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精选10篇)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1

定边五中 冯于玲

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但是长期以来在“人民满意的教育”被曲解成“考高分”的状况下,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

率呢?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的研读《走进新课程》,这使我懂得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并不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若要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分组。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课堂上合作时,只要前面两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讨论。二是尽量使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组员,这样便于取长补短。另外,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同,这样可以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必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沟通和表达。达到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第三,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优等生的成功感,使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当然,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新课改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但我相信:课改不一定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下我想我们教师会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学习

心定

2015.6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2

一、用“我要学”代替“要我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把“学数学”转化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 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 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 不管实际应用, 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 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 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 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学, 进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把“权威教学”转化为“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是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 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直接把结论交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去猜想, 让学生去质疑, 让学生去试验操作, 让学生去讨论, 让学生去发现, 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这个过程,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 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 定理、法则的发现, 例题的学习和拓展, 问题中的变化规律,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活动等.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总结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 不要怕摔跤, 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 反思, 不断充实自己, 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让实践之树常青.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

新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促使世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由单纯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了要改变现行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改变认识,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可是现在的学生大都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打折销售”时,我有意识地将这节课安排在周一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双休日到商场或超市实地调查有关服装、商品打折销售活动的相关情况和信息,并进行汇总。在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摄取的打折销售的具体情景,边看边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调查经历。并讨论以下问题:

1.商品打折后,商家会亏本吗?

2.每件商品的盈利是怎样计算的?

3.你在买东西时会还价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成本价、销售价、利润以及利润率这些概念,并且理清了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顺利实现转化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节课后,我又带领同学们到商场实地参与打折销售的各种活动,让他们与售货员讨价还价,并最终用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改变形式,变“权威教学”为“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和合作的探究者。因此,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在讲“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先抛出问题:我们每周都举行升旗仪式,你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有同学说放倒旗杆量出旗杆的高度,还有的同学说利用升降机直接测量。在肯定他们的同时继续提问:这样的做法合适吗?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一个个皱起了眉头,我趁机提示,一个人想不出来那不是还有大家嘛!于是有同学要求小组合作。这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热烈,甚至有的同学跑到广场实地操作。我也被大家所感染,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一段时间后,声音渐渐低了下来,偶尔还有同学写写画画。这时我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方法。每组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上黑板一番讲解,最后总结选出好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随后,我又提问,旗杆可以走到它的底部,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一座山的高度呢?课堂再现高潮,学生兴奋地回答。45分钟很快过去了,可学生还沉浸在兴奋中,对高度测量的问题还在讨论,还在延续。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会有学生“捣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

三、改变方法,变“单一形式”为“多种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讲“生活中的图形”时,组织全班学生在学校进行了短暂的旅游,不过不是让大家观赏风景,而是让大家发现校园中熟悉的几何体。孩子们兴趣盎然,经过细致的观察后,那漂亮的灯柱、别具一格的凉亭、错落有致的宿舍群、温馨的标识牌、宏伟的教学楼等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形。一个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如此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孩子们爱上了数学,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而是特别的丰富多彩,萌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另外,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新窗口。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特别是融声、图、文字于一体的电脑必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网络获得信息进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如“生活中的旋转”,学生对旋转不能很好地理解,特别是旋转作图,学生很模糊。因此,在教学中我制作了课件,通过在多媒体上观看和操作,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并且是主动地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经过以上三项改革,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惧怕数学,而是觉得数学很有趣,甚至有部分学生以解出数学中的难题为乐。当然,数学成绩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班里的几个学困生也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不再发愁上课,不再逃避作业,相反的,他们现在学习很积极主动,经常能看见他们去请教同学和老师,成绩也是突飞猛进。

所以,就学习数学而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从而打开思维之闸,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数学”的境界。

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主要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7.

[3]吕世虎,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4]李亚男.初中数学教学攻略大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篇4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一:《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

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 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 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 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 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四、敢于探索 做创新型教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二: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把握》心得体会>>(1197字)

2013年1月3日,是元旦休假的最后一天。从走亲访友中后,感觉还是来学习一下,充实自己。进入邱老师的工作室,细读子专题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把握》。的确,新课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改的形式下,我盲目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上公开课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好像没有了这些,一堂公开课就算不上好课,课堂教学方式把握有点晕。深思了一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做得很不够:

1.课堂探究泛滥。探究学习的本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把有关学习内容的结果、结论以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我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进行探究,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的一种曲解。就知识的分类来看,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和占有。由此可见,讲授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式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自主变成“自流”。

2.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在所上公开课上,我都用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我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合作目的不明确,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在这个形式里,学生要么对一些没有必要合作探究的目标进行讨论,要么优生霸占发言权,后进生则充当了听众。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团体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都得不到发展。

3.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对学生的监控与指导。通过对新课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克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的学习模式或过程。可见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自由学习在目标和方法上选择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在目标的选择上则要受到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教师的工作首先是要制定教学目标,然后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进行监控、指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以上一点体会,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3037字)

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关于多样化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偏差,虽然有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去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要解决多样化教学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矛盾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揣摩和探索,读后感《《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睡觉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与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改革,要改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要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去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说,评价学生的方式应该多元化,更能反映学生学习全过程。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状态不太理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坏,这是大多数老师都承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我们还经常听到老师们报怨我们的学生呢?我想这其中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有一个衡量学生的标准问题。我们的老师,大多还是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这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有很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数论的观点。应该说,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是没错的,可是这个学习不仅仅包含文化知识,它更应该包含学习做人。而我们的老师却只是以其中的一点 分数,去要求学生,衡量学生。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学生怎么了?我们不就学习不好吗?你干嘛还老盯着我们的学习呀?我想这很说明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真的为学生着想,真的站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他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更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做人教育。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不能不是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校长有一句话说得好,课改课改,其实要改的不是课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而这最根本的一点,我想就是我们的育人观念,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希望借着这次课改,能真正地转变唯考试论唯升学论的观念,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的本质目的。

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四:走进新课程 感受新理念>>(1532字)

经过新课程培训,我受益匪浅,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其教育理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能有较深入地思考,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培训,我有以下体会:

一、观念的改变是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教育。传统式、满堂灌的英语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英语的未来教育必须不断改革教育理念、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追求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对教学手段不断的更新。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了注重学习结果和注重学习过程、记忆学习和体验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差。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教师的师道尊严,把学生当成被动吸收知识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此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未来英语教育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课堂教师讲授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或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

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这样的教学形式置学生于消极被动的处境,难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于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认识,一切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要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英语教学计划。

三、师生角色要更新,师生观念要转变

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四、以情促教,以情优教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是人就离不开情感,情感态度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又是促进和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每一个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情感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有效的以情促教、以情优教的方法。在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很肤浅,教师千万不要通盘否定,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

总之这次培训,使我对《英语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其中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课堂模式,特别是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经验与兴趣,发展性评价等关键词在我心中落地生根;教育代表着民族的未来,我国进行课程改革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同时,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也不是我原认为的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参与者不仅是教师,而是更是学生、家长、学校、地方的全面参与;教材一标多本,兼容见长,教法更具开放,灵活,这一切都在我的眼前展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每一个本着以人为本,以情入手,注重发展的新理念,努力去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老师,在百家争鸣的教坛上就有各抒己见的机会。

当然,培训之后,也有很多的迷惑,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摆在眼前,不容回避。新教材容量大,而实际课时有限,怎么办?如何提高同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且让他们学得更轻松,上课时,怎样尽可能让学生多讲英语,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最后,借用古人所说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舄,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五: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2317字)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正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实践。但是新课改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成功对接吗?新课改实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吗?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教师备课就应该备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备学生的学法,而不是备自己怎么做。

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发展的人又意味着是不成熟的人,他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错,教师就必须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注他,牵挂他。学生与教师只有年龄、对知识掌握多与少的差别,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责骂、谴责、讽刺学生,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如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等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而对学习有困难、思想品质不那么端正的学生只有批评与责怪。因此上课只提问好生,给好生很多机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觉得压抑,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其实这样的学生,他并不是天生苯蛋,只不过是这方面的潜能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只要教师给他机会,鼓励他,他是可以转化好的。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材观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是体验课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编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科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无视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教材,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其知识点有没有应用价值,学生愿不愿意学,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不适合本班的学生,就可以把此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使学生愿学、乐学。

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要求,符合国际评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首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革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业成绩给学生下结论,应该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好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客观、激励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重结果,轻过程,这样不仅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评价应该是多元双向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评价的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评价的单方面性,也就是只有教师给学生的评价,而没有学生给老师的评价,现在应该强调,教师可以给学生评价,学生也有权评价老师,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共同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报小组意见时,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样便于借鉴别人的方法、经验来促进自己的发展,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找出不足之处来鞭策自己、完善自我发展。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5

一、新课程为什么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一)变革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历史车轮驶进了21世纪。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促使世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由单纯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核心问题之一。

国际21世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可见,学习将成为实现人们自我的途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学会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二)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了学生全面发展

什么是学生的.学习?

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暇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这是何等美妙而快乐。

学习其实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总之,新课程从顺应时代发展、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的改变,而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它是保障学习者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新课程倡导建立哪些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一)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

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大众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课程理念之上,是建构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6

发布者:许允 发布时间: 2012-10-22 17:15:29

“新课标”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但真能理解透,把它渗入教学中又绝非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它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我想在课堂上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好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老师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在这一点上自己是要继续取经的。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班班通。虽然如此,但这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它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就如同我上《桂林山水》一课,做好了课件,备好了教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想,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材,不应固定于一种模式。

再次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依据标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现在四年级学生整体看就是阅读和写作差,经过这几年教学,我也发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应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读写不分家,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关于作文批改,在学生写作完,每位老师都会对写后的作文进行详细的修改,因为这是各级领导都会查的作业,但有时我觉得这样对于学生提高没有多大意义,学生不会去看评语,关键是写作前的素材。作文的提高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好词好句,慢慢地加以运用。

最后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这一方面需要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自己虽然在三尺讲台已经四年,但课堂机智上还需要慢慢提高。

走进新课程确立新理念 篇7

一、新课程中体现的人文性理念

新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通过提供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师, 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增强课外活动的辅助功能等方法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首先, 教师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自身的人格魅力上, 无论是高尚的师德、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还是为人处事的修养, 所有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更深远。其次, 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 学生便不会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再次, 新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生活实践展开的, 这就将教学环境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 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

二、新课程注重塑造健康心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在生活中, 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 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应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 学会理解他人, 体谅他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三、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打破单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 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整合, 从而形成与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 我们只有边教边学, 建立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才能满足新课程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需求, 才能胜任新的角色和职责。

四、新课程注重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 体验新情境 篇8

关键词 课堂 情境创设 学生 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那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导语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如意金箍棒,他用这根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金箍棒,闯入阎罗大王的地府,大闹玉皇大帝的天宫,弄得鬼神不安。还用这根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排除了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不知降伏了多少妖魔鬼怪。但是,你们可知道这根“如意金箍棒”是怎样来的呢?这样子将学生的思维就一下子引到了课文上来,教室里如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地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了。又如,教《标点符号的作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常常找许多理由和许多借口赖掉长工的工钱,长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财主家要请一位塾师。一个聪明而仗义的秀才应聘了。它与财主签了一张契约,结果这张当初使财主满口答应的以为便宜至极的契约到年终结算时却使财主赔了一大笔钱。原来这位先生在标点上做了手脚。这张契约内容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同学们试试看,怎样标点使财主欢喜,怎样标点又使财主赔钱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创设媒体情景 渲染学习气氛

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送元二十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景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儿勉为其难。这个时候,画面、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情别绪,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并且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一下子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总之,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设表演情境 洞察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九色鹿》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活跃在眼前,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出来。再如《公仪休拒收礼物》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问题情景 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够买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这样,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五、创设争论情境 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它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一座山更省时、更省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个个情绪高涨,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新课程学习心得 篇9

祁 荣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自当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推荐) 篇10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物理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物理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物理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物理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物理教育观。物理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物理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物理教育环境。物理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物理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物理教学的价值取向,使物理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物理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

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物理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物理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物理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物理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物理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物理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初三年级:季治清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下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那么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课改的核心是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三者就必须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课堂生活方式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要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因此,这种形势下的教师将应会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进步的职业。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将会发生变化。传统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将不能存在,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全方位不断变化的结构特征。教师不能墨守传统的知识观,将知识看成是不变的、结构化的东西,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固定化、结构化的过程。而应该去了解学科的发展和变化,能够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

一个好的教师是这样的人,他精通所教的科目拒以建立那六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景。最新发现,正在进行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究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将成为学校的骄傲。

所以我们说,教师必须先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具有科学探究下的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完成好课堂标准的要求。其次,教师应该要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研究学法,从学生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掌握教学原则方法,才能设计好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进步。同时,教师应该是自己行为的研究者,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好教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依然是一个对学生仍能起到帮助,指导作用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育方法,学习应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分析其中的问题,并不断地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贯通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改变教学策略,即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010年2月2日

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教物理,居然已经有十四年了。手里捧着物理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终于可以静下心认真领悟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NextPage]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上一篇:警营开放日活动总结下一篇:世界粮食日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