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0篇)
完形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支,不仅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且在特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本文以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为例,分析“心物场”“格式塔”“相似律”等相关概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运用,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成果,从观念、目标、过程等方面,探讨完形心理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
完形心理,又称格式塔心理或心理的“完形趋向”,指人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功能,即“只要已具备了主 要的条件,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完善。”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一支,于19诞生于德国,它不仅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而且在特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理论。将完形心理学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带来认识与实践上的一系列改善:将学生视作一个已经具备一定条件但尚不完善的,可以能动地调整、渐进式地改变的“完形”,即韦特海默所说的“Gestalt”,更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接受学生的现状和问题,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能动的、渐进式地趋于完善。将课堂视为逐步实现“完形”的阵地,教师充分调动可用资源,灵活采取方式方法,建构最佳“心物场”,激发学生的完形冲动,建立良性的“同构”关系,促成学生能动、渐进式地调整与提高,在多元互动中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现以笔者承担的一节高三作文教学公开课为例,探讨完形心理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物场 教学设计,从观念的转变开始
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将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二者并不一一对应,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则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并且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要受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的制约。那么,就教学实践而言,其成效也必然要受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双向互动的心物场的影响,因而教学设计的优化往往要从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善开始,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物场着手。
尊重学生学习现状及特点,将其视为可以能动地改善、渐进地提升的独特个体;而不仅仅是需要受教育、被改进的对象。将教学视为充分调动可用资源,灵活采取方式方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提升与完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输送。这样往往能更自然地从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其认知心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平台,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方式,着力构建良性“心物场”,设计“生本、生成、生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笔者执教的这一节教学视导课是在高三文科班上的作文指导课,主要是针对班级学生进入高三后掌握新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规范后,却在语言表达上缺乏文采和感染力的问题,考虑到文科生有将文章写得“文质彬彬”的潜力,把“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分”中的“有文采”一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文科班女生较多,就把课的题目定为《淡妆浓抹总相宜》。
为更好地创设情境,营造良性心物场,利用网络素材,准备了两组对比鲜明素颜照片和妆后照片,以“妆成每被秋娘妒”和“烟熏/素颜hold不住”为题,放在“课堂导入”和“课堂探究”这两个不同的环节先后呈现,分别突出“有文采”( “淡妆浓抹”)的重要性和“修饰有度”(“总相宜”)的必要性,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两组图片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课堂的不同时间节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当处于一种理性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物场将导出一个良性的“格式塔”,带动我们享受过程,收获结果。
二、格式塔 教学过程,经“完形”的调整落实
韦特海默采用德语“Gestalt”一词作为完形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意思是“能动的整体”,汉语译为“格式塔”或“完形”。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将师生双方都视为一个“格式塔”,即已经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考、认知和行为的方式,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尚不完整的事物或未完成的行为,将会激起使之完整的“心理场”。
具体到语文课堂,可得出两点认识:1.多年的生活、学习已经造成学生之间学习基础的差异和认知模式的不同,因而目标必然要分层;2.教学过程中逐步提供达成目标的特定条件,才能激发完形冲动,渐进式地导向学科素养的提升。尤其对于高三的写作教学而言,对于学生作文现状与教师期待之间的差距、对于学生个体写作能力的差异,必须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
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教学设计而言,笔者在强化“文采”意识的基础上,试图落实三个不同层次的方法——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灵活使用不同句式及巧妙使用论证技巧和表现手法——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确实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方法的突破的都注重“文段赏析——仿写填空——片断练习”的过程,最后再综合运用。
具休设计中,即使是一个仿写填空,也尽量注重由易而难,逐步提供“条件”,渐进式地激发学生的完形冲动,以期水到渠成地达到目标。以“句式酷变”环节中的“打造整句”为例:
一旦我们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亲密共存,就能朝赏晨鸟啼柳,夕览 ;晴看天高日丽, ;春赏雏燕桃红,夏赏荷风莲舟, , ……
教学过程中,决不能致力于拆除学生已有的“格式塔”,一厢情愿地重建学习习惯或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时必须分解出渐进式的、具体的目标或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认为已经具备了实现目标的主要条件,在内心有清晰的愿景和明确的措施,激发“完形冲动”,在“格式塔”渐进式的调整中,实现教学、育人双重目标。
三、相似律 学习目标,由同伴的互促实现
格式塔一旦形成,自然会排斥“异质”,但相似的部分更容易组成整体。这就是完形心理学组织原则之一——“相似律”。这一学派的奠基人考夫卡也曾说:“自我和环境之间的动力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我本身性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深刻地体认“从学生中发现,在学生中探究,由学生来达成”的重要性。
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教学设计中,作为示范的“文质彬彬”的文段固然是原生态或老师仅稍加润色的学生作品,引以为戒的“言之无文”或“华而不实”的文段也都来自于学生习作。正是因为使用的素材贴合学生实际,因而更能激活其完形趋向和参与热情;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分组讨论、相互点评,共同研究、归纳,而教师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听众,适时点拨、引领;即使在方法的总结上,尽管教师用心准备了一个口诀备用,最终还是以学生共同归纳的方法作结(示例如下),以利于其识记和运用。引述如下:
教师备用版:反设喻引排拟人,感叹整散长短群;对比类比具象化,切入阐释点题频;合题旨,巧呼应;淡妆浓抹文采生。
学生归纳版:反问设问比喻句,引用拟人加排比;感叹句、整散句,长短对比加类比;会呼应,要点题,紧扣中心不离题。
1924年,韦特海默——完形心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就曾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身边的榜样及所处团队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相似律”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还可以作更多的探究,包括互改互评、团队协作、分组竞赛等方式,踏踏实实地践行,而不是仅仅当成活跃课堂的手段甚至噱头,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我认为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全球史观
首先值得学生了解与认识的便是全球史观, 这一理论对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将会很有帮助。高中历史中学生接触的历史知识覆盖面非常广, 学生会对不同的文化主体、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全球史观很有必要, 这是让学生能够更为客观且深入的看待不同国度的文明、文化、历史的基础, 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有更深的理解与感触。历史课本中并不涉及全球史观的介绍, 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引入一些好的观点, 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一些历史事件, 对于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也会更为牢固。
全球史观对学生近代史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其主要表现为: (1)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 加深他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 自觉地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2) 有益于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中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光明进步的前途, 加深学生对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理解与认识; (3) 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 并能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全球史观的具备让学生懂得如何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来看待千百年来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演进, 也让学生能够更客观与清醒的认识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 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的形成与构建。
二、心理史学
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对于很多核心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是教学中的一个主体, 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知识教学中引入一些心理史学, 也可以透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史料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辅助。课本中涉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阐述并不是特别全面, 对于人物性格的呈现也不可能做到绝对深入。在这样的前提下,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尤其是在讲到一些核心历史人物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有参照性的史料,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 进而理解他们之所以会有一些判断与决定的来由。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与吸收的良好途径。
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教学为例, 在讲到赫鲁晓夫改革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门德罗夫谈到他在青年时期的感受时, 有伤感, 有震惊, 有喜悦, 有激情, 同样也有失望。记者在翻阅了门德罗夫当年的一些日记后, 作了如下摘录。
A. (1953年) “……早上电台传来噩耗, 伟大的领袖斯大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伤感啊!我真不敢相信, 以后怎么过啊?……坚决跟着赫鲁晓夫同志走!”
B. (1956年) “……震惊!二十大说斯大林同志是错误的, 要给予严厉批判!……”
透过这些史料的呈现, 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 无论是他心里的一些情感, 还是情绪上的起伏, 学生都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将会极大地丰富这个人物的性格,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其心理特征, 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自然也会更为透彻。
三、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也是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适当地给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史观, 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如果将事件脱离那个环境和背景, 很多内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很大的障碍。但如果能够结合特定的社会情状, 这不仅给学生的知识理解提供了铺垫, 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析这些历史事件之所以会产生的原因。这既是对于知识教学的有效辅助, 又是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构建, 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内容。
如在讲授“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即其未能发动乡村下层民众时, 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结论相距甚远, 此时可以结合以下材料来加深理解:
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 (部分) :
大清宣统五年 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 一切新党竟袭洋夷之皮毛, 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 改阴历为阳历, 即服色亦效洋式, 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 日甚一日。
这段史料的呈现, 让学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了辛亥革命对于当时的影响, 对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自然也会有更深的认知。这不仅化解了学生在历史事件理解上的误区, 也很好地深化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 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无疑是很好的促进。
四、总结
“完形理论”成立和运作的基础主要在于不完全格式塔的存在和设置。所谓的格式塔,是心理学术语,主要指人们通过感知所获得的带整体性的“形”或者“式样”。由于不完全的格式塔呈现在人们面前,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艺术的设置和处理,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一篇文章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作纤毫无遗的讲述,总是依照“简化原则”,采取“少言”或“不言”的形式来营构一些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这种不完全格式塔的设置,能给学生提供想象力纵横驰骋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完形过程中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快。有位教师在教完《范进中举》后,问道:“假如范进这一次又落榜了,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这个有待完形的“缺陷”格式塔的设置,迅速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阀门,学生会根据已经获得的审美形象去设计一个合情合理、可笑可叹的生活场景。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在完形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再创造的愉悦。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营构不完全的格式塔呢?
一、巧用“空白”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之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非白”。文艺作品中,作者常常用艺术“空白”来为作品增加思想光华和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空白”,不将所有的内容都讲满、讲透,而是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运用想象去完形,能使课堂教学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在讲完《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后,笔者抓住结尾一句话讲到:“孔乙己走了,‘我’没有见到。他到底哪儿去了呢?作者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猜测,酒店向来是‘消息中心’,‘我’怎么就没有听人说呢?作者为什么又肯定地说‘的确死了’呢?”笔者在此打住,让学生自寻答案,留下教学的“空白”。由于科举制度的罪恶,病态社会的炎凉已经分析了,这里无需再说,所以用“空白”的手法,以无示有,让学生去完形、去意会,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二、多弹“弦外之音”
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或者追求更好的教学艺术效果,老师不要急于将要表达的意思摆出,而是要“王顾左右而言他”,大事铺陈,将要表达的东西深藏在铺陈的言语之后,成为具有“弦外之音,韵外之致”作用的格式塔“空白”。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重要的。”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中,约瑟夫的妈妈克拉丽丝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笔者在教授新课时故意说反话,说克拉丽丝真的怕吃坏胃,所有才不肯吃,不许若瑟夫吃是懂教育之道,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学生体会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克拉丽丝这话说得冠冕堂皇,真的是怕伤胃,怕惯坏孩子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原因是怕花钱。学生理解了克拉丽丝的真正用意,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精选“一斑”
“由一斑而窥全豹”、“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在讲课时,也可以精选这样的“一斑”和“一滴水”,以小见大,营构一个不完全格式塔,让学生去完形出“全豹”和“太阳的光辉”。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就抓住菲利普一家对于于勒称谓的变化来构筑“缺陷”的格式塔:“坏蛋、流氓、无赖(无钱时)——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有钱时)——这个小子、这个家伙(怀疑于勒穷时)——这个贼,讨饭的,这个流氓(于勒真穷时)”,学生由菲利普一家人对亲叔叔称谓的变化足以体会到人性中的丑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完形理论,不留痕迹地构建一些不完全格式塔,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时效性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陈美侠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镇中心中学 221112)
文/赵小红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单向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为:教师服从于教材,学生服从于教师,教师、教材和学生又都服务于考试,无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缺乏应有的能动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课堂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旨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学习动机;建构;教学情境;交互活动;成功体验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内、外部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建构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如,在讲授“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知识点时,恰逢台风过境,我就列出了一则“台风过境,菜价普涨”的统计数据,并设置探究问题:为什么台风过境,菜价会普遍上涨?学生结合自己在台风中的体验,总结出了下列原因:台风过境,交通不便,外地蔬菜难以进入本地市场;受风灾影响,菜地损毁,蔬菜减产。我顺势总结:台风过境,带来了蔬菜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上涨。“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知识在情境展示中实现了自然生成,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受性强的素材作为背
景。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供选择的情境类型通常有: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等。面对丰富的素材,教师应不拘一格,多种情境交互使用,以更加强烈的新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设计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即使很精彩也是无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作用。一个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幽默睿智并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在操作教学情境时往往更能得心应手,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而一个刻板严肃的教师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锤炼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向往。
二、建构交互活动,满足心理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融入某一团体并获得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些特点使得思想政治课堂交互活动的构建具备了可能性。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尚处于“伪成熟期”,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草率,意志品质的发展尚待完善,需要在互动活动中澄清认识上的误区,通过纠正不足以完善自我,因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建构交互活动变得尤为必要。
如何才能有效地建构交互活动呢?(www.fwsIr.com)(1)交互的核心是问题的设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有效的问题设置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学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列举劳动者被侵权和维权的事例;②根据所列事例,说明他们的什么权益被侵犯了;③暴力维权、跳楼讨薪等方式到底伤害了谁?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从报刊或网络上搜索到若干事例;以此为基础,学生进而能有效解答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则进一步深入到如何维权这一层面上,在揭示教学重点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已知与未知的沟通,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直接将最终的问题抛出,要求学生回答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多数学生就会难以入手,或者干脆照搬书本知识,那么,交互活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可能抑制学生展示自我的内在需求。(2)在交互活动的建构中,还需要注意对互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作出及时和恰当的反馈。比如,在维权方式的讨论中,有部分学生对“暴力维权”持支持态度。我及时指出:持支持态度,说明你富有正义感。但是,在法制社会,正义的声张必须依赖法律。只有所有的.人都回归法制的轨道,非正义的事情才会得到有效遏制。这种及时反馈既维护了学生发表看法的积极性,又能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引导,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产生稳定而持续的学习动机。
三、建构成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长期反复遭遇失败,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即对学习产生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念头,严重地破坏了学习动机。反之,一系列成功的体验则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烈的学生,勇于接受挑战,能正视学习活动中的失败,其学习动机较为稳定。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深奥的哲学道理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教师就可以借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的成语以及幽默的漫画等素材加以阐释,从而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产生成功的体验。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树立有效的成功典型,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将学习成绩相差不大的学生编为一个活动小组,并通过表扬、赞许等方式在小组中树立成功典型,那么小组的其他成员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伙伴获得了成功,也会增强自信,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不是唯一的。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则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措施,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论”不谋而合。因此,研究学习动机理论,并用以指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4.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做出判断。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的经验,认为经验是人类认识与变化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一旦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是卓有成效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学生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系,由学生去体验时,才能产生。教学不是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言是人自己的财富,人掌握、运用语言是为了传达他的体验、决断和情感。语言用来传达信息,语言的本质却并不完全就等于传达信息。“语言不仅只是工具,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之一种,恰恰相反,正是语言才提供了人处于存在的敞开之中的最大可能性”。我国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较多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层面的开发,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人格发展就会出现裂痕。具体表现有:第一,学生感受力下降。学生获得了对其所获取信息进行描述、推理与编码的能力,而同时也许渐渐失去了对人对事的感受能力。第二,认识兴趣的泯灭和扭曲。认识兴趣不仅是认知学习的动力,更是人的情感特征。可是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下,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对此,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与智力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语文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做出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喜悦,丧失了学习内容与自己情绪体验的关联,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语文的三大主体内容识字、阅读和写作中,识字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有肉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之中,融人人的生命之中,才能进入深层的心理结构,才能变为人的素质。一个有优良素质的人,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内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将情感抒发出来,才能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认知与非认知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忽视任何一方,人格将不能健全,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出自: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2年04期
李利荣
情感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以特殊方式来表现的心理东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不是作为劳动力出现在机器面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感情,性格各异,年龄不同的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是知情交融。
体育教学从注重学生的情感效应入手,是实现新课程的途径之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情感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调节、强化认知活动,提高活动效率,而且具有形成学生个性及行为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潜在功能。
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融情原理”的基本涵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主要的是从操作层面上讲明了融情原理在教学中的操作技巧,确实是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的良方。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从二方面进行着手:培养师爱;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施爱的艺术。
一、培养师爱
“融情原理”运用于体育教学中要突出师爱的培养。没有师爱,无法施爱。
1.施爱要在学生急需时
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是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施爱的时机不恰当,不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一般是无法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的。所以了解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如学生在学动作遇到挫折时、在比赛中比不过人家时等等。
2.施爱于细微之处
细微之处见真情,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因为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到深切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关心对方的任何一种可能的需要,并及时地给以真心的帮助,就像母爱。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融情原理”时要注重情感的诱发,教师的移情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之一,移情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在教育情境中形成暂时的统一体,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情原理”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中时,应教育学生学会感谢。当学生在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教导下获得知识和进步时,就要教他们学会感谢老师;当学生得到同学的帮助时,就要教他们学会感谢同学;当学生感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时,就要教他们学会感谢所有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人;还要教他们学会感谢集体、感谢社会。只有学会感谢他人,他才能学着关心他人,能做到关心他人,才能形成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集体。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施爱的艺术
在一堂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中,运用好“融情原理”要做到:
1.适度唤醒学生的情绪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成分和态度品德成分中都不可缺少地包含着情感成分。通过激活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教给学生道理,培养学生品质,来达到教学目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活学习兴趣首先必须是诱发情感。情感的产生依赖于情绪的唤醒水平,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唤醒学生的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和动力系统处于激发状态,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最佳。
采用以下措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唤醒状态:
(1)利用教学环境,如场地的设计、器材的布置、练习的路线;也可利用录相、幻灯片、体育明星传记等,引发学生进入某种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强化其情感体验。
如在一节“过障碍”的课中,我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求学生自已布景场地,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自主性尊重,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中,使学生获得自尊;练习过程由易到难,以避免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与培养,自信心也随之提高,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融始终很好地体现着。(见下)
教学内容:过障碍
教学步骤: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之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
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
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
过的障碍物做做尝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练习:选择二个障碍物做尝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练习:选择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
做尝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第四次练习:过四个障碍物。
活动要求:场地必须由学生自己布置,当某一学生完成练习后,其他学
生应给予鼓励。
(2)设置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练习目标,以激发运动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感取向
如在一节耐久跑教学课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
提高学生对长跑运动能够培养顽强拼搏精神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的认识,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都需要勇敢地克服与战胜。
在提高了学生对长跑重要性的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俱怕长跑的主
客观原因,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如要求某同学首先确定本学期能够在6:30内跑完1500M这一学习目标,然后设计每个月进步的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要从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困难情景开始,鼓励学生敢以面对困难,使每一位学生在正确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小困难”,学生随着耐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得师生情感交融得到充分体现。
(3)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好奇心。从技、战术结构、练习手段
到提高运动水平都会引起学生的探索精神、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拓展生存项目练习、“三门球”、“轮滑”等新型项目的教学。
2.丰富情感教学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融并不拘泥与言谈举止之中。如队列队形及体操动作的造型美,师生双方交流过程中流露出的语言、仪表、动作、教态的行为美,动作协调、节奏明快、韵律流畅的运动美等,都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讲解时,教师的语调、语气变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这种感情的“共振”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也会增强克服困难,战胜阻力的信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多开展合作性和竞赛性的练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竞争者或异性在场,会提高活动效率。因此,小组成员的
组成部分要运动技能强、弱搭配,也可以根据需要男、女生搭配,这样有利于课堂形成增力性情绪。开展个人或组间的竞赛性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还能增加活动乐趣。学生在通力合作、协同奋进的活动中,加深情感的交流,增进友谊和亲和力,有利于课堂积极情绪的传播。教师用优美的示范动作、用幽默夸张的动作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或者让个别学生做示范等,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学、乐学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练习一个动作,多次努力仍不成功的情况下,如果教师默不关心或急躁训斥,都会把学生的情感温度降到冰点。克服阻力完成动作的信心或许遗失殆尽,教学效果之糟可想而知了。而当一名学生完成动作又好又快,满怀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时,却遭到冷遇,心里该是多失望啊,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遭到破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时间、地点、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的确定运用,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融情原理”运用在学法指导中可以表现为:
1.情感补偿法
对那些受过挫的学生,更多地关心与爱护,鼓励他们提高勇气,同时创造课堂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氛围,使他们增强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2.降低难度法
包括技术难度和器械难度。即降低动作的幅度和标准,如用像皮筋代替横竿或栏架等。适宜的教学难度会使学生获得愉快感和成就感,在练习中就会乐此不疲,这种情绪又在学生间相互感染,产生共振,形成积极探索、互帮互学、勤学、乐学的情绪气氛。
3.化解突发事件
在教学中,可能会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忧心忡忡,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教师应该镇静、自信、理智地分析发生事件的成因。加强技术要素,强调集中注意力,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解除学生的顾虑,使情绪恢复常态。
4.情感评价法
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对教学评价优化处理,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当学生屡遭失败时,为鼓励学生增强信心,教师可给予“中性”的指导语,如“可以”、“还行“等,不论指导动作的正确与否,而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如在上一节技巧课时,对个别积极性不高或不敢做的同学集中起来,从增强信心入手,采用“小步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每练一个动作都有成功的体验,在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有个身体比较胖的学生完成得不太稳定,我出来让他做示范,这位同学吃惊地看着我,我微笑地朝他点点头,他的脸上立刻出现了笑容,并较好地完成了动作。
5.表象与目标练习法
在组织枯燥的耐久跑时,可以改变跑的形式,如足球场地的对角变速跑、各种距离的变速跑、越野跑、越野变速跑等。在跑前展示给学生有关胜利者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跑步中,想象这些美好的画面。如“到终点,大家为我欢庆的场面”,“我站在领奖台的场面”等。
6.“旁白”增力法
在组织游戏时,教师的“旁白”对学生的情绪也会产生影响。根据学生参与游戏过程的情绪反应,适时的给予鼓励、制止、加以幽默的语言或动作,都可以使课堂增加情绪色彩。
一、错误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意义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外语学习者学习中的语言错误就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1967年, 英国运用语言学家Corder发表了“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一文, 标志着错误分析理论的正式形成。他认为, “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Corder, 1971) 。这些错误反映了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体系, 是语言学习者试图对目的语体系进行判断的表现。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 外语学习者也是根据所接触的语言素材, 对目的语性质作出假设, 检验其正确性, 并积极建立和创造目的语体系。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不意味着学习上的失败, 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假设。这种假设只有在与目的语体系不符时才会出现偏差。因此, 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通过错误分析, 可以让我们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建立和检验假设的, 进而探索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 寻找错误来源,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Corder (1971) 指出, 学习者的错误代表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透过错误能够看出学习者语言学习处于何种状态。错误分析主要有以下作用:
(1) 通过错误分析, 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达到的阶段, 有助于发现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程度和还需要学习的内容。
(2) 通过错误法分析, 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标语的, 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3) 通过错误分析, 学习者本人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 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二、高中生英语作文常见词汇错误
根据Ellis (二语习得研究, 1994) 指出的错误分析步骤, 对收集到的学生作文中的词汇错误进行统计, 发现词汇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单词拼写错误
在这类错误中, 一部分是由于学生的笔误造成的, 如把whether写成wheather;另一部分拼写错误是由于没有掌握好单词的用法规则造成的, 比如在把动词变成过去式、过去分词或者动名词时出现错误。
(二) 词性错误
汉语的使用不用考虑词性, 而使用英语单词却要弄清词性, 才能判断出该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同时, 在英语词汇中, 许多单词具有“一词多性”的特点。受到汉语影响, 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只注意根据词义选择单词而忽视了词性, 造成了用词错误。
如例句: (1) I fond of dogs. (2) You willsuccess. (3) The classroom is beautiful decorated.
正确的句子: (1) I am fond of dogs. (2) You will succeed. (3) The classroom is beautifully decorated.
在句子 (1) 中, fond of这个形容词短语被当作动词短语来充当谓语。在句 (2) 中, 尽管success和succeed都表示“成功”, 但是充当谓语的应该是动词succeed.在句 (3) 中, beautiful和beautifully都表示“漂亮”, 在句中修饰动词decorate只能用副词beautifully.
(三) 同义词、近义词的混淆、误用
英语词汇丰富, 同义词很多。一般的同义词, 只是基本意义相同, 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个汉语词语可能对应几个英语词语, 或者几个汉语词语对应一个英语词语, 如“听”在英语里有“listen, hear”等几个词语, “cousin”却对应汉语词语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几个词。学生在写作中容易误用这一类词。另外也有一些形式上相似的近义词, 如bored和boring, 也容易用错。
如例句: (4) My teacher said me that don't belate again. (5) The lecture was so bored.
正确的句子: (4) My teacher said to/told me that don't be late again. (5) The lecture was soboring.
由于只记住某一单词的单一词义, 而不全面了解其含义、应用范围及搭配, 结果造成用词错误。在句 (4) 中, say和tell的区别是前者接人做宾语时要加介词, 而后者可以直接加人做宾语。 (5) 中的bored和boring虽然形式想象, 用法却不同。Bored的主语一般是人, boring的主语一般是物, 它们修饰的对象不同。
(四) 介词搭配不当、介词漏用
如把短语be strict with用作be strict to, 或者是把apology to sb.中的介词to省略。
三、错误形成的原因
(一) 汉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语言的迁移作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有共同点, 那么母语就会促进二语的习得, 这种促进作用被称为正迁移;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就会受到母语很大的影响, 这种作用就是负迁移,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母语的干扰。“在许多情况下, 特别是学生想表达的概念超过了他目前掌握的新语言规则的范围时, 他们常常求助于母语的规则系统。因此来自母语的影响不可避免, 这种影响成了错误的根源之一” (杨连瑞, 张德禄等, 2007)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不同, 加上许多学生语言功底差, 在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他们还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 经常先在脑海中用汉语构思, 甚至用汉语写下来, 然后将汉语译成英语。这种机械的思考方式, 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
(二) 语言输入不足, 学生学习策略低效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以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为主, 阅读和听力的比重较小, 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改理念冲突, 但是教师上课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另外, 学生由于繁重的学习负担和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 极少能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加强阅读和听力训练。在这种有限的语言输入情况下, 写作能力可想而知。
学生学习词汇的策略也比较低效。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把单词记住就能学好英语。为了增加词汇量, 他们通常都从词汇表中孤立地记单词, 这样往往只记住了单词的表面意思而忽视了其内涵和在语境中的运用技巧, 造成了只知其意而不知其用的状况, 容易在写作中出错。
四、错误分析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知识点的讲解也应该融入到语境中。同时加强听力的训练, 从而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通过这些方面的改进, 才能有效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教师用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
[2]Corder, S.P.Describing the language learner’s language.CILT Reports and Papers, 1971, No.6.CILT.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xpress, 1994.
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以问题为中心自觉围绕问题进行发现、接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和收获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问题的心理和态度。本文主要通过问题学习理论探寻其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用。
【关键词】
问题学习理论 语文教学 应用
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说学生在学习时以问题为中心自觉围绕问题进行发现、接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和收获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思维,锻炼其逻辑能力,并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问题学习理论在各种教学中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讨论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学习理论运用的原则
1.1 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建一个生动有趣幽默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创建的问题为中心,将其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先创设一个古代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完成一次穿越,使其通过角色的演绎带着一些问题来发现文言文的奥妙。
1.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学生也才会对教师充满敬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可强制要求他们怎么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去观察、思考和感悟。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都应当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真正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限制他们的思维,教师也应该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比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一)》,全诗在哀婉凄凉的乐调下给人一种似解非解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像是写给不能长久相伴的恋人的,又像哀叹君臣遇合,其中真正的含义却无人知晓,全凭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你怎么能知道,我说的不是对的呢?当学生对这首诗提出新的见解的时候,教师应该是鼓励,而不因为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就否定。
1.3 合作学习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应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四五人一组的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探寻问题所涉及的几个要素,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几个小组间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进而获取新知识。
2.问题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首先教师应该创建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其次让学生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小组间互相评价,看是否全面与客观。
2.1 创建问题情境
问题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题为中心去探求、解决。在问题情境下深刻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诗歌与散文的时候,就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中描绘的画面,有什么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得到自己的理解,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2 分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问题学习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尤为重要,让他们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比如在诗歌鉴赏的课上,先将他们分为5人一组,一人为组长。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看法,组长进行记录,针对大家提出的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这样的想法是从哪里得来的”……他们在交流中就会明白诗歌所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2.3 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是每个课堂都不可或缺的一项,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理解课文之后对其进行评价,但是,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们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诗歌的学习中,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会是完善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足,这时在别的同学提出新的看法时,学生就应当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我不能想到这一点?”“他是怎么想到的呢?”“我的想法也不错但是不够完善。”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他们组说的对。”“他们说的不够全面。”“他们说的带有主观性,不够客观。”最后可以由老师和各组组长共同选出最合适、最全面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地开发。
总而言之,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问题学习理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问题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等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求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才。简言之,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得到广泛应用,应该在每个学校的每个课堂得到充分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淑云.论应用写作教学的授课艺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题目浅谈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学 学生姓名余建泓
学号
MZ13278
课程名称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任课教师朱风书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6日
浅谈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时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践应用作用。本文是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认识,并希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能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作用;应用 引言:
体育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年代从运动心理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目前普遍认为,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智力和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等多项任务。特别在专业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体育心理学的支撑,将体育心理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使二者合理结合,可以激活学生的个人潜质、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均得到提高。1 体育心理学的概念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所以其所得出的结果也是要为体育服务的。体育分为广义的体育和狭义的体育,广义的体育指的是人们以强化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一切非生产性人体活动;狭义的体育单指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和核心目的同样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到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因为体育的广义狭义之分,使得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心理学也分为广义的体育心理学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广义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规律;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学规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体育心理学融教育学与心理学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遵守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规律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育人”。而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比赛结果的不同。例如体育比赛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即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不出与平时的训练成绩相符的竞技水平,或者平时训练成绩平平的运动员到了比赛中反而会超水平发挥的现象,这些都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2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谁,他在一生之中都离不开运动。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和发现他们体育天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支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在成才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发现、教学、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也使得人们终身受益。2.1 内心活动作用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之中,置身于体育情境之中,会产生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现象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双重影响,相互关系的作用。内心活动是表现一个人精神和修养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人们内心需求和活动模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2.2 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教育界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中,是通过遵循学生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记忆力、学习动力、学习注意力、学习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重视要求。因此,重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要遵循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的全面提高。2.3 知识技能掌握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能够通过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然后经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总而言之,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心理而言具有着宣泄、抵消和对抗各种负面情绪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压力和焦虑心理,运用体育心理学阐明的原理或规律,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体育心理教学的主要基础,同时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提供了依据。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身心健康的提高。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供了基础。3.1 激发兴趣、满足学习要求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主要是学生由于缺乏对于运动的认识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错误的对某个动作和联系环节产生害怕、逃避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之中错误的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种运动项目,并且担心自己会在运动中造成伤害事故的时候,其往往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情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降低厌学心理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点,也是教育工作人员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难点。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动因,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满足体育教学的态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主要手段。学习目的教育在于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将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集体联系起来,形成长远而又具有重大作用和效益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注意有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相关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注意的提高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质量要求,从而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来组织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能够满足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也不致于因为某一个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一群人走 神。因此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时间教学经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并且进行全面合理的教学要求。3.3 调整学生动作细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通过表扬和嘉奖,并且以下节课程教授内容进行预告,从而给学生一个急切的求知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在下课之前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训练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学生各项体育动作进行纠正和指导,对学生所做动作进行正确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还应当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标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分别给予肯定和调整,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下基础,这也是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心理学的主要应用方式。4 结束语
[摘要]:最优化理论的意义,概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对策。[关键词]:最优化理论、意义、概念、现状、标准、对策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在这个主阵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完成这项任务就不得不提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在地理教学的实践中,相当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注重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许多老师和学生只求取得最好的分数就满足了,殊不知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以牺牲巨大的时间、资源、精力换来的。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反复灌输;面子好看而实则教学目的不清的教学手段;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定律、课文;“题海战术”„„这些方法并不是不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从最优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效果同所投入的代价相比太不相称了。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简单而实用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地球仪模型,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强,节约资源,而效果是不言自明的;可有的教师却非要舍易求难,制作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虽然效果也很好,但却不符合最优化的原则(声明一点:笔者并非反对使用现代的教育技术)。
巴班斯基认为: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地理教学。我认为,我们在从事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标准,作为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编写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以最大化的效果和最低消耗的时间、精力、经费等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
如何贯彻最优化的原则呢?有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出来供广大地理教师们参考。
一、精心备课,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备课当然的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在这中间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学生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等都显现出千差万别,应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俗话说“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形容不抓住重点,代价大,成效小。抓住了重点,其它内容就能够以点带面,融汇贯通。
三、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走形式。应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乡村九义小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校设施、资源相对较简陋,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偏科思想,认为地理是“豆芽课”,不能和语数外相提并论,学习兴趣不浓,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硬性和城镇学校看齐,过分拔高,盲目求远。相反应在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降低学习的要求等方面下功夫。这样虽然离大纲的要求远了一点,不过却提高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六、有效、适度、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时间。
七、“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取得最优化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型”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培养自己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八、学习何妨“投机取巧”。过去一说到学习,往往就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刻苦钻研,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来要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其实这恰恰违背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它鼓励学生“高投入,低回报”。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苦干加巧干”呢?我在教亚欧分界线的时候,感到学生比较难于记忆,就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大乌乌里黑土地”(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完形心理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推荐阅读:
心理学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07-03
初三英语中考完形填空07-17
英语完形填空及其解析09-27
考研英语完形七大技巧10-19
高考完形填空真题解析11-27
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真题10-31
大学英语四级完形填空12-18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论文09-07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05-30
英语四级考试完形填空解题步骤详解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