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篷车观后感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普大篷车观后感(精选6篇)

科普大篷车观后感 篇1

为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创造性地将 “科普大篷车”引进了校园。

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之前,少先队大队部、团委及理综合组的老师们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手抄报制作、观看科普电影等活动,使同学们对科普知识和“科普大篷车”有了初步的认识,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科普氛围。

上午九点,“科普大篷车”满载着各种神奇的科普仪器缓缓驶进了我们的校园。启动仪式上,主任针对科普大篷车的相关情况向学生们做了精彩详细的介绍,让同学们对科普大篷车有了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接着,学生代表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要多学习,多提问,多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争做科技好少年。”最后学校领导真诚地向同学们提出希望:“爱科学要从爱生活、爱学习开始;学科学要从多读书、多积累开始;用科学要从多动手、多实践开始,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学习科普知识,找到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在欢快的歌曲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参观活动!本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学校的风雨亭进行为期半天的展示,全校师生参观了本次展览。现场展出了“机器人”、“蓄能发电”、“光压风车”、等三十台科普仪器和““拓扑”、“时间反应测试”“巧布哨兵”等益智游戏以及“倡导低碳生活”的展板,涉及到物理学、光学、数学、电磁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参观过程中,孩子们看着从未见过的新奇科技设施,时而锁眉、时而大笑,短短几分钟,之前还寂静无比的风雨亭迅速升温,孩子们一连串的疑问立刻使科学活动沸腾起来。他们不放弃每一个揭晓答案的机会,在志愿者讲解的同时,学生们认真地做着笔录,记录完他们又立即亲自动手争抢着实践,刚刚还是“迷惑”的表情,实践过后,他们的脸上瞬间露出得意的笑容。

活动结束后各班以班会等形式进行了总结及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科技实在太神奇了、真是大开眼界啊!希望科普大篷车能常来我们学校”„„,还有的同学在观后感中写道:“本次参观科普大篷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后长大我也要发明创造一些高科技的东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普大篷车观后感 篇2

2000年8月, 中国科协针对当时全国科技场馆短缺的问题, 借鉴国外开展科技传播的先进经验, 提出了研制多功能流动科普宣传设施——科普大篷车的建议, 并委托安徽省科协着手研发。安徽省科协联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于2001年1月完成了首批两辆科普大篷车的研制任务, 该车采用东风二类底盘改装而成, 长10米, 宽2.4米, 高2.4米, 在《2000年全国汽车、民用车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 (补充第二期) 》中的目录编号为GMRI (通用所) 牌GV5120XXC厢式宣传车。该车配备有可动手参与式科普展品30件, 科普展版40块, 笔记本电脑一台、背投式投影机及银幕一套、VCD影碟机、音响系统、220/24V双照明系统等。

笔者从2002年开始涉足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研制工作, 先后独自、牵头和协助研发了近50件新型车载展品, 2005年, 受中国科协邀请, 在西藏科普大篷车技术培训班上, 代表安徽省科技馆做了“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研制情况汇报”的发言, 现把车载展品通用部分研制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以求和大家共同探讨。

2 关于车载展品的箱体

2.1 车载展品的箱体先后经历过三代

设计模式, 第一代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 价格较高, 设计上也有不完善之处, 操作起来较为麻烦, 现被定型的第三代展箱, 采用轮窝和万向轮互相嵌入配合的模式, 箱体材料采用细木工板, 外贴防火板, 用角铝框架固定, 下箱体上面板可拆卸, 便于安装维修展品, 箱体采用计算机电源接口, 引入220V电源, 经过漏电保护器后, 提供给展品。这种箱体设计, 装车运输时上下叠加, 用绑带固定, 安全稳固, 展览时, 打开上箱盖作为底座, 把下箱体安放在上箱体上, 依旧是轮窝和万向轮互相嵌入配合的模式, 操作简介方便, 和国内其他用于流动展的箱体模式相比, 较为完善, 基本能满足车载展品的功能要求。

2.2 箱体制作时, 选用的细木工板须

满足GB/T5849-2006标准, 防火板粘贴时须注意涂胶工艺, 以2遍较为合适, 否则在长时间阳光照射下, 会出现鼓泡的现象, 箱体框架可采用表面经过氧化处理的磨砂角铝, 用空心铆钉固定在箱体上。上下箱体锁扣反上, 这样可使得锁扣在展览时, 不会损坏。Ⅰ型车箱体因为较大, 箱体下部须安装带自锁的4只万向轮, 以直径75mm为宜, Ⅱ型车箱体较小, 可安装4只直径25mm的脚垫, 两者在上箱体表面的轮窝, 均须与之互相对应。展箱整体结构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性和稳定性, 静承载设计应满足不小于单件展品重量2倍且在此载荷下无明显变形的要求。

3 关于车载展品电气部分

车载展品的通用电气部分包括电源的引入、延时电路制作、按钮开关三个部分, 简述如下:

3.1 箱体下部中端采用计算机电源接口 (公座HX-318) , 引入220V电源, 经过漏电保护器后, 提供给展品。

3.2 根据展品的功能需要, 可加装电源延时电路, 延时电路目前在车载展品中使用的模式大约有三种, 可根据展品具体需要, 采用正泰时间继电器JS7-1和JZX-22F电磁继电器自行接线制作。

3.3 按钮开关采用“电子游戏机”专用开关, 若展品用电负荷较大, 可用交流接触器过渡。车载展品的按钮开关使用频率很高, 比如在中学举办一天展览, 按钮开关的使用次数有时可高达近万次, 美国探索馆来中国巡展时, 我方的科技人员曾专门研究了探索馆使用的按钮开关, 经过多年的试验, 发现“电子游戏机”专用开关最为适宜。

此外, 风机、电机、开关电源、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等在车载展品中也大量使用, 但均须根据具体的展品功能要求选用。

4 关于车载展品的安全性

科普大篷车展览现场人多且杂乱, 青少年观众动手欲又强, 所以车载展品研制时, 安全是第一位的考虑因数, 应符合如下原则:

4.1 所有电气元件均需满足GB4208-1993、GB/T12501-1990、GB/T4064-1983标准。

4.2 电源接线应采用TN-S-N单相三线标准制式。

4.3 除开关等在操作面板上固定的元器件外, 所有的电气元件应集中安装在厚度≥2毫米的绝缘板上, 并固定在下箱体内适当的位置。

4.4 对于整体金属外壳的展品, 采用兆欧表检测展品外接220V电源接口及导线上任何一点与外壳和任何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电阻, 电阻应大于10兆欧。必要时, 采用DZ2670A型耐压测试仪对电气系统各回路对地及各回路间进行频率为50Hz、波形为正弦波形、试验电压为1200V、历时1min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应无击穿或打火等异常现象。

4.5 观众所能触及的开关等操作部件, 其电压均应≤24伏。

4.6 除了工艺规程有特殊要求外, 所有锐角必须钝化处理, 外露部分圆角R≮0.5mm。外露部分不能有锐角, 这也是科技馆展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4.7 车载展品内容设计时, 涉及有安全隐患的, 须改变展品设计模式。比如“怒发冲冠”展品, 第一次研制时, 设计的操作模式是让高压静电荷输入到观众的头发上, 使之竖立起来, 鉴于科普大篷车展览现场不像科技馆内易于管理, 这样的设计模式存在安全隐患, 后来更改为把高压静电荷输入到洋娃娃的长头发上, 然后用有机玻璃筒把展品整体罩起来。

5 关于车载展品的质量稳定性

为了确保车载展品的质量稳定, 各电气元件之间, 能焊接的尽量采用焊接的办法, 不能焊接的, 可用紧固件紧固, 但须加双层弹垫。完成制作后的展品须进行500公里的车载颠簸试验, 另外带电展品还须进行168小时的通电老化试验, 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车载展品损坏率极高, 使用单位须配备机械、电子工程师各一名, 在每次展览前和展览后负责维修保养工作。

6 结语

截止2010年底, 中国科协为全国各地配发了2种型号的科普大篷车 (I型、II型) 270辆, 科普大篷车以其丰富多采的展示内容、多种媒体的教育方法、机动灵活的活动方式, 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 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传播到了西部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 受到了广大公众和科普工作者的欢迎, 被形象地称为“流动的科技馆”。

摘要:随着科普大篷车的逐渐普及, 车载展品研制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本文针对车载展品研制工作的通用部分技术做了阐述。

科普大篷车十五年发展分析研究 篇3

由于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基层公众的科普需求,被亲切地称为“科普轻骑兵”。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中,科普大篷车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4年底,全国实际运行的科普大篷车共有857辆,受益人数1.68亿人。

一、项目现状

1.1科普大篷车的配发情况

从2000年开始,中国科协研制并开始配发科普大篷车。到2006年,全国科普大篷车总量超过100辆。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科普大篷车获得飞速发展,2010年首次年度配发车辆超过100辆,从2006年到2010年共配发科普大篷车294辆。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普大篷车的配发力度继续加大,仅2011年到2014年,已配发科普大篷车470辆,占全国配发总量55%,使得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截至2014年底,科普大篷车已成功研制4种车型,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配发了857辆科普大篷车。

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均配有科普大篷车。在此基础上,从经费和政策上重点对中西部地区予以支持,目前中西部地区配发科普大篷车的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81%。

1.2科普大篷车内容建设情况

从2000年至今,中国科协共成功研制I型、Ⅱ型、Ⅲ型、Ⅳ型四种科普大篷车。

I型车采用二类厢式运输车底盘改装,长9.9米、宽2.42米、高3.45米,安装整体封闭式厢体,可容纳标准为700mm×700mm×1000mm的展箱30个,科普展版40块,配有放映系统、多功能功率系统、照明系统、音响系统,车内可乘坐3人(包含驾驶员)。Ⅱ型车采用依维柯牌客车改装,车长7.133米、宽2.0米、高约2.995米,可容纳440mm×540mm×640mm的车载展品箱25个,随车配备了汽油发电机、液晶显示器、扩音设备等,安装了车顶广场220V照明系统和车内220V/12V双电源照明系统,并在车身右侧安装有进口遮阳篷。车内可乘坐5人(包含驾驶员)。

Ⅲ型车为无动力、半挂式、主题式大篷车,车长8米,车宽2.5米,车高4米,车体分为:舞台型、主持型和仓体活动型,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安全健康”三个主题进行开发。Ⅳ型车共分为3种车型:金杯型、依维柯型、全顺型分别长5020mm×宽1690mm×高2225mm,长4845mm×宽2000mm×高2500mm,长4666mm×宽1974mm×高2228mm,可乘坐5-6人。用于装载简单科普设备和开展农技试验。2012年开始,Ⅳ型科普大篷车开始装配壁挂科普展品,展箱7件,可乘坐3人。

科普大篷车发展初期,主要以I型、Ⅱ型为主,体量较大。随着基层对科普大篷车的需求逐年增多,受经费和交通条件的限制,I型车需求受到限制,体量适中、展示效果较好的Ⅱ型车和灵活轻便的Ⅳ型车受到基层的欢迎。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Ⅱ型和Ⅳ型车是配发的主要车型。

二、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虽然科普大篷车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从总体来看,科普大篷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量不足,在区域、城乡间布局不尽合理;车型较为单一,还不能完全适应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和不同地理环境的运行需求;车载设备、展教资源的更新率低,活动形式缺乏创新,资源未能共享;运行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工作队伍尚不稳定,展教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的存在,影响了科普大篷车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未来,应在以下方面不断改进:

2.1建立政府投入、基金支持和企业赞助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考虑到中国国情,未来科普大篷车的发展,应在继续争取政府财政投入支持的基础上,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基金支持、企业冠名等,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入,以保证科普大篷车规模数量的合理增长和展教活动的有效开展。

2.2各类科普大篷车协调发展

在未来,科普大篷车首先应保证基层群众的基本科普需求,展品要能够体现现代科技馆展示内容和方式的发展,给地方公众带来参与、体验、感受的机会,同时应尝试开发主题类展品和资源,增加主题型科普大篷车的数量,不断增强科普大篷车的吸引力,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和基层各类人群科普需求。

2.3建立科普大篷车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科普大篷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建立科普大篷车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对各省科普大篷车车辆和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持对公众持续的吸引力。

2.4在全国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业务能力突出的队伍

我与科普大篷车征文 篇4

接着看到是一个由齿轮做的东西,在它的右下角有一个能用手转动的东西,当那个东西转动时齿轮会慢慢地转。这个齿轮是由一个或多个外部齿轮绕着一个中心齿轮旋转就像行星绕太阳公转一样,它的名字叫作行星齿轮。最早的转速行星齿轮是制造于古希腊的安提甚基拉机械,也就是公元前87年。

最后看到的是无弦琴,普通的琴都是用来弹的,而且要有规律地弹才能发出悦耳的琴声,它却不一样,只要你用手弹,即使你只用一只手弹一个地方,琴也会发出动听的音乐,很神奇吧?

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科学家,造很多东西,为我的国家增光添彩。

从21世纪起,中国科学技术不断增长,造出了飞机、飞行不再是幻想;造出大炮,守护我们的家园;盖起了楼房,让家家都住上了楼房……

科普大篷车到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进入科普大篷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风车;我很奇怪,这个风车干嘛的?正当我思考时一个同学走过来按了一下开关,明媚的阳光照在了风车上,啊!风车转了,真奇怪,没有风,风车是怎么转动的呢?原来,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电效应也叫光声伏特效应。

然后看到的是鱼眼,从鱼眼里看到的长度和现实长度大不一样,假如物体的长度是1米,从鱼眼去看大约有三四米。可是科普大篷车里的鱼眼没有任何画面,我认为可以放一些星球的图片在里面,让我们感觉到星球的美丽和鱼眼的神奇,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科普大篷车工作总结 篇5

在本次培训中给我最大震撼的是交大附小教师所带来的观摩课。从那节课堂我学到了许多。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一、构建科学课堂文化

课堂既处在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切实可行的构建课堂文化。2这将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构建课堂文化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

b、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

c、从“应试型教学”向“素质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

因此我们要从课堂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教学课堂,结合传统的课堂,结合课堂面临的改革,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构建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堂文化。

二、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三、拓宽学习视野,应用到教学中

培训活动虽然结束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培训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

我与科普大篷车征文优秀 篇6

科学,你人类的依赖,为何你前进的脚步时缓时疾,时顺时堵。科学,你又偏偏在我们急需的时候束手无策,在人类急需帮助的时候无计可施。但我相信科学终究是伟大的,不久的将来,她可以控制自然,达到那“制气调温”的神奇而伟大的功力,来造福子民。

四年后科学家找到了另一个新家,实验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控制大气,调节温度的宏伟目标也开始了,制造“制气调温”的实验球在一个距地1光年的人造地球上安家落户。人造地球套着一件圆形的外衣,透明的外衣上不时地显示着各种奇特的数据,那最高、最低气温的地带,那偏冷、偏热的地区,正通过无线网络同步传送到科学家们的大型计算机的专门程序里计算,并通过计算控制着这个人造地球。当显示有地区失去水分,变得干旱的地方,程序会根据检测到的数据处理后自动弹出对话框,那里需要补水,要把有多余或暂时不要水的地区里的水切割挪移过来,并自然形成下雨的气象条件。通过程序的控制,使各区域的降水和旱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正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制气调温”还有另一个功效:假如某个地区突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暴雨。一瞬间,地面上到处是洪水,到处是残墙断垣,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时科学家只要启动程序计算出一系列的数据,通过云层的切割,本以束手无措的人们,猛然间,享受到艳阳高照,和风习习。那些曾捉弄过人们的云层随着程序的指令,乖乖地来到指定地点,来到了那渴望下雨的干旱沙漠荒原。

雨水变成了甘露,源源不断地送给了沙地,沙漠渐渐变了色变肥又变高,树木郁郁葱葱,小草轻轻点点,小花点头哈腰,小鸟喜笑颜开;水土得到了保持,大地焕发了年轻,荒袤的沙地重现美丽。神话真变成现实,绿色正在急速延伸,人类的家园重又搬回来了。啊,多么希望制造出更多的新鲜空气,出现一大片碧蓝的天空,闻到鲜美的花香……唉!就是多了那不该来的狂风。嘿嘿,别急,这个你不用担心了,不是还有另一个程序吗,通过对程序的刷新分类,那胡作非为的风魔将在程序才指引下,变得似条忠实的家狗,科学家早就在沙漠的边缘安装了大型的风力发电机组,风儿一到那里就象看见了自己的妈妈一样直奔而去,你根本不用愁,那发电机组还真不够呢,那发电机发出的咕咕的声音像是在说:来吧,孩子们,快回来吧,别在外面闯祸,还是多做些好事。另外科学家还会把风儿分成调动起它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来一次风力大比拼的游戏,吹得大的风儿将得到第一,让它有自由的活动时间。

总而言之,无论干什么都是有利与人类的享受,掌握了这样的科学技术,我们人类就可以真的主宰气候,还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改善民生,加深友情。

上一篇:翻译英语论文下一篇:学生学业素质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