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拼音版(精选10篇)
yuán rì
元 日
wáng ān shí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是一首诗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古诗词的注释主要是对文字进行转化的过程, 古诗词的作者、使用者、文字内容是转化过程的三个主要部分。注释的内容包括文章类、语言类、文献类和文艺类等四类, 注释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文人风情。
古诗词的注释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生理解古代语言的好帮手。生动有趣的注释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内容的具体分析
古诗词的注释中有的是对地名进行解释,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现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有的古诗词注释对词牌名进行解释, 例如, 《蝶恋花》是宋词中常见的词牌名, 使用这种词牌名要求有特定格式和音律。还有的古诗词注释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物, 例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月亮。《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腊酒”是指腊月份酿造的酒。于谦《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是指高尚的情操。
还有的注释需要对古今异义进行解释,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词中的蓝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蓝颜色, 在古代特指一种蓝色的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从中提取蓝色的染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诗中的青春并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 而是指春天的景物美好、风光旖旎。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本文分析了古诗词注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注释进行详细的探讨, 为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力度。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生动、通透、有趣地解释古诗词, 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 2013 (16) .
一、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比较
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两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两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
1.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在编排上的比较
两版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具体如下:
人教版对古诗词的编排是以“课文+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模式进行编排的。它将部分古诗词以课文的形式编入教材,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八年级上册的《诗四首》。其余部分则全部编入每册书最后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在每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都选有各种古诗词10首,六册共选课外古诗词60首整。
鄂教版对古诗词的编排则是以“课文+诗词诵读”的模式进行编排的。它是将部分古诗词以主题的形式编成课文,并将其安排在每册的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如九年级上册《唐诗两首》、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两首》。其余部分则分散编入每单元后的“诗词诵读”板块,每一个“诗词诵读”板块选取两首古诗词。每册教材六个单元,全套六册教材共计32个单元,所编入古诗词的数量为72首。
2.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数量及比例统计比较
(说明:①课文数以课文标号为基础,篇数以具体篇目为基础,每诗算作一篇;②诗歌所占比重中的篇数比中,括号外基数含课外古诗词,括号内基数不含课外古诗词)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编选上的一些特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课文数”、“篇数”、“古诗词所占比重”在整体数量上都比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要大,尤其是除去课外古诗词之后的“篇数比”13.6%更是鄂教版在该比重(4.32%)上的3倍多。但是两版语文教材包括课外古诗词之后的篇数比(人教版32.6%,鄂教版31.1%)却相差不大,据此便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编排是课内课外并重,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则将古诗词的重点放在课外。
3.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体裁分布及比例统计比较
(说明:①“诗”中的“古体”既包含了唐代以前的古体乐府和民歌,也包括了唐代白居易等人运用古体所写的新乐府;②“词”、“曲”因小令为绝大多数而未进行区分)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体裁分布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两版初中语文教材都将“诗”作为古诗词的主体部分,在“诗”的部分又以“律诗”为主;两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律诗”所占比率分别为31.46%(人教版)、32.5%(鄂教版),可以说相差不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体”所占比率分别为20.22%(人教版)、18.75%(鄂教版),相差甚微,足见两版教材都对“古体”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两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曲”的比率都是最少的,分别为4.49%(人教版)、3.75%(鄂教版),相差不大,可见两版教材在曲的选编上都比较少。
不同之处是: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词”的选编数量上差别较大,“词”在两版教材上所占比率为17.98%(人教版)、26.25%(鄂教版),从鄂教版所选的“词”数量和比率上看,其对“词”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次是两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绝句”选编,“绝句”所占比率分别为25.84%(人教版)、18.75%(鄂教版),从人教版教材“绝句”数量和比率来看,其对“绝句”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鄂教版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比率由重到轻分别为律诗、绝句、古体、词、曲,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比率由重到轻分别为律诗、词、绝句古体(并列)、曲,除律诗、古体、曲外,人教版更侧重绝句而鄂教版则更侧重于词。
4.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作品作者的朝代分布及比例统计比较
(说明:①因古诗以唐朝为分界线,唐以前为古体诗,唐以后为近体诗,教材所选唐代以前的作品不多故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归为一类;②教材中元明清作品选入较少也归纳到一起;③作者的人数以有具体名字的作者为准,无名的作者不计入内,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④作者人数中括号内为两套教材共同选的作者人数)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作者在朝代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相同之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作品比率排名均是:唐、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元明清(鄂教版后两个的比率一样),作者比率排名均是:唐、宋、元明清、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据此可知这两套教材均是以唐宋作家的古诗词为主要部分,作品比率排名与作者比率排名稍有不同,可能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作者不明有关系;两套教材所选取的作者中,相同的作者占绝大多数,两套教材基本以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为主,说明两套教材的古诗词选文标准均属主流;两套教材所选古诗词的作品与作者比率基本趋同,人教版所选作品89篇,作者46人,鄂教版所选作品80篇,作者41人,基本上是按2:1的比率选取古诗词作品。
不同之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作者比率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个时间段上差别比较大,这一时期作者比率人教版为8.7%鄂教版仅为4.87%,人教版几乎是鄂教版的2倍,但两版教材在这一阶段的作品数及比率相差不大,这说明人教版更注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作家作品代表作的广泛性;两套教材的作者比率在元明清这个时间段也有较大差别,这一时期作者比率人教版为13.04%鄂教版为17.07%,但就其作品的数量而言,人教版仅比鄂教版少一篇,说明鄂教版在元明清这一阶段所选的作家作品的广泛性比人教版稍广一点。
二、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特点分析
通过对人教版和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编选数量的比较分析,我们了解了两套教材在编排、数量、体裁、作者和朝代分布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下面我们来看看两套教材在古诗词选编上的一些特点: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编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数量比较大且编排集中。平均每册教材的诗歌总量接近15首,其中1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被放在一起。古诗词的数量大能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集中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但这种数量较大且安排集中的方式也容易致使教师试图把它们作为一篇课文的模式,一次解决版块内的所有古诗词,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学习这些古诗词,体会其中的妙处,而仅把它们作为背诵的材料。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诗在体裁上占据绝对优势。这一版教材中律诗、绝句和古体的比率加起来接近80%,而词、曲两类体裁仅占20%,其中仅律诗所占比重为就为31.46%而词仅占17.98%,仅律诗这一体裁就将近为词的2倍。这一方面突出了诗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对词而言,这似乎有失公允。诗词本都是作者用以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即便有主有次也不应如此悬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体裁集散明显。这一版本的语文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下册这四册书中,律诗、绝句、古体、词、散曲这五类体裁均有涉及,这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各种体裁予以了解掌握,并在各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巩固。但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则分别以绝句和律诗为主,尤其是七年级下册除课文《木兰诗》外,其余10首均为绝句。这种体裁分布过于明显,致使七年级上、下册的古诗词未能很好地衔接。
2.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编的特点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以课外分散为主,课内集中为辅。全套鄂教版初中语文一共六册教材共包含古诗词80首,其中72首是课外古诗词,占据着古诗词总量的9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人教版的67.4%。分散在各个单元的“诗词诵读”的课外古诗词,有利于语文教师在每一单元都适当进行古诗词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和理解也能更深入。因此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外分散为主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的提高课内集中的比率。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是“诗配画”的形式。本套鄂教版教材借鉴《绘图千家诗》的编排手法,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每一首古诗词都配上了独具特色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的配置,有利于以图画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诗歌中所绘出的氛围,体会作者的心理特点。这是鄂教版教材在诗词编排上的突出特点。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体裁上总体均衡。诗总体占比为70%,词曲占30%,仍以诗为主体,但古体与绝句均占18.75%,律诗为32.5%,词为26.25%,内部各体比较平均。但鄂教版对曲这一体裁的重视程度不够,80首古诗词,仅保留3首曲,显然对元曲有失公平。
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选编上各有千秋,人教版主次分明、集中明显但分散不够,鄂教版分散有余而集中不足。通过比较分析获取的两套教材的特点,也能为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予以启示,对诗歌的教学我们要做到将集中与分散结合起来。
赠汪伦
[唐] 李 白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与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所以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马上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咏柳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我们看看下面的咏柳古诗吧,大家一起阅读哦!
咏柳古诗曾巩拼音版
yǒng liǔ
咏柳
zēng gǒng
曾巩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jiě bǎ fēi huā mēng rì yuè , bù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母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进士科难,“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公元8),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
一贬江陵
唐宪宗元和元年(8)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一、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进行研究的意义
1. 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
中国是个绚丽多彩的诗歌国度,传统的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她蕴涵了东方文化的真谛,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诗教文化,历来都将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传承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今天随着与世界交往的增多,青少年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国家优秀的民族文化。
2.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以民族化为特色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十分注重引领学生在古诗文的殿堂中寻珍探宝。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在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参与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等也都对其作出较高评价,认为它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需要
笔者发现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选编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古诗词脱离学生生活,无法引起共鸣;一些古诗词并非名家经典,典范意义不强;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欠缺;选编的古诗文缺乏必要的注释,造成学生预习的难度加大;六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选编一篇浅易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加上长期以来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教学观念保守、教法陈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研究视域与创新论点
从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研究的人员正在由原来的单一研究视角向多维视角转变,这一趋势给“古诗文选编及教学”问题的研究拓展了思路与空间,同时拓展的每一视域也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视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诗文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的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
2. 美学视域
有不少教师通过古诗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余清华老师在《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一文中就提倡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这条古诗的教学途径。[1]丁道群老师在《动画呈现方式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学习的影响》一文中提倡用动画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2]另外,胡永义老师在《诵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刍议》中则提出要有效利用教材范本,通过在诵读过程中美学的点拨,切实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欣赏水平。[3]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将美学理论引进古典诗词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3. 心理学视域
黄春雷老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认为,我们所固守的古诗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为小学古诗教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4]如何找?就是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来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
三、目前的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对苏教版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笔者对手上已掌握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简单整理,试图探索其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
1. 研究不够系统
从研究现状来说,对苏教版小学古诗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法的研究比较零碎,尚未发现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比如,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的赵淑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中从教材的角度提出,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与古词、儿歌与儿童诗。而现在诗歌的学习几乎成了古典诗词的学习,他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在文体选择上,理应考虑到它的复杂性,体现对儿童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世界的关怀。[5]其他的一些论文中也只是零星分析了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一些原则、理念、标准等,尚未全面展开论述。当然,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例如范维胜在《古诗词教学:不该或缺的教材意识》中提出,不同的文体确定教学内容是有它的规律性的,比如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小说的形象、情节、环境,戏剧的冲突、对白、潜台词,散文的选材、手法、结构等。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有一种教材意识![6]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的任运昌老师在《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中指出,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内容,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好要回归传统。[7]
2.“以诗解诗”是研究的趋势
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说,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小学古诗教学‘以诗解诗’教学方法”这个角度来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用“以诗解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令学生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培养小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古诗教学的“以诗解诗”教学体现了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能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理应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重视。
四、小结
纵观以上研究,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上做出了许多实践与探索,他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古诗学习有相当的作用,值得教学新手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零散,没有系统。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小学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尚缺乏系统全面理论研究的现状,既要对目前的古诗文选编进行革新(体例要更多样,内容要更丰富,各朝代选文要更有代表性),同时也必须对目前古诗文的评价形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才能让他们探寻到古诗文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余清华.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2).
[2]丁道群.动画呈现方式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学习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3]胡永义.诵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刍议[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4).
[4]黄春雷.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赵淑华.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J].淄博师专学报,2011(1).
[6]范维胜.古诗词教学:不该或缺的教材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0(9).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识字和阅读为主要教学任务,初中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写作等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而古诗词的教学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部分,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针对苏教版的高中语文诗词的特点、现状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和探讨。
1.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特点
苏教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改变了传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在教学素材上也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增添了时代气息非常强烈的创新的作品,并且还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环境,让学生不仅是古诗词方面有了更好的培养,更是提高了学生整个语文素养, 使其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而且苏教版的古诗词教学中,对时代气息强烈的作品进行了补充后,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强大的教学资源,这使语文教学的特征变得统一,不仅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掌握,还对更多的具有文学艺术气息的古诗词有了更多的关注,除此之外对经典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也越来越重视。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主要由写作时间、本文研习以及积累与应用三个部分组成,这种组成方式对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古诗词中的情感思想以及本身具备的语言魅力,并且在鉴赏的过程中得到古诗词的积累。
2.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对文言文等不易懂的古代文学都没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层面不够高,平时的阅读量也少,所以积累的闻言词汇也就不多,在阅读文言类作品的时候不能够完全了解其中的意思,自然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而且对文言类的作品基本上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就导致学生对其死记硬背,更提不起兴趣去学习和了解了 。
教师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死板,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对古诗词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鉴赏等模式,这种教学的方式几乎是把我国伟大经典的文化进行了分解,而且是支离破碎的分解,学生根本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真正的情怀,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去应对考试,这种教学方式怎么能够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只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
3. 策略
教学的方式可以采用意象式的教学方式,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或教师准备材料 对古诗词中艺术形象进行想象。教师将古诗词进行分析讲解后,让学生自我感受诗词中所附有的情感,并且将自己所感悟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对其感受的情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把诗词中的虚与实、情与景相融合,从而促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故此,教师在“意象”教学的时候要先把古诗词中所写的内容讲解,尤其是实景,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将作者自身想表达的“情志”作一个分析。比如《无题》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源自望帝神话,每当人们漂泊在外,对故乡、故国魂牵梦萦的时候,常借其来表达难以抚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载体。
古诗词中除了可以使用“意象”教学法的诗词外,还有部分诗词的“意象”不明显的诗词,比如《锦瑟》。这一类古诗词就需要教师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自行的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教师从旁引导即可,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更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探究能力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要从多角度进行教学的切入,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收录的诗词不仅有经典之作,还有时代气息浓烈的创新的作品,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切入角度,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内容,所以,苏教版的古诗词教学更应该在掌握古诗词的规律后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教学,比如情感角度、写作背景等,将古诗词中所含有的思想情感进行教学,让学生能与其产生共鸣,并且充分的体会到其美妙的境界。苏教版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了一定的区别,苏教版的教学更注重与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并且通过现代语言的对比教学让学生的语言逐步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虽然突破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和收录了更多的创新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但是其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依旧能够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的兴趣和状态。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从而改善苏教版古诗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教的轻松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学的愉快时得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增加学生的古诗词词汇量,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苏艳.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2] 刘玉娟.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zhàng lí xuě hòu lín dān hè ,míng yùzhāo lái sàn zǐ chén 。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xīn zhé cǐ shí wú yī cùn ,lù mí hé chù jiàn sān qín 。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繁多,流派各异,题材丰富,底蕴深远。这些古典诗词作品,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或人生阅历,或情感意蕴,或理想抱负等,学习古典诗词作品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古典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或者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教师的教学有时过于程序化、浅显化、个性化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古诗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初中毕业生中考语文的古诗词课外阅读却失分很多,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传统的诗词教学大多采用“读诗词—品字句—悟感情”的方法,侧重于默写和考点挖掘,这种功利性强的古诗鉴赏方法,并没有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不会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自然也就不能提升学生解读古诗文本的能力。
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走出困境,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细读古诗词文本的意识,以教材为范本,教会学生“文本细读”素读、研读、悟读的方法,在联想、想象、还原、比较、质疑等自主探究活动中,细细品析古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从中发现古典诗词的意蕴美和形式美,从而触类旁通地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一、素读:读出文本的最初本意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1]。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用的这种“素读”法。可现在很多人却丢掉素读法,把研读的重点放在教参上。虽然有多元解读,却缺乏自己独特的感悟,很难激发探究的欲望。若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读懂作者,就要学古人原汁原味地素读数遍,然后才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是素读的典范。他的素读有四步:第一步是理解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关键之处、精彩之处做上记号;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力求将文本读“活”;第三步是细心琢磨、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还要做一做。他说:“如果老师能够把书读好,就是不写教案也很好了。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上述例子说明素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师都这样素读,并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悟和真挚的情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同伴对话,就会在对话撞击中产生共鸣,从而唤醒言语生命意识,提升言语赏析能力和评判能力。如特级教师董一菲执教《迢迢牵牛星》时,就让学生用素读法体会叠词的作用。结果学生读出了“叠词回环的音韵美”“有情人的相思美”“文章意境的开阔美”,还读出了“迢迢”距离的悠长,“皎皎”光泽的永恒,“纤纤素手”的辛劳与美丽,“盈盈一水间”的相思无奈与悲伤,“脉脉不得语”的一往情深和柔情似水。如果按教参分析,文本就成了冷冰冰的音韵美和相思苦,学生很难体会本诗的忧伤、朦胧、含蓄美,更不能联想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国破家亡之恨、一波三折的回肠荡气和语言的重重叠叠、平平仄仄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熟、读透古诗词可培养节奏语感,可体味情感底蕴,可产生共鸣的审美愉悦感。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素读可体会到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也可深深感受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2]。
二、研读:品出文本的内在之意
近三年扬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词试题分别是:2014年考品味词句(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和表现手法(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013年考诗歌意象(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和品味词句(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2012年考诗歌情感、主旨(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和表现手法(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
上述考题看似书外,实质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相关文本依据,不能得分的原因是日常教学未能很好地研读文本、归纳方法。其实“研读”的关键在于找到进入文本的“切入点”,而“切入点”,可从语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可从语境入手,把握文章整体之美;可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可从内部组织结构入手,了解表现手法[3]。研读的目的是品味语言背后的内涵与风格,真正把握文本的真谛,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下面以《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借用文本细读,用知人论世法、比较法、还原法、联想想象法、多元解读等方法,引领学生研读古诗的语言、意象、意境和形式。
(一)知人论世,了解送友人的背景。借助“泛文本”素材可知李白当年送友人的背景: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时,他眼里的世界,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此时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并诗名满天下。学生可联系实际,想象此时的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老朋友去繁华的扬州,应该是怎样的羡慕与向往。
(二)比较体味,感受送别诗的情味。引领学生比较同主题的送别诗,本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诗人愉快的离别,而且这次离别是在一个繁华的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烟花三月季节、繁华的地区黄鹤楼,自然带着李白对扬州的向往,无形中增添了不少诗意。
(三)还原生活,再现送别时的氛围。“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乃天下名胜,提到黄鹤楼,就会联想到美丽的传说和诗意的生活,而对孟浩然即将去的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这些联想增加了愉快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四)想象联想,体验古诗词的意蕴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看似写景,实质包含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借助想象联想,读者仿佛看到:李白把朋友送上船,船已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并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时,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眼前景象,既写出了诗人翘首远送时间之久,暗示诗人对朋友的真挚友情;又写出诗人此时神驰目注、心潮起伏,暗示诗人对友人远赴扬州的向往之情。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这场带着李白一片向往之情的诗意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传神地展示出意境之美[4]。
(五)多元解读,兼容、共享细读经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很多人联想想象的形象并不相同。如读《游子吟》,有的想到的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到的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前缝衣服;还有的想像儿子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5]。作为老师,应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多元解读、自主感悟,还应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如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学生在争论中,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焕发出生机活力。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深入研读的积极性,在教会学生细读文本方法的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悟读:读懂文本的表达技巧
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巧用典故、比兴等等。以送别诗为例,世间离别情万种,有的是把酒言别,有的以目相送,有的执手相看泪眼,可《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无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又如何表达离别的不舍与惆怅呢?我们不妨用以下步骤质疑追问,感悟一下送别情的表达方式。
(一)轻读,勾画关键词语。找出诗中体现离别景物的关键词语:“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二)琢磨,读活词外之义。烟花三月:阳春三月,在柳如烟、花似锦的美妙季节里,友人去了美丽的扬州,此时爱四处游历的李白会怎么想?“碧空”天空晴朗,诗人心情并未随着船的“远影”而万里无云。何以见得?长江自古以来就是航运要道,不可能只有“孤帆”!如果有其他船只,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仅仅说明友情深厚吗?“长江天际流”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水天相接,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按常理诗人应回去了,可是他还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通过对景物描写关键词的感悟、琢磨,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李白在江边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还有羡慕之情,他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三)换词,体验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可字面上很难发现。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比如,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更使诗歌本身情景交融,营造出离别时的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
(四)悟读,关注特定语境。古诗词的解读主要从形象分析、表达赏析、内容把握、语言鉴赏四方面进行。要真正读懂诗词必须关注特定的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比如牡丹,一般被视为富贵的象征,然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却与众不同。原来,诗人写这首牡丹诗的时候正在浙江公干。当时,他的故乡洛阳已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诗人只得独立风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发战乱使自己游离他乡、思念故乡的深情。
此外,品析“诗眼”成关键词,也不能凭空分析或泛泛说用了什么修辞,诗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用“肥”字写叶准确、凝练,不仅写出叶多、大,还写出润泽鲜亮之状;又体现在感情融注用“瘦”字写花,不仅写出花少、小之状,还可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总之,文本细读必须花功夫素读、研读、悟读。只有沉入文本、走近作者、体验生活、感悟情感,才能读懂内涵、读出意蕴与美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品读古诗的兴趣,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古诗鉴赏品位和综合分析能力。
注释:
[1]曹彦杰. 改进母语教育的救命稻草:素读教学法[EB/OL].http://blog.tianya.cn,2013-05-08.
[2]陈晓秋. 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10).
[3]庞瑛.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J].考试周刊,2012,(11).
[4]佚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赏析[EB/OL].http://www.shicimingju.com,2011-01-03 .
[5]林茂彪.新课标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EB/OL].http://www.xzbu.com/9/view-3054676.htm,2012-06-05.
参考文献:
[1]陆云峰.从素读到研读:师本阅读的有效轨迹[EB/OL].http://art.ntjy.net/my_blogs/6277,2008-03-17.
[2]陈斌如. “中国古典诗文解读与答题方法”专题研修学习之总结[EB/OL].http://www.jxteacher.com,2012-6-1.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参考答案:
1.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洲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
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
2.围绕“归”字描绘了三幅画面:④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者拐杖等候牧童;③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古诗拼音版】推荐阅读:
中秋古诗拼音版07-09
春日古诗拼音版11-09
长歌行古诗拼音版10-15
凉州词古诗原文拼音版07-12
春雪古诗带拼音11-22
曾巩《咏柳》古诗带拼音06-16
带拼音的古诗书07-23
题西林壁古诗拼音10-19
静夜思古诗带拼音10-16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拼音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