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村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精选9篇)
唐爱群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不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
一、正确认识当前做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给当前做群众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变革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平坦了、房屋宽敞了、农民富裕了,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这种人户分离给做农村工作、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难度。作为基层的村官,不但助长了农村无政府主义不良风气,而且使工作陷于 “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顶用”的艰难局面。
二是职能转变的问题。税费改革前,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而现在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基层政府的职能也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乡村的职权不断弱化,职责不断扩大。同时,二、准确把握当前做群众工作重点和难点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把握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要察民情。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村干部必须上群众的门、见群众的面、听群众的声,身子沉得下,问题才摸得上。当基层干部,就要有“扎根基层心向党,服务农村勤为民”的志向。
2、要重民生。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为民办事的问题上要尽其所能,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一个态度问题,民生是大计,百姓无小事。村干部要做到“在大与小面前,群众的事最大;在急与缓面前,群众的事最急”。其次要解决低保医保、劳动就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卫生、安全生产等具体问题。三是要解决实事办好的问题,做到干部不出事,群众要满意,上级要认可。
3、要解难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通过群众工作是可以化解的。相反,不做群众工作,矛盾就可能激化。一是要做好大排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意。一个地方不发生矛盾、不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第一件事就
三、充分认识女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优势
女性具有许多男人不具备的优点,作为一名女干部,要发挥好这些优势,在面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下,要用自信和勇气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完善自我,展现新时期女干部的风采,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第一,女干部感情细腻,富有爱心,善于理解和沟通。女性先天情感细腻,在开展工作时,亲和力强,能友善的与人沟通,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处理矛盾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你们的工作方式更能易于被群众接受。
第二,女干部普遍能够谨慎决策、廉洁自律。女性的思维方式较为严谨,对待工作认真谨慎,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能够三思而后行,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保持坚定的立场,廉洁自律,女干部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第三,女干部能够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女性干部在工作中会积极学习,增长自身的才干,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改进,不断进步,超越自我。
当然,女村干部要更好地发挥女性优势,还得更要加强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
四、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应该把握的方法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确实没有一把解决各种问题的“万能钥匙”。我们要学会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坚持一把钥匙
理解和支持。如果本身素质不高,形象不好,群众不但不买帐,弄不好还会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砸,问题搞大。
五是要会律己。只有自身过硬,做事才有硬气,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有正气。“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干部要想在群众中有威信,说话有人听,就一定要严于律己,勤政廉政。权力是把双刃剑,用权为公是尽职,以权谋私是腐败。基层干部虽然没有多大的权力,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更要从严要求自己,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只有管住自己,才能管好别人,才能管理社会。
一、潘集区群众文化工作现状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来说, 经济彰显实力, 文化彰显魅力。这个“魅力”, 实际上是一种雄厚、更持久的“实力”。当前, 我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重心, 更是成为文化部门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潘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北部, 濒临淮河, 与国家5A级风景区八公山隔河相望, 是中国美食豆腐的发源地。境内沃野平畴, 物产丰富, 俗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是“五彩”淮南中的一朵靓丽奇葩。近几年来, 潘集区文化事业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区文广体中心大楼、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相继建成, 文化基础设施良好。但是, 在看到全区文化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 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更应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问题, 力求在思想上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
1.夯实群众文化阵地。全区建成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0个文化站、172个“农家书屋”。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速度和质量处于全市率先水平。积极实施“全国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村体育“万千百”工程和区“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在完善各类文化体育设施的同时, 区文广体局会同乡镇街道文化站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 要求各文化站及村配备专兼职管理员, 并对管理员进行了专业培训。组织全区乡镇文化站人员参加省、市专业培训, 提升了他们的组织管理水平。
3.扶持文化队伍,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区拥有小马灯表演队 (贺疃) 、采莲灯艺术协会 (架河) 、民间联谊艺术团 (祁集) 、淮新推剧团 (平圩) 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队伍。2014年共开展大型群众文化展示活动10余场, 我区群众文化活动在省、市获得奖项100多个。全区各乡镇都有晨晚练点。电影放映也按时送到群众家门口。
二、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 缺乏保障民间艺人发挥才能的经费。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重经济, 轻文化”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实际工作中, 有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 不能体现政绩, 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宣传工作, 忽视基层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忽视文化的独立性、物质性、多样性和娱乐性, 不能很好地顺应基层广大群众求富、求乐、求知、求变的心愿。因为没有政策性的保障经费, 基层的民间艺人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能。有的艺人年龄较大, 有的艺人家住较远, 在开展活动时, 没有相应的经费补助, 致使民间艺人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地态度参加各项文艺活动。
2.活动单调。目前, 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是在重要节庆、假日, 城郊和农村农民文化活动主要是看电视、棋牌娱乐, 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开展甚少, 节日文化活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现有的文化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还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3.队伍不精, 文艺专业人才匮乏。从事群众文化要作的人中真正有专长、能创作、善表演的人不多。现有文化队伍的现状难以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 专业人才匮乏。有些吃上了“文化饭”, 干不了文化事。文化站人员更换比较频繁, 工作缺乏长期性、延续性、规范化, 群众文化活动作用发挥不够。在基层艺术类和专业性较强的人员很难留在乡镇文化站工作。目前, 乡镇文化站开展大型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采取外聘专业老师的形式, 外聘专业老师在管理上很难对其提出系统的要求, 只能是聘一次、用一次、管一时,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缺乏长期性、延续性。
4.文化与红色旅游结合不紧密。我区有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但目前, 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没能够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还需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 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让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 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 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领导。区里应成立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门班子, 加强对全区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制定本单位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方案, 不可把发展文化事业简单的等同于思想宣传工作。切实做到思想上有位置, 工作上有措施, 活动上有安排, 经费上有投入。
2.大力挖掘传统文化, 不断丰富潘集文化内涵。潘集文化事业的发展应不断挖掘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通过多种途径, 进行贺疃小马灯、架河采莲灯、潘集的旱船、泥河的舞龙舞师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打造翻新, 让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我区发展文化体育产业的重要资源, 让文化来自于群众生活, 又回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服务。
3.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引进和培养新兴文化专业人才, 逐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济、善创新、会管理的文化人才队伍。推行用人招聘合同制, 分配考核浮动制等改革, 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提供相应的政策补助资金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人每年发放一定数量的补贴, 并且进行褒奖, 激发他们的热情, 让他们成为基层文化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传播者, 更好地参与到文化工作中去。
4.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不断丰富基层文化活动。一直以来, 在基层文化活动中, 群众文化工作者始终承担着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的职责, 而基层群众却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 将自己领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发挥文化能人作用, 在基层总有一些文化能人, 他们或会弹会唱, 或会舞会讲, 将这样的能人建立成“文化中心户”,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吸引周围群众积极参与, 从而活跃群众文化。二是结合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开展能够吸引大多数群众广泛参与的民间活动, 如民间游艺、歌舞表演、体育竞赛、节庆活动等, 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激发对集体、对民族的热爱。
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和目标。当前企业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艰巨任务,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员工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显露,将给企业的群众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变化、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发展。
一、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面临转型发展、深化改革的关键期,群众工作是反应员工群体愿望和呼声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涉及员工利益、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做好群众工作,一方面可以把群众引导到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的轨道上来,有效化解群众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可以畅通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民主渠道,汇集群众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使群众的智慧进入决策过程,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的活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有企业历来注重党的建设,党员干部作风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从工作作风上看,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对群众缺乏感情,平时不联系群众,工作不依靠群众,思想不贴近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作决策办事情不尊重群众意愿,作风不民主,处事不公道,存在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我们必须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转变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新动向、掌握主动权,努力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二、必须科学分析,清晰认识当前企业发展中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员工队伍在思想上、情緒上和利益诉求上多元化,一些倾向性、共性的问题逐渐显现,群众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正面教育弱化致使员工群众情绪低落,心理失衡。
国有企业在推进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关注较多,相对忽视了对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一些企业认为,只要把生产经营搞上去,多创效益,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就行了,无需费精力专门去做群众工作。对群众工作不重视,把群众工作简单化,进而压减群众工作机构,弱化群众工作职能。在群众工作方法上,思想教育跟不上,宣传工作不到位,正面教育做不好,对员工群众心理造成影响,使员工群众不能公正的看待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产生悲观低落的情绪,造成群众工作效果差。
(二)、各种结构变化使员工群众价值多样化。
随着企业改革深化,企业用工管理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由固定工用工制度转向多元化的用工制度,存在正式工、劳务派遣工、集体工、临时工等,在用工来源上,有大学毕业生、社会招募人员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层次造成了员工思想的差异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利益诉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企业的群众工作,必须兼顾到各个群体、各类人员,考虑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
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也呈多样性,出现一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的问题,尤其是年轻员工更多强调自我发展,追求个人利益,员工队伍中出现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轻集体,重自由、轻纪律的现象。
(三)、干群关系不和谐使员工群众产生逆反。
国有企业的干群关系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收入差距的增大,话语权的不对等、干部形象作风问题等,都对干群关系产生了影响。其中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干部作风问题。少数干部在感情上、思想上、行动上疏远群众,脱离了群众,对广大员工群众的事问少了,利益关切少了,办事走过场、摆架子,不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干部因为自身素质不高,自身能力不强,工作被动落后,也造成了员工群众不满;少数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引起员工群众反感。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使员工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员工群众遇事不相信、不依靠党员干部了,给企业稳定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个途径。
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群众工作,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范围,推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要做到思想上重视群众,把员工当主人,想问题办事情,把员工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当做前提;要感情上贴近群众,把员工当亲人,关心他们的疾苦;要工作上依靠群众,把员工当老师,向员工学习,向员工问计。要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一是要善于倾听,通过员工思想动态调研,深入基层调研,虚心倾听员工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愿望,掌握群众需求,保证群众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要善于解释。做好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耐心解答员工群众疑问,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三是要善于服务,提高为员工服务的意识,心里时刻装员工,从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尽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领导心里装着员工,员工心里才能装着企业。
(二)、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员工群众主体地位。
群众工作要义在于“尊重”,这是对员工主体地位、合法权益的充分维护,是对员工利益、员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充分关心。一是要在权益上维护,要维护好员工的各项权益,健全职代会、厂务咨询会、平等协商等各项制度,让员工群众的权利得到尊重,意愿得到表达;二是生活上关心,要深入基层,深入了解员工的困难,为他们解决实事、难事,尤其对特困员工家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关怀,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如健康体检等,要及时落实。三是要精神上关怀。探讨创新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对员工进行心理援助,传播幸福理念,提升员工幸福感。企业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三)培育特色文化,建立共同价值愿景。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的作用。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征求员工群众意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了解员工的共同意愿,进行提炼总结和升华;要结合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形成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起到统一人、凝聚人、团结人、号召人、吸引人的作用。
(四)、加强典型正面引导,提升员工群众素质。
要加强对员工群众的正面引导,引导员工把干好工作,创好业绩作为自觉追求。一是发扬民主。要认真听取员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员工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自觉接受员工群众的监督,切实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媒体,对员工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加强政策宣讲,让员工树立遵纪守法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加强优良传统和道德教育,培养员工树立社会注意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加大爱企爱岗教育。三是树立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加强典型选树推广,通过多途径展示典型风采,让劳动模范、技能人才、革新能手等典型走进员工心中,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五)、健全激励机制,打造成才成长通道。
不管员工群众的价值取向如何多元,最关键的还是对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企业要打造员工展示自我和实现价值的舞台,找到共赢的契合点。一是建立成长通道,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创造和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要让员工感觉到被重用、被认可,有成就感;二是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既能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员工能力水平得到展示,对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三是创造公平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比办法,尽量减少不公正、不公平、不客观的现象,比能力、比贡献,在公平的环境中,减少矛盾。
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群众工作的主体,能力素质和作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群众工作的成效,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我们对老百姓的感情深不深,关键看我们的宗旨意识强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具体行动。党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宗旨,就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从群众中来,扎根于人民,人民群众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大地母亲。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的父母妻儿,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包括我们自己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其实都是老百姓,而且组织培养我们走上领导岗位的唯一目的,也就是要为老百姓做事,所以我们对老百姓充满感情,为老百姓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是天经地义的。对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对老百姓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宗旨意识是否牢固的唯一标准。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较为集中,尤其是贫富分化问题较为突出,一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广大党员干部能不能带着真感情,深入到群众当中,与群众保持一种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发自内心地体会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创建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精通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必须做到讲政策,用政策教育群众,在政策固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对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努力做到用发展的理念、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来解决问题。对待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减少随意性。近些年来,国家取消农业税,农民告别千年税赋,不少农村遗留问题得到逐步化解,农民心情变得更加舒畅。不少农民还一五一十历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路通、电通、水通、教育免费、新合作医疗等种种新变化。在城区社区,居民谈得多的是社会保障带来的种种实惠。基层干部也普遍反映,过去主要工作就是找农民“要钱(收农业税、三提五统)、要粮(征购)、要命(计划生育)”,干群关系紧张,感到很尴尬,现在不但不找农民“要”,还“给农民钱”,基层工作相对来说要好做一些了。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区居民到乡村农民,大家谈起党的惠民政策无不喜形于色,从中可以看出,政策已经深得民心,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出自内心十分拥护。既然党的政策深得民心,为什么干群关系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问题还是出在群众工作薄弱上。由于群众工作没有跟进,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引发或激化的矛盾还不少。群众工作一方面要抓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干部下沉,切实加强群众工作,好政策加上强有力的群众工作,才会产生巨大收效和积极的社会影响。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为民解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党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与群众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发展史。但是现在的群
众工作同以前比,不去论条件好坏,也不去论能力大小,单就同群众的感情就差了很远。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感情没有到位上。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很深,工作兢兢业业,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十分不易。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同群众感情确实逐渐疏远了,这是相当危险的。有的虽然在基层工作,就像葫芦掉进井里,下是下去了,仍然浮在水面上,不像秤砣一沉到底。现在的乡镇干部,一个月能下村几次,能在农民家里住过几晚,相当部分干部一个月仅下村3-5次,大多数早去晚归,更不用说能叫出村民的名字,能说出哪家哪户种多少田、哪家哪户有什么特殊困难、哪家跟哪户有什么过结。也就是说,少数基层干部根本没有同群众亲密接触。在现实条件下,简单地推行干部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实难以行得通,但基层干部一定要到群众中间去,乡镇基层干部阵地就在农村、服务对象就是农民,必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难、所盼,把群众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去,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事实上,绝大多数老百姓很厚道、很听话。只要感情深,牛肉能敬神。现在,大家都反映工作难搞,计划生育难,征地拆迁难,接待上访难,就业安置难,社会稳定难,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实际情况,但是十难八难,根子就在于调处各种社会矛盾时,往往只注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忽视运用群众工作手段。要说难,再难也没有我们党在白色恐怖年代做地下工作难。只要我们把功夫下在做群众工作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之以法,再大的难题也是可以克服的。其实做群众工作并不难,一要加强联系同群众“亲”;二要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认”;三要严格要求自己使群众“服”;四要完善民主管理让群众“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让群众动员对参与进来,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落到实处。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关心群众。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切实关心群众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必须解决群众生老病死等具体困难,这是做好群众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关注民生民利,确保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民主权利进一步保障;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当前,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变化。要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抓出实效,就要与时俱进,研究并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认真解决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这个矛盾,引导群众不断进步。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群众生活困难这个层面上,必须更多地关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事实上,绝大多数群众更多的关注根本利益。这些利益集中体现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优化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问题上。如果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能较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顺应民意,深得民心。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讲求方法。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群众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对群众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德,对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好的作法,要及时总结推广,使群众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小处着眼、把握全局,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自觉把
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难题做为“第一抓手”。一些地方小事突变,酿成事端,往往在于对群众意见置若罔闻,方法简单粗暴,动辄使用警力警械,也确实伤了部分群众的心。再强的警力,也只能保一时的稳定,保不了长治久安,重要的还在于大家都来做群众工作。关键是各级干部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认真对待和解决。据从信访部门的了解,当前信访事件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四个80%说明,万万不能简单地把上访群众归之为无理取闹,大部分人还是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又没有及时解决,才走上信访之路的。很多地方开展了县委书记大接访,情况大有好转。对于县委书记大接访必须坚持、巩固、完善,进一步扩大成果。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大排查、大下访、大回访、大调解,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些制度落实了,各种矛盾纠纷完全可以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必须十分明确,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归根结底就是做群众工作,只有群众问题解决了,社会情绪理顺了,改革才有动力,发展才有环境,稳定才有保障。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当今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上从以下六个方面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进行论述:
第一,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抓住各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按照突出主旋律与多样化并重、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并重的原则,积极因势利导,将我市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给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强大的综合功能和教化功能,新春佳节,各地方人民都要搞一些喜庆的节日活动,诸如耍龙灯、观花灯;文化宫要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并日趋丰富、完善。我县群众文化工作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逐步认识到搞好节日期群众文化活动就能带动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并将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这个时期倾斜,每年提前部署、周密安排,抓典型点、示范点,使节日高潮期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同时也使群众文化工作不断跃上了新的台阶,为民族的振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人们的文化消费多了需多选择,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舞厅、音乐餐厅、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桌球室、网吧等,由于其灵活的文化样式,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因为其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清闲的心境而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遗忘。
第三,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深化改革,强化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应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弥补经费的不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文化宫寻求再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这就必须要有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第四,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第五,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创作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创造条件让群众文化工作者到通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第六,发展城市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虽没有以前那种特殊的地位,但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大型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
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探索群众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
1.抱着深厚的感情开展群众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党员干部只有首先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我们的各项工作也才能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怀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就要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当前,在开展群众工作时,特别需要一种换位思考。就是要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判断,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真正引起群众的共鸣。
2.把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途径
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利益。群众中各种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确保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以及劳动、社保、环境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7.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切实筑牢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的深刻到位, 才会形成实践行动的高度自觉。能否坚持群众观点, 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更是检验每名党员干部党性觉悟的试金石。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解决好各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立场、观点、方法、感情等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才会有不竭的动力。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占稳群众立场, 时刻牢记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发展为了群众的道理, 自觉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主体的观点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切实摆正位置, 端正态度, 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自己本是群众, 最后还要回归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朴素道理, 带着深厚的感情、带着强烈的政治责任、带着敬畏之心, 自觉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从而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核心任务, 密切关注群众的想法和感受, 充分关注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努力营造“共担发展重担, 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局面。
二、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可靠的素质保障
如果说, 能否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解决的是“想不想”、“愿不愿”做群众工作的问题;那么,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的, 就是“能不能”、“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 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为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迫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是要加强学习, 不断增强把握政策的能力。精通政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深、学透, 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努力学习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 不断加强实践锻炼, 切实提高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的水平, 防止“以己昏昏, 使人昭昭”错误做法的出现, 避免执行政策过程中的偏差, 增强解疑释惑的说服力。要坚持以制度管人, 严格按程序办事, 做到既用足用好政策, 又不突破变通政策, 确保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防止“错办一件事, 伤害一群人”, 切实增强运用政策的能力。
二是要深入基层, 不断增强科学研判群众情绪的能力。群众情绪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信号”。只有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 真实掌握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党员干部要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必修课”, 通过下车间、进班组、入家庭等方式深入基层、融入群众, 学会同职工群众拉家常、交朋友, 善于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要始终以一名小学生的态度去真心倾听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怨、所盼, 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各层次的不同意见;善于从群众的意见、批评、牢骚、怨声甚至骂声中掌握群众的真实想法, 明确我们的工作方向, 自觉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变成制定方略。实施领导的有效途径, 变成我们改进工作, 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三是要注重引导, 不断增强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是群众工作的基本内容, 更是赢得群众、争取群众, 做好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 党员干部必须具备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针对部分群众过分看中利益得失、盲目攀比、心态失衡的不良倾向, 要学会引导群众由“比收入、比福利、比享受”向“比能力、比素养、比贡献”转变”, 理性看待个人得失。针对少数群众岗位责任意识弱化的问题, 要进一步创新爱岗敬业教育的方式方法, 引导群众懂得从事本职工作的意义。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善于把理论政策等大道理转化为群众能听得懂、记得住、行得通的小道理, 切实把上级的政策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善于把握群众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 因人而宜, 因时而宜地解疑释惑, 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
四是要真抓实干, 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能否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是对每名党员干部的严峻考验。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之风, 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群众高度关注的福利待遇、住房、就业、工作生活环境改善等难点热点问题上, 要竭尽全力办实事、解难题, 从源头上化解群众疑惑。要认真落实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把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要加强信访工作,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做到真困难真帮助;特殊困难特殊帮助。每名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 从各个方面去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注重改进方式方法, 努力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正确的方式方法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方法得当, 事伴功倍;方法不当, 事倍功伴, 甚至会走向反面。
一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我们党创造了很多做群众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中, 有的依旧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过去有用, 现在已经过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我们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群众的脉搏, 在坚持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才能保证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常做常新。要适应群众诉求、利益关系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运行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 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要注重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传统优势, 通过双向沟通、民主讨论等方法, 加强人文关怀, 注重心理疏导, 帮助群众化解疑虑, 理顺情绪。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不断丰富与群众沟通的方法和手段, 掌握民情, 回应民意, 汇聚民智。
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基层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最近、与群众的沟通最多, 掌握群众的想法最实际, 这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优势。在很多情况下, 越是接近基层, 各种复杂问题处理起来越快捷、越有效。为此,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各级组织对基层的同志要指路子、给位子、压担子, 为基层的同志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身在基层的同志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和职工群众交朋友、谈家常, 学会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的本领, 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促进和谐的工作,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
三是要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过硬的作风对群众实施率领、引导, 是各级党组织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取得群众的信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干部的工作作风简单生硬, 就会疏远与群众的距离, 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 做好群众工作就无从谈起。为此, 必须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引导各级干部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引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共谋发展。要做注重学习的模范。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以人民为师, 向群众学习, 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 加快自己的能力养成。要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立足岗位, 恪尽职守, 时刻以一种“争第一、站排头, 脚踏实地创一流”的态度, 引领广大群众干主人活, 尽主人责。要做遵章守纪的模范。要求群众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要求群众做到的, 自己模范先行, 引导群众养成“令行禁止”的行为习惯。要做廉洁勤政的模范。清正廉洁, 作风正派, 经得起诱惑, 耐得住清贫, 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和法纪红线, 清正为官, 清白做人, 清楚做事。
关键词:国有企业 做好 群众工作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观念,创新方式。国企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更应该做好企业的群众工作。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那么国企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呢?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不要以为坚持群众路线是老生常谈,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所以,国企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组织、动员、教育和服务职工群众,凝心聚力推进发展。
职工群众是国企的主人,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与宗旨所决定。国企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职工群众,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发挥其首创精神,方能形成国企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否则,离开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广泛参与,科学发展就将成为空谈。
其次,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無小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这是做好国有企业工作的根本。能否树立群众观点,能否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对于国企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国企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凡是无益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坚决不做,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严肃查处。要把广大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努力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第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企业职工群众的思想疏导。
近年来,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国企发展的内外环境、队伍成分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国企内部形成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职工群众价值取向也更为多样、更为现实,更加关注个人价值和维护自身权益,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同时,部分职工群众因生活和心理压力增大,容易产生不良心态,引发各类矛盾冲突。这些新情况、新挑战,使新形势下国企群众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这些,企业必须要加大政策、制度、形势的宣传,做好企业管理的透明化、公开化。
企业职工群众存在的种种问题,根子在思想素质和理想信念上。因此,必须始终把思想引导放在群众工作的首位,努力把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传达到每位职工群众,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增强企业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把思想统一到共同推进企业和谐发展上。同时,要密切关注企业职工群众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各种利益关系,引导企业职工群众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培育与时俱进、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第四,国企要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国企群众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内容、工作机制发生了全新改变,广大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的村干部,如何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本领,应对新挑战,成为摆在广大村干部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农民安则社会安,农村稳则国家稳”。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维护农村稳定对促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必要性
二、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村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一、新形势下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变革的当今,如何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在我们下基层调研中,有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群众工作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无用论,认为当前农业生产是“单干”,各搞各的,谁也不用求谁,想种什么,想到哪里干,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群众工作没有必要;二是恐慌论,认为农民素质低下,不讲道理,不通人情,怎么讲也讲不通,说起群众工作就脑壳疼;三是代替论,部分村社干部认为群众工
作确实有必要,但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下,往往以不理不睬、粗暴执行代替群众工作。那么,在农村群众工作的生命力有多大,群众工作究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做好农村群众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说它很有必要?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的强化,需要靠群众工作改变“统”的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一次大变革,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我们发现,很多农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就是搞单干,各搞各的,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完全是由自己当家作主,与任何人无关。所以,在生产中独来独往,对其它农户的生产经营漠不关心,对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不闻不问,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泰然处之,少数人村里修路、挖沟既不出工又不出力更不出钱。有些村社由于沟渠、闸门年久失修,水荒现象严重。“老百姓要用水时农民就拼命找村干部,甚至恶语相对,但是在组织农民挖沟护水时,都不愿参加,出钱就不用说了,工作很难做”。有些村干部也有苦衷:农民希望把路修好,要他们出钱,他们不肯出,说是公家的事,本来村里资金就紧张,哪里有钱修呢?
2.农村矛盾易发多发,需要靠群众工作去化解。目前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但随着农村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因土地确权、邻里关系、承包经营、征地拆迁、生产用水、民主公开、农村低保、粮食直补等方面引发的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形成了农村不和谐的音符。例如争取低保名额,各不相让,最终谁也不要拿,让名额白白浪费的现象也有存在。同时,个别村社仍然存在小偷小摸的情况,农户的鸡、肉、衣服等被盗的情况也
时有发生,当盗贼被抓时,农民总是拳打脚踢,引发新的矛盾。
3.惠农政策对农民权利更多的赋予,需要靠群众工作让农民履行公民义务。中央1号文件连续11年锁定“三农”,表达了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赋予了农民更多的扶持和实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种田不交税,还有粮食直补,更是让农民欢欣鼓舞,一片叫好声在农村广袤大地响彻不停。在农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民主意识完全觉醒的同时,农民履行义务的意识却在衰退,少数农民错误的认为税费改革后,负担的一事一议、公益事业、排灌水费的收取是违背国家政策的乱收费,并在行为上与村社干部抵抗,造成了生产和建设上的难度。有些村干部说:国家好的政策完全把农民惯坏了,找农民收一点钱、出一天工就像求爹爹告奶奶,又不能打,又不能骂,更不能拖农民的东西,但事又要做,怎么办?希望上级出台相关制度约束农民的行为,否则我们村干部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4.农民群体的庞大和个体的差异,需要靠群众工作去整合力量。我县现在农民还占总人口的80%左右,仍然是一个大的群体。加之这一人群老龄化进程加快,受教育程度低,个体差异性大,自主意识强,思想相对保守,如果不通过外力很难达到力量的整合和思想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如果人心不齐、思想不稳、合力不发,一切将会成为纸上谈兵、南柯一梦。群众工作是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有效办法,必须要在新的形势下赋予其新的方式和内涵,切实转化为农村工作的强大动力。
5.农村发展现状与农民期望值之间的落差,需要靠群众工
作去理顺情绪。现在农村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农户都是砖瓦房,农民的餐桌上有鱼有肉,家具也一应俱全,摩托车、手机、电脑、冰箱、空调也在逐步普及。虽然农民物质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绝对贫穷已经消除,但在文化娱乐方面相对匮乏,除了打点牌、赶下集,晚上就只能看电视和睡觉了。在路的方面,村村通已经落实,但组级路仍然是“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出行难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路不通,农副产品拉不出去、运不进来,影响了收入;在医保方面,虽然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但大病不能得到救助,只要家里一个人害一场大病、得一个怪病,那就会倾家荡产、负债累累;农民希望加大对农村的各项补贴力度,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等等。多种问题的交织,致使农民群众对村干部、对政府的情绪很大,表现为不支持村干部工作,不履行公益事业建设义务,形成了农村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持续向好,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必须看到,农村群众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形式也尤为严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层面来讲:
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当前农村地区发展速度仍然缓慢,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道路、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全面消除贫困的宏伟目标尚未完全实现。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发展不平衡,由于贫困而引发的一系列新旧问题
加大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的难度。
2.农村地区人文环境仍然不良。人文环境缺陷是当前阻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农村群众目光短浅,尤其对公路、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抬高门槛、敲竹杠,致使部分基础设施长时间不能动工建设。矛盾内容复杂化,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要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不良心态,上访人数不断增多。随着外出务工时代的到来,农村地区的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教育监管,养成好逸恶劳、坑蒙拐骗、打架斗殴等恶习、陋习,为农村地区人文环境的改善埋下不利因素。
3.部分村民对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安排怨言颇多。“不患寡而患不均”。由于资金、名额以及安排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尚未享受到政策惠泽的群众心怀不满,在工作上时常给我们村干部找麻烦、出岔子,故意刁难、恶意诽谤,村干部常常费力不讨好,好事没做成,反而惹得一身祸。
(二)从主体(群众)层面来讲: 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是代际更迭。党执政初期的群众基础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大多退出职业舞台,现在活跃在时代舞台上的新一代群众基础,大多数对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是认可的,但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增多,农村群众工作压力增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部分工矿企业陆续倒闭,许多农民工失业回到家乡。这部分群体中,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缺乏
基本的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很不适应。另外,因为失业,部分农民工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来源,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是农民群众素质不高,致富能力不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传统模式,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群众文化层次较低,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机具械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很少有农民通过在当地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惠农政策的增多从另一方面增长了农民群众的一些不良倾向,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有所抬头。
三是民主法制时代,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显著增强。执政早期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无条件信任和服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对个体权利的追求。人民群众日益深化的、强烈的民主要求与目前民主渠道不够畅通形成了冲突,群众的民主要求和利益诉求有时候难以表达;另外,由于社会分化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逆反”心理。群众主流一方面渴望公正、稳定,另一方面各阶层之间又互信不足,公权力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不足,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
四是由于党风廉政等问题,加之某些村干部自身变异,群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度降低。人们不愿相信政府一方的说法,哪怕是这种说法合情合理。
五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表达诉求渠道,成为群众参政议政发泄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使群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等等。简言之,群众工作的复杂程度高于改革开放前。
(三)从客体(村干部)层面来讲:
1.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村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一些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涣散,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战斗力和凝聚力严重弱化,带头致富能力不强,村干部工作方式因循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群众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各项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村干部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由于部分农村干部思想作风腐化,私心太重,村务不公开,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难以得到村民信任,长期积怨使得相当部分群众对村干部产生敌对情绪,对村干部的工作不仅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千方百计进行阻挠。
2.群众的诉求大多与利益相关,但社会利益诉求常与政治诉求交织在一起。群众首先关注的是利益,但利益能否得到公正协调,需要特定的制度、法律保障,这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权力制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社会公正是靠民主的制度、机制来保障的。这就要求村干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村群众工作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对群众深入了解不够。群众工作,首先是要了解群众。这就要求村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中间,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所思所想。现在有的村干部也成了甩手掌柜的,有事要群众自己上门找,不主动了解群众。
二是对群众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群众就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做准备。目前农村群众宣传工作做得不好,以至于许多群众不了解新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等党的惠民政策,有的甚至误认为是变相的农业税。目前宣传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外宣传的多,对内宣传的少;对领导宣传的多,对群众宣传的少;对成绩宣传的多,对政策宣传的少;标语、媒体、报纸宣传的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的少。
三是教育引导群众有待加强。村干部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摒弃成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热爱科学反对迷信,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等等。目前的“五五”普法已顺利完成,“六五”普法也全面开始了,但是农村的普法工作做的还是很不到位。在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中,各种歪风邪气还在飘荡,各种诋毁党的声音在群众中流传,一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还在发生。
四是不能有效组织发动群众。记得小社会村社开大会,村长吹几声哨子,不到半小时群众就能到个差不多。但是现在召开群众大会就很难了,大喇叭喊了好久看不到几个群众的影子。小时候村社搞挑渠上坝,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现在村上搞个“一事一议”,农民为自己的事出谋划策,还是稀稀拉拉,不愿参加。组织群众首先要组织党员,可是我们一些村党支部一年不召开一次支委会,一年不召开一次支部大会,一年不过一次组织生活,村支书成立村支部的代名词,群众只知道有一个村支书,不知道有个村支部,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支部的作用没有很好
发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当然就做不好了。
五是服务群众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目前能全心全意文人民服务的党员究竟还有多少?现在我们有一些党员不知道自己是党员,有一些党员还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党员的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喊得多,行动见得少。
主要表现为“四难”:一是群众办事难。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催粮催款”等硬性任务消亡了,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事项少了,一些村干部认为群众工作无事可做。有的村干部外出经商,群众办事和反映问题找不着村干部。二是任务完成难。村集体掌控的“三资”减少,部分村组织群众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实力和手段。一些换届履新的村干部,想为村里办公益事业,因资金缺口无力实施,影响了村级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三是民声反映难。有的村财务不公开,办事不透明,个别村干部存有私心,搞“暗箱操作”,损害村民利益。党员群众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的事难以监督,干部决定的事村民不买账,干群之间误解越深,各项工作阻力越重。四是矛盾化解难。一些山林土地纠纷、征地补偿、道路修建、宅基地分配等引发的矛盾较多,由于村干部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发现、化解农村基层矛盾问题,使一些小事变大、大事激化,甚至出现群众上访。
(二)原因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分析当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认为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1.村级组织涣散
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先进
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和效果。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是高度重视。然而,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农村进入无税时代后,村级党组织失去有效组织和发动群众的必然产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村支两委关系不顺,各自为阵现象突出。
主要体现在村“两委”关系不顺,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协作,村支两委“一把手”工作相互推诿扯皮,各占山头、各立门户、一盘散沙的现象严重,工作脱离实际,作风脱离群众,决策不民主,工作透明度不高,有好处人人往前钻,有困难人人往后躲、撂担子,班子凝聚力不强,支部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抓落实中大打折扣,各项工作明显滞后,甚至停滞不前,人民群众怨言大,反映强烈。
二是民主议事渠道不畅,党群干群矛盾突出。
随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基层民主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村管理细化不到位,工作指导错位,民主监督缺位,注重表面文章,透明度不高,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民主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难以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
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展得过少,民主渠道不畅,各类救济物资分配不合理,项目安排不公平,惠民政策在落实中变调走样,成了一些村干部优亲厚友、谋取私利的“私人政策”,久而久之,党群、干群关系僵化,凡事对着干,开展工作难度大。
三是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问题突出。
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业税的免除,许多村级组织陷入了
“空壳”困境,存在着“集体无积累、办公无经费、工作无保障”的“三无”问题突出,组织运转困难,村干部届期目标难以实现,一些对老百姓作出承诺的事项也难以兑现。久而久之,人民群众对村级组织失去信心,支持、配合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削弱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四是村级组织后继乏人,无人办事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取向功利化,加之“村官”帽儿小、报酬低、任务重、责任大,可谓政治前途“没奔头”,报酬太低“没盼头”,保障不力“没靠头”,激励空白“没干头”。
在这一村官适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村官“难选难任”、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等现象,那些脑子好的上学去了,脑子活的经商去了,健康的小伙当兵去了,会手艺有本事的打工去了,不少女孩子进城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村官难选,选“村官”难,选“好”村官就更难了,勉强选出来的村官也总是素质不高,村官队伍整体功能不强,业务人员缺乏,无人办事问题较为突出,其谋发展、思发展和为群众所办的实事难以让群众满意。
2.干部因素:
进入无税时代,农村的一些村官们由于对自己的职责定位不清,加之自身能力、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使自己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工作局面,产生了怕做农村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等现象,这也是村级党组织失去有效组织和发动群众杠杆后的一个主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能力素质跟不上发展要求。
当前,一些村干部素质仍然跟不上改革发展的要求,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一些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中变调走样。一些村干部在落实惠民政策中未能做到公开公正,甚至优亲厚友,失去了群众基础,与人民群众关系陷入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
同时,一些村干部做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不强,对群众因不理解政策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和过激行为,往往不是采取心理疏导、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公开解释等措施,而是采取或听之任之、或不闻不问、或以空话糊弄、或以刁民待之。这样一来,失去了群众最基本的信任,使自己陷入了被动局面,产生了怕与群众会面、怕做群众工作的现象。
二是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步伐。
农村税费改革结束后,一些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时代步伐,其职能定位还未完全从行政管理型向全面服务型转变,一些干部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催粮要款,结扎放环”,导致农村干部服务意识淡漠,甚至与民争利,工作方法行政命令式的老思路、老办法上,作风粗暴,激化了矛盾。他们的思想行动与党中央的“三农”政策产生了冲突,遭受到了新政策和人民群众意愿的两面夹击,陷入了行政命令式的老办法不敢用,解释说理、说服教育的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工作中四处遭夹击,四处碰壁。久而久之,陷入了“因为做不了、做不好,所以怕做,越是怕做,越是放不开手脚,就越是做不好”的恶性循环。
三是市场经济导致的软脚现象。
庸、懒也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交通、经济等得到不断改善,-12-
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状态却不断萎靡,惜日农村人那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在一些村干部身上逐步退却,“走读”于乡镇、县城的村干部开始出现。
同时,一些村干部来去有车,腿脚变软、变短,很少到群众家里摆摆龙门阵、拉拉家常,大小事务交由村民小组长去做,自己则习惯于搞统筹、跑协调等这些轻快、简单易做的事,而那些需要担风险的事,能压给村民小组长的,就压给村民小组长;能推乡上级驻村工作组的,就推给驻村工作组;能拖的就拖,不能拖的就勉强应付;能应付的就应付,不能应付的就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之变通、变样、变调、变味;所有的招都不灵了咱办?撂担子:“我不干了,你们想找哪个干就找哪个干”。
四是利益驱使催生了阴阳人。
一些村干部在利益面前,堪称具有两面性的“阴阳人”,他们在困难面前,爱撂挑子,认为“除了我没人干得了”,动不动以“辞职不干”威胁上级组织。
但真正有一天把他“拿下”时,便与你结下永世不解的梁子。一些平时口口声声要辞职不干的村官下课后,到换届选举时往往是竞选欲望最强、跑得最勤、拉得最凶的,一旦当竞选不成,他又反说葡萄是酸的,说村干部没干头。
一些村干部在当时即使是出于真实想法的“辞职不干”,也只是暂时的推卸责任,把烂摊子交给别人,让别人为他擦屁股,等别人把摊子理好了,下届选举时他又想尽千方百计地要“上”。这类人当上村干部后,可以说不是为了实心实意地谋一方百姓利益,推动一方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想找机会捞一
把。这种村官也是最不能干实事、最怕干实事的,他也无法把一个村的党组织做大做强,只会使其更加软弱涣散。
五是农村干部精神状态不佳。
一些农村干部说我们工作软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如果工作硬了,说是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常常是上级批评群众骂,认为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这些因素掺杂到干部的工作中去,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3.群众因素:
一是部分农民的思想认知水平较低。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农民心中没有彻底消除,部分农民一方面生产积极性高涨,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松懈涣散、自私狭隘的思想。一些人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对乡村两级干部管理漠然臵之。
二是农民对过去与干部产生的怨结“心有余悸”。多年来,乡村干部向农民索取的多、给予的少,摊派的多、服务的少,农民产生抱怨情绪。这种残留思想使农民对当前的基层干部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三是农民群体出现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来的农民群体实际上已经分化成普通农民、农民工、基层干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若干阶层,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情感、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千差万别,价值取向各有不同。复杂的工作对象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农村工作局面。
四是农民的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增强。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判断思维能力增强,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科
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他们不再盲目地相信干部,农民的“不安分”心态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难度。
四、村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在中国各级干部中,村干部最直接面对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群众工作能力方面,村干部应该是最强的。同时也要看到,今天群众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同志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形势不同了,群众工作也要有新套路、新办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一)牢固树立一个观念,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其核心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要坚持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能否树立群众观点,能否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对于广大村干部来说,不仅是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应该成为各级干部的座右铭。
二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倾听民意,反映民愿,集中民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坚持群众标准。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凡是无益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坚决不做,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严肃查处。要把广大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
作的重要依据,努力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二)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对党委政府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要把对党委政府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既要坚持对党委政府负责,维护党委政府的权威,执行党委政府的决议,不搞强迫命令,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说服教育,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又要坚持对群众负责,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虚心向群众请教,善于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对群众中不正确、不负责任的意见不迁就、不妥协,教育引导群众把意愿统一到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上来。
二要正确处理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关系。农村党总支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全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总支与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要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职能,履行自己职责,做好自己担负的工作。党总支要支持村委会工作,不能包办代替,“两委”班子要讲合心、讲真心、讲诚心。
三要正确处理村民自治与依法办事的关系。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臵,一方面做事要合民心、顺民意。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也不是任何事情都由村民说了算,自治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村民自主权力,尊重群众意见。同时,要深入分析群众
意见,对的要支持,不对的要教育引导。
四要正确处理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与坚持原则的关系。村干部开展工作要靠广大群众的支持,要靠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所以,村干部要增强群众观念,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真正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但是不能因为强调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而不坚持原则对那些损害他人利益,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不去纠正,不去制止,放任自流。
五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处理遗留问题上,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原则处理好。同时,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搞好本村的经济和村政建设。遇事要冷静,不要头脑发热,激化矛盾,做事情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要冷静地思考,用发展的眼光、成熟的思想来解决。
(三)着力提高五种能力。
一要着力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村“两委”干部要学好政策、掌握政策、宣传政策,特别是加强对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的宣传,让群众了解明白,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并严格按政策办事。同时,掌握法规,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掌握法规就是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依法行政、按章办事,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又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当前,一些干部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浅薄,在群众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大于法的思想,决策不民主、不依法,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公开,严重偏离法治化的轨道。结果从表面上看,工作做了,-17-
事情办了,却留下了许多后患,有的甚至还会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工作的损失。依法行政不仅体现着领导者的水平,更是领导者的责任。如果我们的干部既做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又做法律法规的遵守者,更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者,学法懂法,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公道正派,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二要着力提高致富带富的能力。村干部是个群体特殊。为什么说特殊?首先,他不同于机关干部,是不脱产的,理所当然要想方设法带头发家致富、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作为村里的干部,又承担着带领群众致富、造福一方百姓的职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带”。“双带”是检验村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树立“自己不会富、怎么当干部”的理念。要大力倡导村干部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为村民在创业致富上做样子、探路子、作示范。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坚持“不带村民富、不是好干部”。要引导村干部多想想“村民选你为什么、你为村民干什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为村民致富办实事。
如何提高村干部致富带富能力?主要靠教育培训、考核监督“两手抓”。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本地先进典型,使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信心;充分利用村部、电教片等阵地,通过定期邀请相关技术员、致富能手到村里讲授农业科技,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传授经验、观看实用技术片等各类中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本领。同时各级党组织
要加大考核管理力度,把带领村民致富列入村干部的履职承诺,上墙公布,定期考核,接受村民监督。
三要着力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民、爱民亲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同时,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需要、最现实的事入手,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搞好服务。
四要着力提高双向沟通的能力。沟通的关键,先要弄清楚群众想要什么。一方面,我们要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时刻把村民想什么、需要什么放在心上。另一方面,要主动告诉群众,村里正在做什么,最近有什么打算,对他们会产生影响等等。总之,群众希望村干部听到自己的心声,也希望了解村干部个人的想法,村干部既要作被动的倾听者,也要作主动的宣传员,这既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更能有效避免产生隔阂和误解。今天的村干部光会做事、一声不响已经不够了,还要学会“推销”自己。
五要着力提高带好队伍、团结进取的能力。团结出感情,团结出战斗力。必须树立团队意识,积极争取其他同志的支持配合,并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要树立良好的威信,必须强化道德修养,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多干些让群众高兴、满意的实事,多出一些让
群众认可的实绩,以此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要加强后备干部培养(这种意识在村级干部中普遍缺乏),把有政治头脑、有创业门路、有工作能力,懂科学技术、懂经营管理的农业科技带头人作为后备干部苗子来培养,成熟一个吸纳一个,及时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定责任,确保后备干部备而有用,有所作为。
(四)要取信于民、树立威信。村干部有威信,几句话就能把农村很复杂的问题解决了。相反,如果没有威信,一个简单的问题反而更加复杂化。这个威信主要就是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感,是人格魅力。一位老支书说,村干部的威信来自三方面:农村知识、心理素质和群众基础。什么是农村知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适合农村的工作方法。一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贯彻上级政策、办一件事之前,要反反复复地宣传,让村民都理解、明白、支持这件事。二要注意把规矩立下来,对事不对人。“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什么事先把规矩定下来,别人就无话可说了。三要学会说服而不是压服。做思想工作需要平等的交流,不能简单化,更不能靠所谓的“官威”去压制。否则,很难使群众心悦诚服,甚至可能激化矛盾。当然,对极少熟心术不正的人,也不能迁就,一定要以正压邪。
什么是心理素质?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了群体性、过激性行为增多的特点,要求村干部不仅敢于、善于做群众工作,而且对群众过激的言辞和行为,还要讲韧性、有气度,具备良好的心态。一要学会控制情绪。群众性突发事件,来得突然,情况复杂,往往局面一时难以控制,这对村干部是一种考验和历练。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冲撞,要理性思维,冷静处臵,-20-
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旗臶鲜明地向群众讲清道理,争取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一些群众上访告状,是因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急需政府给予帮助解决,在诉求表达上表现了过激行为。这就要求村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的苦衷,理解他们的过激言行,最大限度地照顾群众的合法权益,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三要学会体谅包容。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些群众可能对我们的措施不理解、不支持,对此不必动怒,更不能动粗,而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度量来对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诚消除矛盾,用宽容感化群众。
此外,是群众基础。我们常讲,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群众对我们的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我们的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的。
【浅谈女村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推荐阅读:
怎样做好一名大学生村官11-01
新村官的讲话09-13
村官工作小结07-26
村官工作汇报材料07-15
村官工作心得体会总结07-14
两年村官工作总结10-20
大学生村官工作感言10-23
村官年度工作目标及工作计划11-08
大学生村官工作职责06-09
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总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