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共7篇)
一 前言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交往交流场所,如何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由、生动、开放,让教学活动摆脱过去的枯燥呆板,进而更为一种更加有效的实在的生命感受过程、享受过程,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现代课程教学则更重视将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需要一个开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基础。
本文从让课堂活跃立意,从爱出发,在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管生命体验过程中,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思索如何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自由,进而让课堂发散出独特的魅力,又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二 如何评价一个课堂的活跃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个活跃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活跃课堂的标志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表现:
2.1 课堂要有活跃氛围
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心心相连”,即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一个课堂才能够活跃。一个课堂活跃与否,往往有很明显的表现,笔者认为课堂活跃概括起来表现在要有笑声、赞美声、惊讶声。
2.1.1 笑声
在我们很多教师的课堂上,往往都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教师在上面传授知识,学生往往因为害怕老师而正襟危坐,或者整个课堂闹哄哄,不时出现教师大声呵斥的声音,看起来一个课堂活泼热闹,但是却收不到教学效果,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无效或者低效的。一个活泼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有笑声,这个笑声是通过教师的幽默语言,或者教师设置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由心的欢笑,这样的欢笑是师生和谐的明证,并且有笑声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加期待这位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1.2 赞美声
再来说说赞美声。有的教师,由于教学心切,往往对学生出现的差错很难以容忍,在课堂上不时出现呵斥声或者批评声。这样的教师教学出发点是负责的,但是往往收到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教师多次的“纠错”下,往往会更加拘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善于发现学生做好、作对的事,给予激励和赞美,催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课堂的互动,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2.1.3 惊讶声
这里指的惊讶声不是简单的哄闹、故弄玄虚,在有的课堂上,教师过于按部就班,授课缺少特点和亮点,学生对学习没有激情,只有枯燥和接受教师的强迫性机械记忆;或者有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吵闹无从管理,整个课堂不时出现无序的喧哗,这些都是课堂失败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堂教学内容里面的新颖之处,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的天性,在学生出现听课疲惫的时候适当地给予新鲜的激发,引发学生的惊奇感,引起学生由衷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教学效果。
2.2 课堂要呈现出有效性
现在教师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呈现出有效性,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学生有参与热情、体现出学生思维有效性、体现出学生学习感情、结果体现出学生能力形成。
2.2.1 学生有参与热情
一个课堂在上面说得有“三声”之余,考察其是否具有活跃良好教学效果,还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热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观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是否普及,能够查看学生参与热情度。并且观察学生的参与深度,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2.2 体现出学生思维有效性
在教学里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通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产生与教师教学的共鸣。这一点,教师要根绝教学任务,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和方式,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提“为什么”的效果远远大于提“是什么”的效果,通过这些学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暂时性思维转化成为有效的思维。
2.2.3 体现出学生学习感情
课堂有了活泼积极的气氛背后,有很多实际的内涵,比如可以看出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学生是否吸收知识等等。现代教学活动在追求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成功其中80%是因为有情感因素,而智力因素只占据2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会自发地努力学习,有对学习的迷恋。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在合适的时间促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教学,课堂气氛自然会呈现出积极活跃。
2.2.4 结果体现出学生能力形成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而学习能力形成就是一个课堂成功与否的直接表现,现代教师要尽力避免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或者出现“高分低能”的局面,虽然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比如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学生记忆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自由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培养出考试之外的终生发展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 培养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
3.1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想要培养出一个成功自由活跃的气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且还是给予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引导学生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且教师要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教学研究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对学生的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改变问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教学不仅仅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教师要把握学习的发展性,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枯燥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发展的流动过程,掌握好这些原则,是形成一个气氛活跃课堂的前提条件。3.2师生关系良好是基础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基本的现象:在同一个班级,不同教师进入教室,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有的教师反映热切友好,对有的教师反映冷淡。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听课的效果也大有差异。
这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课堂气氛活跃的一个关键点,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铺垫,有助于课堂形成相互信任、尊重与理解,就为形成一个活跃生活的课堂气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教师不应该再是传统的“古板严格”的代名词,而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为自己融入更多新鲜的时代特征,让学生能够感觉是一个便于沟通,并且在生活、学习上值得敬佩的老师,加之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对学生多加关系,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和信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的学生成绩好或者更乖巧而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这样会丧失掉学生沟通交流的愿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润滑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要抛开传统的古板面孔,做一个阳光激情型的教师,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才有助于师生形成亲切、有好的双向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整个课堂在轻松课愉悦中度过。
3.3 多鼓励学生
千人千面,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特质,有的学生安静,有的调皮,成绩也各有千秋,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多加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质疑、见解独到、标新立异、有创新精神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会更加喜爱这个老师,从而更认真听教师的课程,并且向正面的方向发展。
3.4 呵护学生的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然而我们看到,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上面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严肃有加,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安静规范,但是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敢保证。现代的学生,更多了创新、标新立异的精神,更加敢想、敢说,那么教师就要认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和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种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激发对学习的乐趣,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教师尊重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自我,教师也会收获一个平等、自由、活泼、友爱的课堂。
3.5 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因材施教是一个在教学研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但是在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做到。课堂仅有限定的时间,学习知识量固定,很多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堂”,这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与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话教学方式,譬如对活泼好动的学生着重于培养其注意力,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提加鼓励,对自卑胆怯的学生多加鼓励,对较为懒惰的学生在教学中多加促进和激励等等,都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更加生动、教学层次更加丰富,课堂气氛也良好积极。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感和参与兴致来听课,教师往往会面对很多突发的问题,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教过要求。通过教师倾注的关爱,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让每个学生在大学习效果达成的前提下都有不同的收获和灵感。
通过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现在人们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学”上面,对“如何教”还缺少更多的探索,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是改变课堂无效的有力方法,通过教学中努力探索方法,总结成功的方法和经验,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教育有重大的突破,也为教育改革带来新鲜的血液和生机。
四 总结
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堂的学生是快乐的, “说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了.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如, 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 学生兴趣高涨, 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 答案有多种可能性, 此时,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 再用剪刀沿棱剪开, 展成平面, 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 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 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 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 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 既可以扩大知识面, 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最后, 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确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 才会去刻苦, 才会感到“苦”中有“乐”.总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而要做到这一点, 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中, 我们不能一味地把教育内容抛给学生, 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做到:
1.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艺术和技巧, 激发学生求
知欲, 开始教师可出自学提纲到后面渐渐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出.
2. 课堂上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
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三不讲是: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 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 组织他们练习.
3. 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 有意识地观察
他们看书和做练习, 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4.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少量或不易出错的作业, 形成良性循环, 尽量发挥他们的闪光点.
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据专家研究分析,一个人成功与否,智力因素只起很小部分的作用,大部分靠情商。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何其之大。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品风格的差异性等,都不能靠老师一个人的简单传授,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很难相信在课堂上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我们固然不可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屏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创设者,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在《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中,当分析完了林黛玉和王熙凤这两个人物形象后,我问朱凯同学,“你喜欢林黛玉还是王熙凤?”他站起来支支吾吾,有些紧张,不敢回答。我便叫班上比较调皮的许佳回答,他直接说他喜欢王熙凤,因为她风风火火、精明能干。“你们都喜欢谁?”我问同学们。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周强同学还把两人放在我们现代社会上比较,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见解还比较独特,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起来。针对前面同学的见解,我和一部分同学笑着说道:“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整个课堂又恢复了热闹气氛,学生依旧积极思考,依旧抢着回答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主体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新课改也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和内化,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
过去讲授《五人墓碑记》,我一般用三个课时,两个课时讲解字词串讲翻译课文,一课时分析人物形象、主题和写作特点。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节省了时间,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在预习时我对学生说:“学习《五人墓碑记》这课,请同学说说,本课哪些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多义字词,哪些是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哪些是词是通假字,哪些是词类活用词,哪些句子是特殊的文言句式?”
课堂上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非常认真地讲解并将整理好的答案一一呈现到黑板上,这远远超出我整理的范围。我认真地听他们讲解,有时发问一下。如“而”字有多少种意义?学生想到就答,或七嘴八舌地回答。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问题就是在这些热情高涨的学生的竞争下解决了。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只是埋头做笔记,毫无反应,当我提问重点字词时,他们又是一片迷茫。现在从学生跃跃欲试表情中看到了生机,看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
课堂上,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有的放矢地“精讲”,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把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唯有在主体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其素质才能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
三、让语文课堂鲜活和学生有新鲜感
1.注入时代性气息。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迅速。”只有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才能顺应时代对语文学科的要求,才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的天性让他们更关注生活现实。一味地学校封闭式管理,让学生隔绝现实,这是不可能更不可取的。除了课本,学校外界的、媒体宣传的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更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致橡树》这篇文章时,我请同学谈了现阶段他们对爱情的看法,社会上有哪些爱情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观。这样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在讲授《咬文嚼字》一文时,除了课本上的原有事例,我又从电视中找到了中国联通广告词“要想话费轻松,请用中国联通”和互联网广告词“天涯咫尺”,让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从课文知识得到的启发,去咬文嚼字,分析其优点和缺点,学生反应强烈,课堂气氛热烈。通过这节时代气息浓厚的讨论课,学生既巩固了课文上的基本知识,又养成了好的“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改造和发展杜威理论的基础上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而生活其实就是学生所处的这个时代。新闻、报道等应该成为语文课的必须材料。只有具备时代气息的语文课才会让学生感觉学习语文是有用的。
2.尊重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学生的各种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是在特定的学习境遇中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持续的新鲜感是最好策略,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如在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学困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对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老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就会培养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新精神。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且往往答案并非唯一,即使答案唯一,那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相信自己,使学生具有一种尊严感: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透射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
总之,在课改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应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看着是能动的主体,改变课堂单一的讲解与灌输,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快乐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不断成长。
10国画
谢赛静
2010920071 【摘要】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志在必行的任务,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升学的强大导向和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美术学科可有可无,很多地区对美术并不重视。美术课上,很多学生未能专心听课,对美术课的态度冷淡,没有兴趣,上课睡觉或者做其他主科的作业。这对于她们的艺术审美的提高无益,也无益于她们劳逸结合,也给她们的学习增加无形的压力。对中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因此,中学的美术课程是必要的。
【关键字】中学美术教师;美术课堂;气氛;策略
当今,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实行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导向及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美术学科不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的科目,很多地区对美术不重视。美术课程次位于其他课程,把本应用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时间用于提高学生“主科”成绩,提高升学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恶果,更是对学生心智全面发展机会的粗暴剥夺。应试教育,不仅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也导致家长和学生对高分的追求,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课上,很多学生未能专心听课,对美术课的态度冷淡,没有兴趣,上课睡觉或者做其他主科的作业。教师要怎样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怎样让美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她们的心理得到健康,提高她们的思想情操,健全她们的人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
素质人生而有之、先天赐予,这是多年以前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赋予它的惯有解说。《现代汉语词典》解“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或心理学所指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①《教育大辞典》解:素质,即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因素;公民或某种专业人才的基本品质。②素质,从其总体构成看,应该包括自然性的素质(如先天的遗传)、通识性(普遍的)的素质(如社会公德)、专业性的素质(如医生、律师、艺术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③素质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成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的需要。
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及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课程,它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中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但是,目前美术教育依然大部分被当做 “副科”,有时又被当做提高升学率的“特色”捷径加以推崇,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
针对美术教育这样尴尬的现状,我们课堂教学也存在更多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学与课堂的氛围是分不开的。通过实习和前人的经验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可以对于以后的美术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三、引起美术课堂气氛尴尬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策略
(一)美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美术教师是通过示范院校专业学习的专业的工作者。教育学和心理学了然于心,对教学和和与学生相处本应该有一定的研究的。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老师捧着教科书在上面一个劲的讲,偶尔来一句,会不会?懂了吧?学生或端正地坐着,似乎在认真地听讲,有的甚至直接趴着睡觉,没有一个学生吭声,沉闷的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累,老师也累,但是,课堂效果却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好,甚至相差很远。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学习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
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激发,但在实际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打不开,自主意识被抑制,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就渐渐熄灭了,由于教学方法缺乏新鲜感,而且教师对学生冷嘲热讽,导致学生从内心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厌恶上美术课,最终失去美术教学的学科功能,效率低下。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教师没能够正确处理课堂上出现不认真听课,睡觉等现象,放任自流,人都是与惰性的,如果教
师不能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束缚,处于青春期时期的学生的叛逆性特别强,我行我素的情绪更加泛滥。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不够自信,未能给学生做现场的示范,或者是教具的展示不够充分,没能调动学生对教师的钦佩感,导致对教师的态度冷淡。
教师的道德素养的缺失,对学生冷嘲热讽,评价方式不合理,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美术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公平性和实效性,有的考核不切合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同时也欠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考核,与教学内容背道而驰,缺乏针对性,对于美术基础良好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就能轻而易举的过关,但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缺乏美术天赋的学生可能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削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和产生厌学情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提高课堂气氛的策略
1、课堂教学中提问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入手,在课堂上营造一种问题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就特别重视在教学中运用问答方式,其“产婆术”就是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以“问题解决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的经验和实践表明,在课堂上每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尤其是采用抽点学生起来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课堂氛围特别活跃,思维也更加深。教师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每部分都由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发出来,能使讲解的内容中心更加明确,以驱动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掌握。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能够答对问题,让学生普遍感到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后,每学习一个章节自己就知道要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自己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内容未能消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课程学完后学生感到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增长,让学生学的有信心。采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⑴问题的设置难易适当、张弛有度。教师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应以学生经过认真思维和独立钻研后能够解决为宜,每节课的精要之处要能牵动教学始终,起到“课眼”作用;
⑵设置的问题应有吸引力,要使学生感到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余地,且能引起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⑶问题的设置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应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并要考虑到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⑷应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提供实验条件,并对解决问题的答案、途径、手段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总之,采用问题教学法确实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诱导式教学,循循善诱。一句谚语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学习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趣促思,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④
3、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让它变得生动有趣、灵活多变。风趣的语言,学生感到惊喜、有趣,他们会喜欢你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会认真听你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所以,作为一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教学用语,让每一句话都能大幅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教美术的老师,这方面更要注重,把书本上抽象的概念换成生活中幽默的语言我相信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
4、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上课面带微笑,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并给予掌声等鼓励。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几乎都站在三尺讲台上,看上去很威严、令人不敢亲近,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敢正视老师,更谈不上响亮地说话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妨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响亮地回答。走下讲台,并不是意味着失去为人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你的威信,而且会有效地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他们会觉你和蔼可亲,可以信任,因而会乐意地响亮地回答你的问题。课间时,不妨牺牲一点宝贵的休息时间与他们进行日常生活的沟通,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喜好、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从而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组织管理。
5、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说话,喜欢表现自我。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同学组成一组,他们一起组成小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使用。把教材中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转化成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词或者是句子。这样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思维,能够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让学生有信心,才会感兴趣,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课堂氛围自然就上去了。实践证明,在教学中以这种形式进行,不仅气氛活跃,效果也特别好。
6、多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被动的,而发现问题则是主动的。通常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总是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烦人的任务。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大胆放手,给机会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合理性的、有争论性的、针对性强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非难事,多些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些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在课堂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等得到充分的提高;这样,形式不再那么单一,自然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上课就像人吃东西一样,某种东西吃多了,会腻;学生老是上没多大变化的课,兴趣就会全无。我们作为老师,要多思考,多作变化,多带些惊喜给学生。世间万物都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作为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上课自信,落落大方,多给学生展示教具,面带微笑,仪态端庄,和学生始终保持互动,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了。
参考文献:
①现代汉语词典[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③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P].教育研究,2007 ④韦炳耀、卫兵要.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P].教育研究,2003年8月第三期
游学的收获与感想:
王石在哈佛选的专业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史、宗教史,他说:“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在这里研究别人(西方文化),首先你自己要弄清楚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身份辨别——你是谁。我怎么也没想到,我这是到了美国,在哈佛要研究中国文化的课。我在哈佛听的最多的课,一是经济学、二是Justice(正义),第三就是中国传统哲学。”
“第二点感觉是,原来在国内就觉得中国一直要改革,缺乏政改,很急躁、很着急、很担心。而换个角度你会发现中国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是说这种理所当然是对的,而是从急躁的心态一下子淡然了。因为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因为历史就是这样,这是一个文化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反而对于中国现在变化的事情看得更坦然一些了,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事情了,而且你知道不会是立竿见影的,更多的是慢慢出来的。只要能出来,接受新的教育,他一定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国家。这是一种心态的改变。”
“第三点体会是,来到哈佛之后,在这里每天都能一本书一本书地看,还要做功课,突然发现通过整理与思考,会处于一种很特别的状态。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六十五岁才进入老年,我已经接近了,已经开始记忆力衰退,各方面都出现了老化迹象,
记忆力衰退但可以有另外的东西弥补,就是经验主义,不用动脑筋,感觉就是这样,而且当企业家多少年了,也不用具体做什么,因为下面有很多团队,但是到了这里只有你自己,就是这样上课。我在哈佛就要强迫自己去记单词,这个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可能你们二三十年之后才能体会到的,就是这种不动的脑筋硬给它开动。现在我感觉我的脑子回到了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就是做什么事情脑子开始运转起来,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脑袋非常清楚。这个应该说也是一个很意外的收获吧。”
对日本的江户时代很感兴趣
“今年年底,我的一本书就要出来了,现在正在和出版社进行讨论,这是有关日本江户时代的书。”
“关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三个问题,就是国民主体教育、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现代化的准备,还有就是工商,从我自己本身企业家的视角探讨一下,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为什么能够成功转型?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些启发。”
俞敏洪:人文科学、哲学知识对商业有巨大帮助
作为此次“中国企业家全球游学计划”的成员,担任首周轮值班长的俞敏洪表示:“中国企业家当中王石肯定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做人真、做事真,做人真是真实,做事真是较真,就是认真地做,所以他能够把中国民居房产做成中国的第一。一个企业家身上有些东西是可以学的,有些东西是学不到的。像王石这样爬珠穆朗玛峰我们不学也罢,但是他身上的这种认真精神、真诚精神、较真精神(值得学习),尤其是从前年开始到哈佛学习,而且待得很认真,英文那么好,可以用英文稿做演讲,来了一年以后基本上讲课能听懂百分之六七十,估计现在百分之八九十都没问题。这种精神让我感觉到真的是特别佩服。”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激发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强调数学的学习不能只注重结果, 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 然后抽象成数学模型, 再进行解释与应用。在新课改大潮之下,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取真切的体验, 并让这种体验得到强化和拓展。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此事要躬行。我们都知道听过不如见过, 看过不如干过。就是指听过可能还会忘记, 但是看过就会明白, 如果做过了, 那就会正真理解。人们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儿童更不例外。如果切断动作来培养思维, 思维就得不到最佳的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 让学生动手操作, 手脑并用,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做一做, 看一看, 想一想协调中发展的。如果培养学生经常动手的好习惯, 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这种最直接的刺激会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做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就告诫我们在数学课上, 教师讲得太多, 学生就可能变成了听众, 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动的多, 学生就动的少。如果剥夺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 这样做直接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让知识呈现的方式不拘一格, 力求多种多样, 做到贴近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让学生不感到望而生畏。消除了突兀感, 学生才会感觉到知识与自己十分贴近, 才愿意去实践, 去尝试, 全心全意地扑上去, 亲自参与数学的学习。数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年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事物, 去认识世界的好习惯。所以说让学生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思维, 掌握知识的制胜法宝。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这远比教师把知识硬交给学生效果要好。教师的动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动, 一个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忙得腰酸背痛, 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成功的喜悦, 亲身获取知识, 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得淋漓尽致才是永恒的追求。
三、立足课堂教学, 让学生多操作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抓不好, 教学效果就得不到保证。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多动手, 多操作, 获取最直接的知识体验, 弄清各个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个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应该把它当做一个重中之重来抓, 这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最好体现。我们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新知, 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多探索, 多实践。这样做就会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 从而让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也能促进学生接受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新知, 形成自己的技能, 让智力得到长足发展。通过操作还可以起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
四、重视作业评价, 搞好信息反馈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回音壁, 做好作业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 而做作业是检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也是数学教学的延伸。它是师生无声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判, 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哪部分知识已经掌握, 能熟练应用;哪部分知识还是学生的软肋, 力不从心, 需要再学习和二次巩固, 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去伪存真, 改错归正。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发挥其导向, 调控和激励的三大功能, 为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每个小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 那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别人的尊重。多年来我发现, 小学生几乎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 正是因为这一点, 教师要特别注重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赏识的心态去批改作业, 寻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比如, 书写的整洁, 美观的布局, 解题步骤的别出心裁, 方法的多种应用等等, 都是学生的闪光点。我们要多用激励性语言, 让学生们感觉到他们是知识的驾驭者, 是教师眼里的好学生。有的学生爱动脑筋, 你可以写上批语:你的见解与众不同, 让人羡慕!或者:你的头脑真灵活, 比其他同学的方法好多了!你的奇思妙想好极了!真棒!对于那些马虎的学生你可以写上:要和细心交朋友!远离粗心, 马到成功!或者是:少一点马虎, 多一点细心!成功一定属于你!对于书写不认真, 潦草难认的学生, 可以建议他们:作业做得不错, 但字迹不够清楚, 如果拥有漂亮的书写那就更加完美了!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赞扬性语言, 什么真棒了!进步好大啊!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啊!这么难的题你也做对了, 真不简单!努力一把就会更好!等等, 都是良好的评价语言。正所谓,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 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前程;如种子能埋在学生的心里。
【关键词】活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师生命价值的舞台,是学生汲取知识、升华思想的殿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政治课堂活跃起来、让课堂教学有效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导致政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有效性低下。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从厌学变乐学,使政治课堂由一潭死水到生气勃勃,从而使整个政治课堂活跃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点做法。
一、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作过多的抽象说教。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为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如: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感人材料、故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漫画、图片。其次,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直观、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优化导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重要因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活跃课堂,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精彩的导入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又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课堂导入的优化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哲学常用哲学小故事导入,政治生活常用时政热点新闻事件导入,经济生活可以用经济现象导入,文化生活可以用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导入。设计导入时,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一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事例、图片、音乐等材料,这样不仅起到了激发兴趣、诱发思考的作用,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去,使政治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是激活政治课堂的有效手段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课堂生气勃勃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推进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1、运用图片、图画、创设情景。
高中政治课本中有很多图片,这些图片是不仅课文内容的补充而发挥了教材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比如在讲《政治权利与义务》时,我引导学生细阅课本第8页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先区分哪些是公民的权利哪些是公民的义务,再进一步说明我国公民依法行使哪些政治权利、履行哪些政治义务?这样很快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讨论中一些学生会把权利与义务混淆,有些学生甚至不清楚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除了教材中的现有图片,教师还可以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图画,创设情景。
2、运用影视、动画、电子课件创设情景。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复杂的事理,单纯地用文字描述很难获得真切的感受,如果运用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景、渲染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而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我在《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片断。同时展示图片:参观《伟大壮举——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的场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怎样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在讲爱国主义时我播放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片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从而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3、利用学生自身的角色创设情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身的角色来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尝试这样做。
让学生当小老师。有些框题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当老师上台来讲,教师则坐在学生位置当学生。被请上来的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他必须想办法组织课堂、讲授知识,而在下面听的学生也觉得特别新鲜对“老师“的讲课也特别挑剔特别爱提问,于是课堂活跃了。
让学生轮流当新闻报道员。每天让学生精选国内外重大新闻、地方大事,利用课前5至10分钟做报道并简要短评。既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的良好习惯,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让学生当辩手组织辩论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辩论,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激活政治课堂;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推荐阅读:
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活起来07-15
让音乐课堂精彩起来09-07
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07-19
集体备课让课堂活起来07-27
让初中历史课堂活起来09-28
怎样让英语课堂活起来10-16
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10-29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07-13
如何让硬笔书法课堂活起来10-29
如何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快乐起来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