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综合环境整治规划(精选8篇)
一、整治目标
围绕“净化、美化、序化、亮化”目标,扎实开展集镇、村庄、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全面提升环境卫生质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常态化的运行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整治时间
坚持常态化的环境整治和保洁管理。乡里将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环境整治突击活动。
三、整治内容及责任分工
针对当前集镇及农村环境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集合、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实施以下六项整治行动。
(一)集镇环境整治:重点整治占道经营现象,全面取缔主要路段,特别是金明路的各类流动摊点,全面整治集镇的沿街门面店外经营、店外作业和乱摆乱放现象,彻底清除建筑垃圾。清理主、次干道沿线的各类横幅,严禁商户在节日期间设置高音喇叭宣传促销,沿街散发宣传单等行为。(责任单位:乡城管队)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县乡主干道与乡村水泥路两侧影响环境卫生的坟头。从今以后,严禁新增坟头。查出一起,罚村支部书记1000元。清理自然村庄的垃圾、杂草、杂物、卫生死角。对乱堆、乱放、污水外溢、路面及墙体污染等进行彻底清理整治。发动和动员广大农户对房前屋后、庄台道路、家庭院落、沟渠河塘开展常态化整治。(责任单位:各村村民委员会)
(三)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发动小区住户主动参与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大扫除,自行清除户门、单元门、楼道门的小广告及垃圾杂物,全面加强小区内外环境保洁,消除卫生死角,清理乱堆乱放、乱拉乱挂、乱停乱放、乱贴乱画等。(责任单位:小区所在村委会)
(四)市场环境整治:重点整治集镇各类农贸市场经营环境秩序,对市场内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污水外溢、货物出摊位、拥堵通道以及车辆进入市场内的现象进行全面整治规范。乡城管队要划出停车线及停车地段。(责任单位:乡城管队)
(五)沟河渠塘环境整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清理沟河渠塘及岸边的垃圾、杂物、漂浮物。做到垃圾不入水,岸边无垃圾,实现沟河渠塘环境净化、美化。(责任单位:各村村民委员会)
(六)集镇亮化整治:对集镇街道、小区范围内所有路灯进行全面排查,对损坏的路灯要及时更换维修,确保亮灯率达100%。(责任单位:乡供电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成立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指挥部,党委书记司启干同志担任总督导,党委副书记、乡长赵华国同志担任总指挥,纪委书记陈云海同志担任常务副总指挥,乡三套办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党政办、城管环卫中心、派出所、卫生院等职能部门为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乡成立督查考核验收组,组长由纪委书记陈云海同志担任,副组长由人武部长刘学文同志担任,成员为汤继武、江大东、张金虎、魏二阳等同志。各村支部书记是村环境整治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村会计是村具体责任人,做好日常的具体的事务。包村干部为指导员,必须深入一线帮助村周密部署、细化方案,指导工作开展。城管环卫中心要将城管队和运维人员对街道及道路主干道沿线划定责任区域,包干到人进行管理。
(二)强化责任落实。实行村支部书记环境整治“问责制”。对不按乡要求落实的,将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推而不动,被县抽查到存在问题的村,第一次罚村支部书记1000元,第二次的停发村支部书记工资,大会检讨并限期整改,第三次的责令村支部书记引咎辞职。城管环卫中心要认真履职,加强督查,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掌握动态,为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缺位或不作为的要追究责任,因此项工作导致乡主要领导表态或电视曝光的,第一次罚城管环卫中心负责人1000元,第二次停发城管环卫中心负责人工资,大会检讨并限期整改,第三次的将对城管环卫中心负责人引咎辞职,并给予经济处罚。城管队长不仅要带领环卫人员搞好环境卫生,而且要搞好集镇秩序的管理,即摊点的摆放、车辆的停放、垃圾桶的摆放、建筑垃圾清理等,因工作失职,导致乡主要领导表态或电视曝光的,第一次罚城管队负责人1000元,第二次停发城管队负责人工资,大会检讨并限期整改,第三次的将城管队予以解散。包村干部要认真负责,充分认识环境整治是2015年县委、县政府的“五大工程”之一,是重点工作,常态化工作,凡是被省、市、县抽查到环境卫生存在问题的,责令包村干部在早会上公开检讨。
(三)增加运转经费。为了解决环境整治经费问题,县政府2014年出台了第67号文件,规定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原则上按常驻人口每人每月一元钱的标准征收。乡决定村征收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一半留村支付,一半上交乡统筹安排使用。为了调动各村书记的积极性,乡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2月份开始给予各村支部书记每月200月补贴,村会计仍然享受每月100元补贴。
(四)广泛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各村要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营造浓厚氛围。乡政府利用电视字幕不间断宣传;印发致广大农户一封公开信,要求村不漏组,组不漏户,逐家逐户张贴到位,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开展清洁卫生户评比活动,积极引导农户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中村,浙南水乡,环境规划整治
从狭义上说,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 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浙江省平阳县厚垟村便是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的城中村。在厚垟村美丽乡村环境规划整治中, 针对传统城镇格局中的文化传承与特色体现, 以及城中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1 项目简介
1.1 村落概况
鳌江镇是浙南古老的商埠, 北宋时期, 由渔人聚集成市, 清朝初期设置了海关, 素有“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之美誉, 是温州南翼经济、科技、金融和交通重镇, 也是平阳县的经济、金融、交通中心。
厚垟村位于鳌江镇东部, 现有土地面积887.6亩 (其中水田819.6亩, 旱地58亩) , 总户数370户, 总人口1493人。昆鳌大道贯穿而过, 交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整个村庄四面环水, 有着粉墙黛瓦的朴素、星罗棋布的神秘和田园风光的恬然, 是未来鳌江镇城市化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最前沿地区之一。
1.2 现状问题
1.2.1 传统青砖建筑文化走向衰败
青砖承袭了三千年的建筑历史, 历经形式和工艺的演变, 以其美观、可塑性强等优点, 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依托厚垟河水上交通和大片水浸低洼田的自然资源, 厚垟村烧制砖瓦也已上百年的历史。但传统青砖、青瓦由粘土烧制而成, 占用大量耕地, 且砖瓦窑的生产作业带来了一系列污染问题, 临近昆鳌大道的一座砖瓦窑已经被有关部门强行拆除。作为历史遗存的砖瓦窑, 需要为其寻找新的存在价值。
1.2.2 河道水系生态状况逐渐恶化
乡镇企业大多为低技术粗放型经营, 与农田、居住点交织在一起, 缺乏环保处理设施, 污水、固废物随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 浙南水乡特点的厚垟村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
1.2.3 村落空间肌理、特色风貌受到破坏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村庄建筑规模急剧扩大, 住宅无序建设、违章搭建现象严重, 与村庄的历史风貌冲突严重, 部分民居面目全非, 特色荡然无存。
1.2.4 存在村落消失的危机
厚垟村位于平阳县昆阳镇与经济中心鳌江镇的中心地段, 随着昆鳌大道的建成及平阳县农房集聚工程建设, 根据《平阳县鳌江镇北农房集聚点控制性详细规划》, 到2020年, 昆阳镇与鳌江镇将对接, 厚垟村将成为平阳县集居住、商业、商务及相关配套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新区。在县域总体规划中, 厚垟村将819.6亩水田规划为商务设施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 厚垟村可能逐步消失 (见图1、图2) 。
1.2.5 地域文化特点
厚垟村地域文化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以“河网”为代表的浙南水乡
厚垟村四面环水, 水网纵横, 小桥流水, 古镇村庄别有韵味, 具有良好的江南水乡景观资源。
(2) 以“龙舟”为代表的龙舟文化
鳌江大龙始于明万历年间, 当地渔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鱼虾满舱, 庆祝丰年, 在每年元宵节前夕, 兴起划大龙活动。厚垟村在每年的划龙舟比赛中都能勇夺桂冠, 作为荣誉, 村民将“大功臣”龙舟供奉在村内的灵应庙中。
(3) 以“青砖”为代表的砖窑文化
厚垟村以其独特的青砖生产工艺在整个鳌江镇乃至平阳县远近闻名, 传统工艺生产的青砖、青瓦在厚垟村已有上百年历史, 远销周边地区。村内现存的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砖瓦窑, 内部采用青砖叠涩形成穹顶, 与建筑史上具有经典艺术价值的罗马万神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规划目标与原则
2.1 规划目标
恢复厚垟村原有的水乡风貌, 在城市保留一块具有农业特色的记忆空间, 建设美好人居环境, 推动厚垟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环境美化、建筑立面改造、场地整治以及完善设施, 进行科学可行的景观方案规划设计, 将厚垟改造成一个古朴自然、如诗如画的生态水乡。
2.2 规划原则
以尊重文化、尊重现实、延续文脉为原则, 尽可能保留恢复原有空间格局, 做到保护与更新有机平衡, 因地制宜, 满足人们对居住、休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人性化原则:尊重人的行为习惯, 突出对人性空间的重视, 如提供舒适活动的公共空间环境等。
生态性原则: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和谐发展, 确保改造后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未来发展, 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
协调性原则:做到建筑外立面协调统一, 周边环境与建筑协调统一, 景观小品与环境协调统一, 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寻求变化。
经济性原则:符合经济美观原则, 控制投资造价, 具体操作上切实可行。
3 规划分析
3.1 道路交通规划
厚垟村内道路规划分为车行主道、车行次道、步行道路三个等级;车行主道路网呈三角形, 红线宽度为6~12米;车行次道主要为环滨水道路, 红线宽度为3~6米;梳理街巷空间, 局部拓宽, 形成岛内贯通的网状步行道路, 红线宽度为1.5~3米。重新设计滨水游步道和街巷道路铺装, 以青砖为主要铺装材料。村入口设置公交枢纽, 用于厚垟村的对外交通;结合公交枢纽设置机动车社会停车场 (见图3) 。
3.2 景观空间规划
保留“浙南水乡”的特殊空间结构, 将粉墙黛瓦、清幽、闲逸作为村落形象定位。一是对不符合村庄整体空间环境的现状场地予以改善, 二是对违章、危旧建筑拆除后形成的新的景观空间予以完善。主要通过种植景观植被、更换场地铺装材料、增加环境设施等措施, 使空间环境与厚垟水乡的空间格局相协调, 成为宜居、宜游的城中村落 (见图4) 。
3.3 旅游规划
引导特色旅游产业, 以原生态村落为载体, 依托鳌江镇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 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 发展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都市农业, 形成一个具有原生空间脉络、融合多重功能的“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水乡。总体布局有“田园牧歌养生区”“烟水渔庄度假区”“日月岛生态风景区”, 并开通水上游览路线 (见图5、图6) 。
4 整治措施
4.1 景观环境整治
4.1.1 村入口景观提升
厚垟村蕴含着深厚的龙舟文化, 并在每年的划龙舟比赛中都能勇夺桂冠。为弘扬村民的进取精神, 村主入口的形象采用了龙舟的设计意向, 名为“云起龙骧”, 寓意厚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能乘时而起, 卓尔不群 (见图7) 。
4.1.2 游园绿地整治
对村内堆满杂物的街头空地、随意搭建占用的场地、废弃的砖瓦窑等进行改造。拆除违章建筑、管线落地、打通街巷视线;清除任意堆放的杂物和垃圾、种植乡土植物、丰富绿化层次;增加凉亭、廊架等景观设施可供村民及外来游客休息;设置景墙和座椅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园路和广场主要采用青砖作为铺装;保留具有历史记忆的古树、古桥、石墙等, 放置赋有乡村气息的小品和构筑物, 如传统青砖砌筑的“残垣断壁”景墙、再现民俗传统的生活器具等, 增加趣味性、观赏性和游玩性 (见图8、图9) 。
4.1.3 庭院景观整治
保留传统的院落空间形式, 对破败庭院进行修复。村内庭院大多荒废, 杂草丛生, 少数庭院还保留着传统的青砖铺地, 样式图案多样, 富有特色。设计要求清除杂草, 保留高低起伏的石砌围墙, 水泥围墙太过生硬, 统一粉刷成白色, 并运用园林式的做法适当镂空, 用青砖、青瓦拼接形成的花格进行装饰。种植芭蕉、竹子等乔灌木, 增加绿化和硬质铺装 (见图10) 。
4.1.4 街巷道路整治
保持原有街巷空间尺度, 将传统文化以景观节点的形式穿插于整个空间体系中, 如对厚垟龙舟文化、砖瓦窑文化、水乡特色等的保护与利用。对传统风貌街巷的历史要素, 如树木、条石、青砖、石墙、传统路面铺装等进行保护;拆除有碍观瞻的围墙和闲置的违章建筑, 打通村落街巷;道路采用青砖、青瓦和卵石镶嵌的铺设;路边可放置赋有乡村生活气息的景观小品, 犹如一个“生活博物馆” (见图11) 。
4.1.5 滨水景观整治
沿厚垟河扩展滨水景观层次, 构筑亲水人居, 打造核心景观。保持河道现有的走向、宽度, 恢复原有的水乡特色风貌及空间尺度;疏通河道, 清理河道垃圾, 改善水质;打通滨水两岸道路, 沿河形成连续性的公共空间, 铺设青石板、青砖、卵石镶嵌的滨水步行道;种植水生植物, 实现生态驳岸;增加亲水空间, 形成“水如棋局分街陌, 山似屏帏绕画楼”的浙南水乡风貌 (见图12) 。
4.2 建筑整治
建筑整治的重点为保留传统建筑、整治新建建筑、拆除违章建筑三个原则。
保留:针对传统建筑采取的措施。村内大部分建筑为上世纪60~70年代所建, 另有数所清末民国的住宅, 这些建筑大多为砖石和木质结构, 还有崇福寺、灵应庙、翁乐亭等近代所建的宗教建筑予以保留。
整治:针对建筑质量良好, 但形态、色彩、肌理与整体水乡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 结合粉墙黛瓦的定位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以经济性为原则, 用最少的投入对所有建筑进行外墙的统一粉刷, 屋顶平改坡, 在现有建筑山墙上增加窗檐和青砖勒角。整治后的厚垟村如同一幅展开的水墨画 (见图13、图14) 。
拆除:针对与村落整体风貌有较大冲突且具备拆除条件, 或为违章搭建的临时性建筑, 或因基础设施建设而需要拆除的建筑。拆除后改为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恢复庭院空间或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
5 结语
城中村问题一直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千年古村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显得尤为脆弱, 如何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条件下, 使“城中村”成为城市居民思念乡情、记住乡愁的场所空间, 避免沦为城市综合新区, 正确处理环境整治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挖掘、保护、利用村落特色尤为迫切和重要。
厚垟村环境整治中, 通过保留特殊空间形式、重拾传统历史记忆、引导特色旅游产业三个步骤, 精心重塑具有浙南水乡风情的“城中村”。以环境规划整治来梳理村落空间脉络, 引导村落产业体系, 从而实现古村的保护与传承, 对城镇建设中特色村落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奔, 杨忠伟, 郑皓.基于创新分类引导下的苏州村庄整治规划模型探索[J].小城镇建设, 2013 (10) :61-70.
[2]张学文, 陈齐特.村落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以江山市瓦窑村为例[C].理想空间, 2014 (7) :68-77.
[3]平阳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17) [Z].2013.
【关键词】水利综合规划;河道整治
在农业的发展中,加强对河道的规划和整治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是对水利工程的建筑起到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由于河道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进行河道的治理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对其进行整治的过程中要可靠整个流域的规划和治理,同时还要考虑到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状况。对于河道进行系统的规划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河道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从水利工程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整治。
1、河道整治规划的类型
1.1按照不同的条件划分
可以将河道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来划分,将其分为山区河道规化、平原河道规划以及河口规划等类型。首先,对于山区河道来说,由于其河床的组成部分多数的岩石,加上坡度比较陡峭,因此水流的速度相对较快,在水位上涨的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让人毫无防备。因此,对于山区河道进行规划和整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航空运输或者是进行工业以及农业的取水。同时在进行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形和气候条件等相关的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其次,对于平原河道来说,该河道的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土质主要是以淤泥为主。另外,对于平原的河道整治来说,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以抗旱泄洪为主,因此,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措施。尽量保证河道规划的规范和有序。最后,对于河口来说,这断整治是最为复杂的,因为河口的受力是多方面的,既有径向的流水作用,由于潮流的作用,因此,河床的变化较快。河口段和山区以及平原的河道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因此,在对其进行规划和整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河滩的稳定性,同时要对河岸进行维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水体的流通,实现农业的灌溉用水。
1.2按照对河道的影响进行划分
可以将河道的规划和整治分为库区、坝区以及和坝下游的河段整治,这种划分方法就是根据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程度。库区河道主要是对回水变动进行整治和规划,其中回水变动区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天然河道、一是水库。对这一河段进行整治主要会受到涨潮和落潮的影响,出现大量的淤泥堆积,不仅对河床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水流的冲击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河道整治规划中对附近的建筑物或者是和水利工程相关的基础设施加强重视。坝区河段的整治工作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需要将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工作渗入到其中。实现上游和下游的河段整治才能对水势进行合理地控制。在整个河道中,上游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其进行控制的质量和力度对水利工程建筑物和电站等基础设施的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现水利综合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对下游河坝进行整治,需要充分考虑到水中的砂石对工程的影响。河坝的下游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刷,使得水位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河段变形或者是其他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河道整治之前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方案,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3按整治的程序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那些需要整治的工程,如果量比较大,又或者是遇到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河道,那么河道的整治工作就不能够一步完成,而是只能够将其进行分析,进而分阶段地实施该项整治工作。在该过程中,通过对河段的演变过程的分析来做好河势的控制规划研究,从而使得该整治措施可以稳定有序的进行。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稳固河水,护住河岸的一项基本措施,然后再采取其它的一些措施加以辅助。当交汇水流的角度较大,在岸边将会形成回流构成淤积区。节点的断面不仅狭窄而且深度很大,滩槽高差大。这一方面有利于对中枯期水流的控制作用,但节点处的堤距特别狭窄,对洪水水流具有相当的阻碍作用。一旦河势基本上得到稳定,就可以进行局部河段的整治规划工作了,因为在该条件下,是有利于整治工作进行的。
2、河道整治规划的原则
在河道整治规划的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使得整治工作能够更为有条不紊的进行。整治原则主要包括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等这几点。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在对各方面的要求统筹考虑之后,对各种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工作,并且还要有侧重点,实现充分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指的是对需要整治河段的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根据以往的整治资料总结出经验教训。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在规划中要将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还要做好实施计划,使规划工作可以在遵循各项原则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3、河道整治规划的内容
河道整治规划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是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的研究内容,尽量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可能引起的变化进行定量估计。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航运等建设的发展规划的研究。根据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措施。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对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以及整治后航道和港口水深的增加等各方面的分析,并且还对航运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证。河道的整治规划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分析对河道的整个运营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最为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做出一个全面的安排。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工作来说,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另外要对河道的可变性进行重视,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治理。要迎难而上,对于棘手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来对其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将河道的整治工作进行落实。只有社会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河道整治的最优化,提高水利综合规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允霞.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的规划[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2]曲鹏飞.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規划的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012年至2015年)
南郊乡杨正门村民委员会
前 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近年来,我村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强化,村工业污染源有效得到了遏制,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农村环境现状
杨正门村位于开封市区东南、禹王台公园东大门以东,开杞公路南侧,距南郊乡政府驻地1.5公里处,东与开封市垃圾场相接,西与部队交界,南与崔庄村相临,北至惠济河。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300亩,耕地面积700亩,属平原地带。全村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680人,其中农业人口1120人,非农业560人。有张、段、刘、李、毛、周等姓氏。她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还是禹王台区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的推进村,更是市级小康村、双文明村、治安先进村等等。主要农产品是各种露地蔬菜和反季节菜。养殖业方面有养鸡专业户20户、养猪专业户11户,养牛专业户5户,村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杨正门村党员21名,支部委员3名,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率高,凝聚力、战斗力强。
目前,我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环境的制约因素:
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河道淤积与河床抬高,导致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平均淤深达0.5米左右,最高达1米以上。
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种植业复种指数较高,大棚等设施栽培不断扩大,致使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仍达30%,使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对有机食品的开发与发展产生制约影响。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少数农民焚烧秸秆或推入沟河,使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
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普及率几乎为零,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环境脏乱差,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章 总体框架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以“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为抓手,按照“四清四改”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二)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四)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三、规划目标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我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完成整治任务,便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农村人居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
第三章 规划重点
一、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2015年底我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重点工程:
1、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投入10万元,到2015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的购置,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2、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投入5万元,2015年底完成村生活污水净化池或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3、农村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以 “一池三改” 新型沼气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配套投入5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座。对农业生产、加工及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多级、充分利用,减少生态系统外部物质与能量的投入,减轻农业生产性污染,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提高综合效益。
二、道路环境建设
村里主干道要水泥硬质化,道路要实行“户户通”,主干道要按照城镇建设标准,两侧配置路灯。
重点工程:
1、道路建设工程
投入35万元修建村内主次道路5公里。以村主干道为主,建成高品位的绿色风景带。
三、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重点工程:
1、(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投入30万元,到2 0 1 5年,种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100亩,无公害畜牧业基地达1个,新增无公害产品2个。
2、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 实施农用化学品减量、规范使用,禁止剧毒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的使用,禁止高残留农药使用,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商品有机肥使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投入品规范化使用,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工程。
3、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与综合利用工程
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并对水体造成污染,总投资40 元。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到2015年底,生猪达1万头,禽10万羽,年粪便利用量1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4、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
5、绿化造林建设
基于村居布局及水系、道路特点,以林网化、水网化为主要特色,以点、片、网、带有机组合,构建区域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构架。
主要工程:
村绿化建设工程
总投资10万元,按绿化指标,依托水系和道路,搞好沿河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村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
四、饮用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水源的监督监测体系,突出解决饮水水质超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5年前将村河道全面疏浚一轮,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保证村河道始终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
重点工程:
1、河道疏浚
在2010—2015年期间,投资5万元,将淤积严重、需疏浚的村河道疏浚一轮,恢复河道原设计标准。
五、工业企业及开封市垃圾场污染防治
将资源加工类、化工类和可利用废弃物较多的工业行业、企业,开封市垃圾场作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重点,促进污染零排放,建立物质闭路循环,重新利用废物资源,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各类经济活动,严格控制排污,同时加强整治河道力度,提高河水调蓄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达标。
六、农村改厕及农村饮用水监管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自来水消毒设施,在水厂配备水质消毒设施并正常运行,水厂管理科学规范,水质监测按期保质完成。到2015年底,村改厕完成率达到80%以上,创成卫生村。
重点工程:
投资20万元,新增农村卫生厕所 15座,其中旧厕改造8座,增加2台水质消毒设施。
七、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第四章 保障措施
1、建立规划管理机构,专人负责村庄整治。
2、健全乡规民约,订立各项保护环境制度。
3、完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并建立奖惩制度。
(2012年至2015年)
九成宫镇人民政府 二0一二年六月
前 言……………………………………………………………3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农村环境现状……………………………3 第二章 综合整治总体框架 …………………………………
5规划指导思想…………………………………………………5
规划原则………………………………………………………5 规划时限………………………………………………………6
规划目标 ………………………………………………………6 第三章 规划重点 ………………………………………………6
1、村庄环境综合治理…………………………………………6
2、道路环境建设………………………………………………7
3、农业环境综合整治…………………………………………7
4、饮用水安全及农村河道治理建设…………………………7
5、农村改厕……………………………………………………7
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8
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8
8、推行节能减排………………………………………………8
9、实施生态城镇建设…………………………………………8
1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镇建设…………………………8
1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9
12、加快农村电网改造………………………………………9
13、实施三网覆盖工程………………………………………9
14、实施农村建房……………………………………………9
15、加快镇村文化中心建设…………………………………9
16、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9 第四章 资金估算………………………………………………10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0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10
2、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11
3、加强宣传发动,增强参与意识 ………………………11
4、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分工 ………………………11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切实改变城镇环境面貌,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麟办发(2012)41号《麟游县农村环境综治整治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规划。
近年来,我镇全面组织生态产业建设、水土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控制以及生态村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安全饮用水进一步强化,镇村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规划综合了近年来开展的“打造中心集镇、创建绿色家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围绕全县“十大工程”,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村、各社区及各单位要依据本规划,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保障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镇”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 基本情况和农村环境现状
九成宫镇位于麟游县城所在地,总面积418.69平方公里,东接扶风县和本县常丰乡,南临岐山县,西与风翔县和本县
招贤镇毗邻,北和本县崔木镇接壤。有西麟、麟宝、眉麟三条省级公路穿境而过。全镇共有2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94个村民小组,8184户,26878人。其中:农业户5073户,农业人口17784人。耕地面积120038亩,人均耕地6.7亩,主要农特产品有核桃、蜂蜜、杏仁、药材、黄玉米、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由于群众居住分散,大多地处深沟残垣地带,交通建设滞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势头不强,农民增收步伐缓慢。由于过去不合理开发及自然原因,尤其是受每年雨水冲刷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土地资源质量低下。近年来,我镇围绕生态示范镇建设,充分发挥镇域资源优势,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功能与特点,先后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各类农业生态模式、农村循环经济得到有益探索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镇村面貌及人居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步和提高。
目前,我镇正处于集镇扩大化、工业规模化的过程中,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加上经济发展采取了以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农村环境的制约因素:
1、水环境调节功能下降。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森林覆盖及蓄储水量退化,水源枯缩甚至部分消失,缺水面积和人口在不断增加。
2、农业面源问题突出。农业的迅猛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合理使用,大棚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致
使“十一五”期末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比例较高,土地板结,有机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对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影响。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处理排放水体,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河流富营养化程度高,水体清洁程度在不断降低。
3、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卫生厕所普及率相对较低,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基本空白,垃圾收运清理系统不健全,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缺乏,用水难、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章 综合整治总体框架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臵,根据陕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以建设新农村为抓手,按照创建生态镇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二)坚持源头、末端和过程治理三结合(三)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四)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当超前(六)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三、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4年,分为近期(2012年3月-2013年1月)和远期(2013年2月-2015年12月)两个阶段。
四、规划目标
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强镇村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控制的力度,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到2015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8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第三章 规划重点
1、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坝修葺、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旧房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
每村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序时进度。其中2012年已完成公路沿线11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墙体涂白95696平方米,拆除公路沿线100米范围内土坯房209间、废弃的烟炉16个、篱笆墙5806米,整治三堆3737个,清运垃圾215吨,改造旱厕50个,植树47150棵,绿化12416平方米。计划到2013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85%,至2015年底达到100%。
2、道路环境建设
继续完善公路网络结构,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在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工程的基础上,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到2015年,实现组级道路绿化硬化,所有行政村通客运班车,打造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齐全,各类资源齐备的最佳小镇。
3、农业环境综合整治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饮用水安全、农村河道治理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全面实施人饮工程,以管网改造和管道延伸为重点,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群众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
5、农村改厕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监管力度,逐步完善自来水消毒设施,所有水厂(供水站点)配备水质消毒设施并正常运行,管理科学规范,水质监测按期保质完成。到2013年,全镇农村改厕完成率达到90%以上,重点建设10个农村改厕普及村,创建省卫生村达到15个。
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管理机制建设 到2015年底建成94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卫机具等作业设施、设备的购臵,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臵机制,建立管理、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
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
在示范村开展生活污水净化池试点建设,总投资28万元,到2015年,确保在每个村民小组建成1个生活污水净化池,年净化生活污水能力达20万吨。
8、推行节能减排。推广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积极实施沼气池、太阳能、网络等再生能源,到2015年,实现城区农村通天然气,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
9、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绿化模范县城和全国最美小城创建活动。加大村庄、道路、庭院、台塬坡面绿化,实施青莲山、官坪新区亮化,凤凰山美化,同时,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大幅提升城镇品味,到2015年,人均绿化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
1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镇建设工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符合环境管理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1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实施杜水河流域农业综合治理工程和澄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到2015年共完成平整土地10000亩,新增耕地1000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亩以上。
12、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2015年全镇21个村农村电网改造达到100%。
13、实施三网覆盖工程。加快农村通讯、广电、信息化设施建设步伐,实现乡村在线工程,到2013年实现村村通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以上,2015年实现三网信息全覆盖。
14、实施农村建房。加快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逐年实施农村整村推进和扶贫到户工程,到2015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
15、加快镇村文化中心建设。积极向省文化厅争取立项,着手筹建九成宫文化娱乐中心,加快紫石崖、蔡家河等村文化中心建设步伐。到2015年,力争全镇21个村60%以上村有文化娱乐中心。
16、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实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人居环境科学构建示范工程,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节约型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第四章 资金估算
1、涉及24个村8184户26878人生活污水处理,需污水管网25000米,资金:25000×100=250万元;
2、在20个村建设文化广场8万平方米,需资金:80000×85=680万元;
3、在24个村实施绿化美化,植绿化树72000棵,需资金:72000×20=144万元;
4、在24村94个村民小组建设94个垃圾屋,需资金:94×6000=56.4万元;
5、在全镇范围内基本形成污水简易处理池全覆盖需资金500万元;
6、在24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建立每小组一个垃圾填埋点,共建94个,需资金:94×10000=94万元。
以上项目实施总计需资金1724.4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各村、社区实行统一组织领导,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认真组织实施。探索新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镇村两级责任体系,严格督查考核,提高农村环境
监管力度,制订奖惩办法,把农村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
坚持环保投入优先原则,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安排,积极推行农民以工代资,积极扶持整治项目,鼓励和引导经济条件好的村组加大对整治的投入力度,发动煤矿等企业筹资搞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环保投入优先原则,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积极扶持整治项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各种本地资金,逐步形成规范的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工作投入机制。
三、加强宣传发动,增加参与意识
综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各村环境整治的阶段性任务,广泛利用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水平,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落实责任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打造山清水净、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秀美乡村,特制订此方案。
一、整治时间及范围
1.整治时间。从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突出治理“脏、乱、差”问题,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有明显改善。
2.整治范围。这次整治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重点是县道、乡道沿线积存垃圾,各村村道沿线以及塘边、河边、桥下等重点路段裸露垃圾,村内生活垃圾及景观塘、沟附近的白色垃圾。
二、主要任务及原则
1.点面结合治“脏”。以村镇主干道、公路沿线为整治面,重点治理垃圾死角、道路路面、村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广场和村卫生室环境卫生;以农户为整治点,重点整治室内室外、房前屋后、院坝街沿等清洁卫生,做到家家户户整洁有序。
2.奖惩并举治“乱”。开展文明劝导行动,严格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群众解决柴草乱码、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杂物乱放、畜禽乱跑、棚圈乱搭、广告乱贴、摊点乱设、房屋乱建等环境卫生顽疾,对不文明行为全天侯执法,通过思想教育、强制制止、罚款惩戒等措施,形成环境问题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的良好局面。
3.加大投入治“顽”。各乡镇要加大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建保洁员队伍,并配备保洁车辆,实行农村垃圾镇上集中统一收集清运集中处理,彻底解决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外脏乱差”的恶习。
三、时间安排
1.7月1日至8月31日组织实施集中专项整治; 2.9月1日至9月30日巩固提高; 3.10月1日以后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成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其他党政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村支书为组员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属地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的检查督促工作。
2.强化巡查调度。集中整治期间实行日巡查调度制度。乡镇要安排专人每日巡查,坚持“一日一巡、一日一报”,并将巡查结果在全镇进行通报,对通报的问题实行限期整改。县创城办将联合督查室组建专门督导小组巡回督导环境卫生,将考督结果列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3.坚持广泛宣传。各乡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广播、宣传车、宣传栏、发传单等宣传方式,提高群众爱卫生、讲卫生的意识,使群众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入脑入心,让群众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优化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素质,倡树文明新风,努力营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
附件: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评价标准
农安县创城办 2018年7月1日
附件
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评价标准
总体要求是公路沿线、堰塘、河库、溪沟、居民集中点和农户房前屋后达到“三有”“三分”“五无”的总要求。
一、“三有”工作要求(20分)
1.有专门的保洁员。(7)
2.有一整套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设备,及时为保洁员配备必要的清运工具。(7)
3.每个农户配备有一个以上垃圾桶。(6)
二、“三分”工作方法(20分)
1.分区包干。对辖区进行分类分区,明确村组干部包干责任区,专职保洁员保洁责任区,农户房前屋后保洁由农户进行“三包”(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7)
2.分类处理。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分散减量化处理: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可降解垃圾)、有害垃圾。(7)
3.分期考核。乡镇对村、村对户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比;村与保洁员签订协议,每月考核一次,保洁员及时清理垃圾池垃圾、清扫责任区内垃圾。(6)
三、“五无”工作标准(60分)1.无暴露性垃圾。居民集中点的生产生活垃圾要定期清理,确保无暴露性垃圾。(12)
2.无水面漂浮垃圾。对所有河道、堰塘、溪沟的垃圾漂浮物及时清理,确保河流清畅,无异味。(12)
3.无乱贴乱画。对墙壁、电线杆、门面、树上等乱贴的大小广告、无秩序标语进行清理洗刷,杜绝牛皮癣、非法小广告。(12)
4.无乱堆乱放。各经营户不得占道经营、随意堆放货物,公路两侧建筑垃圾、建筑材料不得占道堆放,农户房前屋后杂物堆放要有序整齐。(12)
一、重庆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土地整治综合程度不高
1. 未全面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我市农村土地整治和周边省市同样存在片面追求增加耕地面积, 未把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改善环境、提升效率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来建设, 未重点突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
2. 土地整治规划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指导性不强。
我市虽然自2010年开始着手编制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 但是各级“十二五”土地整治至2013年底仍未获得各级政府批准, 实际上各级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处于无合法规划引导的状态。
3. 资金综合使用率不高。
一是个别区县资金没有完全做到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特别是地方留成的新增费、开垦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没有全部投入到土地整治工作中去。二是相关资金整合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尽管相关区县都整合了一部分涉农资金, 但由于资金来源部门不同导致申报标准和规程等不同, 整合难度较大。
4. 土地整治综合效益不高。
一是与农业产业结合不紧密。近年来,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 很多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有优质柑橘、蔬菜、茶叶等, 但是目前土地整治项目真正能与这些优势产业有机结合的并不多, 没有有效促进优势产业的迅速规模化发展。二是农民收益增加不明显。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 项目区内群众还是采取原来的生产方式, 土地整治真正改变的是生产道路被硬化方便生产生活, 增加了部分蓄水和灌溉设施, 不能直接增加农民的收益。
(二) 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 工程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重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来, 各地涌现出了不少的示范项目和精品工程, 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达到了项目建设预期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亟待整改。部分项目未能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规划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施工设计图达不到工程量核定和指导施工的要求, 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量大, 从而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一些施工班组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新建或维修的道路、沟渠、山坪塘和蓄水池只做表面功夫, 没有内在质量, 有的工程农民尚未来得及使用或施工队还未离场就已损坏。
2. 工程施工协调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部分施工队伍不能协调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甚至存在施工队伍通过非法挂靠承接项目的现象, 造成工程纠纷不断、工程进度缓慢等问题, 给项目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二是组织实施监管存在一定缺失, 区县对委托乡镇或国有企业组织实施的项目, 没有明确区县国土部门、区县土地整治中心、乡镇或国有企业的职责, 造成项目监管不到位。三是对隐蔽工程监管不足。土地平整工程中的虚方工程、隐蔽工程存在核实难度大, 个别项目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三) 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农民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农民自主参与”的组织方式, 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至关重要。但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存在“市里热、基层冷”、“指标热、整治冷”、“干部热、群众冷”等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部分区县、乡镇党政领导和干部认为土地整治项目是招投标项目, 干好干坏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 与政府无关, 对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的社会问题上配合积极性不高, 对群众缺乏引导作用,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差。土地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水利、农综等众多部门, 目前未建立有效的合作联动机制。
(四) 农村土地整治后期管护亟待加强
目前, 我市除个别区县 (如綦江) 结合自身实际在农村土地整治后期管护上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外, 大多数区县都没有因地制宜去探索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后期管护体制。相关部门及政府对后期管护的重视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各区县国土部门实施土地整治片面注重新增耕地这一指标上, 未对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及项目收益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作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的主体单位——各乡镇政府, 在没钱管, 没人管的情况下, 对项目的后期管护无能为力。三是农民对土地整治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 对项目建成后的管护工作, 支持配合不够, 甚至有的农民为自身的利益随意破坏项目设施。
二、农村土地整治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法规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涉及多部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主要通过土地、资本、技术结合, 对农户、产业及社会经济进行统筹安排。
1. 政府引导是关键。
“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聚合资金、整体推进”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组织方式, 关键在于政府引导。市级和区县级政府可以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明确各部门职责, 建立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进行监督指导。乡镇政府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执行者, 应根据地区发展需要, 确定综合整治区域, 主动统筹协调区县相关部门给予项目支持, 对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打造。实践证明, 乡镇政府主动协调部门比部门协调部门、乡镇政府的工作方式更有效。
2. 制度建设是前提。
一是继续探索“先建后补、以补促建”等实施方式, 整合、吸引社会投资, 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二是加强权属调整、后期管护政策研究, 出台我市土地整治项目土地权属调整管理办法、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理办法。三是加快我市土地整治定额编制, 出台《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并报财政部、国土部备案后执行。四是加强政策调研, 完善新增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投入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的政策和标准, 出台相关使用指导意见。
3. 合理规划是保障。
依据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本级规划, 结合交通部门、农业部门、水利投资部门计划, 制定年度土地整治计划, 使其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我市五大功能区建设布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理完善农村土地整治规划, 尽快启动“十三五”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各区县国土部门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二五”建设规划, 结合本区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际, 细化分解本年度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合理安排好各年度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
4. 因地制宜是根本。
依据五大功能区定位, 调整工作思路, 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及各功能区的整治重点, 进而在空间布局上、方式上、政策上探索如何进行差别化整治, 集中资源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涵养良好、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并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推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
(二) 整合涉农综合整治资金
整合资金统一建设既可以避免重复投资, 也可以缓解因分散投资降低资金投入产出效应的问题。
1.从投资主体上看, 可以积极推动部门整合模式、市区整合模式、国家资金与社会投资整合模式, 促进资金整合。部门整合模式, 主要通过乡镇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项目投资实现。市区整合模式, 可通过按市、区两级投入资金比例分配新增耕地指标的方式, 激励区县进行配套建设。国家资金与社会资金整合模式, 可通过探索新的资金投入方式, 实行先建后补、以补促建、以补代投的对自主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发展农业产业的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按照工程施工费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
2.整合涉农资金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探索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农业部门可以按照农户申请收购粮食的数量以累进制形式进行种粮直补, 或对没有耕地撂荒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经济奖励。国土部门可以推行土地整治先建后补模式对发展农业产业的产业主给予补助, 同时可以结合农村土地整治, 在项目区探索差别化的经济补偿制度, 对项目区种植粮油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三) 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
1.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后期管护全过程, 通过土地整治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 强化生态核心区建设, 保护和恢复自然山水格局, 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2.将农村土地整合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绑定, 并将统筹部门力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开展村庄综合整治工作以“村”为基本整治区域, 统筹国土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 共同进行全域规划, 在此基础上, 协调各部门按职责开展工程规划设计, 各炒一份菜、共办一桌席, 呈现项目区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力争打造一个村、成一个美丽乡村, 避免涉农资金投资散乱、重复投资、效应不明显的情况。
3.将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规划的主要目标。对于已经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 工程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土地权属调整因素, 充分听取产业主意见, 在此基础上, 以解决产业发展限制性为出发点, 根据农村产业特点, 规划工程布局和分部工程建设标准。对于没有确定产业方向的项目, 工程规划设计要前, 要请农业专家、乡镇干部和当地农户一起, 根据气候、日照、地形、土壤条件, 结合发展需求, 预定产业发展方向。
(四) 进一步强化实施管理
1. 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对于已经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 工程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土地权属调整因素, 充分听取产业主意见, 在此基础上, 以解决产业发展限制性为出发点, 根据农村产业特点, 规划工程布局和分部工程建设标准, 力争实现“帮助农户搞装修、引导产业主拎包入住”的模式。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和土地流转、引进产业的信息可以在各级农村土地整治机构和农业部门网站发布, 帮助及时引进产业主。
2. 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
一是完善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措施, 全面规范规划设计、工程监理、招投标、施工、评估验收等环节, 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进一步简化流程, 明确各级职责,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项目良性运转。二是严格项目进度管控, 实行定期通报、重点督办、违规约谈、超期注销等措施, 确保按期推进项目。三是市级成立专门的督导组, 跟踪进度、协调推进, 缩短项目实施周期。四是健全土地整治监管长效机制。针对目前整治重建设、轻管护, 重开发、轻利用的情况, 建立一套从选址、实施、管护、后期利用等一系列的综合考评机制, 并执行监督, 促进项目发挥最大、最佳的综合效益。
3. 强化验收和风险管理。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对推动社会进步、新农村建设、保护耕地、城乡统筹作用巨大。竣工验收是衡量项目包装效果的关键环节, 也是落实奖励资金、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根本依据。为此, 区县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落实重庆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管理的相关规定, 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 实现“先看效应再投入”。
(五) 完善后期管护制度
项目区群众后期管护积极性不高, 缺乏后期管护的人力、物力是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已成为制约资金发挥产出效益的短板。对于完善后期管护, 既要落实责任, 也要进行激励。
1. 明确后期管护利用的责任。
乡镇 (街道) 政府是项目后期管护的主要责任人, 村社、农户、产业主是后期利用的直接责任人。市区两级部门应定期跟踪项目后期管护情况, 记录各乡镇后期管护成绩, 对管理不善的乡镇减少项目支持力度, 并扣减相应的工作经费。对于后期管护利用较好、没有耕地撂荒的村社, 可以利用耕地保护基金给予一定奖励。
2. 将项目后期管护利用情况纳入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 并与经济补偿挂钩。
对于后期管理利用较差的区域, 要适度降低耕地质量等级, 并将耕地质量等级与下达粮食产量任务和经济补偿挂钩。探索将耕地质量等级作为征地土地补偿或粮食直补计算的主要依据, 按等级实行差别化的补偿标准, 激励村社、农户保护耕地和项目区设施。
3. 在项目经费中计提一定比例作为后期管护资金。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乡村综合环境整治规划】推荐阅读: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06-16
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1-05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11-06
乡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06-25
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07-10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口号10-1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简报09-22
城阳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06-11
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06-12
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