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学课报告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软件工程导学课报告(共4篇)

软件工程导学课报告 篇1

--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 作为一个商学院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软件工程导学课的学习,终于对软件工程轮廓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更是进一步产生了兴趣。经过课堂上前辈们的介绍,在我心目中,软件工程从业者也从辛苦的码农变为走在创新最前沿的精英。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同时提升了生活质量。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互联网飞速发展,其衍生产品如雨后春笋,软件工程与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尤为引人注目。因此,了解大数据洪流下的软件工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开始,软件的作用向计算、存储、数据中心架构甚至整个IT环境蔓延,以往基于硬件平台实现的许多功能逐渐通过软件实现,软件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被软件定义的世界正在“大数据化”。图灵奖与诺贝尔奖双料得主司马贺(Herbert A Simon)在其《人工科学》一书中讲到:“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不如说是人类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人工技能的痕迹”。大数据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来自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生产与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投影,因此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时代的宝贵财富。但是由于大数据的数据量过于庞大,信息种类过于繁琐,人工信息筛选与信息识别基本不可能。然而,在大数据分析上软件工程将会成为人类的有力助手。

在对密集型数据进分析时,传统的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已经难以适用,无法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模拟。要由原本的数据、信息、模型、模拟推演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服务、策略意义的第四范式模型。在全新的研究模式中,要对数据整合驱动、需求度量价值、情境约束等进行分析。其中,知识及价值服务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重点,要针对密集型数据整合服务领域,对密集型数据将的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密集型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驱动软件的服务生命期,对目前第四范式建立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此外,软件不仅不易用来分析大数据,本身也是大数据源头之一。很多软件都具有收集数据,上传数据的后台功能。因此,在数据终端可以进行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整理,以便于分析用户的偏好于等实际情况。因此,如果有效利用软件作为大数据的源头,企业将会有着更充分的信息,有效把握市场动态。

初中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篇2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鸭鸽营中学

王红霞

老师们,大家的发言积极踊跃,使我受益匪浅。以往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们有时不愿意放下主宰课堂的权利。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式被动,直接原因是我们讲得过多。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理论上已上升为人们的共识,“自主学习”已成为众多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力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就是指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我们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密切相关。通过老师们的发言和自己的见解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要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详细的调查,然后应该让学生建立自主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数学的机会,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通过精心选取课前预习题和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先行自学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按小组次序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和见解的学生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

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的作用:一是对学生的见解作精要点评;其次是注意捕捉学生灵光闪现的思维给与充分肯定;然后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成为他们讨论小组中的一分子。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均等发言的机会,这就扩大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了每个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反过来也激发了每个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增添了动力,使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为将来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关,在一个班中各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必然存在着差异性。为此,实行分层教学,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设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要求的考查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以实现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协调同步发展为归宿,力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在适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能力。在班级群体中实行分层次合作。把课堂上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到课堂外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性学习,使课内课

外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来满足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中涌现出来的研究和交流的欲望。根据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合非常重要,可把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既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之后,既拓宽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渠道,而且,因为有了共同的话题,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同学们也会对探究数学的气氛愈来愈浓,从而会形成主动、自主、生动的数学学习气氛。

三、运用各种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氛围后,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规划自己,成会自己发展的主人”。

1、学会制定学科目标 有一部分的学生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学习处于无状态之中;有一部分学生制定不切实际的过高的学习目标,当学习目标达不到时便垂头丧气。为此,指导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采用量力而行的原则。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对某些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分步骤完成,对能力的要求分阶段达到,对素质的提高分层次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学习计划,小组活动时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计划,互相取长补短。对于有些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进行交谈,会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3、教会学生学会课

前预习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通过给学生出示预习要点、思考问题及尝试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概括学习目标、领悟学习重点、探索解决难点的方法。并通过预习,让学生尝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发现进入课堂。

4、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料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根据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要求合理选择和利用资料,有的学生基本知识还没有到位,就去搞较深的题;有的学生选择相似的参考书,作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而被书牵着鼻子走,使学习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为此,应指导学生怎样精选一本参考书,怎样摘抄和归纳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教会学生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5、让学生学会交流讨论 在学生学会能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学会问,学会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以他人的交流中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和拓宽自己的思维渠道。在课堂讨论中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6、教学生学会反思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刚才有老师提到:不少同学在完成作业或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的“反思”。何谓“解题反思”?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1)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做?(3)我是如何想到的?(4)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5)一题多变看看怎么样。这样做一题、通一题型。一道错题,从三个方面分析:(1)错在哪里;(2)错的原因是什么;(3)符合什么条件,错误的答案才能变成正确的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能动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就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控和修正,达到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课堂表现、作业状态、课堂检测、阶段性检测和终结性检测做出合情评价,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因此,为了提高同学的解题能力,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7、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错本”,把自己平时作业、单元测

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原因,使学生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记错本有了,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反馈,如每周五,可布置“一周错题回顾”,把本周自己做错的题再做一遍,星期一逐本批改,对于再次做错的题做上标记,再记录下来,再做,这样到期末,学生的错题就越来越少。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篇3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二、理论支撑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教研活动主题

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四、小专题目标

1、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2、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4、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5、在专题研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6、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大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达到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教学特色的目的。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五、教研形式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六、实施过程具体安排:

(一)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二)准备阶段

1、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教师非常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在校本教研阶段,邀请专家、教研员非常重要。特别是专家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耐人寻味的指导,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为新课改奠定了基础。因此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确定课例,撰写设计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的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确定了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明确了课例的文本后,教研组保证参与研究的教师手中均有实施课例研究的方案、教材等,使全体参与者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规定在一周之内2位数学教师按要求撰写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实施阶段

1、独立备课

做出研究方案,并确定授课教师,通知2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4月3日第一次磨课。

4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意图进行交流、讨论,同时2位做课教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4月5日课例观摩。

由2位执教教师同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由焦园园老师负责录课。

3、说课辩课、案例研讨。

听课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课、辩课、质疑,使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回放录像,将自我反思和评议研讨相结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4、思维碰撞

观摩了2位老师的课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反思,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等等。将这些收获放在网校中,供授课教师再设计时参考。每一阶段都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提高”三个基本步骤。由教师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全体听课、观察,然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反思,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设计,再观察,再反思。

5、以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随着我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实地教研活动很难准确、高效地开展,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把小专题研究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随时都可以探讨、交流共同切磋讨论、质疑。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把平时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日后整理打下基础,并可以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回复与交流,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话、合作与共享”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使教师变成有心人,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思考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6、再设计观摩

由两位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对所授内容进行再次设计,设计好后借班第二次观摩课,然后进行第二次反思、研讨。

(四)总结提升阶段(反思课堂,形成策略)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这一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认真反思小专题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研究把形成的策略进行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研究结束后,由承担教师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果不及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及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批注式阅读教学课例研究结题报告 篇4

长葛市第七初级中学 李保锋 王俊凡

长葛市建设中心校 陈会娟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在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低下使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困境,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1.学生不会阅读。学生面对文本漫然而读,读后收获不大,使阅读流于形式。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而班里的好多学生读书时总是忘记拿起笔,以至于多数学生读书囫囵吞枣,囫囵吞枣固然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似乎是必然的结果。2.教师缺乏方法指导,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设计好的静态的教学流程主导动态的教学进程,让学生亦步亦趋跟在老师后面学习,没有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3.教师漠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和阅读感悟,过分重视预设、敷衍生成,学生探究文本的潜能无法释放,与文本对话流于形式。淹没了学生的才情,冰封了学生的智慧,个性得不到彰显。上述弊端用钱正权老师的话说就是‚目标一元化,过程同步化,评价标准化。这些这些‘统一’的东西像一根无形的链子束缚着学生的阅读心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亟待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研究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批注评点是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质疑,这既是一种阅读鉴赏,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文本的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更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学原理》中说:阅读是由阅读客体(文本)、阅读主体(阅读者)和阅读本体(读者阅读书本的实践活动)三者组成的。而今天很多的阅读教学却以老师一人的阅读或者是教参上的专家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预设的,几乎所有的讲解都是老师灌输的,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要学生记忆。这样的阅读教学,违背了阅读学的原理,剥夺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想象力被阉割,创造力被扼杀。基于这种现状,一种最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应运而生。

三、研究的方式方法及步骤 研究方式:

多人同课 研究方法:

1.实践探索法 2.经验总结法 研究步骤:

1、第一实验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10日——10月10日。组内教师阅读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书籍以及有关‚生本‛教育的文章,撰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了解学生和教师阅读时的现状,并进行科学分析,制定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

2、第二实验阶段(实践阶段)2013年10月11日——12月30日。根据阅读批注的特点,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批注式阅读,认真做好教学记载,及时反馈实施情况。不断修正实施方案。

3、第三实验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月。对批注式阅读的研究过程进行文字整理,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组对阅读批注的资料进行整理,对有关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

四、研究团队

1、参与人员

在确定课题之后,我们推举我校的教研能手李保锋老师作为我们本次课例研究的主持人,我和陈会娟老师则有幸成为小组的成员。

2、研究方式:

多人同课。

3、研究主题

批注式教学的探究

4、课题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

5、执教老师

陈会娟、王俊凡、李保峰。

五、课例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为了让课例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收到切实的成效,避免因前期准备不足而流于形式,我们一致认为,应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1、了解学生学情,储备研究能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研究七、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调查入手,在各班级中,普遍观察,采取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其阅读范围、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不同分数段学生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差异,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班级学生阅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同时我们注意理论学习,搜集了有关本课题的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注意随时吸取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

2、规范批注方法,提高学习技能。(1)认识批注符号。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时,用能代表某种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帮助阅读。提高效率,我们与学生共同商定使一套符号系统,保证班级每个学生在圈点勾画时符号一致。便于交流比如:在生字上加圈‚O‛;在难字上加‚口‛方框;关键词语下加着重号‚•‛;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画波浪线‚~~~‛;在需要着重领会、深理解和记忆的语句下面划直线‚——‛;在有疑问的语句或词语末尾打问号‚?‛;等等。(2)学习用文字批注,所谓文字批注,我们认为是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文字批注‛是学习最重要的第二步,是学习是否有质量、有收获的关键,也是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自我培养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当在思考上。‛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批注的时候,我们重点突出了对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对文中所感处,如词语、句子、段落、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修辞手法 写作特点、作者情感等进行批注,同时要求学生尽量把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大都非常认真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文本批注的尝试与学习。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同时,我们研究小组又.开始商讨,确定课例名称,经过集思广益的商讨,我们最终把研究内容定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背影》。

(二)实践阶段:

第一次备课、上课、议课

为了让第一次上课收到预期的效果,11月12日,我们的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在学校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上课前的集体备课活动。此次备课活动,有我们的教研组长李保峰老师主持。在备课一开始,李老师先让每位参与的老师认真研读了教材,然后让这次执教的陈会娟老师以说课的形式谈了她本节课的教学构想。陈会娟老师是年轻的骨干教师,教学严谨、勇于创新是她一贯的风格。陈老师开门见山地谈出自己的设想:她说《背影》这篇散文,它文质优美,质朴感人,寓深情于典型的细节,质朴的语言,平淡的对话之中。但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批注式阅读方法,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深入解读、所以 将教学目标定位:第一,在教学中渗透批注的意识和方法,让学生初步形成批注的意识与习惯。第二,通过阅读文章的精彩段第六段初步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情。鉴于此,她把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环节、即指导批注、展示交流、感悟真情。针对陈会娟老师的教学三步曲的设想,我们展开了讨论,在肯定她的教学思路的同时,同头课的教师汪凤岩老师提出了她的质疑: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放得开而收不住?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层批注,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效果吗?八年级的何桂红老师也毫不保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指导学生进行精彩段落第六段的批注这一环节是解决课堂重难点的关键、教师必须做好切实的指导,既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感悟与思考,又要避免学生阅读的肤浅与片面。九年级的石二平老师也说通过这节课营造轻松气氛,消除学生批注阅读的畏难情绪和心理……真没想到,参加备课的教师各抒己见,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建议,让边听边做记录的陈会娟老师忙的不亦乐乎、原定为一节的集体备课竟然一直到放学的铃声敲响。

第二天,陈会娟老师带领七年级(1)班学生,如期在学校多媒体室展示了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背影》的教学尝试,教学过程如下:

一、指导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美文---《背影》,下面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预习批注。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生:我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

二、批注标题

师: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或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请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写在标题旁边。两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读完标题的感受 生:这是写的谁的背影? 生: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背影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师:大家都问得特别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对标题进行批注,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提升阅读兴趣。在阅读完全文后,能更好的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也是一种比较自然轻松的导入方式。

三、快速通读全文

通过阅读全文后,学生基本上解决了对标题的前三个疑问。师:刚刚有同学问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大家知道吗? 生(沉默)

师:看来粗略的阅读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进入集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文章的第六自然段。要求同学们读得慢一点,仔细一点,把你认为精彩的或让你感动地地方标出来,并把你的阅读体会写在旁边。

四、重点段落批注

在巡视的过程中,老师提醒完全无法下笔学生凭第一感觉把写得好的地方先标注出来,再进一步思考。给能写出一点感受的学生一些提示,让他们注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点。

五、展示交流

师:刚刚我看了几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我们来展示一下。你看,他们写了密密麻麻的一页,真是太棒了!(将两位同学的批注向全班展示)师:现在进入我们的交流阶段,谁愿意先来展示?

生:‚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中的‚轻松‛二字体现了父亲买完橘子回来后的神情。但实际上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他的‚轻松‛是装出来的。

师:你注意到了一个很容易忽略的词语,目光很敏锐啊。那父亲的轻松是装给谁看的? 生(齐):儿子!

师:那为什么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呢? 生:不想让儿子为自己担心。师:这么精彩的批注,没有注意到的同学们也把它记下来吧。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朗读一遍,读出轻松的感觉来。生1朗读(语速很快,语调较为平缓)

师:看来你还有点紧张,不够轻松。我们要读出轻松的感觉还需要将语速放得—— 生:慢一点。

师:对了,特别是‚轻松‛二字,更要放慢语速。再请一位同学试一试。生2朗读(放慢了语速,普通话不够标准)师:这位同学已经有进步了,我们为她鼓鼓掌。生:(鼓掌)

生:我找到的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被感动而流泪,也体现了他在这时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师:你找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点。

生:‚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还能体现我不舍得离开父亲,对父亲的留恋。师:你对刚才同学的回答进行了补充,把情感剖析得更全面了。

生:‚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里能感觉到父亲走得很费劲。师:那具体从哪里看出费劲呢? 生:因为父亲是一个胖子。

师:读得更仔细了,找到父亲的体形特点,胖子爬月台当然更困难了。

生: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的语言可以看出他对‚我‛的关爱。

生:‚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写出了父亲的外貌,还写出了父亲走过铁道的困难。师:你有了新的发现,找到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并再一次印证了父亲买橘子的困难,读书也很流畅。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读出本段中很多语句体现了父亲的艰难。但大家有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语句就体现了艰难,你的这种感觉具体是从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得出来的?刚才有同学找到了‚胖子‛一词,说明她比同学们读得更加—— 生:仔细。师板书:读(细)

学生能够体会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却只能谈大概感受。适时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关注能够具体体现父亲艰难的词句,并养成读书认真细致的习惯。

师: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得更细一点,看能否具体到某个句子或词语。那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父亲爬月台的片段,其他同学再思考。生(读)

师:那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生:‚蹒跚‛一词写出了父亲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能够体现出父亲走路的艰难。师:你一下子就找到了最能表现父亲走路姿态的词语,读得很仔细。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一起来朗读父亲爬月台的这一部分,试着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地方读出来,特别是能体现出父亲艰难的词语。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觉得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 生:‚攀‛‚缩‛ 生:‚微倾‛ 生:‚努力的样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认为应该重读的大部分是一些—— 生:动词!

师:那为什么要重读这些动词呢? 生:因为这些词最能体现出父亲的艰难。

师:同学们刚才都是对了一段的的感受,现在我们能够细致到具体的词语了。有进步!那大家把这些词语圈划出来吧。

师: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词语最能体现艰难? 师板书:思 生(沉默)

师:看来有点难,我们来做一个换词游戏吧。如果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去爬月台,我们会采用哪些动词呢?‚他用两手——‛ 生:撑着上面

生:两脚再往上一蹬,就上去了。

师:那你们现在想想为什么‚攀‛能体现出很艰难?和‚撑‛有何差别? 生:好像很重。生:好像很用力的样子。

师:对了,我们爬山的时候经常用‚攀‛,非常用力。那‚两脚再往上缩‛的‚缩‛字给你们的感觉是? 生:很小心。生:动作比较慢。

师:再加上‚向左微倾‛就更能体现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了。生:父亲动作如此艰难,就更能体现他对儿子的爱。师:你还把作者描写的目的读出来了,很棒 六、二次批注及交流

师:同学们在这次阅读中都能从对父亲的一系列描写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师板书:父 儿子 师:我发现同学们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儿子。下面要求大家按照老师刚才所讲的读书方法,读得仔细一点,认真思考,找出文段中对儿子的描写,看能否读出新的体会来,再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看谁读得细,写得好。师板书:写

生再次批注,老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谁先来展示?

生:‚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能体现儿子对父亲的依依不舍。师:能否在具体一点?

生:‚等‛和‚流泪‛这两个动作能体现作者的依依不舍。师:有进步了!

生: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这是‚我‛第二次流泪,作者在临走时想到了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才会依依不舍。

师:那你能否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把你觉得能体现依依不舍的词语重读出来。生(朗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读得真好,‚等‛‚再‛‚又‛这些词语要重读。同学们一起来一遍吧。生齐读

生:‚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里‚我‛拭干眼泪师因为怕父亲知道自己看到他爬月台的艰难。这里能体现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也为后文父亲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做了铺垫。

师:大部分同学只注意到了儿子流泪,而忽略了儿子流泪后的动作。你从这个拭干眼泪的动作却读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贴,真是太棒了!

七、小结及思考

师:这第二次阅读后,同学们不仅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贴。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时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是想通过背影来体现父亲对儿子,儿子对父亲的爱。

师:也就是说父亲关心儿子,儿子理解父亲都是通过描写这一个背影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背影‛父亲无法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儿子也就无法如此深刻地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这也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师板书: 父 儿子

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了《背影》这篇文章的精彩段落。这篇文章处处都在写爱,全文却无一个‚爱‛字。作者的‚爱‛隐藏哪里呢? 生:文字里。

师:对了,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放慢脚步,读得—— 生:细一点!

师:读的过程中还需要—— 生:认真思考!

师:并把我们的所思所感—— 生:写下来!

师:写下来之后同学和老师之间还要展开讨论和交流,把我们的想法大胆地—— 生:说出来!师板书:说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后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观课的教师及时进行了议课交流,我们的教研组长首先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还是较好的、首先它通过本节课强化了学生批注的意识与习惯、其次通过采用批注式教学阅读第六段,引领学生初步体味出隐蔽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李老师让老师本着‚少夸优点,多提建议‛的原则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头科的汪凤岩老师首先说,陈老师通过对标题进行批注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提升阅读兴趣。在阅读完全文后,能更好的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也是一种比较自然轻松的导入方式。但是忽略本课的作者作品介绍和生字词的疏解是否恰当呢?应该加入让学生进行预习批注、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九年级的石二平老师则指出在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李炳灿老师也指出批注是自主自悟的过程,而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程度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体现出来,从而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批注交流过程中穿插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贾俊义老师发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不够明朗简洁,各个教学环节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模式。另外在交流批注、展示成果这一环节,老师应多点拨深化、重点引领学生抓住‚望父买橘‛时对父亲的衣着、体态、步履的描写和体现买橘子艰难过程的动词,展开批注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作者栩栩如生的语言描写中,不仅能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更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贾老师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最后,我们针对贾俊义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出改进意见,首先应该把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环节。另外在‚望父买橘‛的交流展示阶段,老师应和学生一起梳理出有效问题形成一个交流的‚话题‛,再以话题形式引领,引导学生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质朴的语言进行‚定向批注‛,从而让学生感受父亲形象感悟父爱真情。作为课例研究的小组成员我们在感激之余虚心接受了老师们的建议,准备再次试讲。

第二次上课、议课 备课

为了弥补上节课留下的遗憾,11月22日下午第一节我们进行了整改后的第二次试讲,而我有幸作为这次试讲的老师向参加听课的老师们做了汇报,教学过程如下:

一、指导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美文---《背影》,下面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预习批注。

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读课文,圈点批注,疏解生字词。

3、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二、检查预习

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生:我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师: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师:这位同学预习的不错,请大家齐读两遍。

三、批注标题

师: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或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请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写在标题旁边。两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读完标题的感受 生:这是写的谁的背影? 生: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背影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师:大家都问得特别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感知批注

四、整体感知,交流话题。师: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生:本文四次写到‚背影‛。师: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生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师: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生:第二次,望父买橘。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段---望父买橘的精彩片段。师: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生:我觉得这一次的背影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朗读展示。

五、批注研讨

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同学们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第六段内容进行文本解读,15分钟后我们交流展示。师不时巡视,适时指导。

六、师生交流

师: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刻画的,生: 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作者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为什么突出黑色?

生: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师:师: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生:(蹒跚)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 生:父亲爬月台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 生:‚攀‛、‚缩‛、‚倾‛ 师:为何用‚攀‛不用‚抓‛?

生: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师: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生:‚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在原文中作批注。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生: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师: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七、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师: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八、感恩亲情

师: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师: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课后,我们所有参与听课的老师又及时地进行了课后议课交流,交流之前,我先简单的做了教学反思,总体上,本节课我把批注式阅读贯穿在各个环节,但我发现在这各个环节中,仍有一些疏漏和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对‚买橘背影‛批注交流环节,学生虽然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进行交流,但师生一问一答,显得机械,没有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人觉得复赘而不高效。在我反思的基础上,大家又各自发表了看法和建议,最后一致认为:

1、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应该找准合理的切入点进行有重点的批注。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批注内容时不能面面俱到,要以点代面,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2、在展示批注交流环节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教师的参与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商讨。引导他们分析、探究问题。肯定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对于模棱两可、正误难辨的地方不轻易否定。

3、在拓展延伸,感受真情环节,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深化文章的主旨,掀起课堂的高潮。一番商讨之后,我们第三次的上课方案成型了。

第三次上课、议课

12月10日,我们本次课题的主持人李保锋老师亲自带领七年级4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三次上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指导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师:今天,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经典美文---《背影》,下面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对课文进行预习批注。

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读课文,圈点批注,疏解生字词。

3、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二、检查预习

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生: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生:我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师: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师:这位同学预习的不错,请大家齐读两遍。

师:由《背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或会产生怎样的问题,请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写在标题旁边。两分钟后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读完标题的感受 生:这是写的谁的背影? 生:这是个怎样的背影呢?

生: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背影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师:大家都问得特别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交流话题。师: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生: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师: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生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师: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生:第二次,望父买橘。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段---望父买橘的精彩片段。师: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生:我觉得这一次的背影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朗读展示。

四、课堂学习-----批注式阅读对话。师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请同学们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第六段内容进行文本解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师不时巡视,适时指导。

五、引导专题批注,师生交流展示

师: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刻画的?说出你的理解。

生: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这说明当时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生:走路的姿势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蹒跚说明父亲年龄大,腿脚不便,这样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生:爬月台时的动作。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

师: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攀‛、‚缩‛、‚倾‛ 师:为何用‚攀‛不用‚抓‛?

生: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师: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生:‚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师: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在原文中作批注。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生:‚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生:‚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生:‚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师: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生: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师: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六、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师: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生:我爸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会陪我一起度过难过陪我哭 ;我妈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过马路时牵着我的手,我说我长大了,她却说在我眼里你永远都只是个孩子。

生:第一次住宿妈妈嘴上说终于省事了 走的时候还是交代好多什么和同学搞好关系。生:考试没考好,然后爸妈怕我难过,对我说没关系的把电脑开了让我玩电脑,其实他们心里很着急。现在真想说对不起爸妈。生:还小的时候那天晚上发高烧,外面在下雨,我妈妈脚不怎么好,还背着我去医院,感觉好辛酸。

七、感恩亲情

师: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师: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课后,我们进行了议课,交流中老师们认为,这节课较前两次节课,完善了很多,改进了很多,是较成功的,它把批注阅读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课堂,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课堂的高效。特别是在拓展延伸,感受真情环节,学生畅所欲言,含泪倾诉感悟亲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同时掀起课堂的高潮。听到这节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肯定,我们三位再衷心感谢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不由得会心一笑,真有如释重负之感呀。

六、总结反思

在历经了一番艰难曲折之后,尽管我们的这次课例 研究画上了句号,但静心反思我们的研究历程,特别是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学生批注重感悟少质疑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尽管将‚质疑法‛作为一种方法总结了出来,但在实践中,学生的质疑批注从量和质上都不太理想。尤其是在自主批注时,甚至更多的学生只有感想没有质疑。这方面是我们的课题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2、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原本就有强有弱,这直接导致批注质量的差异明显。交流中,如果能力低的学生再不主动汇报,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对这些阅读能力较低的同学,如何在自读批注和交流环节中予以关照,达到阅读批注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我们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

3、批注与文本的结合,批注容易使学生思绪飞扬,也容易‚离题万里‛,批注与文本结合除了教师设计问题之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4、怎样让批注阅读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困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6、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如何指导是比较重要的,指导学生答疑解惑是重点之一,要不要限制讨论范围,如何限定还有待研究。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1、教师课前必须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惟有如此,才能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能在脑中拥有多条教学‚路径‛,具备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能力,才能敢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

2、继续培养学生批注阅读能力,逐步完善教师教学步骤、环节评价措施等。

3、把批注式阅读与实现高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篇:让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下一篇:餐厅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