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家路的生活故事随笔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回家路的生活故事随笔(精选9篇)

关于回家路的生活故事随笔 篇1

袁丽明(湖北) 南粤作家

老家在南边,富水湖流域边角一个岛屿式的小村落,终年有一湖轻盈的水围在村子四周涤荡,家家户户都有或大或小的或木或铁的船,再不济的人家,也会牢牢守护祖辈流传下来的船。船,就是他们的脚,没有船,寸步难行。即便不出村,有时候摘个桔子、收个玉米红薯,甚至砍一担柴,也都要划着船才到得了。生活交通极为不便。

为了便利,大部分年轻人都带着妻儿外出谋生了,只有几个老人守着故土不肯离开。我们的新家在河对面的北边,幕阜山脚下,居民集中交通发达十分热闹。与老家遥河相望,与住在老家里的爷爷奶奶离得很近,却又很远。

每年年末,父母就会回老家收拾房子,把置办好的年货一担担挑上机船,渡过河,再一担担来回往返挑到家中。爷爷奶奶尚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必须回来一大家子团圆度过的。

有一次,我因单位有事耽误,大年夜才放假回家,爸妈不能耗费时间等我,因为家里要忙的活太多。我让小侄子骑摩托送我到渡口,臭小子担心我下船后的渡口到家那段路难得走,执意要送我到家。二话不说把摩托车架进船舱里。我们娘家在山边,最大的水面就是平时洗衣服的那条一丈余宽的港,在娘家是一辈子用不上跟船打交道的。臭小子也就是在我嫁到这河边来后随我坐了几次船,但带着摩托车渡河,我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狭窄的船舱挤进摩托车,人就不怎么好坐了。四周茫茫的水,拍着船舷,稍微动一下就会很明显的摇晃,所以都不敢动,脚很快就麻了,身子也僵了。小侄子嫌难受,要坐在摩托车座位上去,才稍微一动,船就颠簸着剧烈摇晃,我吓得厉声尖叫,在我的喋喋不休中,船终于安全靠岸。

其实,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这河底下,不知沉睡过多少再也没醒过来的村民。姑姑就是其中之一。一次和婶娘一起出门砍柴,直到夜幕两个人砍了满满一船柴,满载而归的时候,船在河道中间翻了,两条鲜活的生命,抛下幼子家人,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亲人一辈子无法愈合的痛。

回家的路并不远,可是隔山容易隔水难,一条河的阻碍,给我们的生活出了一个个重大难题。只是数年如一日,每一个时节,河面上都有不停来往的乡亲,大家的心情都一样,那就是回家的兴奋!大家的心愿也都一样,假如能有一座桥,回家就不用这么艰难。

,听村里人说政府要修桥了,开始都还不信,没多久,石头沙子水泥大型机器,都到了河边,我们才欢呼雀跃!这下,真的有望了!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大老远跑去参观施工场景,仿佛在见证某种神圣时刻。这座桥,凝聚多少代人的心愿啊,总算在我们这一代,政府出力助我们圆梦了。

历经一年时间,桥已修好通车。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一直铺到家门口,南来北往的只要区区数分钟就行。

假日里,骑着自行车,伴随一路的湖光山色、鸟啾虫鸣,伴随着清风与晨露,轻松惬意前行,看看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看颓废的老屋。从此,家与我们,很近很近。

又是一个周末,想回家了,马上出发!

关于春运回家的情感故事随笔 篇2

唐锦荣(湖南) 南粤作家

当年,往返上海和昆明的79次和80次的客运列车要在广西宜州停靠,宜州通用机械厂座落在距离宜州火车站不过两三百米远的地方,爸妈在这家工厂工作,我家“座落”在铁路旁。1969年,大哥二哥结伴从宜州回湖南老家衡南县州市公社幸福大队顺利生产队当知青。从此,每当春节临近,我们常又兴奋又紧张地站在窗口注视着这趟客运列车缓缓驶入宜州火车站,因为搭乘这列火车回家过年的大哥二哥会在这个时候,打开车窗,不停地朝着家摇摆着手,看到这动人一幕,我和弟妹立马兴奋万分地朝火车站奔去,迎接大哥二哥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的大哥二哥带回的年货,是大哥二哥当知青的劳动果实,有炒熟的红薯片,有烘干的泥鳅黄鳝等,从大哥二哥手里接过这些在宜州难得一见的年货,我和弟妹喜上眉梢,大哥二哥也乐滋滋的,兄妹五人兴高彩烈地由火车站往家走去,这时我“关心”大哥二哥坐火车是不是很辛苦?大哥二哥说,回家过年高兴得那还晓得辛苦,何况火车上沒什么人,可以把座位当床睡上一觉,不知不觉就到了宜州,从没坐过火车的我半信半疑:火车这样好坐?

转眼到了1976年,这年,我和四弟在爸妈的安排下,步两位哥哥的后尘回衡阳老家当知青,才相信了。1977年岁未,当了一年知青的我和四弟回家过年,来到火车站,广场上人儿稀少,进站一眼看过去,月台上亦是人儿不多,往事如昨:上了火车,车厢里或坐着或躺着一些客人,有个戴眼镜的客人犯了烟瘾又沒带上火柴,找我“借火”,不会抽烟的我让他很失望。这一年,““””刚结束,外出打工还叫“倒流城市”,做生意还叫“投机倒把”,加之还有不少地方在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外出的人少,座位自然成了我们的“卧铺”。

然而,“好景不常”,随着““””结束,随着知青运动偃旗息鼓,随着成千上万的知青返城,随着做生意的“个体户”开始出现,随着外出打工的人日益增多,坐火车回宜州这时不再容易,回到爸妈身边过年成了一件难事。到了1980年代,我和四弟在衡阳市有了工作。

1982年这年春节,我们相约回宜州和爸妈过年,上海至昆明的79次上不去,我和四弟上其他车到柳州,再转乘加班车一一也就是那种在闷罐车里钉上一圈木板做成“椅子”,当客车车厢用的加班车。闷罐车里人声嘈杂不说,空气也不新鲜,好在柳州到宜州不远,这点苦与在当知青吃的苦比算得了什么? 我和四弟心想:站在窗口观望的爸妈不知道我们正坐在刚从他们眼前经过的闷罐车里,此时此刻,想到很快就回到爸妈身边过年,我们累并快乐着。

关于人生的思考生活故事随笔 篇3

梁郁强(高州)

今天整理抽屉的时候,发现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证书,年代久远的已经泛黄,我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整理好,轻轻地摊放在桌面,看着这一堆东西,竟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若干年后的某天当自己再面对它们的时候,早已没有了当初获得时的激动。是因为自己成熟了,还是因为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实际了呢?或许兼而有之吧。

证书,它只代表你过去某一段时间所取得的成绩,你拥有它,是因为你的努力被某个圈子的人认可,而颁发给你,也意味着某个时段或某件事情画上了一个句号,过去的东西,又能够证明现在什么呢?除了当时会有少少安慰之外,以后,

它留给我们的便只有回忆了,自己又何苦对它念念不忘呢?一切都会向前发展,你想证明什么并不是现时你取得了什么证书,而是你将来还能够取得什么成就啊!

再说,我们这个社会对证书的认可也越来越淡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拿来装点门面而已,它在实际当中又能够起多大作用呢?一个人被周围的人认可,并不是由他所拿了多少证书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实际能力决定的。若非特别需要,又何必苦苦追求呢?

可偏偏在事业单位的我们走的基本上都是“由证书证明人生”的这条路,福耶?祸耶?

那种感受只有局中人才能够说得出!

关于生活随笔之故事里的人生 篇4

《故事里的人生》——富贵无边(一·)

中国著名国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在一次个人画展中,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俞仲林亲手所绘的《牡丹图》,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丛牡丹中,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缘上,只有半朵。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半朵,岂不是“富贵不全”吗?

听了朋友的解释,此人大为吃惊,也认为牡丹缺了半朵总是不妥,于是拿回去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那人的理由,灵机一动,提笔在画幅左上的空白处写了“富贵无边”四字,然后告诉买主:“先生,这是我的创意,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

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看了题写的画名,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作者感言:俞仲林真够聪明,题个画名并稍加解释,便把买主高兴地打发了。其实,画家在作画时,其构图总是从艺术审美着眼,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画树,不画全树而只画一部分树干或一两个树枝;画荷塘,不表现整个荷塘而只画出一角;画人物,不画全身而只画上半身,甚至只画头部,等等,是常有的现象,俞仲林根本没有失误。可艺术品是供人观赏的,其目的是给人带来心灵愉悦,当观赏者从省略部分做出坏的联想而产生不快的时候,画家及时做出修改也是正当的,即使给买者重画一幅,也在情理之中。俞仲林的睿智就在于,他巧借买者的思维进路,做逆向思维,只在画的左上角题写了画名,便峰回路转,使买者理解的“缺陷”化为创意,不仅消除了歧义,反而提升了这幅画的意境。俞仲林算得上画界高手。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同样一种事物、现象,观察和思考的思维走向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都从这幅牡丹的省略部分出发,买者的朋友及买者本人向坏的方面思考,顺理成章得出“富贵不全”的认知,这一认知的确不吉利,让人闹心;而画家反其意而用之,向好的方面思考,则得出“富贵无边”的认知,这一认知则是大吉大利,让人欣喜。因此,凡事,我们要学会采取积极思维取向,多看事物、现象好的方面,多往好处想,这样就会少生烦恼、苦恼,而多有喜乐、安详。两人同时向窗外看,一人仰望头上的浩瀚星空,情怀畅达;一人俯视窗前的污泥,心头犯堵。此观察取向异也。两人同遭遇艰难困苦,一人视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砺机会,微笑应对;一人看作“时运不济,怨天尤人”的命运定数,痛苦不堪。此思路异也。

启示二:俞仲林所题画名,限定了人的思维走向,保证了观赏者向好的方面思考。画家的做法告诉我们,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或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所创作的艺术品等,如果含有多种义项,可以做多种解读时,我们必须做出必要提示,说明自己的确切用意,以保证不被别人误解。

启示三:俞仲智商饣鸬搅嘶辔衿娴墓πВ唤霾咕攘寺蛘呷隙ǖ摹叭毕荨保吹固岣吡苏夥纳竺兰壑怠U馑得鳎械氖焙颍娑杂行┕Щ蛉毕荩灰脑筋,拓宽思路,不仅能找到补救办法,很可能还会想出锦上添花的绝招,坏事很可能会变成好事。所以,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差错时,无须懊悔烦恼,无须灰心丧气,应积极面对,多维思考,才是正道。

《故事里的人生》—— 钉 子(二)

有一个男孩,脾气特别不好,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并摔砸东西,事后也总是后悔。一天,他父亲带回一袋钉子和一把锤子,对他说:“孩子,每当你发脾气的时候,就到后边的围墙上使劲往墙里钉一颗钉子。爸爸没有怪罪你的意思,只是让你看看你一天能发多少次脾气。好吗?”孩子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发一次脾气就到后围墙上使劲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一共在围墙上钉下了28颗钉子,第二天钉下了27颗,钉子的颗数在一天天减少。渐渐地,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来的容易些,于是就不断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一天也没有发一次脾气,他高兴地跑去告诉爸爸。爸爸赞许地拍拍他的头,对他说:“孩子,从明天开始,每当你耐住性子,控制住自己脾气的时候,你就去拔出一颗钉子。好吗?”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终于有一天,男孩拔去了所有的钉子,他也养成了善于忍耐,不轻易发脾气的好习惯。当他去报告父亲的时候,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指着后墙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不过,你看看墙上的那些洞,如果不重新修复,这些洞将永远留在那里,而修复要花出很大的代价。发脾气是很轻易的事,可你生气时说的话、做的事,就像钉子留下的洞一样,消除它的影响需要花很大代价。所以,我的孩子,要学会忍耐和承受,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点不公平和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要知道,一时的不忍和冲动,很可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永久的伤害。今后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打开一扇窗,也能让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

作者感言:男孩的父亲,不仅是慈父,更是睿智的心灵导师。每一个做父母或将要做父母的人,或者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好好读读这则小故事,它会告诉你怎样教育子女或学生。这个小故事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作为父母或师长,对子女或学生气质、性格方面的缺点、毛病,要象故事里的父亲那样,立足疏导。这是因为,克服气质、性格方面的缺点、毛病,是一种内在心性改变和外在行为调整的互动过程,它需要循循善诱,靠简单粗暴的强制性制止,是很难奏效的。人的气质、性格如水,靠堵是堵不住的,只能因势利导,加以疏通。

启示二:坏习惯的克服和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所以,要想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就必须有恒心,耐住性子,从点滴做起,时间能改变一切。希望别人改掉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也应持这种心态。

启示三:学会克制和不发脾气很重要。正如男孩的父亲所说,“一时的不忍和冲动,很可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永久性伤害。”社会生活的大量实践证明,人在冲动的时候,特别是由消极情绪导致冲动的时候,如激愤、狂躁、暴怒的时候,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和采取不恰当行为,其后果往往需要付出惨重代价。所以,遇事不急、不燥、不怒、不发脾气,就会避免许多祸患。

“发脾气是有害的生命消耗,既得罪了别人,又烦恼了自己。”这是笔者给大家的忠告。

《故事里的人生》——半年后再毒死她(三)

很久以前,一个在县衙当差的衙役,知书达理,为人也很善良,可家里的矛盾让他十分头疼。他家里只有三口人,母亲、妻子和他,可母亲和妻子就是不合。两人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服谁。他每次回家,母亲对他说了一大堆媳妇的坏话,并叫他休了妻子;媳妇也哭着说婆婆怎么不好伺候,做什么都不对,让他想办法和婆婆分开住。弄得他左右为难。

想想母亲,也真是不容易,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靠种地和给人打短工一手把他养大,还送他上了私塾,为他娶了媳妇。母亲为人刚烈,凡事愿意叫真,追求完美,对儿媳做的事常常不满意。那个时代是婆婆说了算,所以,母亲动不动就训斥儿媳,有时还动手打。

想想妻子,也不容易,他们结婚三年多了,夫妻十分恩爱,他在县衙当差,个把月回一次家,家里的事都是妻子做,还常受婆婆训斥、打骂。开初,妻子忍着,时间长了,妻子忍不住了,索性就和婆婆对着干,两人越干越僵。

他绝不能搬出去不管母亲,他也绝不能休了他深爱的妻子,他在两边不停地说和,可就是不奏效。一天夜里,妻子气昏了头,发狠说:“既然我们根本不能搬出去过,要么,你休了我,我服毒自杀;要么毒死妈,你选择吧!”

妻子的话一出口,觉得说过了头,自己先吓得两眼发直,昏黄的油灯下,脸色煞白。衙役先是一愣,瞅着吓傻的妻子,眼前忽然一亮,低沉而缓慢地说:“毒死妈倒不是不可以,但眼前不能做。街坊邻居都知道,你和婆婆不合,妈突然死了,邻居一定怀疑我们做了手脚,一旦官府查出来,我们俩都得死。”他沉思了一会接着说:“我看这样,半年以后再毒死她。在这半年里,你一定要设法和妈搞好关系,让妈和邻居都说你是一个孝顺媳妇。到那时,妈妈死了,别人就不会怀疑。”这想法竟顺理成章地被妻子接受了,于是他给妻子出了许多主意,告诉她具体怎么做。

第二天一早,他高兴地告别了母亲和妻子,到县衙里当差去了。

妻子按照丈夫教给的办法,一改过去对婆婆的冷漠态度,不仅悉心关照婆婆,就是婆婆训斥她,她也不发火,只是检讨自己做得不好,让婆婆生气了。特别是婆婆有了头痛脑热,她更是端茶倒水,关心备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婆婆的态度也大有改变,婆媳俩见面话也多了,有说有笑。

衙役月底回家,看到婆媳俩的关系明显改善,表面不动声色,但心里暗自高兴。

三个多月过去了,婆媳的关系如胶似漆,邻里都夸婆婆是慈善的婆婆,媳妇是孝顺的媳妇。一天傍晚,媳妇突然发了高烧,头昏眼花,一头栽倒地上。婆婆马上找来大夫救治,并亲自熬药,为儿媳煮面汤。夜深了,儿媳醒来,见婆婆不在屋里,便撑着身子下床,走到门口,发现婆婆正跪在院中央烧香,口里不住地叨念:“老天爷,保佑我儿媳健健康康吧!有什么灾病都落在我老婆子身上吧!”儿媳激动地走上前,扶起婆婆,说:“妈,夜深天冷,您千万别冻坏了身子,我没事,快进屋吧。”

油灯下,婆媳俩促膝长谈。婆婆说:“媳妇,你说我有多浑,多少回逼儿子休了你。真要是那样,我可是作孽了。还是老天有眼,把你留在我的身边,从今后,你就是我的亲闺女,只要你健健康康,好好和我儿子过日子,就是我的福分,为了你们,我老婆子受什么罪都愿意。”

儿媳说:“妈,您千万别这么说,都是我做小的不好,那几年,我也是有意和您治气,您越看不上的事,我偏去干,是儿媳不懂孝道。从今后,您就是生我养我的亲妈,女儿不会让妈再受委屈。”说完,跪下就给婆婆磕头:“妈,从今后,你就叫我‘闺女’,女儿再有对不住妈妈的,天地不饶!”

衙役回家,见母亲管自己的媳妇叫“闺女”,心里非常高兴。

过了不久,儿媳有了身孕,婆媳之间的关系更是锦上添花,让邻里们羡慕不已。

半年过去了,衙役拎了一包药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时候到了,我们可以毒死妈妈了。”

“你说什么?”妻子大吃一惊,“你怎么还这么想?那是我一时气昏了头说得狂话,婆婆就是我的亲妈,你要毒死她,就先毒死我吧!”说完,拿起药包就往外扔。

衙役一把夺过药包,打开给妻子看,原来里边包的是桂圆和百合。他笑着说:“媳妇,住家过日子,贵在圆满百合,晚上用桂圆、百合加冰糖煮汤,和妈一起喝,全家人圆圆满满、甜甜蜜蜜、百年和好。”

“你可吓死我了!”妻子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转惊为喜。

作者感言: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最易产生矛盾,而且很难化解,特别是中国过去的传统家庭,几代人居住在一起,婆媳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死结,至死不能消除。故事里的衙役,在正面劝说屡不奏效的情况下,巧借妻子的怨恨心理,顺势就势,不动声色地化解了婆媳矛盾。

冷静分析,这副“解药”的核心成分是“关爱”,药力在“互爱”中发挥作用,婆媳之间关爱与被关爱的互动实践,是这副“解药”化解矛盾的关键。儿媳由“假关爱”转变为“真关爱”的态度升华,婆婆由训斥甚至打骂儿媳到象爱女儿一样呵护儿媳,都是在相互施爱和相互被爱的过程中一点点实现的。

回家过大年的情感故事随笔 篇5

张文利(辽宁) 南粤作家

等到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从去年回来时就开始准备,想把所有老家里没有的东西都带回去一样,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回来了,是他们儿子带回来的。这种漫长的等待,越是到这个时候越叫人心神不定。听到的,看到的,到处都是回家过年的信息,这种滋味让人无法去形容。

想到明天就要回老家了,可我总也睡不着。妻说:都这么大岁数了,有什么呀,一提回老家就这么不淡定。是呀,纵然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已到中年,可一提起回老家,我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是如此的兴奋,有着说不出的感受。

每次回老家大多都是在春节,而每一次都是回去过大年,虽有千里之遥。最初的几年里坐火车,都是绿皮车,买不到座号,站一晚上。上车也是力气活,车门根本上不去,只能从窗户上钻进去,车厢里挤不进去,就站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或是厕所里。什么也不用扶,你也不会倒,站着睡着了那是常有的事。那年儿子小,几个月,妻不同意回去。我硬是找票贩子买了张卧铺,那是我今生第一次进入卧铺车厢。有了儿子,挤火车怕他太小,就改坐汽车。早晨天不亮就出发,到省城换长途客车,到市里再倒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回到老家时已近半夜,那“咣咣…”地砸门声响彻整个小村庄,“爸、妈,我回来了”。

为了不受那种挤车的痛苦,征得妻的同意,花点银子,就租或借车回家。后来,就干脆买了一辆车。这让我着实美得不行了。临行前说好了,不着急,慢点开,用大红纸写上“回家过大年”贴在后风挡玻璃上。可一上了高速,速度表针就指向了下午两点。妻生气了,你总不能飞回去吧。是呀,可是我的心早已飞到了我那朝思暮想的家。

家乡的山还是那座山,家乡的路还是那条路,与二十年前没有什么变化。可是家乡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年,出去打工的还能回来过年,可今年都说不回来了。建筑工地冬天也要赶工期;饭店春节期间正常营业;城里的公交车要正常运行;节日期间城市道路清扫要加班;网上购物的人太多,物流公司不放假;城市里节日市场保障供应,商场得开业;节日期间消防、保安要加强,不能休息;节日期间城市里水、电、煤气不能断;雇主家要去外地过年,孩子没有人看护,也得一起去;……;所以就不回家过年了。老人叹了口气,都忙吧,不知啥时候是个头。孩子撅了撅嘴,各自玩去了。

今年这个年里,小村里没有见到一个年青人,只有老人那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一下子让我感觉到无比的失落。我只能坐在家里听母亲叨咕着村里一年来发生的变化。

想起小的时候,过年是最热闹的时候。村里老老少少,欢声笑语,年味那个浓呀。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讲,鞭炮是主角。每年我们都缠着父亲买好几圈(一圈为100个)双响(一种爆竹),母亲不让他买,他就偷着买。可今年父亲只买了20个,却买了很多礼炮,他说这样省事。

在老家,除夕当日的午饭是最重要的,意味着团圆。母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绿色”佳肴。这一年中只有回家才能吃到这样的饭菜。那肉香、菜香、米香,简直了。每次从老家回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爱吃饭,只觉得肉、菜像是在水里泡过的一样,没有味道。

开饭了,父亲拿上来一瓶红酒,这是你舅家小二从什么酒厂打工带回来的,据说是没有放某某东西的酒;这青菜是某某大棚里种的自己吃的,没上化肥的;这茶叶是你姑家老大从南方某某地打工带回来的,是没有放某某东西的;这猪肉是自己家的;这鸡肉……;这粉条是……;这……;妻拿着筷子愣在了那里,原来城里人天天在吃这些东西。我连忙安慰她,城里吃的也是健康的,官方不都说了吗,检验是合格的。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钱。小的时候,春联是自己写,挂钱是自己刻,现在都是买了,再也找不到那种年味了。

这个除夕夜过的异常的静,当街没有了欢笑打闹声,都猫(方言,躲的意思)在家里看春晚。记得小时候,很少有电视看,都是让大人帮助糊灯笼。用高粱杆做骨架,大白纸做衫,用红纸剪几个窗花贴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每人一个,各种形状的都有,大家聚在一起比一比看谁的最好。每人提个灯笼前村、后村满大街跑,忘记了除夕夜的严寒,星光下灯光摇曳,满是欢笑。

一阵鞭炮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快起来吧,来拜年的啦”,人们互至新春的问候,祝福新的一年。几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一年开始了。

说句实话,这些年不比往年了,对老家冬天的环境有点不太适应了。原因是春节期间天气是最冷的,老家的房子取暖靠木柴,炕上热,屋里冷,在屋里得穿棉衣。上厕所直冻屁股。只是晚上睡觉时舒服,把腰眼烙的倍爽。

这个春节,村里很少听到鞭炮声,只是冬日里的阳光是如此的美好,静静的山林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块山坡上的林地是再熟悉不过了,以前走过的小路都被一人高的杂草拦住了。让我惊喜的是,小时候种的小树苗居然长成了大树。看着它高大威武的样子,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这里天高云淡,这里空气新鲜,没有污染,这里偏安一隅,这里是如此之心静。想我当初不走这条路,可能这个春节也不会回来,也看不到这一切。但我的心里却如此的纠结。冷风一阵阵的吹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寻找着春天的气息。

呆的时间再长,总也有离开的时候,这里不再是我常居之所。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只是说——快,有时间就回来,可这个时间太不确定了,是半年还是一年我也不知道。

每一样东西都要拿一点,总怕少了什么。反复的叮嘱,不停地提醒。我似乎有些麻木,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装一瓶水吧,难得能喝到这样的水了。

就在这个春天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又一次踏上了离家的征途。一脚油门,浓烈的尘土挡住了父母瘦小的身影。我在心默默地说:我还会回来的。

回家_生活随笔作文600字 篇6

我的家乡是一个村庄。别看它是一个农村,这个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望无际的田野,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简直就是仙境。

在这里,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大地是我们的家。所有的生命都快乐的生活着。这里还有秀丽的山,清澈的水。

我和你们说说山是怎么个秀丽吧!这里的山连绵起伏,怪石嶙峋,山犹如被一把刀削过似的,很光滑。在山上长着郁郁葱葱的草木,丝丝蔟蔟的山花。有的像挺着胸的巨人,有的像扭着腰的仙女,有的像捅破的宝剑,有的像飞在高空之上的青龙。有时,蒙蒙的细雨会激起整座山的云雾,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更显得雄伟壮观,让人觉得它既美丽又神秘。

这里的雨也是各色各样的。有时是温和的,雨下的时候,你试着让雨拂过自己的脸,那种感觉就像母亲那温暖的手抚摸你的脸庞一样。小草和鲜花有了雨的滋润,变得更加鲜艳和美丽,因为雨是它们的营养品。雨有时还是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时,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人们总是会想像成那是只发了疯的蜜蜂在嗡嗡乱叫。

除了这些景色外,还有一些在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在家乡等着远方的我和我的父母归来,我也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那时我们全家的人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顿团圆饭。

家乡的一切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朋友、家人、风景,一切的一切,在我脑海里日复一日得出现。他们是我快乐的源泉。我所能珍惜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的家乡和亲人、甚至朋友。

关于回家路的生活故事随笔 篇7

20年三十儿的中午,我正在准备年饭,门铃响了。开门一看,门外站着的是表弟。表弟神情疲惫,头发蓬乱,眼窝深陷,胡子拉碴,一副好多天没休息好的样子。他的脚边放着一只行李袋。

我把表弟让进屋,沏了壶热茶。表弟在沙发上坐下,喝了些茶水,神色比刚进门时好了许多。“哥,我回家的路费用光了,我来是想找你借点儿……”表弟说。

表弟是从广东回来,他在东莞一家包装公司打工。1月26日,公司放了假,他立即买了车票,又给家人买好了礼物,他算了算,按往常在回家的路上再有四百元钱足够,于是把余下的钱全部寄回家,兴冲冲地打点好行囊去了车站。

没想到,一场几十年未遇的雪灾挡住了回家的路。表弟赶到火车站,往北的车次都停运了。他在车站候了三天,广播上不停播出停运的消息,这些消息和着雪一起,浇凉了他那颗急切的回家的心。同来的工友坚持不住了,办了退票手续。他又坚持了一天,还是没能上了车,手上提的两个行李包反而挤丢了一个,他无奈地沮丧地返回了公司。当时那个人头攒动的挤车场景,让他想来仍觉后怕,恨不能一辈子再不去火车站。

回到公司后,他给家里打了电话,说了他那里的情况,他说回家太难了,算了,他不回了。接电话的是母亲,也就是我的姑姑,她听罢,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是长时间的沉默,随后又是一声叹息,只说了句“不回就不回吧”,就挂了电话。

母亲的叹息紧紧地攫住了表弟的心。尽管公司一再挽留他们就在当地过年,并承诺给丰厚的报酬,但他还是义无返顾地再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2月4日,他在“黄牛党”那儿买到了高价票,又掏了一百多元的“引路费”,终于登上了返乡的火车,但他身上那四百块钱也差不多用完了。一下火车,他就直接来了我这里。从我这里到老家还要一百多块钱路费,他身上钱不够。

我问他,你给家里打过电话没?已经年三十了,家里知不知道你回来?表弟说,还没呢,电话没电了。我拨通了姑姑家的电话,姑姑听说表弟回来了,一下子激动得声音哽咽,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良久,她才叨叨说,我天天看天气预报,这两天晴了,我正打算让他年后回来一趟呢……表弟接过话筒,刚叫了一声“妈——”已是泪流满面。

年饭弄好了,我要表弟就在我家过完年,初一再回去,他不肯,硬要去赶当晚往家乡方向的车。我再三挽留说,你反正也赶不上家里的年夜饭了,就在我这里吃完饭洗个澡,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表弟摇头说:“不了,哥,不到家,再好的晚会看着也没心情啊!”

我找了只饭盒,给他装了些饺子,然后送他出来,街上到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上了车,挥挥手,看着他远去。这个除夕夜,他注定是在路上度过了。

家,在远方;年,铺就了游子们回家的路, 再大的雨雪也挡不住游子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关于老兵回故乡的情感随笔:回家 篇8

在异国他乡的你,还好么?

时光,总是在一刹那就过去了,那些战火纷飞,狼烟弥漫的年代,似乎,也已经距离我们很远很远。

也许,穿梭在浮浮沉沉的社会里,我们总是会忘记,忘记那些古老的故事。忘记曾经的战火大地上,中国谱写下的传奇,可是有这样一群人,我们从不曾忘记。

一想起来,胸腔便涌起一股热浪,铺天盖地,有排山倒海的力量,像是要把一切都唤醒。

几十年的岁月,我们从未忘记啊。

老兵啊,老兵啊。

你们,是不是很想回家?

可是你们哪里,又能回家呢。

穿过时光的缝隙,我仿佛看到了你们,那一列列轰鸣的列车上,是你们的剪影。你们那个时候,还很年轻呢,挂着少年特有的笑容,一笑,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化,像糖一般,甜到了心里。你们在想什么。怀揣着一腔为国杀敌的情怀,你们,是不是,从来都没有犹豫过?那个时候,你们有没有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啊。

家,家在哪里呢?家被放置在了心间一个小小的角落,当你再抬头时,已经看不到父母慈祥的目光,拥抱不到妻子的温柔,更看不见,那牙牙学语的孩子啊,向你露出了笑容。

你会害怕么?

这场战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束,今天去的战友都没有回来,粮食又不够了,美国佬的飞机那么厉害,我们能打得过么?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呢?在无数个夜晚,你望着那一轮明月高挂,那端的家人,是否能感知到你的殷切思念,你是不是,很想回家?

有一个声音响起,回家吧,回家吧。

你的脚步就要迈出去,又收了回来。

为什么不回家?

回不了家,回不了家,怀揣着国家大义,七尺身躯已许国,便再也顾不了家了啊。

不能回家,不能回家。国家动荡,战火纷飞,你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国家的命运,是我们守护的啊。

你留了下来,带着笑容离去。

一枚子弹,准确无误击中了你。

你就这样带着对家的万般流连,永远地沉睡在了异国他乡里。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从未忘记。

我无法忘记,几万个梦里,常常梦见你。

如今,却只剩青冢静静伫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捧着你们的遗骸,向我们缓缓走来。

我看见了,你们看见了么?

那是你们的战友啊,老兵。老泪纵横,为什么,不能一起等着胜利那一天啊?我们不是曾约过,待到胜利那一天,你我共把酒言欢,把这些年的时光,一一说给你听。

那是你们的亲人啊,老兵,你们看见了么?这些年的思念跨越千山万水,终于穿越时光,来到了你的身边,此刻,我只想亲吻你,我想要靠在你耳边,对你轻轻说一句,我想你。

思念如同澎湃洪水,倾泻而来,可是,我再也不能拥抱你。

老兵,回家了,回家。

我知道,几千个日子里,你翘首以望,心心念念的只有家人啊。

回家了,老兵。

这里再也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再也没有一场又一场绝望而无助的厮杀,再也没有擦不干的泪痕,再也没有数不尽的伤痛,再也没有痛苦和悲伤,这是新中国,山河秀丽,红日高挂,长江黄河如巨龙腾跃,这里,有家,这里是家。

公辞六十载

今夕请当归

老兵,我们,回家。

关于中秋回家的随笔:临秋情更怯 篇9

晌午,刚睡醒。我习惯性地瞥了一眼手机,是老爸的微信。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应答。

和众多大学生一样,我肩负着父母的期望背井求学。年岁匆匆。算来,已有两年的光景了。我的故事并无传奇。无非是走了高考这条必经路,尔后随命运逐波。怎奈命运出牌从不按套路,竟把我一个大宅女安排到离家千里万里的地方。我,想家么?想,很想。哪个离家的孩子不想家,更何况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小姑娘?那个生我育我的家乡啊,我怎会不想?夹在手机壳里的那片柳叶,是两年前从故土摘下的。两年来,我走到哪,它便陪我到哪。而今它亦如我般褪去一身青涩。从前向往着家外面的新鲜世界,恨不能马上长大说走就走;而今处身于外面所谓的繁华,却夜夜守着窗外的一抹月明,寻寻觅觅,找不到灵魂的停栖。从前不曾离开家门,见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今,见山是乡,看水,还是乡。既然恋家,胡不归去?曾经,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不回家?是啊,为什么?我答不上。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不回去,是最好的结果。

想来,自我高中过上住宿的生活,每逢佳节,家人便再难团圆了。今年哥哥考研,长期住校,阖家团圆的微小心愿更是遥远。如今哥哥要回家了,而我的爸爸叫我回家。我的父母,两鬓渐霜的父母,他们希望我们回去。这一次,我真的想回家了。

心有所念,归心似箭。我立马拨通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号码。

“哥,你要回家?”

“是。我寒暑假都没有回去,我想去陪他们。”

“那我呢?我想跟……”

“你就不必了吧,没必要两个人都回去。来回的车票要五百多,你还不如直接在学校买月饼。”

“嗯,我想想……”

我的内心涌过许多不甘,可我依旧没有反驳。挂上电话,爸爸的话又闪过我的脑海:“爸就多给你们几百块让你们回来还不行么?”钱根本不是问题,我若想回家,有什么能阻止我?可是——

“爸,我不回去了,中秋和国庆相连,车票难订……”

夜,静谧。月,皎明。

企盼久矣的那一夜,我还是买了一块月饼,就着浓茶下口。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是边赏月边品茗。不知何时起,茗香里多了一味,咸味,如鲠在喉。

其实车票也不是问题。我若想回家,有什么能阻止我?我的内心早有答案,不是么?我不是不回去,而是回不去了。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萌生了一种可怕的想法,我过得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于是乎,我抑制了所有的不开心,遮掩了所有的脆弱,带着一副叫微笑的面具穿行于人际。我忘了哭,忘了难过,时时刻刻披戴着虚伪的坚强不愿放下。于是乎,我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向着父母哭哭啼啼,即使我很想家,也会笑着跟父母说,我在外面一切安好,乐不思蜀。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等自己学有所成了,我再回去,那时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不想家。

我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我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却喜欢穿着大人的衣物,学着大人的言行,到头来不过是个跳梁的小丑,最后也只好尴尬地自嘲。

我离开了家,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过快乐有过悲伤。我在这里哭过,又笑过。这才是真实的我。

还乡,又何须衣锦?

上一篇:新春开学校长的演讲稿下一篇:防水工作总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