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精选8篇)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中医为主办院方向,坚持继承创新工作方针,深入推进“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医院改革,明确医院功能定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医院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功能,努力适应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医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医疗质量持续提高为主线,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医院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3、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原则。医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中医特色的有效发挥,使之贯彻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三、发展现状

建院20年来,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不懈努力,医院由建院初期门诊部式医院发展成为一所以血液专科为重点,其他学科同步发展,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并成为中国中医血液专病医疗中心,河北省老年病医疗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2009年,医院占地37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3600万元,拥有螺旋ct、dr、大型全自动生化仪、彩超等万元以上设备110台(件),设备总值3500万元,开放床位306张,病区9个,科室45个,职工408人,其中副高职以上95人、中级职称118人,年门诊量8万人次,出院人次5000人次,业务收入7600万元。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诚信十佳示范医院、省首批百佳医院、省文明示范单位及省文明服务三星级单位,连续多年获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医院总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数达到800张,职工人数达到900人,固定资产总值超过3亿元,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医院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的地级市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真正发挥全市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中医预防保健示范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作用,力争成为市内一流医院、省内一流中医院,国内一流专科医院。

五、规划任务和主要指标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扩建门诊大楼:按照国家地市级中医院建设标准,拆除现有门诊楼旧楼(三层砖混3200平方米),投资8500万元,在原址新建一座框架结构30×60米、高10层总面积为17038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建设时间:2009年-2013年。

2、改扩建住院楼:拟对住院病区和现有门诊综合楼进行全面装修改造,扩大住院床位。先把院南侧现门诊综楼腾空,加以改造,改建为四个病区,可增加160张病床,再将原有病区加以改造提升。资金来源:财政投资2500万元,医院自筹500万元,扩建面积9000平米。建设时间:2013年-2014年。

3、新建科教大楼:拟重新规划医院家属楼,采取市场运作形式,新建一栋集临床教学、后勤办公和小区住宅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具体为底层三层连体底座,面积约15000平方米,向医院院内开门,主要用于医院行政、后勤、教学及临床辅助用房。上面建三栋18层左右的住宅楼,用于搬迁户和商业销售,收益用于三层底楼的建筑费用。建设时间:2014-2015年。

(二)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至2015年末,医院年门诊量达到23万人次,出院人次达到1万人次,业务收入达到3亿元,病床使用率大于85%,力争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小于60%,中医药参与率≥90%,门诊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30%,完成援疆、援坝、援藏及对口支援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任务。各项医疗指标符合或超过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走在河北省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前列。

(三)队伍建设

1、人才结构:至2015年,形成人才结构比较合理、人才梯队相对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职工规模达到700~800人,专业技术人员≥600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全院职工比例≥60%,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全院职工比例≥25%,医护人员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培养省名中医1名、市名中医2名,研究生导师1~2名。

2、人才引进:每年临床医生、护士15~20名(中医药人员引进比例占引进总量的60%以上),侧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

3、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新进人员岗前培训,确保中医药人员结构比例。注重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带徒活动,建设名医工作室,鼓励老专家从事临床指导和学术经验继承及研究工作,注重病例的积累和医案的整理,培养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团队。

4、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全员培训,重点抓好中层干部培训,进一步强化中层的有效执行力,提高宏观思维和管理经营等方面能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高、运转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

(四)学科建设

1、科室设置:到2015年,住院病区达到15个,独立的一二级科室不少于20个,专病专科门诊不少于40个。改善住院环境,加强病房、床位的单元质量建设,提供差异化的住院服务,特需床位和惠民床位比例分别占总床位数的10%和20%。

2、专科建设:血液专科进一步做强做大,力争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进一步巩固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新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4个。成立针灸脑病(中风单元)病房等中医特色专业。

3、学科建设:内科逐步细化分为肿瘤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神经(消化)、中风(康复)4个病区;

骨科细分为骨外、创伤2个病区;

血液科新增病区2个,包括普通病区和骨髓移植病房,共达到6个病区。组建急诊病区、icu标准病房和特需病房。建立科研中心,加强应用医学研究工作。

4、完善业务功能:加强急诊建设,建立医院120急救站,积极开展院前急救业务,提高中医药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外科手术水准,扩大业务范围。继续加大妇产科扶持力度,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和对外影响力。

5、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根据患者需求,制定中医特色诊疗方案,鼓励各科室积极开展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提高中医药参与率和治疗率。

(五)中医护理

1、积极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争取覆盖面达100%。

2、认真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深入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且每年开展中医项目不少于2项。

3、加强护理人员引进培养,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知识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五)设备购置:

1、医院大型设备:在螺旋ct基础上,引进64排ct,购置低场核磁共振成像仪,肿瘤治疗设备、流式细胞仪等标志性设备。

2、科室专业设备:设备配置按“三甲”医院普通标准配置,引进部分发展必需中医诊疗设备。

3、引进适宜技术所需设备:购置各种腔镜设备、微创设备。

(六)科研教学

1.科研项目:争取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项≥50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项≥2项,完成省部级科研2-4项,地厅级科研12-18项,发表科研论文200篇以上;

对重大科研难题,成立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2.中药制剂:积极开发、推广应用院内中药制剂,新开发、申报院内特色中药制剂10种,使医院制剂数量不少于30种。

3.临床教学:具备每年接收60名中医本科医学生和50名进修生在院进行临床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能力。

(七)加强“治未病”建设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筹备建立“治未病”科,争取在1到2年内,完成“治未病”服务的平台建设,建成规范的“治未病”科,通过成立组织、完善制度、配备设备,加强培训,加强中医预防保健对亚健康的指导和干预,提升中医预防保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构建有我院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八)、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医院信息系统(his)进行全面升级更新,新建emr(电子病历)、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会诊等系统,门诊实施“一卡通”服务,实现患者挂号、交费、取药一卡通式服务。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医院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一把手负总责,明确目标责任,每年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加强宏观监控,微观管理,定期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规划逐步实现。

(二)筹集资源,为医院跨越式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纳入省、市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争取财政的专项投入。充分利用我院毗邻京津优势,积极探索招商引资,风险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医院的发展和建设。用足、用活国家重点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我院发展筹集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

(三)解放思想,着力实施“三项工程”

1、人才立院工程

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推进四项人才计划。

(1)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人才引进补充计划,加大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之与医疗、教学、科研需要相适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2)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院内内部培养、以老带新,院外进修学习、攻读学位、短期培训以及学术讲座等方式,着力培养专科专病特色突出的人才和有一定能力的实用人才;

要充分考虑医院综合服务功能的需要,实施中西医互学、互补。

(3)名医支持计划。实施好“燕赵中医药薪火传承工程”,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和遴选工作,建立有利于名医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和竞争机制,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或者名医,并成立名中医工作室。

(4)科技创新计划投入一定经费,鼓励职工积极科技创新,申报论文,开发制剂等,激发职工科研热情,形成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根据学科的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每年选派3-5名有明确目标和培养前途的骨干外出学习。进一步加强带教工作,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2、特色兴院工程

就发挥特色优势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符合实际的调研报告,挖掘特色,突出特色,保护特色,发展特色,支持特色专科、特色项目的发展。

(1)制定特色建设计划。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创造品牌优势,将现有的优势专业做大做强,树立起其在特定治疗领域中的特殊声誉;

每个专科要确定3—5个特色专病及研究方向,优化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达到专病有专科、专科有专家、专家有专方。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室、实验室的建设,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积极培植满足现代医学需求的潜力学科,提升综合实力。

(2)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为龙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加强专科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重点专科建设规划、指导、考核、管理体系;

重点专科建设要加大力度、集中培植、实施人才、经费、资源的优先和重点配置;

定期对重点专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在专科建设过程中,实行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制定明确的奖惩条例,学科带头人必须与医院签订重点专科建设合同书,对建设成效突出的学科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没有达到建设目标的专科,责成其整改或取消其重点专科资格。要提高中医专科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3)制定中医干预政策,鼓励中医特色治疗。制定出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将中医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和工资绩效考核,支持和鼓励非药物治疗,提高中医药处方在门诊总处方量中的比例,提高中医药参与率,鼓励临床科室多使用中草药,对新开展的中医药疗法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从师承、名医、医学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中医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三伏贴等中医适宜技术,丰富中医治疗手段。

(4)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充实力量,成立治未病中心,加强中医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着力建设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积极应用针灸、推拿、中药敷贴、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保证临床疗效;

在推广使用原有院内中药制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院内特色制剂。

(四)强化内涵,创建“四型医院”

1.创建“学习型医院”。在全院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医院自我发展的动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

2.创建“规范型医院”。大力推进医疗正规化建设,坚持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尤其要确保诊疗核心制度落到实处,使疑难病例讨论、查房、会诊、危重病人抢救、交接班等制度真正成为每个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大力推进管理规范化建设,促进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精细化。

3.创建“创新型医院”。做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靠创新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要大胆放手,大胆引进,吸纳各方各面的资金、人才、项目,善于借助外力壮大实力,不断扩大规模,自我膨胀,从而实现我院的快速增长。

4.创建“文化型医院”。挖掘、提炼我院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丰富完善,综合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特质,形成独具我院特色的医院文化。要普及职工对院歌、院训、院徽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文化氛围。

(五)注重创新,深化改革

1、继续深入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办法。按需设岗、以岗定编、按编聘任,健全人事分类管理规范化体系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转变,最终实现高学历、高质量的行政、专业、后勤队伍建设目标。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效益增长与分配比例的关系,与医院积累的关系,与医院发展的关系。在维护医院公益性前提下,正确处理效益与效率关系,逐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坚持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全院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组织架构上建立符合市场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及时修订规章制度,以提高管理效能为目标,合理合并、强化一些职能相近的科室,整合成立医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党政办公室、事业发展部等综合职能部门,明确科室职责,实行集中办公,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以形成精简、高效、务实的行政管理体系。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2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近些年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不断耕耘拓展,客观上进一步要求物流业有新的发展。在战略层面,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物流业需要进入一个整合发展的新阶段。

相比而言,物流业发展的水平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甚匹配。全行业“小、散、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的改观,行业运营效率整体欠佳。这当然与物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相关,也与各种外部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制约紧密相关。外部环境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即表现为物流业发展的成本偏高。倘若成本问题不着力加以解决,所谓行业发展的愿景有可能成为空谈。中央明确表态,要加快解决突出的“卡脖子”问题,而公路“三乱”即在“立行立改”之列。

公路乱收费,就是深刻影响物流业的一种畸形成本。公路关卡林立,严重推高物流业成本。强化治理公路“三乱”,借此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已成共识。令国人费解的是,至今依然乱象迭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清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等各种“雁过拔毛”行为,指向非常明确。物流企业唯有负担合理,才能够避免出现被逼“违法”超载的普遍情形。可以说,公路“三乱”不除,物流业则永无宁日,“中长期规划”亦有可能步“调整振兴规划”之后尘,又一次沦为“画饼”。

针对物流业“小、散、差”的现状,如何加快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在政策层面,土地、投融资、税收等扶持政策,则同样会直接助益于降低物流企业的成本。此前,政策层面亦曾有过努力,如减轻物流业税负、降低过路过桥收费等,但减税方面仍有不小的空间。物流成本的下降,必将增强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活力。唯有如此,中国物流业与中国经济才有未来。物流业需要进步,而其进步又须依靠不断“减负”来谋求实现。物流企业服务成本降低之后,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进而提升整体经济运行的价值。

“民办教育”博弈教育中长期规划 篇3

5月20日14时20分,北京会议中心六号楼一楼会议室内,著名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正在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以下简称纲要)第十章——办学体制改革——逐字逐句读出。事关自身命运,与会者全体埋头记录。

这是第五届全国部分省市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的会场,不出与会者的意料,“实行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将民办学校分成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从这位副部级干部这里脱口而出。

在念初稿第十章之前,陶西平告诉与会者:“既然大家对‘分类管理的意见比较集中,这个问题也的确关键,那么我读完之后,大家就只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其他问题因为时间的原因不作涉及了。”

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自雄在14时32分第一个发言,他有备而来,直言“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将是最近7年间对民办教育的第六次冲击”。一时间,附和者众。

两种声音

马自雄以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董事长的身份,已经在5天之前来过一次北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舉办的“如何振兴民办教育”论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坦承,尽管自己身在民办教育界17年,但近来对民办教育的宏观政策却有些不摸底,来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论坛,实际上就是想“探探风向”,毕竟,“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研讨会打着为《纲要》建言献策的名头。

“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的第二项主题正是“分类管理”是否需要实施,只是,阵营的明显分野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都有些吃惊。

在“分类管理”讨论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袁绪程第一个作主题发言,“中国民办教育投资多,捐资少,主要是体制问题,产权没有明晰”,“随着民办教育做大,遇到困境时,潜伏的产权问题(土地、税收减免)都会浮上水面”,“以民办非企业法人地位为例,我们历来在这方面的制度就不清楚,而美国的学校是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应该让举办者自己选择是办公益性教育(免费)还是私人品(收费)”,“我有两点建议,第一,修法修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第二,民办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在一些地区重新进行界定,对非营利的,政府要给予扶持”。

与会者数十人,具有政府和学界身份的与会者,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袁绪程的意见。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纲要》起草者之一王烽首先发言附议。王烽说:“我和我身边的人一致认为,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站在这一阵营对立面的,是民办教育出资人这一团队。马自雄在列举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7年间民办教育所受到的5次冲击之后表示,《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民办学校、民办教师地位上的“平等宣示”始终未能兑现,民办教育一直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与公办学校竞争。平等尚未兑现,又何谈加强规范管理?

次日,马自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明言,7年前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主题在于“促进”,寄望民办教育做大做强;如今,目标没有实现,就要改弦更张,未免在逻辑上混沌不清。

他在2007年曾经收到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问卷调查:如果实施分类管理,你选择做营利性学校还是做非营利性学校?马自雄犹豫再三,在非营利性一栏打了钩。

据他所知,当地几乎百分百的民办教育出资人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无独有偶,5月20日,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世虎在协作会上透露,上海也曾做过类似调查问卷,99%的被调查者选择去做非营利性学校,“问题是,目前中国99%的民办教育出资人的真实心态是希望营利的。”

“我们在基层工作的人,会觉得上面的人,包括一些学者和官员太书生气。”马自雄说,“如果你忽视两个截然对立的99%,就等于忽视社会基础,杨东平不是说中国还没到捐资阶段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连投资教育都举步维艰呢!那么,如果你硬要实施分类管理,带来的效果只有一个,大伙一起做假账,一起应对工商和税务的稽查。这将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也给腐败提供了机会。”

一轮“上书”

5月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马自雄决定参加。这天一大早,马自雄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打来电话:“今天下午的会议,我们会达成一个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公车上书”。

5月18日中午,接马自雄外出吃饭的朋友熟知医改内幕,他建议马自雄,不妨依托协会,联合民办教育界上书中央、上书教育部,以反映民办教育界在这次教育中长期规划中的呼声,“医改的部分市场化转向正是依托于此,两家医药协会在开完会员大会之后的‘上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自雄听后连称“这是个好主意”。

当晚,马自雄在登上返回无锡的火车之前,打电话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将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获得柴的支持。返回无锡后,马自雄随即与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朱晓春取得联系,请朱代为联络其他省份民办教育界代表,朱一口答应。

一如会前的“安排”,马自雄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读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第十章有关体制改革的内容之后第一个发言,直言“分类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就产权的界定就不是那么简单”。

在他看来,后来的投资办学乃至新近开始在东南沿海出现苗头的捐资办学产权尚好界定,但中国民办教育的第一阶段——储备金办学阶段产权很难界定。产权界定困难,分类管理自然无从谈起,“很多事情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些问题也需要先放一放,等时机成熟再说”。

话音未落,他的观点就获得与会所有代表的支持,湖北、河北、上海、河南等地的民办教育协会代表纷纷发言支持马自雄的意见。而马言犹未尽,他建议:“大家今天的话题高度一致,应该由主办方根据记录整理出一份文件,作为我们民办教育界对分类管理、对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集中意见,上报给教育部乃至中央。”这份建议,同样得到全场一致的支持,负责承办此次会议的东道主、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说:“这事情,我来办,先交给陶西平会长,请他代为上呈。”

多个难题

此时,陶西平已经有事先行离开了北京会议中心,在离开之前,他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分类管理远未到定局的地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些领导就明确表示反对”。陶西平以前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经任职。

实际上,目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5月15日的民办教育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转述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卢干奇对分类管理的意见:一、赞成分类管理,与国际接轨;二、选择做营利或非营利学校,由学校自己申请;三、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先要澄清“属性”,“民办非企业法人”问题必须要解决。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一位参与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的官员后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尽管很多官员和学者赞成实施分类管理,但条件恐怕尚未成熟,“产权和会计师制度都还没跟上”,“民办非企业法人不仅仅存在于教育一个领域,单凭教育部门的力量,要动《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显然不现实”,“实施分类管理,还必须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的建议是,“现在最好还是找一个民办教育发达的省份先做一下试点”。至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关于分类管理的争论,这位官员表示,现在分类管理究竟实施与否远未定局,有争论很正常。一旦定局,“我们会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和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改之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两度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两部法律最初的文稿中,也曾出现“分类管理”的字样,但最终被否决。此番《纲要》中第3次出现这一字眼,能否通过尚难断言。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4

全椒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全椒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以探索实现“治未病”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为目标,以使用中医药服务大众,提高祖国医学健康保健水平为宗旨,以“治未病”为方式,健康辨体质为工具,健康促进为手段,健康管理为平台,建立新的健康管理中医新模式。通过“治未病”可实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发”的理念。打造祖国医学的健康管理产业链。

本中心特点是“四位一体”形成一个管理环,环环相扣,循环渐进地上升。这个环节第一位是老中医采用我院及外聘老中医的力量,以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和已病的体质辨识,已病人群引导到医院本部有关科室和专家治疗。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和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环节的第二位则是健康养生教育,采用健康教育大课堂“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接受者信赖中医自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心理上更加接近中医的自然和谐。第三位是中医养生干预措施,根据受检者情况不同,采用针灸,推拿,足浴,中药熏蒸,中医康复和调理运动,中药饮片,精神调护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干预服务。第四位是健康信息管理,详细采集每一位受检者的健康信息,对参与辨识和干预的人群建立了健康档案,详细采集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实现通过干预,提高身体素质,达到未病防治的目的。按照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的要求,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工作目标。工作中丰富形式、注重实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突出重点,及时总结。

1、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广泛宣传中医“治未病”文化,成立领导小组与技术指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做好“治未病”试点工作准备。

2、实施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开展“治未病”工作实践,引进服务设备、培训服务人才,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完善开展“治未病”工作准备。

3、工作推进阶段(2012年6月-2013年6月):完善设立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业务工作与医疗部门有机相连的“治未病中心”,逐步在单位各科室普及展开“治未病”工作,争取纳入国家级建设计划。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5

自2011年7月22日医院成立以来,医院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发展,我院在科室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展望未来,医院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编制符合中医民族医院实际的基础项目方案的有关精神,明确医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巩留县中医医院五年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6年。

一、医院成立以来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医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医院职工总数由91人增加到124人,增长36.26%;2012年上半年总收入603万元,人员经费占日常运行经费16%。总诊疗人次达8539人次,入院病人1516人次,完成肛肠手术68例。医院拥有设备:螺旋CT机、DR、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血流变、细菌室设备、全自动大生化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护仪、疼痛治疗仪(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多频率微波治疗仪、光电治疗仪、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肛周熏洗仪、肛肠综合治疗仪、电子结肠镜各1台。十二导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和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各2台。

(二)医院学科建设

上半年医院根据“自治区中医民族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积极申报了 “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县级中医院中药房建设”项目,“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项目。并结合实际对临床科室进行了合理调整,开设了中医门诊、老中医于叶青门诊、中草药房、煎药室,成立了便民收费处,切实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了卫生、安全的就医环境。

医院本着以“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确定了“中医科 ”、“中医康复针灸理疗科”、“中医肛肠科”做为全院的重点科室;确定针灸康复理疗科和糖尿病中心为特色发展专科目标,力争利用五年时间拥有较强的辐射力和知名度。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医院发展环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重心,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并重协调发展道路,充实重点专科发展战略,倾力打造中医品牌专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坚持医院发展与职工待遇同步提高,扎实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推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在五年内编制床位数达到200张,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规范、重点学科优势明显、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群众满意、职工拥护、政府放心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进一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医院在十年内建成伊犁州内知名县级中医医院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主要发展指标

1、做好医院新一轮基础设施建造规划,拟争在下半年将中医医院一栋7500平米的项目病房楼进入前期筹建准备工作阶段,力争在2014年完成新建7500平方米的医疗用房。

2、五年内增设内分泌、心血管、皮肤病、中医妇科等中医特色临床病区,开放床位由现在的117张增加到267张,床位使用率≥90%;年门急诊从3550人次增加到7500人次;年出院病人从2942人次增加到5000人次;年业务收入从904万起力争每年递增20%,药占比力争保持在40%以下。

3、五年内新增县级中医重点专科1-3个、州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2-5个。在建各级重点学(专)科在规定建设周期内通过上级验收。

4、积极招聘中医药类别的医学生及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力争五年内职工总数从124人增加到250人,高级职称卫技人员达到5名

以上;中级职称卫技人员达到12名以上;中医药类别人员比例达到 60%,鼓励培养后备中医药学科带头人3-5名。

(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随着中医医院整体搬迁至县人民医院旧址,我院承担的城区医疗救治任务进一步加重。医院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县域内卫生资源的合理配臵,能切实缓解城区居民就医困难,其次国家出台了大量大力扶持中医事业的政策,中医院必然会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对我院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扶持较为有利。一年来,我院搬迁至新址后,工作环境温馨舒适,不仅能给全院职工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还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和培养。我院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认可。就医环境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医院赢得群众的拥护。

(五)主要任务和发展思路

1、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医院快速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将新建医疗用房工程作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建一幢层高5层,建筑面积7500㎡,设计床位150张的医疗综合楼。举全院之力,力争在2014年底将医疗综合楼投入使用。根据医疗综合楼的功能需要,适当引入一些先进诊疗设备和中医特色设备。增设内分泌、心血管、皮肤病、老年康复、慢性病等临床病区,开放床位数逐步增加到267张。建设医院信息中心、供配电中心和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符合二甲中医医院标准的规范化消毒供应中心、急诊科建设,为医院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数字化医院,扩充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HIS功能,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实现医院信息的全电子化管理。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力争将医院信息系统从以收费、病人信息管理为中心的HIS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一卡通系统、条码技术、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努力扩展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为广大患者就诊提供高质量、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加强医院内、外网交流平台建设,借助医院公示栏平台,努力做好医院外宣工作。

2、加强医院人才储备工作,抓好两支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医院快速发展的原动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医院人才储备工作,打造一支老、中、青和高、中、低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统筹安排,送出至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有选择地引进紧缺高学历、高层次实用性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创业平台。加强中医临床人员的储备和培养,制定培养计划,避免隐性流失,为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供智力保障。认真开展资深中医师带徒工作,探索建立高年资医师结对帮扶低年资医师制度。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护理人员中医知识系统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和护士长岗位培训。鼓励全院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全院职工整体业务水平。加强中层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管理知识的培训,持续优化医院管理方法,着力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3、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心(治未病中心),充分发挥老中医的学术优势,开展中医健康体检、中医健康咨询、中医保健门诊、中医药膳门诊、慢病预防门诊、冬病夏治及膏方保健等服务。

4、加快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尽快建立县内中医优势医院合理配臵全院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临床重点科室的扶持力度,从人员、设备和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出台重点临床科室和学科带头人年度考核方案,从制度层面保证各重点科室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求重点科室每年至少完成l项新技术,同时至少有1项技术保持县内领先水平。完成针灸推拿科、糖尿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科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等重点学科的建设任务,确保通过验收。争取在“中医科 ”、“中医康复针灸理疗科”、“中医肛肠科”等临床学科中创建1-2个县级重点专科、1个州级重点临床重点专科,开设小针刀、中医不孕不育等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门诊2-3个。在重点专科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提高中医治疗率和中草药使用率。

5、完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着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加强人员配备,创新管理理念,注重细节管理,增强忧患意识,加大执行力度,完善医疗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积极落实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单病种和优势病种管理,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定期组织基本功强化训练和技能比武,切实加强“中医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中医业务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加大对核心医疗制度的执行检查力度,有效减少医疗安全事件发生。积极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示范工程”病房,至2013年完成一个病房的创建,至2015年完成2个病房的创建。

6、加大对科教工作的投入,实现医疗科研同步发展

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加大对科教工作的投入,医院每年力争拿出上一年总收入的1%以上作为当年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项目配套、设立医院科技基金、科研奖励、支持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参加高等级学术活动等。加强与医学院校合作,争取成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主动承担一定的实习带教任务。认真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和整理工作。鼓励全院职工在中医“治未病”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推出一批能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特色诊疗项目。通过深化科教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医院医疗科研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7、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中医文化氛围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注重突出中医元素,努力营造浓郁中医文化氛围。积极宣扬中医“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厚德、精术、继承、务实、创新”院训精神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院职工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加强沟通技巧培训,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充分激发职工主人翁意识,将工会建设与医院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注重加强医院职工文艺、体育等项目的对外交流,扩大医院的文化影响力,展示中医院职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医院发展要求、符合医院发展实际、体现中医文化内涵的医院文化体系,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

8、持续优化医院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不断创新医院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医院管理方法,建立一套适合医院发展现状的科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院科二级目标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既要包含共性目标,又要体现个性目标。考核的结果要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免和评优评奖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和岗位设臵制度,努力实现薪资水平与贡献大小相适应的分配目标。探索建立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将部分后勤服务外包,加大考核检查力度,提高医院后勤服务效率和后勤保障水平。

9、完善医院廉政建设体系,确保医院平稳健康发展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完善医院廉政风险筛查制度。不断创新监督方法,扩大监督的覆盖面,实行全程全面监控,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腐败现象。主动邀请县纪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职工代表全程监督新建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期间不出现腐败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定期发送安全警示短信,定期开展干部廉政谈话,营造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氛围,确保医院平稳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医院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定期总结,适当调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将五年发展规划与医院的年度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分阶段、分年度制定具体实施目标,逐步完成规划全部任务。

(三)结合规划任务,院部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经费保证,积极争取国家和县财政资金扶持。医院年度经费预算向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药重点项目倾斜。

巩留县中医医院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6

第一章 基本区情

(一)自然概况

**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市中南部,是山东省会**最大的市辖区,东起章丘,西止长清,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面积1298.57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976—20米之间,比降为14.5,最高峰为梯子山,海拔975.8米,其余山峰在300—

800米之间。地貌由南及北分为山区、丘陵、平原、沿黄四大类。

**区位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平均气温13.4℃,最高平均值14.5℃,最低12.4℃。平均日温差11.5℃。平均无霜期198天,日照时数2640.2小时。平均降水量为698.6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众多,文物古迹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内物产丰富,粮、棉、油、菜、瓜、果、肉、禽、蛋、奶、鱼等农产品种类齐全。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煤、花岗石、木鱼石、重晶石等。区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部山区山峦绵延起伏,山清水秀,是省城**的“后花园”;北部平原荷花映日,滨河风光旖旎秀丽。主要旅游景点有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四门塔、药乡森林公园、红叶谷、华山、蟠龙山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区辖4个街道,14个乡镇,1个准乡镇级的工业示范区,51个居民委员会,655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8.8万,农业人口46.2万。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11.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5。农业总产值中,林业产值911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1。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4元。

(三)“十五”末发展预期目标

到“十五”末,全区生态林面积达到32万亩,经济林总面积达到4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4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29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建设省城后花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

——坚持科教兴林。

——坚持依法治林。

三、奋斗目标

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趋于优化,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55以上,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平衡,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全区荒山造林7.7万亩,发展经济林6万亩,花卉苗木4万亩,速生丰产林3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村镇植树600万株(各的发展目标详见附表)。到2010年底,全区有林面积达到77万亩,其中防护林40万亩,经济林片林33万亩,用材林4万亩;堰边植树植果折实17万亩,经济林总面积达到50万亩;花卉苗木8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35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1.8亿公斤;林业总产值8亿元;林木覆盖率达到40。

——2011—2020年 全区补植完善防护林10万亩,嫁接、改造、完善经济林15万亩,新增花卉苗木2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5万亩,村镇植树1100万株。到2020年底,经济林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花卉苗木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3亿公斤,林业总产值15亿元;林木覆盖率达到50。

第三章 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区域

一、林业建设总体布局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建议 篇7

总体来说, 我们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应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继续坚持普及义务基础教育, 把重心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二要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

目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发现和培养特色和高水平人才, 而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可以带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也有利于两个目标。

我国几十年高等教育走的主要是大众化、批量化的普及道路。这对于当时的情况, 有一定道理, 但出现一些偏向。现在, 为了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亟需提高。教育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必须迈出的一步, 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迫切任务。

33年前, 邓小平作出“恢复高考”这一果敢的改革决策, 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提供了人才基础。适合时代需要、着眼未来的教育改革, 也同样是未来中华腾飞的保证。

特色和高水平人才是中国发展所必需

中国的发展, 对拔尖和特色人才有明显的需求。粗放和初步的发展, 一般普及教育的人才可以起很大作用。要赶上和在某些方面领先国际前沿, 逐步掌握发展的主动和一些主导权, 发现和培养在世界范围还堪称高水平的人才尤为重要。

而中国现状正如温家宝总理和钱学森先生的对话所反映的:几十年来拔尖和特色人才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就难以改变中国在大多数领域步西方后尘, 长期缺乏主动、难以掌握主导。比如, 美国的微软、谷歌等公司领先我们, 我国的相关产品就必然受其导向。这样的问题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 也同样存在其他领域。其根本, 是因为我国缺乏有特色的、拔尖的创新人才。人才不能领先, 导致了其他方面不能领先。

我们赞同高校既有普及也有提高的功能, 也支持继续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但是, 从我国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起初几十年的精英教育, 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最近十几年, 重点都是普及, 而提高为次要。

拔尖和特色人才匮乏既相对于国家目前和今后的迫切需求, 相对于近十几年高等教育在普及程度的加快和改进, 也相对于原西南联大等学校的成就。在艰苦情况下, 我国可以出现赵元任、陈省身、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王浩、钱钟书等人才。而条件好很多的现代, 在绝对人数和相对世界的比率上, 我们出现的特色和拔尖人才很少, 如果相对我们大学生、研究生数量, 比率就更低。

不是因为我国没有这样的人才, 而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不能积极发现他们、不支持他们的成长。我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善于被动接受、缺乏自主的学生, 这样的特点反映到科研人员身上就是缺乏创新意识, 能够做技术过硬的技师, 却成不了科学领袖。如果不能深刻反省我国教育体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我们的教育体系, 可能会埋没更多现代和将来存在的拔尖和特色人才。

如果不进一步改革教育体系, 不仅会导致我国失去一些应该发现的特色和拔尖人才, 而且将导致教育的幼稚化。上级教育部门对下级的管理太多、太细, 如此逐级下传, 反映了一种不信任, 也就使得下级不能成熟。比较而言, 我国培养出来的中小学和大学毕业生, 相对西方国家的同龄人, 常常显得思想和行为较为幼稚。其根源, 是因为教育部门没有发挥学校自主性、学校没有发挥老师自主性、老师没有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本来应该自主、自身负责的, 却习惯性依赖和仰仗老师和家长, 造成我们的学生幼稚化。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也偏幼稚, 本来应该以成人姿态负责、理性处理事情, 有相当多人处理起来像小孩、非理性、无规范。因此, 教育不发挥学校自主性, 也造成一些不足够成熟的、偏于依赖或怨人的人群过多, 而以成熟心态负责解决问题的人群偏少, 导致社会进步缓慢。

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四点意见和建议

1.保证教育公平, 继续国家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增加中央的教育经费是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得到教育公平之必需基础。这些增加的经费, 不能简单重复, 而是应用到改善基础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等实处。发展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国家发展的保证。我们比较中外教育体制可以发现, 国家办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之必须, 也是教育资源社会公平配置的基本保证。我国应该继续以国家支持为教育的支柱, 而不走西方部分国家私人办精英高校的道路。我国不应该出现因为其家庭收入而不能获得高等教育的现象, 这不仅是社会不公, 也是和自然界失去生物多样性一样, 失去人才多样性。多样性的人才来源, 是国家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资源, 是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鼓励大学竞争, 国家宏观选择。逐步让高校自主。先选择一批高校, 给予自主权, 实现理事会管理。由相关人士和有关单位代表组成理事会直接管理。招生、课程设置、毕业等教育和学科建设都交给学校。国家管经费、规范、学生工作。国家通过参与理事会和经费调节, 间接管理和任命校长。国家也可通过法规和政策划定高校的底线和边界。国家不给出上限, 而让自主办学的高校竞争, 通过竞争, 出现特色办学、特色人才。国家出上限、出简单化的目标都会矮化高校、让高校走上窄路。国家让学校竞争, 可以使其能够达到的上限出乎意料地高, 而各个高校办学的道路越来越广。不要担心动荡。时代不同了, 现在很多学生最关心的是毕业后第一个职位的工资, 而不同于二三十年前学生关心的。国家也要相信经过上百年发展的高校, 可以作为“成人”来自主管理。有个比喻:书店以前是开架的, 其后几十年怕人民群众偷书, 书店封架。书店重新开架是经过犹豫和领导层争论, 开架后, 结果图书失窃并非严重问题。既然书店可以相信一般群众顾客, 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相信经过国家发展风雨、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 (包括教育管理部门人才) 的大学校领导和教授们。

3.建设一流大学, 加强研究教育。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正确的目标, 是发展所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受制于两个条件:研究不是一流, 教育不是一流。为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可以采取三个具体措施: (1) 给予一批高校科学研究专项经费, 其量为高校的一个学院相当于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研究经费。科学院在各个学科有多个研究所, 而高校一般只有一个相应的学院。给高校的研究经费还帮助和促进国家培养人才, 是经费的恰当应用。也与国际一流大学在世界上承担前沿自由探索研究一致。 (2) 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 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参与创办新的小型高水平的大学。我国十几年来增加的大学, 主要是普及。新型高水平大学极少。研究所的领域和教育比较接近, 参与办学可以起到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投资的作用, 而且有中国科大成功的先例可循。 (3) 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国家需要支持一批教学人才, 保证其待遇, 使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得到保证。国家也需要以科研经费换科研人员的教学时间, 让他们省出申请经费的时间认真参与教学改革。

4.大学中学联动, 提倡特色拔尖。大学水平提高, 和中小学教育有关。如果中小学只提倡和鼓励总分高, 缺乏特色和专长, 高校工作就很难。如果高校只看高分, 中学就不能脱离考试的指挥。一些高校和中学已经接触, 希望联动, 为我国发现和培育特色和拔尖学生。如果国家给予政策和支持, 可以局部选择性地开始一些联动。从中学开始, 实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允许和鼓励拔尖和特色人才成长的关键。对学生个性化教育, 就需要学校允许和鼓励。中学的鼓励如果得不到大学的承认, 就无法开展。而大学如果接受千篇一律的学生, 个性化教育困难就比较大。中学大学联动可以解决这个两难。

当自主办学的高校增多以后, 完全自主招生, 出现各自特色, 也将影响中小学教育, 使中小学不再以简单总分为惟一标准, 而是有不同特色的学生, 被高校录取。 (本文节选自2010年1月11日饶毅、施一公在国务院座谈会上的发言编辑:何乐)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继续坚持普及义务基础教育, 把重心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二要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目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发现和培养特色和高水平人才, 而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可以带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也就可以有利于两个目标。

中医医院中长期规划 篇8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建设和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落实的通知》精神,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作出了“编制自治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决定。完成好这一任务,需要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这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以及中央、自治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年度工作要点都明确提出,要健全人才规划体系,把人才强省、强市、强县、强院、强校、强企落到实处。国家牵头制定6支人才队伍建设、18个专门领域人才中长期规划。今年3月中旬,中组部、人社部共同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二是广西有现实需要。长期以来,我区各支队伍建设没有专项规划。队伍现状如何、建设目标如何、采取什么措施达成预期目标,还缺乏系统考虑和设计。具体到实际工作,难免“见子打子”、“见招拆招”。这与广西加快发展的形势任务很不相适应,与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各有关成员单位协助抓好专门领域人才工作的职责定位也不相称。必须借着当前新一轮人才热潮的强劲东风,加强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实施统领队伍建设,以规划目标任务作为努力方向,以规划重点工程为工作抓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支人才队伍建设抓实、抓到位、抓出成效。

其次,要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以往很多人认为,规划是“挂在嘴边、写在书里、贴在墙上”的,没有太大实质意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外几种:一是规划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二是变化远比计划快,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规划,解决不了长远问题。三是研究不深,规划不实,缺少工作抓手,解决不了操作问题。

从国家人才中长期规划、自治区人才中长期规划看,这些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比如,国家人才中长期规划在深入研究国情国力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等主要任务,特别是12项重大人才工程,把目标任务进行有效分解,使得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人才中长期规划,显得很扎实、很有可操作性。自治区人才中长期规划,通过反复调查研究,突出了高层次人才、重点工业产业人才、重点区域人才“三大开发”主要任务,提出了包括实施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制度在内的11项重大人才工程。这当中,既有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又有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既考虑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于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要下力气抓落实,就能有效解决“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

这给我们制定各支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予重要启示:一要努力提高科学性。规划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预测基础上,要深入剖析队伍建设情况,明确发展趋势是什么、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创新和突破、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这些都是必须首先搞清楚的大问题,满足拼凑成型,终究难堪大用。二要着力突出针对性。专项规划是用于指导专门队伍建设的,特别强调针对性。就拿国家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来分析,主要任务紧扣队伍建设现状,提出重点解决“能力建设、规模扩张、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和发展环境”五大问题,研究制定了包括重大人才工程在内的10项重点举措,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三要充分体现实用性。专项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几项要求是很重要的:一是深入分析现状,二是科学设定目标,三是明确主要任务,四是理清政策路径,五是提炼重点工程。归根结底,就是这支队伍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何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预期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既方便组织实施,也有利于督促检查。

上一篇:爱国的散文下一篇:省级优秀学生评选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