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青年教师培养经验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青年教师培养经验(精选8篇)

高中青年教师培养经验 篇1

甘南县巨宝镇中心学校郭宝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年教师是每所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年轻教师素质高,能力强则学校强,年轻教师的潜能和发展将影响着学校的未来。为此,一直以来,我校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领,新老教师之间其实有很多方面是互补的,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老教师也吸收了新鲜的血液,自己也得到了提升。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大组,同时语文组也是一个大的学科,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使命,因此每个教师的素质关系到了学校的整体教育。学校要想有更的发展,领导内部要团结向上,主导思想明确,同时上下一心齐头并进。我们语文组大部分教师都很年轻,我个人作为语文组的教研组长和老教师,深感肩负着培养年轻教师的重任,所以在工作中很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回顾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有很多的经验和体会,现在,我组已有县级骨干教师多名,优秀教师多名,很多新教师都能承担初三教学,多年来我在引领年轻教师这一项的成果,做到了下面几点:

一、目标培养——挖掘年轻教师的潜能空间。

扶植年轻教师走正路。这些年进到教师职业的年轻人和社会年代接轨快,接受新生事物较多,这是年轻人的优势。但受网络、媒体及社会的不良影响,有的人向往休闲安逸的生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易迷恋网络和玩游戏,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我们语文组利用各种条件,尽可能地为他们营造绿色的成长空间,如通过举 1

行“讲课”大赛活动等途径,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勇于奉献,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刺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产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动机,同时使人目标明确,活动有方向,人生就更意义,我租的年轻教师都是师范本科毕业,专业都很过硬,只是缺少经验,因此鼓励他们多进老教师课堂多听课多学习,新老互补,争取在更短的时间里成为我们组的骨干力量,新教师也很积极上进,主动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他们创意意识很强,带回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快地便得心应手。

二、学科教研——为年轻教师发展搭上桥梁。

带动青年教师搞教研。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实战经验,对教学本领的掌握与灵活处理技巧,易犯傻事。因此我们语文组经常在教学技能等方面给年轻教师出题目,压担子,定期要求他们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交流、汇报,哪怕是不成形的研究,至少他尽力去想了,尽可能地去查阅资料,搞调查。青年教师一定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对自己的业务提高、个人成长都会大有好处。然后在激励青年教师求上进。年轻教师常有非常强的进取心,我时刻注意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情绪,及时激发他们善于发现的思维,善于肯定他们工作中的成功点,让他们通过青年教师经验体会座谈会等形式互通各自工作所长,树立青年教师典型,以榜样引领广大教师最求上进。工作中切勿随意或盲目打击青年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护和扶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不断地健康成长起来。作为语文组长和老教师,我时刻都关注着青年教师的成长,他们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

对他们的培养,激励先进,鼓励进去,以保证各各年级语文教学的均衡发展,使学校语文教学成绩提升,使年轻的语文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这样为全校教师的发展,特别是为年轻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治理背景。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新教师要进行边教边学,然后钻研的道路,进行持续的教学研究,这样日常的教育教学才能提高到很高的理论要求。

我组的做法是“三个做好”:

(1)做好学校每学期搞得“评优质课”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利用了新的录像手段,然后逐渐接跑定位,和同学科教师仔细分析共同讨论,认真观察,出现问题及时修正。

(2)做好一周一次的“教学研讨”,我们组的很多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宁愿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同样的热情进行教学研讨,他们带着那颗热情的心执着最求,该活动为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的再提升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3)做好“教学反思”,我们组规定每位教师一个月要写一篇教学反思,内容不限,可以使教学感悟,也可以是一篇论文,也可以是对教法的总结,可以是经验论谈等等,这些内容还要在交流会中讨论探讨,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提升的平台,在探讨中能够吸取精华是个人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给大家展示的机会。

三、总结反思——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观念

没有经过认真探讨的经验是浅薄的经验,最多也只能构成表面的认知,一个只知道读、而不知道总结的经验到头来是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这样一来,日复一日也不会有更大的提升,因此,要自己有发展必须注重总结、反思。一是案例反思,把平时我们的教学感悟和经验写出来,寻找问题所在,并找到合理地解决方法,提升个人能力;二是课后反思,回顾课堂中的闪光点,不足之处,查缺补漏,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高中青年教师培养经验 篇2

爱岗敬业, 思想熏陶

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表现为一种倾向, 从而形成一种动力, 这种动力在教师情感上应表现在对待职业和对待学生两个方面。

一方面, 让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在上岗初期, 选取著名的特别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进行教育, 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 特别是当前80、90后的独生子女代, 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再就是管理者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指导, 使青年教师不断地体验从教的乐趣和光荣。

另一方面, 培养青年教师热爱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因为只有教师热爱学生, 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并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只有在工作中用真挚的爱去感染、感化学生, 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扶持加压, 有效提升

课堂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全新的岗位。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必须帮助青年教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制定教学目标

有很多青年教师备课时, 只是应付, 如不是学校检查备课教案, 他们就把教学目标省掉, 他们觉得写教学过程比写教学目标更重要。教案是否适应我们的学生, 是否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有效, 这些问题青年教师很少考虑到。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明确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做什么、怎样做, 并做好跟踪检查。只有知道备课前要先制定属于自己的或属于学生的教学目标, 才能证明教师的境界已经提高了一个档次, 这时的教师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地、灵活地、游刃有余地发挥才干, 才能为学生自主地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 寻找课堂感觉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般非常关注自身, 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 缺乏课堂磨练, 教学经验贫乏。有许多青年教师上完公开课都会问:“这节课我上得怎么样?”从他们的问话及上课时的状况可以看出, 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给别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如果他们上完公开课问:“学生学得如何?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那么此时老师关注的目标已经由关注自身转移到关注学生了。上的课多了, 自我感觉就会好了。因此, 我们不妨创造各种机会, 例如多让他们讲公开课, 组织集体备课、说课或到其他关系学校听听课等。给他们多施加一些压力, 多提供一些机会, 把他们推到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让他们在大风大浪里, 体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成功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挫折, 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3. 多写教学设计

每个学期, 可让青年教师写两篇像模像样的教学设计, 写教学设计与写教案不同, 教案可以只呈现教学的大体流程, 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炼地概括教学过程, 详细地阐述设计意图, 写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 可以提高教师重新加工课堂的能力, 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设想, 提高教师课堂设计的水平。

磨练意志开拓创新

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坚定果断的意志品质。坚定果断的性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要尽量让青年教师多上些实践课、公开课, 让他们接受各种考验, 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教育机智的能力和水平。

做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求青年教师大胆实践, 敢于向传统挑战, 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高中青年教师培养经验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青年教师;深入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42-02

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是推动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新闻教育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更应该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按照新闻媒体的工作过程来重新序化知识,并将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真正融入课堂[1],专职教师深入媒体一线体验行业需求是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作者参与了“湖北省2012年度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在十堰广播电视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新闻理论永远落后于新闻实践,新闻实践永远落后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新闻从业人员在传播实务领域的创新冲动至关重要。”(庹明生,2012)高校如果要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专职教师必须植根于新闻实践,在此基础上有超越式思考,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适应新闻传播类岗位。作者在十堰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十堰周刊》、社会新闻中心各工作了半年,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对高校教师如何深入企业的经验;并对深入企业之后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发挥后续效应提出了几点见解。

一、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深入媒体的经验

1.及时转变角色,适应栏目特点。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首先面临角色转型和任务转变的问题。对媒体而言,每个栏目和版块都各具特点,新闻操作方式也有差异,必然会产生一段艰难的磨合期。由于媒体是靠实力和作品说话的行业,作者在十堰广播电视台挂职锻炼时被聘任为总编室副主任,自己主动要求到一线当普通记者和编辑,尽可能体验多种岗位的需求,多出作品。

高校教师要出作品必须做到:(1)研究过刊和以前的节目,了解其风格和新闻操作方式;(2)多与刊物和栏目的负责人沟通,了解自己能为媒体做什么;(3)吃透政府工作报告,了解社会动向,能够参与策划和制作专题。

2.适应媒体工作强度,广交朋友。媒体工作的强度远超过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强度,高校教师深入媒体要适应这种工作特点。不光要积极思考选题、撰写提纲,还要进行风雨无阻的采访工作,通宵达旦地写稿、改稿……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但让媒体工作人员对高校教师产生了信任感。

在媒体中,总编层、中层干部、人事部门领导、记者、编辑、主持人、排版校对人员、后期制作人员、广告员、司机……都可以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培养人才提出有益的见解,同时也能为教师在媒体扎根提供智力支持。作者几乎与各类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打过交道,虚心听取他们对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的建议,获益良多。

二、深入媒体之后应如何改革新闻教育模式

1.新闻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真正的传媒生态。深入媒体可以让教师将新闻理论教材当中的“学”与“术”进行直接观照。譬如,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2]。在新闻实践中作者可以更直观地体验到媒体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完全取决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新闻操作理念,而在实际新闻业务中,讲究真实、客观、平衡、公正、全面则可能只是一种技巧而非原则。学生若想成为媒体行业的合格劳动者,首先要对新闻体制有认知,然后再苦练内功,让文笔能方能圆,镜头能屈能伸。另外,媒体的级别与新闻操作方式也有直接关系,譬如中央级媒体容易做舆论监督类报道,地市级媒体则很难操作。自从我国实行“四级办台”、“三级办报”政策以来,地市级媒体从市场份额、受众构成上来看均处于中国传媒生态的下游,生存发展是主要问题。以十堰广播电视台直属机构《十堰周刊》为例,该刊在选择新闻和策划专题时要不断平衡民意与党性的关系:一部分选题要围绕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做,譬如提倡重商文化,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等等,包括转发领导的讲话精神,为政府充当智囊团,分析成就、不足以及抓手在哪里;另一部分选题要切入百姓生活,打造深度报道,吸引读者,吸引广告商。新闻记者必须面对权力与资本挤压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力量在引导、干扰、左右、阻挠新闻报道?新闻教育者有责任将这些行业真相告知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

2.要有“大传媒产业观”,以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的缺乏是媒体领导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反馈意见。高考第四批录取的学生在基本功和考试能力方面比本科生弱,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新闻教育本身存在短板。高职教育倡导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3],新媒体的产业特点也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门槛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以工作室为平台,将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理念融入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有益的。譬如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2011年成立了新闻工作室,学生可以依托项目与行业和市场接轨:为校内刊物和实训基地媒体提供内容;在为企事业单位制作网页;为文化传播公司拍摄微电影、艺术照、婚礼现场、课程录像……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好、有才艺的学生养成了播音主持和表演能力。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学生自然掌握了职业技能,并形成了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

三、如何发挥青年教师深入媒体的后续效应

为了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市场需求和因材施教的理念,青年教师深入媒体的后续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搜集第一手资料。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高专院校接收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后作出的应变。传统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育偏重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在新媒体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通过两年的学校教育和一年顶岗实习练好基本功?关键在于根据媒体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并落实教学计划。通过与媒体领导交流,作者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了如下观点:(1)文史类通识课程不能忽略,要让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媒体行业需要精讲;(2)技术操作类课程需落实,要加大投入,增加实训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上手操作;(3)社交礼仪课程需要加强,增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4)重视选修课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分散实习、分向就业。

2.搭建高校与媒体的合作桥梁。新闻专业和媒体的合作不能只是隔空喊话,更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真正将校企合作变成互惠互利的双向合作还没有真正实现,具体到新闻教学层面更需要在业务上的交流,观点上的碰撞以及资源的共享。借助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这个项目,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师可以延请媒体行业资深记者和编辑为学生定期开办讲座或授课,让学生了解来自一线的经验;可以协助校方与媒体将实训基地协议和定岗实习细则进一步修订、落实,为今后学生开展校外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部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制度 篇4

一.10坚持倡议:

1.坚持在工作前6年手写每个课时的规范教案,真正吃透教材。

2.坚持每周做高考模拟试题一套,真正吃透《考试大纲》。

3.坚持每周写教学随笔一篇,并积极投稿。

4.坚持每月读与教学相关的书一本,并做好读书笔记。

5.坚持平均每周听课至少两节,并及时写出听课反思。

6.坚持苦练普通话、黑板字、板书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等教学基本功。

7.坚持经常向师傅请教,全程或某些章节全程听师傅讲课,取长补短。

8.坚持积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精彩试题,构建个性化的教学资料库。

9.坚持积极配合班主任参与班级常规管理,培养自己的管理的能力。

10.坚持经营好自己的教学博客,和更广阔的世界对话。

二、6条要求

1. 每学期在备课组长或师傅指导下,上好1—3节过关课。

12. 每学期结束时在组内上一次汇报课,可邀请教研组长和大

组全体教师听课,提出指导意见。

3. 每学期学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科高考水平的考试一次,并可公布成绩。

4. 每学期学部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赛讲活动,由各组推

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

5. 每学期学部组织1—3次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指导、交流

青年教师成长经验、心得。

6. 青年教师参与的上述各项教学活动均纳入教师的考评之

中。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

青年教师经验交流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首先因为课调不开晚到了一会儿,在此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道歉。很遗憾错过了前面各位老师的发言,失去了一个学习宝贵的学习机会。若下面的发言有大家已经提过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过去这一年是我经历最多,成长最快的一年。这主要还得感谢学校领导和年级组的信任和支持。在六月份去北京TIP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是一个挑战自我,肯定自我,重树自信的机会,期间经历了许多事情,也对我的教学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对我后来的教学实践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高三复习以来,我经历了从茫然不知所措到慢慢熟悉了解到现在的从容自信,慢慢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这要归功于师傅和办公室老师的热心帮助,还要感谢高三年级给我去河北衡水中学和包九中参加高考研讨会学习的机会。这两次学习让我对高三复习备考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能够沉着应对,有条不紊。下面我就自己这一年来对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向大家做一个简单汇报。

一、一个信念: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是暂时不会学而已

这是进入高三复习以来,我们班级的一位同学给我的一个最深的感受。这位同学平时英语成绩不好,每次都是五六十分,而且还不稳定。于是我把他在办公室讨论了这件事情。我们谈到了他初中时候的辉煌。找到问题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孩子渴望学好,只是他还没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针对他缺乏自控力的特点,我给他安排了一个情况和他相似的学生,两人一起相互帮助和监督,并且定期到我办公室来汇报近期的学习情况。我也借机谈谈我对学习的理解,告诉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在两个月之后的那次月考中,他竟然考了85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还以为他作弊了。因为关系比较近了,我就半开玩笑的问他,你是不是抄了别人的。他说这个真没有。他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好,只是由于不得法而暂时没有成功。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学习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习惯好和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而有好多脑袋聪明的,尤其是自认为聪明的小孩由于习惯和方法不当,而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正如361班后面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生。可见方法和习惯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尝试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会学为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学会。若是实现了会学这个目标,学会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安东尼罗宾老师曾经说过:任何的改变都是从心开始。如果你的内心,你的观念没有改变的话,一切的改变都是暂时的,不会长久。

二、更新一个观念:尊重的教育

有人说: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美好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尊重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之中。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一个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只顾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进度,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本班学生学情适时做出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否则,我们的劳动成果就得不到尊重。尊重教师的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入学习,超前学习才能与时俱 1

进,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将最新的知识与学生分享。因此,我们青年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不断在探索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

三、对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思考

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把“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他主张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反对传统教学中将教师和课本置于教学发展的中心地位,认为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由的学习氛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解放自己的机会。

在日本大地震之后,我们国家出现了这样一个笑话:很多地方的食用盐被大家买光了。这事在老外的眼中就有点不可思议。日本地震了,日本人没有慌,但中国却出现了盐荒。这是为什么?买盐之前,大家想过食用盐对防核辐射的有效性吗?有想过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吗?(比如说碘片)有人想过中国的食盐产地在哪吗?有人想过中国真的缺盐吗?要是想过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令世界大跌眼镜的情形了。

参加“青年教师经验交流会”有感 篇6

董睿

周五下午我参加了“青年教师经验交流会”,与领导和共同分到宿安的年轻教师们共同分享了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甘苦和收获。

(一)“立志”、“勤勉”、“坚持”,我在周主任恳切的话语中,领悟到了他对年轻教师的深切期望。我想起了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迷茫,是领导们严格谨慎的工作要求激发了我,是学校里老教师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我,是学生们亲亲切切的呼喊感化了我,我充满热情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去,并且告诉自己要立志做一位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我深知,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所以学习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校内,我主动地向新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严谨。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抱着自己的“志向”,以“勤勉”为朋,与“坚持”为伍。

(二)领导还提到一点令我印象深刻:要真正的爱孩子们。是啊,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要爱学生,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我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一年前,我担任了六年级的社会老师,徐墩雨是这个群体中最突出的一位,第一次接触,他就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聪明,脑子活,反应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虽然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敏捷,但他的行为习惯却常令我担忧:争强好胜,对自己过分自信,常惹事生非。当与伙伴发生口角时,他总是据理力争,从不肯吃亏,宽容在他的眼中是懦弱的表现;有时,他违反了行规,我找他谈话,他总是满脸不服气,所谓“歪理十八条”,他是条条有理,总觉得他有点“不听话”。因此,当他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总是静静地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看到他那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脸,我想起了于漪老师的一句话“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我暗暗下决心,用自己的爱,去感染他,使他健康地成长。

终于有一天下午,教室里只剩下我和他。我亲切地询问:“为什么总不接受老师对你的批评,总爱跟我对着干呢?”“你为什么总是指责我呢?”徐墩雨还是以他一贯的强硬作风回答我。听了他的话,我回忆起以前对他的态度,一下子感到,我平时对他的指责太多,或许已伤了他的自尊心。教育家爱默逊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的确,我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也欠妥。我沉默了一下,对他说:“老师以前对你的态度有时是不好,只看到你的不足,常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你,老师向你道歉。”听了我的话,他脸涨得通红,有点激动地说:“至少我不是个坏孩子。” “那好,我们就来个君子协定,我们互相尊重,你有事我不在同学面前说,咱们私下解决,可你也要做到在同学面前不顶撞我。”徐墩雨一声不吭,但我依然可以从他的眼中看到“不信任”三个字。真是个个性极强的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师生关系是亲密的。老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还是情韵气度,都应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只有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神态热情,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我了解到他十分爱看书。我就建议他的班主任让他当了他们班的图书管理员。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图书整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很好、及时地处理一些同学们借书、还书时发生的冲突;他上课发言热烈,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于是每堂课我都不忘让他发言,并给予鼓励,当他得到了他十分渴望得到的小红旗时,我看到他满脸笑容,十分自豪的样子,我也感到欣慰了。平时,我爱帮他整整衣服,理理书包,问寒问暖,谈谈家常,交流想法。一个月过去了,我发现他做事更认真了。想跟我说说话,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一天中午,孩子们忙着在草场上追逐打闹,办公室里静静的。“有人打起来了!”班干部们着急的话语打破了这一阵平静。我急忙跑出去,两个孩子虽然眼中还有泪,可怒气明显已退了很多,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最让我吃惊的是,徐墩雨气喘吁吁地坐在他俩中间,看到这一幕真的让自己很失望,难道又是他在挑唆他俩,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俩已经没事了,老师,一点小事。”这话居然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我呆住了。“老师,你可别表扬我,这是我该做的。”我清晰地看到他眼中的眼神已经改变。原来,他看到两名同学在为一点小事吵架,他好不犹豫地上去进行一番劝说,并帮他俩想了个好办法……不知怎的,我注视了他很久很久,一种崭新的情感在我们之间滋长。

教师节的那天早上,当我来到教室门口,发现徐墩雨正等在门口,他高兴地向我问好,然后,悄悄地递给我一长贺卡,压低了嗓门说:“这是我亲手做的,送给您,老师。”我看了看他的神态,那目光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我端详着这张凝聚着爱心的贺卡,心中荡漾起一股暖流。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是啊,当我满怀爱心去对待学生时,我已在爱中获得了爱,那爱甜甜的,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培养青年教师建设闻名学校 篇7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熏陶和塑造.其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而教师作为学校相对稳定的群体,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关注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把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管理的使命,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管理视野中的教师发展,应该是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和谐发展和为适应教育的变革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要实现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只有更加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关心、爱护、培养青年的成长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学校的发展.

一、以重德修身为本,关注青年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高尚的师德,应该是以爱心、尊重、民主、平等为特征的,它在师生交往、课堂教学和同事合作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教师职业的个体性特点和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等因素导致教师间沟通、交流少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为了让青年教师能不断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学校可通过“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为契机,以“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以汲取营养、提高素质、启迪互动,形成浓厚的学习、讨论、交流氛围.

二、以能力为重,关注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精湛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计划.

1. 青蓝工程

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素质及努力外,还必须靠老教师的帮带.通过组建教师共同体、推进青蓝工程作为培养措施,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本着“学习、指导、交流、提高、超越”的原则,聘请骨干教师为导师,导师不仅要负责“传、帮、带”,而且要对“徒弟”的教育与教学成绩负责.同时还要求:老教师的每节课都要作为示范课来上,新教师每周至少听导师一节课并将其安排进课表,同时导师要经常听青年教师的课.这样就极大地缩短了新教师入门的预备期,让他们借助导师这架“人梯”快速成长.

2. 新秀成才工程

新教师在入门、达标,度过预备期后,为了让他们在教育生涯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好的起点,激发他们更高的激情,促进青年教师的整体提高,可定期开展教学新秀的评比.比如,“五个一”(上一节好课、写一本好教案、写一手好粉字、好钢笔字、说一口好普通话、出一份好试卷)比赛与课件制作比赛等,还有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以至中、高考试题测试和课堂教学的考核,通过跟踪评比、树典型、立榜样,用成功来激励青年教师速成.

3. 名师工程

没有名师,成不了名校.但是名师的成长,又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朝更高的人生目标冲刺,早日跨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行列,通过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可以激发青年教师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并实行每学年考核,让青年教师懂得这既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推动他们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三、以人文关怀为突破点,关注青年教师幸福境界的提升

今天的青年教师就是明天的学校栋梁,对于他们,我们更要给予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提升从事教育事业的幸福境界.

1. 被尊重理解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青年教师更需要被人赏识.青年教师因初出茅庐,涉世不深,想有所作为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生活中的苦与乐、工作中的得与失容易让他们在情绪上大起大落,这就需要适时地给予启发和引导,营造一个让他们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区,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学校可以拨出专项经费,组织开展各项有利于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促进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增强青年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学校外地青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秋节,可举办“同庆教师节,共赏中秋月”新同仁联欢会,共庆中秋佳节,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

只有尊重个人,彰显个性,才能让青年教师们真心实意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2. 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需要

对青年教师,我们要给予充分地信任,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敢于给他们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是对他们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对青年教师幸福境界提升的最好途径.

科组如何培养青年教师 篇8

一、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知识”

青年教师大多都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较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但缺乏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的实践知识。或者说,如何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与能力,既是教师本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科组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指导青年教师思考“教学内容”。作为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面对一篇教材文本,头脑里反复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讲”,而对另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到底讲什么”比较忽视。于是,指导青年教师从“怎么教”转变为“教什么”,便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怎么教”是一个教学方式的问题,而“教什么”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一个思维问题,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怎么教”和“教什么”也带来了另一组概念,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说白了就是“讲课文”,讲课文的字词、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方式、艺术手法等,每篇课文都按照一定的“程式”展开。这也是青年教师最容易走的一条教学道路。而“用教材教”则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教给学生一种普遍的知识与普遍的方法,这也是青年教师最需要下功夫之处。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去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准备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何种语文能力。

(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文本解读”。语文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理论修养,但工作伊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拿到一篇课文之后,不经过自己的解读,便去查教学参考书,或借助于网络和其他名家的评论,先入为主,将他人的解读成果原封不动地照搬给学生。久而久之,青年教师的创造性与教学活力便会受到抑制。因此,青年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首先应该是“自我解读”,经过自己的思维与知识的转化,形成有效的教学内容。解读文本,要掌握一整套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于是笔者着力推荐学生去读孙绍振教授的著作,例如《名作细读:微观个案分析研究》《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文学文本解释学》《演说经典之美》等,这些也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

(三)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当今的中学教育体制内,语文一般不会受到学生的重视,如果语文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骤减。如果语文课堂不是固定的背景介绍、段落分析就是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的点评,学生焉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便显得特别重要。同样是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够讲授出不同的效果。小说文本,除了以“三要素”为核心的设计,有没有其他精彩的内容与教学设计;诗歌文本,除了形象、情感和手法,有没有更能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的教学设计等等。在这一方面,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和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就是典范著作,也是语文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目。

二、构建以“师徒结对”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

按照惯例,分配到科组的青年语文教师,会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俗称“师父”。“师父”负有指导青年教师学科教学与专业发展的责任。据观察,一般科组的师徒结对流于形式,年轻人基本上是自我探索,老教师也没有用心指点,只是象征性地听几节课,提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而已。而其中的原因在于缺少具体的指导方略。只有构建以“师徒结对”为核心的“成长共同体”,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

(一)师徒磨“课”。相信这是很多学校的传统项目,而我们科组的师徒听课与评课,不是流于表面,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一节课。新教师要去听指导教师的课,课后要有具体的收获感悟;指导教师也要定期去听新教师的课,课后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除此以外,就是师徒一起磨课。特别是每学期的公开课以及其他接待课、比赛课,更是需要师徒一起反复斟酌教学内容,反复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研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于是,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师徒经常形影不离,有时并肩研讨,有时促膝长谈,新教师拿着笔和听课本,而老教师则倾囊相授……

(二)师徒磨“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出题和出试卷上。语文学科组每个学期都会编制一些平时的练习题,重要的课文还会命制单独的课内检测题,每学期还会命制两次正规的段考题等。这些题目的命制,恰恰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绝佳机会。题目如果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制,青年教师就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但是青年教师在经验与方法方面较为匮乏,需要老教师的指导。于是,笔者想出了一个“师徒磨题”的方法:题目先由新教师编制,最初可以选题,继而可以原创,然后再由老教师审核,从命题思路、知识与能力考点、设问方法、答案要点甚至题目的审美形式等方面,全面指导。年轻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半年之后基本上可以单独命题。

(三)师徒磨“心”。师徒相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切磋磨合,同时也是感情的磨合。对于刚走上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岗位的新教师而言,工作刚起步,内心难免会充满焦虑,这种焦虑得不到及时缓解的话,会影响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待,从而过早地进入“职业倦怠期”。而师徒相处的过程中,新教师的焦虑与不适可以得到适度的缓解,从而更好地从事自己的教育工作。而且,青年教师大多刚走出象牙塔,对社会、对单位、对人际关系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也可以迅速转变身份,从一个学生转变成“社会人”,这样就可以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与心态,从而迅速融入一个团队。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濡染是无形的,或许也是更为主要的。

三、形成以“阅读写作”为核心的“教研习惯”

新教师要想迅速成长,必须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专业阅读。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要在保持自己的“兴趣阅读”的同时,进行“专业阅读”。所谓的“专业阅读”,指的是大量阅读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育学等相关的著作。例如在语文教学方面,笔者就推荐青年教师阅读王荣生教授的系列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系列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教授的《语感论》等理论著作,还指导青年教师阅读中学语文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类的著作,例如《黄厚江讲语文》《李海林讲语文》《褚树荣讲语文》等著作。阅读这些理论著作,青年教师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观”,通过对名家课例的品析,可以间接地积累大量的教学技巧与经验,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话说得虽然有点绝对,但却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青年教师往往会注重备课和课堂教学,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但往往忽视对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于是,笔者指导青年教师在授完一篇课文之后,用文字记录该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的问题,反思教学流程与教学板块的逻辑性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往后的教学中更加熟练。除了教学反思,笔者还鼓励青年教师多写一些教育随笔,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更要养成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每天积累一点,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论文写作。如果说教学反思是自由写作的话,那么论文写作就是专业写作了。青年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不在年轻时打好基础,未来的专业成长道路会走得比较曲折。因此,笔者会利用一切写作的机会,指导并且督促青年教师进行论文写作。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大都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只是缺少教学论文写作的经验与方法。这时候,他们迫切地需要老教师指点,例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材料、如何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如何布局文章,等等。如果青年教师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能够发表,对他们的成长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上一篇:员工合同协议书样本下一篇:一次科学小实验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