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精选8篇)

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篇1

宣威市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介绍了宣威市环境污染状况、环境质量状况、严峻的环境形势,提出了防治污染和改善环境的主要对策.提出了宣威市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及实现工作目标的主要措施.

作 者:李琼 LI Qiong 作者单位:宣威市环境保护局,云南,宣威,655400刊 名:环境科学导刊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8(6)分类号:X32关键词:污染 防治 措施 宣威市

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篇2

经过政府、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努力, 生态示范创造工作初见成效, 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库加固、国土整治、矿山整顿、改水改厕、改灶改路、能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 “生态示范村 (镇) 创建工程、”“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农村废气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方面, 这些工程先后在全省铺开。但当前我省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 农业及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

二、陕西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一)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在环境保护建设中, 严重存在着城乡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的不协调问题,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 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二) 扶持措施不力, 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在政策方面, 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 建立收费机制困难, 又缺少扶持政策, 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三) 治理模式不适, 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次效率不高。

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 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 都存在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 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 也治不净的情况。

(四) 农村环保法制不健全, 我省环境保护缺乏有利保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农村环保方法滞后, 法律体系不健全。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 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 (2) 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 监督力度不足。现行和环境管理体制仍是按辅助性原则为依据的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 这样形成了执法主体势力割据的局面, 致使权责不明, 权力过于分散。 (3)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 加强领导和协调, 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1) 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 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 (2) 积极协调配合, 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环保部门应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 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应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与管理, 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二) 财政倾斜, 市场化运作,

为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1) 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 建立政府引导资金, 通过政府投入、股权收益适当让利、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 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性事业的投入。探索水权转让、矿业权招标、水域有偿开发等,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2) 积极争取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一是争取本级排污费资金的征缴返回, 保证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 要在污染源专项治理、区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改水改厕、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三) 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 加强我省农村环保法的保障作用。扭转人治化, 加强法制化, 推动我省农村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强法治化是我省农村由以人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客观需要, 是我省农村法治建设的关键。 (2) 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使之统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3) 规范我省农村环保管理体制, 促使此体系高效实施。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外, 还应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兽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等。 (4) 健全执法机构, 强化执法队伍,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不断提高我省基层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 使其能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 严格依法办事, 作到执必严, 违法必究。 (5) 在全省范围内,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干部和农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总之,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更加和谐的生态家园, 我们应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 出台一系列有利的政策, 大力提供资金支持, 各方面行动起来, 让我们的农村变成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大政:《环境保护和政府政策与责任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8.02 (上) [1]刘大政:《环境保护和政府政策与责任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8.02 (上)

[2]孙财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8年第21期 (总第714期) [2]孙财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8年第21期 (总第714期)

[3]李志明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J]环境科学.2008年 (第37卷) 第1期[3]李志明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J]环境科学.2008年 (第37卷) 第1期

汉剧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 篇3

首先,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汉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汉剧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汉剧的复兴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2006年以来,在体制内出现的最重要的变化,一是汉剧传承人制度的建立。随着汉剧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著名的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著名汉剧演员胡和颜、程良美、贾振南分别被任命为国家级和省级汉剧传承人,将抽象的历史使命分解、落实为个人责任,从而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汉剧艺术传承有效性。由此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大量传统剧目的复演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演出。武汉汉剧院从2010年开始,在汉口人民剧院周末演出汉剧传统剧目,其中既有经典折子戏,也有传统大戏。如《龙凤呈祥》、《二度梅》、《二进宫》、《兴汉图》、《四郎探母》《八仙过海》、《淮阴侯》、《秦香莲》,这些戏迷们久违了的精彩剧目重现舞台。在这些演出中,最受人关注的是“汉剧传承人”领衔专场,由胡和颜、程良美等老一辈艺术家登台亮相,精彩纷呈。青年演员则在这里找到观摩、学习与实践的平台。而在新编历史剧《王昭君》有“汉剧活化石”之称的一末名角贾振南出演“老黄门”,在《宇宙锋》中则客串“乳娘”一角,更让现代年轻观众大开眼界。

二是汉剧院原有单位属性的改变。2011年6月,武汉汉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项目的保护单位,其国有文艺院团建制被撤销,转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实行全额财政拨款,专门从事汉剧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等工作。与立足于个人的传承人制的设计相比,这种单位整体改制与转型带来的影响显然将更为深刻与深远。尽管目前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或许还难以发现汉剧由此而发生的十分明显变化,但这种改制与转型所提供的政策空间与实践平台,对汉剧未来的发展走向的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

在制度层面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同时,一些更深层次的变化也在悄然酝酿、发酵。作为武汉本土的城市记忆,作为汉味文化的符号,2006年以来汉剧元素显得异常活跃,汉剧和汉剧艺人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中。2008年12月,著名作家方方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汉剧艺人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出版。全书以1920年至1948年的武汉时代风云变幻为背景,讲述汉剧明星水上灯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仅真实表现了当年大汉口的风土人情,也描写了诸多汉剧艺人的风采与汉剧演出的场景。几乎与方方新作问世的同时,2009年1月,华谊公司宣布,已买下该书的影视版权,并将大手笔投拍这部电视剧,预计每集投资在80万左右,共拍40集,大概投资3000多万。2011年11月,第六届京剧节获奖剧目揭晓,由武汉京剧院根据《水在时间之下》改篇的京剧《水上灯》,荣获一等奖。著名汉剧演员程良美出演剧中人,京汉同台,一时传为美谈。

汉剧元素的活跃情形,同样也出现在武汉的出版业。近年来,武汉出版社推出了一批汉剧研究专著:2010年,方月仿的《汉剧纵横谈》出版;2011年,李金钊的《汉剧音乐研究》出版;2012年,由朱伟明、陈志勇主编的《汉剧研究资料汇编(1822-1949)》出版。此外,也是在2012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推出了由杨德萱主编的《汉剧图文志》。这些汉剧研究系列专著的问世,从不同层面集中显示了近年来汉剧研究的最新成果。

2006年汉剧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学术层面的重要突破,当为2009年由湖北大学朱伟明教授申报的“汉剧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研究”课题,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获准立项。该课题力图以现代学术视野为背景,立足于学理层面,在系统梳理汉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汉剧艺术形态的基本面貌与汉剧文化品格的主要特征,力求在新的视域与新的层面上,客观、全面、系统、深入地探索汉剧的艺术本质,并为汉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目前该课题前期成果多篇论文及《汉剧研究资料汇编(1822-1949)》已公开发表或出版。

以上事实表明,沉寂多年的汉剧与汉剧研究,在文化大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各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多元复兴的局面已经形成。

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加不容忽视的事实则是,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汉剧的生存状态已有了初步的改观,但从本质上看,仍未突出重围,转危为安。从艺术发展层面来看,最主要的问题则是外热内冷,时冷时热,冷熱不均。多年来振兴汉剧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应该指出的是,发出这些声音的更多的是理论研究者或汉剧的旁观者,而不是汉剧艺术的圈内人。作为汉剧艺术主体的主创人员与演员自身的内在积极性,一直未被充分调动与发挥——此为“外热内冷”之说。所谓“时冷时热”,具体则表现为评奖热、检查热,媒体热;至于汉剧之“被冷落”则已日常化、普遍化、长期化。可以说,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汉剧演出进高校、下基层的报道也不时见诸媒体,但汉剧艺术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剧目的整理、剧本的创作与改编、演员的传承与观众的培育,始终并未真正解决,汉剧的整体状态与前景仍不容乐观。

从汉剧学术研究的层面来看,关注汉剧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来自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目前的基本格局依然是专业壁垒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研究资料则更为零散,分别流布在汉剧院、武汉市创作研究中心、湖北艺术研究所和个别私人手中,且管理极不规范,资料利用率十分低下。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汉剧学术研究的整体力度与深度。因此,研究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

nlc202309040420

汉剧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武汉地域文化的标志。其存在的主要价值在于,唤起现代人的文化认同感与历史感。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3 年10月17 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有着明确的界定: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1]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2]

根据这个定义,人们不难发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作为一种本土艺术,汉剧既是汉口近代文化的产物,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历史上的汉口,不仅在明末清初已名列著名的天下四大名镇,而且也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商业的发达,城市人口的剧增,不仅逐渐形成了汉口城市特有的经济格局,也影响了城市文化形态与特征。汉剧的形成与发展,几乎是与汉口的都市化进程同步的。汉口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汉剧发展、成熟与繁荣的重要契机。

首先,南北商人的云集,为汉剧“皮黄合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对当时在汉口山陕商人与徽商有这样的描述:

高底镶鞋踩烂泥,羊头袍子脚跟齐。

冲人一阵葱椒气,不待闻声识老西。

徽客爱缠红白线,镇商喜捻旱烟筒。

西人不说楚人话,三处从来习土风。[3]

各地商贾的云集,不仅带来了不同的货物,也带来了各地的戏曲声腔。最终在汉剧艺人手中完成了“皮黄合流”,在《汉口竹枝词》中,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些珍贵的史料:

梨园子弟众交称,祥发联升与福兴。

比似三分吴蜀魏,一般臣子各般能。

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

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4]

尽管目前研究者们对于“皮黄”的具体来源、皮黄合流的具体时间与地点等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然而,汉口及早期汉剧艺人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应该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其次,随着汉口成为华中腹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商人成为这个商业都会的主体。所谓“此地从来无土族,九分商贾一分民”(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云集在这里的众多的富商巨贾,为了生意的兴隆,不惜重金大修庙宇、会馆和公所,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乾隆年间汉口共有庙宇、会馆127座之多。汉口开埠后,据《夏口县志》记载,当时汉口有大小馆所179处,以地区划分有山陕会馆、湖南会馆、徽州会馆……以行业分有钱帮公所、米市公所、茶叶公所……还有社庙性质的小关帝庙、四官殿、沈家庙……这些庙宇、会馆和公所,既是商人们祭祖谢神、社交聚会之地,也是汉剧的演出场所。商人不仅成为汉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力量,也成为城市中既有钱、也有闲的巨大的娱乐消费群体,其中的相当一些人,也就成为了早期汉剧的基本观众。

第三,汉口城市经济的繁荣,也为汉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吸引了省内各地的戏曲艺人纷纷云集汉口。尤其是光绪二十七年(1900),汉口首个茶园戏院——“天一茶园”建成后,“武汉的商业性剧场迅速发展起来,仅汉口中山大道就有茶园戏院十余家,每家都雇有一个汉剧演出的基本班底”[5],而随着汉剧逐渐由会馆、庙宇的戏楼走向剧场演出,演员进入戏院卖票营业,包银也提高了,湖北其他地区的演员也从各地来到武汉搭班,从荆沙来的余洪元、余洪奎,从通山来的朱洪寿,从府河来的吕平旺,从黄陂来的刘炳南等,纷纷亮相汉口舞台,一时间,汉口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汉剧演员。据统计,到1920年,当时的汉剧艺人组织——“汉剧公会”,其登记会员已达到七千余人。大批优秀汉剧艺人的出现,成为汉剧艺术成熟与繁荣的重要保证。他们彼此竞争,互相交流,完成了从草台戏班到专业戏班的转型,迅速提升了汉剧的艺术水平,写下了汉剧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汉剧不仅其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而且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们也不难发现,从水路延伸出商路,又从商路延伸到戏路,汉剧发展的清晰历史轨迹,对中国戏曲发展规律的考察,极具典型意义。因此,无论是从城市发展史还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人们都可以从汉剧中找到一种明显的“认同感”与“历史感”。可以说,汉剧文化身份的确认,是汉剧保护与传承首要前提。

在确认了文化身份之后,汉剧所面临的更为复杂与现实的问题,则是究竟应该如何来保护。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界定,“保护”一词的具体内涵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这个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公约》明确指出:保护的目的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所谓“生命力”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这种活态性是指一种“活”的遗产,自身处在不断的发展中,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死”的物质。具体对于汉剧艺术来说,也就是只有活在舞台上,才能延续和保持其艺术生命力。这也是所谓采取“认定、立档、保存、研究、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八项措施的根本和唯一之目的。

其次,《公约》所认定的保护措施包括三个不同层面:一是整理建档(包括研究),二是保存展示,三是传承弘扬。显然,这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保护”的范畴,而是重在传承与弘扬。综观汉剧现状,这三个层面也正是其薄弱环节所在。从整理建档(研究)层面来看,汉剧历来号称“八百出”,但目前无论是剧目整理还是剧本收集,都呈现出无序的状态,至今难以确认汉剧的准确剧目与剧本数字;而从保存展示的层面来看,汉剧院虽早在2009年8月已启动“百出工程”抢救传统汉剧剧目,计划从2009年开始,该院每年将挖掘整理5个以上的传统剧目,以振兴汉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计划至今进展缓慢,仍未完全落实。至于传承,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是目的。无论是剧目还是剧艺的传承,都是建立在演员代代相传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以人为中心实现的。目前汉剧传承人在形式上是存在的,但在充分发挥其作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鉴于汉剧目前的生存现状,建议如下:

相关领导部门要明确职责,为汉剧院的生存与发展找准定位。

武汉汉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项目的保护单位和从事汉剧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等工作的专门机构,在转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之后,其主导作用应得到进一步明确与加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练内功”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恢复汉口“民众乐园”,建立健全汉味文化平台。将汉剧及其他汉派艺术集中展示。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曾强调指出: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6]

毋庸置疑,人类为了自己的未来和可持疑续发展,就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肯定其价值,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语境”中,保护文化多样性,振兴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已成为一项越来越紧迫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保護汉剧,振兴汉剧,为本土文化存一份血脉,应是湖北文化大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朱伟明,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与对策 篇4

一、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与相比,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有升有降,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加以考核全部达标。

1.质量状况

气质量监测指标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66)中年日平均值二级标准评定本区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水平,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2.污染因子比较

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浓度略低于郊县年平均值,而pm10接近城区年平均值。我区空气质量一级天数为40天、二级天数为325天;空气质量一级为55天、二级天数为310天;总优良率均为100%。二级天数大于市区,但一级天数少于市区。

二、原因分析及对策

1.选址不合理

监测点位按规定应设在区政府所在地,但目前仍在朱泾镇。由于监测点位设在320国道和水泥厂附近,且近年来附近区域建筑和市政施工大为增加,客观上造成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高。

2.监测仪器设备陈旧、分析方法落后

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测试仍采用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手段,重量法分析方法的准确度主要取决采样仪器设备和监测环境条件。而市中心和一些区站已建立大气质量自动在线监测站,采用较为先进的采样仪器设备,提高了分析质量。若我区也采用自动在线监测,则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区大气环境质量水平。

3.企事业单位燃煤锅炉烟尘污染、企业排放的废气和餐饮业排放的油烟气

目前我区尚有部分地区和企业使用燃煤锅炉,城镇餐饮业油烟气大量增多,有关设施尚未完善,必须配套治理装置,或使用清洁能源。

4.机动车数量逐年递增,尾气排放污染严重

有关部门应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管理,按欧盟二号废气排放标准执行。

5.道路、市政、建筑工地的扬尘增多

由于近几年我区道路和基建项目大量上马,导致扬尘增多,应当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

6.裸露土壤的扬尘

城区绿化对于防治大气污染,特别是吸附细粒子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在道路两侧、工业区周围、居民居住区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少裸露土壤。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篇5

XX(XX大学X学院XXXX系,X省 X市 邮编)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猎捕,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必要性、现状、对策

Abstract:Wild animals are very 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With the re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human hunting, many specie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status made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Keywords

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特有种和珍稀种较多,地域差异明显。本文试图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

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但是,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Wildlife;

Protection;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2.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2.1野生动物资源不断减少

栖息地干扰、破坏、退化和缩减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非法猎捕和过度开发利用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2.1.1高额利润的驱使

一些人追求“山珍野味”的嗜好,使野生动物交易有了市场。近年各地区经济发展,食用野生动物数量也激增,造成野生动物市场“行性看涨”,其市场价连年走高,加上猎捕野生动物本小利大,经营野生动物中间利润可观,致使少数不法之徒铤而走险。2.1.2管理体制不顺

按照目前的管辖分工,森林公安只能管辖野生动物刑事案件,但在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型的违法案件中,绝大部分是行政案件,而森林公安办理野生动物行政处罚案件至今没有明确的法规授权,给执法活动带来不便。特别是野生动物进入市场后,按照当地目前的管理体制,以工商部门管理为主,林业部门协助配合,影响森林公安执法作用的发挥。2.1.3宣传工作尚有欠缺

先进的宣传已经使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由于少数非法猎捕者、经营者文化素养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人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嗜好,有以食野味“提升身价”的落后观念,造成了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行为难以根治的局面。2.2 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理念,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消失,对于人类以及子孙后代都是有害无益的。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自然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野生生物不仅是农林生产的保护者,还是生态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

3.1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自1950年起我国政府颁发了《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起,至今共颁发了29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1] 3.2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我国一直在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全国已建立各级各自然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8]

野生动物园为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合理规划与布局,基本的野生动物生存条件不具备。缺乏本土特色,野生动物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野生动物园属企业或个人投资,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能力弱。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功能丧失;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部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还没有进行,《动物福利法》等相关法律没有出台,对野生动物园的管理一直处于真空状态。3.3国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成为人们的装饰品,成为高档服饰,野生动物的肉、蛋也成了食客盘中的“美味”,认为野味“时尚”、“药补不如食补”、祛病有营养、对健康有利、可以强身健体等传统消费观念的片面认识,因消费需求,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市场需求[2]。3.4药用野生动物替代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医药以某些野生动植物为原料确实导致或者加剧了一些物种生存状况的濒危。然而,将所有物种濒危的原因都归咎于中医药的需求上,既言过其实,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医药学工作者已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人工合成牛黄和人工合成麝香等[3]。提高饲养种群的数量以及相应药用部分的产量和质量, 减轻对野生种群原材料依赖的压力。

4.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针对上述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保护中的问题,笔者综合给出了以下意见建议。4.1硬性保护

4.1.1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以发展为中心的三项原则[4]。

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要坚持做到“四防、四不准”:防盗、防火、防乱砍乱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防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不准国家和地区规定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买卖、收购、走私野生动物及皮张,不准进自然保护区放牧,不准随便进自然保护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副业生产。4.1.2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要进一步明确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是公有性质的公共财物,这就为猎捕野生动物尚不够刑事处罚而给予治安处罚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要对非法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设置给予一定数额的罚款,罚款金额可以以不同野生动物种类界定,尽量避免出现轻罚或过重处理。

要在消费环节上要进一步规范,要对不文明的消费行为给予处罚。禁止或者限制野生动物的买卖。对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买卖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刑事处罚。

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避免发生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明确责任以更有效。更明确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4.2加强保护的观念

4.2.1倡导科学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全民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改变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文明的餐饮陋习,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自觉同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4.2.2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5]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但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物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动物对地球,乃至人类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利用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要做到适度、合理、可持续利用。适当的利用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适当的利用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4.2.3加强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观测

4.2.4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全球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的未来,有效解决和管理边境野生动物贸易,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而且这已是一个国际性问题[6]。野生动物边境贸易已构成对我国及周边国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跨国(边)境交易将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危及国内生态安全。参考文献:

[1] 赵翀.浅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 [J].山西林业, 2007,(6).[2] 华思武.漫议野生动物保护 [J].中国林业, 2004,(1)B: 43-44.[3] 胡锦矗.大熊猫研究 [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4] 董红旗.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强化措施 [J].中国林业, 2007,(10)A: 45.[5] 仇永胜, 叶利华.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思考 [J].生态经济, 2005,(2)[6] 孙长虹, 汪青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思考 [J].野生动物杂志, 2007,(6): 45-46..数据来源:

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篇6

刘光华王一纯

(山东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山东 兖州 272100)

摘要: 本文从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入手,较为详细的分析了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现状以及治理工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着谁开发,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真正使煤矿地质环境得到有效的治理。

关词健:煤矿;地质环境;现状;治理对策

煤炭资源开发常伴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灾害。据不完全统计,国每采1万t煤炭就有近4亩的耕地被毁坏[lj;目前仅安徽两淮地区采煤塌陷面积已超400km,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压土地47kmZ川。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危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在工程实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一7〕。截至2005年底,我国年生产能力在30万t以下的小型煤矿有24055座,占煤矿总数的95%;其生产能力为n.04亿t,占全国煤矿总生产能力的48.8%川,小煤矿在国民经济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环境意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小煤矿在矿山地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指出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今后小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2....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2....1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小煤矿开采煤层大多在浅部,开采后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地表塌地裂缝、地表水渗漏等。小型煤矿开采资源多为大型煤矿的边角、独立块段或各种煤柱,这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同时上部岩层已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形,从而造成对地表土及地下水的巨大破坏。部分小煤矿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煤、等任意堆放,使得矿区及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2....2社会影响巨大社会影响巨大社会影响巨大社会影响巨大 小煤矿大多集中于老矿区,矿区人口相对密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常引发一系列社会问如采空塌陷造成土地损毁、民居损坏,使本就积贫少地的当地居民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研石等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大量有害物质在雨水淋滤等作用下溶出污染空气、土壤、水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因此矿区地质环境破坏已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个关系类存加质境恢复和治理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矿区生产和生活用地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3....环境治理现状环境治理现状环境治理现状环境治理现状 3.1历史欠账较多历史欠账较多历史欠账较多历史欠账较多 小煤矿大多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建设的,受经济利益驱动,小煤“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普遍存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对地质环境破坏的严重果认识不够。小煤矿数量众多,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矿区地表塌陷、水体污染、土壤植被等质环境破坏,根本不进行矿山环境恢复,现在许多小煤矿已经停产,遗留下来的矿山环境坏问题严重;同时由于资金投人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展缓慢,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欠账得不到有效偿还,新的矿山环境破坏现象又在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我国小煤地表塌

陷复垦率仅10%左右。3.2资金不足资金不足资金不足资金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往往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目前,小煤矿作为集体或股份制企业,强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人看做企业负担,不愿也大量资金投人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而目前国家投人的有限资金主要放在国有大中型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上。这样就造成国家资金投不到,企业资金投人不足;加之小煤矿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具有点多、面广和量大的特点,导致治理速度缓慢,矿山环境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3.3技术障碍较多技术障碍较多技术障碍较多技术障碍较多 目前,我国小煤矿普遍存在各项基础地质资料调查研究不够以及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匾等问题。多数小煤矿没有专门的地质环境专题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资料,使得治理工程计依据不够充分。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地质遗迹赋存情况,地面塌陷情况等急需通过详细的、系统的调查,摸清底数,并通过认真分析评价,找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体方案和措施,为地质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小煤矿数量众多,地质条件复杂,采滥挖,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基本无规律可寻,这些都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带来不便。小煤矿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时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如环境治理时,在土地复垦、植被修复等工程中无经验环境修复和治理效果差在矿山表土剥离时往往忽略了需要保存原有表层、亚层土壤问题,给后期的土地复垦带来技术和经济困难。3.4责任不清责任不清责任不清责任不清 小煤矿大多建在国有大中型煤矿矿区范围内,矿区受大矿长期开采影响,地表产生了大面积塌陷和土地占压,小煤矿在此基础上开采,进一步加剧了塌陷范围和深度,因此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就存在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小煤矿认为地质环境破坏主要是由大矿开采造成的,应由其承担主要治理任务,因而存在依赖心理,不愿承担地质环境治理任务。且在同一矿区范围内往往存在多家小型煤矿,虽然其开采范围、深度和开采煤层不同,但对同一范围内的地表塌陷、水体、植被和土壤等地质环境破坏重复影响,因此也存在责任不明确和相互推卸责任等问题。此外在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还发现,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区内土地所有权不归小煤矿所有,造成它们一方面不敢轻易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也担心治理后得不到收益,从而不愿投资。4....对策及建议对策及建议对策及建议对策及建议 4.1统一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思想、、、、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目前小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得不理想,主要是由于矿山业主环保意识淡薄,思想重视不够。因此应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过去重经济、轻保护的狭隘意识,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①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②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③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4.2完善保证金制度完善保证金制度完善保证金制度完善保证金制度、、、、拓宽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收缴制度。尤其是在目前煤炭行业经济效益较好的情况下,催缴矿山环境保证金时机已成熟;对于少数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可以实行有计划地分期交纳。这样就保证了煤矿生产及后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需要的大量资金有了保证,为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矿山地质环境特别是采空塌陷土地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应建立多渠道资金投人机制,分门别类探索不同的投资方式。如:对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采矿权人灭失的,则以政府投资为主;现在仍在生产的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新建和正在生产的其他矿山企业,由企业单独承担治理责任;也可制定一系列鼓励投资治理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比例享受收益分配,以解决资金投人这一难题。4.3建立技术保障机制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旅游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现状与对策 篇7

其一, 环境会计的引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帮助旅游企业吸引资本。在资本一定的情况下, 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第二产业和需要保护环境的旅游业所能吸纳到的资本是相互替代的, 流入其中一个行业资本数量的增多就意味着流入另一个行业资本数量的减少, 而资本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能对环境的价值以及保护环境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有效核算, 很容易造成污染环境的成本和保护环境的收益被低估, 在这种扭曲的信号体系下, 第二产业的利润被高估, 而旅游业的利润被低估, 于是更多的资本流向第二产业, 这是中国旅游企业始终无法做大的重要原因。因此, 引入环境会计, 合理确定环境资源的价值, 污染环境的成本和保护环境的收益就成为旅游企业吸引资本的先决条件。

其二, 环境会计的引入有利于简化成本收益核算, 帮助旅游企业做出科学决策。真实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 信息失真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而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 很难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及时捕捉到真实信息, 为解决这一问题, 人类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作为博弈的游戏规则, 以节省交易费用。这一点对于旅游企业尤其重要, 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环境本身的价值、环境的消耗以及保护环境的成本和收益会有不同的看法, 这限制了分工与交易的扩大,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引入环境会计这一得到大家普遍承认的核算准则, 在不同的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共识, 可以大大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 简化相关成本收益的会计核算, 从而帮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

其三, 环境会计的引入有利于实现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总体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影响下, 中国的旅游企业着力于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众多旅游企业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旅游业呈现明显的高投入、低产出特征。随着自驾游、探险游等深层次旅游项目的开发, 使用现代化的手段改造传统的旅游资源成为一种趋势, 有很多旅游企业通过破坏环境资源的方式来建设现代化的旅游设施, 这都是旅游企业缺乏环境会计核算造成的粗放型扩张行为。旅游企业在无法确切知道相关旅游资源的价值, 以及保护和恢复该资源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的条件下很容易盲目跟风, 造成旅游企业的发展不可持续, 因此, 从这一点来看, 引入环境会计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也是必须的。

其四, 环境会计的引入有利于旅游企业扩大开放, 吸引国外投资者和消费者。目前, 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与目标, 企业是否重视环境保护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也会直接影响企业对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力。国外消费者完全可以在更发达的国家中享受现代化的旅游资源, 因此, 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旅游企业在这些项目中并没有比较优势, 反而淳朴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更能吸引国外游客, 而环境会计的引入无疑可以更合理地确定不同旅游项目的潜在成本与价值, 帮助企业更好的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目前, 我国旅游企业本身没有形成引入环境会计的理念, 在旧的运行模式下, 旅游企业已经产生了一种惯性, 这种惯性使得众多旅游企业继续沿着之前的道路前进, 而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则相对比较轻视。环境会计的引入与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冲突, 特别是新近开发的现代化旅游项目通常是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 而这些代价并未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因而企业不需要去承担, 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收益, 而环境会计的引入意味着这些企业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从而降低其经济收益。环境会计的引入还可能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而收益则是不确定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企业引入环境会计, 一旦引入环境会计, 企业不仅需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吸引新的会计人员, 并且还涉及到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 这都意味着企业短期内的经营成本会增加, 但是其未来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 这种预期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旅游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接受和支持。要提高环境会计在中国旅游企业中的应用, 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 要建立相关要素市场, 实现科学合理定价, 普及环境会计观念。有效的价值和价格信号只能依赖于市场, 而市场的缺乏是导致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薄弱的主要原因。在缺乏相关市场的情况下, 无法确定影响环境资源价值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简言之, 理论研究缺乏现实基础。因此, 要在旅游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 首要条件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资源交易权市场, 通过市场自身的运行对相关要素的价值进行确定, 环境会计的引入意味着企业需要将外部性成本纳入中总体的决策当中, 在未来预期收益不变的条件下, 当企业没有积极性引入环境成本时, 就意味着由此带来的收益要小于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做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技术进步, 以降低由此带来的成本, 使企业在进行收益成本分析时考虑环境成本, 从而扫除企业引入环境会计的外部阻碍。同时开展全民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使得环境资源作为价值的载体得到全社会的承认, 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于环境采取的行动, 如果认为环境是免费的, 没有价值的, 那么破坏环境就会成为一种集体行动, 从而给环境会计的引入带来毁灭性影响。而当人们认识到环境是有价值的时候, 就会要求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 至于到底要付出多少代价就必须由环境会计来回答, 由此, 环境会计的引入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二, 要转变政府职能, 设立相关资格认证, 完善法律法规。要真正促使地方政府关注环境保护,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使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经济建设转移到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社会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应该设立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 帮助企业甄别人才, 形成一种承诺机制, 使环境会计人才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承认, 从而激励越来越多的优秀人士加入会计学习和就业的大环境中来。还要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使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法可循, 并得以不断深入。其中, 最重要的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实践支持以及对于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强制规定, 并制定严格的奖惩规则, 使企业在实施环境会计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博弈框架和实施路径。这有利于环境会计的推广, 更有利于旅游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73-03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MA Feng-xia1, WANG Chun-cheng2, YU Xue-ling3, PANG Nian-liang1, ZHAO Yang1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apital Museum, Beijing 100045, China;3. National Sports Museum,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generally set forth and then the suggestions about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are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on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2008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s of government and all circles of society.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attesting and evalua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et up and The Project of Attesting and Evalua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relative documentary data and materials should be well collected, packed up and reserved. The regulations about the reg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et down.

Key words: Beijing Olympic Games; cultural legacy; pass down; protect

本研究是为了学习借鉴奥运会举办国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经验,认真思考如何科学地界定与评估、合理地传承与保护、有效地开发与利用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重要问题,以期为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北京对世界作出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的庄严承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作出贡献。

1 国际奥委会重视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研究

2002年IOC墨西哥全会把奥运文化遗产写进《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涉及奥运会遗产的观念:“国际奥委会采取措施促进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留下积极的遗产,包括对奥运会的规模和费用进行合理控制,并鼓励主办国的奥运会组委会、公共管理机构和隶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个人或组织据此采取行动。(《奥林匹克宪章》第2条第13款)。国际奥委会还希望确保奥运会能够为主办城市及其居民留下最为积极的场馆、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的遗产。

另外,国际奥委会还通过组织奥运会文化遗产论坛、创建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等措施,宣传、发挥奥运文化遗产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于2002年11月14日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了《奥运会遗产》研讨会。在总结1984-2000年奥运会在各个领域的遗产,从体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旅游、通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和探讨奥运会遗产的相关问题,以改善今后奥运会的规划和组织。之后,于2007年1月30日至2月2日在伦敦举行了《2007:关注遗产论坛》。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北京等城市代表约300人参会。与会代表阐述了对奥运遗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围绕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奥运会人力开发、奥运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保护文物古迹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奥组委官员徐达作了题为:“北京奥运遗产——规划与进展”的陈述,阐明北京奥运遗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实施“绿色奥运遗产、科技奥运遗产、人文奥运遗产、奥运城市遗产”的设想。该会议对推动奥运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 国内外有关奥运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

2.1 国外有关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展研究的情况 曾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投入了一定精力。相关档案文本和实物分别存放到各自的档案馆和博物馆里收藏,并积极完成了向国际奥委会传承奥运文化遗产和转让奥运会知识等方面任务。同时,对奥运会后的运动场馆的使用和保护也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使运动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持续性的功能。一些城市注重奥运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奥林匹克遗产1984-2000》《博物馆的文件》文集(国际奥委会,2003)、《巴塞罗那奥运会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巴塞罗那奥运世界文化论坛技术部主任Andreu Manich Bou )、《从雅典到北京两个城市的对话 传承人文奥运精神》(罗伊·巴娜吉奥多普罗,2005)、《奥林匹克荣耀中的遗产》英国国家奥林匹克协会出版(安东尼、顿,1992年)等。但是,这些有关奥运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是从奥运会文化遗产的表义、涵义、特点、作用上的研究,而对一座城市申奥、筹备奥运会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和开发还没有具体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由于各国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因国情而异,对文物概念的理解、文物的等级标准存在差异,所以,尚无参考的文本。

2.2 国内有关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状况和初步研究成果

在中国最早提出北京奥运遗产问题,为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打开了视角的是何振梁先生。他在2001年在莫斯科进行的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申办陈述中,代表中国表示:“北京的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 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评估报告的结论部分中指出:“在中国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遗产。”原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通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经为体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举办奥运会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中国的改革,这也会给中国留下一笔重要遗产。”北京奥运文化遗产问题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国政府对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07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标里,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的要求,为做好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北京奥组委针对奥运会文化遗产制定了《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关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有关文物和档案管理意见》,对此,作出了规定。重视奥运会文物的收集、管理,已建立档案资料室负责此项工作,并委托北京市文物局代为保管,妥善保护有关文物和档案。在北京奥组委的领导下,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等行政机关、高等院校,围绕2008年奥运会启动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程,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素质和能力。

近两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熊晓正教授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了“2008年奥运“独特遗产”的研究”一文,并在中国科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的“科技奥运”专家论坛上进行了专题报告。董进霞教授则对半个世纪举办过奥运会的不同洲际的8个城市在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为深入开展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还缺乏对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各方面进行纵向性的深入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奥运文化遗产如何界定与评估、如何传承与保护、如何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并使之转换成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以促进政治、经济、体育等诸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几乎为空白。

2.3 必须重视和加强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

北京通过申办、筹备、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奥运遗产,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贡献,对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成为人们永久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见证,对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推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以及为今后其他奥运会举办城市提供学习的条件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重视收集、整理、鉴别、评估、收藏、保存、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认识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动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深入研究,加深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利用学校和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奥运遗产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3.2 建立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认证评估体系,实施奥运遗产评估工程

科学地界定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将对高质量、科学地做好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要认真领会国际奥委会有关奥运遗产的文件及其精神实质,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体系和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规定,全面汲取历届奥运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评估体系标准进行可行性分析,建议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管理规定和具体措施,并精密地组织实施。

第一,组织实施《北京奥运会遗产认证与保护工程》,制定《北京奥运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评估体系标准》,以此准确地界定其概念、主要内容范围、种类、等级标准,鉴别其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第二,制定《奥运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和保护管理办法》;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现状,开展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第四,《制定北京奥运会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方案》,科学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第五,编制《北京奥运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北京奥运会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依据和科学指导;第六,按照评估标准,经专家对奥运遗产进行认真的评估后,将重要文物和档案资料纳入博物馆藏品序列和档案馆中给予保护和存放;第七,定期进行奥运会遗产保护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以保障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完好无损。

3.3 进一步加强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奥运遗产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国家乃至全世界所产生的具有延续效应的财富。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奥运会重要文献资料的保护和向国际奥委会移交奥运会相关资料的工作。按照《奥林匹克宪章》有关规定,产生的文物归国家奥委会所有,北京奥组委负有管理、保护和转交的责任。主要包括:2008年奥运会申办过程中的《申办文件及分析》、筹备、举办北京奥运会形成的《奥运会总结报告》、《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残奥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奥运会比赛的运动成绩记录》和在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我国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等重要官员的讲话以及奥运会赛会组织制度、举办活动经验等文献资料。实施“绿化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文化成果。如奥运会徽、会歌、吉祥物、纪念品、奖牌、奖杯、奥运会建筑景观、奥运训练、比赛场馆、文化设施和奥林匹克公园等设计方案、照片录像、实物、标志性成果。奥运会常常是使主办城市发生积极变化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推动力。要进一步抓好奥运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实施科技奥运工程命名,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和奥运城市文化保护计划和绿化美化工程,打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类品牌。加强档案管理,并做到科学分类,以确保在2008年奥运会后,为北京、中国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是,做好社会各界、民间组织、个人收藏2008年奥运会文物的积累和收集工作。在2008年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除北京奥组委等政府行为举办的活动,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也将产生的丰富的、重要的奥运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活动方案、工作安排、领导讲话、名人签名、研究成果、专著、报刊、宣传册、照片、录象带等文献资料;生产制作的相关器具、服装、纪念品等实物;申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城市、单位、社区发展变迁后,建设的有关训练、比赛场馆的设计方案、各类建筑、道路拓宽、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后前后对比的的影像资料等。为此,需要社会各界、不同阶层、民间组织、各单位、学校、社区以及个人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日常收集、保存工作。各单位要制定规划,作出安排,加强领导,纳入规划管理,使有关活动遗留下来的成果妥善得到保管,使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成为自觉行动,为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奉献智慧和力量。

3.4 充分发挥奥运会文化遗产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

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创意文化产业,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奥运会文化遗产的文化、教育作用和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和多元功能,提出“大力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设想。赛后要充分利用各奥运场馆,借助政府和市场两种杠杆,发挥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最大效益,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首都博物馆、国家体育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教育、文化功能,积极开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按照奥运文化遗产的不同等级,妥善保管好2008年奥运会遗产。成立奥林匹克学院,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宣传、教育与研究,以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

3.5 自觉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遵照《奥林匹克宪章》和《举办城市合同》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实际情况,科学、规范地做好北京奥运会遗产的认证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新华社.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05.

[3] 熊晓正.对北京奥运会“独特遗产”的理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4] 董进霞.北京奥运会遗产展望:不同洲际奥运会举办国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

[5] 国家文物局 文物博发[2003]38号. 关于印发《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和《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的通知.2003.

上一篇:军训社会实践活动感想下一篇: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