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推荐13篇)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1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活动目标:

1、能表现花的基本特征,运用多种色彩作画。

2、在拼贴过程中,感受蝴蝶翅膀的对称。

3、初步感知构图,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蝴蝶,欣赏过各种美丽的花。

物质准备:教师事先在瓷砖墙上画出各种颜色、形状的花,颜料(稍稀释),排笔、棉棒,塑料图形片(用水沾湿),蝴蝶头饰,抹布,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师:蝴蝶宝宝和妈妈一起出去飞一飞、玩一玩吧!放音乐,教师与戴蝴蝶头饰的幼儿共同舞蹈。

二、谈话活动,引发幼儿观察。

师:宝宝们,我们到花园里采花蜜吧!你看到花园里有什么样的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观察,并进行讨论。

教师小结:花儿有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花瓣,有的开放了,有的没开放,是包在一起的。师:可是这个花园只有这么几朵花,不够我们来采花蜜,怎么办?

三、提出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你想种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花瓣的花?幼儿自由讨论回答。师:那我们把花种在花园的什么地方? 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在花园里种出不同形状花瓣、不同颜色的花。

2、用塑料片片拼一拼,找出更多的蝴蝶朋友和我们一起玩。

幼儿绘画,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不同形状花瓣、不同颜色的花,提醒幼儿注意拼贴蝴蝶翅膀是对称的,注意画面中的蝴蝶和花的位置。

www.hoing.net

四、展示幼儿作品,欣赏评价。师幼共同欣赏集体作品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2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情境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依然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游戏法、操作法等教育方法和策略虽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受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活动仍然存在沿袭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呈现教学内容,注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弊端。从而促使美术活动或远离幼儿的生活,或偏离幼儿的真情实感,或使幼儿学习的乐趣淹没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因此,怎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良好的策略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情境通常指对人发生作用、产生意义的环境,这种作用与意义源于人与周围人、事、物的“交往”和“对话”。相对于中大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更具具体形象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持续对话中建构着关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获得发展。从此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情境教育入手,以各种环境事物为主题,通过运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将美术活动还原为幼儿自主体验的意义过程。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小班幼儿自在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经验、获得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受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儿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情节有创作的兴趣。因此“发掘生活情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要求教师从幼儿生活环境中取材,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社区里的飞鸟鱼虫、爸爸妈妈、老师同伴……这些贴近生活的各种人、事、物都打动着幼儿,吸引着幼儿,都可以适宜地设计为美术活动的内容。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使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过程。例如,在三八节“漂亮的妈妈”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妈妈在家劳动时喜欢穿围裙,于是有些幼儿就选择了折纸,折成了很多小花粘贴在围裙上,认为妈妈穿围裙很漂亮;有些幼儿还选择了在围裙上画五颜六色的线条,说妈妈喜欢穿有彩色条条的围裙。通过教师的引导,有些幼儿说“妈妈的头发最漂亮,弯弯的,长长的。”于是就生成了“给妈妈设计发型”这个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为妈妈设计了很多种发型,有弯弯的长发,还有短发,还有的把妈妈的头发画成了红色,告诉老师“这是妈妈新染的颜色”。幼儿沉浸在为妈妈设计发型的愉悦中。通过不同内容的美术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而且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与生活情境充分互动,以使其对事物加深理解、丰富表象,便于创作。其有效途径是指导性的观察,通过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帮助他们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扩展美术创作经验。由于“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有序观察技巧,并通过启发、迁移等方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展开想象。此外,教师还要减少约束,尊重幼儿的观察体验,允许幼儿对观察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提高他们观察思维力的同时,关注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获得。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给树叶宝宝穿衣服”的涂色活动时,幼儿都将树叶的颜色说成是绿色的,通过教师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落叶,并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落叶的颜色和形状,萌萌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是黄色的。”琪琪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有绿色还有红色。”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是长长的。”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像手。”回到教室再组织幼儿进行涂色的时候,有些幼儿在一片叶子上涂上了红色、绿色,还有黄色……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漂亮,颜色各异。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而且还学会了观察,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二、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人际情境指的是由人际交往所构成的心理环境。虽然从表面上看,模仿在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之一,美术也是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思维和自由创造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一个开放、包容、互动,能给予幼儿支持的人际情境能促进幼儿自然流露情感,从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在获得美的陶冶和愉悦时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因此,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情感支持,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肯定,接纳他们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奇思妙想,并且不以作品是否客观、真实为原则评判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悦。例如,在玩色活动中,亮亮用板刷将画纸上的太阳刷成了深蓝色,同桌的小朋友看到后说:“太阳不是红色的吗?怎么变蓝了?不好看。”亮亮说:“那是因为要下雨了,乌云挡住了太阳。”说完,亮亮感觉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顿时有些失落。教师见到了这种情景,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而是表扬了亮亮的想法,并且在全班这小朋友面前讲评了亮亮的作品,表扬了亮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除去情感支持,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和灵活的策略支持,使幼儿随时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维持创作动机。在区域活动中,几名幼儿在美工区在画“毛毛虫”,幼儿在画毛毛虫的身体时遇到了困难,乔乔着急地说:“老师毛毛虫的身体我画不圆?”教师及时将准备好的一个个毛毛虫身体的圆形卡片给了乔乔,告诉乔乔可以借助小卡片,把圆形小卡片拓印在纸上连起来就变成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了。乔乔高兴地画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觉得特别满意。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画,其他幼儿也拿起了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地画了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自己的毛毛虫画的都很棒。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以平行绘画的形式介入活动中来巧妙应对幼儿的需求。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针对活动的难点进行引导,如: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圆形连接起来的,不要把圆形分开,要不毛毛虫的身体就会断了。孩子们在绘画时就将圆形一个个连起来,并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迁移、整合已有经验,进一步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支持性的人际情境不仅取决于教师,也源于同伴。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和与成人间的关系是儿童世界中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同伴关系作为其中的水平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比与成人间的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Hartup,1989)。虽然美术活动强调个人创作,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通过积极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激发与启迪。例如,在“帮助大树妈妈找树叶宝宝”剪纸活动中,有些幼儿将叶子剪成了直线,有些幼儿叶子边剪的不是很光滑,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对于剪得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且让这名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叶子,怎样剪才能将叶子的边剪成弧线,这名幼儿边说儿歌边演示:“爬呀爬,爬山坡,爬到山顶下山坡……”幼儿通过借鉴同伴的经验来学习,更能激发参与活动的欲望,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启迪。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性

随着人们对美术活动本质认识的深入,幼儿美术活动与游戏的联系就愈加紧密。“幼儿美术活动,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美术活动,仅仅是一种自发自为的涂鸦行为。幼儿最初并非出于塑造形象而使用工具,更不是利用材质、机理等表达式表现自己内心和客观世界,而是将工具材料视为可操作的有‘意思’的‘玩具’”“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意识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自然状态下自由发生的,是幼儿生命进程不可缺失的游戏活动、简约的审美活动。”美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使美术活动游戏化变得顺理成章,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拉近了美术活动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距离,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创作,在创作中享受快乐。

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首先表现为活动任务游戏化。教师结合活动特点和所需材料等客观要素将教育意图融进一个个幼儿能够扮演或担当的角色活动中。受形象思维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总能激发起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想象、主动操作,从而有效增强了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情趣性。例如色彩活动“秋天的果实”中,教师利用涂鸦墙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大果园的情境,幼儿化身为魔术师,拿着板刷自由自在的为果园里的水果宝宝涂颜色,给果树妈妈和树叶宝宝换衣服;在绘画活动“好大的毛毛虫”中,教师先请幼儿扮演毛毛虫,引导幼儿发现毛毛虫的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圆圆的,并且每个圆都连在一起,在之后的绘画中幼儿从“让毛毛虫快长大”的想法出发,反复画圆的枯燥无味荡然无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美术活动中往往过于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幼儿美感和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美术技能也是顺利进行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美术活动中,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还表现为技能传授游戏化。教师在引出技能知识点、强调常规要求等各环节,以及细节指导时都要注意使用符合游戏情境和角色身份的言语表达方式,此外,还要根据创设的游戏的特征和教学本身的需要,尽量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行操作、训练和体验。例如,在线条画“喜欢水的鱼宝宝”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情境——鱼妈妈带鱼宝宝在水里游,鱼宝宝喜欢很多很多的水,引导幼儿为鱼宝宝添画水波纹。教师将波浪线的技巧编进儿歌“小鱼小鱼水中游,向上游,抬抬头,向下游,快加油!”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一条条波浪线,在学习的同时又体验了成功感。

四、总结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教育者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还能在满足幼儿生理、安全、表达等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激活思维,唤起情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7(03).

[2]赵玲.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几点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之我见 篇3

一、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1.随意性: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文字清晰的表达感情,但孩子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用意象的方式反映出来的主观感受和愿望,这就是被称为“涂鸦期”的初级绘画阶段。我们看到幼儿从随意的、缺乏控制的涂鸦向有控制的、命名的涂鸦发展的过程。刚接触画画时,是随意的涂鸦。他们不停地用油画棒,在纸上圈涂或来回画各种长线、弯线等,他们表现出喜欢参与,喜欢在纸上涂涂抹抹,但通常没有其他的创作意图,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无意形成的,纸上反复圈涂的圆圈也许就是棒棒糖、是太阳、是一个宝宝,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作此画的幼儿当成一个气球。总之他们对作品的解释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2.简约性:小班幼儿绘画总是把眼前的物象画得极为简化。记得第一次让幼儿画自画像,他们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当人头,添上二个黑点作为眼睛,几根短线竖在头顶成头发;耳朵、眉毛被忽视了,对身体的形态也视而不见,圆圈下面两条短线就是脚。他们凭持着自以为是的简单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块组合画面,但是这确是儿童心理的真实反映,格式塔心理学称之为“简约合宜”。即他们观察事物的整体,只注意单个物象,注意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复杂的、次要的视觉刺激,则基于心理本能视而不见,只记取自认为有用的部位却不取映入眼底的部分,随意象而驱使。

3.情境性:对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游戏,孩子们在玩中画。他们常常把所画对象拟人化而自言自语:“苹果宝宝、小鱼吹泡泡、树叶宝宝穿花衣……”。记得综合活动《帮小熊铺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师首先用大约两分钟的时间讲了小熊家门前的路坏了的原因,此时近三分之二的幼儿目光是游离的,而当教师出示铺路用的彩纸、颜料、油画棒时,全部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都表现出了积极与兴奋。

4.从众性:这一阶段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性是相当明显的,他们甚至经常会受同伴或教师的影响改变作画的位置、材料和形式,即别人画什么他也要画什么,甚至希望使用和同伴一样的工具,在同一张纸上画画。这种现象也说明随着情感社会性联结的建立,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已进入到社会化进程中的伙伴关系发展阶段。在《我帮妈妈挂毛巾》活动中,经提示孩子们很快就能两两分工合作,或一人打扮一半毛巾,或错开位子画,共同打扮他们自己的毛巾,大胆地和老师、同伴尝试着不同材料,有的用油画棒画格子,有的用纸卷、积木、萝卜、藕等在长长的纸毛巾上印画,部分犹豫的幼儿在观察同伴之后也能愉快、投入地参与其中。

二、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策略

1.适宜、有趣的情景创设。

心理学对幼儿阶段的分析表明:儿童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趣”能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开端,是学习的动力。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时间维持不长,因此,教师创设情景优美、情节简单、直奔主题的游戏情境,能调动起幼儿的绘画兴趣,让他们较快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

如:引导幼儿画长短竖线而开展了美术活动《小兔吃青草》。活动开始时,老师边出示一幅有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几只神气的小兔子的大背景图,边说儿歌“小白兔,白又白,爱吃青草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当老师提问“小朋友,谁来在草地上多种些小草,让小兔吃到青青草呢?”直接把长短竖线的练习融入了“喂小兔青草的游戏”的游戏情境。“老师,请我,请我。”孩子的绘画兴趣很快地被激发,而积极地参与到这种情境下游戏活动中来,一边用绿油画棒合作画出“青草”(长短不一的竖线),并一边不断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着:“小兔,给你吃青草”。老师的引导“给草地长满青草,让小兔吃得饱饱的”,更让沉浸在这快乐游戏情境中的孩子们,不停地在这大背景图上涂画着直到纸上画满。

可见小班美术中,适宜的游戏化情境、直奔主题的指导语,更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涂鸦兴趣,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去。

2.简便、多样的材料提供。

这一年龄的孩子对美术活动已有一定的兴趣,适合他们的美术活动材料也较多,只要难度适宜,操作简单,油画棒、画笔、颜料、彩纸、橡皮泥、面团、印章等材料都会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喜欢的。一些自制的材料和废旧的纸盒、瓶罐以及许多常见的生活用品、自然物品也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好材料,如:印章画中,除了现成的印章,还可用各种积塑,以及旧报纸做出的大小不一的纸团作印章,瓶盖、毛线、弹珠、树叶等等,随手拈来皆是宝。孩子们拿这些司空见惯的材料,尝试压、推、拉等多样方法在纸上印出各种图案,既好玩又好看。

3.自由、多样的表达机会。

创造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式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进入下一阶段作好准备。”倘若不断地给予儿童新鲜的印象和有目的的视觉刺激,通过自由的绘画实践训练,把内在的心理本能转化为外向的积极探索,并适序的引入理性的启迪,使直觉本身经由理性的推理、概括认识而转化为表象的形式,这样孩子对绘画涂鸦期的“简化”特征才会有自觉的体会和主动的把握,使儿童的思维和绘画技法扶摇直上。如:在美术活动区域中,提供光头宝宝、没有窗帘的窗户、白手帕等多种作业材料,以及油画棒,满足幼儿在起床后、自选游戏时给宝宝长长头发、挂窗帘、画手帕格子等涂画, 幼儿逐渐获得画长短线的经验,体验动作控制和熟练的乐趣。

另外,老师可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对同一的人或物反复观察,使幼儿在丰富感知经验中提升他们的绘画表达能力。如:在《我能干》主题活动活动中,第一次老师请小朋友画自画像,每个人把自己画成多是蝌蚪式的人:一个圆头+几个短线头发+两条长线脚。根据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①带孩子们到舞蹈房照镜子,看看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长相;②游戏:找找我的小嘴在那里,幼儿辨认自己的身体各部位;③说说:我真能干;④手掌印画;⑤自画像;⑥宝宝穿花衣等活动的开展,孩子对人的认识丰富了,笔下的人物形象有了身体,有了五官,有了表情……。

可见,幼儿多次美术活动过程的反复,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这一次次的反复涂画中,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胆怯、自卑得以克服,经验和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其自信心得以建立。

4.积极、向上的作品评价。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腕骨,发育很不完善,在拿笔画画时,就会出现一种本能的“自由”,画出的画就会不成比例、不流畅。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评价,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童眼”去看、去欣赏。说白了,就是和孩子来谈他的画,让他觉得你懂他的“语言”,让孩子更信任你、尊敬你。

最好的谈画时机,是孩子刚画完,主动给老师看、创作意念仍清晰、兴致正高昂时。作为老师可面露微笑,以开放式的问话和孩子交谈,除了可仔细分享画中的每个细节,还可进一步扩大及延伸孩子的创作空间,对孩子抽象思考能力的养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在谈画的过程中,孩子可内省自己所画所作,有助其提升绘画的美感和表现自我画风的特质,亦能在正确、有效的回答中,让孩子了解画中的造形特色,和别人对他画作的感应。

通过我们的研究,可见美术活动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一种随意、愉快的涂鸦游戏。作为教师,创设游戏化美术活动的情境,提供适宜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大胆投入多样的美术活动,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应答和评价,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发展。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蝴蝶翅膀对称的图案,学习用对印画的方式表现对称。

2、迁移已有经验,能够用各种线条、图案来装饰蝴蝶。

3、大胆制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PPT、人手一张蝴蝶形状的黑纸。

2、红、黄、绿颜料,棉签,抹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一班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看是谁呀?

教师:今天晚上他们要开蝴蝶晚会,大家都要穿上美丽的衣服去参加晚会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二)幼儿观察蝴蝶,发现蝴蝶左右对称的特称。

教师:蝴蝶翅膀上有什么呀?

教师: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他们是对称的。

(三)教师示范,提出活动要求。

1.出示一只黑色蝴蝶。

教师:这只蝴蝶好伤心啊,她在偷偷的哭泣呢?原来她没有漂亮的衣服,我们帮她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用什么帮助蝴蝶呢?

教师:蝴蝶翅膀打开来,棉签轻轻画下来,蝴蝶蝴蝶合起来,蝴蝶翅膀打开来。

教师:棉签上也有标记,什么颜色放什么颜料盒里。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幼儿大胆制作任意形状的衣服。

2.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并尝试用不同的颜色。

(五)教师讲评。

教师:你给她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教师:除了颜色,还有什么形状的衣服?

教师:谢谢你们,今天蝴蝶可以穿上美丽的衣服参加晚会啦!

教学反思:

教师能巧妙地运用蝴蝶的对称来实现印画,在介绍操作步骤时,能用押韵的儿歌来让幼儿熟悉步骤,这种形式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但是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考虑不够周全的,比如没有考虑颜料和色纸的搭配,导致很多颜色都不太明显,影响了作品的效果。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5

活动目标:

1.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装饰蝴蝶翅膀。

2.掌握左右对称绘画的方法,体验绘画蝴蝶的乐趣。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过程:

一、利用课件,欣赏各种蝴蝶。

1、你们看小蝴蝶真的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蝴蝶吧!

2、幼儿在欣赏蝴蝶的过程中,教师用诗化的语言赞美蝴蝶。在幼儿感受美的同时,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的情感。

3、提问,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

二、播放范图课件,利用故事情景进行讲述。

三、幼儿描述,教师范画。

1、请幼儿说一说想带小蝴蝶“去***地方,给它添上***的花纹”,孩子边描述,教师边进行绘画的示范。通过蝴蝶翅膀的范画,了解线条画的整体装饰效果。

2、教师出示线描画的几个基本的装饰纹样的线条,请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装饰蝴蝶的翅膀。

3、激发兴趣,明确任务及完成方法。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

四、每人一张蝴蝶形状的彩色纸,请幼儿装饰:

1、引导幼儿将蝴蝶的翅膀划分区域,注意左右对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同的线条装饰,并大胆创作排列。对个别幼儿适时进行指导。

3、随时进行绘画常规的学习习惯培养

五、展示交流

教学反思: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了线描画,对于有的线条宝宝的绘画掌握的不是很熟练,有的画的歪歪扭扭的,所以这一次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下次有空还是要先单独练习几次线条的练习。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 篇6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黄河、雄厚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为了让幼儿认识彩陶,感受、体验彩陶的美,我们设计了系列活动“辉煌灿烂的甘肃彩陶”,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构建和获取有关彩陶的知识,感受并喜欢本土文化,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小班幼儿对彩陶艺术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富有儿童情趣,与他们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相符。通过简单的捏塑活动能给他们的创作提供广泛的空间,让他们更直接地参与艺术活动,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为中、大班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陶碗的造型特征,并尝试捏制小陶碗。

2.乐意向别人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彩陶的知识和简单的泥工技巧。

2.教师制作的陶碗实物与图片、陶泥、泥工板。

活动重点:掌握用团、捏的技巧捏制小陶碗的`方法。

活动难点:能独立捏制出不同造型的小陶碗。

活动过程

1.观察小陶碗,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1)自由欣赏各式各样的陶碗实物,观察陶碗的色彩及外形特征,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提问: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小泥碗)

这些漂亮的泥碗上有哪些你认识的图案和颜色?(有各种线条、花纹图案,有红色、黑色、棕色等)

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这些都是用陶泥捏成的小泥碗,再画上图案就成了美丽的小陶碗。

(2)请幼儿用手摸摸泥碗,说说触摸的感觉。

提问:摸摸这些小陶碗有什么感觉?

激发幼儿制作的愿望:“我们一起来制作美丽的小陶碗吧!”

2.教师示范,幼儿尝试捏泥碗。

(1)示范步骤。

①选泥、分泥:选择适当的陶泥,并将泥块分为适合捏制的大小。

②团泥、捏泥:用团的方法将泥块团圆,然后将团好的泥团放在泥工板中间,用手掌将泥团中部压扁,两手配合捏出碗边,并转动泥工板将泥碗捏圆成型。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

①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制作泥碗;

② 制作时大拇指要放在泥团的中间,尽量将泥碗捏圆;

③注意用泥卫生,知道将散落的泥团收拾起来。

3.欣赏作品,相互交流。

积极鼓励幼儿向同伴和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制作的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1.在区域活动时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陶碗。

2.将捏制好的小陶碗上色,感受在泥上着色的乐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园《甘肃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组在小班进行彩陶主题活动实践的一次尝试。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彩陶形象直观的外部特征,我们让孩子们通过看、摸、捏的过程慢慢走近彩陶。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7

小班幼儿年龄小,美术活动很难开展。往往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大通,结果孩子们两三分钟就画好了,或者说:“老师,我不会画!”

如何在小班开展好美术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上美术课呢?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的这个活动。通过孩子们喜欢的、熟悉的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惊险紧张的游戏中完成教学目标。

二、叙事与分析

《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练习画竖线,以及在游戏中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情感。

叙事:活动一开始,老师扮演的兔妈妈和孩子们扮演的兔宝宝们一起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舞。突然,随着沉闷、缓慢的音乐响起,大灰狼走到了小兔子们的家。嘴里不停地说:“我的肚子饿极了,小兔的肉好香呀!”然后,兔妈妈(老师)对孩子们说:“别害怕!”并不时地对大灰狼进行反击,大灰狼逃走。

分析:欢快的音乐与沉闷的音乐相继出现,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危险的到来,同时兔妈妈带领孩子们进行反击,告诉他们“别害怕”,鼓励孩子们不怕强敌等,都是一个很好的情感教育方式。

叙事:兔妈妈(老师)对孩子们说:“大灰狼就住在附近,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们怎么办?”引起幼儿的讨论。最后大家商量:“我们把家用‘篱笆’围起来!”这时,老师教孩子插“篱笆”:要从上而下,插得直直的。孩子们都很乐意画。这让孩子们初步练习了画竖线。

分析:大灰狼的到来引发了“如何保护家园”的讨论,进而得出要用插“篱笆”来使“家”牢固起来,符合孩子们的意愿,并进行了第一次插“篱笆”(画竖线)的练习,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主题上,孩子们也很乐意去做。

叙事:第二次,大灰狼又来了,它边走边说:“哇,插上了这么多篱笆,看看有没有地方可以钻进去。”听了大灰狼的话,兔妈妈(老师)鼓励孩子们别怕,赶快补插“篱笆”。孩子们再次练习画竖线。告诉孩子们“篱笆”要从上往下,插得长一些,密一些,巩固竖线的练习。大灰狼进不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分析:大灰狼的一番话让孩子们赶紧检查“篱笆”插得是否密实,很自然地进行第二次练习画“竖线”。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时刻都有新鲜感。

叙事:大灰狼走了,兔妈妈(老师)说:“大灰狼肯定还要来,我们再检查一下哪里的‘篱笆’插得不够密,不够长,我们要把家造得牢固一些。”在兔妈妈(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篱笆”,补插了一些“篱笆”。当大灰狼再次走来时,它哪里也不能进去,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最后,大家随着音乐一起欢庆胜利。

分析:兔妈妈建议孩子们再次检查“篱笆”是否够密够长,孩子们第三次进行竖线练习。大灰狼无机可乘,灰溜溜地走了,孩子们庆祝胜利。整个过程孩子们从紧张到轻松,体验到了不畏强大、机智斗敌的快乐情感。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艺术活动,我选择了在室外水泥地上作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没有约束的空旷的场地上任意地发挥。在整个活动中,因为融入了游戏,孩子们的情绪一直处于高涨和兴奋状态。他们不厌其烦地、非常乐意地根据情节的需要画又长又直的竖线。通过这个美术活动,我对游戏、语言、音乐、作画工具与美术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1. 游戏与美术活动。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在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活动也是表现、宣泄自己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只有当孩子们愉快的或消极的情绪在画纸上留下对他们个人来说有意义的痕迹时,游戏的同化思维特征才会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演绎。

孩子们的天空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竖线想象成“篱笆”,并乐意不停地画呀画。“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老师只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自由地翱翔。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喜欢借助于绘画这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须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才会充满生机,产生互动,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对于他们来说,美术活动和游戏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2. 美术活动与作画工具。幼儿作画工具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只使用一种工具来描绘几何图形或涂抹色块,那样幼儿失去的将是一种兴趣、一种自我表现与所表现的事物之间建立关系的机会,长期下去,更严重的将是失去尝试自我表现的勇气。

所以我们给予孩子作画的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如拓印板、棉签、水粉、油画棒、滴管等。小班幼儿年龄小,手指灵活性差,在作画工具的选择上,应该多考虑一些易于操作的、容易出彩的作画工具,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就愿意去参与。

在《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我选用了粉笔为工具,这也是我精心设计的。因为选用粉笔作为绘画工具,在户外进行,孩子们对“家”的体验会更直观、形象。

试想,我同样用这个故事,在孩子们的画纸上画上许多小兔子的家,让他们在小兔家周围画上“篱笆”,那感觉一定会不一样的。孩子们一定不会有如此急迫的心情和切身的感受。他们在表现情感时,一定会受到局限,无法充分发挥,因此适当的作画工具选择对整个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 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我们一起战胜大灰狼》这个活动,是一个音乐、语言、美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欢快的音乐与沉闷的音乐进行对比,让孩子们从高兴、兴奋的状态一下子跌入紧张的气氛当中。音乐的出现,可以让孩子们的感觉更直观、更形象。

接下去的几次,兔妈妈及大灰狼的语言让孩子们既感觉到紧张,又产生一种战胜大灰狼、保卫家园的强烈情感,很自然、很乐意地加入到重复的劳动中去。孩子的创作过程完全是他们表达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是他们情感宣泄的重要途径,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情感需要,假如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很难达到如此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班开展艺术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可以用游戏方式或是设定故事情境或是以他们熟悉的人或事为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作画工具,恰当地将音乐、语言、科学等合理地融入进去,形成一个为孩子们喜欢的美术活动。

幼儿园小班美术手工活动教案 篇8

小小棒棒糖

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认知的特点,这阶段的幼儿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喜闻乐见能引起强列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所以,我想到了棒棒糖。我深信幼儿只要听到“棒棒糖”这三个字,几乎都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份模拟棒棒糖的操作材料,不仅在认识颜色、发展小手精细到作、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方面都对幼儿有帮助,而且深得小班幼儿的喜爱!

活动目标:

1、能两手较协调地揉搓橡皮泥。

2、学会在球体上安装小棒。

3、欣赏自己与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材料:棒棒糖、橡皮泥、吸管。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起幼儿学习兴趣

“看,老师的口袋鼓鼓的,里面会是什么呢?”小朋友猜一猜。

“听,还有声音呢?到底是什么呢?”揭秘:糖。“是什么糖”(棒棒糖)。

二、观察棒棒糖的外形,了解棒棒糖的基本特点 “老师手里的棒棒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描述:上面一颗糖果是圆圆的,下面的棒棒是长长的,老师还给它编了一个顺口溜:方的糖,圆的糖,安根小尾巴变成棒棒糖,这种是小朋友经常吃的,噢,那老师要问小朋友有没有吃过其它样式的棒棒糖呢?

三、制作棒棒糖

1、小朋友都吃过这种棒棒糖,那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呢?今天老师也想动手做一个,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棒棒糖,好吗?

先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橡皮泥放在手里,两手对在一起揉一揉,搓一搓,轻轻的搓成一个圆形小球,咦!老师把它按一个漂亮的小尾巴,这样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棒棒糖,老师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也动手做一做,在动手前老师要说一下游戏规则:

A、做手工时小嘴巴不能发出声音,要安安静静的。

B、不能抢别人手里的东西,要小心地搓,不能掉在地上了。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咦!现在请小朋友把做好的棒棒糖举起来,看看和老师的是不是一样的,你们的糖没有小尾巴,现在请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根小尾巴,小朋友自己把小尾巴安在上面。

四、小小棒棒糖展览会

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拿上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看看他们做得不是很漂亮呀,哦,老师觉得小朋友的小手今天真能干,做的棒棒糖呀都很棒。

教师:小朋友今天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小朋友有了开心的事情呀,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下面请我们拿起棒棒糖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让他们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快乐心情吧。

请小朋友排好队跟老师出去洗手。

五、活动反思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圆之舞 篇9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圆之舞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尝试区分圆形和其他图形。

2.学习三指捏抓镶嵌板,尝试将圆形的镶嵌板放进圆洞里。3.学习粘贴圆形。

活动准备: 各色圆形图片若干(背面贴上双面胶),黑色底板一块,名画《圆之舞》,圆形镶嵌板及底板,各种形状的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活动一 问候时光(认识教师)1.教师热情接待每一位宝宝,认识宝宝,鼓励宝宝用动作向教师打招呼,并和家长一起盖印小动物签到。

2.家长和宝宝一起玩小肌肉游戏活动(塞乒乓球、套塔、拔小棍等),教师观察宝宝的活动情况,并和家长交流宝宝玩玩具时的状态以及具体的指导方法。3.点名游戏。

(1)教师出示小鼓娃娃,鼓励家长根据节奏带着宝宝拍手,鼓励宝宝有节奏地向教师问好。

(2)教师按照顺序邀请宝宝走或爬到教师身边,在教师的帮助下用动作进行自我介绍。(大月龄宝宝尝试用动作回答的方式自我介绍。如,教师提问:“谁是妮妮?”妮妮用拍自己肚子的方式回答;教师提问:“妮妮几岁了?”妮妮用伸出一根手指的方式回答。小月龄宝宝愿意接受教师的被动自我介绍。)指导家长: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宝宝。(能用动作表达或能够接纳教师。)活动二 运动时光(《小脚操》《小手操》)1.引导家长带领宝宝做《小脚操》《小手操》,增强宝宝对自己小脚、小手的认识。2.引导家长带领宝宝模仿教师跟随音乐学做韵律操,初步培养宝宝对音乐的节奏感,加

www.hoing.net

强宝宝对本体的认识。指导家长:

1.有节奏地在宝宝身边念儿歌,加强宝宝对儿歌的理解。2.帮助宝宝有节奏地做动作。

3.鼓励宝宝自己做《小手操》《小脚操》的动作,培养宝宝主动模仿动作的意识。

活动三 温馨时光(认识圆形)1.出示圆形图片。

师:圆形是一种没有角的光滑的图形。小朋友们看一下,圆形像什么呢?(家长帮助宝宝一起想象、表述。)指导家长:成人经常用想象的语句和宝宝交流,可以帮助宝宝学会创造、想象,为其今后的自主表达储备经验。

2.出示圆形镶嵌板的底板。

(1)师:这个底板中间少了一个圆,我们要把这个洞洞补起来。(2)教师示范镶嵌板的玩法。

师:1,2,3,三指捏,捏住小把手,对准洞洞放。瞧,洞洞补好了!指导家长:此活动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我们选择圆形的镶嵌板,一方面便于宝宝认识圆形,另一方面,由于圆形没有方向性,相对于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操作简单得多。(3)宝宝与家长共同完成镶嵌板操作游戏。3.欣赏名画《圆之舞》。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很漂亮的画,很多圆都在这幅画上跳舞呢!有的圆大,像妈妈,有的圆小,像宝宝,妈妈抱着宝宝,真温暖。有的圆形宝宝出去玩了,有的圆形宝宝靠着妈妈听故事呢!指导家长:《圆之舞》是一幅世界名画,让宝宝从小欣赏高水准的画作,可以开拓宝宝的眼界,提高宝宝的审美素养。

4.宝宝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圆之舞》的创作。

师:我们也来完成一幅《圆之舞》吧,老师这里有很多好看的圆形图片,宝宝们把它贴在这块黑色的板上,让这些圆形图片也跳出优美的舞蹈吧!指导家长:家长让宝宝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圆形图片,将其贴在黑纸上。宝宝贴的时候可

www.hoing.net

能是无意识的,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宝宝将图片重叠或间隔放置。5.作品展览。

6.巩固认识圆形,学会区分圆形与其他形状。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片,哪些是圆形的呢?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10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球的乐园

活动目的:

1.在玩球活动中,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绘画活动的兴趣。

2.通过线条与色彩的组合练习,为幼儿绘画逐步从无意识的游戏转化为有意识的表现。3.培养幼儿良好的绘画习惯,以及能够大胆表达,自我表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张图画纸;一盒油画棒 音乐录音磁带一盒

教师示范用的皮球、气球、羊角球3个以及蜡笔和纸张

环境创设:球的乐园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到“球的乐园”里去玩,引起幼儿对球的兴趣 1.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喜欢球吗?你们喜欢玩什么球?

2.幼儿在音乐声中搭上火车来到了“球的乐园” 师:“球的乐园到了,你们看看这里有很多什么?“ 3.教师带幼儿参观各种球,了解各种球的名称以及玩法,并提出玩球要求:

“小朋友们你们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球,但是玩的时候要看看你玩了什么球,是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的。”

二、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并启发幼儿回忆各种球的形状以及色彩

1.教师请幼儿互相谈一谈刚才玩了什么球,球的形状,球的颜色


。2.请3”4名小朋友说一说各种球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颜色。同时教师出示各种球,让幼儿比较气球和皮球的不同;羊角球有两个羊角等。

3.师:“刚才你们玩了这么多漂亮的球,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同时,教师介绍材料,提出作画要求:

“要把你玩的球画在中间,画的时候要大胆,要把球画得大一点,玩什么球就画什么球”同

www.hoing.net

时教师强调握笔的姿势

三、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评价活动

1.先请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说说画的是什么

2.请3"4名画不同球的小朋友分别向大家说说画的是什么球,是什么颜色的。3.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客人老师

五、在音乐声中离开球的乐园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11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美丽的线条

一、设计思路:

艺术活动“美丽的线条”是一个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尝试的教学活动,然而针对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纲要》“通过艺术活动激活兴趣,发挥艺术活动的愉悦功能”,我把活动重点落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在“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活动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幼儿逐渐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帮助幼儿积累必要的色彩知识。

活动的难点在于:帮助幼儿自主、有序的操作各类材料

针对此难点,我将注重材料种类与量的把握,并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考虑环节的先后顺序、材料的合理摆放等。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有序的活动氛围,愉悦幼儿的情感、丰富幼儿的知识。

二、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

2、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3、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二)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原色颜料、筐子、珠子、勺子、画纸、棉签、毛巾等各类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引入主题,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空白盒子:我有个白白的空盒子,今天就用它和小珠子给大家变个好玩的魔术!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怎么变的?变出了什么?

2、教师变魔术:

1)教师将珠子放入空白盒子中,来回滚动。2)教师展示盒子:请小朋友看看变出了什么?(初步感知线条与红、黄、蓝三原色)3)幼儿观察后自由说说

www.hoing.net

4)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点 5)幼儿尝试操作

3、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

1)教师启发:刚才我们用盒子和珠子变出了“美丽的线条”,还能用其它方法变吗? 2)幼儿想想、说说„„

3)教师引导: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请你试一试,能不能用它们变出美丽的线条。等会儿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4)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辅导提供适度的帮助。5)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操作材料,积累丰富的活动体验。(以个别交流的方式帮助幼儿区分红、黄、蓝三原色)6)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

4、欣赏作品,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1)师生观看操作成果,教师针对具体情况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引导幼儿交流内心的感受,帮助幼儿肯定自己、欣赏同伴„„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帮助幼儿明确红、黄、蓝三原色。

5、延伸活动: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12

1.尝试理解鱼儿会生病或死亡的自然现象。

2.学习告别死亡的小鱼。

重点难点:

1.尝试理解鱼儿会生病或死亡的自然现象。

2.学习告别死亡的小鱼。

活动准备:

1.与死亡的鱼儿大小相适应的小盒子。

2.教师要提前确认鱼缸里有死亡的鱼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稍微低沉的语气导入死亡小鱼的话题。

1.这条小鱼怎么了?(教师指着鱼缸里一条已经死亡的鱼向幼儿提问)

2.小鱼为什么会死?(帮助幼儿了解小鱼也会生病,病得厉害了有时就会死亡。)

3.死亡的小鱼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理解小鱼死亡后就不能游泳了,会沉在鱼缸底部。)

4.鱼缸里小鱼死了以后,我们怎么办?

二、教师将死亡的鱼装入盒子里,带领幼儿在幼儿园花园的一角或其他适宜的位置用土埋葬起来,并引导幼儿告别小鱼。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案:蝴蝶和花 篇13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能辨别生活中圆形的物体。

2.尝试用各种圆形材料进行印画,初步感受大小虚实不同的圆形组合的画面效果。

3.愿意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创作的快乐。

4.幼儿学习画封闭的圆圈泡泡。

5.能画出不同大小、颜色、形态的圆圈泡泡。

活动准备:

幼儿熟悉并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圆形物体;学唱歌曲吹泡泡吹泡泡用的材料。多媒体课件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感知体验

1.教师出示吹泡泡的游戏材料,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2.引导幼儿玩吹泡泡的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教师播放吹泡泡的音乐,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玩,和泡泡玩一玩、追一追、抓一抓。

3.引导幼儿观察泡泡,感受各种泡泡的形状以及大小颜色的不同变化。

4.播放课件并欣赏名画《无题》中丰富的色彩。

二、探索发现

1.出示范创意画纸和各种瓶盖、水粉脸颜料,鼓励幼儿探索各种圆形物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提示水粉颜料的操作常规。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压印的方法和步骤。

三、创作表现1.教师提示印画要求,鼓励幼儿自选材料和颜色,在各自的创意画纸上大胆印画。

2.幼儿印画,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注意画画的疏密;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多种颜色的颜料进行压印;[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提醒幼儿手不要接触颜料,用完一种材料后放回原位,以免弄脏衣服和桌面。

四、欣赏评议

1.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展示,引导大家共同欣赏。

2.鼓励幼儿说一说:你印出了哪些颜色的泡泡,这些泡泡聚在一起给你怎样的感受

3.播放歌曲《吹泡泡》,引导幼儿继续玩吹泡泡的游戏,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1.玩中求乐,玩中长知识,玩中激发学习主动性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儿童一般好动喜玩,对世间一切充满新鲜感、好奇感,什么都尝试一下。因此幼儿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玩。活动开始教师便为幼儿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亲切、轻松的氛围: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小鱼跟随音乐的节拍到水里游一游、吐泡泡,幼儿始终沉浸在兴奋、激动中,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语言、图像加以梳理,使脑海中的形象更加清晰,幼儿的创作欲望很快就激发起来。

2.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融入活动中,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潜移默化地引领,把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幼儿学”为主,让幼儿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给幼儿自我欣赏的机会,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检查正面评价。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坚持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①在提供的材料上要考虑科学、合理,长短适宜;

②要指导孩子合理布局画面,不是吹得越多越好,而应重在创作;

③教师的个别指导非常重要。

结合指南精神,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美术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误区,以前我们老师往往重视技巧,儿现在则要重视创造,要让孩子学会观察,用手中的画笔自由自在的表达心智和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催收组长岗位职责下一篇:天津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