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1

系部:经管学院

班级:金融保险班

姓名:胡亚红

学号:11122165018

2014年3年10日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摘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风险管理文化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决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金融业的深入发展,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二.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6.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

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三.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

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7.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注重风险素质培养

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心智模式。国外安全学人士曾经指出:危害产生意外,而意外导致伤害的概率仅为几百分之一。这一论点说明了为什么人类容易产生侥幸、冒险的动机和心态。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尽管普遍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也不可能杜绝这种侥幸、冒险的动机和心态,而其所处的环境、手中所拥有的权利有时反而更加容易诱发这种动机和心态。为此,有必要建立各级学习型组织,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其对风险的正确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风险习惯。二是满足员工需要,培育安全氛围。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员工的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人手,努力营造一个使员工思想、士气处于最佳的安全文化氛围。三是开展风险预知训练。将风险预知训练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设计具有针对性、实战性的测试科目,在全行推广实行,并将测试结果作为从业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员工自觉提高风险素养,使其真正意识到风险是与银行发展相生相伴、与个人行为息息相关的,在面对潜在或已经出现的风险时,有能力采取最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2

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落实轻口号, 重执行轻宣贯。突出企业文化管理, 是基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 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 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 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的。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 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 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 从而产生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 也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企业管理文化蕴含的理念有:

1.蕴含公平竞争的文化理念。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一种竞争经济, 缺乏竞争就会缺乏动力。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 企业的竞争不但体现于国内, 而且还遍布全世界。企业经营者及其成员一旦缺乏竞争观念就会造成缺乏动力。而我们所提倡的是一种公平的正当竞争, 而不是依赖垄断特权来参与的竞争。企业经营者既不能回避竞争, 又不能实施不公平竞争。为此, 必须树立起合理的竞争文化观,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将企业做大做强。

2.蕴含民主管理的文化理念。大量企业在民主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家长制管理企业到处可见。因为缺少民主管理的文化观念, 一些企业的管理监督纯粹流于形式。这种现象之产生并非是偶然的, 这和我国长期以来封建家长制密不可分。为此, 首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树立起民主管理的观念。同时, 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加强学习, 以相当的高度把握环境之变化,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平衡, 并落实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发展战略。经营者一定要有主见, 将自身主见和专家智慧、群体智慧相互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3.蕴含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在一个企业中, 开放包容有多层意思, 开放是一个企业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为我所用的重要途径, 更重要的是企业对内部员工鼓励开放思维接受先进技术, 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包容则是对于犯错误的员工, 要包容他们的错误, 但是对员工犯错误原因要进行透彻的分析, 确保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也将员工们的失误降到最低, 将上下级的关系处理的和谐融洽。

4.蕴含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理念。产品研发和部件专利的研制, 是企业全体干部员工的知识的结晶, 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企业之花, 要倍加爱护和珍惜。在设置企业管理的理念中, 加强本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是避免企业损失的重要举措。

二、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问题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 更是文化经济的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 企业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 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企业管理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视形式, 忽视本质。长期以来, 企业对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明确的认知, 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广告推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 而忽视了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 即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也有的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建设时,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视觉文化上, 认为统一了着装, 统一了企业的标识, 做了形象设计和形象宣传, 就是在做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形式化、肤浅化的误区。

2.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设计, 轻教化。企业热衷于企业文化展示, 热衷于通过企业文化的展示改变企业的社会形象, 热衷于让大家知道企业在做企业文化;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化, 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动, 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

3.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眼前效益, 缺长远规划。一是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 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很多企业各项工作都有年度计划, 唯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计划, 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 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二是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够, 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之中,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4.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接受和服从, 忽视员工的能动性。一是忽视员工的参与度。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家文化的总结和提炼,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 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中, 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反馈, 员工没有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 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忽视员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又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 有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 忽视了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员工, 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 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的贯彻、推广, 轻视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造成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和可能达到的职位程度缺乏认识, 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三、构建企业管理文化的措施

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 构建完整的企业管理文化体系, 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包括:

1.创立特色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要创立自身的文化特色, 就要对企业的背景深入分析, 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 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经营背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要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 熟悉企业的业务特点;要分析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曾经做了哪些自觉、不自觉的工作, 对企业过去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具体工作要细化, 要仔细梳理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每一项工作中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 存在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只有做好了这些背景分析工作, 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充分显示出自身深厚的文化沉淀, 体现自身的个性特色。

2.梳理提炼核心文化。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核心理念的梳理、提炼是企业管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企业的核心理念要得到员工的理解、认同, 对员工产生激励力。一是提炼企业的愿景, 很多企业在做愿景设计时, 目标过空、过大, 不切实际, 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对企业的定位分析。要在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自身的发展定位的基础上, 明确企业的愿景。二是提炼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是决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的基础, 要避免企业精神文化的雷同现象, 就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深、做细。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对客户要形成一种亲和力、吸引力和形象力, 此时企业文化是一种大家庭文化, 对员工是一种小家庭文化, 对员工要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3.强化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的核心理念总结、提炼出来以后, 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企业的文件中,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对员工进行强化, 做到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关心和参与, 要让全体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形成人人得以贯彻的理念。要为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 一方面使员工真正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来, 另一方面, 也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还需要以一定的形式, 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体现和强化, 对外可以进一步传播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 增强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 完善企业的品牌形象;对内可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 增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力, 以文化力推动企业业务的持续发展。

4.认同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是通过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 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如何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 让企业文化生根, 把文化力转化为竞争力, 这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避免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谈。一是典型人物的树立、学习和推广。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丰富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 使员工在学习、认知企业文化时有积极的、具体的榜样;通过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 使员工更深入地理解企业的核心理念。二是开展各种评优活动。通过在员工中开展各种评优活动, 进一步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 在员工中树立规范服务、优质服务的服务理念,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 以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 既是一种生产力, 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它对于构建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及推进作用,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员工只有理解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并且认同企业文化, 才能自觉地将企业的目标与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5.塑造人格企业文化。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和培养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工作实践却是终身的, 所以终身学习实际上是指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企业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承担着为社会生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责任, 而且也应当承担起培育人、塑造人的重任。一是培养企业员工的现代人观念。即培养企业员工树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观念:竞争与合作的观念。竞争是现代社会活力的源泉, 也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所以, 从思想、制度、环境等方面, 鼓励每一位职工大胆探索, 独立思考, 不断创新是一个企业的当然使命。二是塑造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企业既要关注人、关注企业员工的利益, 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塑造, 如果说, 利益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话, 那么, 即道德人则更多地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企业在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的同时, 也有责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具体分配制度的完善与调整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 促进职工道德人格形成与升华, 这样, 企业的管理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向着和谐社会迈进, 更好地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三是增强企业员工自我管理的能力。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 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是变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从属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 实现管理主客体统一的最好方式, 因此, 在企业当中, 培育员工不断学习的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让员工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排列组合, 而成为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活生生的个体, 是企业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吕治水, 黄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经济师, 2006 (2) :199-200

[2]宋宪萍, 闫银.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性质——兼谈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J].理论界, 2006 (4)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3

一、充分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刻理解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充分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基础

(三)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四)认真领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全面深化公共文化领域行政方式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投入,支持企业优化面向职工的文化服务,大力培育和扶持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

二、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一)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網络。推进和完善东胜图书馆整体高效运营,力争打造成为我区城市休闲综合体和公益性服务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向基层、偏远地区、弱势群体倾斜,重点加强对农村贫困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三)统筹开发合理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制定出台《东胜区社区与机关单位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办法》,凡有条件的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应采取多种方式对社会开放,更好的满足广大居民学习、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等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共用。

(四)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制定符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水平相适应的具体实施标准。

三、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合理整合文化资源,建立优势互补、互为一体的工作机制第二就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文化项目行政审批环节,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第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第四就是.培育扶持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最后要充分发挥文化志愿服务作用。探索具有东胜特色、体现专业水准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地。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开展延时服务和错时服务。继续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高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使用率,新建图书馆分馆20处、机关图书流动点20处、爱心图书接力站10处、文化基层服务点25个、草原书屋10个、万村书库5个、社区图书阅读角30个。

(二)依托传统民俗节日、重大庆典活动、传统文化资源和优势文化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继续创新策划元宵文化节、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和 “百姓舞台”、文化公益课堂、“周末剧场”等特色文化品牌,着重挖掘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从建设“品质东胜”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来打造文化大品牌。

(三)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东胜区文化使者”、“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惠民展演、“约会艺术大家来”市民公益文化培训、“家门口”公益电影展映系列活动,繁荣发展群众文化。

(四)优化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积极开拓演出市场,争取将大型民族舞剧《不落的太阳》列入文化部2016年全国艺术精品剧目,赴国内重点城市开展巡演。同时积极引进“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加强图书馆阅读体验区、数字体验区和音乐视频区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图书馆,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提高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使用效能。

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其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其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试点。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三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各类公益性文化机构、社会力量和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纳入年度经费预算范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评体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纳入区委、政府对各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4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党(工)委和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各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商丘市委办公室 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12 月21日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豫办„2015‟48号)精神,夯实打造“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名片的公共文化基础,现就加快构建商丘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基本原则,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商丘市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商丘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商丘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县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三级站以上标准,村(社区)普遍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建设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

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建设和完善面向以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要设立盲人阅览室,创造条件提供盲人上网服务。因地制宜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完善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等流动服务建设。逐步设立图书借阅、数字文化服务终端等自助设施,深入基层开展图书借阅、培训辅导、巡演巡展、电影放映等流动服务。推动户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文体广场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有条件的地方配套建设简易舞台、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鼓励结合城市改造,增加艺术雕塑、文化驿站和文化景观。

(四)推进基层文化场馆整合联动。以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小康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基层文化场馆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供给的渠道、载体和内容,努力做到基层文化供给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使基层群众特别农村群众随时随地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市级馆为中心馆、县(区)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建立运行机制,加强集约管理。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联动,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科技、民政等部门资源,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五)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明确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各县(区)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和省、市实施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有条件的县(区)要在底线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逐步形成上下衔接、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标准指标体系。坚持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实施。各地要建立标准实施监督评估机制,明确目标步骤,出台具体政策,切实保障标准的落实。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效果和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指标。

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全部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完善服务项目,提供图书借阅、陈列展览、文艺演出、群众娱乐、教育培训等基本服务。逐步推动体育馆(场)、科技馆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

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公益性演出。

(七)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各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和文化团体要为群众生产和提供丰富优质的公益文化产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要不断丰富藏书、藏品,加快服务项目更新频率,拓展服务领域规模。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引进和培养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鼓励和推动艺术创新,优先扶持反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地方特色有机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打造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受市场欢迎的精品佳作。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继续开展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大力创作播出优秀公益广告,推进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鼓励互联网文化企业创作健康有益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

(八)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河南〃欢乐中原”“文明生活〃教你一招”“春满中原〃乐在商丘”“百城万场”“我们的节日”“百戏进百乡”“商丘社区文化公益

小舞台”“惠民大剧场”等品牌文化活动,实现市县有品牌、乡村有特色。推动数字电影放映进农村。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加快建设“书香商丘”。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阅读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民俗、娱乐活动。结合商丘特点和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打造文化亮点。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艺术普及、阅读欣赏、体育健身、科普法治等培训,广泛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等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鼓励建设文化特色村镇。

(九)传承保护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统筹农村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和保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精髓,突出打造“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品牌,着力擦亮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孔祖文化品牌,形成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符号。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研究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丰富中小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

系、代表性传承人体系。

(十)深化公共文化交流合作。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国内外交流,支持文化精品走出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积极推动豫剧、四平调、目连戏等演艺项目和泥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加强与外省、外地市以及港澳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十一)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把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商丘文化志愿者支队为龙头,各级文化志愿者组织为骨干的组织架构。广泛吸纳文化工作者、业余文艺骨干以及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团队和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文化志愿者的比例,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强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文化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文化志愿服务。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

(十二)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

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扩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范围。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

(十三)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目录和具体购买办法,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购买范围,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提倡私营企业和个人积极捐资捐赠支持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建或自建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公共图书馆捐赠换书中心。积极倡导文化扶贫,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项目工程等。

五、激发公共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四)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产业,引导和支持文化

企业研发公共文化服务新产品、新技术。

(十五)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编制权责清单,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规范管理,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岗位,激发发展活力。创新运行机制,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为试点,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到2020年,实现市、县两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构建多元化管理机制。

(十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工程,推进数字化建设,建设全市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有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

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加强信息安全和数字版权保护。

(十七)加强示范区建设和理论研究。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到2020年,培育和建成2—3个省级示范区(项目),总结推广示范区(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经验、新举措。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学术研究。

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协调机制,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

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

(十九)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方予以奖励。

(二十)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幅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依规合理增加机构编制或服务人员。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按照核定的编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不得兼职。城镇各社区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宣传文化服务工作。各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建立完善激励机

制,加快推进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关于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思考 篇5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们党新的战略追求和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入以和谐企业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因时制宜的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通信企业推进创新发展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前提

和谐的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的,主导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助推器。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竟争力的提升。首先,和谐的企业文化能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其次,通过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会持续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大量实践研究发现,和谐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存在着相互相承的关系:一个强大的企业文化如果与企业的环境或战略相适应,共同的信条使上下的沟通就变得更加顺畅,决策的制定就更加有效,共享的价值观就更加牢固,这些都被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所验证。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核心是和谐观,和谐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所营造的巨大影响作用,即最大限度的融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和谐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或者说人本意识文化都充分展示和谐之魅力,和谐文化在当代的回归,已经成为企业文化新的追求。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新时期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任何企业文化的建立,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背景,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内部环境对企业发展足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或阻碍力,同时,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也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企业文化要通盘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一)内部环境

1、观念问题。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工作创新的前提,这个问题不解决,工作创新也将事半功倍,近年来,伴随着企业转型步伐的加快,员工的观念也随之转变,但观念滞后于形势,行动滞后于发展的问题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放在新形势下进行再认识,这样有利于我们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增强其有效性。

2、动力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坚持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辩证法原则,也就是说不能丢掉物质利益原则。企业改制上市,推行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多数员工的收入产生震荡,甚至降低,现阶段员工群众思想情绪的产生和波动,大多与切身利益有关,缺乏动力机制,成为影响他们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告诫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3、凝聚力问题。构建和谐企业,是指在处理人与企业关系上,既要反对人危害企业的利益,也要反对企业危害人的利益。在转型期,随着员工工作压力增大,绩效考核直接影响其业绩和收入,部分员工感

觉待遇在逐年降低,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彷徨,对参与企业各项活动热情有所减弱。现阶段,企业与员工的充分理解、尊重和有效沟通就显得愈发重要。

(二)外部环境

1、异质竞争将成为最大威胁。一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竞争;二是无线接入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的竞争;三是互联网IP电话与传统语音业务的竞争。这些,都给企业生存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2、客户需求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客户也不再关注运营商采用什么技术,而是要求一种随时随地的无缝连接的服务,满足其综合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要求。服务就是竞争、服务就是品牌、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

3、创新转型成为行业行为。纵观全球固网运营商的发展经历,目前普遍面临着语音通信市场增长空间日趋狭窄、收入增长乏力、业务流量和收入不断下滑等困境。如何创新转型,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是摆在传统电信运营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本途径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根本目的就是员工在价值观念上对企业战略的认同,在企业内部营造出理解合作的氛围,使员工的理想、追求同企业发展理念统一起来。

1、实施“人情化”管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式。塘沽分公司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并收到较好效果。例如,每年“三八”妇女节组织活动,为女员工发放小礼品;组织员工体检,为员工发放防暑降温物品;在员工生日来临,送上蛋糕及一份温馨的祝福;每逢员工婚丧嫁娶领导亲自到场慰问。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

2、实施“走动式管理”。领导深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成为理顺员工与企业的“润滑剂”,塘沽分公司领导坚持常年深入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对社区经理和营业员关注力度、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员工反映的问题进行现场收集,现场解答,现场解决,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实施“倾听式管理”。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创造机会让员工充分发表意见。企业生产经营的形势是与每个员工息息相关的,每一步发展都要让每个员工理解,员工只有知情明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构成企业效益的因素之一,才能立足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塘沽分公司坚持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与员工代表、社区经理、营业员沟通对话会,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此举受到了员工的肯定与好评。

4、实施“沟通式管理”,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亲密感建立在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管理透明化”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管理人员要站在一线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管理制度、营销方案更趋于合理。塘沽分公司内部网站开辟了“员工论坛”,就企业热点问题展开在线讨论,让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同时通过正面引到,澄清模糊认识,达到员工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构建具有网通特色的和谐企业文化

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对企业使命、企业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

管理理念、企业行为准则、员工行为准则重新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以 “创新发展、客户营销、订单第一、现金为王、业绩至上、和谐兴企”为导向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一)建立“创新文化”

1、确立创新目标。塘沽分公司的创新目标是。通过实施业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系统创新工程,将创新确立为企业的核心文化。通过核心企业文化的策动,使整体业绩水平稳增长,成为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2、坚持创新方向。随着IT应用的普及,塘沽分公司率先推出ICT 业务,2007年签约ICT项目总金额达1730万,签约数量181个,IDC业务实现收入1676.6万元,同时,对于传统业务通过网内包月、套餐等形式,释放月租费、区间资费等高资费风险,逐步降低对语音收入的依赖性,实现语音产品的软着陆,赋予传统业务新的生机。

3、坚持创新服务。全面推行预约服务。为了保障预约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分公司在梳理综合业务流程的同时,对营业前台受理、用户数据制作、测量施工、外线施工等环节大胆创新,各环节之间每周定期沟通交流,各工位环节内部实施以团队互助为主导与包区责任制协调发展,将所有问题在企业内部解决。前台预约成功率100%、地址资源准确率100%、一次预约成功率95.55%。

4、坚持创新机制。创新发展上层次上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塘沽分公司积极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创建适合人才成长的机制。建立灵活的,市场化的薪酬激励体系,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绩效考核,逐步建立以订单第一、客户至上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底薪+绩效+提成”的薪酬模式。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建立“团队文化”

1、注重团队建设。塘沽分公司一贯倡导: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团结出战斗力,战斗力靠凝聚力。对一个领导班子来讲,更要全身心地干事创业,大家都要同心协力谋正事、求发展,只有众人一力,才可能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2、点燃员工激情。首先把“业绩至上”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薪酬提升和岗位晋升的标准,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先进、尊重业绩”的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在加强绩效导向的同时,形成一种一线出成绩、出业绩,一线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工作格局。不论岗位如何,只要业绩好,贡献大就破格晋升。其次是荣誉激励。抓典型、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再次是参与激励,企业研究重大事项,制定重要决策,应邀请职工代表参加,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法,以推动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建立“执行文化”

执行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发展战略转化成为效益的关键。加强精确化管理与精确化营销是执行文化落地的手段与保证。

1、强化销售方案的实用性。(1)细化目标客户的重新认识,目标客户由简单的描绘改为提供清单,明确到下发单位和个人,同时明确挖掘数据的方法和原则;(2)提供销售脚本;(3)要跟踪销售过程,由过去被动等待销售结果变为主动全程跟踪;(4)要优化销售方案。

2、强化信息收集的时效性。不论是企业、部门、个人都要进行信息的搜集,按照分类、汇总、应用的流程对搜集的信息进行规范,否则很可能将所搜集信息束之高阁或迟到采纳。

3、强化市场销售的执行力。(1)各类经理要制定详细的周计划、月计划,否则不可控,好、差区分不出来,以此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意识。(2)要定期对走访记录进行检查。各部门主管要全面掌控,加强对销售行为的管理,要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要有检查的痕迹、检查的意见,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3)要合理分派任务。每个人的指标要差异化、个性化,根据区域特点下达,避免包区贫富不均,同时要关注对成功率的考核,将销售率、成功率作为考核的依据。

五、和谐企业文化的五个作用

(一)、融合作用

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中去。形成共同的事业平台,从利益共同体到事业共同体,上升到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和谐文化的建立,对完成企业战略的思想统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达成共同愿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凝聚作用

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成为建设和谐企业的润滑剂。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消除员工在企业变革过程中的迷惘、迟疑、不满等情绪,驱动员工转变观念,凝聚力量,减少变革成本。

(三)约束作用

和谐企业文化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着很大的约束作用,通过流程文化、执行文化、团队文化的建设,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减少制度执行过程中,内部流程梗阻,部工作相互脱节,上下沟通不畅等弊端。

(四)导向作用

把员工引导到确定的目标上来,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促进绩效提升。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客观的理解行业转型、企业创新给每个人带来影响和机会。将文化理念融入KPI体系之中,形成心理契合,成为员工自觉行为。

(五)辐射作用

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既注重物质激励,也注重精神激励,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做出让客户满意的工作,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以达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的。

六、小结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6

工的约束功能,对商业银行形象的塑造功能。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把增量信贷风险有效控制住,使存量信贷风险尽可能地得到化解,是事关商业银行长远稳健与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因此,加强信贷合规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审慎、规范、稳健”的信贷工作理念,这是因为:“审慎、规范、稳健”,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信贷经营管理活动,确立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以持续的盈利能力和优良的资产质量推动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审慎、规范、稳健”,就是要不断强化资本约束,规范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审慎、规范、稳健”,就是要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坚持从严治行。以往在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案件和信贷违法违规违纪案件证明,依法合规经营不仅是规范经营行为的需要,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需要,更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全国农行系统的信贷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制定的“信贷新规则”,信贷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按权限、按流程、按制度办理信贷业务正在成为全行信贷从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基础管理工作更加扎实,业务经营日趋规范,发展日趋理性,与此同时,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在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被较好的识别、量化和化解,基本上实现了“横向平衡制衡”和“纵向权限制约”的运作机理。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对“信贷新规则”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或不足,加之执行力度不一样,因而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在市场定位上贪大求全,对信贷客户的选择缺乏科学的标准。由于普遍缺乏深入细致和具体量化的市场分析,不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客户,而是一味地追求规模大、排名前、实力强的客户,常常在少数目标客户上“扎堆”。二是缺乏系统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由于对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和市场价值判断的时候,大多采用定性的、经验的分析方法,信贷分析处于较低水平。三是与制度建设相比,制度教育相对滞后,部分员工的制度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一些制度还没有被员工理解和掌握,“不知不觉”中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在贷款调查环节,还存在着贷款调查流于形式、调查报告质量不高,贷款调查手段滞后、形式单一,对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甄别能力较差,对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分析判断不准等;反映在贷款审查环节,还存在着抵押物未办理保险,抵押物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等不规范的现象;反映在贷后管理环节,还存在着未落实限制性条款,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未按规定进行贷后检查,对客户出现的各种信贷风险预警信息未及时报告、反馈,未严格执行经营主责任人责任移交制度等。四是在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一些岗位仍然存在着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的问题。制度规定往往建立在效益、效率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上,部分同志偏面地认为有些制度规定影响了办事效率,增加了经营成本,执行制度不积极、不主动、不到位。五是对内外部检查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往往是在甲处发现的问题甲处整改,形成今天在这里查出来的问题,明天在其它单位仍然能够找得到,不能举一反三。六是社会环境对信贷工作压力有增无减。全国金融系统中大案要案不断,出现了大案要案由管理层向操作层转移,由外部作案向内部或内外部勾结作案转变,涉案金额不断增大,损失更加严重。

合规信贷文化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要经历“管理层倡导→制度强化→经营管理多方面的潜移默化→全体信贷人员由衷的信服并自觉地在日常信贷行为中体现出来”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构建合规信贷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倡导和培育。

一、以德治行,育人为先,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忠诚度。任何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合规信贷文化也不例外。任何内控制度都不能面面俱到,商业银行管理层应思考如何逐渐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道德约束力。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关键,诚信和道德的重建是合规信贷文化确立的根本,是一门对人的思维改造的艺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正如孔子所说“先有司”,即一是要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二是要在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上给下属带一个好头。只有扬弃居高临下的官场作风,员工才会以诚相待;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气才能主导工作氛围。合规信贷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道德的回归。由于信贷业务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不能也不可能通过刚性的制度来确定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制度的完善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信贷员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信贷风险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员工爱行敬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合规信贷文化的培养土壤,有着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效用。

二、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创新。规章制度具有刚性特征,对员工职业行为是一种硬约束。一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确保银行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制度安排,它是商业银行健康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制度保障。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突破、创新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要以国际最佳做法和银监会颁布的改革指引为参照,以公司治理改革为核心,理清产权关系,不断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彻底转换经营机制,从根本上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强化制度教育。中国农业银行2000年4月出台的“信贷新规则”是在总结近年来全行信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信贷决策行为不规范、道德风险、能力风险等问题,所作的规范信贷决策行为和经营行为的一系列文件的总称,是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机理在农业银行的具体运用,是信贷管理制度的一次创新。因此,必须切实加大教育灌输力度。一方面,通过长期地、持之以恒地灌输教育,努力在全行上下培育、形成一种“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合规文化。另一方面,通过高频率的、经常性的检查,努力在全行上下形成一种优美的执行文化,就是全行每一位干部员工都能把善抓执行作为增强一级法人意识的政治素养来追求;把善抓执行作为当好称职领导、合格员工的履职能力来提高;把善抓执行作为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高效作风来提倡;把善抓执行作为上行下效、政令畅通的经营环境来建设;把善抓执行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忘我投入的工作激情来培养;把善抓执行作为提高团队战斗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必由路径来创造。三是在全行确立严格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即审慎、规范、稳健的理念;一心一意办商业银行的理念;一级法人理念,授权经营理念;利益服从风险控制、发展服从规则制约的理念;精细化、主动型、动态型管理理念;资本约束理念;依法合规经营,主动、自觉接受监管理念,让这些理念深入全行所有干部员工的内心,注入全行所有干部员工的骨髓,使这些理念变为全行干部员工规范的、自觉的行为。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7

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2004年开始各高校开始陆续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目前有关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尚处于讨论阶段。学科定位归属不清, 课程体系交叉性强、高质量教材匮乏等问题导致学界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层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综观文献可以归纳如下:第一类为意义类, 强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第二类为微观实践类, 探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教法改革等;第三类为宏观理念类, 探讨实践教学的指导理念和发展模式。而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和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必须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 实现培养目标

目前, 全国各有关高校已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达成共识。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和高品位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 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 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 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能在文化产业、媒体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文化经济、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尽管从文化产业管理开办以来, 各高校一直强调实践教学, 但由于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

1.2 提高教学质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注重基本理论的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并重。但目前在教学中,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纯粹的理论灌输方式枯燥乏味, 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 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不能紧密联系产业实际, 最终将会导致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因此, 如何加大深化教学改革力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计划中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形成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轮驱动、二元并重”[2]的模式, 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1.3 培养高层次人才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名副其实的热门专业, 据统计, 2004年至今已有近百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 目前全国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传媒影视、游戏、新闻、动漫、文化产业管理等诸多专业的招生人数, 每年在35万左右, 在校生约140万。但众多调查显示, 文化产业领域创意人才、文化投融资人才、文化营销管理人才储备不充分, 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 与学校文化产业专业教育有着深切关系, 尤其与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有关。学校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的不足, 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 其应当具备的“基础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2]缺乏, 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影响到单位的生产和管理。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职业胜任力, 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一套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2.1 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主要体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 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体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总体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目标的积累。目前, 教学具体目标不明确是各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共同存在的问题。在培养方案中, 只规定了实践教学内容、需要的学时、学分、比例等基本要素, 缺乏教学指导思想、活动设计、培养目标。具体而言, 实践教学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使学生增进对社会和专业的认知, 丰富生活阅历;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使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内容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而设计的, 包括一年级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二年级的专业认知实践活动, 设置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项目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特色课程;三年级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职业迁移课程的设置和文化市场调查、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战操作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或文化企业委托给学院的各种规划、咨询项目等, 同时实行双导师制 (高校专业老师和文化单位相关人士) 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2.3 平台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是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支撑环境, 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指课堂和各种实验室, 课堂上要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由注重知识的专业性转向注重知识的应用性, 将原来着眼于理性知识的结构性转向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验室用于学生开展各种模拟试验和剪辑制作等技术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文化单位合作签订的实习基地, 在长期的、稳固的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中满足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2.4 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正常运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科学完善。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可以让教师到文化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际操作, 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聘请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文创经理人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 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现知行合一, 满足当下文化产业大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114-118.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组织文化; 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95-01

2008年,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银行业损失严重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模式,重审监管标准。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会在2009年逐渐显现。相比于国外银行业几个世纪积累的创新经验和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们紧追国际先进银行,学习金融创新的时候,却目睹了此次金融危机席卷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其中鲜有机构能独善其身。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我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银行服务体系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是成熟金融市场的重要标志,道德与价值观与企业性质不吻合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金融人。

1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文化的内涵

艾德佳-沙因说,组织文化这一词语实际上在更深层次上应该是一个组织所坚持的基本假设和信条。这些基本的假设和信条是一个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他们在运用时,可能是无意识的。这些基本的假设和信条都被组织成员记住,以便在遇到在外部环境中的生存问题和内部的整合问题时做出反应。国有商业银行是建设具有社会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是以国家财政做后盾的,在经营上有明显的信誉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在履行国家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实践活动中创立的,为广大职工所公认的以指导实践、凝聚人心、实现价值、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为目的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管理思想、服务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综合。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这一内涵的构成元素有以下三点:①国有银行员工是该组织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没有员工的实践,就没有国有银行的组织文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文化背景是国有银行组织文化形成的外部环境。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是其组织文化形成的内部环境。

2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文化的特点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最初是国家设立的国有制银行,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长期以来被社会视为事业单位。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演变、发展与蜕变的过程中都保持着垄断性的特征,无不透露着政府主导、推进与支持的气息。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文化既有一般组织文化的共性,如:无形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同时又呈现出下列新的特点:

(1) 具有行政组织文化的特点—整体性 行政组织文化是跨政治、经济、科学、生活多个领域的重要文化因素。它能使整个行政管理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它是从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和意志力量出发来协调和控制人的行为,使员工的行为自觉的趋向一致,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为实现行政目标而共同努力。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国有银行的服务性功能要求组织文化必须以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团结人为基本要求,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3)坚持法治化道路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国有银行组织文化坚持法治化道路主要表现在: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制,服务效率,在履职过程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3 加强对国有银行组织文化的建构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之首,是事业发展的基石。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教育,在国有银行上下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员工的氛围,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以物质和精神双赢回报。

3.2 改善员工思想状态,打造核心组织文化

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建立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协调的核心价值观。保持政治坚定、忠于职守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忠诚于党的金融事业。树立公道正派、严守纪律的职业修养,按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从实际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专业精湛、政策熟悉的业务素质,确立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克服自视过高、自我满足的浮躁情绪。

3.3 培养团队精神,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团结协作、融洽共事的和谐氛围。运用集体的智慧,统一思想,取长补短,在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发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树立“创新”是推动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佳绩的动力源泉的思维理念,全面强化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发展意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组织文化工作思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组织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宫梦媛,《中国银行与花旗银行组织文化对比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陈立新,《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福建金融,2000年9期.

[3]張康之,《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公共行政 2000年2月.

[4]张德 吴志明 《组织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牛梁梓,重塑我国商业银行文化[J] .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05).

上一篇:刑法学二形成性考核册下一篇:夏日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