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读后感

2025-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客读后感(精选8篇)

博客读后感 篇1

已经不止一次读《陈涉世家》,但每次也没作较深的思考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过去,目标只在于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的意思也就大功告成了。自从和鄂尔多斯的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语文时,才感觉到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要求,教会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正确看待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这次布置了《陈涉世家》的读后感,看完他们的“大作”,实在不敢恭维。怪谁呢?怪教师平时不注意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今天,我涂鸦一篇,愿望也只有一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涉世家》主要写了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在大泽乡起义的事。读了之后颇有感触。

感触一:陈胜的远大志向。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被雇用耕地的人,他的地位多么低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下,陈胜却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响彻天地的问语。他的志向不小。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志向在哪里呢?恐怕有些人还没有志向吧!

感触二:陈胜洞察时事的能力。他有着一双犀利的观察社会的眼睛,在当时路遇大雨时有较清醒地头脑去分析,当时人们可能的悲惨结局。现在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年代,可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看不清现代社会,不重视学习,坐以待毙。这是行不通的。应该赶快加入学习的行列,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离不开的是学习,而现在信息更新又快,没有信息便没有一切机会,所以需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争取从多种渠道去得知信息,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当今社会。感触三:陈胜的起义准备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尽管他对当时的时事所作的分析准确无误但是当他行动起来时,他表现得小心翼翼,先是去占卜,当形势都非常有利于他时他没有马虎大意而是进行一番更周密的安排计划为万无一失,他不但把写着陈胜王的字条放在于肚子里,而且还在晚上点鬼火,装鬼叫,让人们不再疑虑,为起义做好舆论准备。这些都做好之后,他没有直接去杀都尉,而是先激怒都尉,让都尉先表现出凶狠再对都尉下手,一件件事做下来人们的心已经都归顺于他了,再做起事来岂不容易得多了,陈胜肯定研究过心理学,很懂得摸透人们的内心。当今社会有些人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具体实现起志向来就不如陈胜作的这样天衣无缝了,他们往往不太考虑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就匆匆的作起来,以至于面对他们的只有失败。想做一件事就一定把它做好,想好,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出判断与应对,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再做,相信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甚至会比较喜人的。

感触四:吴广甘当配合角色。在夺得政权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可以说吴广与陈胜的功劳相差无几,在这样一个时刻,吴广没有计较这些,而是甘当与陈胜合作,甘为陈胜之下,他有着宽阔的胸怀,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班的博客》读后感 篇2

“简直没办法描述他的穿着――总之,他的打扮很奇怪,而且每件衣服都很脏。”“老天爷送给黄天源”“我穿了那件棉服回了家,感觉很温暖”

“顾老师:‘你的压力太大了,其实只要你尽力了,考多少分都不会有人责怪你的。”“直到晚上放学,顾老师才想出了好主意,她叫我们把花都带回家去,替她养着。不过有一束花儿,她留下了,那是黄天源在纸上画的勿忘我。”《我们班的博客》读后感征文大赛,妈妈告诉我已经是10月1日的晚上了。虽然我错过了投稿时间,妈妈问我:“这套书是你最喜欢看的,给你带来了很大帮助,能不能参加比赛不重要,把你的读后感受写出来发给晓娜姐姐看看,愿意吗?”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太喜欢这套书了,现在它已经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

今年暑假快开学时,我和妈妈去书店买学习资料,无意间看到了《我们班的博客》这套书,只有一、三、五年级的,妈妈觉得很好,都给我买了。什么叫博客?我当时还不知道。晚上,我和妈妈先打开了那本“三年级进行时”,先是妈妈读给我听,我一下就听入迷了!

怎么说的好多故事和我在学校里很像呢?从那天开始 ,我睡觉也看,吃饭也看,上卫生间我也舍不得放下,妈妈说:“呦!我们家出了个博士嘛!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真是孺子可教啊!”

我爱上了“我们班”的同学,“严旭”特搞笑;“黄天源”很可怜,我也很想帮助他;“鲁米扬”和我的同学鲁天奇是不是双胞胎啊?怎么他们犯的错误都很像;我喜欢“顾老师”,她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还有可爱的“宋艺琳”。我们班的女生也是这样,有时很可爱,有时有点烦,唉,这就是女生。我也不喜欢讨厌的`“琳琳妈妈”,还有恐怖的教导主任!

看了《鲜花朵朵开》,我很开心。上个月的教师节,我也嚷着让妈妈买鲜花送老师,可妈妈拒绝了,她说:“最珍贵的礼物是用心意做的。”她买了手工纸,和我一起做了一张贺卡,写上祝福,画上鲜花,送给老师。我的班主任徐老师也说很喜欢我的礼物。教师节过了几天,我看到校园里扔了好多开败的花,庆幸我做的贺卡还陈列在我们教室的展览园地呢!

原来我的徐老师和顾老师一样,喜欢我们亲手做的礼物。看来妈妈是英明的。

《我们班的博客》读后感 篇3

我最爱看的书就是《我们班的博客》,它一共有六本,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每篇文章后面都有留言,所以我很爱看它。因为它好看,所以我不知不觉就看完了6本。这本书以博客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们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后面的文章评论,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看到了她们活泼可爱的一面。

看完以后,我的读后感是:“班级里的同学们都要平等对待,不要只因为学习好,老师偏心,而把一个人的品德忽视,书里有很多快乐的事情,比如可爱的同学们和实习老师快乐的在公园烤肉、围着烤肉架转圈跳舞,玩得十分开心;书中也有记录了同学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一些学习差的同学们,他们可要吃苦了,在学校里他们要做双倍作业,放学后家长在老师办公室里受罚,同学们回家要挨骂,又要做数不清的作业……读着读着会觉得他们很可怜。

读着书中这些故事,就象发生在我身边一样,我们身边也有和书中一样的同学们,通过读他们的博客和评论,我也更懂得了老师的辛苦,要向身边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关心学习差的同学,鼓励他们、尊重他们!

博客读后感 篇4

《我们班的博客・一年级进行时》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我们班的博客・一年级进行时》感觉不错,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是商晓娜 小朋友们喜欢的“大朋友”,拥有众多的小学生粉丝,被亲切地称为“晓娜姐姐”。这个美丽而又极具亲和力的女孩,喜欢拆礼物,喜欢吃巧克力,还喜欢坐在阁楼里写好玩的故事。从起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就成功塑造了诸多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闪闪发光的人物形象,其作品娓娓道来,贴合小学生实际,是一名正迅速上升的人气作家,深受小读者喜爱。   再介绍一下这本书,《我们班的博客》是首部真实描绘当下小学生生活的校园博客小说。该书按不同年级,分成六册,本册为一年级卷。 本书以日记体小说的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有校园内的生活,也有校园外的生活。另外,书本也收录了文章评论。   希望大家去看看这本书。

博客读后感 篇5

作者:王玺

指导老师:姜艳华 邮政号码:751100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吴忠,这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领导下,家乡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笔直而又宽阔,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月的一个星期天,风和日丽,爸爸开着车,拉着我和奶奶要回早元老家去看看,我的心情不知有多么的高兴。坐在舒适的小汽车里,看着路旁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这就是两年前零乱无章、平房破损的老家吗?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一丝痕迹了,代替而来的是一片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住宅区。

短短两年时间,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吃惊不已。我的惊喜之情也感染了奶奶,更引发了她滔滔的谈兴。听奶奶讲,爸爸像我这么大的时候穿的都是四处带补丁的衣服,衣服一破就补,一直到无法再补。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的差,在食物奇缺的日子里,人们为了活命什么都吃,草根子、树皮、萝卜芯子……那时侯人们的居住条件就更差了,住的都是破旧房子,赶上下雨或者下雪有些人家的房屋还会坍塌了……奶奶的声音都有些哽咽了。不过爸爸说,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人们的社会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在党的政策领导下,过去的贫穷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人们都过上了富裕幸福的好生活。说到这儿,让我想到我身边的小朋友们,住的是楼房,吃的是各种营养丰富的食品,穿着各色漂亮的衣服,出入还坐着小汽车,每天无忧无虑的学习、成长。我们真是生活在蜜一样的甜美之中啊!

博客读后感 篇6

“生物学”这个词是在19世纪才有的。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一门科学。在培根、笛 卡尔、莱布尼茨及康德的有关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著述中,就只有医学(包括解剖学及生 理学)、博物学和植物学(还包括其他内容),而没有提到生物学。解剖学(人体解剖)在18世纪就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植物学同样也主要是由一些对药用植物感兴趣的医生在 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运用的。动物的自然史当时主要作为自然神学的一部分而研究,用以 对付设计论(design)提出的争议。物理科学的科学革命根本未触及生物科学。直到十 九、二十世纪生物学思想才得到革新。因此,在十七、十八世纪建立的而又完全以物理 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哲学没有将生物学包括在内就毫不奇怪(而且在随后修订科学哲学时 要再把生物科学包括进去又非常困难)。只是在近二三十年才有一些哲学家(如

Scriven,Beckner,Hull,Campbell等)试图将生物学和物理科学之间的区别明确起来(Ayala 1968)。这种思想还很新频,只能作试探性的论述。以下讨论的目的只是阐述 有关问题的性质,并不是作出明确的解答。

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今的定律(法则)

定律在物理科学中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一件特定的事态只有当它能被证明是由符 合于一般定律的特定原因引起的时候才被认为得到了解释。有些哲学家把定律的建立作 为评价科学的依据。这样的一些定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因而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

近年来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定律在生物学中是否像在物理科学中那样重要。有些 哲学家,如Smart(1963;1968),就根本不承认在生物学中有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这 却是物理学的特征)。另一些哲学家,如Ruse(1973)以及(在一定程度上)Hull(1974)则坚持强调生物学也有自身的定律。生物学家们却几乎毫不重视这种争论,认 为这个问题与从事实际工作的生物学家毫无关系。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19世纪的拉马克、达尔文、梅克尔、阿伽西、科普以及许多和 他们同时代的人经常提到(生物学)定律;而在生物学的各个学科的现代教科书中却可 能一次也遇不到“定律”这个词。这并不是说生物学中不存在规律性,而只是指这些规 律性是如此显而易见或如此平凡不值得一提。这可用壬席(Rensch,1968:109~114)所列出的一百条进化“定律”这件事作为例子很好地说明。这一百条“定律”所指的都

是受自然选择影响的适应倾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又常有例外(偶然的或经常的)情况,所以只是“定则”(惯例,rules),而不是普遍的定律。它们只是对过去的事态具有 解释意义而不是预测性的(除非是统计性或几率性预测)。当我说“一只占据有一定领 域的雄鸟赶走侵犯者的机会是98.7%(或其它的任一正确数字)”,我就几乎不可能 声称建立了一条定律。当分子生物学家称蛋白质不能将(遗传)信息重新转译入核酸时,他们认为这是事实而不是定律。

生物学中的概括几乎完全是几率性的。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 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这种几率性的概念化与在科学革命早期 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原因都由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的定律支配的看法相去甚远。实际上这 种思想显然首先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它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主导思想,特别是在物 理科学中。它一再成为某些综合性哲学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很不相同的表 述形式,如柏拉图的本质论、伽利略的机械论、笛卡尔的演绎法。这三种哲学对生物学 都有重要影响。柏拉图的思想是几何学家的思想:一个三角形不论它的三个角是怎样组合的,它总 是三角形的形式,因而和四边形或其它任何多边形是不同的(不连续式不同)。就相拉 图看来,世间各种变化无常的现象不是别的,仅仅是数量有限的固定不变的形式的反映,这固定不变的形式相拉图称之为eide,中世纪托马斯主义者则称之为本质(essences)。本质是真实的,在世间是重要的;而作为思想,则本质可以不依赖实体而存在。本质论 者特别着重恒定不变和不连续这两点。变化或变更被认为是作为基础的本质的不完善显 示。这一概念化不仅是托马斯主义者的唯实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后来所谓的唯心主义或 一直到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基础。Whitehead是一个数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的奇怪混合型 人物(也许应当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人物),他曾经说过:“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保硷 的一般描述是,它存在于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footnotes)之中”。毫无疑问,这 话如果是真的,则看来是赞扬而实质上却是贬低。这话真正指的是欧洲哲学经过了这么 多世纪一直没有能摆脱柏拉图本质论的窠臼。本质论,连同它对恒定不变,不连续以及 典型价值(模式概念,typology)的强调,一直支配着西方世界的思想,以致研究思想 意识的历史学家到现在对之还没有充分认识。达尔文是首先反对本质论(至少是部分地 反对)的思想家之一。他完全不被同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全是本质论者)所理解,因而 他的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概念就无从被人接受。按照本质论,真正的变更(变化)只能 经由新本质的突然发生而实现。因为达尔文所解释的进化必然是渐进的,所以和本质论 是完全不能和谐共存的。然而本质论哲学和物理科学家的思想却十分合拍,物理学家的 “类别”(classes)是由完全相同的实体组成,不论是钠原子、质子、还是π-介子。

就伽利略看来,几何同样是开启自然定律的钥匙。然而他和柏拉图比较起来却更多 地以数学方式来运用它。他曾写道:“在宇宙(它永远让我们注视着)这本大书中写上 了哲学。除非首先学会它的语言和构成这语言的文字,否则就无法理解这本书。这书是 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它的文字是三角形、圆和其它几何图形;没有这些,人类就根本无 法理解这本大书中的任何一个单词;没有这些人们就只能在漆黑的迷宫中徘徊”(《计 量者》)。然而对伽利略来说,不仅几何而且数学的一切方面,特别是测量的任何计量 都被他认为是最基本的。

“世界观机械化”——这种信念认为,世界是由创世主按有限数量的永恒规律(定 律)所设计的,因而井然有序,有条不紊(Maier,1938;Dijksterhuis,1961)——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得到很大发展,直到牛顿将天体力学和大地力学融为一体时更取得 了极大胜利。这些辉煌成就使得数学赢得了几乎无限的声誉。这具体地表现在康德的有 名(或名誉极坏!)格言中:“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只有在包含有数学的那些领域 才能找到真正的科学”如果这话是正确的,那末《物种起源》又怎么能算得上科学著作? 毫无疑问,达尔文对数学的评价是很低的。

对数字和数量的魔力的盲目迷信,在19世纪中叶或许已达到顶峰。即使是洞察入微 的思想家Merz(1896:3O)也曾说过:“现代科学只规范它的方法而不阐释它的目的。现代科学奠基于数字和计算之上,简而言之,奠基于数学运算上;科学的进展既取决于 将数学观念引进到显然不是数学的学科中去;又决定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概念本身的拓 展。”

尽管随后对此有不少强有力、甚至极尽挖苦能事的反驳(Ghiselin,1969:21),而具有数学或物理学背景的哲学家却仍然紧抱着数学是科学皇后的魔杖不放。例如数学 家Jacob Bronowski(1960,P.218)就曾讲道:“时至今日,我们对任何科学的信赖 程度大致和它运用数学的程度成正比。…我们认为物理学真正是一门科学,然而化学则 多少沾染有烹调手册的怪味(和污名)。当我们进一步转向生物学,随后是经济学,最 后到社会科学,我们就很快地滑落到偏离科学的泥坑中去。”关于定性科学和历史科学、或涉及到系统如此复杂无从用数学公式表达的科学门类的这样一些误解,最后归结为一 句专横武断的宣告:生物学是一门劣等科学。这样就导致了在生物学的不同学科中滥用 数学解释的现象。

没有人比笛卡尔对数学的重要性更加感受深刻,然而对他的思想的这种赞扬的结果 却和对伽利略或牛顿的赞扬结果十分不同。笛卡尔对数学证明的严密性以及针对某一问 题所作结论的必然性具有极其深刻的印象,竟至于声称数学定律是由上帝授旨,正如皇 帝在其帝国内颁布法律一样。笛卡尔拟定了一种运用数学方法(严格按演绎法)的逻辑 以获取理性知识。这种逻辑采取了数学的思想结构而不是用数学公式或方程式作为语言,然而它赞同严格的决定论解释和本质论思想。采用笛卡尔的数学方法论的莱布尼茨则是 数学逻辑的创始人。

虽然数学挟其绝对优势支配科学达数百年之久,但是几乎从一开始就有人持不同意 见。Pierre Bayle(1647—1706)似乎是不承认那种把数学知识看作是用科学方法所能 取得的唯一知识的看法的第一个人。例如他断言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比数学的必然性低劣 而只是有所不同。历史的事实,如罗马帝国曾经一度存在过这一事实和数学中的任一事 实都是一样确实可信的。生物学家同样可以坚持过去曾经有恐龙和三叶虫存在,这和数 学定律是同样真实的。Giambattista Vico对笛卡尔以数学-几何解释世界的观点也给予 了无情的抨击。他确信、观察、分类、假说的方法不容置疑地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 真正而又质朴的“户外”知识。

博物学是对伽利略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第二个反叛根源。布丰特别致力于促进博 物学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哲学著作集》oeuvr.Phil.,:26)有些学科过于复杂不

可能有效地运用数学,在这些学科中就包括博物学的各个部门。观察与比较是切合这些 学科的科学方法。布丰的“博物学”(Histoire naturelle)对Herder产生了决定性的

影响,后者又影响了浪漫主义派和自然哲学派。甚至康德也在179O年放弃了他对数学的 崇拜。如果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无效性在以前还并不明显,那末随着《物种起源》的 出版这就肯定无疑了。

顺便应当提到的是,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皇后”是多么容易引起误解。数学只是科 学的一小部分,正像文法只是语言(如拉丁语或俄语)的一小部分一样;数学是和一切 科学有关的一种语言(虽然程度极不一致),或者同什么也无关。有一些科学,如物理 科学和大部分功能生物学,其中定量和其它数学处理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或启发作用。也有像系统学和大部分进化生物学这类的科学,其中数学的贡献就极其微小。

实际上,在这些门类的生物学中考虑不周地运用数学有时会形成模式概念,从而形 成错误观念。例如遗传学家约翰逊就经受不住这种诱惑将遗传上可变的种群“简化”为 “纯系”,从而混淆了“种群”的确切涵义,在关于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上就作出了错误 的结论。同样,数学种群遗传学的创导者为了使数学易于处理,将进人演算公式的各 种因子加以过份简化。这样就对基因的绝对适合值(absolute fitness value)加大了 胁强(stress),过份估价了累加基因效应(additive gene effects)并进而作出了 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基因而不是个体的假定。这就必然只能得到不切实际的结果。

当达尔文根据地质学和种系发生现象计算地球年龄至少应当在十亿年以上时,物理 学家凯尔文爵士(Lord Kelvin)断然宣称这是错误的,因为他根据与地球同样大小球 体的热量散失计算,地球年龄至多只有二千四百万年(Burchfield,1975)。十分引人

发笑的是凯尔文怎样能保证,他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而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是错误的。由于生物学是劣等科学,因而错误在何方是不言而喻的。凯尔文根本不承认可能有某种 未知的物理因素存在,而这物理因素最终倒可能支持生物学家的计算。在当时的这种知 识气氛下有些生物学家走迷了路,用浅近的物理学来解释他们的发现。例如魏斯曼在其 早期工作中将遗传性归之于“分子运动”,贝特森则认为遗传性是由于“涡动”(旋涡 运动)。这样的一些解释只能阻碍科学进展。

在过去50年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相当激剧的变化。绝大多数纯属生物学过程的不确定 性和物理过程的严格确定性已不再呈现十分明显的差异。在研究银河和星云的涡流效应 以及海洋和大气系统的湍流现象中,发现在非生物界中随机过程是多么经常,多么有影 响。这一结论并没有被某些物理学家接受。例如爱因斯坦就曾大叫“上帝并不玩骰子!” 然而在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随机过程出现,小至原子核一直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big bang)所产生的各种系统。随机过程虽然使得预测是机率性(或不可能)的而不 是绝对性的,但随机过程本身和确定性过程一样,是有原因的。只是绝对性预测是不可 能的,这是由于等级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每一步有非常多的可能选择,以及同时发生的 各种过程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就这方面来说,气象系统与宇宙星云在原则上和生命系 统就没有什么不同。在如此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数量是如此之多,根本无从预测哪一个将必然会实际发生。研究自然选择和其它进化过程的学者、量子力 学和天体物理学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而且或多或少是独立地作出了这种相同的结论。

由于上述一切原因,物理学已不再被认为是科学的尺度。特别是涉及到研究人类时,是由生物学提供了方法论和概念。法国总统最近将这一信念用下面的活简洁地归纳了起 来:“毫无疑问,被人们考虑不周地称为„精密‟科学的数学,物理学以及其它科学… 将会继续提供惊人的发现,然而我却不能不感到未来的真正科学革命将必然来自生物 学。”

生物科学中的一些概念

生物学家通常并不建立定律而是将他们的概括组织成概念结构(体系)。有人认为 定律与概念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因为每个概念都可以转化成为一个或几个定律。即使这种看法表面上是正确的(我对此却并无十分把握),这样的转化在实际的生物学 研究工作中却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定律不具备概念的灵活性和启发性。

生物科学的进展大多是这些概念或原则发展的结果。系统学进展的标志是分类、种、类目、分类单位(分类群)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提炼和完善;进化生物学的进展则是由 于世系、选择以及适合度等概念的发展与完善。生物学的每个部门都可列出一些类似的 主要(或核心)概念。

科学的进展在于新概念的开发(如选择、生物种)和用以阐明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反 复提炼与完善。尤其重要的是有时会偶然发现一个多少是专业性术语,过去认为所指的 是某一特定概念,而实际上却被用来表示好几个概念,例如“隔离”既表示地理隔离,又表示生殖隔离。又如“变种”,达尔文既将它用于个体,又用于种群,而“目的性的”(teleological)这个术语所表示的却是四种现象。

奇怪的是科学哲学对概念的极端重要性却很不注意,很不重视。由于这个原因,一 直到现在还不可能对重要发现的过程和概念发展成熟的过程作详尽的阐述。然而非常明 显的是,生物学思想的创导者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开发和提炼概念,偶尔还排弃错误的概 念。进化生物学的大部分概念都应归功于达尔文,行为学概念则应归功于洛兰茨(Kongrad Lorenz)。

直到现在一直被忽视的概念(历)史中有很多意外情况。“相似”(affinity)、“亲缘关系”(relationship)在进化论以前的系统学中被用来指简单的相似,1859年 以后转变成“血缘相近”(Proximity of descent),并没有引起任何混乱或困难。而 当亨尼克(Hennig)试图将“单元的”(单源的,monophyletic)这个词从鉴定分类群 转变到鉴别世系途径时,在分类学中就产生了很多困难。有时在研究概念时还发现在某 些语言中词汇非常贫乏。例如“资源”(resource)这个术语在生态学中非常重要(如 资源分配,资源竞争等等)而在德文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汇,后来才将原来的英文字德语 化成“Ressoureen”。

概念的种类很多。例如生物学就认准哲学(quasi-phyilos-ophical)概念或方 法论概念的完善化中得益不少;如近期原因与进化原因,比较法与实验法的明确划分。承认比较方法就在生物学中引进了一个新概念。

当引进一个真正的新概念时在科学内部常常引起特别大的困难。例如引进种群思想 代替柏拉图的本质论概念,引进选择概念或遗传学中的封闭程序及开放程序等概念时情 况都是如此。这正是Kuhn在谈到科学革命时所指的(部分)情形。

有的时候仅仅引进一个新术语,如“隔离机制”、“分类群”(分类单位)、“目 的性”,就大大有利于澄清以前概念混乱的情况。更多的情形是必须首先排除概念上的 混乱然后再引进新术语这才有利。约翰逊的“遗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术语的情况 就是这样(虽然约翰逊本人倒多少被它们弄糊涂了;参阅Roll-Hansen,1978a)。

另一个困难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学中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或者甚至在同一 门科学的不同学科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18世纪的胚胎学家Bonnet或19世纪的动物学家 阿伽西使用“进化”这个词其涵义就和达尔文学派大不相同;同样,这个词对人类学家(最低限度对那些直接或间接受斯宾塞影响的)和对选择论者来说涵义又有很大出入。科学史上的很多著名论战几乎完全是由对手双方采用同一个术语而表达的概念十分不同 所引起。

在生物学的历史上定义的措辞往往十分困难,而大多数定义又常被反复修订。这种 情形并不奇怪,因为定义只是概念的暂时性文字表述,而概念——特别是难懂的概念— —常常由于我们知识的增长或理解的深化而需要一再修订。这种情况可以用种、突变、领域、基因、个体、适应与适合度等这样一些概念的定义作为例子充分说明。

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方面常常被误解,从而成为对同源现象或分类这样一些 概念引起争论的原因。这是定义与在特定场合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Simnson,1961:68-70)。这最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同源”(homolosous)这个词在1859年 以前就有了,然而一直到达尔文创立了共同祖先学说之后才赋予它以现代流行的意义。按照这一学说,“同源”这个词在生物学上最具有意义的定义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分类群中出现的某一特征,当这特征来自它们共同祖先的同一(或相应)特征时,这出 现于两个或两个分类群的特征就是同源的。”在给定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证明是否同源的 证据应具备什么条件?有一整套这样的标准(例如某一结构相对于其它结构的位置),然而如果将某些学者在为“同源”下定义时所提到的证据也包括进去,那就会引起误解。定义及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于生物学所使用的几乎一切术语的定义中。例如某人如试图进行“系谱分类”而完全依赖形态学证据去推断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 这样也并不能形成形态分类。目前普遍接受的种的定义包括生殖群落(“品种间杂交”)这一标准。古生物学家不能用化石来验证品种间杂交,但是通常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其它 证据(群聚,相似等等)综合起来以强化同

(一)种(类)的可能性。定义阐明概念,但是并不要求包括与定义相符的证据。

下面讨论生物学中一些特别重要的概念。

种群思想与本质论

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受本质论支配。直到19世纪一种新的和不同 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开始传播,即所谓的种群思想。什么是种群思想?它和本质论有什 么不同?种群思想家强调生物界每一事物的独特性。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个体而不是模 式。他们强调有性繁殖物种中的每个个体和一切其它个体都不相同,即使单亲生殖的个 体同样也具有特异性。没有模式的或“典型的”个体,平均值只是抽象概念。过去在生 物学中所指的“纲”(classes)大多数是由独特的个体所组成的不同种群(Ghiselin,1974b;Hull,1976)。

在莱布尼茨关于单胞虫(monads)的学说中就有种群思想的苗头,因为他提出每个 单胞虫和其它的每个单胞虫都不相同,这和本质论思想截然相反。然而德国当时是本质 论的顽固堡垒,所以莱布尼茨的意见也不可能形成种群思想。种群思想最后在其它地方 得到发展,源流有二;头一个来自英国动物育种学家(Bakewall,Sebright等人),他 们发现在他们的畜群中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选育了下一 代的种畜和母畜。另一个来源是系统学。所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博物学家都发现在就一个 单独的物种收集标本时,虽然收集了“一系列”标本,但从来没有两个标本是完全一样 的。这种观察结果使博物学家产生了深刻印象。不仅达尔文在研究甲壳动物时强调了这 一点,甚至批评达尔文的人也承认这个事实。例如Wollaston(1860)就曾写道:“在 世间的千百万人之中,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从来没有两个人在各方面丝毫不差地完全相 似;同样的道理,我们断言曾经存在过的一切生物都是如此(尽管由我们未经训练的眼 睛看来它们在某些方面多么相同)也不为过”。19世纪中叶的很多分类学者也发表过类 似的议论。这样的独特性不仅表现于个体;而且也表现在任何个体生活史的发育阶段上,并且还表现在个体的群集上,不论群集是属于同类群(demes)、种,还是植物和动物 的群聚。考虑到在某个细胞中大量的基因时或开启,时或关闭的情形,身体中从来不会 有两个细胞完全相同的论断就完全可能。生物个体的这种独特性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生 物的集群时,就必须采取完全不同于我们在研究个体完全相似的无机物集群时的方法和 态度。这就是种群思想的基本意义。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而在比较个体的集 群(例如物种)时可以计算出的平均值只是人为的结论。物理科学家的种类和生物学家 的种群之间的根本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若不懂得个体的独特性就无法理解自 然选择的作用。

本质论者的统计与种群论者的统计截然不同。当我们测定一个物理常数,例如光的 速度时,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常数,而且观测结果如有任何变化,那就是 由于测量不准,统计只表示我们的结果的可靠程度。从Petty和Graunt到Quete-let的 早期统计学(Hilts,1973)是本质论统计学,它试图求得真值以便克服因变易而引起 的混乱状况。Quetelet是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信徒,对决定论定律深感兴趣。他希望通过他的方法能够计算出“普通人”(averase man)的特征,也就是说,发现 人的“本质”。变易(变化)不是别的,只是围绕平均值的“误差”。

高尔敦(Francis Galton)可能是首先充分认识到易变的生物种群的平均值只是一 个抽象观念。在一群人之中身高的差异是真实的,并不是由于测量不准。自然种群统计 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实际变异,它的量和它的性质。变异量因性状和物种的不同而有异。达尔文如果没有采取种群思想就不可能创立自然选择学说。另一方面,充斥在种族主义 文献中的言论则几乎完全是基于本质论(类型学)思想。

与引进新概念(如种群思想)同等重要的是排弃或修正错误概念。这可以用目的论 这个概念来充分说明。

目的论问题 自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噶学派以后,广泛流行着一种信念(但遭到伊壁鸠鲁学派反对),认为自然界及自然过程都有意向,都有预先决定的目的。

博客读后感 篇7

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

宋立峰

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 1 还没好。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 1 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 1 是其次。一系折半再平方,两边同加没问题。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习。

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完全平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

恒等式(ab)2(ab)4ab

2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解无理方程

一无一有各一边,两无也要放两边。乘方根号无踪迹,方程可解无负担。两无一有相对难,两次乘方也好办。特殊情况去换元,得解验根是必然。

解分式方程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审设列解双检答。审题弄清已未知,设元直间两办法。列表画图造方程,解方程时守章法。检验准且合题意,问求同一才作答。

作者简介: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龄26年,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1998年由内蒙古兴安盟调入上海,2001年到云南大理州南涧县民族中学支教,现在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任教初

博客在图书馆博客应用论文 篇8

论文关键词:博客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博客的定义、简史、特点和分类,并就博客在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说明博客不仅可以在图书馆中应用,而且和图书馆有着天生的共通性。

博客是眼下流行的网上交流方式。它通过个人面向大众的方式营造一个宽松、有序、共享、进取的新网络环境。作为社会组织有机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以及作为信息时代领航员的图书馆员,有必要了解和认识博客,以期在工作中对其加以利用。

一、什么是博客

Bolg和博客两者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对等的。博客一词是由Blogger一词翻译过来的,意指那些在网上发布Blog的人,这就如同那些在网上制作和发布FLASH作品的人被称作闪客一样。而Blog一词的翻译则有网络日志、网上日记等多种。

1.1定义

博客即Blog或Webblog,又作WebLog。Log原意为“航海日志”,Web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英文原意为网络日志,中文译为博客。撰写博客的人称为Blogger或Blogwriter,通常也称为博客。一般认为Blog是继Email、BBS、ICQ、QQ、E话通之后出现的又一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一种有时间特性,一般是分类的,可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的,有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摘要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一个博客即一个网页。

1.2简史

博客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一位叫贾斯丁·霍尔(JustinHal1)的人通过网络发布了他的“网上日记”,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交流时代。博客正式诞生于。《纽约时报》的大卫·格拉格曾这样描述博客的诞生:一些程序员尝试在网上推出超链接形式的日记。张贴他们自己在技术层面的思考心得与个人生活方面的休闲内容。而“博客”这一中文词汇的诞生要归功于两位中国互联网专家——王俊秀和方兴东,他们在8月8日推出《博客中国》网站。

在博客短暂的发展史中。有两件事是非提不可的。第一件是19德拉吉在一篇报道中让世界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年1月17日深夜,德拉吉在其博客上发布了一条“一名白宫实习生与总统有染”的消息。这条消息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舆论导向”,使传统的主流媒体蒙羞。另一件是的“9·11事件”。这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对于这场恐怖袭击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是《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对该事件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于哪一个著名记者,而是在诸多博客当中。博客架起了人们之间沟通与倾诉的桥梁。正是这两大事件之后,博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博客的队伍也迅速壮大。

1.3特点

博客具有知识管理的潜能,能够即时捕获和收集到分散到各处的知识。具有以下特点:①频繁更新。网页主体内容不断更新,并按时间顺序逆序排列;②简洁明了。通常由篇幅简短、内容新颖的文章构成,并通过相关链接发掘网络无限连接能量的力量;③个性化。博客们撰写的.各种主题、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彰显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博客通过网络传达实时信息,倡导思想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理念。博客的精神就是自由、共享和奉献。

1.4分类

依据事物的不同属性,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如依据博客的内容可划分为主题型、事件型、流水型、记事本型和过滤型;依据其功能可划分有新闻型、专业型、咨询导航型和记事型:从组织力度上可将其划分为个人博客和群体(组织)博客;依据其存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托管型、自创型和附属型。

二、博客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博客不仅自己蕴涵了丰富庞大的知识,同时也是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日益强调知识管理的图书馆若能合理恰当地使用博客,必将使自己的服务、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1图书馆应用博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1有助于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由于博客具有自由书写和链接功能,可以使个人博客与部门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博客链接成一个部门博客,各个不同部门博客再互联成图书馆博客,馆际之间还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馆际博客,即广义上的图书馆博客联盟。同时图书馆博客又不同于图书馆网站,它更新更加迅速,且内容的发布不用请示站长,可让他进行战略性思考。博客应用于图书馆,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作战能力:有助于深化图书馆间的协作,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

2.1.2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当代图书馆提倡知识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组织、管理、协调、配置和提供使用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图书馆凭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已经把最显性的知识提供给读者,并通过应用博客技术,借助设备、人力、资源优势进行网络资源的二次加工等方式,充分挖掘知识潜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

通过应用博客,可以增加读者和馆员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彼此了解。这样更能达到思想层面上的高境界人性化服务。这对提高图书馆的亲和力和改变人们对图书馆员的偏见意义重大。

2.2博客在国内图书馆学界的应用理状

由于博客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国内图书馆界也出现了数百余个图书馆学人博客,内容更是覆盖了图书馆学理论,编目方法、数字技术、搜索信息、学术刊物、教学研究等方方面面,这些博客对丰富图书馆学专业人士的网络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学术性强、更新快、人气旺的主要有:“老槐也博客”(http://oldhuai.bokee.com)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前瞻性。目前共有百余篇文章,篇篇都围绕图书馆学主题,传递的专业信息及学术思想绝不逊于学术期刊或学术著作,众多资深专家的互动参与更进一步提升了该博客的可读性。“超平的博客”(mzgw.bokee.com)是网上少有的真名博客。虽是教授级、专家型的博客,但其平易近人的教诲令无数人钦佩!“编目精灵”(http://eatwizard.blogbus.com/index.htm1),身为编目人员的博主把图书编目与编目网站链接成为最大的亮点。“E线博客”(www.ys3z.com/blog),创办于12月15日,是一个关于知识传媒的专业博客群,它依托于“E线图情”全文数据库、丰富的专业数据库资源和旺盛的人气资源,吸引了来自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就各个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度交流与切磋,深得同行好评。还由有由单位集体创办的博客如“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http://www.csd1.ac.cn/weblog)“厦门大学图书馆编目部”(http://catalog.3322.org)等为博客在图书馆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博客发布丰富的图书馆学信息,相互间都有链接,相信博客会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人认识和使用,成为网络环境下沟通信息共享知识的主渠道。

2.3如何实现图书馆博客的创建

面对目前种类繁多、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源,使人们难以迅速有效地找到自已需要的资源。为此,图书馆需要对网上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构建图书馆博客网络。

2.3.1馆员博客。每个馆员的博客是图书馆博客的基础,是其最基本的元素。由于博客具有零成本等特性,图书馆员可依据自己的工作内容,遵循真实性、及时性、共享性、个性化及亲和性的原则,创办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家知识博客、信息导航博客及读者服务博客。前二者是图书馆博客的主流和趋势。专家知识博客应由专家或学科馆员来承担,在博客上发布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使读者了解这一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包括相关图书、期刊、人物等等。信息导航博客可由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和采访馆员承担,专为上网者提供各种咨询及引导读者上网寻找所需网络资源,彰显图书馆学术型的特性。还可指导读者阅读,向读者推荐本馆新书。通过创建图书馆主题博客,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及时获得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进行学术项目研究读者服务博客一般为介绍本馆规章制度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读者可以通过此类博客向图书馆提出自己的建议看法,包括馆藏、工作时间、服务方式等等。

2.3.2部门博客单元。在其组织内部建立博客社区,并为每个员工开设单一账号,建立博客,鼓励员工及时记录自己的工作心得、体会和问题,并以部门为单位把每个馆员的博客聚合成部门博客单元。同一部门的馆员博客可以链接成一个部门博客单元,一个部门博客单元可以使同一部门的馆员协同作战,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还可使总结部门内的工作更加容易。部门博客还可与馆外同一部门建立联系,遇到难题时可借助馆外专家的力量解决。在工作和书写博客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困惑,可通过这种途径寻求同仁帮助,以期达到共同帮助,共同进步。:

2.3.3图书馆博客社区。部门博客单元和图书馆博客社区是馆员博客通过超链接形成的。图书馆博客社区可以连在图书馆的网站上,使读者意识到本馆博客的存在。在整个图书馆内部,可以通过一种“聚合”的方式收集员工公开的信息,使得图书馆各部门之间、馆领导与职工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博客之间保持思想交流的通畅,真正发挥博客的思想共享。图书馆博客社区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员工之问的交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利用博客可以增强图书馆的内外联系,发现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加以改进。

三、结束语

上一篇:药理学本科试题答案下一篇:三年级3班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