .
15. 将抛物线y=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16. 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5 cm和3 cm,圆心距为2 cm,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
17. 如图,DE是 △ABC的中位线,DE=2 cm,AB+AC=12 cm,则四边形DBCE 的周长为 cm.
第17题
第18题
18. 正方形A1B1C1O,A2B2C2C1,A3B3C3C2,…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点A1,A2,A3,…和点C1,C2,C3,…分别在直线y=kx+b(k>0)和x轴上,已知点B1(1,1),B2(3,2), 则Bn的坐标是 .
三、 解答题:(本大题共10题,共76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 (本题满分8分)
(1) 计算:-12-2-|3-8|+(-1)2 012+(π-2)0 (2) 解方程:x2-4x=2496
20. (本题满分5分) 先化简,再求值:x2-16x2+8x+16+xx-4÷1x2-16,其中x=-2.
21. (本题满分5分)解不等式组:x-2>0,
2(x+1)≥3x-1.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2. (本题满分6分)
如图,有3张不透明的卡片,除正面写有不同的数字外,其它均相同.将这三张卡片背面朝上洗匀后,第一次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并把这张卡片标有的数字记作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第二次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再随机抽取一张,上面标有的数字记作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b.
(1) 写出k为负数的概率;
(2) 求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的概率.(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解)
23. (本题满分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后面的问题.
在锐角△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过A作 AD⊥BC于D(如图),则sinB=ADc,sinC=ADb,即AD=csinB,AD=bsinC,于是csinB=bsinC,即bsinB=csinC.同理有:csinC=asinA,asinA=bsinB,所以asinA=bsinB=csinC.
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在锐角三角形中,若已知三个元素(至少有一条边),运用上述结论和有关定理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 如图1,△ABC中,∠B=45°,∠C=75°,BC=60,则∠A= ,AC= ;
(2) 如图2,一货轮在C处测得灯塔A在货轮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随后货轮以60海里/时的速度按北偏东30°的方向航行,半小时后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A在货轮的北偏西75°的方向上,求此时货轮距灯塔A的距离AB.
第23题图1 第23题图2
24. (本题满分9分) 如图,一次函数y=kx+2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mx的图象交于点P,点P在第一象限,PA⊥x轴于点A,PB⊥y轴于点B.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交x轴、y轴于点C、D,且S△PBD=4,OCOA=12.
(1) 求点D的坐标及BD长;
(2) 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根据图象直接写出当x>0时,一次函数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x的取值范围;
(4) 若双曲线上存在一点Q,使以B、D、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Q点的坐标.
25. (本题满分9分)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且AB=AC,点D在弧上运动,过点D作DE∥BC,DE交AB的延长线于点E,连结AD,BD.
第25题
(1) 求证∠ADB=∠E;
(2) 当点D运动到什么位置时,DE是⊙O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3) 当AB=5,BC=6时,求⊙O的半径.
26. (本题满分8分)目前,“低碳”已成为保护地球环境的热门话题.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近几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如图是我国2004年~2010年部分年份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统计图(单位:万千瓦),观察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1) 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 万千瓦;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长 万千瓦;
(2) 求2008~2010这两年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3) 按(2)的增长率,请你预测2012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结果保留到01万千瓦)
(参考数据:504≈2.24,126≈112,14≈374)
第26题
27. (本题满分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0,0),点C(0,6),BC∥OA,OB=10,点E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向点C运动,点F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OB向点B运动,现点E、F同时出发,连接EF并延长交OA于点D,当F点到达B点时,E、F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 求OD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 当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时,求t的值;
(3) 设△BEF的面积为S,求当t为何值时,S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4) 当以BE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时,求t的值.
第27题
28. (本题满分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Rt△ABC的直角顶点C(0,3)在y轴的正半轴上,A、B是x轴上是两点,且OA∶OB=3∶1,以OA、OB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C于点E,交BC于点F.直线EF交OC于点Q.
(1) 求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请猜想:直线EF与两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 在△AOC中,设点M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M作MN∥AB交OC于点N.试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MN是一个以MN为一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12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数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B 3. C 4. A 5. D 6. C 7. C 8. D 9. A 10. B
二、 填空题
11. (a+2)(a-2) 12. 14 13. 11 14. -5 15. y=2(x-3)2+2 16. 内切 17.12 18.(2n-1,2n-1)
三、 解答题
19. (1) 计算:-12-2-|3-8|+(-1)2 012+(π-2)0. (4分)
解:原式=4-2+1+1. (2分)
=4. (4分)
(2) 解方程:x2-4x=2 496. (4分)
解 x2-4x+4=2 496+4
(x-2)2=2 500,
x-2=±50. (2分)
∴ x1=52,x2=-48. (4分)
20. 解:原式=x-4x+4+xx-4×(x+4)(x-4)=(x-4)2+x(x+4)=2x2-4x+16. (3分)
当x=-2时,原式=32. (5分)
21.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2 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略). (5分)
22. 解:(1) k为负数的概率是23. (2分)
(2) 画树状图
或用列表法:
第二次
第一次
-1 -2 3
-1 (-1,-2) (-1,3)
-2 (-2,-1) (-2,3)
3 (3,-1) (3,-2)
∴ 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的概率为13. (6分)
23. 解:(1) ∠A=60°,AC=206. (2分)
(2) 如图,依题意:BC=60×05=30(海里).
∵ CD∥BE, ∴ ∠DCB+∠CBE=180°.
∵ ∠DCB=30°,∴ ∠CBE=150°. (4分)
∵ ∠ABE=75°.∴ ∠ABC=75°,∴ ∠A=45°.
在△ABC中ABsin∠ACB=BCsin∠A,即ABsin60°=30sin45°.
解之得:AB=156. (6分)
答:货轮距灯塔的距离AB=156海里. (6分)
24. 解:(1) 在y=kx+2中,令x=0得y=2,∴ 点D的坐标为(0,2). (1分)
∵ AP∥OD ∴ Rt△PAC∽ Rt△DOC. (2分)
∵ OCOA=12 ∴ ODAP=OCAC=13 ∴ AP=6 ∴ BD=6-2=4. (3分)
(2) 由S△PBD=4可得BP=2. (4分)
∴ P(2,6).把P(2,6)分别代入 y=kx+2与y=mx,可得: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2x+2. (5分)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y=12x. (6分)
(3) 由图可得x>2. (8分)
(4) Q(6,2). (9分)
第25题图1
25. 解:(1) ∵ AB=AC,∴ ∠C=∠ABC.
∵ DE∥BC,∴ ∠ABC=∠E.∴ ∠C=∠E.
∵ ∠ADB=∠C,∴ ∠ADB=∠E. (3分)
(2) 当点D是BC的中点时,DE是⊙O的切线.
证明:如图1,∵ 点D是BC的中点,∴ BD=DC.
∵ AB=AC,∴ AB=AC.∴ AD经过圆心O. (4分)
∴ AD⊥BC.
∵ DE∥BC,∴ AD⊥DE.
∴ DE是⊙O的切线. (6分)
第25题图2
(3) 连接BO,作直径AH,交BC于点F,
则AF⊥BC,且BF=12BC=3. (7分)
又∵ AB=5,∴ AF=4.
设⊙O的半径为r,
在Rt△OBF中,OF=4-r,OB=r,BF=3,
∴ r2=32+(4-r)2,解得r=258,
∴ ⊙O的半径是258. (9分)
26. 解:(1) 500;4105. (2分)
(2) 设2 008~2 010这两年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得500(1+x)2=2 520. (4分)
解这个方程,得x≈±224-1,即x1≈124=124%,x2≈-324(舍去).
答:2008~2010这两年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4%. (6分)
(3) (1+124)2×2 520=12 7008(万千瓦). (8分)
27. 解:(1) ∵ BC∥OA,
∴ △EBF∽△DOF,∴ EBDO=BFOF,
即tOD=10-2t2t,得到:OD=t25-t. (3分)
(2) 当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时,∴ EB=AD.
10-t25-t=t,∴ t=103. (6分)
(3) s=12t(10-2t)35=-35(t-25)2+154,
∴ 当t=2.5时,△EBF的面积最大为154. (9分)
(4) 当以BE为直径的圆经过点F时,则∠EFB=90°,
∵ △EFB∽△OCB,∴ t10-2t=54,∴ t=257. (12分)
28. (1) 在Rt△ABC中,OC⊥AB,
∴ △AOC∽△COB.
∴ OC2=OA·OB.
∵ OA∶OB=3∶1,C(0,3),
∴ (3)2=3OB·OB.
∴ OB=1.∴ OA=3.
∴ A(-3,0),B(1,0).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
则 9a-3b+c=0,
a+b+c=0,
c=3.解之,得a=-33,
b=-233,
c=3.
∴ 经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33x2-233x+3. (2分)
(2) EF与⊙O1、⊙O2都相切.
证明:连接O1E、OE、OF.
∵ ∠ECF=∠AEO=∠BFO=90°,
∴ 四边形EOFC为矩形. (4分)
∴ QE=QO.
∴ ∠1=∠2.
∵ ∠3=∠4,∠2+∠4=90°,
∴ EF与⊙O1相切.
同理,EF与⊙O2相切. (5分)
(3) 作MP⊥OA于P,设MN=a,由题意可得MP=MN=a.
∵ MN∥OA,
∴ △CMN∽△CAO.
∴ MNAO=CNCO.
∴ a3=3-a3.
解之,得a=33-32.
此时,四边形OPMN是正方形.
∴ MN=OP=33-32.
∴ P-33-32,0. (7分)
∵ 四边形PMNO为正方形,
∴ 点P在原点时仍可满足△PMN是以MN为一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008年
五、论述题
材料:
案例一:2005年9月15日,B市的家庭主妇张某在家中利用计算机ADSL拨号上网,以E话通的方式,使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行“裸聊”被公安机关查获。对于本案,B市S区检察院以聚众淫乱罪向S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
案例二: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Z省L县的无业女子方某在网上从事有偿“裸聊”,“裸聊”对象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电脑上查获的聊天记录就有300多人,网上银行汇款记录1000余次,获利2.4万元。对于本案,Z省L县检察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起诉,L县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方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0元。
关于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在司法机关处理过程中,对于张某和方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存在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传播淫秽物品罪(张某)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方某);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定聚众淫乱罪;第三种意见认为“裸聊”不构成犯罪。
问题1:
以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为例,从法理学的角度阐述法律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正当性及其限度
参考范文:
同样“裸聊”,不同结果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聊天成为很多市民消遣、交友的重要途径,裸聊也成为一个时髦的“玩意”。裸聊侵害了社会善良风俗,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关于裸聊否有罪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笔者认为,在第一个材料中,张某裸聊不应定罪;而第二个材料中的方某则应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一样的裸聊,不一样的结果,其差别的关键在于刑法中一个重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其内涵丰富,包括要求罪和刑都要有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有罪类推,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等含义。根据这一原则,司法机关定罪和量刑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判断,而不仅仅是看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材料一种张某的裸聊虽然有伤风化,但我国刑法并无规定裸聊构成犯罪的法律条文,也不属于淫秽信息,不能类推适用,因此不应认定为犯罪。法 律 教育*网原创。材料二中的方某的裸聊则以牟利为目的,传播裸聊照片,完全符合刑法第362条、367条的规定,应认定为方某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主义在刑法中的直接体现,是法治社会与专制社会中刑法的根本分野所在。其反对罪刑擅断和刑事类推,不仅对保护社会安宁有重要作用,对保障人权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对于类似裸聊的新生事物,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规范网络秩序等其他手段进行管理,并进一步完善法制。不能一味追求严刑厉法,否则只能得不偿失。参考答案:
为了自由,我们应作法律的奴仆
近代以来,法律的最高目标在于保护个人自由,这已经成为法律界的共识。然而,“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法律保护自由,但这并非意味着拥有自由就可以任性妄为。近年来,屡屡出现的网络“裸聊”行为就不仅不符合法律的自由意图,而且也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它不再属于自由的范围,相反,却是一种应为法律禁止甚至惩罚的违法行为。
在法学上,关于自由存在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自由平等原则,就是说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应当平等,不允许歧视和特权;其二是不伤害原则,就是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他人的自由,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对于“裸聊”的行为,也许有人认为它属于私生活的范畴,属于道德调整的领域,法律不应过多干预。然而,必须承认的现实是,裸聊,尤其是有偿的裸聊行为,不仅败坏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良好社会风气,也给国家网络管理及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危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网络通讯的隐秘性和传播性,裸聊行为还会引发其他的违法活动,比如网络淫秽图片的传播,利用裸体照片进行的欺骗和敲诈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对于网络行为,该允许的应当允许,但如果某些行为超出了自由的限度,伤害了他人和社会,则必须接受法律的规制。
当然,法律对于自由的限制,应以宪法为依据,以正当程序和人权保障为原则。考虑到网络技术的特殊性,对于裸聊等网络违法行为,国家应尽量先通过行政处罚的手段加以约束,只有在该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而且在不挑衅“罪刑法定原则”的情况下,才可以运用刑罚的手段加以惩处。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为了自由,我们应作法律的奴仆”,自由是有限度的,公民只有服从法律,才有自由和权利可言,这句话,对于走向法治的中国社会,应当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2002-2008年司法考试法理学历年真题-案例分析题 1
2008年
六、简单题
一、(本题20分)
材料:据新华社4月13日电:200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
《法制日报》2008年2月1日报道:2007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法与政治和法的作用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法和政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法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法。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一方面要强调党的领导,执法为民,强调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强调服务大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又必须包含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的涵义和价值,必须强调宪法法律至上。
这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从法和政治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统一。
2.法的作用泛指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法不仅具有规范作用也具有社会作用,其社会作用是由法的本质和目的所决定,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具有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这种作用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进一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的发挥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四川
一、(本题20分)
问题:
从法律意识与法律职业的关系的角度,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答题要求:
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法律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法律精神实质的理解程度,并直接关系到他们处理案件的正确、合理与否。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对法律职业人员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法律职业人员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司法、执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司法、执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培养和提升法律职业人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保证他们正确地合理地处理法律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进一步端正司法、执法理念,进一步增强司法、执法能力,进一步规范司法、执法行为,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进一步加强职业队伍建设。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执法工作和法律职业人员的满意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表述完整、准确。
2.不少于400字。
答案: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07年
甲题:
素材一:中国古籍《幼学琼林》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增广贤文》也载:“好讼之子,多数终凶。”中国古代有“无讼以求”、“息讼止争”的法律传统。
素材二:1997年3月11日,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1996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520多万件,比上年上升约16%。2007年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各级人民法院共办结各类案件810多万件。
根据所提供的素材,请就从古代的“无讼”、“厌讼”、“耻讼”观念到当代的诉讼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的变化,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500字。
【解题思路】
1.指出该材料中反映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本行政法原则。
2.指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本内容、构成要件与适用条件。
3.指出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信赖利益保护。
乙题:
据报道,在城市建设中,有的政府部门发出有关土地使用的许可证照后,因法律、法规、规章的修改、废止,或城市规划修改等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而撤回已生效的许可。也曾有个别地方的政府部门在颁发土地使用证照过程中确有审查不严的问题,为弥补过错过失而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由收回已生效的许可;或为了以更高价位将土地出让给他人,而以公共利益需要为由收回已生效的许可。
请就上述情况,根据行政法有关原则,谈谈你的看法及建议。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500字。
【解题思路】
思路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如何进行现代转化: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的诉讼观有其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等传统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有不合适的地方,比如陌生人社会的到来、纠纷解决日益复杂化,因此对于传统与习惯要学会在尊重下进行改造;
思路二:围绕法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作用和其局限性来答题。一方面要看到现代司法程序的重要作用,能够很好的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人们的预期,另一方面很多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又不一定要由正式的诉讼来解决,要看到诉讼爆炸的同时也呼唤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手段。
某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 请回答:
1.比较该条规定与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理论基础;
2.从法的渊源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的涵义及效力根据;
3.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的价值与条件。
答题要求:
1.在上述3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或者自行选择其他角度作答;
2.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
3.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4.不少于600字。
1.比较该条规定与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理论基础。
答案及解析:
该条明确规定了民法的渊源和民事活动的规则体系,与刑法上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该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民法的渊源和民事活动的规则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制定法,还包括习惯和法理。在成文法国家,法官在解决民事争议时,首先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裁判,但是,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官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拒绝裁判。法官可以依据习惯、法理对民事争议做出妥善解决。与此相反,刑事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律的明文规定进行,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即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解决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司法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活动。不能根据习惯,更不能依据法理从事上述行为。
之所以存在上述分歧,是因为民事活动与刑事追诉活动的性质存在本质的区别。民事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只要当事人没有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法律就不应对其活动横加干涉。并且,法律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对纷繁复杂的民事活动规定得一概无余。在审理新型民事案件时,法律可能会出现漏洞。此时,法官就要诉诸习惯、甚至是法理来求得对该争议的公正合理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市民社会生活,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人格。而在刑事追诉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防止司法擅断的根本要求。刑事追诉活动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及其他权利的影响甚巨。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给个人及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刑事追诉活动要严格依法办事,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综上所述,为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发展个人人格,民事活动的规则是多元的,包括法律、习惯和法理等。而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防止司法擅断,刑事追诉活动一定要严格依法进行,切实贯彻“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
【解析】本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深度和难度。
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和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我国《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上述几条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事活动的规则体系包括法律和习惯,而对于法理作为民法渊源和民事活动规则的地位,没有给予承认。这种观点也体现在司法部的《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该大纲民法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民法的渊源部分,明确地开列了我国民法的渊源为制定法与习惯。
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该条规定确立了我国的罪行法定原则。该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宪法所确立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原则。尊重人权原则要求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应当使公民能够事先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效果。因此,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对犯罪应该怎样处罚,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人权原则要求,刑事追诉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防止司法擅断。
本题的设问一,要求考生论述该条规定与刑法“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其理论基础,这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对民法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理解,对市民社会活动规则和国家活动规则有着清楚的区分。
2.从法的渊源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的涵义及效力根据。
答案及解析:
法的渊源通常是指法的效力渊源,即形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表现形式。该民法典的规定体现了制定法、习惯、法理三大渊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该条规定的效力体系。
在这个效力体系中,三大渊源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位阶呈现出梯度排列,并由此构成了法的适用“轨迹”。其中,制定法居于效力位阶的首位,具有优先适用性,在制定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排除习惯和法理的适用;习惯居于效力位阶的第二位,当且仅当在制定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适用习惯并排除对法理的适用;法理
居于效力位阶的末位,当且仅当制定法和习惯都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可加以适用。
三大渊源的价值位阶、适用梯度与其在法律效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联,由此形成了体现法律价值判断的效力依据。其中,制定法体现了国家对民事主体行为的最低限度的强制性规制,因而具有排除其他法的渊源的效力;习惯与制定法相比,一方面具有补充制定法规定缺失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意思自治的民法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经权力机关认可而上升为法律,从而具有法定强制性;法理与制定法和习惯相比,更侧重于“兜底”性功能,即在制定法和习惯难以调整某种法律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法学理论的推演达到相对公正、科学的法的适用效果,从而实现法的价值的个案平衡。
综上,该民法典的规定对法的渊源的阐释体现出了法的价值位阶原则和个案平衡原则,科学地诠释了三大渊源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法从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历史发展进程。
【解析】该民法典的规定主要体现了制定法、习惯、法理三大渊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分析该条文、阐释其效力依据的关键。应该看到,三大渊源的价值位阶、适用梯度的形成根源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法制传统等社会存在,并与其在法律效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联,由此形成了体现一定法律地位和价值判断的效力依据。
3.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的价值与条件。
答案及解析:
该条明确规定了法官解决民事争议时,适用民事活动规则的顺序。对我国的民事司法活动及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具有借鉴意义。
法律解释,就是对法律的含义进行说明和解析。法律推理,就是运用法律理由来进行论辩的过程和活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是法律活动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解决法律争议、进行司法裁判时,两者更成为这些法律活动的实质和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所有情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民事活动领域。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民事生活,法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遇到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新型民事案件时,法官就要求助习惯和法理。法律教 育网我国《合同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习惯可以作为我国民法的渊源。
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本条的规定具有三个层次的重要意义:首先,肯定了法律的局限性,承认了制定法存在漏洞;其次,明确了民法的渊源及其适用顺序。第三,要求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拒绝裁判。该条在法律适用上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这里的“有法律”是民事活动适用法律的前提条件。所谓“有法律”,在民事活动领域,不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还应当包括可推知的规定。第二,“民事活动,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这里“依照习惯”的条件是“无法律”和“有习惯”。“法律没有规定的”是指法律既没有明文规定,也不能从法律可推知的规定中找到依据。这里的“习惯”,指习惯法,是人们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而受其约束的行为惯式。第三,“民事活动,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这里“依照法理”的条件包括“无法律”、“无习惯”和“有法理”。关于法律和习惯的理解如前所述。这里的“法理”指对某问题达成的通常和一般的认识,尤指公认的学说和原理。
由上可知,该规定在民事法律适用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适用该条进行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解决法律争议时,也要注意如上所述的各种限制条件。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对条文在法律适用中的价值与条件进行论述,对考生的理论功底要求非常高。考生需要对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含义、规则等具有深刻的理解。要对该条文对法律适用的价值进行分析,对法律适用的条件进行概括。考生需要透彻地分析该条文的逻辑结构,对条文中的关键词——“法律”、“习惯”和“法理”作出深刻剖析。充分论述三种渊源的适用顺序与条件。
2005年
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判例法制度,法官的判决本身具有立法的意义,并对以后处理类似案件具有拘束力。我国主要以成文法律及司法解释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请围绕“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要求:
1.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
2.说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3.字数不少于500字。
考点:判例法、案例、司法解释、成文法。
解析:
1、关于审题
这道论述题难度并不大,但是许多考生做的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论述题的审题技巧;
做答论述题有三个环节:一是审题,即读懂题意,找准问题。二是知识,即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概念点。三是论证,即通过严密的逻辑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论证自己的观点。
一般来说,只要复习完大纲规定的内容,就基本具备了知识能力,倒如本题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法理学教材中,属于
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大学毕业,都具备了基本的写作能力。而论述题的主要难点就在审题上,只是绝大部分考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论述题的审题的中心问题是:命题者希望你做什么?了解命题意图的第一步是审查论述题要求考生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今年的论述题问题是:请围绕“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围绕“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谈看法的意思就是希望考生运用“判例、案例与司法解释”的相关概念谈你的看法。但是再进一步的阅读你会发现我们在上辅导课时一直在强调的论述题特点:论述题答题要求中并没有明确你谈对什么问题的看法。所以阅读试题之后一般的考生可能会有困惑,就是这道试题究竟希望我论述什么?这就需要你通过审题去寻找命题者究竟希望考生回答什么问题。
通过对题干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本题可能主要是要求你谈谈对“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做法的看法。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审查题的第一步,即明确了问题。发现问题能力是考察专业素养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审题第二步:细化问题,并且选择自己的论点。无论点不成论述,因此选择论点就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题至少能细化出如下几个具体问题:
(1)我国应该施行判例法,或者支持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
(2)我国不应该实行判例法,或者反对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
(3)“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合法。
(4)“最高人民法院也通过公布案例指导审判实践”这一改革不合法。
通过审题,我们发现了四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属于是否应然性问题,后两个属于合法性判断问题。至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拿手的角度选定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了。
2、关于解题
本题的解题分两步进行:
一是知识部分,即分析和对比判例法、成文法、司法解释及判例的概念,以及成文法与判例法的优缺点。以上知识主要集中在法理学教材中,属于纯知识问题。
二是看法部分。要求考生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论点,之后就可以展开全面的论证。
3、几点说明
(1)通过和一些考生面对面交流,以及网络上考生对论述题的反应,我们感觉到论述题的审题是考生普遍比较薄弱的问题。
(2)本题的原型来自人民法院的一项改革,这也再次说明了论述题命题素材的时事性特点。
(3)要想把本题回答的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不但需要介绍判例法、成文法的来龙去脉,还需要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推行公布典型案例指导各地办案这一改革措施的背景。而这些具体知识都是大纲所没布要求的,这也说明论述题是一个考察法学素养的试题,考生应该不断的加强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才可能获得更好的分数。
(4)由于该题难度并不大,所以不再列举具体的例文。
2003年
案情: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 元-300 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题: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述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要求800-1000字。
解题思路:这一题按照要求从合法性、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认识。合法性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立法和执法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2)法律渊源、法律效力方面,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3)委托社会组织、个人执法的合法性。从这些方面衡量,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的这一通告应当说有合法性依据。
合理性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法律价值。如秩序与自由,维持秩序与限制自由关系的处理,是否考虑了价值排序原则、比例原则;如正义与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与实现社会正义关系的处理,是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2002年司法考试试卷】推荐阅读:
2024年海南省司法考试冲刺考试试卷04-05
河南省2016年下半年司法考试考试试卷12-31
司法考试试卷3答案10-22
17年公司法司法考试题01-11
10年司法考试试题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