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涵义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统筹涵义(共12篇)

城乡统筹涵义 篇1

协调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什么要实行城乡统筹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但是,中央强调要城乡统筹,还有更为具体的,或者说更加直接的原因,这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城乡统筹

可以说,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乡村。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城市怎么带农村

简言之,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具体讲,必须抓好几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从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方针,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是要增加投入。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涵义 篇2

关键词:统筹兼顾,城乡统筹,城乡二元结构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城乡经济差距巨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重城轻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财政投入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就目前来看,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工农及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加大农村投入,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切实维护农民平等的公民权。

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上说,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一)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据测算, 到2005年, 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 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 (二) 财政收入增加很快, 财政规模迅速扩大。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 规模扩大。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投入, 对三农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外, 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 (三)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 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 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近40%降到2000年的3%左右。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

近些年, 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 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 差距还很大。同时, 这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虽然在扩大, 但是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

2.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 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 但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仅靠某个部门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 必须要有统一部署, 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3.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 低价征用农村土地, 转手卖给开发商, 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 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

4. 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

5. 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

由于户籍的限制,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 就业结构很不合理。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创新体制政策, 采取“面、线、点”三结合的方针, 引领城乡统筹大局。

1. 面上“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夯基础、抓培训、建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农村普九及普高义务教育, 让农民的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学习机会与条件。

2. 线上“领”, 全力建设实力经济带。

倾力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发展农业现代设施,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打捆投入农业项目。

3. 点上“试”, 努力打造示范城镇。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县城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的指导下, 加快城镇危旧房屋改造和廉租房建设, 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

结语

政府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带领农走致富之路, 注意到结合区域优势, 定位市场,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建立现代农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去,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工业, 逐步升级产业链, 调整产业结构, 将农业推向市场。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帆, 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04

陈云芝, 论以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

引智扶贫,统筹城乡 篇3

一、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促进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产业化调整,为广大农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经过多年的持续引智工作,贵州省农业引智项目区基本形成了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特色农产品和果蔬为辅的产业格局。“贵州草地畜牧业标准化体系”、“贵州模式”、“晴隆山区扶贫模式”等典型模式的建立,促进当地政府和农户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农业引智项目区80%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住进了新房。

二、通过实施引智项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贵州是世界上除南斯拉夫外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实施引智项目之前,许多项目区农户在陡坡上种植玉米,不仅产量极低,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许多村落更被政府定为待移民对象。经过人工种草养畜、土地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观念的引进,在国外专家、地方官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农户共同努力下,项目区经过产业调整,在荒山上种上了既能保持水土又能饲喂牲畜的优质牧草,根据科学规划,综合利用有限的土地,不仅提高了农户收入,还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环境。据统计,在龙里、清镇、晴隆等地,水土流失量由1992年前的2000多吨/年,减少到现在的70多吨/年,保证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通过引进专家进行“参与式”培训,改变了农户落后的生活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民主决策和生产决策意识。

在实施引智项目过程中,注重运用国外专家先进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农户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改变了农户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如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妇女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人畜共屋、村容村貌脏乱等。农户在接受“参与式”培训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参与村级民主决策和生产决策的意识,由原来我生产什么由村里说了算的盲目服从生产,转变为通过对比选择性自主生产,有效降低了农业产风险和提高了生产效益。

四、建立长期引智规划,有针对性地搞好农业引智服务。

由于農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特点,贵州在引智过程中作长远规划,针对本地区资源和生产特点,对其中具有较明显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进行科学分析和计划,长期引进相关的技术、专家和产品进行开发和扶持,从而扎实提高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水平,带动产业发展。贵州的“草地畜牧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就是20多年来与新西兰进行引智合作的结果。

五、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培养出一批专业化人才。

在引智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注重技术、专家、产品的引进外,贵州还重点对本土技术人才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一些重点产业的各项技术进行集中的技术和管理培训,使参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管理和业务技能,了解国际先进农业发展动态,并将所学知识与本地生产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共引进阳派出拢术专家1000多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形成了遍及全省的专业化人才体系。

六、逐渐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智扶持力度,推进“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及时收购农业产品、推广农业芝术、稳是家产品原料市场的作用。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能起到市场导向、信息服务和基石出技术指导的作用。因此在引智工作中,贵州始终注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智扶持。

目前贵州全省已形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互组织1446个,带动农户35万户,有效地带动了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七、注重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由于贵州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鲜事物和新技术的应用接受能力差,“眼见为实”是广大农户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实际要求。因此,贵州在引智工作中,注重引智成果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建立相关产业的示范基地,对农户进行技术推广和成果示范,在基地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帮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技术和生产与市场接轨的优质产品,提高其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从而扩大引智成果受益面。

城乡统筹发展 篇4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加强城乡统筹 篇5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受灾群众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建任务,全县的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的发展,使城市建设向前迈进了20余年。

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接踵而至的后重建时代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如何在后重建时代变援建资源为发展优势,变外部的政策优势为内部的潜在动力,取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是置于安县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城乡统筹,推动产业调整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进程。

(一)狠抓科学规划,有力促进城乡统筹

立足于全域规划,加强城乡统筹研究。根据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的发展条件,结合县域重点交通建设,发挥“全域谋划、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对安县进行全域谋划,确定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城市化地区的相应发展策略。进而落实中心城市、重点城镇、新农村的规划对策。

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优势,结合重点交通调整县域重点镇的发展战略,突出县城、重点小城镇和一般集镇三个层面的重点,狠抓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加强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管理,搞好新农村建

设。

做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回应发展渴求三个维度加以审视,确定安县城市定位、城市拓展方向和功能分区。

(二)优化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布局

2006年前全县的产业格局为“一、二、三”,目前已逐步过度为“二、三、一”。按照“整合、提升、一体”的发展理念,立足安县自身的优势资源,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产业体系研究为突破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健康之路。

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这一格局,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齐备,产业支撑力强,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结合成绵高速复线、成兰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等级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控制入驻企业的种类,遴选优质一类、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同县城配套发展,园区融合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可进行工业园区扩区,能有效节约公共资源配置的成本。在工业园扩区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活商业服务业的配套,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产业培育和城镇建设为基础动力,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通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引导产业布局,遵循资源禀赋型和产业承接型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寻求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以产业来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区集中,带动城镇发展,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县城的发展更应站在“响应区域发展需求、呼应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充分定位。把县城作为都市区西部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来打造。找准引领县城建设的战略,明确核心定位,建设成为绵阳都市区中高新技术价值链集群的重要功能环,以滨水休闲为吸引点的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在吸引县城以外的择业者的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有归属感的良好氛围。

(四)区域交通一体化

伴随着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设施一体化还应加强。增强互通性。在现有的道路骨架上,还应加强火车站、高速出口等的对接和道路等级升级。

统筹城乡客运资源 篇6

道路客运协调发展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一体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现有的道路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科学的运作方式,使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客运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地协调发展,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

一、我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现状

1、城乡道路基本情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城乡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迅猛发展;道路客运生产力快速增长,使城乡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止目前,全县拥有营运车辆4056辆,在营运车辆中客运班车135辆,4110个座位,其中:高级客车39辆,占29%;中级客车51辆,占38%;公交车19辆,755个座位;出租车138辆,690个座位;载货汽车3764辆,13102.3吨,其中:重型货车505辆,占13.4%;专用载货汽车230辆,占6.1%。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166条,营运里程达16526公里,日发班次287个,乡镇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各类维修业户已发展到55户,其中:一类1户,二类4户,三类50户;运输服务业户5户。全年完成客运量259.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761.1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和10.7%;完成货运量192.3万吨,货运周转量13925.5万吨公里,比去年同期增长47.7%和25.8%;全县道路运输产值达0.95亿元,增长11%。每年旅客运输业都能圆满地完成春运和旅游黄金周的运输任务,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乘车出行的需求。

2、道路客运运力增强,运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客运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城区的出租车由最初的面的型,现已形成了以桑塔纳为主要车型,辅之羚羊、奇瑞、等车型,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出租车品位。班线运输车辆完全按照部、省要求,跨省、跨市运营车辆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我县农村客运车辆档次由原来的普客逐步更新更型为安全、节能、经济、环保型车辆,形成了高、中、普多层次运力结构,提高了农村客运的竞争力。

3、客运站场建设情况。农村公路是统筹城乡客运的重要载体,农村客运场站是发展农村客运的重要平台。目前全县有二级以上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1个,已建成候车站点65个。形成了以县客运站为中心,乡镇客运配套,乡村候车站为补充的农村客运站点网络体系,使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道路客运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二、我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道路旅客运输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道路客运公司经营和管理不到位。交通部10号令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我县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的大部分车辆采取挂靠的方式加入客运公司,从车辆手续上看,都是各客运公司的名称,而客运公司对这些挂靠车辆既没有财产所有权,也没有使用权,造成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相应减弱,经济效益有限。

国家禁止客车挂靠经营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客运安全管理,实现客运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挂靠经营的少数车主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下降,群众反映和投诉后,客运公司对车主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结果还是由运输管理部门直接管理车主。

2、客运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县的客运站尤其是农村客运站的停靠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乡镇建设客运站的积极性不高,资金难以筹措;二是位臵偏僻,不能形成人员集散地,三是经营效益不高,有些乡镇的客运站型同摆设。四是部分乡镇至今尚无汽车客运站点,大部分是路边停靠点。场站建设滞后与城市化建设不协调、也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班线客车、公交车、出租车的经营矛盾突出。一是班线客运特别是农村客运班线目前还没有达到公交模式经营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为增加乘客换乘次数、严重阻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二是出租汽车与班线车争客源。出租汽车经营的局限性,导致行业竞争激烈,服务质量、收入相对不高,造成部分出租车受利益驱动,暗地里跑固定班线客运,从而与班线客运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矛盾日益加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班线客运与公交客运这两种运输组织形式早已开始相互渗透,城市公交车辆不断向农村延伸,造成经营者之间利益分割不均,以至出现抢客、争客甚至相互争执,严重扰乱了道路运输秩序。

三、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的建议

1、道路客运要走“公车公营”的公司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实践证明,承包、租赁、挂靠等模式是不成功的。客运的第一要素是安全。第二要素是服务质量水平。单纯靠行政管理去追求服务质量是远远做不到的。只有公司化,才能规模化,才能集约化。安全和服务质量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

2、出租车汽车的经营权终身制问题必须解决。出租汽车经营权是国家资源,现在普遍存在出租车私下转让、炒作,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科学编制道路客运规划,统筹城乡客运网络。要进一步整合市场现有资源,政府牵头,通过收购或参股的形式,进行相对集中,积极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花大力气管理好出租车经营秩序并解决好深层次的矛盾。努力做到几种客运方式的高效接驳,乘客享受“零距离换乘”的便捷。

4、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客运站场和健全通畅的道路网络是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是一个公益性行业,满足着最广大收入层次低老百姓的出行需要。使利润空间低的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有长期生存和有效发展的机会。对因建设停车场、调度中心、换乘枢纽、乡镇客运站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所需用地,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无偿划拨。对发展公交和农村客运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切实落实到位。

5、以服务质量招投标为手段,加快站场建设。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多、快、好、省地推进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加快小城乡客运换乘站建设,稳步解决我县客、货运输站场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认真开展客运线路清理,严格并按照《道条》和省局的工作要求,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行以服务质量招投标为主要内容的客运线路许可办法,打破客运线路经营“终身制”,实现客运市场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积极实施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模式,按照“符合市场机制、结合线路实际、便于行业管理、利于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原则,探索推行主干线、冷热线搭配的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制度。

随着我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无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有的道路客运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乡居民的出行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

根据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城间客运、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城市周边农村的各种客运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统一、有序、高效的客运系统模式,最终达到方便旅客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城乡客运协调发展进程;道路旅客运输与城市公交统一管理、衔接有序、资源共享的一种客运组织模式。

四、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道路客运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解矛盾,减少阻力,顺利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

1、统筹规划,兼顾城乡

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确立“路运并举、协调发展”的思想,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原则,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渗透融合,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2、政策扶持,鼓励发展。

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争取地方各级政府支持,享受有关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让客运企业增效益,让农民群众得实惠。引导农村客运经营者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形式,以确保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3、依法监管,稳定市场

城乡统筹涵义 篇7

笔者认为, 城乡统筹的基础和重点是资源的统筹, 即要打破城乡和区域界线, 实现全市发展资源统一、有效配置, 使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和经济发展先进地区都能享有和获得公平的资源配置机会。因此, 金融资源作为动员和分配其他社会资源的手段, 应在城乡统筹中率先统筹, 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一、金融支持城乡统筹的现实悖论

城乡统筹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当前的现状是城乡发展严重脱节, 农村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因此, 面对此种局面,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应是着重支持农村经济, 解决“三农”在发展中的资金需求。然而, 当前却存在这样一个市场悖论:急需资金的涉农主体不仅很难得到外源性的融资支持, 甚至还存在农村内源性资金外流的现实, 金融资源紧缺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金融市场割裂的原因

以上悖论实质上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并行且不均衡发展的一大现实。笔者认为, 此种现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金融服务主体市场化进程中理性选择的结果: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牢固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将市场割裂为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 且严重脱节、不均衡发展, 该局面导致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机构向城市收缩, 金融资源向相对收益高、风险低的城市市场集中。

三、构建城乡统一金融市场的构想

如何构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重点仍在“统筹”二字, 即要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统筹, 打破城乡割裂局面, 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 重点不在于增设多少专门为乡村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 而是政府应主导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垫高农村金融市场, 使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接轨, 使全社会金融资源能在城乡统一市场上实现市场化配置。

(一) 打破人为割裂城乡金融市场的观念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来已久, 且在客观上催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界和学术界已习惯于将基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独立分支进行研究, 并将金融机构划分为城市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这种简单划分的作法, 无疑是对城乡金融市场割裂并行的默许和支持, 不仅不符合我国城乡结合类金融机构业已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国情, 也不利于城乡金融市场调控与发展的政策研究与机制设计, 与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目标相悖。因此, 应打破这种人为割裂城乡金融市场的观念, 将思想从单纯、割裂地研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致力于构建城乡统一金融市场。

(二) 坚持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面临市场悖论本质上讲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因此, 建议政府应予以适当干预, 但应坚持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政府应在构建城乡统一金融市场过程中起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而资源配置的主要功能仍应由市场完成。形象地讲, 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垫高农村金融市场使之和城市金融市场接轨, 工作在台面以下, 而台面以上的工作交由市场完成。

(三) 政府主导建立收益补偿机制以垫高农村金融市场

投资预期收益率低是农村、农业项目对市场投融资主体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针对性建立相应收益补充机制, 适当降低项目投资成本、提升预期收益水平, 增加市场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 政府根据项目投资回报期、预期收益水平有区别地给予投资商一定的土地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或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农借款费用给予政策性补贴, 以发挥国家财政的金融与经济结构调整作用等等。

(四) 政府主导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以垫高农村金融市场

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生产高度的自然依赖性是金融机构风险的最大来源, 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将起到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 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 积极开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保险新产品。

第二个层次是建立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以政府出资兴办农业担保机构为主, 以财政补贴和其他扶持政策为基础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农户互助型担保机构为补充, 形成担保形势多样、担保渠道多元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

第三个层次是建立城乡统筹风险基金。转换政府投资模式, 减少对可商业化项目的直接投资, 转而建立城乡统筹风险基金, 用于对市场化城乡统筹项目的风险分担,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 探索城乡统筹中“项目组合”融资模式创新

我市在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 势必涉及数量众多、大小不一、收益不等、风险各异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产业项目和农业产业项目, 对这些项目中的单个项目而言, 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波动性是比较大的。但是, 根据大数定理, 如果有选择地将其中一部份项目组合起来, 那么收益和风险将趋于确定。因此, 我们可以基于“项目组合”, 探索一种适应城乡统筹的新型融资模式。

“项目组合”融资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政府主导建立项目组合的管理公司作为融资主体, 在全市范围内挑选一批预期收益和风险各异, 相关性低甚至不相关、负相关的拟融资项目形成“项目组合”。一方面对“项目组合”中单个项目招标、招商确定投资商;一方面通过城乡统筹风险基金、担保或保险等方式对“项目组合”进行信用增级, 并以此向市内、国内, 甚至海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

“项目组合”融资的中心思想是利用“项目组合”内部多个项目“收益互补、风险对冲”的内部平衡功能来规避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同时, 建立外部收益补偿及风险分担机制, 对项目投资商和融资人的风险进行进一步补偿。“项目组合”融资模式中, 投资商桉出资比例对所投项目的项目公司持股、承担有限责任并主要负责项目经营, 对各投资商而言, 各项目相互独立, 收益、风险互不相干;项目管理公司以所融资金投入项目组合, 并按投资比例对所投项目的项目公司持股, 对项目管理公司而言, 各项目是统筹混合的, 可实现内部的收益互补, 风险对冲, 即内部平衡;“项目组合”的借款人和还款人为项目管理公司, 对内部平衡机制没能封闭的风险, 可以风险基金、保险、担保等方式进行外部补偿。

摘要:本文针对城乡统筹中金融资源紧缺难以融资问题, 分析了城乡金融市场割裂的原因, 提出了政府主导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以垫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构想, 为构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思路。

城乡统筹需产业拉动 篇8

任玉岭:一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要按照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科学化、机械化。要使农业生产通过集约化的管理,以及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武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收益。二是要狠抓农产品的加工和运输,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为农村增加3~10倍的收入,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为了使农产品加工等非农产业发展,一些大的县一定要多设几个工业聚集区。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包括物流业、旅游业,都应引起重视。为了发挥非农产业的发展,除了搞好城乡统筹规划,给非农产业留出空间外,还需要有税收政策的扶植,财政金融的支持,尤其是土地使用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朱敏:基于市场逻辑,实现城乡统筹还有什么可行的载体或路径?

任玉岭:还有一点就是,要建立农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组织。为促进农村与市场对接,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信息网络,就必须搭建农村的市场平台,完善维护农村运行的载体,这就是农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组织。

公司制经济组织是当代市场经济管理的重大创造,也是现代经营的最好模式。公司制经济组织不仅在工业领域得到了普及、推广,而且也在各国的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组织,不仅可以把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农村,实现三农与市场对接,而且利于开展种、养、加与产、供、销的一条龙,能够把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的效益留给农民,使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 篇9

请您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在相应栏目上打“√”,无需署名。衷心感谢您真诚的合作与支持!

1、您认为我市近年来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单项选择)

① 成效显著()②成效较好()③成效一般()④没有成效()

2、你认为今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部署的情况:

① 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到位,措施比较积极()② 重视程度一般,采取了一些措施()

③ 重视不够,没有具体措施或效果不够明显()④ 贯彻落实不到位,工作没有进展()

3、你认为当前我市社会各界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① 比较了解,普遍关心这项工作()② 认识程度一般,知道一些情况()

③ 知道有这个提法,但不清楚具体情况()④ 根本不知道,也不关心这项工作()

4、你认为我市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利因素是:(可多项选择)

①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责任落实到位()② 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③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④ 广大党员、群众积极配合()

⑤ 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5、你认为造成城乡基层党建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①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

② 城乡基层党组织在党建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有差距()

③ 党组织设置模式滞后()

④ 抓党建工作手段单一,城乡党建结合不够()

⑤ 农村党员素质偏低,党员流动性增强,管理难度加大()

6、你认为当前我市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可多选)

① 城乡党建资源整合难度大,利益难以协调()

② 一些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有效手段()

③ 缺乏人财物的有力保障()

④ 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⑤ 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工作领域不宽、社会影响较小()

7、你认为当前我市城乡基层党组织统筹党建方面主要还存在不适应的思想观念是:(可多选)

① 坚持不懈抓党建的“主业”意识不强()② 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念不强()

③ 党内生活主体的平等观念不强()④ 与时俱进抓基层党建的创新观念不强()

⑤ 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服务观念不强()

8、你认为从组织领导方面来看,影响当前我市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可多选)① 领导不够重视,责任不够落实()②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协力()

③ 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④ 督促检查不够到位()⑤ 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

9、你认为影响我市城乡党建资源整合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项选择)

① 基层党组织统揽能力不强()② 一些基层党组织共建意识不强()

③ 受经济条件限制,资源不能满足需要()④ 没有规章制度进行调控,资源整合无序()

10、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你认为当前我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的重点是:(可多项选择)

① 建立城乡共建的组织设置体系()② 建立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

③ 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服务体系()④ 建立城乡覆盖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⑤ 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

⑥ 建立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

11、你认为现行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活动内容、工作方式是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① 完全适应()② 基本适应()③ 不适应()

12、你认为实行“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村企联建”、“村社联建”等组织联建模式的作用是:(可多选)① 壮大发展村级经济实体()

② 有利于对城乡党建资源进行一体化配置()③ 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④ 加强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⑤ 作用不大,成效不明显()

13、你认为我市在城乡人才互动方面开展较好的是:(可多项选择)

①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乡镇、村(居)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

② 选派优秀年轻村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③ 实行优秀村支书考录公务员办法()

④ 选派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村(居)任职锻炼()⑤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14、你认为当前加强城乡党员一体化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可多项选择)

① 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② 建立城乡共享的流动党员信息库()

③ 完善异地培养发展党员办法()④ 完善城乡党员分类管理办法()

15、近年来,省、市组织开展了系列载体活动,你认为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格局影响最大的活动是:(单选)

① 千干扶千户活动()②“三级联创”活动()③“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④ 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⑤ 其他结对共建活动()

16、你认为城乡基层党组织在结对共建中发挥作用:(单项选择)

① 好()② 较好()③ 一般()④ 较差()

17、你认为目前影响结对共建活动成效的突出问题是:(可多项选择)

① 一些结对党组织不够重视,开展活动应付了事()

② 参与面不够大,如一些“两新”党组织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

③ 没有形成共建共享、互补互促的工作机制()

④ 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不够大()

⑤ 共建活动存在短期行为,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学习培训体会 篇10

本次统筹城乡工作培训,成都的学习以参观为主,虽然多次参观,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体味良多,既是启发又是激励,增强了对统筹工作紧迫感和信心。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统筹城乡工作形势越来越好,大家认识越来越到位,思路越来越清晰,<莲~山 课件>紧迫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大环境大格局已经形成,学员们普遍对改革的信心慢慢增强了。统筹城乡改革,人是第一因素,这第一因素中,领导是关键。大家相信,一个地方,只要是具备调配相关资源的能力,党政主要领导抓统筹改革,改革效应和效果都会相当好。只要凝心尽力,上下同心,三军用命,短期内都会做出很好的成绩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成都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二是公民社会基层治理越来越成为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结构重建的基石,也是统筹城乡改革成果的载体和平台。农村基层治理不仅是构建农村基层民主的探索和尝试,反过来也是促进上级行政主体进行自我教育,转变根深蒂固的重城轻乡的二元思维方式,真正以统筹城乡的方式来思考和推进当前工作,最终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改革的目标和模式。比如,在村一级设立议事会和监事会,既可以规范村级治理,也可以开启农村民主意识,最主要的是反过来促进我们政府反思原来的农村工作方法,尊重农村的资源属性和农民选择发展的权利,这是统筹城乡的真正要义。

“六个一体”推进城乡统筹 篇11

统筹城乡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也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就是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对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国土资源部门主要担负四大任务:保发展、保资源、保调控、保权益。对国土资源部门来说,支持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能做些什么?如何作为?

以土地规划修编为契机,推动城乡土地规划一体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目前,全国各地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实现。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基本成熟。下一步,应着手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结合。比如,与村镇规划相结合,科学合理规划村镇布点,对镇驻地和拟集中建设村居周边的基本农田进行合理调整,统筹安排好农村居民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用地,为促进城乡社会一体化奠定基础。同时,加强与城市规划、农村规划及各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城乡一体规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以保护耕地为基本要求,保障城乡从严管地一体化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和保障。要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土地执法,坚守耕地“红线”。每年对各地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各地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市、县、乡、村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实现耕地保护从“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实施“全覆盖、无缝隙”执法动态巡查,构建发现、报告、制止、查处、问责“五位一体”土地管理共同监管机制,确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制止和受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

以土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城乡科学用地一体化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农用地、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废弃的国有工矿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与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新建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实行建新拆旧的增减挂钩,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通过实施增减挂钩,既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的资源,缓解了城镇用地不足压力,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工农互补的用地新路。

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强基固本保障供地一体化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并写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正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也把土地整治列为单独一章。我们认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做到六个结合:与保护耕地、坚守红线相结合;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土地流转相结合;与增减挂钩、城乡统筹相结合;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结合;与环保同行、绿色经济相结合。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核心,规范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

目前,农村基本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只有一亩左右的耕地资源被承包得零星分散,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耕作成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益矛盾日益尖锐,小块经营的小生产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土地流转、大户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破冰”之策。站在国土资源部门的角度来审视,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有利于耕地保护;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四是有利于发展乡镇经济。

以创新管理机制为突破,实现城乡依法征地一体化

土地管理政策是“三农”政策的基础,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农村土地制度管理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中央有关要求,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农村土地整治与增减挂钩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运行机制;二是突出规划计划的管控作用,确保县、乡(镇)规划得到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城乡共享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征收程序,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五是研究规范产业集聚区内项目供地问题,不断完善招拍挂等土地出让方式。当前土地管理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征地保障机制。过去,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建设项目中,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补偿标准偏低等原因,形成了诸多遗留问题,成为了社会不和谐稳定因素,也对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国务院就依法征地、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同时,必须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就业安置问题,建立起“经济补偿、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补偿安置机制。

(第一作者系益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城乡统筹涵义 篇12

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 我们在深入调研和认真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在市区和县城范围内, 就是要通过抓百项标杆项目的方式落实“十大工程”, 推进城镇扩容提质;在跨县、市、区的层面, 就是要通过建立5个机制, 落实“十个统筹”, 加快城镇组群发展;在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方面, 就是要坚持典型示范, 整村 (镇) 推进, 引领百镇和新农村建设, 促进全省市域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在山西省城镇化推进工作领导组的组织领导下, 各级、各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 全省城镇化正在驶入快车道,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12年前三季度, 全省城镇 (含县城) 市政设施完成投资325.02亿元, 同比增长15.3%, 百镇建设完成投资15.54亿元, 农村危房改造完成41 839户, 完成投资13.64亿元。

“十二五”期间,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以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 进一步完善山西省3个层面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重点抓好城镇组群发展、城镇扩容提质、小城镇和农村发展等3项工作。

二、着力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

上一篇:《白雪公主》读书笔记个人感受下一篇:考试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