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白杜甫》古诗词鉴赏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赠李白杜甫》古诗词鉴赏(通用10篇)

《赠李白杜甫》古诗词鉴赏 篇1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杜甫唐诗《赠花卿》鉴赏 篇2

“锦城丝管日纷纷”—— 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指“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

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摄。这句不但写出那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晚唐李群玉就化用这两句诗来赞美歌妓:“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唐时,人们常把宫廷乐曲称为“天乐”。(刘禹·1875·《唐诗鉴赏大典》

杜甫李白诗词名句 篇3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杜甫诗词名句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言古诗·《望岳》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五言古诗·《成都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五言律诗·《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七言律诗·《登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言律诗·《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言绝句·《绝句四首(其三)》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望岳杜甫古诗鉴赏 篇4

《望岳》是杜甫所作唐诗名篇,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割昏晓: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割:分。夸张的说法。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诗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此时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古诗词鉴赏 篇5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 ,实为遣愁散闷 ,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 ,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 句 ,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 黄师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 ,且倚微风,以寄雅怀。

李白诗词鉴赏论文 篇6

李白,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诗作。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的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四十多岁的他,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是,在长安不满两年,李白便愤然离去,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期间,李白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他改变了传统山水诗固有的形式和规律,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新纪元。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也是他本人的气势,也只有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他愤世嫉俗,到处寻访名山胜水,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他的山水诗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例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常只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

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真挚感情,它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作中,《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类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对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这些山水诗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

特别是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里,受到主人公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诗歌前半部分四句侧重写田家秋苦。“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流露出诗人孤寂落寞的凄清情怀。这偏僻荒凉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有的只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诗人只是偶尔一宿,就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不难想见,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他们没有欢声笑语,没有轻松愉悦,弥漫在整个山村秋夜的是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由面及点,写尽田家的酸辛悲苦。耕田种地的人家不分男女老少,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辛苦劳作,艰难度日。“秋作苦”既指农民劳作的艰辛困苦,又指心境的悲凉辛苦。“邻女夜舂寒”着一“寒”字,尽显神韵。一指邻女夜舂,寒声阵阵,触耳惊心;二指邻女衣衫单薄,寒凉逼人,可怜可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一“苦”一“寒”,还折

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一天又一天的劳作之苦,一声又一声的舂米之寒,撞击着作者敏感的心。他沉重,他忧虑,他叹息,他坐立不安,他愤愤不平„„可是对于贫寒困苦的山里人家来说,这些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李白很无奈,我们也为他的无奈而一声长叹。

诗歌后半部分四句侧重写田家荀媪的古道热情。“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以细节特写展示人物的心灵品性。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后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一个白发苍苍的农民老妈妈给一个年轻后生跪进晚饭。下跪的老妈妈在李白心中站成了一个巨人!“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称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山里老妈妈在艰难困苦中特意给素不相识的李白做了一盘“雕胡饭”,足见她的热情、善良。“月光明素盘”特写素盘晚饭,盘子是白的,“雕胡饭”也是白的,在皎洁月光的照射下,荀媪手中端着的盘子闪闪发亮,格外耀眼。这哪里是一盘“雕胡饭”,这分明是荀媪老妈妈捧出的一颗闪光的心啊,像明月一般洁白,像金子一样珍贵。李白感动了,“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他想起了韩信、漂母。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看见他很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一饭之恩”的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诗中的漂母就是暗指荀媪,老妈妈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却又无法像韩信那样报答恩情,更感到受之有愧。再三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吃下这盘“雕胡饭”。人往往是这样,你越热情,对方越感觉到惭愧。更何况这是在这穷乡僻壤,更何况这是十分难得的“雕胡饭”呢?

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如此谦卑,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就是李白,天真可爱的李白。

诗词鉴赏:李白《箜篌谣》 篇7

唐代:李白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译文

要想*飞仙,千万不要骑龙,要想游历河川,千万不能骑着老虎。朋友相交应不分贵贱,就像东汉的严陵和光武帝一样。可惜周公执政时是如此的贤明,管叔和蔡叔为什么还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汉代歌谣中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汉文帝却容不下淮南王,将他流放。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结交的知己哪里会有呀?朋友虽然表面上亲密无间,可是心却如同隔着千重山、千重海。和他们相交时,就像面对着九疑山一样,让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边际。许多花长在一个树枝上,必然会早早凋谢,桃李开花虽然很美丽,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样。管仲和鲍叔牙这样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人像他们一样,结交朋友能够贵贱不相移。

注释

严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

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管蔡: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

“汉谣”两句:语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讲的是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故事。

九疑峰: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其山九谷皆相似,故称“九疑”。

管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

译文

上天切莫登着龙上天,爬山切莫骑着虎。

古来贵贱结交而心不移者,唯有严子陵与汉光武帝。

周公被称为大圣人,也不容下管叔与蔡叔。

汉谣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说尽了汉文帝与淮南王之间的兄弟恩怨。

兄弟尚且与路人一样,我的心要服从谁呢?

人心方寸之间,便有山海几千重。

轻信了朋友,对着面,心里也像隔着九疑峰。

花开必有花谢,桃李树不如松树坚贞。

管仲与鲍叔那样的友谊早已消亡,何人可以继承他们的风尚?

注释

⑴箜篌谣:《乐府诗集》谓《箜篌谣》不详所起;《太平御览》引作“古歌辞”。大略言结交当有始终。

⑵严陵与光武:据《汉书·逸民传》:严光,字子陵,会稽姚余人。少有高名,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光武即位,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念其有贤德,令按其貌寻。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光武疑其是光,备车马,带礼物,遣使聘之。凡三返,而后至。帝车架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肯相助耶?光眠不应。良久曰,古之帝尧有德,巢父洗耳。人故有志,何必相逼?终乘车而去。后帝与光共卧,光加脚于帝腹。翌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尔。”授予建议大夫之职,终不屈从,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延陵濑。

⑶“周公”二句:《诗集·周本纪》:武王崩,成王少,周公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不利于成王,乃携武庚以作乱。周公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

⑷汉谣一斗粟:即汉文帝对待淮南王刘武事。

⑸方寸:指心。

⑹九疑峰:也作九嶷山,一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相传虞舜葬于此。《水经注·湘水注》:九嶷山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

⑺开花:一作“多花”。

⑻“管鲍”句:《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贫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天下不多(看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简析

《秦州杂诗》其八杜甫古诗鉴赏 篇8

前四句写汉代的历史。寻源使:汉武帝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因此后人称张骞等人为“ 寻源使”。牵牛:晋朝人张华著《博物志》中记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现在叫筏子)按时飘到海边来。有一年当浮槎再飘来时,他登了上去。行到一个地方,看见对岸有华丽的殿堂,便问河边一个牵牛人这是何处,那人告诉他回去问蜀郡的严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边,于是他去找严君平。经过严君平推算,这人见到牵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颗客星,到了天上牵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到了天上,见到的是牵牛星。古人认为海与天相通,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种认识。后来,人们又把这个传说同张骞寻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这首诗中第二句说“从天此路回”。正是说张骞寻找河源寻到了天上,又从天上下来顺黄河回到内地。作者借用了传说,讴歌了张骞与他的同伴们仅仅靠一只筏子就由黄河上溯入天,从而奠定了东西各国之间几百年友好往来基础的伟大功绩,同时对东海通黄河、黄河通天海这样四通八达,毫无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第二句中的“此路回”, 还透露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诗中屡用“寻河源”故事的原因。

后四句写唐朝的现实。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军队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在短期内打通。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当听到传来的羌笛声,感觉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诉了。

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

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昂扬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语调是悲凉、凝重的。

★ 《秦州杂诗》其八杜甫古诗鉴赏

★ 秦州杂诗其五

★ 杜甫《登高》全诗赏析

★ 杂诗其六,杂诗其六曹植,杂诗其六的意思,杂诗其六赏析

★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 杜甫《新婚别》全诗赏析

★ 杜甫《绝句》全诗翻译赏析

★ 己亥杂诗赏析

★ 杜甫诗词《苦战行》全诗赏析

《赠李白杜甫》古诗词鉴赏 篇9

《别房太尉墓》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前言】

《别房太尉墓》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是诗人经过阆州看望老友房琯之墓时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和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

【注释】

⑴房太尉:房琯。

⑵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⑶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⑷对棋:对弈、下棋。谢傅:指谢安。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

⑸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翻译】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鉴赏】

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赠李白杜甫》古诗词鉴赏 篇10

文学院教育硕士

张艳

050100200165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学习吟咏欣赏继承,自然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杜甫的诗歌更是不可不学的。

目前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诗歌有《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岳阳楼》、《兵车行》。这些诗句真是杜甫血泪而成,杜甫悲痛坎坷一生化为尘粒随岁月之风遍洒在这些苦吟之诗中,千年的杜甫还在这些诗中低吟苦思。无数次地诵读他们,我便无数次地泪湿眼眶,种生命之外的巨大的痛抑在胸中挣扎,这些文字真是非诗而圣!

杜甫诗中这崇高的悲痛沉郁,如何才能让年浅的高中生体会一二呢?只从诗的字面去解释,像翻译一样讲解,又怎能走进诗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及情感深处呢?这些诗歌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诗人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所谓知人论世。所以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在解读诗词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诗人,带领学生了解研究写作背景。而现在许多诗词教学却更多的直接解读字面意思,忽略了诗词字面背后的丰富深刻的文化背景。这真是买椟还珠,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以《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只是简单解释:“风急天高猿猴悲哀的啸叫,渚清沙白鸟在风中飞舞盘旋,望不到边的落叶萧萧飘下,长江水滚滚常流,我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我常在异乡流落,衰老多病,登上这萧索的高抬,我仍是孤独悲伤,艰难苦根,双鬓又添新霜,穷途潦倒,偏又必须新停了洗愁的酒杯。”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隔膜,这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沉痛的人生悲叹。甚而至于,有的同学还怀疑杜甫的生存技能,这不是太可笑可悲了吗。

如果,我们从杜甫的生平际遇入手,便知此时杜甫大约已是55岁左右,离他异乡客死水中孤舟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了。正可谓迟暮之时,并且此时他不得以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一路上感受湿气,肺病和风痹发作,致使双脚麻痹,只能卧床休息,曾写教材所选的一诗: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写尽孤苦流零之情。杜甫在夔州,身体时时不好,疟疾、肺病、风痹不断缠绕着他,牙已脱落过半,耳也渐聋,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个偏辟的山城与外界隔就,生活艰难,竟曾觉自己是可怜的“穷轍鲋”、“丧家狗”。如此,再回头来看《登高》一诗,其中那悲凉凄然孤寂之意自眀于心。“常作客”可谓杜甫一生际遇之简括,一生流离,外乡漂泊,再看“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令人心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今由于百年多病疾痛缠身,唯一解忧之物也不能不停下。

所以学习诗歌一定要知人论世,一定要先了解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仔细研究高中课本中所选杜甫诗歌基本都写于他创作成熟期,也就是多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其顺序如下:《兵车行》、《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所以,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打乱教材编写的顺序,按照杜甫写作的时间顺序来教。这样,既可以对杜甫生命历程有更系统的了解也可以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正确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对杜甫的思想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像现在许多教师那样将这些前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诗歌割裂来讲,使得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理解支离破碎,从而使得学生不幸的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擦肩而过却不能领略其高雄学习其丝毫,岂不痛哉!

杜甫这几首诗很具代表性,是杜甫后期的优秀作品,细列一下,《兵车行》作于诗人四十岁左右,是诗人寄居长安十年的后期所作。时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大大衰落。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兵士开往边疆都要经过这里,杜甫曾亲眼目睹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他们的亲人拦道牵 衣,哭声震天。杜甫看到这凄惨的景象,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体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而长安时期诗人本人也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因李林甫的“天下没有余贤”而终不能及第为朝廷所用,流浪长安,日日穷困。有诗:

《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一时期也写出了优秀诗作《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曾在初中学过,也应顺便谈及)。并且,此时,杜甫自己也遭逢人生的大不幸,他千里迢迢从奉先蓬头垢面、破衫褴褛回到家乡尚未踏进家门就听见家里哭声震天,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是日饿死家中。

而《蜀相》《客至》两诗应作于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此时诗人已近五旬,经历安史之乱的国破家亡诗人已经不是仅仅自哀自怜了,纵然身陷饥寒之境,但却更加关注理解百姓之疾苦,更是希望皇帝朝廷可重振河山,心中尤慕三国诸葛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义和惊世伟略,故而有《蜀相》。而《客至》则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起一暂寄一时的草堂时,偶得片刻之娱,享翁邻之谊的诗作。温暖之后仍是深刻的寒寂,成都五年半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

迟暮之时杜甫不得不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其过程中先后写下《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杜甫带着一家大小乘孤舟顺长江东 南漂泊,有时一家大小数日无米进餐,而此时杜甫几乎已经半身不遂,行动极不方便,常常还需出卖多年积蓄的草药以换取食物,其境凄凉不可待言。

杜甫遭遇不再累述,但由上文所述当可看出按照杜甫创作时间顺序来教授高中课本中的杜甫诗歌应当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杜甫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杜甫这位诗圣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热爱杜甫热爱诗歌,学习杜甫精神学习中华诗歌精神。参考书目:

《杜甫传》

冯至

《“史诗”:〈兵车行〉的另一种解读》

语文教学通讯 《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于漪

上一篇:数控教案下一篇:过硬支部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