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通用11篇)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5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04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05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2

一是注重表面有余而注重实质不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 “乡风文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在赣北的许多新农村建设点, 无论村干部的领导思想还是农民群众的普遍认识都存在严重的误区, 他们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以此为契机把村级公路修好, 这也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最高的环节, 他们眼中的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意义等同。我们所走访的新农村建设点,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最大变化除修了水泥马路之外, 就是房屋的外墙粉刷、改水改厕、休闲广场 (主要添置几个健身器材) 的兴建、图书室的建设等外在的亮化工程, 新农村建设没有内涵性的建设, 并没有给当地农村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如修水县的某个新农村点,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建好了图书室, 也摆放了一定数量的图书, 但是这些图书没有多少是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 也没有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 更没有创造农民积极主动看书的氛围。村庄亮化等工程并非农民最急需开展的村容整洁方面的活动, 改造农村卫生条件、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农民迫切需要却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 新农村建设并没有促进农村发生内涵性的变化。

二是政府积极有余而农民参与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多角度的配合,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 这样既能从宏观上规划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又能微观上体现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也能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点调查走访中感到,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工作力度也很大, 甚至喧宾夺主、主客倒挂, 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如修水县、武宁县的新农村建设点的规划图, 都是由县规划部门统一制订出来的, 包办代替, 农民根本参与不进来, 农民没有话语权。甚至有些新农村所需物资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发送给农民, 如广告牌匾、垃圾桶、树苗、健身器材、书籍等。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 有愿望参与进来, 我们调查的农民大都支持新农村建设, 并表示会积极投身其中, 愿意参加兴修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义务劳动。但因为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有一些地方的农民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 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在新农村建设行动中, 只听到来自官员和专家的声音,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 却在这场关乎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去话语权, 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必定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三是物质建设有余而文化建设不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推进, 其中“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角度加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中, 新农村建设具体的验收标准中并没有考核和评估 “管理民主”的任何指标, “乡风文明”的主要验收标准体现在新农村建设必须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图书资料室。但图书室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停留在应付上级的检查, 公共活动场所就是一个水泥操场加上几套健身器材, 其实这些健身器材都是由县里统一采购和配送, 质量差, 且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民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贯彻, 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心理健康和权益保障,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知识的普及, 留守人口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村民自治中, 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等。

四是统一标准有余而因地制宜不足。《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各地存在“千篇一律”、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投入资金额、验收标准、整体规划, 还是配备的书籍、健身器材等都是统一标准, 甚至新农村建设点房前屋后所栽种的树苗都是统一的, 不分贫困村还是富裕村, 不分平原还是山区, 完全忽视了地区和农民的多元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 这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更不能让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因此, 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因素, 以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特殊需求为导向,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不同地区创建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五是前期监督有余而后期监管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无论前期的规划还是施工建设中的监管和检查, 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都会按照建设进度检查验收, 但所有的硬件建设都完成以后, 或者说按照规划该建的项目都完成以后, 即所有工作验收完毕, 新农村办公室就如数把新农村建设款项划拨到乡村, 新农村建设工作就到此结束, 工作人员此后再也不会到新农村点进行后续的走访和跟踪调查。这样造成新农村建设成一阵风, 除从硬件建设还可以看见新农村建设的痕迹外, 其他软件建设如休闲文化、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则又回到了建设前的原点。其实新农村建设好之后, 村乡两级政府就村级公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等硬件建设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就休闲文化、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软件建设要定期组织一些适合农村环境的比赛和检查评估活动, 如舞龙比赛、拔河比赛、读书心得比赛、种田能手比赛、最美村庄比赛等,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农村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又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并且把比赛成绩和检查结果与村干部业绩考核挂钩, 这样长期的跟踪调查既有利于发现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 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 又有利于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常规、有效地建设, 收获新农村发展长效。

总之,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一些非典型新农村建设点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政府必须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中期管理、后期跟踪,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的实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R].

[2]叶敬忠.农民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3

(接上期)

八、文化篇

华西——中国农村之文化瑰宝

6月30日,我们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九位工作人员与北京五家大型旅行社七位经理一行十六人来到华西考察学习。一踏进华西,就被一股浓郁的特色文化包围了,这种清新、亮丽、朝气蓬勃,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有了个一致的感觉:华西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村落,而是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并且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的都市群。

华西的特色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文化;华西村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对村民职工的思想教育,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以共产主义理想培育人。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华西针对社会上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念,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对共产党的领导产生动摇的自由主义思潮,华西成立了前无古人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老书记还亲自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华西村歌》,开展“六爱”教育,即“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他还把古人的“二十四孝”、“三国故事”、“杨家将”等绘成彩图放在宣传长廊里,做成雕塑放在亭阁中,编成传说故事印在书刊上,让百姓喜欢传颂的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加工赋以新的含义,组成了一道华西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1999年底,华西又组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创作排演了戏曲表演《华西百桥图》、《人人爱唱“六爱”歌》等300多个节目。从建团至今已演出近3000多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这场寓教于乐的盛宴已经成为华西思想教育的阵地,新面貌新政绩的展台。

二是建筑文化;据随行的汪书记介绍,华西村一批又一批新颖的住房都是在老书记吴仁宝的统一规划下更新换代建造的,有楼房、公寓房、别墅房、欧式别墅、五星级别墅,一幢比一幢好,一代比一代新,还配套建造了长廊、金塔、商住房,形成华西特色的建筑群。其中华西金塔是华西的标志性建筑,传统的外形结构,现代化的内部设施。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首要领导人均登上华西金塔并题词。还有那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创举的万米长城,巍峨的孔庙,另外美国的国会大厦,捷克的别墅,德国的天文台,法国的凯旋门等,一个个东西方建筑的艺术的结晶,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漫步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

三是饮食文化;华西饮食堪称一绝,旅行社总经理吴协平本人任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高级烹饪师。吴总在龙西湖畔豪华龙舟上热情设宴,摆出了华西最著名的“天下第一碗”,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是大饱口福。还有华西旅行社菜肴研究所开发的“奶汤河豚”、“鱼茸蛋”、“螃蜞螯”、“龙舟马鞍桥”等被评为江苏名菜,更是获得了世烹赛的金奖,一道道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的菜肴已经让我们无暇去更多地关注菜名,因为你没法不陶醉在这人间美味里。

华西人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他们不仅富了口袋,而且不忘“富脑袋”。在华西,出门就是美和清新的空气,放眼就是幽静怡人的风景,漫步在绿色的浓荫中,穿梭在鸟语花香中,云游在人间天堂里……

九、富民篇

四代领导人皆赞华西好;

华西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南小村,建设成为了“天下第一村”,率先在农村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50年来,华西在全国获得了几十项第一。第一个电话村、彩电村、轿车村、空调村、手机村、电脑村、别墅村、环保村、绿化村……华西人富了不忘左邻右舍,不忘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先后在黑龙江和宁夏建立了二个省外华西村,还通过智力扶贫,为中西部地区无偿培训干部10万多名,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从2002年开始华西村又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吸收周边16个薄弱村加入大华西。目前大华西已经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华西村民说,现在青年人能就业,老年人按月还能领取保养金。真正是“不种粮田吃白米,不做工作有钱拿,不是天堂胜天堂”。“一分五统”大华西的组建成功,确实给中国农村的改革、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

走进华西,有关城市和富翁的话题随处可见,走进别墅小区,更是看得到、摸的到的事实。目前村民家家住别墅,最少的人家有400多平方米,最多的人家600多平方米,华西农民有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面子,家家只有存款没有贷款,资产最少的有100多万元,最多的人家有1000多万元,这样的数字让我们这些来自见多城市繁华的人都惊叹不已。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已成为吴仁宝老书记的人生格言,更是融入了华西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称华西是“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不简单之地”,李鹏委员长两度视察华西分别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华西村,真正有希望”。

十、开拓篇

紧锣密鼓,打响华西旅游的黄金品牌

华西人聪明!他们利用华西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美食和超越前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打造华西的特色旅游,华西旅行社曾五次蝉联“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列第十四位)、江苏省“诚信旅行社”、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去年华西旅行社竟一下跃居“全国百强旅行社”第四名。今年6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际旅行社。在这样骄人的成绩面前,华西人并不满足,而是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至“十一五”规划期末,华西的“三产”比重要占到销售总额的50%。为此,华西人把开拓的目光投到了北方旅游市场。与北京华夏商旅营销研究院达成了合作协议,于2006年6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在经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之后,推广中心就组织北方游客到华西旅游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

1、挖掘华西风土人情,突出华西的特色文化。于10月27-11月2日举办“九九重阳千叟宴,盛世金秋聚华西”大型活动;

2、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携手多家旅行社,将于金秋季节隆重推出“华西号专列”的专题旅游项目;

3、华西旅游(北京)推广中心已代华西旅行社与全国60余家组团社签定了2006年华西景点旅游业务协议书,北方旅游市场将会掀起一个华西游的热潮。

4、进一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品牌。2006年6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我们特设了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展位,发放资料,与全国各地组团社及外国展位接触面谈介绍华西、宣传华西的旅游资源,让世界关注和了解华西,让更多的国外游客到华西游览观光。

四十多年,华西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我想今天华西旅游一定又是一个奇迹,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黄金旅游品牌将会更加的灿烂夺目,迎着新世纪精神文明的曙光,书写一篇完美的乐章!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4

大高庄村位于秦皇岛市东北方向,102国道新旧线之间,属于城市近郊村。有耕地893亩,人均收入4880元,全村263户,765口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9人。自“强村工程”建设活动实施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强村工程”的创建标准,结合村里的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优雅的“城市化”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几年前,大高庄曾是一个远近有名的穷村、乱村,并于2001年被海港区列为倒排5%后进支部。村子穷,村班子散,群众的心寒了。

2001年11月,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上任后,组建了新的两委班子。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一届“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上任后,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机、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取信于民。村委会办公室以前经常“铁将军”把门,他们拿下“铁将军”,改为村干部8小时上班工作制,这样一来群众遇到事情或难题,能够随时找村干部解决。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

“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大高庄村甩掉了“落后”帽子。2002年底,大高庄村党支部荣获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且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镇前三名。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大高庄893亩耕地上种植的多是玉米、大豆,产值低、收入少。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临近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2001年12月,村支部带领群众赴山东省寿光等地参观、学技术、启思路。同时,村里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线拉进地头,在缺水的地块开挖了一座100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为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准备工作。转年开春,全村共建起50多亩温室大棚,许多村民搞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种植结构。~年被区政府评为蔬菜种植先进村。

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中华寿桃”,走特色种植业之路。村干部把从外地学习来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并与群众一起总结栽培、管理经验,提高了寿桃的质量和产量。该桃个大肉甜,晚秋时上市,市场价每公斤可达五元。目前,全村果品种植面积达500亩,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经济效益可观。

为了拓宽致富门路,村干部号召群众发展养殖业,开始群众怕有风险,不敢养,持观望态度。于是,村干部带头办起了养猪场、蛋鸡养殖场,并注册了全区第一家农产品品牌“秦皇高庄”鸡蛋。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养殖猪、鸡、羊来增加收入。~年,村两委响应镇政府的号召,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牛业,肉牛养殖和奶牛养殖在全村百姓中逐渐兴起。经过一年的发展,现在规模大的奶牛养殖户每户养牛十余头,年产奶收入可达两万。~年村两委谋划在村外闲置地兴建养殖小区,做强做大牛经济。

在富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年,102国道新线铺就,为大高庄村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102国道新线与大高庄村之间进行整体规划,广泛招商引资,吸引了中油沥青厂、吉百利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百权商贸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落户于此,年工业总产值可达2500万,并为村里安置40余人就业,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年底村集体收入达30余万元,比~年增加近十倍。

三、抓活动,增设施,精神生活上档次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由于没有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大高庄部分群众在农闲时节常常聚在一起玩麻将。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村干部头脑中逐渐形成——建一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这一想法虽得到了党员会及村民代表会的支持,但农村建广场毕竟是件新鲜事,这对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百姓来说,多多少少有些不理解。随着工程的推进,百姓风言四起,村干部顶着压力继续施工。2002年6月5日,占地2500平方米的广场竣工时,群众欢呼雀跃,老老少少走了出来,唱歌、跳舞、扭大秧歌,齐声称赞建广场好。广场建好了,群众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秧歌队、篮球队、夕阳红艺术队等文艺团体相继成立,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年,大高庄村荣获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市级文体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乡村青年文化节”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村干部于2001年筹资10万余元为村里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面达100%。2002年协调网通公司为村里接通了光缆,村里现有电话240户,占总户数91%,方便了群众与外界联系。村干部还组织群众先后去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地游览,了解外面的世界。大高庄人日子过的滋滋润润。

新农村建设个人典型材料 篇5

河口村党支部书记

李何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得民心,顺民意,这是推进新农村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带领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全面扎实推进河口村的新农村建设。

一、河口村基本情况

河口村位于岚县最北部,紧邻209国道,是河口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全村188户,621人,党员34人,是典型的纯农业村,种植业以土豆、红芸豆和小杂粮为主,畜牧业以养羊为主。

二、主要做法

(一)狠抓“软环境”建设

1、抓领导班子

以河口村的发展为己任,甘于奉献,善于谋划。我带领支部“一班人”把全部精力和心血用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上。平时,坚持勤奋学习,不断进步,解放思想;勤奋工作,任劳任怨,事事时时把群众放在最前面。在今年的“创先争优活动”中,“两委”成员都制定了岗位职责和党

员承诺书,在工作中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抓党员队伍

紧抓学习,强化思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我始终坚持开展理论学习、党性、党风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结合全县“五大建设”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好县委、乡党委对这一关系到全县快速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吸纳更新机制,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使党员队伍真正成为了新农村“五大建设”的生力军。

3、抓党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党建工作连续六年在全乡考核中位居第一。这些工作使河口村的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使群众对本届村党支部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在我和村“两委”的

共同努力下,村党支部多次荣获 “红旗党支部”、“先进农村党支部”和“平安村”等称号,是河口乡唯一的“五星级党支部”,也是全县连续五年被市委组织部评委“五星级党支部”之一。

(二)加强硬环境建设

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①土豆产业。改良土豆品种,扩大土豆种植规模,使改良土豆面积达到1800亩,总产达到280万斤,并依托原有储存规模,集中购销土豆100万斤。

②红芸豆产业。以提高单产面积为目标,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引进新品种,使地膜覆盖和连片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推广了种植中的配方施肥。

③养羊产业。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由原始的自由放牧基本上都变为舍饲养殖。工作重点以畜种改良为主,使全体绒山羊种改良率达到65%以上,人均养羊收入达到800元。

④籽种调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农民调购籽种情况,并积极协调县农业部门为农民调购籽种。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村内道路和广场硬化2500余平米,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处,新修变压器1处。目前,在全村主要道路两旁已种植各类苗木1000多株,村庄绿化1200余株。在全村范围内安装路灯24盏、新建垃圾池4处,基本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达到了“五无”。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修整田间道路1.35公里,挖疏浚渠2300余米,建设水浇地管道6000米,蓄水池2座,中低产田改造150亩,新筑护河沙

土坝5700余米,筑排水涵洞19个,漫水桥1座,垫滩造地300余亩,河口村移民工程也正在积极的建设中。

3、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工作

新建村寄宿制小学1所,建成高标准党员活动室1处,创建农村书屋,农党网也在正常运行。每年对全村80%的村民进行2—3次的专业技能培训,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9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48%。

太极镇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6

努力建设旅游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太极镇位于永靖县中部川水区,距离省城兰州65公里。辖8个村,总人口19651人。镇辖区内黄河自东向西流径48公里,形成著名的“S”形八卦图案和“黄河向西流、红山白土头”的自然景观,水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湿地资源10000亩。有世界遗迹恐龙足印化石群,美丽的太极湖、太极岛、太极鸟岛等景观,素有“塞上小江南”的美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正蓬勃兴起。

2006年,上古、下古村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根据村情和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的目标,研究确定了“多元投入抓保障、特色产业增收入、改善基础强后劲、关注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上古、下古村面貌焕然一新,笔直的村巷,干净整洁的庭院,丰富的文化生活,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和谐的村风民风,处处呈现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截止目前,群众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普及率96.3%,能源沼气户713户,占总户数的55.4%,“新农合”参合率99.7%,村巷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学生入学率、照明电入户率、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100%。2008年预计上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5元,下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01元,一、立足村情实际,科学制定试点规划

上古、下古村均位于黄河北岸、县城近郊,区位优势非常显著。为了确保两村旅游特色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按照“合

1理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委托甘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县上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了上古、下古村新农村建设试点三年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细化项目,量化目标,对科学实施规划奠定了基础。并且依据规划要求,划分了以旅游业发展为主的“六大功能区”,即古城生态养殖区、千亩无公害蔬菜生态区、黄河湿地观光区、百年枣林乘凉区、旅游休闲观光区和王氏铸造传统文化保护区。

二、培育特色产业,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上古、下古村结合实际,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蔬菜种植、红枣林果、劳务输转、铸造业等为铺的支柱产业,对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按照县上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国西部休闲水乡”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上古、下古村发展旅游农家乐40余家,建成科技示范棚3座,生态餐厅1座,完成观光采摘棚196座,农趣体验棚60亩。发展蔬菜产业。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每米补贴30元)、项目促进、科技带动等措施,新建和改造二代高效温棚1720座,建成占地22亩的蔬菜批发市场一处和年储量600吨的冷藏保鲜库1座,启动实施了千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红枣林果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在上古村田花沟建成2000亩红枣经济林一处。发展劳务产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1500人(次),输转劳力18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0万元。发展铸造产业。建立铸造企业7家,年创利润400万元。发展养殖

业。发展规模养鸡户70户,养猪户35户,养牛户16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群众提供养殖、种植、旅游等科技信息,组建了永靖县嘉兴农家乐旅游协会、梅霞鸡业妇女协会、永靖县太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五福养殖专业合作社、古城王氏传统铸造专业协会等5家合作经济组织,正在积极筹建鸿峡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了农业产业推进办公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三、加大基础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上古、下古村在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过程中,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农村道路、能源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完成了总长23.7公里主干道路和村巷的硬化,村巷硬化率达100%,衬砌渠道27.9公里,完成上古村田花沟提灌改造工程。完成能源建设“一池三改”项目713户,占总户数的55.4%。完成生态家园建设272户,旧房改造327户,灾民建房20户,临街房屋改造18户,修建财门27个。配合完成了古城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县城至环湖北路拓宽建设、天然气及自来水管道建设、兰州实盈婚妙摄影公司外景基地等项目的征地协调、矛盾纠纷处理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四、创建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浓厚氛围

建设旅游特色新农村,创建绿色村镇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目标。自2006年以来,完成了太极中路、环湖路上、下古段、春明路的行道树栽植和两村的整村绿化,安装路灯45盏,彩灯4盏,宣传灯箱40个,完成绿化带建设8100米。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00间、1200平方米,清理粪堆、土堆等杂物3100余方,新建上古村垃圾处理厂一处,放臵垃圾

箱40个,设立了巷道“卫生长”制度。目前,上古、下古村村容整洁了,巷道硬化了,庭院干净了,村风民风和谐,建设绿色村镇、营造旅游发展的氛围日渐浓厚。

五、倡导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7

一是加强指导, 科学规划。为了把村庄道路硬化这一群众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实事办好, 好事办实, 从2006年开始, 武山县专门成立了村庄道路硬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由县新农办牵头, 从规划、建设等部门抽调60名技术人员, 组成15个工作组, 与乡镇干部一起, 历时两个月, 对全县344个行政村的道路现状实地进行了勘测摸底, 并逐村制定了村庄道路硬化简易性规划。要求凡是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的村, 必须坚持“三不”原则 (即没有完成村庄简易控制性规划的不硬化, 没有完成饮水安全工程的不硬化, 没有完成道路拓宽改造, 集资达不到标准的不硬化) , 配套完成村内墙体刷新、路灯安装、花草树木的栽植和庭院整治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化”任务。在近三年的村庄道路硬化工作中, 武山县共拆迁农户房屋1120户2540间, 计76200平方米。由于指导到位, 规划科学, 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的村庄群众积极响应, 无一例上访事件, 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切实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是创新机制, 多元投入。在村庄道路硬化工程实施中, 武山县立足县情, 注重发挥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在道路硬化村普遍成立了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理事会, 负责投工投料和工程质量监管。教育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采取每平方米政府补贴水泥0.6袋的办法, 发动群众投工投料, 广辟投资渠道, 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集资捐款。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建、社会资助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洛门镇文家寺村是县内人口较多, 区域面积较大的一个蔬菜专业村, 全村共941户, 4800多人, 村内主街道长2.5公里, 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前村内排水不畅, 道路泥泞, 群众出行极不方便, 卖菜只能靠人力背驮。2007年, 村上积极相应县镇号召, 组织群众进行村内道路硬化, 三天之内群众自筹资金26万多元, 县上补助水泥800吨, 不仅拓宽硬化了6米宽的村内主街道, 而且对村内所有的31条支巷道也进行了硬化, 并安装了路灯, 栽植了绿化苗木。群众高兴地说:美丽乡村是我家, 乡下不比城里差。

三是靠实责任, 强化监督。在近年来实施道路硬化工作中, 武山县确定各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一名副科级干部为直接责任人, 并与实施工程的有关乡镇签订了工程质量责任书, 对道路硬化全过程及工程质量一包到底, 实行责任追究。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业务部门直接抓, 乡村两级全力抓,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每年分两次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 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实地进行实地督查, 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各乡镇年终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 严格兑现奖惩。

四是狠抓质量, 严格验收。在实施村内道路硬化过程中, 为了加快进度, 提高工程质量, 武山县按照高起点规划, 高质量实施, 高效能管理的要求, 做到“三个保证”:即保证进度、保证质量、保证投入, “四个到位”:即动员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把关到位、考核验收到位, 严格按照规划精心施工, 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县上制定了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办法, 各工程实施村普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 成立了由群众基础好、威望高的村民代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参与监督管理资金、水泥和工程质量, 对道路硬化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公示。2008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工程质量年”活动, 全县共有47个村的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 有4个村的工程被评为不合格工程, 并责令道路硬化村进行了整改, 对被评为优质工程的村进行了表彰奖励, 确保了道路硬化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概括起来, 武山县新农村建设村庄道路硬化工作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思路清。武山县委、县政府把搞好村庄道路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在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建设积极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个转变”, “两个提高”的思路, 即村庄道路由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向水泥化路面转变, 由脏、乱、差向干净、整洁、有序转变, 提高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生产生活的质量与效益。确定从2006年开始, 每年由县财政列支700多万元, 购置水泥2万多吨, 专门用于村庄道路硬化。二是规划好。坚持“三不”硬化的原则, 以每年硬化60个~80个村庄的进度, 要求对需硬化道路的村庄按照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科学规划, 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三是质量优。为了确保村庄道路硬化工程质量, 县上制定出台了《武山县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技术标准》、《武山县村庄道路硬化和亮化绿化工程实施方案》、《武山县村庄道路硬化验收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工程每年开始实施后, 县上组织抽调建设、规划、新农办等单位负责人, 深入现场指导工作, 严把质量。从道路规划到混凝土配合比、宽度、厚度、边沟、伸缩缝等技术环节, 严格把关。四是机制新。在每年的村庄道路硬化工作中, 采取群众投工投劳, 政府补贴水泥的办法, 整合资金, 整合项目, 集中力量进行道路硬化。个别经济基础好的村庄, 由乡镇负责, 由专业队承包施工, 县直有关部门把关, 加快了道路硬化进度, 保证了工程质量。五是作风实。自2006年实施道路硬化以来, 建设、规划、新农办等部门技术人员吃住在村, 一线指导工作, 一线解决问题, 一线严把质量, 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2009年, 要在全县川道地区提前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灌溉干渠配套化, 群众饮水安全化, 村内道路水泥化, 村庄庭院整洁化“四化”目标的基础上, 县委、县政府确定, 大干三年, 到2011年, 全县农村全面实现川区水利化, 山区梯田化, 道路网络化, 饮水安全化, 乡村清洁化“五化”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乡村清洁运动的同时, 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山区, 由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 购置水泥1万吨, 硬化30个村的村内道路, 并针对该县大多数山区村群众收入相对较低的实际, 在山区村的道路硬化工程实施中, 除足额补助水泥外, 每平方米另外补贴50元的施工费, 以切实减轻山区群众的经济负担。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8

**市农业发展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承担着**地区的粮棉油收购、存储、调销资金的供应与管理,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04年,我行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业务的基础上,从客户所有制、业务

范围两方面进行了突破,积极稳妥地支持了一批当地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多方位、更全面地履行着支农职能。

一、近期支农工作情况

2005年,我行累计投放信贷资金5.88亿元,比上年多投1.74亿元,其中对农业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增长53,年末贷款余额达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005年全年实现利润508万元,扭转了连续亏损的局面。今年1-4月,已投放信贷资金1.99亿元,月末贷款余额11.22亿元,旬均贷款增幅23.7,排全省农发行第1位;各项存款余额2.59亿元,旬均存款增幅38.55,排全省农发行第2位;前4个月帐面亏损102万元,比去年同期减亏83万元,按照对表外核算调整要求,实际盈利532万元。

1、持之以恒抓好传统粮棉油收储业务,切实履行粮棉流通职能。根据储备粮油储存计划调整和仓容设施建设情况,1-4月我行累计发放各级储备、轮换及调控贷款5273万元,仓储设施贷款6340万元,改善粮油储备条件,继续支持各级储备粮棉增储和轮换,保证储备贷款资金的足额投放。

2、积极做好夏粮收购资金的需求预测和资金调度工作。预计2006年**市小麦和油菜籽种植面积约95万亩,总产量32500万斤,预计需要收购资金4000多万元。我行将积极做好资金投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全市收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3、以信用方式发放粮食合同收购贷款,切实解决种粮大户生产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进一步调动种粮大户生产积极性,稳定地产储备粮轮换及最低周转粮库存粮源。截止目前嘉善农发行以“订单粮食”形式发放预购定金30多万元,主要用于种粮大户采购粮种、农药、化肥等资金所需。

4、积极开展新办商业性信贷业务,有力支持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农发行的业务经营范围,我行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和客户营销,并加大对各基层行的考核力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粮棉企业的信贷支持。截止目前已建立信贷关系的(除国有粮油购销企业外)客户36家,1-4月已累计发放商业性贷款8257万元,最近又与南湖区政府签订了年内提供2.5亿贷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作意向书,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5、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4月末,我行不良贷款绝对额比年初下降140万元,不良贷款率为28.84,比年初下降了2.28个百分点,已显“双降”形态。积极做好1998年6月1日后粮食政策性亏损挂账清理认定及剥离工作。我行通过主动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目前除所辖海盐支行挂帐剥离工作尚未完成外,全市27953万元的挂帐已成功地进行了认定和剥离。同时加强对新开办的商业性贷款业务的风险防控,组织开展了商业性贷款检查,对全市商业性贷款逐笔进行了贷款操作和贷后管理工作的检查。

二、2006年我行支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工作思路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因此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分析,2006年是农发行全面发展之年。一是新农村建设将迈出有力的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为我行今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二是农村金融改革和政策性银行改革将迈出重要步伐,实现重大突破。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村贷款难的矛盾相当突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十分重要而紧迫。这将使我行的体制机制、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要求,我行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有利于我行改革发展的外部条件变成实实在在的动力和成果。

下一阶段我行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加强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确保本地区粮食安全;

2、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信贷业务,争取试办农业开发性贷款;

3、围绕年初制定的“旬均贷款增长20、旬均存款增长20、中间业务收入增长50、实现利润600万元、力争1000万元”的工作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切实加大客户营销力度,认真履行职责,继续巩固传统业务,加快商业性贷款业务和中间代理业务发展。

下阶段工作的具体措施是:

1、继续做好储备粮油的轮换、补库、增储工作,确保储备粮油资金的及时足

额供应,维护地方粮食安全稳定。

2、认真做好春、夏、秋三季粮油的收购信贷资金的筹措、发放工作,保证资金的供应,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3、积极支持中心粮库仓储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需求,提供良好的储存环境,确保粮油的质量。

4、进一步加大客户营销力度,努力争取商业性业务、存款组织工作和中间业务的发展有新的突破

。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统一思想,形成全行上下一心抓业务的良好氛围;继续努力挖掘现有企业资源,加强服务的力度,客户管理做到稳定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加大存款组织工作,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努力发展中间业务,争取多渠道营利。

5、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和协调,积极支持政府中长期项目投资中资金不足。积极做好与南湖区政府全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工作。

乡镇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9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我们紧紧围绕“两个增收”(农民增收、财税增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集中精力加强项目建设。我们以开展“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年活动为重点,引导各行政村深入挖潜,广开渠道,抓招商、上项目,共新开工各类项目12个,总投资7.53亿元,农村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农民增收路子越走越宽。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各行政村的传统习惯和发展特色,按照“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发展”的路子,鼓励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新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新建大型养殖场6座,中小型养殖场150多座,养殖强村3个养殖基地2个,“瓜果、蔬菜、养殖”三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与市、区劳动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培训农民工XX多人,输出劳动力1800人,实现劳务经济150多万元。利用上级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新发放小额创业贷款70万元,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抓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搞好农村道路建设。通过乡里支持一点、村里筹集一点、群众集一点,对原来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的***村进行改造,新建成了村里的东西大街和村西头的南北街,共计2.7公里的水泥路面,***等行政村在原来基础上积极开展背街小巷的硬化,基本上实现户户通。全乡的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8.74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二是搞好绿化、亮化。在全乡19个行政村共安装路灯950盏。突出抓好街道两边的绿化,全乡新栽各类绿化树种1.5棵,***、***、***、***、***等行政村街道的绿化已经完成,并通过了省林业部门的验收。三是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为了解决好村里污水乱排乱流的情况,各行政村广泛筹集资金,修建道路两侧的排水沟,农村公厕,垃圾池,共修建农村沼气1010座,排水沟近11公里,农村公厕6座,垃圾池60多个,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抓村容村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实行台帐工作法。要求各行政村根据自身情况,每月列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台帐,每项整治任务都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乡目标办阶段性地进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定期开展集中整治活动。要求试点村率先启动,各种大型机械对堆积多年的垃圾、杂物进行清理。三是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巩固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成立了由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卫生监督小组,每两天开展一次沿街农户环境卫生评比,评比结果在全村显著位置公示,并在村里广播上宣布,卫生评比结果做为文明新风户的依据,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农村视频系统的作用,由管理员每天调阅监控记录,把一些乱堆乱放、乱排乱流、乱扔乱倒等不文明现象每周整理一次,并由村组干部直接送到农户手中,提出整改要求。

四、抓文明工程,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

乡里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室进行整修,增添活动器材,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7个,村民活动广场9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在全乡各行政村开展了以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党员、五好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弘扬了传统美德和社会正气,促进了农村的和谐文明。另外,乡党委、政府筹集资金12万元,在所有行政村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构成了全面的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保持了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

五、抓典型带动,带动全乡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由于各行政村基础条件和村民素质,乡党委、政府把基础好、热情高的罗庄村、宋寨村、康洼村、大闫村和庙陈村等5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另外,对成绩显著、变化大的行政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在全乡树立了新农村建设典型,激发了全乡各行政村干群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篇10

一、积极实施精品农业战略, 做精做细农业产品

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尤其是山地较多, 成规模农业耕地较少, 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日本在农业发展、做精做细农业产品方面值得学习。首先是农产品质量优、价格高。日本大米、蔬菜、水果、牛肉等质量多数优于国外品牌, 且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 日本大米、神户牛等品牌驰名世界, 受到了日本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其次是农产品商品率高。日本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76.4%, 主要农产品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 高者达100%, 经营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因地制宜。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效提高了产品档次, 扩大了产品影响, 细化了农业分工, 促进了农业向精细化发展。

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生产结构比较合理

二次大战前, 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 畜牧业等产业相对落后。战后半个世纪以来, 日本实施全面发展的农业战略, 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4%, 畜牧业占28%, 尤其是奶业发展迅速, 牛奶消费量大幅度提高。渔业、林业在农业总产值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整个森林的覆盖率在66%以上。在种植业中, 大米占27%, 蔬菜占26%, 水果占7.3%, 花卉占10.2%, 生产结构的合理与完善, 促进了日本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全面落实农业保护政策, 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日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且相对发达, 农业并不是优势产业, 但是日本在农业发展方面, 注重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业生产。首先, 政府注重调控农产品价格, 避免了价格的随意波动。日本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 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但政府在保护农产品价格方面也非常注意, 如果哪种产品供大于求或者生产上有较大幅度增加, 政府就会采取多种办法进行调控, 稳定价格。比如调节税率、政府出资购买剩余产品后销毁等。其次, 抓好流通环节。在农产品的流通方面, 日本注重发展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有机联系起来, 其主要作用:一是各地商品高度集中, 丰富了商品信息, 防止市场混乱;二是实行以拍卖为主要形式的交易方式, 促进了公平价格的形成;三是节省了流通经费。四是保证了商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责任。这种流通方式, 有效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

四、积极扶持各类农业协作组织, 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日本, 自下而上普遍建立了各级各类农业协作组织。这些农业协作组织由农户自发组织起来, 实行民主管理, 它不仅协调团体内农户的生产、销售, 而且还可以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权益维护等。现在日本每个农户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农业协作组织, 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五、认真开展“一村一品”运动, 积极培育优势农产品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在日本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并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国家的欢迎。“一村一品”运动的精髓就是“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即各村、各地结合实际, 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 什么有优势就发展什么, 不搞“一刀切”;可以一村多品, 也可以多村一品;品牌可以是蔬菜、粮食等, 也可以是工业、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成果。“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 使大分县这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县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 也培养了香菇种植、烧酒酿造等一批知名品牌。

通过在日本的考察培训, 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 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发展“一村一品”运动过程中, 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优化品种结构, 提高单产水平, 积极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 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要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根本目标。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运动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推进一村一品, 逐步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成一村、多村成一片、多片成一乡的农业专业特色格局, 促进农户联合与合作,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壮大集体经济, 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引导农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乡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11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六村建设”描绘新农村

(2006年11月23日)

中共XX镇委员会

2006年以来,XX镇党委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结合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和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六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建领村强基础。

一是优化村党支部班子结构。“用好一个人,带好一个村”。XX镇以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理顺村“两委”关系,配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以来,调整村总支书记1人,补充总支委员5人,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3个,撤并党支部2个。

二是增强党员队伍能力。为增强农村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即在“四培双带”上下功夫,把12名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68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在素质培训上下功夫,对14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了重点培训,对其余党员进行了全面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在实践锻炼上下功夫,通过党员带头办“田园学校”、上“科技党课”、建“示范基地”等形式,有效增强了800余名党员在农村第一线的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村组干部激励机制。为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村组干部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监督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和抓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是把开展“六村建设”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坚持用“六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检验村班子,考察村干部,并作为评选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主要依据,形成了农村党员干部自觉在“六村建设”中接受教育、转变作风、展示先进的良好氛围。

产业富村建支柱。

紧紧依托XX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绿特产业,走“以蚕桑为主导,香兰菜、苎麻、经济林果、甜苦竹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结构调整模式,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

在蚕桑产业发展上,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威信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在回龙村唐家湾和新田两个村民小组试点种植蚕桑,按照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嫁接、当年见效的目标发展建成“一步成园”桑园208亩,夏秋两季已养蚕18盒,产茧622.8公斤,单产34.6公斤,蚕茧收入1.25万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先后4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306人到四川珙县孝儿、底洞等乡镇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反复召开群众会,交流学习体会,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秋播已落实宜桑地块3200亩,并已全部育苗完备。10月底,全县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在XX召开后,落实2007年春播桑园面积2900亩,到2007年新建桑园可达6000亩以上,为XX在3年之内桑园突破10000亩,产茧上万担,收入达到2000万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苎麻产业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在文兴村建成苎麻基地100亩。通过示范带动,今年全镇种植苎麻面积达300亩,加上原有苎麻面积,全镇共有苎麻1000亩。今年已收购苎麻16.5万斤,实现产值62万余元。

在香兰菜产业上,充分利用秋冬季农闲地和该产业“短、平、快”的优点,引进四川香兰菜公司到XX投资建厂,建香兰菜加工点4个(其中今年新建2个)。今年,全镇春秋两季香兰菜种植面积突破4500亩,可实现产值200万元以上。其中,马鞍村团山村民小组村民李文玉今年种植香兰菜15亩,收入10000元以上。

在甜苦竹和经济林果产业上,巩固现有5000亩甜苦竹和5000亩经济林果,强化科技培训,加大管护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今年,甜苦竹产业实现笋产量20万斤,产值20万元,经济林果实现产量40万斤,产值40万元。

科技兴村出成效。一是强化科技普及培训。镇党委从强化科技意识和科学理念入手,依托党校、农广校等培训渠道,同时开辟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科技党课等新途径,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分类培训,对农科队伍强化科技更新,对村组干部强化科技武装,对农民群众强化科技普及。目前,全镇农科人员为农服务的意识、措施普遍增强,80%以上的村组干部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1000余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为了使科技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我镇紧紧围绕巩固传统粮畜产业和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发展目标建成了13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应用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新机具,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镇2个“六村建设”示范村初步实现有企业带动、有基地覆盖,成为科技推广应用的典范。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围绕做大做强绿色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扶持政策好、科技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优势,直接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绿特经济。二是积极筹建“支部+协会”的营销模式,带领农民闯市场,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推动部门帮扶。今年以来,政府部门捆绑使用和争取公司投入项目资金56万余元,带动农户自主投入37万余元,激活了城乡市场。

民主管村聚民心。用制度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议事、表决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村“两委”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村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民主评议、民情恳谈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用体制保障民权。一是坚持农民当家作主,实行村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管理,建设项目由村民派代表全程监督管理;二是坚持“一事一议”,研究村务请村民听证,村级重大事项交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执行结果由村民评判议决。

用法治规范综合治理。结合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送法到村组活动,推动村干部和农民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巩固深化平安创建成果,扎实

开展禁毒防艾工作,严厉打击以“六H彩”为主的赌博活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巩固和创建活动,发动群众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控网络。

依法治村保平安。依法治村重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对护林防火、人口与计划生育、道路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使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今年以来,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100余次,出板报32期,书写宣传标语56条,印发宣传资料6000余份。

依法治村靠服务。一是法庭到农村设立临时法庭巡回审理民事案件。今年以来,XX法庭到农村设立临时法庭巡回审理民事案件15起,现场旁听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二是派出所在各村建立警务站,把派出所的办公场所搬到第一线,不仅方便群众办事,还为群众节省了开支。

依法治村靠制度。建立健全依法治村制度,制度明确规定:亮出一块牌子,让村民明白村委会谁值班;制定一套规划,公示发展目标;展示一张图表,介绍村委会职责和服务功能;开辟一个专栏,告示村务开展情况和财务收支状况;设置一个意见箱,听取群众反映;建立一套档案,有完备的议事记录和工作报告资料;固定一个村民议事地点,方便村民议事和听政。

依法治村保平安。把民兵应急分队组建成护村队,村与村签订书面协议,相互联保,轮流值班,一星期一循环,做到白天有人看,晚上有人转,小事有人问,大事有人管,户户都平安。建立了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调解成功率达99%,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民事、刑事案件的发生。

文化活村促和谐。强化活动阵地建设。在继续巩固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1万余元,对XX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改造,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开展文艺进村活动。一是组织文化站等部门工作人员对富有XX特色的花灯歌舞等地方戏种进行搜集整理,创新编排了《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等节目为群众演出。二是组建农村业余文娱演出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巡回到村组进行演出,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已组织各类文艺演出26场次。

开展“三清五改”活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全镇认真开展“三清五改”活动,有效改善了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XX村沙坝滩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试点通过开展该项活动,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

通过 “六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找到了XX镇党建工作与服务三农的契合点,找到了以党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达到了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党员受教育“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前有引力,后有推力”的促进机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上一篇:小班主题陶艺区域活动:春天下一篇:校园节目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