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目标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站建设目标(精选9篇)

网站建设目标 篇1

网站的成功与否很大取决于网站策划。确定网站的目标,实现网站功能,合理网站营销,使网站快速提高网站流量,树立网站品牌形象。

网站策划是指在网站建设前对行业进行分析、确定网站的功能与面对的客户,在网站建设中设计、推广、维护等做出合理策划。对网站的目标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做出好的网站策划方案,下面侯庆龙与大家徐徐道来。

一、网站定位

网站以什么主题为主,网站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塑造什么要的形象。分析访问者的需求与竞争对手策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确定网站主体内容,目标用户群体,做好网站的出发点(网站推广www.51hlht.com)。

二、网站建设

网站建设是实施网站目标的基本步骤:

1、建立网站,树立网站品牌形象,网站需要什么功能,产品宣传,电子商务,还是行业性权威?做好网站初期的发展定位;

2、网站设计,确定网站功能,是把网站做成什么类型的网站:企业型网站、应用型网站、兴趣社区型网站、商业型网站(行业型网站)、门户综合网站,做好网站设计的目标方向。

三、网站内容

要想树立网站的信誉和权威度,

要根据网站的导航分类,添加大量的内容,丰富网站实体。明确了网站的主题与分类后,围绕主题搜集材料,收集的材料在取精舍短,把好的内容收进来。好的内容不但能吸引访客,还能让访客助你宣传。

四、网站推广

对于网站推广,方法很多,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网站(网站推广www.51hlht.com),采取的推广方法也不一样,但无论什么样的网站,以下推广方法均能适用。

1、搜索引擎推广, 合理设置网页标题、标签、静态网页、网站地图、关键词、分类目录登陆等,做出符合搜索引擎收录标准的网页;

2、网站信息推广,如常用的友情链接、信息群发、贴吧问答、软文营销、通讯工具推广、论坛签名、邮件群发、广告投放等方式。

五、网站运营

网站运营是网站做好后,后期工作很重要。俗话说的好,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做好网站,要寻求网站的盈利点,因为网站的种类不同,所以要根据网站性质不同,把盈利模式融入到网站整体当中,争取有投入,也有回报。对网站运营中的栏目改进,内容管理等也要经常维护,要做到网站不损害网站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网站盈利,这点是关键,也是难点,要细心琢磨。

★ 浅谈中小企业网站运营维护

★ 网站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 网站建设简历

★ 网站建设的工作总结

★ 门户网站建设策划书

★ 网站委托建设合同

★ 网站建设:浅谈颜色模式

★ 网站建设维护合同

★ 网站建设专员个人简历表格

网站建设目标 篇2

一、生态省建设目标

1. 远期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生态省。80%以上地级市、县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标准;初步建立起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优质可靠的环境安全、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和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探索出适合辽宁省情的生态建设新路子。到2025年, 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和人居环境优美舒适。

2. 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以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工业项目等6项生态产业工程;水利枢纽建设项目等24项生态建设工程;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等11项综合治理工程;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11项环境建设工程;环保模范城创建项目等8项绿色创建工程等五类61个项目。

二、主要对策和措施

1.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将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和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地区、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以及行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开发规划时, 要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目标。

2. 完善地方环境法规, 强化执法、监管能力。

适时出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生态补偿、节能监察方面的政府规章和公众参与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度。强化准入、许可证和限期治理制度, 严格控制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产业的发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3. 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将生态省建设列入预算, 设立生态省建设专项资金。各市、县 (市) 设立生态市、县 (市) 建设专项资金。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 带动民间资本投入生态建设。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 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 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省建设。扩大吸收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各国政府贷款与赠款资金。对重要自然资源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生态恢复保证金, 建立生态恢复专项资金。

4. 实施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科技发展规划。

加快环境科技创新步伐, 尽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政府、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 形成以专家为主导的开放式科研体系。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建立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库和咨询团队, 推动高科技创新与成果市场化。

5.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公众听证制度, 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凡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 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和技术推广等社会公益活动。

6. 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

三、主要的资源环保量化指标

1. 到2020年主要指标。

建成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新能源开发核电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全省生态小区达到新建住宅小区的50%以上。农村生态住宅模式推广达到200万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5%, 村镇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90%以上城市生命线完好率建设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全省污水处理率达到80%, 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全省80%以上村镇建成环境优美村镇。100%的镇基本完成农科教中心建设并配备完善基础设施。主要绿色创建达标率达到50%以上。

2. 现阶段主要指标。

网站建设目标 篇3

夯实生态本底,扩充环境容量

森林草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物质成果,而林草业的发展契合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具备良好的产业背景。通过种草植树提高的植被吸碳固碳能力(碳汇储量)拓展了本能工业和城市发展空间,不仅可以推进本土工业化升级和城市化加速,而且可以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引进先进产业。

良好的生态条件也能为四川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包括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生物制药、文化产业、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等。

手握当代社会的稀缺碳汇资源,四川可以利用CDM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碳汇贸易,以获取经济和技术的外部支持。实际上,四川已率先、深度地介入了国际碳汇贸易。

对建设生态天府、美丽四川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空气质量、水质及人居环境的改善,将极大增强天府之国的宜居性,不仅可以提升四川旅游竞争力,还可以吸引国内外总部经济和优秀人才落驻四川,西部经济真正的高地、现代生活美好的家园。

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从生态环境意识培育与强化这个源头开始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缓解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防污治污,为美丽四川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有利于生态环境制度的贯彻实施,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最终有利于突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为西部经济高地建设提供坚强的生态后盾与环境支撑。

困难与挑战:先天不足与后天压力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约束

四川省面积以山地、丘陵和高原为主,宜农耕地比重低,2011年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只有12.26%,远低于中部28.22%和东部28.72%的水平。而四川有部分土地地上无森林、地下无矿产,江河无落差,资源和能源瓶颈比较突出。另外,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主要是旱灾、水灾和地质灾害。

生态环境意识较薄弱

受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四川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低。有调查表明,2009年四川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为57.9%,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为52.9%,而生态文明践行度更是低至25.3%。即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基层政府领导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也仅为67.5%,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为38.5%。

面临工业化加速升级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压力

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依赖和污染系数高,增长模式较为粗放。2011年四川工业整体经济效益西部排名第八,只略好于贵州、甘肃和宁夏。而且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造纸、化工及冶金等环境风险较大的产业仍是引进重点。如果这些趋势继续,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将更加突出,进而威胁四川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粗放的城市化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一方面,2011年四川城市化率41.42%,进入了城市化中期和加速发展阶段。市民化的城市生活首先会大幅度增长资源消耗量;城市生活消费的相对精细化使以厨房垃圾为主的有机废弃物增加,造就了城市固体垃圾的围城现象;人口聚集效应将使居民出行频率和半径增长,从而增加机动车数量和汽车尾气污染。另一方面,四川城市化模式较为粗放。城市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土地型城市化特征,通过农民户籍的城市化,将农村宅基地复垦,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框架下以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这有可能使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城市化矛盾与冲突加剧。

地方财政压力与投入不足

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相对薄弱,2011年人均财政收入2540.11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13%,而贫困面大、灾害严重,扶贫救灾要消耗大量财政资源,致使生态建设与环保投入资金不足。

经济落后、财政窘迫的地市州往往是四川乃至全国的生态高地和脆弱带,如“三州”地区。财政与经济的地区分割性与生态环境的全局性、统一性发生严重冲突。

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不足额、不及时也会给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方略与路径:兼顾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

增加生态环境产品,大力发展林草业

强化本级财政对植树造林、草场建设与恢复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生态转移支付。加大对林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天保林、退耕区农民实行长期补贴和终身保障,实现退得稳、保得住。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建议由目前平均10元增加到15元左右。

发挥公共财政的撬动和引领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种草植树,建立普遍性、常态化的植树护林补贴机制。引进和配合国际环保机构、公益组织和国内民间环保组织在四川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广泛参与国际碳汇贸易。重视项目储备、包装与申报,加强碳汇贸易条件、制度与能力建设。

培养和强化生态环境意识

将生态环境理念与基础知识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教育体系,甚至延伸到公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尤其应该加强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的生态教育与环保培训。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形成自觉地的环保行动。以文化建设与开发为契机,改造不适应现代生态文明需要的传统文化。

将更多空间划定为“生态特区”

四川省内不适合、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应该退出粮食生产,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本着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兼顾的原则,实施差别化推进与考核监督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促进粮食生产往优势产区集中,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粮食生产专业带的方式保障粮食安全。

在此前提下,将省内一些生态地位显赫但生态本底脆弱、生态状态恶化的地区,如“三州”大部分地区以及其它高原山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江河上游等设立为“生态特区”。对特区内的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并在生态建设财政投入、生态保护政策、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生态补偿以及其他财政税收政策方面予以“生态特区”特别的支持和保护。

改革和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在四川某些地区试点和实施绿色GDP考核体系,实行更有力度、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激励与约束制度。在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地以及一些生态地位显赫、生态本底薄弱的限制开发区实行“GDP豁免”政策,并对这些地方的政绩考核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度试点。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更加严格地保护农民的土地和林木权益,尽快实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和资产化,将土地(林地)及其附着的生态要素、环境资源保护与农民个人利益紧密挂钩,从而使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构筑坚实的保护盾牌。

推进地价市场化。推进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让市场价格充分反应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代际补偿),通过正常价格和成本,约束企业和其他土地开发商集约节约用地。这是遏制粗放、闲置和浪费土地行为,降低土地消耗强度,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之根本举措。

实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及政策

充分体现稀缺性和机会成本的资源品定价政策,主要是水资源、木材、土地、能源与矿产资源等。激励节约和集约、抑制浪费与粗放的财税政策,如资源税、环境税、资本利得税、遗产税、暴利税、过度包装税、奢侈税、资源产品消费税,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房产税。

应该负担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在内的全国型公共产品建设支出;构建绿色金融和保险体系;纵向生态转移支付和横向生态补偿体系;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内涵建设招生就业组建设目标任务 篇4

招生就业组工作建设目标、任务

一、本组建设目标:

1、招生工作:使招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有任务、人人有目标;做到奖罚分明、多劳多得;做到宣传到位、深入人心。

2、就业工作:做到提前调查、合理安排;人尽其才、因人而异;跟踪服务、全程参与;做到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庭满意、企业满意、家庭满意。

二、本组建设任务:

1、制定详细具体的招生宣传计划

2、完善招生工作模式

3、建立合理的招生奖惩制度

4、建立与各专业的固定联系制度

5、制定完善而明确的处室管理制度

6、完善学生实习制度、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

7、建立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制度

8、明确处室工作流程,做到清晰详尽

9、建立完善的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团队建设目标的确立 篇5

高绩效团队建设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常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但是,团队要发展、要成功,不能束手无策更不能单纯模仿,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策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所以首先应该很清楚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该干什么。

只有方向正确了,目标明确了,组织框架搭好了,剩下的只需要认真分析、正确导向,发挥团队积极性,提高执行力,即可达成绩效目标。

第一,团队核心成员要深入认识自我,明确团队成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对工作的喜好、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基本价值观差异等,通过这些分析,最后获得在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一致的对团队目标的看法,以建立起团队运行的游戏规则。

第二、每一个团队都有其优势和弱点,而团队要取得目标成功即面临外部的挑战又面临机会,通过分析团队所处环境来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对要达到的团队目的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回避风险、提高迎接挑战的能力。

第三,要以团队的目标为导向,使每个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行动计划,为了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激情,应树立阶段性里程碑。

第四,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团队成功的关键,团队任务的启动,团队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团队应把握时机来进行分析与解决,以及团队面对内、外部冲突时应在什么时机进行舒缓或消除等都必须因势利导。

第五,行动涉及到团队运行问题。即团队内部如何进行分工、不同的团队角色应承担的职责、履行的权力、协调与沟通等,因此,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也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和说明,以建立团队成员的工作标准。

学校建设项目申报建设目标和思路 篇6

汇报材料

党委书记:何立新

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项目建设背景

创建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吐鲁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我校是7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全地区唯一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地委扩大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打造成地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要求。

二、项目建设目标

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内涵提质,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经过三年建设,将学校建成为服务吐鲁番、辐射南疆地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新技术应用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全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典范,成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项目建设方案

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由“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3个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和“共享性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教学管理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子项目构成,建设内容如下:

1、重点专业建设

对接吐鲁番地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及关系民生的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建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矿山机电和护理等3个专业,带动传统专业群、新兴专业群和优势专业群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我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实现在国内同类学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秋去春回”、“三阶段、三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一条主线、双证沟通、三个结合”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并在相关专业群推广。重点专业学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订单”培养学生比例在70%以上,就业率达98%以上。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健全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形成以典型项目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模式。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技能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办法和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全面实施。

4、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提高教师职业实践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推进机制,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学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一支专业带头人领衔、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吐鲁番地委在学校师资引进方面制定了优惠的政策,对技能型紧缺人才,按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全面解决。

5、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需要,建设结构合理、设备先进、工位足够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50%以上,生顶岗实习率100%。

6、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

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经过二期工程,目前已经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现千兆进楼宇,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与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建设集公共信息、虚拟仿真实训资源、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和其它专业教学资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7、办学模式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定向培养机制、师资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构建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格局。

8、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将行业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变招生为招工,让校园文化,溶入企业文化之中。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创新作用,建立“和谐职业人”培养机制,形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型职业教育文化。

9、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点突出学生岗实习管理,健全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共育机制。探索以企业评价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性、诊断性评价为主体,终端评价为标尺的能客观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学习过程+职业态度+行动结果”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10、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建设开放的社会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项目和方向,开展 3

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成为吐鲁番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中心和区域内校企合作的牵头学校,满足吐鲁番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项目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

2、成立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办公室”和“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监控办公室”。

(二)制度保障

1、建设项目工作制度

制定《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等。

2、建立项目监控制度

制定《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经费审计暂行办法》和《吐鲁番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项目监控机制。

(三)资金政策支持

1、政策支持

吐鲁番地委行署制定了220号文件,对于来我校学习技能的学生给予政策补贴,每个学生有1500的生活补助,并且免学费的书费。

2、招生支持

吐鲁番地委行署根据本地实际,调整了初、高中学校的升学比例,按5:5的份额进入我校学习。

3、湖南省的大力支助

作为对口支援的湖南省,已将8所高职院校列入对口援助我校的范畴,在已投资援建了二栋教学楼的基础上,现已投入了4000万资金开始了新校区的建设(已开工建设),今年还要投入4000万建设资金,今后将重点加大的资金投入力度。

4、国家及自治区领导的关心支持

国家及自治区领导多次来我校考察与调研,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各项建设性的意见。

建设广东民生财政的目标及对策 篇7

建国以来, 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财政前面加的修饰词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先后出现了国家财政、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等。最近几年又提出了民生财政的概念。相反在西方国家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概念, 财政就是财政, 倒是预算支出项目中有公民权力性支出、国防支出、国内可控制性支出等项目, 对照近几年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所谓民生支出, 与西方国家的公民权利性支出内容较为相似, 由此可以定义所谓民生财政实际上也就是通过财政支出来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实现, 解决公民基本权利等基本生存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基本权利, 核心就是生存权, 但是建国六十年来, 公民基本生存权实现状况并不理想。前三十年由于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使得全体国民都普遍贫困, 基本生存权没有解决好。改革开放后, 在市场化取向改革中, 政府一直以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 居于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范围内的民生问题反而更加突出, 因此十七大报告特别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 民生财政并不是什么新的财政模式, 只不过是在经济发展到了现阶段, 保障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对财政工作的内在要求, 即通过财政收支的合理安排, 保障和改善民生, 形成“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和谐格局。

(一)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民生财政可以拆分来解释:“民”指的是普通民众, “生”就是指的普通民众的生存问题。从字面上讲, 民生就是普通民众的生存问题, 具体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民生财政, 概括来讲, 在整个财政支出中, 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 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民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包含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它包含的内容就较少, 而当经济发展上升一个层次时, 民生所含内容不断地外延。

(二) 民生财政包含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 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 亟需政府以财政加以介入, 通过再分配去缓解和完善。为此,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针应有重大改变, 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 强调关注民生、服务民生, 从而要求财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民生上来,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针对广东省现行财力状况, 将民生财政的范围界定为民众最为关注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另外, 当前这几大领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应该加大对这几大领域的支出, 确保广东省居民能进行较高的教育水平, 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养老保障。以民生财政为抓手, 确保幸福广东工程的建设。

构建广东民生财政的基本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一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 财政收支二十年来一直保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构建民生财政已具备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基础, 但是广东民生问题相比全国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突出, 因此, 建设广东民生财政更加任重道远。基于此, 广东民生财政建设的基本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结合广东省具体省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我们设想的目标是:近期目标就是经过3—5年努力, 在十二五期末基本解决全体广东户籍人口的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等基本民生问题, 力求实现民生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解决广东省常驻人口的民生问题, 实现民生发展超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民生相关领域的具体目标可分为:

(一) 公共教育的目标

1. 近期目标

广东省户籍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同时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均衡粤北、粤东、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教育差距。

2. 远期目标

基本实现全省城乡教育的均衡和地区教育的均衡, 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 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解决好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教育问题。

(二) 医疗卫生的目标

1.近期目标

构建与广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相协调的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 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为居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实现医疗保险的跨区域报销制度, 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远期目标

不仅实现广东省户籍人口的健康指标进一步提升, 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在不同区域间、城乡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基本均衡,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三) 社会保障的目标

1. 近期目标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管理体制,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进一步扩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范围, 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养老保障, 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 远期目标

实现养老保障在城乡间的无差别, 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提高养老保障的统筹层次, 实现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以省为主, 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不仅能在广东工作而且能在广东养老的目标。

(四) 住房保障的目标

近年来, 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但房价偏高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居民对住房承载力在最近几年明显下降, 居民的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

1. 近期目标

首先要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同时也逐步将非户籍人口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到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完成特困户的危房改造。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东财政年鉴》编制

2. 远期目标

全面实行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 根据财政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 按照“动态调节”原则, 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保障人群的重点应从低收入者到中低收入者逐步调整, 同时, 解决好非户籍人口的住房困难问题, 基本解决房价过高给居民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 基本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构建广东民生财政的基本路径选择

建设广东民生财政并不是政府对老百姓的恩惠和施舍, 而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单靠政府单方面自愿加大民生投入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而且也难以持久。因此, 必须通过人大立法, 迫使政府依法行政, 才能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以实现。既然广东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民生财政, 那么就必须将民生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予以地方立法。为此, 在十二五期间, 省人大可以考虑出台《广东省民生财政建设条例》, 在条例中要清晰界定民生财政的概念、民生财政的内容、民生财政的目标、民生财政建设中各级政府的责任, 建设民生财政的体制机制, 民生财政建设的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路径可以分为:

(一) 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为民生财政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 因此应逐步建立规范的政府收入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是财政增收的源泉, 只有支持经济发展, 做大财政蛋糕, 确保财政收入有效增长, 才能有更充裕的财力支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 一靠制度, 二靠强大的财力。做大财政经济的蛋糕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 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经济, 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 积极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此外, 还要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培育新的财源。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在“建设财政”时期, 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之后, 逐步走向“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支出安排都是指向市场不能解决的各类公共性问题。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 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应转向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 如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财政改革与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 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财政的持续稳定发展, 但离民生财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民生财政体系不健全, 政府用于弥补民生领域“职能缺位”的开支仍然不足, 而一般经济建设领域开支“越位”过多, 经济建设经费在财政主要开支中比重仍然较高。建设民生财政, 还要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降低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 政府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 同时还要保持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规模, 逐渐形成以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为主的民生财政机制。

(三)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 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制度

现行政府职责并没有通过法律予以明确, 这导致了政府间支出职责的相互推诿。应在现有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的基础上, 结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事务的支出责任, 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经济发展。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 明确省对市、省对县的体制设计中应协调好市与县的责任分担工作, 避免政府职责的缺位。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是在源头上强调政府职能边界“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的基本要求, 政府的职能应定位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活动的边界和内容。政府应该逐渐退出竞争性盈利领域, 转而加大对民生相关方面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 首先, 对各级政府交叉重叠的事权进行明确细分;其次,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各级政府的事权;再次, 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在各级政府间予以明确。

(四) 增强财政透明度, 规范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

财政分权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日益增加。经济越发达, 预算对地方政府的约束程度越低。约束的降低, 导致了地方政府支出随意性的增强。例如, 被用于文教科卫的预算支出经常被挪为他用, 这导致了表面上民生支出较高, 而实际上民生支出较低的尴尬状况。为防止上述状况的出现, 应加强对民生支出资金的监管, 加大民生资金挪用的处罚力度, 确保民生支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五) 规范行政运行机制, 改革政绩考核方式

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篇8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学术研究,通常是按照学科切块、分类实施、归类管理的。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强化学科建设视为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龙头”与“抓手”。显然,这事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一所高校,如果大部分学科建设得都很优秀,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一流大学;如果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一般,但有一个或几个水平高、影响大的学科,那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时,其考察、分析、评价的对象,常常也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学科。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分类定级、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所谓学科体系,特指众多学科依据学理架构起来的科层化建制,其载体便是权威部门颁布的《学科目录》。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最高层级叫学科门类,次之为一级学科,后续的层次便是二级、三级学科了。一般说来,只有进入学科体系(也即《学科目录》)的专业设置,才是学界与官方共同认可的体制内学科。

中国曲艺虽然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400多个曲种,虽然已有3000多个演出团体、30多万从业人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外没有这个学科,我国的曲艺教育与研究,长期徘徊在学科体系之外。这一缺憾,严重制约了曲艺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于曲艺界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成果的增量以及研究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在曲艺已成为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品种之一的当下,仅仅局限于中专、大专层次的曲艺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层次、创新型曲艺人才的迫切需求。

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创建曲艺学的构想。近年来,建设曲艺学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在曲艺名家、中国曲协的一再呼吁与全力推动下,曲艺学科的框架已现雏形,其添砖加瓦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笔者以为,建设曲艺学科,是促进曲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既有合理性、必要性,更具前瞻性。

一、曲艺学科建设的目标

我国的学科体系,经历过临时套用国外(尤其是苏联)模式的初始阶段。学科体系的规模化、制度化建设,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代初。

“1981年,为了审批我国第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点的需要,教育部汇总和参照国内外设置学科专业的情况,组织拟定了第一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经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讨论修改,形成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草案)(征求意见稿)》。”①此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又分别于1983年、1990年、1997年和2011年对学科目录进行过四次调整与修订。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界与主管部门已形成了共识:将“动态调整”与“优化结构”认定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②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这份《学科目录》中,设置了13个学科门类和110个一级学科。艺术学,作为13个学科门类之一统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5个一级学科,曲艺学暂时缺席。

据此,笔者以为,曲艺学科的建设目标,从制度层面上说,应该是在主管部门下一次修订、调整学科目录的时候,努力将曲艺学纳入学科体系。具体说来:

1.争取将曲艺学增列为艺术学门类下的第六个一级学科。

2.如果将曲艺学列为单独的一级学科,争议与阻力过大,也可将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增列“曲艺与××学”或“××与曲艺学”上面。

3.如果有人认为,让曲艺学一跃成为一级学科步子迈得过大,拟可在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下面,增设一个二级学科“曲艺学”,因为“曲艺是戏剧之祖”。

一般说来,学术研究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也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后援。因此,从学术的层面看,曲艺学科的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抓紧建设。

首先,应加强对于曲艺原理与曲艺史论的研究。

一个学科不能没有自身的原理,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史论。曲艺原理与曲艺史论,无疑是支撑曲艺学的两块重要基石。其研究水平及成果,也是衡量、评估曲艺学是否成立、能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重要指标。

就曲艺界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人们对于曲艺原理的研究,似乎还不够充分,特别是有影响的曲艺原理、曲艺美学、曲艺哲学类著作,或许还未面世。有些论著依然停留在散论、杂谈的层面上。对于曲艺史论的研究,情况稍微好些,但其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曲种史、名家史以及区域曲艺史的范围内,特别有分量的《中国曲艺史》《中华曲艺史》以及《曲艺通史》,可能还在编撰中。

其次,应加强对于曲艺表演与曲艺创作的研究。

艺术学门类下的几个一级学科,都很重视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的研究。因为这个方向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不同艺术门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层次。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曲艺人才的培养采用的是师徒传承制。这种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艺术教育模式,虽然也能出人才,甚至出大家,但是毕竟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尤其不利于多出、快出高层次的精英人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表演论与创作论的研究,不仅仅指表演类、创作类的教材、教案编写,完整意义上的表演论与创作论,应该具有理论高度,应能涵盖众多曲种,应能引领当代曲艺的表演与创作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曲艺界的表演与创作理论,大多还局限在具体曲种的表演或创作的探讨层面上,宏观或中观层面上的曲艺表演论、曲艺创作论,或许需要曲艺名家与理论专家携手合作完成。

nlc202309081332

第三,应开拓曲艺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比较研究。

交叉研究,既是业界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栅栏,是学界共同的呼声,也是当代学术研究之大势。曲艺理论工作者,可以在曲艺叙事学、曲艺符号学、曲艺管理学、曲艺市场学、曲艺观众学、曲艺心理学、曲艺文化学等学科交叉领域积极探索,辛勤耕耘,作出一番成就来。

此外,在不同学科之间展开比较研究,既是对本学科研究的拓展,也是“再认识”“再发现”对本学科的规律与精彩的路径。曲艺理论工作者,完全可以在中国曲艺与西方说唱艺术、汉民族曲艺与少数民族曲艺、中国曲艺与传统戏曲之间展开比较研究,以深刻认知中国曲艺的本质、特性、优势、特色等,进而为中国曲艺的健康发展提供视界开阔的理论支撑。

从教学层面上看,曲艺学科的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先进、符合曲艺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质课程体系上。为了全面实现曲艺学的建设目标,曲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借鉴成熟学科的许多经验与做法,并结合曲艺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作出改进与调整。

但凡成熟的学科,其课程体系大都是由这样几个课程板块构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践课、特色选修课。

若套用这个模式,曲艺学科的课程体系或许应该由这样一些课程群组成:

1.通识课:可开设艺术美学、艺术概论、艺术批评、非遗文化、民间文学、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可开设曲艺概论、曲艺史论、曲艺表演、曲艺创作、曲艺批评、曲艺大师研究等课程。

3.专业课:开设若干门主要曲种的表演、创作(含曲种文学创作、曲种音乐创作)及批评类课程。

4.教学实践课:可延聘有经验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开设此类课程,并安排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5.特色选修课程:可开设曲艺叙事学、曲艺管理学、曲艺文化学、曲艺研究方法论等选修类课程。

依据笔者并不全面的了解与观察,各级各类曲艺院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完善,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二、曲艺学科建设的路径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目标的确定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路径的选择,同样也不容小觑。依据目前曲艺教学与曲艺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曲艺学科建设的路径是动员各方力量,建立联合舰队,有分工、有合作地迈向既定目标。

在曲艺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努力发挥曲艺专业院校、曲艺专业系科的作用。在上述院校及系科工作的教师,是曲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综合性大学与科研院所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尽量吸引那里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曲艺学科建设,进而形成学科建设的又一个集团军。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摒弃“重技轻艺”的陈规,也要防止“重道轻器”的趋势。应建立合理机制,促进双方取长补短、互利互惠。

曲艺专业院校与曲艺专业系科,承担着培养曲艺表演、曲艺创作、曲艺批评等一线人才的要务。这类院校中的教师,与曲艺教学、实践长期保持着“零距离”的接触。对于曲艺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曲艺表演、曲艺创作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对于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曲艺实践型人才,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应鼓励、发动他们在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各级主管部门,应在帮助这支队伍提高学历、职称以及理论水平等方面,制定出可行的规划以及倾斜政策。

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曲艺研究的专业团队虽然不是太多,但有一批与曲艺学相邻、相关的文学、美学、史学、文艺学、艺术学、戏剧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只要能让他们的研究兴趣发生一点挪移,曲艺理论的研究队伍将迅速得到扩大。其次是经验的优势。大规模的学科建设,我国是从30多年前开始的,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大多经历过一个甚至多个新兴、交叉、复合型学科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学科建设需要讲学理,学科建设有规律、门道可寻。因此,动员、吸引更多的人文学者参与曲艺学的建设,尤其是曲艺学的基本理论建设,当为明智之举。第三,在重大招标课题的承接、曲艺学的原理研究、交叉研究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上,综合性大学及科研院所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此外,成果推广、扩大影响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手段极为发达的当下,关起门来搞学科建设的传统做法已经不合时宜。有些举措,如定期举办两岸三地或世界华人的曲艺学研讨会,倡导成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曲艺学研究会,常常能够起到繁荣学术、影响社会的功效。

总之,曲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人参与,需要赢得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诚然,一个新的学科能否进入《学科目录》,需要经过专家认证,并要通过审核批准,但是,只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范、规则与规律,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地作出成绩作出影响来,曲艺学的学科建设目标,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教学与科研层面,都会在不远的将来势不可挡,顺理成章地变为现实。

注释:

①秦惠民、申素平:《教育类一级学科设置探讨》《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第42页。

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

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篇9

1、为了增强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师德建设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承诺书。

2、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与每一位教职工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把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人头,做到师德建设无死角、无漏洞、无空白。

3、承诺内容:职业道德、劳动纪律、教风建设、师德师风、会风建设

4、学校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对教师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要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师德师风监督信箱收集信息

5、学校要成立督查组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进行指导、检查、总结。重点检查教师的劳动纪律、有偿补课、乱定复习资料等问题。

6、政教处要对学校教师在接待家长的态度、安全工作的履行、值周工作的到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进行检查和考核。

7、教务处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课外有偿补课进行检查和考核。

8、工会要对教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进行指导和检查,严禁教师在工作之余参与“黄、赌、毒”

9、教职员工要严格执行目标责任承诺书内容,学校将组织督查组不定时的进行检查,对于违纪违规的人和事,一经查实,将视情节轻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人和事要上报教育局。

上一篇:四年级读书心得100字下一篇: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