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精选8篇)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篇1

在上学期去集宁学习期间一位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吴老师一节数学课,当时虽然听的是数学课但给我的触动很深,回来在放假时我又重温读了这本关于吴老师的书,其实我们不管读哪位名师的著作,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都是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辛勤的汗水,同样吴老师成功的背后也是她在30年教育生涯中辛勤的付出和求索,她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及对孩子深深的爱,真挚的情,最终成为学生和老师心中的好老师。

通过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共性策略:1.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2.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3.走进孩子的心灵。4.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5.教师要有真本事。6.教师要有人格魅力。特别是最后一条吴老师从品格魅力,情感魅力,学识魅力,形象魅力四个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心中的偶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士人品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自己的板书是否整齐规范,要求学生服装整洁,自己的服饰是否干净得体等等,用和学生在一起平凡的生活和不经意的小事去感染学生。

从听吴老师的课及看书中看到吴老师 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中发现知识。吴老师不仅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学生力量,所以,我们还要多学习,向吴老师学习,争取然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东胜区罕台润泽小学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篇2

一、名师引路:立足于真实教学情境的“主题式”调研

名师引路,即名师作为“明灯”为青年教师指路,也是名师化作“伊人”为青年教师释惑。吴正宪老师执教40余载,从专注于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教师发展为关注学生课堂体验和全面发展的特级教师,从一名出色的基层教师转变成如今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灵魂人物,境界和身份的变换让她深知一线教师的困惑。为了教师高品位的专业追求和职业幸福,吴正宪老师亲自走进基层上示范课,向基层教师讲述好吃又有营养的教学经验,甘愿做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领教师集体蓬勃发展。

1. 主题座谈,汲取价值

每次初到工作站的基地,团队成员的首要工作就是与基地的领导、教师就之前商议好的主题开展一场小型的洽谈会。会议并非只是走过场,而是要通过开会的形式近距离与一线教师接触,了解当地教师的实际困境,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更是要通过研讨会议传播工作室的研修理念,担负起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之责。在会议上,主持人还应向与会教师渗透新课程理念,并分享吴正宪老师专业成长经历的教育资源价值。

2. 置身“家”堂,了解需求

要想真正了解基层教师的内在需求,就必须深入一线家常式课堂,体验真实且生动的现场课,此为明察。只有在毫无文饰之效、给人温馨之感的朴实课堂情境中,观者和听者才能从授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一应一答中觅到端倪。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主题调研的大致思路,沿着在情境化课堂中归纳出的线索,识破并抓住“病灶”,依据具体基层学校的“病因”制订有针对性的“菜单式”研修方案。“菜单式”研修方案,即一对一专属研修计划,是团队教师经过明察暗访、仔细斟酌后才形成的校本性官方文件,构建上下双向循环系统的昌平园研修模式[2]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二、互动研修:以课例为载体的同伴研修

互动研修的关键是互动,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内核是研修,即研究课程、修习素养,以此提高教师技能,促进教师成长。互动作为团队研修的一种鲜明特质,它是对传统拜师学艺的一种突破,同时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更是对教师研修形式的一种创新。在名师的引领下,以课例为载体,教师作为同伴而展开的互动研修主要有双师同堂、同课异构和换位体验三种表现形式。

1. 双师同堂,识己构架

双师同堂,顾名思义,就是说教研员或优秀教师(下文统称名师)和山区青年教师(下文统称青年教师)在共同会诊、集体反思的基础上,一同重返课堂,名师以助教的形式就授课教师的困惑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为青年教师反思教学、纠正痼疾、完善自我埋下萌发的种子。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关于双师同堂构想的形成是以搁浅了大家习以为常的师徒结对子的教师培养方案为代价,由张铁道博士提出的“一个基于农村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比较性的同伴互动研修方案”。[2]双师同堂这种引导教师在课例比较中获得深刻体验的研修方式要经历四个环节。第一,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由青年教师遵循自己的意愿上一堂质朴而真实的课,这种原汁原味且弥漫着浓浓的生态气息的课堂教学最具研究价值;第二,教师集体以研修共同体的形式对青年教师的这节课进行探讨,帮助青年教师在集体会诊、共同备课的过程中逐渐重新认识自我和反思自我,使青年教师心存改变、满怀憧憬、寻求突破;第三,尤为重要的双师同堂,这是研修活动的精髓之所在,直接关系到青年教师能否在同伴、名师的引导下获得体验、建构意识、整合资源;第四,在双师同堂的课后研修团体再次对这节课进行现场的互动研讨活动,即二次反思,授课的青年教师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反复中渐进式地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2. 同课异构,翻案推新

同课异构是指团队教师在内容形式上讲授同一节课,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构想的课程理念却是迥然不同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基层教师成年累月照案复讲方式的一种推翻,不仅从侧面考验了教师的教学功底,也启迪了学生的创新。同课异构,简而言之,即用异法上同课。相同的教学内容之所以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全源于异校、异师、异生之故,不同的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大相径庭的办学条件,不同的教师拥有不一样的教学风格和素养积淀,不同的学生带有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千差万别的能力。课堂教学无论是从探究活动着手,还是从小组合作展开,虽方式略有不同,但目的殊途同归,皆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师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课堂。

3. 换位体验,读生明教

换位体验的研修活动是说教师为了能潜入学生内心、析解学生活动,临时充当一名课堂中的大学生,经历并体验属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品读学生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层次阶段的:一是读学生;二是懂学生;三是走进学生。教师只有研究了学生、读懂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开始是紧张而羞涩的脸庞,出于好奇便随意翻看教具的动作,僵硬而生疏的举手姿势,沉浸而忘我的探究状态。个性飞扬、思维发散、睿智果敢的学生,需要前沿教师的悉心引导和栽培。教师应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的行为,尝试着蹲下身来仰视学生,退下位来还学生一片天地。

三、反思践行:师生“参与式评课”的内化提升———来自师生的课后访谈

1. 汇报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得与失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前,授课教师会先向参与观课的全体教师和加入学习的每个学生汇报这节课的实施过程,说一说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以回放课程的方式讲述教学中生成的精彩片断,以此来帮助观课教师回忆关键性的教学过程。一番简短且完整的自述过后,重头戏即将粉墨登场———课后访谈。课后访谈是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组织研修活动的教研员(有时还会有骨干教师)从听课席走到学生中间,或是询问学生当堂课的真实感受,又或是借机向学生发问。以问题引入访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淳朴真挚的学生身上,对学生提出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迁移价值的问题,这是一个勇于突破传统教学常规的研修方式,开创了教学研修的新视角。

2. 研讨师生反馈,关注教师的研与思

采访学生的活动结束后,团队教师根据授课教师的表现和上课学生的回馈分组进行讨论,细致解剖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研修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再从一定高度审视课堂教学所生成的“意外惊喜”。这惊喜的创造者是学生,受益者同样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逾越了教师课前的预设范围,是考验教师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基层教师要想改变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环境,光凭教师与教师之间说一说、论一论还是远远不够,在不断追问的同时还应养成时常反思的习惯,形成学、思、研、践四位一体的研修思路,即使不存在完美无瑕的教学,但我们应朝着不留遗憾、不出瑕疵而不懈努力。

四、成在后续:“研课”常态化

从由名师引领的主题调研到以课例为载体的同伴研修再到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后访谈,这一套新型的研修模式能否顺利地传播,能否永恒地保留,能否不断地创新,全在于各基地学校能否将其固化为一种广大一线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常规行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为了使“研课”方式常态化,大致将这种教师研修模式分六小步(如图1所示)。

1. 提出问题:确立研究主题

教师进行研修常从备课草草地开始,往往忽略了研修的目的。在教育领域可供教师研究的问题数不胜数,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有国家,由点到面、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涉及方方面面。既然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应先把所有教师提出的困惑进行统一汇总,再对这些问题逐一分类,以此作为每次研修主题的备用选项。

2. 制订方案:基于个人经验备课

每位教师根据相应的研修主题自主制订对应的方案,这方案具体表现为某节课或某类数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功课,收集此类问题的相关资料,翻阅专家学者对这类问题的见解和研究,要将其中有价值的资源融会贯通并与个人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紧密结合起来。

3. 实施方案: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属于一种书面材料,纸上得来不如躬行,实践这枚试金石是对理论最好的检验。若想将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剧本呈现在同行面前,课堂是教师最佳的活动地点,学生是教师独一无二的合作者,这样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教学活动由此而展开。

4. 检验方案:分工观课

在教师研修活动中,每位教师所处位置和扮演角色是不同的。主讲教师的教研任务就是备好课、讲好课,而其他参与教研的教师主要任务则是观课,而且分工各异,有抓细节的、有看整体的,有关注教师的、有留意学生的。观课与讲课截然不同,一静一动,表面上一闲一忙,事实并非如此。观课并不轻松,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基本功、独到的课程观等,但世上并无完人,而分工观课弥补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不足。

5. 分析效果:参与式评课

评课是将仍沉浸在授课和观课中的全体教师拽出来再走进去的一条捷径。传统教研多呈现出一人照稿评众人仿聆听的冷场局面,而集体参与式评课却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避免了这种既尴尬又无生气的氛围。参与式评课是说执教者、旁观者、学习者等凡是有份参与其中的人皆是评判者,都有权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和发表看法。

6. 总结反思:调整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是需要反思的,一堂好课是需要完善的,一堂好课是需要打磨的。要想向同仁们呈现出一节优秀的数学课,总结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任课教师应根据参与式评课的意见和建议,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放大优势、弥补不足,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摸索践行。

教师研修由确立研究主题开始,经过基于个人经验备课、开展课堂教学、同仁分工观课、全体参与评课等环节,再由执教者通过总结反思对课前自主设计的教案做适当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束,恰恰是又一项研究的起点。这六小步构成了一个使“研课”常态化的循环系统,一步一个目的,一步一个成果,彼此环环相扣,次序不可变,步骤不能少。

五、辐射影响:带动区域发展的“滚雪球式”研修模式

“把一个人的力量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力量,用团队去影响周边,用集体带动大家”。[2]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体看似渺小,但每个个体的内在都潜藏着无限可能,只要引导的方法得当,这微不足道的表象却会释放巨大能量。单一个体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悟分享给团队成员,再由团队成员将信息传递给身边的人,从而产生大面积的轰动效应。这就是“滚雪球式”研修模式。“滚雪球式”研修模式是说传播教师研修理念和活动可以像滚雪球一样,由小变大,从个体到团队再到集体,以几何级的速度扩散。这不仅能带动区域发展,也能惠及全体教师。“滚雪球式”研修模式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开展研修活动,可分为“1+9+N+n”研修模式和网络研修模式。

1.“1+9+N+n”研修模式

“1+9+N+n”是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发展规模,也可说是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的宏伟愿景。工作站成立前,吴正宪老师是独自一人形单影只,而工作站成立初期便汇聚了72名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由这72名教师组成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从此踏上了为基层教师服务的崭新征程。之后,工作站在密云、大兴、昌平等9个北京远郊区县成立了9个分站。为了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工作站以电光火石之速向外迸发,在河北、重庆、大连等11个省市设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分站。从2008年至今,便由当初的一个名师工作站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在业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2. 搭建网络研修社区

“1+9+N+n”中的“N”指的是基层成千上万名的人民教师,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学风格也各异,但都怀揣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发展之心。“n”即未知,数量不可估量,那“n”的实现需要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以互联网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研修活动的交流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创新,工作站的网站已由最初简单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网站摇身一变,形成了如今有一定体系的“北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培训网”,通过网络实现了名师专家和基层教师的无缝对接。网络研修的形式系统多样,分为分组讨论、现场教学、专家远程答疑等;内容丰富多元,有理解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之内涵、琢磨小学数学优秀课例之精髓的必修课,也有了解数学历史故事之发展、研习小学数学微课程课例之特点的选修课。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操作模式由名师引路、互动研修、反思践行、成在后续、辐射影响五步组成,五步之间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名师引路是互动研修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反思践行是对互动研修价值的深度挖掘,成在后续是巩固互动研修和反思践行所得的累累硕果,辐射影响是将实践成果回馈基层循环延续。这套教师研修秘籍在实践中日臻完善,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和教学的锤炼,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二法门,按章得法修行必得其精髓。细数如今成立的名师工作站不少,但大多数处于非运营的萎靡状态,若想摆脱困境重获新生,不妨参照吴正宪名师工作站的操作模式。此种教育革新不再是制度或政策上的稍作调整,也不是喊口号的内容实施,而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种改变突破了一线教师那种只要顾好周围一亩三分地的保守心理,或是唯恐阵地失守大权旁落的惧怕心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操作模式为其他工作站打了样板,不仅起到了领头雁的示范作用,也改善了教师专业进修的风气,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现今虽然存在为数不少的名师工作站,但多数名师工作站名存实亡,而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却是一支独秀。由名师引路、互动研修、反思践行、成在后续、辐射影响五步组成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操作路径,经历实践的洗礼,日臻完善。这不仅为其他名师工作站提供了可参照的范本,而且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指引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吴正宪,名师工作站,团队研修,操作路径,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我就这样一路走来[J].人民教育,2010(19):53-57.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篇3

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那样亲切,又感觉那样实用。让我惊叹的是吴正宪的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真情来感染孩子,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孩子。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使我感受颇深的是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然后她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讲座,晚上记心得。还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不论工作多忙,吴老师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其次,是吴老师积极拜访名师,探索教育的真谛。她虚心向马芯兰学习,为了学到马老师的“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最终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改革之路。而且,她也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我觉得这也是我非常需要学习的一点。

拜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篇4

一、积累与升华

在书的前半部分,吴老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艰辛的探索、用心的积累和走上教科研所带来的升华。她拜师学习、发奋读书、勤于笔耕、科研兴教,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她说:“多年的教改实践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我觉得这段话说得特别好,就像是对我说的,比照一下,我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有一些体会和思考,我们组在早自习的时段常常进行课前的研讨,有时候上完课,我也会把课上发生的趣事、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和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与组内老师分享,但这些体会或感悟往往稍纵即逝,因为我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勤于动笔的习惯,可以说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懒于动笔,有些当时很清晰的想法,日后需要作为素材记下来的时候却模糊一片了。其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是一些小现象、小问题、小故事,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小现象、多研究小策略、多积累小故事,做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思想和教学行为终有一天会得到升华。

二、理解与尊重

吴老师的数学课很精彩,除了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外,更打动我的是她对孩子们的理解与尊重。在她的课上,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那么善于引导学生争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争论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她总是善于为学生的心灵碰撞搭桥,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发展的机会。书中说道:“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而且吴老师还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进行了修改,她认为:“成功亦是成功之母。”的确,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会带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获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又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宽容的、有爱心的老师,尊重和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特别是最近复习期间,难免有焦躁的不良情绪,我要努力调整心态,真诚地和孩子们手牵手迎接挑战,度过难关。

三、简单与适合

数学学科抽象、严谨、枯燥的特点加上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得很多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要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就要把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吴老师在书中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要适合孩子,就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熟悉,就要把数学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中去具体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还比较好。在备课时,我总是会先分析学情:在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前,孩子们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怎样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是否易于学生理解?为了使数学变得更容易、更有趣,我会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加入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新的元素。比如:执教《平移和旋转》一课,我借助课件带领孩子们到游乐园参观,请学生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呈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观缆车、旋转木马、激流勇进、弹射塔……孩子们大多去过游乐场,都熟悉这些游乐项目,一个个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表演完毕,我请孩子们按这些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从而直观感受了游乐园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篇5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韦光焰

1.做一个善良的使者

这世间的角角落落,多会有善良的人、善良的心。想起春天的天空下,蒲公英的种子,借着微风的力,就飘向田间的角角落落,落地就生根,生根就发芽,然后开出一片灿烂金黄的花。那个善良的心,也会像这样朴素的种子,借一股东风,让最美的花,开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朱成玉《善良的种子》)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做人、就应该做个好人,做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心中有爱。教师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使者,就如蒲公英一样,在学生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有一种善良叫“理解” 有一种善良叫“尊重” 有一种善良叫“博爱”

在我们实践的教育经验中会发现学生善良的心很容易被老师,成人的感染,但伤害也许发生在不经意间,可能一句话,可能一个举动,也可能一个眼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感动学生、影响学生的前程与发展。让我们在学生失败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暖的眼神并给予真诚的帮助,在他们成功的时候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送上一个关怀的拥抱,在他们有困难思维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手„„.这些都是小事,但为人师者应“不以善小而不为”。愿我们都能为善良的使者,为孩子送去知识的同时播撒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这颗种子发芽、开花!

2.热爱数学是教育的智慧源泉

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数学和蔼亲切,数学生动活泼,数学耐人寻味,数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周期现象的特写;孙行者,者行孙,孙悟空的名字便成了排列组合;“曹冲称象”触摸到了等量代换的脉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展现着极限的定义;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成就了游乐场里的翻滚过山车„„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决定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必然需要智慧,需要思考。而数学教育的任务正是教育者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演绎成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又不失数学本质和数学价值的形式,并展示给学生,数学教师应当用有效的方式启发与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使他们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到有用的东西。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他们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的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不在意,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篇6

山丹县南关学校

李永全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吴正宪老师写的《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这是由“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收集整理,就正宪老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儿童数学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该让孩子怎样学?学什么更有价值?”等教育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从中感受良多。

40多年的小学教学教育实践真切地诠释了她的“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核心,实现了她的“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的工作目标。从教这么多年,吴老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她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理论认识和课堂实践,原有的观点不断生长,创意的新点层出不穷。尤其是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带给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永葆童心,就是让老师的心更贴近学生的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是啊,学生的心灵世界天真、快乐、美好,与成人老师有一段真实的距离,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理解教师,那么教师应调适心理距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

教育教学中遇到任何状况时,老师先不要急着加以评判,而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效果一般不会差。所说的“永葆童心”,就是指老师能将心更贴近学生的心,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

二、培养自信要给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

“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找出闪光点,也要让表现不如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感到体面。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发自内心地说自己的话。老师也要学会说儿童能听懂的话,通过师生话语对接将儿童语言巧妙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的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自信,让学生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三、小学生该学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数学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力量,它不仅在科学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塑了众多流派的绘画、音乐、建筑和文学风格,创立了逻辑学。

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力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得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作为学习数学的年龄最小的小学生群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吴正宪老师的讲学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学生要学能听得懂的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释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学动手做的数学。“在做中学”,做过就理解了;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吴老师特别强调“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耐心等待,“不求全”的思想留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老师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认为: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方法和规律,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吴正宪老师用真心爱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感化学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用实际行动做到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吴老师追求的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她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托,为学生创造喜欢的数学课堂。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处处是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失败者”的角色,她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吴老师课堂教学风格中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唤醒什么?唤醒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的知识。所以,吴老师的追求的是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更是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时刻要让学生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的看问题、数学的想问题、数学的解决问题”。

观吴正宪《估算》有感 篇7

作为只有三四年小学数学教龄的新教师我循环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我摸索着、学习着、渴望着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当我看到吴老师的课堂我像一个学生一样被她生动而有效的教学艺术水平所折服!同时反思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我怎样才能把课讲的如此好呢?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究和获取知识,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这一点,是我最难学会的。“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这一点体现的非常明显,做的很到位。她非常注重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我反思应在创新这成长:观念上创新、教学策略上创新、教学方式上创新、师生关系上创新、自身能力上创新。

吴正宪老师的课具有鲜明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了易于记忆的名字: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增强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我利用工作之余已经取得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吴正宪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正宪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和实践学习的探索和应用。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篇8

——听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师团队解读新课程标准有感

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中心小学 张贵平一直是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崇拜吴正宪老师,为其智慧、睿气、精彩的课堂所折服。想不到的是,在市教育局的精心组织下,我参加了吴老师和她所带团队到泸州市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培训,有幸面对面聆听了吴老师以三个案例谈《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团队里王彦伟老师关于“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和郑卫红老师关于“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以及张秋爽老师关于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的讲座,讲座中列举的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三百多名数学教师。

王彦伟老师列举了吴老师的经典案例就是:“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在同学们的一片唏嘘声中,吴老师轻声自语到:我小时候也有这样想法呀。刹那间,那孩子找到了投缘人,于是发表了其背后的思考。后继在吴老师巧妙的“你明白我明白但大家不明白”引导中即肯定了孩子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但又指出了孩子理解过程中的片面性,让孩子体会到“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的则更为简单明晰些。教育是点燃、教育是唤醒、教育是成全、教育应给人以希望,教育应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也谈到,儿童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要学会期待,要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我曾经在网上看过吴正宪老师的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被吴老师关注的一定是想说又不感说的学生、上课有游离的学生、抱有自己想法不放的学生。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潜力但尚未成熟,因此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包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

吴老师认为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应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数学教育应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唯有参与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体验;数学教学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印”,即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会自省。

在培训会上,吴老师还谈到了怎样的数学适合儿童的学习?吴老师认为,要教儿童能听得懂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要用儿童的话语系统来解读数学,教师要说儿童能懂的话,教师要鼓励儿童说自己的话。这一点在张秋爽老师举例兔妈妈和兔宝宝对话的故事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在吴老师《估算》教学片断中到得到验证,在这节课中,我们老师连想都不敢想的“新鲜名词”出现了:大估、小估、凑估、整百不统估、四降五升法。虽然这些提法不准确、不严谨,但是上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甚至是看这节录象课的几百位老师,谁又不能意会这些“新鲜名词”的意思?

这些名词不是来源于枯燥的数学书,不是出自于老师的嘴里,而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语言。我们要培养的是可以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数学家。

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吴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吴老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使教学充满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了解了修订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明白了修改由以前的“两基”变“四基”: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了“双能”变“四能”: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要求。讲座中列举的吴老师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让我再次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怎样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一篇:《爬山虎的脚》课堂实录下一篇:吹泡泡 看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