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装置辐射防护制度(推荐11篇)
1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为进—步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
适用于公司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3管理机构及职责
3.1实行公司、厂二级管理体制,公司、厂分别成立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管理小组,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规定,督促检查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管理工作的落实及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履行相关职责。
放射源管理小组组成: 组 长:陈龙官
副组长:王永蓬(总经理)、陈家务(生产副总)、杨勇(企管副总)、林贤华(行政副总)、陈德(财务副总)、刘达(销售副总)、谢庆敏(原料采购副总)、蒋利顺(设备采购副总)郭学玉(总工程师)。
组 员:生产部部长、安环部部长、企管部部长、办公室主任、设备部部长、物流公司经理、财务部部长、大宗采购部部长、设备采购部部长、销售部部长、技术质量部部长、和各生产厂等部门的行政一把手。
3.2各放射源的使用单位负责向设备部提交新增放射源的使用申请。
3.3设备部负责组织对新增放射源使用可行性的论证,并将论证意见上报公司批准。
3.4设备部负责对放射源生产厂家的合法资质进行辨别,申购合法的放射源,准备办理申请手续时需要的其他相关材料。
3.5企业部负责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新增放射源的环保手续。负责放射工作场所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个人剂量卡的监测工作,负责个人剂量卡监测、体检档案记录工作。
3.6安环部负责对公司现有放射源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各使用放射源的单位的放射源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公司放射源的各种台帐统计工作,协助企管部开展每年的监测工作。
3.7公司办公室(安保中心)负责办理公司放射源在公安部门的登记手续,并负责放射源的治安防盗管理。
3.8采购部负责按照公司主管领导批准的放射源采购申请,采购相应的的放射源。
3.9各使用放射源的二级单位(厂、部)负责本单位放射源的安全使用、保管、监督、检查,负责本单位放射源的各种统计台帐工作,建立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的放射源进行管理。
4管理内容
4.1办理许可登记手续
企管部根据国家和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并按照有关要求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查手续;企管部配合公司办公室(安保中心)办理公司放射源在公安部门的登记手续。
4.2新、扩、改项目中放射源新购的管理
4.2.1各放射源的使用单位,在新、扩、改项目中需新增加放射源时、必须向设备部提交使用申请。
4.2.2 设备部在接到使用单位的申请后,负责组织安环部、设备部、办公室、企管部、使用单位(厂、部)等,对新增放射源进行论证。原则上可用可不用的不用,能少用的绝不多用。论证后,公司必须新上的放射源,由设备部组织上述单位会签,报主管安全生产的公司领导批准同意,申购合法的放射源,准备办理申请手续时需要的其他相关材料。
4.2.3 企管部根据公司领导的批示意见,进行放射源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放射源的购入申请,办理准购证明。
4.2.4放射源准购申请及传递至采购部,采购部据此进行放射源的采购工作。
4.2.5放射源安装完工后,设备部组织初步验收,验收合格后由企管部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进行放射源的专项验收。验收通过后,放射源移交使用单位,纳入日常监督管理。
4.2.8 对于随其他生产设备附带放射源的管理也遵照本制度执行。
4.3放射源的使用
4.3.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放射防护专业知识培训,经上级有关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4.3.2放射性设备的安装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要选择合适的安装地点,放射源容器必须安装牢固、可靠、安全。
4.3.3装源、更换放射源的操作,必须由厂家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业工具,不得用手接触放射源。
4.3.4密封源(含密封源的容器)较长时间不用时,要交给厂家贮存于源库内。待安装的密封源和检修时从设备上拆卸下来的放射源,要存放在各二级单位放射源暂存库内,储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源时,必须进登记、检查,保证帐物相符。
4.3.5建立放射源巡视制度,班组每天巡视,工段每周巡视一次。4.3.6使用放射源处要有明显的放射源标识。
4.3.7操作人员应了解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在出现各类事故时,能迅速有效的执行应急预案,以有效地控制事故的扩大。
4.4放射防护日常管理
4.4.1安环部负责建立公司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管理制度,并进行更新,对公司现有放射源的安全监督、检查。
4.4.2企管部组织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4.4.3办公室(安保中心)对放射源的防盗、治安管理按照《剧毒化学品、放射源治安管理规定》执行。
4.4.4各使用放射源的二级单位(厂、部)建立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管理制度,对本单位(厂、部)的放射源进行管理。并负责进行更新。
4.4.5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厂(部)管理小组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管理工作负责。
4.4.6各使用放射源的车间负责本单位放射源的安全监督、检查,其内容是:每月对本单位放射源是否齐全、标志牌是否完好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并如实填写检查台帐。
4.4.7在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发生故障时,各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及时通知设备部,设备部联系人员维修、维护。
4.4.8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卡,严格执行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规定,企管部负责做好个人剂量卡的监测、体检和个人剂量监测及体检档案记录工作。
4.4.9发现射源掉落时必须马上通知本单位(厂部)同时保护现场,并及时联系公司办公室(安保中心)进行调查处理。由安保中心及时上报公安部门,积极协助公安部门破案。安环部会同企管部将事故上报上级环保部门,并启动应急预案。
4.5放射工作人员安全培训
4.5.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放射性防护等知识的培训,经上级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4.5.2放射工作人员要及时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放射源知识的学习和教育。4.5.3单位经常组织放射源使用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和放射工作人员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
4.5.4新人到放射性岗位工作必须先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4.5.5放射工作人员离职或调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必须将上岗资格证上交公司。
4.6放射源的存放
放射性同位素装置不得私自存放,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合法存储地点,其贮存、拆除时,使用单位应向安环部提出申请,由安环部拿出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4.7不再使用放射源的处理
不再使用放射源时,应书面上报公司,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由设备部联系具有合法资质的供货厂家进行回收;在供货商无法回收时,企管部负责到省环保局办理合法的存储手续,并将废源移交省环保局核废库进行存储。
4.8放射设备检修维护
4.8.1岗位工要认真对射源设备进行定期点检、维护、维修工作。4.8.2维修前要严格按照射源管理制度进行备件准备工作。4.8.3料位仪检修工作要有专人监护,确认后方可进行检修工作。4.8.4检修时首先关闭辐射源开关;挂好检修警示牌采取侧面角度工作并有专人监护;以防受辐射伤害。
4.8.5射源及接收器附近严禁放置任何物品,以免对其造成损伤,影响正常使用。
4.8.6当射源或接收器有故障时,及时通知班长、工段长找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岗位工不得私自对其进行检查处理。
4.8.7操作工执行每班检查制度,及时对外来人员做好登记工作,严防放射源丢失。4.8.8料(液)位仪要定期进行检查、检验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4.9事故应急
4.9.1 安环部负责,办公室(安保中心)协助编制公司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源、射线装置使用单位/部门编制本单位辐射事故应急措施,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4.9.2 发生辐射事故,事故单位必须立即报告安环部、安保中心。企管部应及时报告环保部门,并按上级有关规定报告相关部门。事故应急响应按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执行。
4.9.3 应急结束后,安环部、公司办公室(安保中心)、企管部联合组织事故调查、处理。
4.9.4 安环部每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审或演练,并根据评审或演练结果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
关键词:医用X射线机,电离辐射,辐射监测,联锁装置
0 前言
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X射线机在医学领域里应用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X射线机图像能以直观、信息丰富的方式表达检查测量结果,使之成为医学上诊断疾病所必不可缺少的设备,为国内外普遍应用。然而,伴随着X射线机越来越多的使用到医疗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大量的辐射污染,为人们所密切关注。医用辐射源作为电离辐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防护的重点部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是我国制定的一个国家标准,重点提出了辐射防护的各项要求,其中第4.2.3.1提出产生电离辐射设备必须设有安全连锁装置(包括门-机连锁、控制台与装置连锁、其他连锁等)。近年来各家医疗设备生产商研制的新型设备中都能满足这一要求,但现实面临的问题是各医院目前广泛在用的机型中不具备这一功能,这不但可能造成辐射污染,而且在当地环境安全监测部门的检测中,这一项也无法通过,最后多数医院均无法解决只能违规使用,这一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提出了一种连锁装置的设计,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通过与现有此类问题的研究和长期模型试验发现,如果单纯设计一种简单的门联锁装置,进行位置的检测,就无法精确的表达机器的运行状态,射线量的检测。
因此,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治疗防护门位置的精确检测、X射线辐射剂量的检测,以及对两者检测的有效结合,即当射线量超过一个安全值时,报警并紧急停机,监测的射线量处于安全范围时,门连锁起作用。该连锁装置可起到双重保护作用:门开关保护;射线量泄露超标保护。从而达到精准检测阻止辐射污染的效果。
经过重复性试验对本医院X射线机的测试,我们决定采用光电耦合器及盖革-弥勒计数管分别对门位置及治疗过程中治疗室外(主要是治疗防护门附近)的累积辐射量进行检测,门位置检测为初级检测,累积辐射量为终极检测,通过初级、终极的检测与X射线机相关联,在任何出现辐射污染的情况下机器停止运行,从而达到防止辐射污染的效果。
1 门位置监测功能实现
传统的门控制开关大多是通过行程开关机械控制,缺点是当长时间使用,后门的位置偏移、传动系统老化等造成的控制精度下降,误报警等动作出现,实际已经起不到精确的安全保护作用。
我们现在采用光电开关对门的位置进行精确监测,光电耦合器是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光-电转换器件。它由发光源和受光器两部分组成。把发光源和受光器组装在同一密闭的壳体内,彼此间用透明绝缘体隔离。发光源的引脚为输入端,受光器的引脚为输出端,在光电耦合器输入端加电信号使发光源发光,光的强度取决于激励电流的大小,此光照射到封装在一起的受光器上后,因光电效应而产生了光电流,由受光器输出端引出,这样就实现了电-光-电的转换。通过光电开关后再输出控制电平(图1)。
2 射线监测功能实现
X射线与自然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电磁波,只是X射线的光量子的能量远大于可见光。它能够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而且在穿透物体的同时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可以使原子发生电离,使某些物质发出荧光,还可以使某些物质产生光化学反应。如果工件局部区域存在缺陷,它将改变物体对射线的衰减,引起透射射线强度的变化,这样,采用一定的检测方法,来检测透射线强度,就可以判断工件中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的位置、大小。
这个公式就是射线检测基本原理的关系式,ΔI/I称为物体对比度,从它可以得知,只要缺陷在透射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尺寸、其衰减系数与物体的线衰减系数具有一定差别,并且散射比控制在一定范围,我们就能够获得由于缺陷存在而产生的对比度,从而发现缺陷。
通过盖革-弥勒计数管来测定辐射,当每一次射线通过该GM管并引起电离时,便使该GM管产生一次检测电流脉冲,每个脉冲被电子管电路检测并记录为一个计数,该剂量仪的显示值为在所选定的模式下的计数值。
由于放射性的随机特性,故由剂量仪所检测到的计数值各分钟都有变化,检测取峰值作为输入信号,将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送入单片机,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作为控制量去控制下一级工作(图2)。
3 防护门位置监测与射线的整体监测
通过对防护门监测功能以及射线监测功能的单独实现,我们不难得出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设计的整体框图(图3),使之在治疗过程中,防护门未关闭或者射线剂量超标的情况下均能产生报警,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射线辐射污染的效果。
4 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实用性评估
我们经过了大量的模型试验及针对我院X射线机的重复性实际测试得知,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不但完全实现了上述我们所要求的功能外,还有其他诸多优点。
(1)由于采用的主要电子器件为光电耦合器、盖革-弥勒计数管等重复性比较好、性能比较稳定的原件,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可达到非常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以及使用寿命。
(2)配备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的各电子器件均比较常见,普通的电子市场均可购买,且成本不高,可非常容易地解决辐射防护这一难题,其普遍性可以得到有效推广。
(3)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体积小、易安装、方便拆卸维修,给日常的使用和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其实用性、有效性值得广泛推广。
通过重复性实际测试证明,X射线辐射监测及连锁装置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进行辐射剂量检测,并具备多种实用性优点,可有效地达到医用X射线辐射防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卫生部令第46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
[3]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
[4]许树林.X射线设备检查中受检者防护存在的问题[J].医疗装备,2009(3):17-18.
[5]郝光远,魏从全,张建廷,等.数字化床边摄影X射线防护问题及其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8(10):347-349.
[6]李宏毅,刘宇静,黄志聪.X射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9):58-61.
[7]李高翔,廖观义.医院放射影像科设计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8(2):18-21.
[8]祁天佑,李应辉.高速高压光电耦合器[J].半导体光电,1994(4):49-52.
[9]汪润华,李志峰.X射线机的质量控制检测[J].职业与健康,2002(5):18-20.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许可登记
第三章 放射防护管理
第四章 放射事故管理
第五章 放射防护监督
第六章 处 罚
第七章 附 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许可登记
第三章 放射防护管理
第四章 放射事故管理
第五章 放射防护监督
第六章 处 罚
第七章 附 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4号
现发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总理 李鹏
****年十月二十四日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保障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使用、销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国务院卫生、环境保护和公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使用、销售中的放射防护(简称放射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第二章 许可登记
第五条 国家对放射工作实行许可登记制度,许可登记证由卫生、公安部门办理。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放射防护设施的设计,必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审查同意,竣工后须经卫生、公安、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验收同意,获得许可登记证后方可启用。
涉及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的工程项目,必须在申请审查的同时,提交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竣工后必须经卫生、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验收同意。
第七条 任何单位在从事生产、使用、销售射线装置前,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许可;在从事生产、使用、销售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前,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许可,并向同级公安部门登记。涉及到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还必须先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递交环境影响报告表(书),经批准后方可申请许可登记,领得许可登记证后方可从事许可登记范围内的放射工作。
第八条 凡申请许可、登记的放射工作单位,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与所从事的放射工作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装备,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适应的专业及防护知识和健康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
(三)有专职、兼职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人员以及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并提交人员名单和设备清单;
(四)提交严格的有关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的文件。
第九条 放射工作许可登记证每1至2年进行1次核查,核查情况由原审批部门记录在许可登记证上。
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在需要改变许可登记的内容时,需持许可登记证件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终止放射工作时必须向原审批部门办理注销许可登记手续。
第三章 放射防护管理
第十条 从事放射工作单位的上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系统的放射防护工作,并应定期对本系统执行国家放射防护法规和标准进行检查。
从事放射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第十一条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使用、贮存场所和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施。其入口处必须设置放射性标志和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时,必须划出安全防护区域,并设置危险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在地面水和地下水中进行放射性同位素试验时,必须事先经所在省级环境保护、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放在一起,其贮存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必须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第十三条 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的订购、销售、转让、调拨和借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持有许可登记证并只限于在许可登记的范围内从事上述活动,并向同级卫生、公安部门备案。严禁非经许可或者在许可登记范围之外从事上述活动。
第十四条 进口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向当地卫生、公安、环境保护部门登记备案;进口含有超过放射性豁免水平的矿品、成品、消费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口岸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性监测检查。
凡从事含有放射性的来料加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涉及到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必须事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递交环境影响报告表(书),经批准后,到所在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许可证,并向公安部门登记。
第十五条 托运、承运和自行运输放射性同位素或者装过放射性同位素的空容器,必须按国家有关运输规定进行包装和剂量检测,经县以上运输和卫生行政部门核查后方可运输。
第十六条 生产装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射线装置、放射防护器材,必须符合放射防护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
第十七条 生产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消费品、物料和伴有产生X射线的电器产品,必须符合放射防护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销售。
第十八条 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辐照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材和其他应用于人体的制品,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十九条 对受检者和患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射线进行诊断、治疗、检查时,必须严格控制受照剂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第二十条 放射工作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 对已从事和准备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体格检查,并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合格者方可从事放射工作。
第四章 放射事故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事故(简称放射事故),实行分级管理和报告、立案制度。
第二十三条 发生放射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控制事故影响,保护事故现场,并向县以上卫生、公安部门报告。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同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发生放射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及医学检查治疗费用,并支付处理放射事故的各种费用。但如果能够证明该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放射防护监督
第二十五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放射防护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对放射工作监督检查;
(二)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规;
(三)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放射事故;
(四)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法规教育;
(五)处理放射防护监督中的纠纷。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在应用中排放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批环境影响报告表(书);
(二)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进行审查和验收;
(三)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实施监督监测;
(四)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
第二十七条 县以上公安部门对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的安全保卫实施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登记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源;
(二)检查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源保存、保管的安全性;
(三)参与放射事故处理。
第二十八条 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放射防护监督员。放射防护监督员由从事放射防护工作,并具有一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任命。
第二十九条 放射防护监督员有权按照规定对本辖区内放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可以按照规定采样和索取有关资料,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和隐瞒,对涉及保密的资料应当按照国家保密规定执行,并负有保密责任。
第三十条 放射防护监督员必须严守法纪、秉公执法,不得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第六章 处 罚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或者个人,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限期改进、停工或者停业整顿,或者处以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直至会同公安部门吊销其许可登记证的行政处罚。
在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中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处罚。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卫生、环境保护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决定处罚的行政部门的上一级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但对放射防护控制措施的决定,应当立即执行。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在收到复议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行政处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诉的,由决定处罚的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三条 由于违反本条例而发生放射事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由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射线装置进行破坏活动或者有意伤害他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放射性同位素--指不包括作为核燃料、核原料、核材料的其他放射性物质。
射线装置--指X线机、加速器及中子发生器。
伴有产生x线的电器产品指不以产生X线为目的,但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产生X线的电器产品。
第三十五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公安部门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公安部门负责解释。
为了加强我公司射线装置的管理工作,确保射线装置处于完好状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特制定本制度。望公司射线装置负责人员遵照执行。
一、.射线装置必须由专职、专人负责管理,负责人员应了解射线装置的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射线装置使用与安全情况,并定期向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报告。
二、射线装置应及时填写运行记录,实行定期校对。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可靠。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三、对设备无法排除的故障,经单位领导同意后送专门维修点维修,做好维修记录,并且经检定合格,贴上合格准用标志方可使用,确保射线装置处于完好状态。
四、射线装置必须定点存放于探伤室内,并做到室内通风良好、干净整洁。每次使用完毕都要进行交接手续,保持设备完好无损。
五、建立各台射线装置检修维护档案,做到记录真实,备档可查。
六、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若因管理不善造成设备、人身事故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X射线能使人体细胞电离而破坏。短期大剂量照射会导致身体损伤,局部大剂量照射可使组织烧伤。长期小剂量照射可使精神衰颓、记忆力下降、头晕、脱发、血象改变,产生射线病。
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制值:眼晶体≤150mSv/a(10mSv(毫希弗)=1rem(雷姆);a为年的符号),其他单个组织或器官≤500mSv/a。为限制随机效应,全身受均匀照射时,剂量当量应≤50mSv/a,若受不均匀照射时有效剂量当量同样应≤50mSv/a。
某些事件中若接受超过年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时,其有效剂量当量在一次事件中应不大于100mSv,一生不大于250mSv,且要满足上述对眼及其他组织或器官的限量要求。
1.1 照射量
所谓照射量是指X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释放出来的所有次级电子, 当它们被空气完全组织时, 在空气中形成的任何一种符号的离子的总电荷的绝对值。
照射量这个概念不能用于所有的射线, 只是用于X射线或r射线对空气的效应, 而且由于测量所要求的电子平衡条件难以实现, 它只适用于光子能量大约在几千伏到3千伏之间的X射线或r射线。照射量不能作为剂量计量单位, 这是因为X射线或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 伦琴单位的定义不能正确反映被照射物质实际吸收辐射能量的客观规律。当能量相同的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 物质的种类不同, 吸收的辐射能量也就不同。
1.2 比释动能
X射线或r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标志是将能量转移给物质, 这是产生辐射效应的依据。能量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X射线或r射线的能量转移给次级电子, 然后次级电子通过电离和激发的形式, 将能量转移给物质。比释动能是用于描述第一阶段的能量转移情况, 即描述不带电粒子有多少能量转移带电粒子的一个辐射量。
比释动能的定义是指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在单位物质量的物质中释放出来的所有带电粒子的初始动能的总和。
1.3 吸收剂量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实际是一种能量的传递过程, 结果是电离辐射的能量被物质所吸收, 引起被照射的物质的性质发生各种变化, 其中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等。物质吸收的辐射能量越多, 则由辐射引起的效应就越明显。为了衡量物质吸收辐射能量的多少, 用以研究能量吸收与辐射效应的关系, 引进了“吸收剂量”这个物理量。
任何电离辐射照射物体时, 受照物体将吸收电离辐射的全部或部分能量。用比释动能描述第一阶段的能量转移情况, 而对于第二阶段的能量转移情况, 即描述次级电子有多少能量被物质吸收, 可用吸收剂量表示, 即吸收剂量是表征受照物体吸收电离辐射能量成度的一个物理量。
吸收剂量不像照射量和比释动能, 只是用于X或r射线, 它适用于任何类型和任何能量的电离辐射, 同时也适用于任何被照射物质。吸收剂量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电离辐射的能量, 另一方面取决于被照射物质本身的性质。因此, 在提及吸收剂量时, 必须说明是什么物质的吸收剂量。
2 剂量测定方法
2.1 辐射监测的内容及分类
从事电离辐射的实践离不开对辐射的监测。辐射监测是放射防护的一项重要技术,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工作人员和居民免受辐射的有害影响。因此辐射监测的内容应包括辐射测量和参照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测定结果进行卫生评价两个方面。
工业射线照相一般使用的是X射线和r射线。工作人员处于辐射场中工作, 主要受外照射。因此, 辐射监测的内容主要是防护检测, 按检测的对象可分为工作场所辐射监测和个人剂量检测两大类。
辐射防护监测的实施包括辐射监测方案的制定、现场测量、照射场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
2.2 工作处场所辐射监测
工作处场所辐射监测包括透照室内的辐射场测定和周围环境的剂量场分布测定两部分。在透照室内辐射场测定中, 需测定不同射线源在不同条件下射线直接输出剂量、散射线以及有散射体存在时剂量场的分布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高剂量区, 从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根据剂量场得分布资料, 可以计算工作人员的允许连续工作时间, 估计工作者在给定条件下将受到的照射剂量。
2.3 个人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是测量被射线照射的个人所接受的剂量, 这是一种控制性的测量。它可以告知在辐射场中工作的人员直到某一时刻为止, 已经接受了多少照射量或吸收剂量, 因此, 就可以控制以后的照射。如果被照射者接受了超剂量的照射, 个人剂量监测不仅有助于分析超剂量的原因, 还可以为医生治疗被照射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3 辐射损伤的机理
射线照射人体全部或局部组织, 若能杀死相当数量的细胞, 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 则细胞丢失可在组织或器官中产生临床可检查出的严重功能性损伤, 这种照射引起的生物效应称为确定性效应。可以预测, 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低于阈剂量时, 因杀死的细胞较少, 不会引起组织或器官出现可检查出的功能性损伤, 在健康人中引起的损害概率为零。随着剂量的增大被杀死的细胞增大, 当剂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 其概率陡然上升到100%, 这个值称为剂量阈值。
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 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 但其发生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4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第一, 时间———控制射线对人体的曝光时间;第二, 距离———控制射线源到人体的距离;第三, 屏蔽———在人体与射线源之间隔一层吸收物质。
5 屏蔽防护常用材料
虽然理论上任何物质都能使穿过的射线受到衰减, 但不是都适合做屏蔽防护材料。在选择屏蔽防护材料时, 必须从材料的防护性能、结构性能、稳定性能和经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
防护性能主要是指材料对辐射的衰减能力, 也就是说, 为达到某一预定的屏蔽效果所需材料的厚度与质量。在屏蔽效果相当的条件下, 成本差别不大, 厚度最薄, 质量最轻的材料最理想。此外, 还应考虑所选材料在衰减入射的过程中不产生贯穿性的次级辐射, 即使产生也非常容易吸收。
所选用的屏蔽材料应成本低、来源广泛、易加工, 且安装、维修方便。
屏蔽X射线和r射线常用的材料有两类:一类是高原子序数的金属, 如:铅、铁;另一类是低原子序数的建筑材料, 如:砖、混凝土。
参考文献
[1]强天鹏.射线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第一版.
[2]王威强, 吴俊飞.承压设备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第一版.
[3]刘贵民, 马丽丽.无损检测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第一版.
用不同剂量60Co-r射线辐射处理整株红掌后,测定其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等的含量.结果显示:可溶性糖在10Gv时变化明显,是对照的.2.54倍;30Gy时,蛋白质含量增加最大,是对照的173.1%;60Gy时,叶绿素含量最低.叶绿素含量同剂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同叶绿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b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作 者:费金喜 强继业 作者单位:费金喜(丽水学院物理系,浙江,丽水,323000)
强继业(丽水学院物理系,浙江,丽水,323000;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4W1B光束线的荧光站,用束斑大小为20μm×10μm的X射线微束分析了污染排放源PM10单颗粒和环境空气监测样品PM10单颗粒,得到了单颗粒的X射线荧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污染排放源的`颗粒物,它们的能谱具有明显的特征,根据颗粒物的能谱可以识别颗粒物的来源.
作 者:岳伟生 李晓林 余笑寒 邓彪 刘江峰 万天敏 张桂林 李燕 黄宇营 何伟 华巍 作者单位:岳伟生,李晓林,余笑寒,邓彪,刘江峰,万天敏,张桂林,李燕(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00)
黄宇营,何伟,华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实验室,北京,100039)
1 设备与方法VO2015年
1.1仪器
1.1.1受检设备
本研究检测的介入放射X射线机分为C型臂X射线机[3]与普通X射线机两种。C型臂X射线机包括 :Powermobile(Siemens)、Coroskop(Siemens)、V30000(Philips);普通X射线机包括 :Telediagnost(Philips)以及国产的Axgpsm80、NAX-500RF。按照临床使用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为1号机(V30000)、2号机(Coroskop)、3号机(Powermobile)、4号机(Axgpsm 80)、5号机(NAX-500RF)、6号机(Telediagnost)。
1.1.2检测设备
选用的检测设备为Baracuda 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451B型低能Xγ剂量率仪(Fluke,美国)以及25 cm×25cm×15 cm水模体[4](国产)。以上设备均符合我国计量部门的使用标准[5],均在有效期内。
1.2 方法
检测操作均参照我国GBZl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6,7,8](下称《监测规范》)中的相关操作标准进行。在受检设备工作状态下,参数设置为最高电压和与其相对应的最大束流,水模体置于有用线束中,固定野为25 cm×20 cm,每个测量点重复测量3次,以计算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
1.3 检测指标
检测指标包括 :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有用线束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空气比释动能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用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用χ2校验,当P < 0.05时认为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设备防护性能
受检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平均值为(27.34±7.25) m Gy/min,符合我国《监测规范》中的相关标准 ;X射线源组件的泄漏辐射水平均值为(35.57±4.63) μGy/h。其中4号机X射线源组件的泄漏辐射值略高于《监测规范》中的相关标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 :源组件表面≤15 m Gy/min ;X射线源组件泄漏辐射水平≤35μGy/h),这主要与机器的使用年限较长有关,后经申报更换为新型设备。6台移动式X射线管组装体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1。
2.2 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
本组6台机器的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平均值为1.79×102 μGy/h,其中脉冲透视设备的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平均水平为1.31×102 μGy/h,无防护下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5×103 Gy/h~1.7×103 Gy/h,经铅屏风防护后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4×102 μGy/h~3.6×102 μGy/h,各项数据均明显低于普通透视设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放射学在临床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广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次引入介入放射学技术,并迅速应用于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人体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9]。但是,在介入放射的操作过程中,患者与操作设备的医务人员会长时间受到泄漏辐射的伤害。如何降低介入放射中的辐射剂量是国内外临床中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10,11]。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介入放射设备,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泄漏辐射剂量会出现明显上升,本文中的4号机(Axgpsm80)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范围在1.1~85.3 m Gy/min,平均值为19.8 m Gy/min,略高于《监测规范》中的相关标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介入放射设备的检测与维护,对于不符合《监测规范》的设备要及时申报维修或更换,确保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中,脉冲透视设备的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平均水平为1.31×102 μGy/h,无防护下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5×103 Gy/h~1.7×103 Gy/h,经铅屏风防护后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0.4×102μGy/h~3.6×102μGy/h,各项数据均明显低于普通透视设备,说明脉冲透视能够减少有用线束的输出量以及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另外,正确使用防护措施,如铅衣、铅围裙、铅围脖、遮光筒、铅屏风等,也可以有效控制介入放射设备工作中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充分起到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注 :*与普通透视设备相比差异明显,P < 0.05。
综上所述,脉冲透视模式下有用线束输出量与空气比释动能率要明显低于普通透视,在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使用中要规范操作,定期检测设备的辐射防护性能,并且制定相关的检测标准,尽量降低工作人员防护区的辐射水平。
摘要:目的 对我院临床使用中的部分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辐射防护性能进行检测,分析其辐射水平及防护性能。方法 选用Baracuda 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仪、451B型低能Xγ剂量率仪(Fluke,美国)以及25 cm×25 cm×15 cm水模体,对临床在用的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平均值为(27.34±7.25)m Gy/min,X射线源组件的泄漏辐射水平均值为(35.57±4.63)μGy/h;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平均值为1.79×102μGy/h。结论 脉冲透视模式下有用线束输出量与空气比释动能率要明显低于普通透视模式。在介入放射X射线机的使用中要规范操作,定期检测设备的辐射防护性能,并且制定相关的检测标准,尽量降低工作人员防护区的辐射水平。
★
1、许可证变更申请报告;[适用于滨海新区全境使用、销售Ⅳ类、Ⅴ类放射源,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等项目,五大功能区无辐射安全许可审批权限;仅适用于名称、地点、或者法人的变更,新增项归类为辐射安全许可申领;申请报告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并详细写明原许可证取得时间、批准种类和范围、有效期及申请变更原因。]
★
2、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复印件以及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根据单位性质提交,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必须提交。] ★
3、原许可证正、副本;[需要原件。] ★
4、承诺书。[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另:接件前需与在市环保局登记的审批工作人员联系确认建设单位已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申报并提交成功。
要求GB/T8196-2003
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GB/T8196-2003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用于保护人员免受机械性危险伤害的防护装置的设计和制造的一般要求。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本标准发布后制造的机器。
要注意使用防护装置以使非机械性危险减至最小。
本标准的要求适用于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本标准不适用于防护装置中致动联锁装置的那些部件。联锁装置由GB/T 18831规定。
本标准没有对有移动和提升物料能力的专用系统,如滚翻防护结构(ROPS)和坠落物防护结构(FOPS)提出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226.1 机械安全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eqv IEC 204-1:1992)
GB 12265.1 机械安全 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2 机械安全 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3 机械安全 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T 15706.1-1995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eqv ISO/TR 12100-1:1992)
GB/T 15706.2-1995 机械安全 基本概论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eqv ISO/TR 12100-2:1992)
GB/T 16856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的原则
GB/T 18831-2002 机械安全 带防护装置的联锁装置 设计和选择原则(ISO 14119,MOD)
ISO 14123-1 机械安全 减少由机器排放的危害物质引起的健康风险 第1部分:用于机器制造商的原则和规范
EN 292-2:1991/A1:1995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EN 1127-1爆炸性气体 爆炸的预防和防护 第1部分:基本概念和方法
EN 1672-2 食品加工机械 基本概念 第2部分:卫生学要求
注:其他信息由参考文献中给出。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其中部分术语和定义由GB/T 15706.1确立。
3.1
防护装置 guard
通过物体障碍方式专门用于提供防护的机器部分。根据其结构,防护装置可以是壳、罩、屏、门、封闭式防护装置等。
注1:防护装置的作用可以是:
——单独作用:只有当它关闭时才是有效的;
——与有或无防护锁定的联锁装置联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防护装置无论在任何位置都能保证防护作用(见3.5)。
注2:“关闭”对固定式防护装置来说是“保持在应有的位置”。
〔GB/T 15706.1-1995,3.22〕
3.2
固定式防护装置 fixed guard
按以下方式保持在应有位置(即关闭)的防护装置;
——永久固定(如焊接的等);
——或借助紧固件(螺钉、螺栓等)固定,不用工具不可能拆除或打开。
〔GB/T 15706.1-1995,3.22.1〕
3.2.1
封闭式防护装置 enclosing guard
防止从各个方向进入危险区的防护装置(见图1)。
图1 完全防止进入传动机械的封闭式防护装置示例
3.2.2
距离防护装置 distance guard
一种不完全封闭危险区的防护装置,但它能靠其尺寸的功能和其与危险区的距离防止或减少进入危险区,如周围栅栏或通道式防护装置(见图2和图3)。
图2 距离防护装置示例
图3 距离防护装置示例:在机器的进料或排料区提供保护的通道式防护装置
3.3
活动式防护装置 movable guard
一般通过机械方法(如铰链、滑道)与机器构架或邻近的固定元件相连接并且不用工具就可打开的防护装置。
〔GB/T 15706.1-1995,3.22.2〕
3.3.1
动力操作式防护装置 power operated guard
借助非人力或重力的动力源进行操作的活动式防护装置。
3.2.2
自关闭式防护装置 self closing guard
靠机器零件(如移动台)或工件或机器夹具部件操作的活动式防护装置,以便让工件(和夹具)通过,当工件一离开让其通过的开口,就自动恢复到(借助重力、弹簧、其他外部动力等)关闭位置(见图4)。
图4 自关闭式防护装置示例
3.3.3
可控防护装置 control guard
具有联锁装置(有或无防护锁定)的防护装置(见GB/T 15706.1-1995,3.23.1),由此:
——在防护装置关闭前,被其“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不能执行;
——关闭防护装置,危险机器功能开始运行。
〔GB/T 15706.1-1995,3.22.6〕
注:可控防护装置的使用应符合一定的条件,见本标准的5.4.9。
3.4
可调式防护装置 adjustable guard
整个装置可调或带有可调部分的固定式或活动式防护装置。在特定操作期间调整件保持固定(见图5)。
〔GB/T 15706.1-1995,3.22.3〕
3.5
联锁防护装置 inter locking guard
与联锁装置(见GB/T 15706.1-1995,3.23.1和GB/T 18831)联用的防护装置,由此:
——在防护装置关闭前被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不能执行;
——当危险机器功能在执行时,如果防护装置被打开,就给出停机指令;
——当防护装置关闭时,被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可以执行,但防护装置关闭的自身不能启动它们的运行(见图
6、图7)。
〔GB/T 15706.1-1995,3.22.4〕
3.6
带防护锁定的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with guard locking
具有联锁装置(见GB/T 15706.1-1995,3.23.1、图8和GB/T 18831)和防护锁紧装置的防护装置,由此:
——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前,被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不能执行;
——防护装置在危险机器功能伤害风险通过前,一直保持关闭和锁定;
——当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时,被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可以执行,但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的自身不能启动它们的运行。
〔GB/T 15706.1-1995,3.22.5〕
3.7
防护装置的关闭状态 guard closed pos ition
防护装置执行其功能时处于关闭状态,设计这些功能是为了预防或减少进入危险区和(或)减少暴露于一些危险,如噪声、辐射等。
3.8
防护装置的打开 guard open
当防护装置不关闭时,它是打开的。
3.9
工具 tool
为进行紧固操作而设计的器具,如钥匙或扳手。临时性器具如硬币或尖锉不能被认为是工具。
3.10
工具的使用 use of a tool
工具要由被受权的人在已知和预定的情况下作为工作的安全系统的一部分使用。
3.11
进入频次 frequency of access
单位时间内要求的或可预见的进入防护区域的次数。
防护装置为伸缩式以快速调整工作表面,其它装为铰链结合以便接近主轴更换钻头。
图5 摇臂钻床或台式钻床上的可调式防护装置示例
图6 铰链型联锁防护装置示例;当关闭时,危险区被封闭
图7 滑动型联锁防护装置示例
a 联锁防护装置在打开状态;
b 防护装置的锁定装置示例。
图8 使用带防护锁定的联锁防护装置和固定式防护装置的钻床安全防护示例 风险评价
在为特定的机器选择和设计合适的防护装置类型时,对存在于该类机器的各种危险带来的风险以及可预见的人员所承受风险类型(见GB/T 15706.1-1995第6章和GB/T 16856)进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5.1 机器方面
5.1.1 通则
在设计和应用防护装置时,应适当考虑在机器整个预期寿命期间的运行和可预见的机器环境方面的因素。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不当可能导致不安全或机器不能运行,以致人为的使防护装置失效,从而使人员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
5.1.2 危险区的进入
为尽可能减少进入危险区,防护装置和机器的设计应使其能不用打开或拆卸防护装置就可进行例行的调整、润滑和维护。
在要求进入的防护区域,应尽可能方便及无障碍地进入。下面是进入的原因举例:
——加载或卸载;
——刀具更换和调整;
——测量,校准和采样;
——过程观察;
——维护和修理;
——润滑;
——废料清除(例如:废屑、切屑、溅出物等);
——排除障碍;
——清洁和卫生。
5.1.3 射出零部件的容纳
当存在可预见的由机器射出零部件(如,破裂的刀具、工件)的风险时,防护装置的设计应尽可能选择适当的材料制造以容纳这些射出零部件。
5.1.4 危险物质的容纳
当存在可预见的由机器排出的危害性物质(如,冷却剂、蒸汽、气体、切屑、火花、热的或熔融材料,粉尘)的风险时,防护装置应设计成能尽可能容纳这些物质且需要适当的抽取设备(见ISO 14123-1)。
如果防护装置构成抽取系统的一部分,应在防护装置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和安装时考虑这种功能。
5.1.5 噪声
在要求减少机器的噪声时,防护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应使其不仅能防护机器存在的其他危险(见“参考文献”中CEN/TC 211的参考文件),而且还应给出要求的降噪量。作为隔声罩的防护装置应正确密封连接,以减少发出的噪声。
5.1.6 辐射
当存在可预见的危害性辐射的风险时,应正确设计防护装置和选择材料,使其保护人员不受这类危险的伤害。例如使用暗色玻璃以防护电焊弧光或消除激光器周围防护装置中的缝隙。
5.1.7 爆炸
当存在可预见的爆炸风险时,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使其能以安全的方式和方向(如,通过使用“爆炸释放”屏)容纳或耗散所释放的能量(见EN 1127-1)。
5.2 人员方面
5.2.1 通则
在设计和制造防护装置时,应对可预见的人员与机器的相互作用(如加载、维护或润滑)给予适当地考虑。
5.2.2 安全距离
用于防止进入危险区的防护装置,其设计,制造和安装应能防止身体的各部位触及危险区(见GB 12265.1和GB12265.3)。
5.2.3 进入危险区的控制
活动式防护装置的设计、安装应尽可能防止在正常运转期间当人员留在危险区内时防护装置关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则应采取其他措施以防止处于危险区的人员不被发现。
5.2.4 观察
防护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应使其有对工艺过程进行适当地观察措施,以使移除防护装置的需要减至最小。
5.2.5 人类工效学方面
防护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应考虑人类工效学的大原理(见GB/T 15706.2-1995,3.6.1和3.6.2)。
5.2.5.1 尺寸和质量
防护装置的可移除部分应设计得具有合适的尺寸和质量以易于装卸。不易用手移动和搬运的防护装置应装有或能安装适于由升降设备运送的辅助装置。这些辅助装置或结构可以是:
——具有吊环、吊钩、吊环螺栓的标准吊装附件,或供安装这种附件的简易螺栓孔;
——当不能由地面可靠吊起时,应有带起吊钩的自动卡紧装置;
——与防护装置一体的起吊机构和装置;
——标识,在防护装置本身和它的一些可移除部件上或在使用说明书中标明防护装置的质量,单位,千克(kg)。
5.2.5.2 操作力
活动式防护装置或其中可移除部分应设计得便于操作。
在防护装置的设计中遵循人类工效学的原则,通过减少操作者的紧张和体力消耗有助于提高安全性。这样会改善操作的效能和可靠性,从而减少机器使用的各个阶段的操作错误的概率(见GB/T 15706.1-1995,3.11)。
操作力的减少可通过使用如弹簧、平衡块或气体支撑等装置来实现。
当防护装置由动力操作时,防护装置不应由诸如接触压力、力、速度、锐边引起的伤害。当防护装置装有能自动启动防护装置再打开的保护机构时,防止防护装置关闭的力不应大于150N,防护装置的动能不应大于10J。在没有安装这种保护机构的情况下,这些值应分别减少到75N和4J。
5.2.6 预期的使用
防护装置的设计应尽可能考虑可预见的使用,适当考虑可预见的误用(见GB/T 15706.1-1995,3.12)。
5.3 防护装置的设计方面
5.3.1 通则
所有防护装置的可预见操作的各方面都应在设计阶段给予适当的考虑,以保证防护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本身不产生进一步的危险。
5.3.2 挤压区
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使其不能与机器或其他防护装置的零、部件构成危险的挤压区(见GB 12265.3)。
5.3.3 耐久性
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保证在机器的整个可预见的使用寿命期内能良好地执行其功能或能够更换性能下降的零、部件。
5.3.4 卫生
防护装置的设计应尽可能使其通过装存物质或材料(如食品颗粒、污液)的方式不产生卫生方面的危险(见EN 1672-2)。
5.3.5 清洗
在某些应用场合,尤其是在食品和药品加工中使用的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使其不仅使用安全而且便于清洗。
5.3.6 排污
在某些有工艺要求的场合,诸如食品、药品、电子及相关工业中,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使其能排出加工过程中的污物。
5.4 防护装置的制造方面
在确定防护装置的制造方法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5.4.1 锐边等危险突出物
防护装置的制造不应使其暴露锐边和尖角或其他的危险突出物。
5.4.2 连接的牢固性
焊接、粘接或机械式紧固连接应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正常的可预见的载荷。在使用粘接剂的场合,应使其与所采用的工艺和使用的材料相匹配。在使用机械紧固件的场合,其强度、数量和位置应足以保证防护装置的稳定性和刚度。
5.4.3 只能用工具拆卸
防护装置的可拆卸部件应只能借助工具才可以拆卸(见3.9和3.10)。
5.4.4可拆卸防护装置的可靠定位
在可能的情况下,未安装定位件时可拆卸防护装置不应保持在应有位置。
5.4.5 活动式防护装置的可靠关闭
活动式防护装置的关闭位置应可靠确定。防护装置应借助于重力、弹簧、卡扣、防护锁定或其他的方法保持在限定的位置。
5.4.6 自关闭防护装置
自关闭防护装置的开口应限制在不大于工件的通道要求的尺寸。它不应使防护装置被锁定在打开位置。这些防护装置可与固定式距离防护装置联合使用。
5.4.7 可调式防护装置
可调的部件应使其开口在与物料通道相匹配的前提下,被限制得最小,且不使用工具也能方便地调整。
5.4.8 活动式防护装置
活动式防护装置的打开应要求确定的操作,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活动式防护装置应借助铰链或滑道与机器或相邻的固定零件相连接,以使其即使在打开时也能被保持在某一位置,上述连接只有借助工具才可拆卸。(见3.9和3.10)。
5.4.9 可控防护装置
可控防护装置(见3.3.3和GB/T 15706.2-1995的4.2.2.5)只有在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才可以作用:
——在防护装置关闭时,操作者或其身体的某一部位不可能处于危险区或危险区与防护装置之间;
——机器的尺寸和形状允许操作者或任何人员到达机器上以环视整个机器和(或)加工过程;
——进入危险区的唯一方式是打开可控防护装置或联锁防护装置;
——与可控防护装置相连的联锁装置具有能达到的最高的可靠性(其失效可导致非预期和(或)非预见的起动);
——在由可控防护装置启动机器是机器的可能控制模式之一的场合,模式的选择应确保符合EN 292-2:1991/A1:1995,附录A,1.2.5的要求。
注:上面考虑的危险区是由可控防护装置的关闭就会启动危险元件运行的任何区域。
5.5 材料的选择
5.5.1 通则
在选择制造防护装置合适的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在防护装置的整个预期的寿命期内,材料应始终保持这些特性。
5.5.2 抗冲击性
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使其能正常地承受可预见的来自机器部件、工件、破碎的刀具、喷射的固体或流体物质的冲击,以及由操作者引起的冲击等。在防护装置装有观察板的场合,应对这些观察板的材料选择及其装配方法予以特别地关注。这些材料的选择应使其具有适合承受喷射的物体或材料的质量和速度的特性。
5.5.3 刚性
支柱、防护装置的框架和填充材料的选择和装配应具有刚性和稳定的结构,以抵抗变形。这一点在材料的变形会危及到保持安全距离时尤为重要。
5.5.4 可靠的固定
防护装置或其部件应借助具备适当强度、间隔及数量的安装点固定,以使其在可预见的载荷下保持可靠的定位。安装固定借助于机械紧固件或夹紧件,焊接件、粘接件或其他适用的方法。
5.5.5 活动部件的可靠性
活动部件如铰链、滑轨、手柄、卡扣的选择应确保其在可预见的使用和工作环境下可靠的工作。
5.6 密封性
正常可预见的有害的物质,如:流体、切屑、粉尘、烟气应能借助合适的不渗透的材料密封在防护装置内。
5.7 抗腐蚀
选择的材料应能抗可预见的来自产品、工艺或环境因素的氧化和腐蚀,如来自机器运行中的切削液或在食品加工机械中的清洗剂和消毒剂。这种性能可借助采用适当的保护层来实现。
5.8 抗微生物
在存在可预见的来自细菌和毒菌生长影响健康的风险的场合,如食品、药品及相关的工业中,选择用于制造防护装置的材料应能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同时当需要杀菌时,要易于清洗。
5.9 无毒
使用的材料和涂层在所有可预见的使用状态下应是无毒的,且应与所涉及的工业,尤其是食品、药品和相关的工业中所涉及的工艺相匹配。
5.10 机器的观察
在要求通过防护装置观察机器运行的场合,选择的材料应具备适当的特性,如,若采用穿孔材料或金属网,其宜有大小合适的开口和适当的颜色以便于观察。若穿孔材料的颜色比要观察的区域暗,则会增强观察的效果。
5.11 透明性
为便于观察机器运行状况,应尽可能选择那些随着使用和老化仍能保持其透明性的材料。防护装置的设计应使其能更换失效材料。
在有些应用场合,可能要求选择某些特殊材料或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应能耐磨,抗化学腐蚀,抗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老化、抗静电荷吸收粉尘或抗由于液体引起的表面潮湿,这些因素均可破坏透明性。
5.12 频闪影响
在存在可预见的来自频闪影响的危险的场合,选择的材料应能使这种影响减至最小。
5.13 静电特性
在有些应用场合,可能要求选择的材料要具有不保持静电荷的特性,以避免由于突然放电引起的火灾或爆炸产生的风险以及粉尘和微粒积聚。
防护装置要能接地,以避免静电荷积累达到危险水平(见GB/T 5226.1)。
5.14 热稳定性
应选择性能不易老化的材料,如,当其暴露在可预见的温度变化范围中或温度突然改变时不易脆裂、过度变形或释放有毒气体或可燃气体。
选择的材料在可预见的气候和工作场所的条件下,应能保持其性能不变。
5.15 可燃性
在存在可预见的火灾风险的场合,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抗火花和阻燃特性,而且不应吸收或释放可燃液体、气体等。
5.16 降低噪声与振动
在有要求的场合,应选择能降低噪声和振动的材料。这可通过隔声(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上设置声屏障)和(或)吸声(用适当的吸声材料作为防护装置的内衬)或上述两者联合使用。防护装置的壁板也要具备适当阻尼特性以使共振效应减到最小,这种共振可传递或放大噪声(见“参考文献”中CEN/TC 211和CEN/TC 231的参考文件)。
5.17 防辐射
在某些应用场合,如焊接或应用激光时,选择的材料应保护人员不受辐射的伤害。
在焊接的场合,可借助适当的有色透明屏板作为防护装置的材料,这样既可以观察又能消除有害的辐射(见“参考文献”中CEN/TC 123、CEN/TC 169的参考文件和IEC关于激光防护的标准)。
防护装置类型的选择
6.1通则
根据GB/T 15706.1-1995和GB 15706.2-1995中的要求:机器的设计者在考虑安全防护技术之前应识别机器存在的危险,进行风险评价并通过设计来降低风险。
风险评价之后,如果确定需要防护装置,则应按以下各条及附录B(见GB/T 15706.2-1995,4.1)进行选择。
在选择适当的防护装置时应考虑机器寿命(如GB/T 15706.1-1995,3.11中的定义)的相应阶段。
最重要的选择准则是:
——由风险评价得出的任何伤害的概率及可预见的严重程度;
——GB/T 15706.1-1995,3.12中定义的机器的预定使用;
——机器存在的危险(见GB/T 15706.1-1995第4章和本标准的第5章);
——进入的性质及频次。
6.2 不同类型的防护装置的组合或防护装置与其他装置的组合 有时使用不同类型的防护装置的组合是适当的。例如:如果机器有若干危险区域,且在运行阶段内需要进入其中的一个,则防护装置可以由一个固定式防护装置与一个带联锁的活动式防护装置组成。
同样,有时也要求将保护装置和防护装置组合使用。例如:用于将工件送人机器的送料装置与一固定式防护装置连接时(因而消除了进入危险区域的需要),需要一个自动停机装置(见GB/T 15706.1-1995,3.23.5),以防止机器的进给装置和固定式防护装置之间发生再次夹住或剪切危险(见图9和图10)。
6.3 根据危险的数量和位置选择防护装置
防护装置宜按下面给出的优先顺序进行选择:
a)如果需防护的危险区域的数量少,可采用局部防护装置封闭单个危险区。这样遗留的风险可以接受,并允许接近机器的无危险部件,以便于维修和调整等;
b)如果危险区的范围大或数量多,可采用防护装置封闭所有危险区。这种情况下,调整和维修点宜位于防护区域之外;
c)如果封闭式防护装置不可行,且需防护的危险区的数量少,可采用局部距离防护装置;
d)如果封闭式防护装置不可行,且危险区的范围大或数量多,可采用全环绕距离防护装置。
附录C给出了说明此方法的流程图。
将防护区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使得在某一部分进行的操作(例如检查、调整)不影响另一部分机器的运转,这样对生产过程很有益处。在这种情况下,对每一部分的防护都应符合本标准的全部要求。
6.4 根据要求进入的性质和频次选择防护装置
根据要求进入的性质和频次选择防护装置的一般原则见附录B。
6.4.1 运动传递部件
对运动传递部件,如皮带轮、皮带、齿轮、导轨、齿杆、传动轴产生的危险的防护,应采用固定式防护装置(见图1)或活动式联锁防护装置。
a 光电防护帘;
b 联锁防护装置;
c 电气柜;
d 仅允许部分进入的内部栅栏;
e压敏垫;
f 双手操纵装置;
g 复位致动器;
h 距离防护装置。
图9 不同类型的防护装置的组合及防护装置与其他保护装置组合示例1
6.4.2 使用期间不要求进入的场合
基于简易性和可靠性,宜采用固定式防护装置。
6.4.3 使用期间要求进入的场合 宜采用下列形式的防护装置:
a)如果可预见的进入频次高(例如每班超过一次),或拆卸和更换固定式防护装置很困难,则采用活动式防护装置。活动式防护装置应与联锁装置或带防护锁定的联锁装置(见GB/T 18831)组合使用:
b)只有当可预见的进入频次低,且防护装置容易更换,拆卸和更换均可在工作的安全系统下进行时,才能采用固定式防护装置。
6.4.3.2 在工作周期内要求进入的场合 宜采用下列类型的防护装置:
a)带有联锁装置或带有防护锁定的联锁装置的活动式防护装置(见GB/T 18831),如果在很短的工作周期内要求进入时,最好采用动力操作的活动式防护装置;
b)特殊条件下采用可控防护装置以满足使用要求(见5.4.9)。
a 插入式钥匙系统;
b 双手操纵装置;
c 两个位置之间的屏;
d 联锁防护装置;
e 防护装置锁紧装置;
f 压敏边。
图10 不同类型的防护装置的组合及防护装置与其他保护装置组合示例2
6.4.3.3 由于操作性质,不能完全禁止进入危险区
刀具如锯片需要部分地暴露时,下列防护装置较为合适:
a)自关闭式防护装置(见5.4.6);
b)可调式防护装置(见5.4.7和GB/T 15706.2-1995,4.2.2.4)。
其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考虑
7.1 攀登
在设计上应尽可能做到禁止攀登到防护装置上,在制造和选择材料及形状时,对这种可能性应给予考虑。例如:消除水平结构件,防护装置的外表面采用网眼结构的水平部件,使其更难以攀登。
7.2 保留紧固件
防护装置紧固件应尽可能保留在与之连接的防护装置上,以减少丢失的可能及保证其不被代替。(见图11)。
图11 保留紧固件示例
7.3 抗振
防护装置的紧固件尽可能采用锁紧螺母、螺簧垫圈等,以保持其与防护装置的可靠连接。
7.4 警告标志
若操作者进入可暴露于遗留风险的防护区域,例如辐射,则应在进入点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
7.5 颜色
可使用合适的颜色以引起对危险的注意,例如:如果防护装置与机器涂刷相同的颜色,而危险部件涂刷鲜明的对比颜色,当防护装置打开或卸下时,会引起对危险的注意。
7.6 美学
防护装置设计应尽可能使有害的心理影响降至最小。
防护装置安全要求的检验
8.1 通则
防护装置设计和制造的某些方面应通过测试、检查、试验或计算等方法进行检验,检验应尽可能在防护装置工作状态下进行。
注:对C类标准规定的某些机器,防护装置的型式试验是强制性的。有些情况下,试验可能需要远离机器进行,例如动力弹开防护装置和砂轮的防护装置的试验。
8.2 冲击强度
可要求对防护装置的抗冲击性进行检验,这种冲击来自人体、刀具碎片、高压流体等。在进行检验之前,应对防护装置承受的可预见的冲击危险(如来自人本低速冲击,来自刀具碎片的高速冲击以及高压流体的冲击)进行识别。
检验防护装置的冲击强度时应考虑制造防护装置时使用的材料特性,包括将防护装置连接在机器或其他结构上使用的连接件的强度,固定点的强度以及滑轨的强度等等。
在使用C类标准的场合,这些标准应规定采用的检验方法。
8.3 安全距离
对满足安全距离要求的防护装置应通过测量进行检验(见GB 12265.1和GB 12265.2)。
8.4 密封性
对设计用于容纳危险物质(见5.1.3)的防护装置,这种功能的特性应进行检验。对容易看见泄漏的场合,目视检查即可,对不易于看见的泄漏,如气体或蒸汽的泄漏,则应采用其他检验的方法,如气体采样(见ISO 14123-1)。
8.5 噪声
对设计用于降低噪声的防护装置,其声学特性应用噪声测量仪进行检验。
8.6 防护装置的操作力
防护装置正常使用时涉及到施加体力时,例如:打开活动式防护装置,拆卸固定式防护装置,应对这些力进行检验,使其不超过规定的值(见“参考文献”中pr EN 1005-3)。
8.7 可视性
在通过防护装置观察进行维护是防护装置的正常功能要求时,这种功能应能在机器正常运转时进行目测检验。
使用信息
9.1 通则
使用说明书应包含有关防护装置及其功能所要求的信息,包括安装和维修的信息(见GB/T 15706.2-1995,第5章)。
9.2 防护装置的危险
应提供与防护装置本身有关的危险的信息,例如:材料的可燃性。
9.3 安装
应提供正确安装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的说明。
9.4 操作
应向使用者提供指导其正确操作防护装置及其联锁装置等的使用说明,并应对可预见的误用给出警告(见GB/T 15706.1-1995,3.12)。
9.5 防护装置的拆卸
应给出说明在安全拆卸防护装置前应进行的全部操作的信息,如断开机器动力或释放储存的能量。
9.6 检查与维修
应给出要进行的检查和要求的维修的详细说明,如:
——防护装置任何部件的丢失或损坏,特别是导致安全性能下降的情况,例如玻璃材料上的划痕会导致耐冲击性降低;
——更换磨损的部件;
——正确使用联锁装置;
——连接点或固定点的性能下降;
——由腐蚀、温度变化或化学侵蚀引起的性能下降;
——若运动部件需要,应保持良好的运转和润滑;
——安全距离和孔眼尺寸的调整;
——若可能,检查声学特性的降低。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 14120:2002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A.1给出了本标准与ISO 14120:2002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一览表。
【射线装置辐射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09-15
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管理制度05-31
辐射装置检修维护制度09-08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07-01
变电站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管理制度07-12
射线直线和角教案10-21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案10-10
X射线衍射仪结构与工作原理06-02
装置论证报告07-10
装置简介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