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1

【小学一年级】 上册: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 上册: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 上册: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风声。②挑:捉。③促织:俗称蟋蟀。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②山东:指华山以东。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天门山从中间断开,长江畅通奔流,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东西两岸的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耸出来,有一只挂着帆的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③奇:奇妙。④西子:西施。)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下册: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妆:打扮。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

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好日子。②泗水:河流名。③光景:风光景物。④等闲:随意。)

译文: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①乞巧:七夕。)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②长河:银河。)

译文: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每晚孤独

小学四年级】 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②西林:西林寺。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村庄名。②腊月酿的酒。③豚:猪。④疑:以为,怀疑。)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

译文: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使:出使。②浥:湿润。③更尽:再饮完。)

译文:清晨,渭城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四周青翠的杨柳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新葱绿。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

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①洞庭:湖名。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③潭面:指湖面。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①忆江南:词牌名。②谙:熟悉。③蓝:一种植物。)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①山原:山陵和原野。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③子规:杜鹃鸟。④了: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杂兴:各种兴致。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③绩麻:把麻搓成线。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⑥傍:靠近。)

译文: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②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③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译文:美丽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碧空中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悠闲地游动。老渔翁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在地垂钓,乐而忘返。

【小学五年级】

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瓜洲:长江北岸。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了。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①榆关:山海关。②那畔:那边,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此处指关外。③聒:声音嘈杂。)

译文: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①弄:逗弄。)

译文:草铺满横野有六七里长,笛子伴着晚风发出几声鸣叫。从外边归来已经是黄昏后,不用脱掉蓑衣枕着月亮睡到天亮。

舟过安仁

(宋)扬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安仁:县名。②篙:撑船用的竹竿。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译文: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词牌名。②茅檐:茅屋的屋檐。③吴音:泛指南方的方言。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⑤翁媪:老翁、老妇。⑥亡赖:同“无赖”。)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小学六年级】 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杜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天净沙·秋》【元】白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昔:从前。②矣:语气助词。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④思:语气助词。⑤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乃:就。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③潜:暗暗地,悄悄地。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⑤野径:乡间小路。⑥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⑦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天净沙:曲牌名。②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译文: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萁qí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①持:用来。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③漉:过滤。④菽:豆。⑤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⑥釜: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鸟鸣涧 【唐】 王维

体裁:【五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②闲:安静。③时:时而,偶尔。)

译文: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之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④平明:清晨。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江畔:江边。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③蹊:小路。④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②若:好像。③等闲:平常。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译文: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 【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任:任凭。②尔:你。)

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闻:听说。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③漫:随意地,胡乱地。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不见,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须有好酒助兴,美好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恨不得马上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以从襄阳转向洛阳。

己亥hài杂诗

【清】龚自珍(这首是《已亥杂诗》中的第220首)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dǒu 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九州:中国。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喑:哑。万马齐喑:比喻。⑤究:终究,究竟。⑥抖擞:振作精神。)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浸:泡在水中。②潇潇:形容雨声。③子规:布谷鸟。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⑤白发:老年。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译文: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2

古诗词的注释主要是对文字进行转化的过程, 古诗词的作者、使用者、文字内容是转化过程的三个主要部分。注释的内容包括文章类、语言类、文献类和文艺类等四类, 注释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文人风情。

古诗词的注释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生理解古代语言的好帮手。生动有趣的注释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内容的具体分析

古诗词的注释中有的是对地名进行解释,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现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有的古诗词注释对词牌名进行解释, 例如, 《蝶恋花》是宋词中常见的词牌名, 使用这种词牌名要求有特定格式和音律。还有的古诗词注释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物, 例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月亮。《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腊酒”是指腊月份酿造的酒。于谦《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是指高尚的情操。

还有的注释需要对古今异义进行解释,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词中的蓝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蓝颜色, 在古代特指一种蓝色的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从中提取蓝色的染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诗中的青春并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 而是指春天的景物美好、风光旖旎。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本文分析了古诗词注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注释进行详细的探讨, 为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力度。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生动、通透、有趣地解释古诗词, 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 2013 (16) .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3

诗词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历代皆备受重视。孔子以《诗三百》为教材,鼓励弟子学诗。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三百》因此成为经典。这不仅体现古典诗歌的教育功能,也奠定了其教材地位。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讲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必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抒发与教化义理通常含蓄委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这正是古典诗词带来的启蒙教育功能。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在指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词句以及生动的韵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深蕴的情思,并经由此体悟传统文化美、善和兼融的人文精神。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常是开蒙识字之后的重要教学内容。古诗词的教育功能涵盖了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层面,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使用范围广泛,教材编排方面遵循《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理念与要求。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为研究对象,从选文数目及体裁分布、题材选择角度考察其选文现状,从而探析其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 选文现状

1.选文数目及体裁分布

《课程标准》推荐了义务教育阶段背诵古诗词篇目120 篇,其中小学阶段的推荐篇目是70 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课文选古诗词53篇(其中元曲1篇),练习中出现古诗词12篇,共选编古诗词65 篇,其中32篇包含在新课标推荐的篇目中,其他为教材编者选文。

根据表1分析可知,各年级古诗词选文占选文的总数均不超过25%的比例,古诗词在各年级教材中的分布未完全遵循年级高低的因素。其中,五年级选文最少,课文中选文6篇,练习中选文2篇,总数仅为8篇。选文最多的是六年级,其古诗词选文课文中出现14篇,练习中选文4篇,占课文总数的比例也最大,达到23.68%。

从体裁分布角度看,古诗词各种体裁类型分布的数量不够均衡。曲的选文最少,仅六年级下册出现一篇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在教材中,对于格律相对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的古体诗,选文较少,尤其是课文部分数量分布较少,只有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六年级下册的《七步诗》,以及练习中选用的《敕勒歌》和《明日歌》。词在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别有2篇选文,共6篇,且全部出现在课文部分,其余40篇全部是近体诗,占12册中古诗词全部选文的61.54%,其中律诗4首,绝句36首。选文数量上,近体诗尤其是绝句在课文的编排遴选中占主体地位,古体诗、词、曲居于从属地位。

2.题材选择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更好地学习、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通过对人教版小学阶段12册教材考察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类:赠友送别诗、羁旅怀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等。

亲情和友情是小学阶段学生较早的情感体验,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选文中表达这类情感的选文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赠友送别、羁旅怀乡两大类主题当中。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在熏陶感染之下,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古诗文题材选择的范围相对广泛,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视野,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选编教材“多样性”的要求。写景抒情题材在各个年级古诗词选文中均占较大比例,这类题材占古诗词选文总数的33.85%,其他题材分布较分散。山水田园题材占总数的18.46%,咏物题材和羁旅怀乡题材约占总数的15.38%,赠友送别占总篇数的6.15%。各类体裁类型选文大都是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心智。

3.年代分布及作者构成

古诗词的创作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往往涉及历代朝政、史事、典故、地理、器物和时令等诸多方面。如果要了解历朝各代文化,古代诗词是一个重要渠道,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至元、明、清(除两汉之外)各个朝代的作品皆有涉及,其中各代的作家共计39位。

由表3可知,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年代分布看,选入的唐代作品有35 篇,占总数的 53.85%,从比例上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优势地位。宋代古诗词选文19篇,占总数的29.23%,清代古诗词6篇,占总数的9.23%,魏晋南北朝选文2 篇,约占总篇数的3.08%,先秦、元代级明代各选文1 篇,约占总篇数的1.53%,两汉时期未有古诗词入选。这样的选文年代分布,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材选编应遵循的文质兼美、典范性的原则。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的巅峰,其中不乏古典诗词的杰出代表。这两个时代诗人词人亦是人才辈出,成果颇丰。

入选的古诗词中,各代的作家共计39位,其中,唐代20 位,宋代11 位,清代4位,先秦有1位,魏晋南北朝有1位,元代1位、明代1位。从这角度讲也体现出了“典范性”的选文原则。唐代诗人李白(6首)、杜甫(4首)、王维(4首)的选文最多,宋代则以苏轼的词作为多(词作3首、诗作1首)。他们几位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思想价值。

三、 古诗词选文得失

教材容量有限,选文的取舍体现着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课程理念,这也直接关系到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的成败。

1.古诗词选文的优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古代经典诗词的选文比重,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为主干的教材编写结构体系。《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对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责任,古典诗词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教材中选入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乞巧》这几首诗体现着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了重阳节的风俗,《元日》表现传统春节的景象,《乞巧》描绘出七夕节的场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与中秋相关,又如《嫦娥》用简短的诗句讲述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古诗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同时深入学习这些节日的背景及历史,使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亦能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选文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使学生从认识生活起步逐渐训练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注意到基础性以及阶段性,并关注各个年级以及三个学段之间的衔接,依照合理顺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编排教材内容。这样的编排与选文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与生活的直接关系和实用价值。如在第一学段选入的《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等这类古诗词,或情感浓郁、或妙趣横生,没有空头的说教,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较高学段的选文中有或富于哲思、或知识性较强、或有较深历史底蕴的作品,如《春日》《乞巧》《题西林壁》《石灰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等,信息量相对较大。学生从中不仅能学到方法和更多的鉴赏诗歌技巧,而且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

当然教材在选文上的优点远不止上述内容,从细节方面把握还有更多值得探讨之处。但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在选文方面也有缺失之处。

2.古诗词选文的缺失

(1)儿童视角的缺失。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与成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有所不同,但他们感性思维的能力更强,他们的情感及想像力都极为丰富。因此教材选文应该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朗读、朗诵时领会情感,感受其中的内涵,充分挖掘出儿童身上特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而奇特的想像能力。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文大都具备节奏、声韵的美感,生动活泼、饶有情趣的内容,但某些选文却缺乏情感体验与儿童心理的契合度。例如在一年级练习中选入了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画鸡》。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该诗从语体风格来看,具有“不避口语”的特色,富有儿歌风味。然而细究之下,个性张扬、善于在各种场合展现自我的小学生们,在他们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恐怕很难理解“平身不敢轻言语”的低调心理状态以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隐忍和抱负。因此,在小学阶段古诗词的选文应契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否则儿童会因为不理解作品而产生排斥心理。

(2)主题意识的忽视。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的,作者对生活及他所描写事件的总的看法就是主题。主题往往与作家的主观情感及思想倾向联系在一起。古诗词涉及题材非常广泛,但往往由于年代久远,格律音韵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文本的编排上,将其主题进行分类整合,并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给学生提供主题分类的指导,会使学生对作者所抒之情以及观点、态度的理解,及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而在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古诗文编排中主题往往被忽略。通过对教材的考察,古诗词的编排体例很少考虑古诗词各篇目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除了写景抒情的题材在每个年级都有以外,其他主题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分布规律可循。

当然古诗词主题分类编排强调的是诗词主题的整合与联系,而不是多首主题相关诗词的生拼硬凑。在选文编排中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中要找准关联点与区分点,使整个主题单元浑然一体从而使学生享受古诗词鉴赏带来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肖建云.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J].语文建设,2011(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集 篇4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5

一、读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suō yīzhēzuì()()()挡()酒

mâichújī lónɡbāo lián pãnɡ

明()()头()()

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棹: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 媪:

二、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停棹.(zhàodiào)收篙.(ɡāo ɡǎo)屋檐.

(zhān yán)翁媪.(wēnǎo)亡.赖(wúwánɡ)清平乐.(yuâlâ)

三、辩字组词。

牧()蓑()醉()檐()牲()衰()碎()瞻()

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笼 lǒnɡ()xiānɡ()hãnɡ()lónɡ()相xiànɡ()横

hânɡ()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笛弄晚风三四声()

A、逗弄;B、设法取得;C、要,玩弄。

2、怪生无雨都张伞()

A、怪怪的陌生人。B、很生疏。C、怪不得。

3、醉里吴音相媚好()

A、吴地的音乐。B、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C、姓吴的人家所唱的歌。

六、先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再翻译句子。

1、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蓑衣:

七、按提示填空。

1、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

2、《牧童》是《舟过安仁》是 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清平乐”是,是 代词人

八、背诵古诗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1、默写。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的意思。

3、你能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文中描写的小儿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6

班级:姓名:

1.诗经·采薇(节选)2.春夜喜雨(唐.杜甫)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昔我往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杨柳依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今我来思,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雨雪霏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天净沙·秋思5.马诗6.论 诗7.已亥杂诗

(元.白朴)(唐.李贺)(清.赵 翼)(清.龚自珍)孤村落日残霞,大漠沙如雪,李杜诗篇万口传,九州生气恃风雷,轻烟老树寒鸦,燕山月似钩。至今已觉不新鲜。万马齐喑究可哀。一点飞鸿影下。何当金络脑,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劝天公重抖擞,青山绿水,快走踏清秋。各领风骚数百年。不拘一格降人才。白草红叶黄花。

8.新雷9.己亥杂诗10.月夜11.秋夜洛城闻笛(清..张维屏)(清.龚自珍)(唐.刘方平)(唐.李白)造物无言却有情,浩荡离愁白日斜,更深月色半人家,谁家玉笛暗飞声,每于寒尽觉春生。吟鞭东指即天涯。北斗阑干南斗斜。散入春风满洛城。千红万紫安排著,落红不是无情物,今夜偏知春气暖,此夜曲中闻折柳,只待新雷第一声。化作春泥更护花。虫声新透绿窗纱。何人不起故园情。

12.襄邑道中13.菊 花14.题菊花15.如梦令

(宋.陈与义)(唐.元稹)(唐.黄 巢)(清.李清照)

飞花两岸照船红,秋丛绕舍似陶家,飒飒西风满院栽,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百里榆堤半日风。遍绕篱边日渐斜。蕊寒香冷蝶难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是花中偏爱菊,他年我若为青帝,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知云与我俱东。此花开尽更无花。报与桃花一处开。

16.渡汉江17.客中行1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唐.宋之问)(唐.李白)(宋.陆游)

岭外音书断,兰陵美酒郁金香,三万里河东入海,经冬复历春。玉碗盛来琥珀光。五千仞岳上摩天。

近乡情更怯,但使主人能醉客,遗民泪尽胡尘里,不敢问来人。不知何处是他乡。南望王师又一年。

19.伯牙绝弦(唐.薛涛)20.与善人居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7

单元名称 小节标题 知识要点 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一、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法计算要点:

1、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2、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3、算出积后,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1、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2、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小数乘小数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1、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3、积的近似数 先求准确值,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1、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4、连乘、乘加、乘减 同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1、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

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ab=ba

a(bc)=(ab)c

a(b+c)=ab+ac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1、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2、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二、小数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学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2、一个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一看:先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1、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

2、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

3、商的近似数 1、求到比保留位数多一位。

2、四舍五入法。 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求商的近似值,商的小数位数要比要求的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

4、循环小数 1、定义: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循环小数的简写。

3、小数的分类。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扩展小数概念的内涵。

2、理解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特点。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6、解决问题 1、步骤:找出条件和问题--理解数量表示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列式解答。

2、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处理结果。 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处理结果。

三、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四、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数量关系。

2、用字母表示数写法上的要求: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要在字母前面;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省略不写;相同的两个字母或数字相乘,写成一个字母(数字)的平方的形式。

3、a2与2a区别:a2表示两个a相乘;2a表示两个a相加;当a=2或0时,a2=2a

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时,注意合理地使用括号。

5、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2、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2、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要规范

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2、方程的意义 1、方程的意义 1、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等式。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等式基本性质一 两边同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3、等式基本性质二 两边同乘同一个数或同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3、解方程 1、解方程--方程的解

2、x±b=c

3、ax=b 1、解方程的基础--等式的基本性质;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4、判断(选择)所给的值是否是指定方程的解的方法:将所给的值代入看是否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5、方程的检验方法:把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出结果,等于右边则是方程的解。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4、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5、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方程的检验方法。

4、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x±b=c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1、能够正确列出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1、能够正确列出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稍复杂的方程 1、ax±b=c及其应用 1、把含有未知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

2、能先进行计算的一定要先计算。

3、列方程解应用题:1)步骤:标出题目中的数量、数量表示的意义、找出正确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未知数要参加运算)、解答;2)要求:解设要完整、单位要统一、求出x的值后不写单位名称、答句要完整。

4、常用数量关系。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1、掌握解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

2、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ax±ab=c或a(x±b)=c及其应用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掌握解形如ax±ab=c或a(x±b)=c的方程的解法。

2、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a±b)x=c或ax±bx=c及其应用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乐趣。

4、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1、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形如(a±b)x=c或ax±bx=c的方程并解答。

2、正确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量一量找规律

五、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的计算

1、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如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2、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3、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六、统计与可能性 可能性(一)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等可能性事件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随机现象,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试验的全部可能结果只有有限个,比如说为n个。(2)每个试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n。2、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 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可能性(二)

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分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可能性(三)

列举法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中位数

平均数:表示平均水平,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但有个前提: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奇数个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偶数个数据,最中间两个数据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

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

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中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铺一铺 1、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圆形、正五边形不能密铺。

2、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

3、数出密铺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1、了解什么是密铺,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探索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

4、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什么叫密铺。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

七、数学广角 1、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

2、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文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铺”、“蓑”、“卧”。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会读诗的孩子一定能读懂古诗,请你在心里品一品每一句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此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意境,让学生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这景、这人、这物。此时出示课件:你会填吗?

()的草()的笛声()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场()的月光()的的晚风()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并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体现了学习的阶梯。

(2)读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从诗中人物“牧童”切入,让学生边读边悟。要求学生把所填的词语放到诗中去读一读,并猜一猜这是位什么样的的牧童?大多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能感受到牧童的快乐心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维。充分体现了“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理念。

(三)入诗境,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首诗的题目为《牧童》,可整首诗并没有出现“牧童”二字,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教学。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回答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接着引导: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这个问题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诗。接着,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诗中的的哪一个词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场的辽阔?引导学生领悟了“铺”字的精妙后,我话锋一转: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场,你喜欢吗?谁更喜欢?什么原因是他如此喜欢?

这一教学设计为牧童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这最后一问必会引起学生积极地思维,他们会给出牧童喜欢草场的种种原因,可能会说:快乐地做游戏、翻跟头、打滚、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适时播放乐曲《牧笛笛子》,用音乐来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鼓励学生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实际上也是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先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后用语言描述情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会指出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领引学生回到文本中,让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觉得诗句中的那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在班级交流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我分别预设了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1)不脱蓑衣:为什么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

(2)“卧”什么是“卧”?卧在怎样的地方?怎样的时间?怎样卧?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采用“设境想象教学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音乐渐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也许他睡着了,又会梦见什么呢?让我们轻轻地背一背这首诗,送给他一首催眠曲吧。

这样,让学生进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入: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岩的资料,快速读一读,看你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同时出示课件。)

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透过诗,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

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同时出示的还有袁枚的《所见》和其它的诗句,并要求学生课外积累和背诵此类古诗。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这也体现了我“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

悠闲 卧

《舟过安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是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结合本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主题,学习本首诗,一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从而体会诗中有画、诗中有情。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1.正确认识两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一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

2.通过看注释,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情景,能感知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思。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他们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对课外延伸、扩展、深化方面还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古诗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童真、童趣,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意境中感悟。读、思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新知。在教法学法中主要体现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合作交流法、师生互动等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童诗接龙,引发童心

开课伊始,课件出示七句有关写儿童的古诗词,师生互动进行古诗接龙,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一边让学生感受着童趣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诗歌,感知童心

在此环节中,重点是品读诗歌。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反复读诗,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想象画面,根据诗句想象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情景,最后使学生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讲解诗意。并在读诗中感悟诗人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三)拓展诗歌,享受童心

《舟过安仁》是一首写儿童充满童趣的诗,我想,要让学生入情入境,老师首先要进入角色,不能是一位旁观者,也应该和诗人一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因此,在感受诗中两小童的童趣之时,我和同学们也一起回味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拓展诗人杨万里的另一首充满童趣的诗《稚子弄冰》,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并能和诗中充满童趣的事情与我们每一位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共享童心。

(四)读写结合,不泯童心

此环节是一个课外延伸,做到读写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去描绘出《舟过安仁》这个美丽的故事。

五、说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诗中有画

童趣

诗中有情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可以让人明白此节课的中心。本课的板书设计我是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而定,让学生明白诗中有画、诗中有情,本首诗主要表现了童趣横生。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读,以及课中注重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很愉悦,不仅是因为孩子们和我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是因为在课堂上我也和孩子们一样感受到了令人陶醉的童趣。愉悦之余,我也为我们的孩子们感到一丝丝的惋惜,课中我与孩子们共享童心时,孩子们说没有特别有趣的事,起初我以为是孩子们怕羞,不好意思讲,于是让他们同座相互讲,可他们也似乎讲不出什么来。课后我在想,不是孩子们不愿意讲,而是现在的孩子们缺少我们孩童时代的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很宝贝,生怕小孩子磕磕碰碰,因此“圈养”的时候太多了。只有在宽松的成长环境里才能更容易让孩子拥有自由自在的童年,才能找到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童趣。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的日积月累中,已经对词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对词的特征并不十分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词牌名、词题、上片、下片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古诗文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城区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想像丰富,多数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想、说、议等方式充分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 1.竞背诗词,引入课题。

2.读题,解题,了解词的一般特征。3.了解词人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初读课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评价。3.看着屏幕齐读。4.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来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间隔,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小组交流。

4.师生对话,全班围绕重点词句交流,并指导朗读。

(四)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用书上哪个词说?

2.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感悟作者情感。3.跟着音乐齐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试着背背。2.课后练笔:改写这首词。

五、说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95%以上的学生能借助画面与注释,通过多种手段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80%的学生能够背诵课文。

上一篇:鼓励学生话语下一篇:美特斯邦威广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