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抒情诗(推荐11篇)
曾卓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 这位与共产党同龄的诗人一生的命运也如我们的祖国一样坎坷曲折。曾卓又是他的同辈诗人中最具抒情气质的诗人, 他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重归自由都没有忘记为爱和生命而歌唱。他总是忘情的赞美生活和追寻着爱, 始终是爱和美的寻求者, 他用他的诗歌践行着自己的生命真谛, 在遭遇到人生巨大灾难的岁月里, 仍然为我们留下了数首至善至美的情歌。这些情歌不光记录着诗人在承受着巨大痛苦时仍然坚强和执着的内心, 更是文学在哑声的岁月里的绝世珍品, 这些诗歌至今品读起来还足以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温暖至心。爱情能让人享受生活的甜蜜, 灾难中的爱情更让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 给人以生存的力量。
1955年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一年, 曾卓也不例外, 这一年, 他被打为“胡风反革命分子”, 被捕入狱。可是这一切也只是劫难的序幕,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 他被关禁闭、下放农村、住牛棚, 直到1976年才得以平反。1955年至1976年的曾卓度过了他生命中再不可重来的三十三岁至五十四岁, 其物质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与精神生命中的最困厄的时光纠缠在这一个重叠的时间段里。据资料统计, 曾卓在这二十年间共写有四十六首诗, 九篇文章, 其中爱情诗八首, 当然实际写下的比这要多。因为当时难得有纸和笔, 大都是口占, 后来才找机会抄下的, 所以遗失不少。作者当时写作并不是为了发表, 而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烦忧和抒发自己的心灵, 他这样评价这些诗歌, “我还是更偏爱这些小诗, 因为他们是与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联系在一起, 是更为赤裸地展露我的内心和灵魂的, 她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潜在写作就是像曾卓这样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 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至爱和创作的热情, 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条件下不能公开发表的作品。潜在写作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 可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相悖于当时的主流意识, 是抒发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载体, 因而也更真实有力, 潜在写作时期的爱情诗更是如此。
二
曾卓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人真情实感的抒发, 这与七月派其他诗人的风格不太相同。有人这样评论他的诗歌, “当其他的七月派作家都在尽情的探索自己的‘世纪愤怒’之时, 曾卓似乎保留了更多的青春期的个人情怀”。所以他在遭受迫害的牢狱中仍然敢于直抒胸臆的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这些潜在写作时期的爱情诗就像文学史上奇异的鲜花一样, 被泥土掩盖却鲜艳动人, 筑成了世间最美的情歌。其中最具盛名的莫过于那首感人至深的《有赠》。
《有赠》写于1961年, 是记录曾卓与分别了六年始终杳无音信的爱人相见的一首诗, 诗人在经历两年的牢狱之苦后因病保外就医, 后又下放农村, 直到1961年末才回到自己的家, 而他已不能预测六年未卜的家庭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动, 他不知道自己的爱人还能不能接受他这个被社会遗弃的所谓罪人。他后来回忆到, “六年多来, 我的道路上是充满了风暴、泥泞……, 我艰难地跋涉着。现在我是孤独的。可以想象, 她的生活也一定是充满了辛酸和悲痛。如梦的往昔, 六年多的阔别,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相见了。她将以怎样的态度接待我呢?我的命运是在她的手中了。”而当他叩响门铃看到爱人温柔含笑的眼神后, 仿佛被判死刑的犯人得到最终赦免一样激动不已。“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地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虽然得到了爱人的宽恕可诗人仍怀不安, 虽然被爱人敞开心门可仍然走得很慢很轻, 如此敏感和脆弱的内心是诗人在经历了多少痛苦折磨后对生活既期待又不安的真实心境。作为一个钟情的诗人, 他始终赞美生活, 可是命运却常常将他打入困境, 虽然已经伤痕累累, 可还是没有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就连一丝微光都能让诗人倍感温暖。“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 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命运的旦夕祸福常常使诗人饱受人生的苦辣酸甜, 可亲人的默默温情又能成为他精神的寄托。没有什么爱情能比得上虽历经风雨仍不离不弃, 没有什么海誓山盟能比得上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真正的爱情只有历经磨难才能历久弥坚, 真正的爱人就算万劫不复也会随你永不超生。“你的含泪的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你的晶莹的泪光焚炙着我的灵魂。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爱人真挚的泪水给了诗人生存下去的勇气, 爱人宽容的怀抱重新唤醒诗人对生活的热情, 爱人的生死不渝就像是一座炼狱, 给了诗人涅槃的希望和信心。诗人的生命在爱人的抚慰下得以重生, 这样的爱情既让人感动也让人敬畏, 这样的爱情不仅仅只是爱情而是人间大爱。曾卓是不幸的, 却又是幸运的, 他又可以在爱的怀抱里纵情歌唱爱, 而且唱得更加坚韧和响亮。
爱人的包容使曾经经历巨大痛苦和几乎绝望的诗人又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 他于是又创作出了同样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歌——《我能给你的》, 这首同样浸润着感激与幸福的诗歌比起《有赠》显得更加欢快, 但同样质朴深沉。“你说你并不需要一座金屋, 而我能给你的只是一个小巢。我一口一口地到处为你衔草, 温暖你, 用自己的体温和自己的羽毛。”刚刚走出人生困境的诗人早已遍体鳞伤、衣衫褴褛, 只有一颗还温热着的真心能留给自己最爱的人, 物质的极度困顿也阻挡不了诗人对生活的憧憬, 他把自己的命运已经交付给了深爱的人, 希冀着用自己的体温和羽毛来温暖她、保护她。“我愿献出一切, 只要你要, 只要我有。”这是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向爱人作出的承诺, 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爱人给的, 那么还有什么不能为她付出的呢。“呵, 并不贫穷, 这一切都是属于我们的:旷野、草原、丛莽, 海洋、天空、阳光……”重生的热情使得诗人禁不住想象着与爱人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诗情的重生也让未来的一切变得浪漫多姿。曾经的苦难暂时被新生的喜悦悄悄埋藏, 欢快的情歌饱含着诗人对爱人的感激和生活的赞美。诗人的单纯明净让读者心生敬畏, 诗句的深沉隽永又让人许久回味, 是怎样的豁达开朗能让他如此欢唱情歌, 是怎样的无畏大爱能抚平他如此深重的创伤?爱能如此, 还欲何求。
曾卓在潜在写作的早期还有一首名为《是谁呢?》的诗歌同样是写给爱人的动人情歌, 全诗用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反问将诗歌推向高潮, 可谓是跌宕起伏、波动人心。“愿用洁净的泉水为我沐浴的, 是谁呢?愿用带露的草叶医治我的伤痛的, 是谁呢?在狂风暴雨的鞭打中, 仍紧紧地握住我的手, 愿和我一同在泥泞中跋涉的, 是谁呢?”诗句中作者的命运越来越险恶, 而爱人却始终陪伴左右不离不弃, 为诗人“沐浴”、“擦药”、共同跋涉泥泞。直到最后“当我被钉在十字架上, 受尽众人的嘲笑耻辱, 而仍不舍弃我, 用含着泪、充满爱的眼凝望我, 并为我祝福。是谁呢?”爱人的至死不渝是诗人一直坚持活下去的勇气, 这样的忠贞热烈的爱情使诗人不再畏惧死亡。诗人每一次沉重的反问都是对荒诞现实的严正斥责, 虽然被剥夺了歌唱爱的权利, 虽然被剥夺了人身的自由, 但谁也夺不走他热爱生命的赤子之心。不管命运怎样沉浮, 他始终爱和被爱着, 就算没有听众也要纵情歌唱。
《感激》是曾卓创作于1971年的情诗, 虽然早已和爱人团聚但始终没有被平反, 就连自己创作的剧作也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发表, 含冤受辱早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在巨大的痛苦中我无言, 而你亲切的关怀常常使我含泪。我懂得什么是感激, 因而我知道我不必说出感激。”“即使在炼狱的烈火中, 我也决不呻吟, 因为耳边响着你的一句话:我愿随你永不超生。”这时的爱情给予诗人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理解和温暖, 诗人的生命已和爱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了, 爱情的忠贞已经升华为亲情的无私, 血溶于水的亲情之感可以融化任何坚冰, 两颗饱受苦难的心紧紧相拥、永不分离。可是诗人却说“不, 我不要你因为我而受到一点损害, 如果那样, 那就真正伤了我的心了。我要的是——仅仅是你一句不必兑现的诺言, 让它培润我有时枯萎的勇气。”
三
鲁迅先生曾说过, 无情未必真豪杰, 真正的强者也应该能柔和地爱的。1955年到1976年是中国文坛最具毁灭性的一段岁月, 这一段时期的文学成了政治高压下的牺牲品, 文学史上往往呈现出空白状态。可是潜在写作的出现又为这片空白洒下了绚烂的色彩, 被无端定罪的作家们并没有真正被政治运动所压倒, 他们试着用一切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些在最严酷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表达着中国文人不屈的意志, 他们可以被打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倒, 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和演变。这种直面苦难、坚守自己心灵的创作, 使得他们的潜在写作成为一种真正主体性的写作。而曾卓在潜在写作时期的爱情诗在那个人人自危、亲朋相残、夫妻反目的荒诞年代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在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冤案中, 比起自杀的方然、病逝的卢甸、受尽精神病折磨的路翎, 曾卓仍然是幸运的, 他还能够为我们留下这么多首苦难中的美丽情歌, 让我们仔细品味。
曾卓是一个真诚歌唱的诗人, 他的创作理想是:“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 没有装腔作势, 没有矫揉造作, 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 诗神是不能欺骗的, 她要求的首先是感情上的忠实。”牛汉说:“他的诗即使是遍体鳞伤, 也能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曾卓的情诗也是这样,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 但字字珠玑、句句真情。他的情诗总是能带给人无数细微的感动, 之所以能以情动人, 都源自于诗人坚韧博爱的内心深处。
人们常说, 患难见真情,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风雨之中同舟共济的感情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生活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不管曾经遭受过多少磨难, 都依然热爱着生活。曾卓和自己的爱人在苦难中的相濡以沫、相知相守已成为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2002年4月10日晚7时33分, 曾老先生与世长辞, 他临终的遗言是:“我爱你们, 谢谢你们”, “这一切都很好, 这一切都很美”, “我没有被打败”。回首曾老的一生, 他本身就是一首世间最美的情歌。
参考文献
[1]曾卓散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思和.春泥里的百色花[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4]牛汉.一个钟情的人[J].文汇月刊, 1983.
作为南宋诗人音乐家之翘楚,姜夔以其诗人抑或音乐家之身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学研。词人张炎视其词作为“清空”一派之巅峰:“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4]。”颇有影响力的词论家如王国维等皆对姜词有所品评。[5]现代学者何美铃亦称其为“乐府”之体的大师。[6]她指出,姜夔的抒情完整性得益于其原创歌曲而非一味填词[7]。然而以上诸家并未在细节上讨论姜词的音乐。另一方面,自清以降的音乐学家已尝试着系统化姜夔的乐论并将其谱翻译成现代形式。现代学者林明辉综合了先前的译谱与理论,此文也将使用其订谱[8]。可惜林氏与其所批评之诸音乐学家皆未对姜曲进行详细的美学论述。以姜夔作为诗人音乐家的重要地位,其词之音乐与作系统而深入的诠释不可分割。姜夔原创词曲的“自度曲”尤其要求此二种属性互释与兼释。
“慢”
目前尚存的姜夔自作词曲的词目中,有《扬州慢》与《长亭怨慢》两首以“慢”字为题。慢词(或慢曲)是宋词最重要的门类之一。据传其为柳永所创,为迎合情歌的内容而改编了原先存在的曲子。慢词在姜夔活跃之际发展到了顶峰。如其后来者张炎所云:
“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9]
慢曲的灵活性为更高的抒情深度创造了条件,这也使得宋词音乐能够更好地结合文字抒情。
其实,作为“诗余”的词在其体裁本源上就体现出了“慢”的精神。近代况周颐的观点值得重视:
“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笔者注:念作去声)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馀’字矣。”[10]
况氏的论断有两个层次。词体的形成是把唐代乐府类诗歌的和声、泛声、虚声、散声填上实字;类似于楚辞的“兮”、《欸乃曲》中的“欸乃”、早期《竹枝词》中的“竹枝”和“女儿”等等,都是正文不载的“余字”,在音节上“拖慢”了诗歌。第二个层面则在于抒情性方面,词能表现出狭义的“诗”所难以表达的“余情”。[11]而慢词则是这种“余字、余声、余情”之“诗余”的极端体现。兹特选姜夔慢词为例分析音乐如何融入对宋词文本的诠释。
扬州慢,调寄中呂宮 (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现代吕底亚式F调),是姜夔“自度曲”当中标记年代最早的一篇。诗人时年22岁,适其辗转东南诸省之际。其词序如下,并原文与其音乐: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12]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之中心思想在于姜夔自比杜牧。不仅仅有语典如“春风十里”证明杜牧对于此词之重要性,其结构更能托显作者在对比上的心思。上下两阙各自的前半截暗含平行结构,将杜置入姜之情境中。上阙开篇虽不言“我”,然其“驻”与“过”之动作显然系姜夔所为;下阕对应之首句[13]里则明点“杜郎”为主语。类如互文见义,姜夔虚拟杜牧再临以张鸣其自身之悲叹。以铺张生活与清辞丽句而驰名,杜牧代表了扬州的鼎盛年代。然而此时这座荒城与其废弃的胜迹彻底击碎了姜夔从诸如杜诗之文学典籍里得来的种种幻想。可以想象,士人阶层的教育形成了姜夔从典籍中寻找参照的思维模式。那些对扬州梦幻般的描述牢牢占据了诗人心头,却又深深排斥着其眼前的情景。因此姜夔对此繁华不再之悲叹当属真情,否则他完全有机会在此大展诗文才情,以此赢得杜牧当时成就并且享受的盛名。讽刺地,恰恰是一曲无奈的《扬州慢》在这一点上给姜夔挣足了词名。
《扬州慢》之文字受誉颇丰,其侧之音乐更从本质上展示了姜夔婉约多重的抒情特点。慢曲风格的绮靡旋律有助加深感情的复杂性,这在上阙的声文互作用中有所体现。起句第一节旋律经纯四度级级而下,凄声反衬扬州雅号“淮左名都。”第二节“竹西佳處”旋律与之相同,唯在“佳”字上短短唱作高音E。而第三节“解鞍少驻初程”处,文中旅人本应充满好奇之心,其旋律却有郁郁寡欢的低沉感。赞美之言与忧伤之音为此词的开头营造出一种不确定性。随后第二句第一节,赞美性语典“春风十里”亦是用着低低沉沉的调子,进一步带动了积极语言与消极音乐的反衬。而“芨麦青青”的荒芜才是诗人所观实景,兼用《诗》典;此节落于G音,使第二句亦有未落实之感。第三句的声文关系则是平行。言及毁城之战祸,歌曲如哭诉一般爬升了一个八度(从“自”到“乔”凡10字),只是中间曲折的“去后,废池”处如同一声抽啜;此后旋律在“犹厌言兵”四字上迅速坠回一个八度,表达“废池乔木”不可言说之苦。上阙末句,其言多用表达“不足”之义的形容词如“清”与“空”,仍然描绘着这片凄怆的情景,其音乐也随低沉的末尾回归平静。至此,整个上阙的文字带着一种客观的、纪录片式的腔调,而其音乐则构筑起一片忧郁的声情,毫不掩饰一丝一毫的哀愁。
建立在这郁郁之声上,下阕声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展示了对于诗人悲怆之心的复杂的抒情模式。下阕头二句共同包含一个论点:即使杜牧再临,他也接受不了这沮丧现实与其美丽诗句之间的断裂。姜夔眼中的这座城与杜牧的扬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姜夔本身如上文所述自负有杜牧之才。这两层内容上的比较在音乐上则表现得相当明确。下阕首句第一节的“俊赏”重复了“名都”的旋律(B-A),这种形式上的对应性建立起了上下阕同位概念的呼应。值得一提的是,“惊”字被放在了一个稳定的基音上,然其先后旋律既连贯又蜿蜒;这似乎说明了诗人的痛心是深沉的,而非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其后,如同上阕中一般,第三句以一个大上行旋律的句节开头,但此八度上行只用了单节五个拍子(“二十四桥仍在”),与上阕双节10字(“自”到“乔”)不同;此处的旋律仿佛摹写上桥,亦仿佛乐队奏鸣初起。相反地,此句余节的旋律是一个拖长的八度下行,并且触及了全曲最低的E音。这段下行旋律将我们的视线带向了水中粼粼的桥影和月影。“波心荡”实属前语“桥仍在”与后语“冷月”共同的动作,而这般不确定性,合着乐句娓娓将三者逐个分别交待,营造出了一种认识上的分步与摇摆,如同水波的运动一般。此外,下阕第三句“二十四桥”的箫声隐喻则反衬着上阕末句“清角吹寒”的凄冷军号声,这种不完全平行结构[14]则复杂化了该词的抒情格局。又,下阕尾声在旋律上重复了其上阕对应句(“渐……城”),而其文字则用问句形式。红芍之美,无关时局艰难,然若非心清情怡之诗人,孰来赏之?随着音乐渐渐暗淡(回到基音F)与平静(延长符号),此句反倒失去了问句的语气而变成了一个反问句,加深诗人的失落感到极致。总而言之,下阕的音乐显明了其文字的语气并且落实了诗人自述性层面的悲怀。
另一首明确为“慢”体裁的姜夔原创歌曲是《长亭怨慢》,同寄中吕宫之调,此歌曲中的音乐确认并且深化了文字中的情感。其词序如下,并原文与其音乐: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温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15]
与“慢曲”体裁声贵曼延的风格一致,此词的语言尤其疏散,多用助词、口语以及重复。例如,三字短语如“谁得似”、“不会得”和“怎忘得”都带入了作副词讲本身无甚意义的“得”字。此虚字本不必要,只为文本略添一份完成时态或者关乎能否达成某事的语气,而不属于书面语或文言。类似的还有“第一是”和“算空有”之流的口语三字短语,它们在不扩充诗歌内容的原则上延长了语句。另外,重复的用语诸如“长亭树,树若”和“不见,只见”亦暂且按停了表意的进度,却无缝拼接起上下句来。与古文惜字如金的传统恰巧相反,这首“慢词”之滥觞突出体现了此体裁对“慢”(速度)和“曼”(节奏)的强调。以上三种修辞的音乐重要性在于其为附加的节拍和延展的旋律提供了歌词基础。
得益于“慢曲”的体裁优势,《长亭怨》具有一系列强化抒情效果的动人乐句。不必见怪,姜夔在起笔时习惯性地压抑“深情”,仅仅描述了多树之地的时节更替。然而,“枝头香絮”伴随着一个纯四度的下行音阶,比拟了絮落动态的同时,还带有一丝惆怅。又鉴于“深”字落在低音E上,这第一句的行进方式大概意味着姜夔在这首歌曲里倾向于将音乐高度平行地施加在文字上。下一句旋律中的装饰音(音高旁的附加谱字)点缀着“萦回”与“向何许”之措辞,印证了这种倾向。其后,“树”字在三四句头尾的重复,如上文所言,对文字和音乐的衔接咸具重要性,而两个“树”字被分配了同样的音符。不用装饰音谱字和延长音谱字亦加强了这种有意为之的连贯性。可以说,姜夔对三四句的“不顿而衔”(不似前二句皆以延长音结尾)意在一气呵成地倾出对柳(“谁得似长亭树”以至“青青如此”)之完整评叹。尤其在如此一首“慢曲”中,这些音乐上的手脚十分惹眼,并能将诗歌的逻辑和盘托出。
此外,“长亭怨”的另一重要修辞技巧是性别视角的来回切换,这种切换为音乐所重申。下阕以游子的视角开端,自舟回眺情人所居,渐渐“望高城不见。”紧随男性视角之后,“韦郎去也”的典故遽然由女性视角陈述,似蒙太奇手法一般转入香闺。女式抒情带入到第三句“第一是早早归来”云云,思怨昭然。以此带回上阕去看,“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必为映入江畔闺轩之景,而“向何许”亦问自此妇之口。更加隐晦的是,“阅人多矣”来自于《左传》中女性语典,此句(上阕第三句)或属女性视角之延续。其余文字皆无显著性别性,“香絮”、“门户”之象,“不会得青青如此”之叹,“难剪离愁千缕”之怨,通属双方共著。
使这种视角切换更有趣的是姜夔的音乐。稍观下阕头两句(“日暮”至“玉环分付”)旁谱可见,明确的男句“望高城不见”云云无任何附加符号,而女句“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几乎处处有装饰音和延长音的谱字。若以这种格局(女句文字之音谱多附加谱字,男句反之)检验全诗,某些句节复能另作诠释。上阕第三句之问“谁得似长亭树”当以“女声”演唱;这可理解为思妇自比无情之长亭柳树(词中次句议之)。然而,此议论本身(“树若有情时”云云)近乎以“男声”唱成,只是句中有两处延长谱字。此处似游子心中承认离别对于此妇之难为情。类似地,下阕第三句(“第一是早早归来”云云)亦含有这种“言连声转”的现象。作为女方诉求之明言,文本“玉环分付”(以强烈的“女声”谱字唱出)看似其本人发声。而整句总体上是回避附加谱字的“男声”旋律,明显创造出间接引语的效果;这份诉求可以诠释成游子的一段思忆,其自责未能回归情人身边。总之,《长亭怨》音乐展示出来的性别视角反衬为此诗之抒情格局平添了一番风情。
“梅”之套曲
有时,姜夔于原创作品中突出音乐美甚于字面抒情,而此时其词则愈发婉约而终究深邃。证在《暗香》和《疏影》两作,二者互成套曲,从宫调上、拍数上甚至旋律上多有相偶。此二作或属“慢曲”体裁,毕竟与本文之前分析的两首“慢曲”一样皆为两阕各四句结构,而且张炎对“慢曲”的格式是此般归纳。[16]其创作上对音乐的强调见于两词之前共用的小序: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17],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序中仅着“搜简索句”四字以言其行文,而姜夔更在意词友范成大如何喜爱此作,如何使之奏唱于前。行文往往含蓄的姜夔此番却毫不掩饰对自己音乐的彪炳;小序特记范成大,其所欲打动之人,对二曲“谐婉”之盛赞。二词原文及译谱如下:
此套曲之特色在于融哀辞于清越之音声。概括言之,两词每阕皆以活泼明快的大三度音程作为头尾二句的主要色彩,而其居中两句则以小调元素和乐句反差带来一种思索、犹豫般的氛围。尤其是各阕第二句共用一段标志性的忧伤旋律,使两词在整体清越雅致的语气之间透出一丝丝哀愁。应淡雅的梅花为其主题,两词音乐抒情格调恰如其标题所言:范成大亲点,“暗”与“疏”二字既是梅树的品质,又是歌曲的风格。暂按声文细节对应不表,此处先分析各诗文本上的抒情结构。
总是要恋爱
总是要结婚
总是要组建家庭
爱情是多么迷人
又是多么美丽
爱情让二人走到一起
幸福结婚和建立家庭
生儿育女和培育子女
结婚是实体的组合
二个人必须一起生活
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最小单位
负责家庭生活的安排
爱情的结合
家庭的组合
组织得成功
是幸福的源泉
组织不成功
带来痛苦和离婚
结婚是自由的
需要一纸政府证明
离婚也是自由的
需要一纸政府证明
结婚了
成年人的幸福象征
离婚了
也可以无忧无虑重新来过
人啊,男人女人
结婚有法律保护
离婚有法律依据
原结婚的人们
永远不要离婚
愿生活着的夫妻们啊
传承人类生活的美好
生命短暂
再见,好运。
又在不经意间遇见你了/我可以没用的开心好久的/只是不知道下一次我要等多久。
只想知道你的唇/在我走后/着离别时的那一刻热切...
昨天,遇上你,然后爱上你
今天,爱你
明天,以及明天的明天,还会爱着你。
有时候你是我的保护神/有时候我是你的休息站/我们就这么、聚了又散
一年多了,我再也没在谁面前哭过
也没有人知道我爱哭了
在你走了一年多后
我偷偷看着你/你没有看我/我依然看着你
霜染青丝,情思不绝
婉兮美人,惶惶我心!
愿携柔荑,白首不离!
游荡在你的城市、你的楼下
卑微的我,没有请柬的来客
只想偷看你一眼去错过返程的火车
给你的生日礼物是一角钱
一分问候 一分喜欢 一分等待 一分想念 一分祝福 一分思恋 一份痴迷 一分不安 一分陪伴
还有一分做零花钱
起风了,不过花还会开?
对不对。
这是专门用来道歉的`,了,日子太毒了。
即使时过境迁,即使沧海桑田,
你依然是我致命的弱点,
依旧是我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
我变成了福尔摩斯/自从遇见了你/不放过任何你可能在意我的蛛丝马迹
我是千里的马/你是双飞的翼/相伴过天涯,却越不过沧海.
明月不归沉碧海
免教生死作相思
可是我会一直想起你到老到死永志不忘
夜 睡了
迷蒙的远山与云端掠过的馥郁的香气
曾是何人黯然思念的叹息
舍不得落笔/因为字里行间/全是你
我愿看你剑走偏锋,傲视天下
我愿看你英雄迟暮,老当益壮
而我一直在这里,不曾离去
日子太短,思念太长。
事情太多,见你太少。
千言万语,说不出口。哎……
你知道的/爱上一个人不容易/所以我不会放弃
我之所以会生下来,原因很多,
但我为什么要活下去,理由只有一个,
就是你正牵着我的左手。
我心里只容得下一个人/认识你之后/我是谁
落叶归根,我总是要回去的。
找个庸俗的女子,在庸俗的地方,庸俗地活一辈子。
爱情,只是年轻时的事了
do{
echo“I love you”;
}while($is_loveyou_forever)
我从西区回蓝田
要绕食堂大半圈
或许可以看见刚从丹青走出的你
老婆,昨晚没有梦到你呢~
想你的365天里
还会有这样的一天么
以前我骑车时快如闪电
现在我骑车如蜗牛般慢
只是为了能多看你一眼
既然遇上了就不能放弃
要大声说
我爱你
如飞蛾扑火/焚化自己为祭奠/为此爱
白鸢殷勤折双翼,
血洒纯白展情怀,
爱至此,情何以堪?
我的世界因为你的出现而不再暗淡
是你燃起了我心中的火焰
让我沿着爱的桥梁一步步向你靠近
热情的太阳是我迷恋你的天气
阴沉的乌云是我挂念你的心情
绚丽的彩虹是我爱你的痕迹
爱你,是疼爱,是守候,是共同的约定。
我们的爱是文字,是话语,却胜过了长相厮守的行动。
如果未来上帝做主,今生的分离当是来世的序曲。
多想在人群中再遇到你
我将对你微笑
然后转身离去
其实,我一直在你身后
只是,我在背光处
月光下的你,感觉不到我
我在暗处
你能感觉到我吗
我的他?
我醉与不醉是在你们的眼里,
我醒与不醒却是在我的心里,
只是醉也想你醒也想你
孤独是心的猎手
我就象一个懦弱的猎人
花开花落,人生无常。
临风暧殇,汍澜而泣?不怨命运多舛,不恨凄风苦雨。
梦美破晓玉乱琼碎,她的美可望不可即。劳燕分飞忆往昔尽相欢娱,破镜重圆物是人非难挥逢时相思泪。
雨打芭蕉屋内灯蒙眬,妆台前泪流美人正梳妆。前帖红,后扎髻,胭脂淡抹手拭绢,秀发垂地三尺长,明眼秋水润,弯眉画若远山青;莲萼脸,樱桃唇,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一步行两步停,拄门眼望庭前路,荆棘荒草枯,无限思绪风中落。
年轻貌美已为故,而今不堪回首间。酒中醉来有生死,误入藕花头难回,鸥鹭拍翅湖上惊,可惜可叹又可怜。
寻觅冷清凄惨戚,雁过伤心旧相识,黄花堆积谁堪摘,独守空窗到黄昏。梧桐细雨点点滴,愁字当头无奈何。
风尘欲语泪先流,双溪春好拟轻舟。云中锦书何曾来,花自飘零水自流。月满西楼雁回时,相思闲愁难消除。
离怀别苦多少事,把酒黄昏东篱后。暗香盈袖销魂处,西风卷帘黄花瘦。千万遍《阳关》奏,凤凰台上箫声咽。
星河仍转帘幕垂,情怀不似旧家时。瞬间言语字字情,此情唯有易安知,寄予明月结情愫,梦里相约唯君知。
今生得偶与明诚,从不悔来永不怨。多感善愁时常有,情比金坚心不移。金兵南下天下乱,家破人散夫亡去。
一、知人论世, 分析形象
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 从而揣摩诗人的心境。如:杜甫的七言律诗《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要鉴赏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目的上来把握其形象。
1. 从作者的人生境遇上看:
杜甫生活的时代, 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 他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经历了“安史之乱”, 35岁是他人生的分水岭。35岁以前, 他漫游于江浙一带。35岁以后, 他来到了长安, 屡次托人荐举, 谋求官职, 花了近十年的时间, 才得到了一个掌管兵器盔甲的小官。可是, 好景不长, 同年就发生了“安史之乱”, 他被叛军所俘, 两年之后, 才脱身逃出, 困居长安整整十年。“安史之乱”之后, 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深切地了解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 所以, 他对广大人民十分同情, 对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无比憎恨。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伟大诗人。
2. 从诗歌创作的目的上看:
这是一首作者劝告吴郎的抒情诗。杜甫的草堂前有几棵枣树, 西邻的一个寡妇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了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了篱笆。无奈之下,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 而杜甫对此便写了这首诗劝告吴郎。由此,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位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生活疾苦, 极力反对和批判战争的爱国爱民的诗人形象。
二、紧扣关键字词, 揣摩诗人心境
诗词中的关键字词, 主要指描写人物言行情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在鉴赏诗歌时, 如能准确找出并抓住这些词语, 对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和很好的提示作用。
如:杜甫《又呈吴郎》中的关键词有“任”、“亲”等。“堂前扑枣任西邻”中的“任”有“放任、任意、随意、随便”之意。在此, 写出了诗人过去对待老妇人打枣的态度, 也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良好心境。从诗的第二句“无食无儿一妇人”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所想:“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 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同情、关心、体谅之情可见一斑。“只缘恐惧转须亲”中“亲”有“亲善、亲和、亲近”之意。这位老妇人正是因为打枣时怀着一种恐惧的心理, 所以, 我们不但不应该来干涉, 反而还要表示亲善。由此看来, 从诗中的“任”、“亲”这些描写人物情态、心理的关键词, 同样可以体现出作者的心境、情感和形象。
三、借助典故, 认识作者
用典, 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和情感, 抒情言志, 表明心迹。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 深刻理解典故的含义, 就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生紫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咏叹爱情与感伤身世的名篇, 全诗四联, 中间两联皆巧用典故。颔联用“庄生梦蝶”的典故暗喻自己一生政治上的远大抱负, 爱情上的美好思想, 都已成为过眼云烟, 宛如做了一场短暂的春梦。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自己的沉沦不偶, 伤逝悼亡之痛, 以此聊泄心头的骚愤与伤感。颈联用“沧海遗珠”的典故暗喻自己虽处清时, 然珠藏海底, 不为时用, 加之爱妻亡故, 形单影只, 自然不免有“沧海遗珠”之叹。用“蓝田良玉”的典故暗喻自己才调无伦, 却遭埋没。诗中, 作者不直抒胸臆, 而是借助于这些典故来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让读者去想象揣摩, 从而收到发人深思, 经久玩味的效果, 这正是引用典故所创造的含蓄美。因此, 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又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 是为亡国之音。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 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 而统治者不以国事为主, 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借此发挥, 表面是讽刺歌女, 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统治阶级。这就是诗人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 而自己又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而不便畅所欲言, 所以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 以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秋晚登古城
初唐·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1)此诗中间三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第二联的“集”和“惊”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有人说“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与两百余年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做一些赏析。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幽州夜饮
张 悦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这首诗前三联抒情有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请写出这个过程。
(2)沈德潜认为此诗最后一联是说感激皇上的派遣,以在边地作将为乐、为荣,并认为“远臣宜作是想”。你同意这种理解吗?为什么?
3.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①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②。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③
之子期宿来④,孤琴候萝径⑤。
注释: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指僧舍。丁大:丁凤,大是指其排行第一。 ②壑:山谷。倏(shū):突然。暝:昏暗。 ③烟鸟:幕烟中的归鸟。 ④之子:这个人,指丁大。宿:过夜。 ⑤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
(1)诗的前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等候朋友,前六句却丝毫没有写候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析。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浣纱女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1)这首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前两句简洁而又形象,请分析。
(2)这首诗的三、四句仍然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但却另辟蹊径。请分析三、四句是如何赞美的,有什么好处?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醉后赠张旭
高 适
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1)本诗首联是写谁的?用了什么方法?请加以分析。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入了我的卧室,我用力的将双眼给强行睁开,洗刷穿戴好后,又将爸爸从睡梦中叫起。
一切准备完毕!我和爸爸手中拿满了东西:羽毛球拍、羽毛球、毽子。我们来到了操场后方,只见已经有许多人早早的开始锻炼了。于是,我与爸爸做了两圈,当作热身运动。
之后,我与爸爸之间的二人羽毛球赛开始了!我用力的将球排除,但我的能力微弱,对我爸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只见爸爸就那么随意一挥,我的球就又飞了回来,我用力的跳起,使劲的一派,都能听到风“哗哗”的声音了!可是,我站了半天没有看见爸爸动弹,球也不知所踪,我只得东张张,西望望,怎么样都看不到球的影子,正巧,我顺势往后一退,感觉好像踩到了是那么东西,低头一看,正是我在苦苦寻找的球,我的脸上顿时落下了三根长长的黑线。只得无奈地说:没事哈!“边说还便用手整了整被踩得不像样了的`羽毛,之后的几个回合,羽毛球一直在半空中摇摇摆摆,值得对着自己的杰作干笑了两声。几个回合下来,我便被爸爸打得落花流水。我编织的拿出自己的压轴戏,比踢毽子,果真,最后爸爸输的是一败涂地啊。
——题记
喜怒哀乐,人固有之常情。世间万象,异彩之纷呈--
翻开历史的书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看到了古闲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荆轲刺杀秦王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反”情景,让我看到生命的悲壮!透过历史的滚滚烽烟,我仿佛又回到到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巨鹿一战中则尽显本能,可鸿门宴后,却落了个乌江自刎的结局,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豪迈与悲壮!
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然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屈原的最好评价。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农历端午,龙舟竞渡,粽子飘香,苍艾滴翠,《离骚》中昭然显露之国魂,已然成了我心中之风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大济苍生”的陶渊明,辞官回乡过了20多年的贫困生活。可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 田园诗人”之称。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陶渊明和李白的诗歌,直接影响到后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生短暂,他们的身影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消逝,可他们的精神却成了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8月15日,我随邢周报小记者跟随特警叔叔去了解他们的工作。
排好队后,就开始今天的活动喽!
我们先去四楼参观了特警叔叔们的宿舍,他们叠的被子全都是“标准形的豆腐块”,看看他们的被子,再想想我们平常叠的被子,不是“馒头”,就是“花卷”,真是天壤之别啊!接着我们去操场看了特警叔叔的训练表演,让我大开眼界,真是从来没有见过,从这场表演可以看的出来,“台上一分功,台下十年功”啊!最让我敬佩的就是,木棒打在身上,木棒就断了,特警叔叔竟丝毫不觉得疼,真是太伟大了!然后,我们去了解了许多枪支,有弓弩,狙击枪,网枪等……
特警——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线,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却不喊苦,不喊累,不喊热,我们穿着短袖在太阳底下晒着觉得要烤化似的,更何况他们要穿着长袖在太阳底下烤着,特警真伟大!
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就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在我心中,特警就是祖国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你瞧,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正在无助时一位少女连忙跑过来扶起她并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小孩子愁眉苦脸的面容立刻开朗起来,又蹦蹦跳跳地玩耍了。
你看,一对年迈的老夫妻正相随在广场上散步。他们脸上挂着祥和的微笑,洋溢着夕阳无限好的温馨。看这对曾经相懦以沫的老人正牵手走过人生安详晚年的浪漫,多美啊!
再看那儿,一群年轻的阿姨在动听的音乐声中跳着优美的广场舞,连旁边的一群小孩也被她们的音乐带动起来,跳得还真像呢……
【最美抒情诗】推荐阅读:
写景抒情诗鉴赏专题05-25
借景抒情诗自己写06-10
普希金抒情诗06-15
西方抒情诗理论的演变10-28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10-13
最美教师竞选演讲 最美教师发言稿10-06
寻找-抒情作文05-27
奶奶抒情诗歌06-16
抒情诗词06-20
母校-抒情随笔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