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推荐12篇)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1

冯红梅

本文对目前小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自控性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作了深入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并提出要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特进行本次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2年4月

二、调查对象:我校中年级学生

三、调查的背景

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学改革中,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进入21世纪,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对“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便在更宽的广度和更高的深度上全面展开。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就是突出的一例。余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有三个基本特征:自主性、独立性、自控性。然而,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教育实施的依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有一个由他主到自主的过程。那么,小学生在低、中、高年级自学能力构成上显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四、调查的意义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2

一、掌握认知规律, 使学生乐学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得了解他们的一些认知规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笼统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 他们已初步学会对事物属性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 同时, 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 已初步具备了信息收集、社会调查等较复杂的自学能力。因此, 小学高年级是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年段, 这也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把握教材特征, 使学生能学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现行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的教学内容,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大致可分为概念 (包括几何知识) 、计算、解决问题三类。计算和解决问题大都是后继学习的内容, 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容易就能实现知识的重组, 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因此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学习非常适合于自学。

三、指导自学方法, 使学生会学

1. 新授前:

有效预习。预习是指课前学生或自主学习教材, 初步了解所学知识, 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课件, 准备课上运用。强调课前预习, 把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前移, 把容易的问题前移, 学生能够看书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 课前自己通过看书就解决了, 在课前看书的时候学生会认真思考, 这样慢慢地就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课前预习, 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主动的、自觉的、认真的自学。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 坚持在开学前为学生布置“有意义的寒 (暑) 假作业”, 通过开放的校园网络, 向学生提供新学期的学习提纲, 要求学生提前自学。如寒暑假期间, 每周一次发布“假期自学指导”, 其中“本周学习内容”和“要点分析”栏目帮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 “典型例题”、“模拟试题”栏目则启发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尝试练习, 在自我阅读、理解、练习的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而且培养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 更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新授中:

自主研讨。自学离不开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就必须有思考与质疑。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并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如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 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却提出:“只能是长方形吗”?一问引起了大家兴趣。学生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 边观察边思考, 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如果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 侧面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一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 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讨论, 得到同一计算公式:底面周长乘高。

通过自学讨论,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 已经初步弄懂学会, 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梳理和巩固即可;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讨论, 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对症下药,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 新授后:

自主归纳和复习。通常, 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下学期后, 面临的复习任务非常繁重, 光是数学教材就有整整半册的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所有知识的归纳和复习, 若此时还是采取传统的大量的机械操练为主的复习方式, 显然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此时若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使某些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 薄弱环节得以巩固, 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形成知识网络和“板块”, 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下, 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从整体上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 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而且从中掌握了系统梳理等方法,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3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就成了中年级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因材施教:自学能力培养的原则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大多数是九十岁,通过两年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接受的程度又不尽相同。中年级在小学生涯中是过渡年级,语文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中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逐渐养成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为使自学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这点做得非常到位,许多教师在做备课工作时,教案中都会加入学情分析这一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分析,设计有本班特色的教学过程。

差别总是存在的,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各不相同。教师要依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懂得“解剖麻雀”,使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

二、激发兴趣:自学能力培养的前提

中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是语文自学能力不强。如果教师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等于触发了学生的自学动机。

1.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贴近他们生活的导入方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暑假刚刚过去,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哪玩了?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讲自己暑假的经历、收获。两个学生讲完后我说:“有个和你们同龄的小朋友叫聪聪,他暑假中和爸爸去青岛旅游了,他旅游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由于刚开学,学生对暑假中的经历印象较深,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旅游、游玩特别“有话说”。

2.多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教师常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教育学生。学生在课堂或课外有了好的表现,教师要及时表扬,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鼓励,特别是一些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如果他们某一方面做得很好,例如,他们课后预习非常认真,就应该及时在课堂上给予表扬,让他们成为全班的榜样,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

3.组织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进入三年级,习作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难免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在讲授基本格式以及规范要求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多参与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课外活动,例如,课外阅读以及社会实践。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文章以及好词佳句,让学生学习好的文章需要些什么。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丰富阅历,了解习作需要学生学习观察生活,留意身边的小事,懂得好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

三、循序渐进:自学能力培养的保证

中年级是小学生涯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逐渐养成的重要过渡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学方法的重要前提,要把学习方法转化成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实践,然后转变为自己的学习习惯,最后成为自己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学方法——课前预习

预习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前提。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大多具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针对三年级学生,教学中我一般要求学生预习完成“浏览课文,识生字词,生字扩词,细读课文”四项工作。

(1)浏览课文。学生第一遍读课文,先给课文标出小节,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体裁以及课文主要在讲什么。

(2)识生字词。学生第二遍读课文,读完后用直尺和铅笔在文中用直线划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利用课后生字拼音读一读,取部首,分析字形结构帮助记忆,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3)生字扩词。给课后的生字查字典组词,并写下来,并读一读,这样也增加了词汇量。

(4)细读课文。要求学生读3到5遍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把不懂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2.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有很多,根据三年级的学习情况,我经常会用到以下几种:

(1)读书找关键词,能表示文章大意的关键词,让学生从关键词中深化全文思想。

(2)读书有针对性的强调,读书特别是朗读要做到抑扬顿挫,读到有特别含义的,能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尤其要强调。

(3)笔尺圈画重要信息。经常在上第二课时我会带领学生在品析文章的过程中拿出直尺和铅笔圈画重点字词或句子。例如,用空心小圈表示难理解的词语,直线表示难理解的句子,波浪线表示写得好的句子等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养成了自己圈画的习惯,这样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每一环节的教学中,对学生耐心培养、严格训练,做到持之以恒。例如,为了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我要求学生课上直尺和铅笔齐放右上角,教师讲解时有重要语句被强调,学生要及时利用直尺和铅笔划出来,然后比一比谁拿笔又快又准时。这样学生上课很少有机会开小差或说话,都全神贯注地听教师的一字一句。

总之,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应该遵循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学信心,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4

北展小学李和亭

一.问题的提出

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成功的写作实践和作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而当前的作文修改存在许多弊端:(1)教师重写前指导,轻改前指导。(2)教师重自己修改,轻学生自改和互评。(3)教师重对学生的作文作结论性修改,轻修改时的点拨及信息反馈。(4)教师重修改的结果,轻修改的过程及评价。(6)教师重作文修改本身,轻修改过程中师生情感沟通及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提出来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的课题方案。构建了“自改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多元化评改作文评改方式。

二.课题研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又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尤其是当堂修改,在交作文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但面对作文评价,语文教师常常感觉到付出许多,效果欠佳。分析各种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作文评价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在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开展评价。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研究中,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加强交往,体验成功。作文评价中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并存。我们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仅仅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更强调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激励的良好安全心理环境,使学生在互评中,自我反省自己的作文,提高自省能力,在互评中学会欣赏、激励和交流,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写作水平。让评改成为学生的一种习作方式和一种习作习惯。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学生读中修改,学中评改,同桌互改,自己二度习作修改,让学生要成为自己习作的第一个读者。学生拥有习作的话语发表权。学生的习作有自己的读者。让习作的评改在反复多元的实践中习得。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语文教学系统理论认为:批改应该是学生的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批改作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作文评价能力,把批改的标准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会大大促进构思与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这些标准实际上也是写作的重点要求,学生明确了要求,学有方向,就会更好地实行自我调控,也就达到了以改促写的目的。

3、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具有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愿望。如果创设互批互改、师生共评的氛围,就能以此激发学生评文改文的热情,使他们的习作认识不断深化。

4、从教学系统控制论来看,是运用反馈的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节系统活动的方法。根据学生写作的结果,在自我反馈(自我评定)的基础上自我强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度写作,还可以通过同学、教师的批改让学生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培养其自评、互评及作品赏析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第二、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四.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多元化、交互式批改法,就是学生写完作文后,学生自己批,同桌批,小组合作批,家长协助批等等,最后,教师重点批,写总结评语.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给那些觉得不会评价的学生或家长一个大概模式.如自评:

1、写这篇作文用了多长时间。

2、你认为写得最顺的是哪一部分。

3、用一句话谈谈写完这篇作文的感受等等。

小组评、家长评:

1、写出本文的一个优点。

2、写出本文的一个缺点。

这样任何学生和家长都不至于无话可说,至于同学间互评,可以采用一对一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是指每两个学生一组互相批,此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但对某些作文底子较差的同学有一定困难.因此,也可以采用小组互批的方式,如4-5个人一组,选一位组长,组员量力而行,各司其职.如可以一个人找错字和病句,一个人看中心和材料,一个看语言找亮点,大家交流讨论,然后由组长综合写出评语,最后由老师在学生的作文中用文字或符号表达自己的意见,作文发回去后,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做出反应,并通过文字转达给教师,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不间断的文字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并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研究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爱好,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六.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爱好,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七、课题研究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

九.课题实施步骤及研究过程

按照实施方案,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为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实验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通过图书、计算机网络了解国内外关于习作批改模式的运用情况,形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假设,并对课题全面论证。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为课题实践阶段,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师生对习作批改的态度以及学生习作质量基本情况,对高年级学生习作批改情况及效果进行摸底调查,并作出理论数据分析。通过实验,了解几种习作评价模式在小学习作评改中的实施情况,积累原始数据和调查资料,边调查、边实施、边修改,逐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为结题评估阶段,汇总各阶段研究报告,收集各小专题研究的原始材料,系统处理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得的材料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践检验,得出结论,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最后申请结题,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运用实验研究成果。

十.实验结果分析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学校教研室的具体指导的帮助下,我们对作文自改互评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逐步沿着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验课效果来看,学生已经越来越适应和认可这种互评方式,实验课的效果也日趋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上次比较如下表:

对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对比

从上表两次问卷调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对作文自改互评的认可,并正在越来越适应这种方式。

(二)从实际评价效果来看,作文互批互评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教研组对期中测验的作文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对比得出结果如下表:

期中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计表

说明:作文总分均为30分。

以上对比可以得出:作文互批互评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十一.问题探讨

课题实验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就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对于习作评改更是缺乏信心和兴趣,怎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习作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5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结合学校实验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人在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进行了尝试指导,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浅谈自己是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

(一)要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是一个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要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它会对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以后自己各方面的学习很有好处。

(二)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就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我指导学生多读读学习的内容,如例题、概念等,认真填写我设计的《预习卡片》,不同的学习内容出示不同的预习方法。始终把预习的重点放在“例题的初步学习”和“概念的背诵”方面;其次是“我会做练习”及“练习题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疑难问题提出来”,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疑难,鼓励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一步探究,学习就有目的性了。

(三)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作出简单的优、良、合格、需努力的评价。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探究、相互学习、互相纠正的过程。

(四)课前预习的展示不可忽略。展示也要效果,展示也讲方法。起初,学生的展示只是读预习卡片,慢慢地,通过指导,发展到学生

可以分析性地、探究性地进行展示,这个同学或小组展示后,其他同学或小组可以对比性地、补充性地展示,现在还会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课前预习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前预习的效果好,预习展示的效果好,就会省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学习技能有所加强。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6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7

一、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是基础,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对学习内容有初步了解, 并此基础上发现问题, 再利用阅读抓住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 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因此, 阅读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中数学中, 数学课堂涉及到不少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 这些通常要求学生先进行阅读理解。也就是说,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初步把握以上内容的大意, 并借助关键内容的标记分析, 从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 阅读能力的培养, 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尤其是在文字叙述较长的题目中, 学生要借助耐心细致的阅读, 才能读懂题目的中心思想, 尤其是各个小问题之间的层次, 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逐步对问题进行解答, 从而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总而言之, 学生自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重点,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二、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措施及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 在课堂刚开始时, 教师要考虑自学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 尤其是对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进行阅读, 而且每个人都要拿出一张, 对自学阅读中的收获和碰到问题进行记录。教师应当控制学生自学阅读的时间, 一般在五到十分钟左右, 然后要求学生同桌或者前后位之间进行讨论, 教师再随机选取同学, 询问其阅读后的体会和问题, 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从而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时, 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并且对坐标表示方法形成初步印象, 然后随机选取学生, 要求他阐述该基本定理的含义。在此过程中, 并不要求学生背诵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自学后对定理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 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关键。涉及到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教学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函数奇偶性的学习上, 学生在对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及判定方法进行阅读后, 将会遇到如何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这个时候, 由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有限, 尤其是不能掌握奇偶性的技巧, 所以无法完成数学课堂中自学学习的任务。在此情况下, 教师应当进行数学结合思想和方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画出函数在坐标系上的图像, 并借助于图形特征来轻松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在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重要保障。借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对相关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演练,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再次, 在数学课堂中,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质量是其自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结合学过的知识的来解决问题, 更要引导学生阅读问题, 掌握阅读问题的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解题的正确率。比如, 在阅读选择题中,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题目的表面含义, 更要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 分清问题中的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 尤其是待证明部分和不需要证明的部分, 由于数学题目经常包含几个小问题,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孤立地解题, 因此,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小问题之间的关联系和内在逻辑性, 从而了解命题人的思路, 进而快速、正确地解决问题, 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与改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帮助不少学生取得了进步。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若干问题, 比如在课前十分钟的自学阅读中, 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往往没有进行精读和细读。对此, 笔者认为, 教师在课前预习时, 应当制定出更加详细的问题, 并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自学阅读后进行填写, 教师通过对学生回答情况的初步检查来掌握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并且督促学生加大自主学习的程度和深度, 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小波.“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上的应用[J].高中数理化, 2012 (8) .

[2]陈保柱.;高中数学“自学—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学习:中, 2012 (7) .

[3]茅红兵.;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3) .

[4]张济明.浅谈高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3) .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质疑 重点词句 课后思考 练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从而看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应侧重于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使学生能针对课文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训练目标,不同的特点和重难点等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也是让全体学生由主动学习和展现创造精神的过程。对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掌握一些初步的自学方法,因此,我就中年级的几种自学方法浅析一二。概括起来就是“三抓”。

一、抓质疑

学生能对课文产生疑问,并且能问到点子上,的确是一种长期训练出来的能力。平时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充分寻找有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从关键处入手质疑,从文中的矛盾词句进行质疑,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质疑,从插图中质疑。

(一)从课题入手质疑

不少文章题目即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只要抓住题目,巧妙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出开启课文的捷径。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先找出题眼“珍贵”,让学生自疑自问“教科书为什么珍贵”,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全文中找出体现教科书珍贵的地方,如学习条件艰苦,党中央的关心,张指导员用生命来保护教科书等,初步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再边读边悟“珍贵”包含的意义。再如读《晨读》可自问谁在晨读,他们怎样晨读,这也等于理清了课文重点,准确抓住了学习要点,为自学指明了目标。

(二)从关键处入手质疑

课文的关键处指的是情节的转变,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细致的描写,或一语双关的句子,含义深刻的段落,或课文的高潮,抓住这些地方,即可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如《做风车的故事》,关键处是牛顿的小风车摔坏了,他难受极了,却没有流一滴眼泪。“牛顿难受极了,为什么不流一滴眼泪?”顺着这个疑问,学生自读课文分析原因。

(三)对文中的矛盾词句进行质疑

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思维必须保持前后一致。而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却常常 “自相矛盾”。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矛盾问个为什么?例如,《草原》一文中“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句,可引导学生们质疑:“既然说是一碧千里,怎么会并不茫茫呢?”

(四)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质疑

有的文章蕴涵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中进行质疑,如《开国大典》一文中“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句话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荔枝》一文,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质疑:“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写荔枝;如果不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从插图入手质疑

中年级教材中看图学文占一定比重,看图与学文应紧密结合,看图学文一般是:先看图—再边学文边看图—学完文再看图这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初步感知内容;第二步是借图解文,深入学习内容;第三步是学文后再回到看图,从而使观察升华,感悟图画后面隐藏的情感、意图。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要揣摩、质疑,然后带问题读课文。如《师生情》中,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画后,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谁,在哪里,为什么冒雨来这里,他们在看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初步寻找问题答案,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重点词句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培养读读画画圈圈批批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结合上下文反复研读,圈圈画画,通过解读这些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自学任务。如《爱迪生》中,“爱迪生仍然顽强地做实验”,读到此句,大部分学生会提问“顽强”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全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爱迪生顽强”;再分组讨论——“顽强是什么意思”,学生会找到爱迪生从没上过学,家里穷,没有实验室,没有试验器具,可是他克服这一切苦难做实验;耳朵被打聋成了残疾人,他毫不放弃;他试制电灯时废寝忘食、坚持不懈,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写他的顽强,因此,顽强就是克服一切困难,不退缩,不让步坚持到底。通过这一句话这一个词,学生深入读懂了课文内容,感受了爱迪生的顽强精神。

三、抓课后思考练习

在中高年级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求教师首先提出自学目标,这时,大部分教师抓耳挠腮地到处下载资源,个别教师对自学目标提得过大过深,使学生无处着手,而有的教师提得过于简单,学生觉得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其实每课书后的练习,是这课的精髓,提示了脉络或重难点,有它独特的作用。不应仅仅供课后的练习或仅仅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之用,更应该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类这些思考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

例如,《瀑布》一课,学生自学时先仔细阅读书后思考练习,从中明确这课学习的重点目标:(1)瀑布是什么样子,由远及近观察有什么不同。(2)填写书后比喻句,理解比喻句的好处。(3)学习书后读读写写,理解其中加点的词语。学生这样归类之后,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学习活动,这样一节课,不用教师过多提问和布置学习任务,完全可由学生自设目标,自主学习。

总之,学生自学能力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讲说和方法指点之后,必须督促学生按照方法自学,多多自己动手练习,在大量阅读之后,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稳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学周刊,2012(13).

[2]刘玉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曾祥秀.教给方法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高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兵团职工大学学报,2000(4).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9

学 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姓

业建筑系1001班

学 号: 10403300124

名: 刘琼 我校学生消费状况与家庭承受能力的调查

报告

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系 1001班级 24号——刘琼

1.调查背景描述

读完一本《沉重的母爱》。作者在地处渭北的一个小县调查了一百一十户拥有大学生的贫困农民家庭,了解到他们家家都有一个用血和汗、甚至是生命和眼泪讲述而成的故事。这些全家年收入不足三千元的农户,每年要为一个子女上大学付出一万三四千元学费和生活费,更有甚者,有些家庭同时负担两个和三个乃至四个学生的费用。每个大学生的各种费用象一座座大山,压得这些背负青天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几乎到了绝境,家徒四壁,节衣缩食,甚至缺衣少食还要身负重债是这些家庭的普遍现状。为了孩子上学,这些大学生的农民父母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着各种苦力活,不少人有病不敢看,也有人卖血筹学费,累死在拉煤的板车旁。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身边的同学盲目花钱和攀比消费、借债消费、享乐消费、庸俗消费、消费浪费等实际情况我在湖南工业大学就此展开了该项调查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进而深入、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在校读书的不容易,并大力倡导“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光荣美德。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对象:我校在学校学生

3.调查时间 2011年10月28-31 4.调查方式:采用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80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71份)

5.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男生占43.67%,女生56.33%。家庭收入以1000-3000元为主占43.66%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基本情况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和消费情况

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以及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只有少数大学生是通过自己打工、兼职获取生活消费来源。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家庭经济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大学学费和生活消费都依赖于家庭。(详见表表: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 不过,从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都愿意参加勤工俭学,有83.9%的同学不同程度上做过兼职,其中有56.3%的同学把钱用作额外零花钱、23.54%同学用作减轻家庭负担,10.3%的同学用作完成自己的长久愿望,剩下的同学把它做其他用。从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集中在中间阶层,呈现出“橄榄型”分布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月均收入在500-1000元、1000-3000元之间的分别占24.6%和43.66%,共占整个样本的68.26%。就这样的家庭收入状况,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是极为有限的,这充分揭示了面对这种经济来源十分窘迫的状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月消费近一半人数在700-900元之间,但两头存在差距悬殊的现象,有少数的贫困生月消费在500元以下,但也有同学月消费在900元以上(具体见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每月的消费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

二.引起大学生经济紧张的因素

学生月均消费情况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学生每月消费结构中,较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消费是用于日常饮食,其次是交通/通讯和穿着,用于学习消费与娱乐消费不太多。(见表)学生消费结构情况注:本调查题涵括了手机、娱乐外形装扮花费,据了解,我校食堂的饭菜均在1.5-3.5元之间,女生每餐一般消费在4.5元左右,男生则一般消费在5-7元左右。按这种方式计算,大学生用在吃饭上面的花费将不超过360-500元。其余的钱大学生们用来做什么了?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存在追求时尚和盲目享受的错误倾向,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比如过多的移动电话消费、庆祝生日的聚餐、K歌、送礼等等。(详见表学生每月手机话费情况、学生每月娱乐外形装扮花费情况)关于大学生消费认知以及消费习惯的调查分析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消费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就会引导人们发生什么样的消费行为。不好的消费观念也许会引导人踏入歧途。统计表明,当自己月消费有盈余时,50.2%的大学生倾向于将余额用来作为下一个月的生活费,35.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余额存入银行,做长期投资,用于将来购买。

个人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体来看,我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主流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呈现如下特点:(1)在消费水平上趋于中等,但个体差别在拉大。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月均消费在400元左右,大多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持平。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城镇与农村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等的消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消费水平高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月均消费高居1000元以上,有的却在500元以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的却节衣缩食仍难以为继。这种上下近十余倍的消费悬殊,在目前情况下,对生活在同一集体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大学生在获取消费能力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对家庭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尽管有勤工俭学的愿望,但在面对寻找打工机会和处理学习与打工的矛盾关系时,仍缺乏勇气、自信和吃苦精神。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应该对大学生来说还应加强合理储蓄的观念。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2)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3)要养成的五种习惯

习惯一:记录财务情况。能够衡量就必然能够了解,能够了解就必然能够改变。如果没有持续的、有条理的、准确的记录,理财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开始理财计划之初,详细记录自己的收支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一份好的记录可以使您:

1、衡量所处的经济地位———这是制定一份合理的理财计划的基础

2、有效改变现在的理财行为

3、衡量接近目标所取得的进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好财务记录,还必须建立一个档案,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入情况、净资产、花销以及负债

习惯二:明确价值观和经济目标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可以确立经济目标,使之清楚、明确、真实、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缺少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便无法做出正确的预算;没有足够的理由约束自己,也就不能达到你所期望的2年、20年甚至是40年后的目标

习惯三:确定净资产

一旦经济记录做好了,那么算出净资产就很容易了———这也是大多数理财专家计算财富的方式。为什么一定要算出净资产呢?因为只有清楚每年的净资产,才会掌握自己又朝目标前进了多少

习惯四:了解收入及花销

很少有人清楚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没有这些基本信息,就很难制定预算,并以此合理安排钱财的使用,搞不清楚什么地方该花钱,也就不能在花费上做出合理的改变

习惯五:制定预算,并参照实施

财富并不是指挣了多少,而是指还有多少。听起来,做预算不但枯燥,烦琐,而且好像太做作了,但是通过预算可以在日常花费的点滴中发现到大笔款项的去向。并且,一份具体的预算,对我们实现理财目标很有好处

2.加强思想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从思想上认识到赚钱不易及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此外,学生社团可以举办“去贫困地区爱心支教”、等活动,使同学认识到不应该奢侈浪费及赚钱的不易,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3.对于社会而言,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 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环境熏陶渐染所形成的,只要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里,将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4.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应该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的原则,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5.加强家庭教育,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家庭及个人的消费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养成要有良好的消费习惯的意识。其次,家长可以适当参与,在养成消费习惯的初期根据孩子的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制定消费标准和消费计划,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总结:此次调查,对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让我知道一个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该有合理的消费习惯,并且要学会理解家长、珍惜学习机我们要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附录表格

文献:[1]《沉重的母爱》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10

一、课前预习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配合,促成互相影响的基础。我曾在班级中调查,很多学生在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文,即使有“预习”也只是象征性地看一遍课文,很少有学生再进一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预习时能从课文中搜取适当的感性知识,并产生一些对问题的粗浅看法,课堂教学中就有了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源泉,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上出现教师在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听得兴味索然的情形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做好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预习不应该只是学生的行为,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在正式上课前,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珍惜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充分利用课文前的预习提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类型和教学需要,适当地布置一些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指示学习方法,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有必要,还可以适时地上一些预习课。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记录下来,上课时可以拿出来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布置预习,学生实施预习到教师检查预习这个阶段,充分地感知课文。学生在预习、质疑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中心环节。

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上述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1、创设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认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在探索知识时,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因此,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创设一个心理宽松,具有亲和力的班级教学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气氛里,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有了发挥自我才能、发挥个性的空间,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读书。即便经过了课前预习的阶段,学生对课文也只是有了最初的印象,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实现主动学习,让教与学得到有机的统一,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在上课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说,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思维的起点,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能切入课文的要点,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摆在主体的位置上,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主动探求答案,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迈进,帮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重点、难点之上,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节课伊始,我都会用多媒体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齐读,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让学生带着体会作者感情的目标读书,读完书后谈感受,文章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学生就能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的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复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传统教学这种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教学模式的弊端已被人们所了解,作为指导教师如何上课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教学是过程与结论统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是统一的,但是只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必须转变以往在课堂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课堂上,我通常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交流、表达自己体验、感受和认知的机会,有品味、揣摩、鉴赏、运用语言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我的口里得到一个现成的、机械的结论,这个学生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实际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台上的表演活灵活现,讲台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笑作一团,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气氛特别活跃。因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4、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学习能力是指影响学习活动效率,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主动学习,还应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1、多动手,勤用圈点批注平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出一些经典的字、词、句,或在自己欣赏的文段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对文章的理解,让他们边动脑边读书,日积月累就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我让学生就小弗朗士前后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批注自己的感受。经过批注,学生能更加体会出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情感,从而体会他前后对先生态度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和文章内容,也就容易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多动脑,善于质疑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他们善疑好问的习惯。这些方法有: 从文章的题目中质疑。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圈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句式,小组讨论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在比较中质疑。将有比较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从而提高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安塞腰鼓》时,把它与《观舞记》比较,同样是写舞蹈的文章,二者在语言特点、给人感受上有何差异呢? 通过质疑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问题,并在接下来讨论环节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时间,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研究的习惯。

三、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外活动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主动学习。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到街头、超市、广场等地搜集广告语,学写广告语,或者对一些不规范用字的路牌、商标进行搜集,并提出改正方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欣赏一些优秀电影、电视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完《斑羚飞渡》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没有消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写观后感,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一次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议全校师生保护野生动物。在学习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时,可以带领学生踏春,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亲身体验春天的气息,这样既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高中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途径

自学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独立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竞争的需要。本文在分析自学能力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途径。

1.自学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的本领,自学能力是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探索、应用知识,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本领。数学自学能力是指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掌握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学习形成的一种技能。学生的自学能力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高度,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注定不能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意义

2.1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自身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2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学生的自学能力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能够发现问题,提出疑难,在课堂学习中把这些发现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增强了学习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2.3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解题过程充满了创造力。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3.高中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途径主要有:

3.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没有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学习兴趣的高低制约着学生自学能力水平。因此,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教师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等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和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再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集合与元素”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一位学生扮演一种数的角色,然后让学生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明确了集合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3.2培养基本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内容广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质疑讨论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建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高中数学概念多,内容广,应用强,缺乏必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让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弄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明确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标记难点和疑点,学会运用类比的方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概念、定理等。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质疑,积极讨论,归纳整理,积极应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如在“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学习后,指导学生结合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特点,画出它们的图象,结合图像从0<a<1和a>1两方面分析讨论,找出它们各自的性质及联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3突出主体地位,拓展自主应用的空间

“学数学,用数学”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主应用的空间,才能在应用数学的过程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才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已知数列{an}中,an+1=Sn-n+3,n∈N*,a1=2。求证:当n≥2,n∈N*时,{an-1}是等比数列。此题是一个基本的数列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必要的时候可以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学习,得出了解决方式。解:由题意知an+1=Sn-n+3an=Sn-1-(n-1)+3 (n≥2),所以an+1-an=an-1,所以an+1-1=2(an-1),所以{an-1}是从第二项起为公比等于2的等比数列。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琰.在概念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

[2]王春风.浅谈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我校中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篇12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英语阅读,预习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然而, 在我国中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听课比较盲目, 抓不住重点、难点等。激烈的分数竞争, 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能力差, 更别说自学能力了。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自学能力则是首要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

大多数农村普通高中的生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后留下来的, 出类拔萃者甚少, 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仅仅靠课堂45分钟来完成。长期以来, 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 忽视课前自学的重要性, 因而学生自学的能力几乎为零。环境缺乏学习语言的文化氛围, 加之农村学生的父母及周围人群的文化素质较低, 对学习, 特别是英语学习缺乏重视, 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因此, 提高农村普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刻不容缓。

一、如何培养

(一) 有阶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1. 适应期:

其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预习前, 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 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 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 课堂上释疑。

2. 半自主期:

在学生具有一定预习能力的基础上, 围绕着教材, 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 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 做好预习笔记, 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 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 课堂上某组主讲, 其他各组提问, 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 做到了有的放矢, 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3. 自主期:

“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 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 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 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 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 这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影响阅读速度, 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 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 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 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 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略读和详读) 。如:消遣类的小故事, 新闻类的读物, 语言结构比较简单, 只要知道内容大意即可, 就采用略读方法;如果要寻找某个具体的资料或信息, 或对材料从表层到深层进行理解, 就要详读。

2. 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 培养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 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

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在精读的基础上, 进行“量”的扩充, 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就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 学生必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越多, 词汇复现率越高, 对单词和词组就越熟悉, 阅读的速度就越快, 理解能力就越强, 进而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如何实施的方法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 是理论的实践形式。

1.在管理上, 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 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 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学, 小组竞争。在课堂内外注重启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在教学上, 以人为本、以情为线, 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 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主要采用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 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做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进行对比, 二是对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进行比较。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 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 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达到的效果

通过对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 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 主动参与教学, 成为课堂的主人。多数学生能自觉地通过查找资料、辞典等途径来解决疑难问题。一些原来上课不够专心, 不善于发问的学生, 也改变了学习态度, 他们爱思考, 爱发问。从学生群体的变化来看, 学生已由过去盲目地、被动地听课变为有目的、主动地参与教学工作。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大家讨论释疑,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考试为复习。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或互测, 可检测自己预习复习情况。而“试题汇编”是源于对学生自尊、取胜等心理机制的调动, 只要好试题就可以编入班级题库中。差生担心同学说自己的题出得没水平, 学习尖子担心回答不出差生出的题, 于是每一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已学知识的认真、全面、深入复习中, 以达到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复习的目的。

总之, 预习可以说是自学的演习, 阅读是预习能力的发展, 是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 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 从学会到会学, 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洗发露经典广告词下一篇:74感恩党歌颂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