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技巧窍门(精选8篇)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二.高三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
技巧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 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技巧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技巧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技巧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一、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问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各种信息,总结学生可能从接触到的信息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备课。通过对学生生活的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问题, 并且把生活中一些感性的和零散的知识进行转换,使其提升到理性知识的角度进行提问。这些问题的设置和知识的迁移,是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一节时,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人口在不断增长,市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请试从住房情况、就业情况、城市污染情况、交通状况等方面分析城市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认真听,并及时做好总结。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个补充和深化。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会感到乏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下一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在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基地”一节的教学中,鲁尔区的区位因素和鲁尔区的发展状况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置以下提问:①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②这些区位因素对传统工业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③鲁尔区综合治理措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提问设置不但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有温故知新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知识相关,提问不会冷场。
二、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提问
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有限,地理知识的理解往往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提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个梯度,“先易后难,先浅后深”,使学生能够接受。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才能使知识更有连贯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也会向更深的一个层次发展。
例如,在高一课程对较复杂地理现象的研究中。教师设置如下提问,可以轻松解决这一知识难点。①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球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②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地球的自传又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③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与大气环流有什么关系?问题环环相扣,十分缜密,但找到了突破口就不再困难了。
三、教师借助活动实践内容提问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课堂提问时,也可以把课后的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作为提问的一个重点。通过对这些实践活动的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要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问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提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尽量避免抽象难懂的内容。提问方式要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并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学习的满足感。这样的学习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已经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有一部分很适合教师设置提问,是极好的教学素材。例如,在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节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实践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天气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对奥运会非常感兴趣,十分关注,自然就会了解奥运会的天气,进而去思考北京和雅典的气候特点和差异。问题过后,教师可以以北京和雅典的气候特点为例,展开“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讲解,由于学生对此话题感兴趣,学生会认真听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四、教师组织师生互动和同学讨论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应用师生互动和分组讨论的提问方法,来避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调气氛。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解决很多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增进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感情,更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同等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
同学们对地理这一门学科并不陌生,但高中地理学习对每位同学都是意义重大且极具挑战性的。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所研究的空间范围可以大到全球,也可以小到一个点;研究的领域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学习,能极大地帮助我们充实常识、活跃思维、提高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不同模块之间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很大,这给同学们学习地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如果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换会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和学习上的束手无策。为了帮助同学们有准备地走进地理课堂,这里我简单的从学法方面入手谈谈这些年教学以来个人实践所得的几点经验,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一、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色。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就是区域性。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地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就更为突出,高考正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解决区域问题来考查区域性的。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热点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能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在上述四项能力中,尤其获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格外注意。
3、不同的地理内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空间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关键
空间性考查主要包括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结构和立体空间关系。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差异性,把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等不同尺度来研究。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等位置。
许多同学地理学不好就是没有清晰空间概念。对时空变化不敏感,对具体位置和相互位置关系把握不清。学习中能把许多地理知识记忆得十分清楚,但是不能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图上。没有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的地理知识。
地理空间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学习过程中。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个条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让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了解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脑海中想像,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
建立中国的空间概念,能够进行中国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学习中要抓住我国四至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中国的空间定位要求落实到两个层面上,一是落实到省级行政区地层面上,而是落实到地形区的层面上。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包括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等。
建立世界的空间概念要求落实到十三个地区的层面上。结合主要的经纬线,深入掌握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等。
三、运用地理工具是学好地理的桥梁
文字和地图、图表、图片等地理学表述的双重形式,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地理高考会考突出考查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地理试题几乎是每一个题组都有一幅图(表),这些图表多数比较新颖,对学生读图(表)的能力要求较高。
地理技能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时间计算;等值线判读;地形剖面图绘制;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分布图阅读与分析;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等等。
等值线图重点是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等值线图的读图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读数据;判断等值线疏密、走向和递变规律;判断弯曲特征及成因;判断极值区特征及其成因;绘制剖面图等绘图技能。
这个一定要有的。学习地理的时候,听讲的过程非常重要。书上写的很浓缩,不要觉得老师讲得不好,既然讲得不好,那你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学好地理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2.必要的练习一定要有。
学地理的时候,总会发现考试的题目似乎和书本搭不上边,不是搭不上边,而是这类练习做少了。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那些不会做的题只是高于课本一点。一定要多做做练习。
3.不懂就要问。
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地方不懂,甚至别的同学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自己那儿,总是不能理解。别不好意思了,主动去问!不要怕被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的就一定要去问!
4.记得借鉴别的同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地理的目的很简单,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可以为自己考一个高分。但是如果自己再怎么努力,分数还是不理想的话。记得问问老师和其他学地理好的同学,多学学别的同学的,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5.过程不重要,要看高考哦!
1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2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3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把握住要点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如何有效的学习地理
1、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有“图”,“心”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地理怎么学才能得高分
1、比较法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进行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在比较的过程中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2、联系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
(1)浏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2)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时,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掌握好这一部分的内容。联系法应包括横向联系法、纵向联系法、多向联系法等。
3、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高中地理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的几个小窍门
(一)窍门之一:学会读课本
许多初三升入高一的同学,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习惯性地还用初中的学习方法,结果一定是痛苦不堪,因为初中数学知识浅显,内容也少,知识不是那么深奥,往往课堂认真听讲就能听得懂。大多数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就是靠听讲做题,也很少有老师要求学生读课本的。但高中数学知识点比初中深奥许多,少有学生通过一次听讲就能理解深刻到位的,学生容易出现前面的还没理解的很透,后面讲题时老师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了,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听不太懂,或感觉听懂了,但自己并不能写出来。
其实聪明的学生,上了高中一定是花一定的时间看书,我知道课改后郑州一中的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先拿出20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看下书,然后再提问、讲课。读懂课本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举个例子:
许多学生在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增区间、减区间)时不知道先求出函数的定义域,我们来看看增函数的定义课本是怎么讲的: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不过,也有一些老师不重视课本。认为课本上的太简单了,光学好课本也考不好。这是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的话。我听完后很诧异,不知道说这话的老师有没有想过:课本是什么人编写的?他是否有资格去编课本?课本绝对是高手才有资格去编的!这个不用怀疑。我在这里想跟升入高一的同学谈谈我对课本的认识:首先课本一定是把最重要的东西讲清楚,为了突出这种重要性,课本不会选择特别难的题作为例题,目的是易懂,能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第二,课本对基本知识都做了相应的延伸,在课本上有不少“思考”版块,还有就是小字体版块,那些切不可放过,一定要读,而且要读懂编书人讲这个问题的思路。否则,你就没有把课本里的“金子”捡到手。第三,课本上的习题虽然难度并不大,但都是有代表性的,其中都蕴含着数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许多高考题都是在课本作业题的原形上作个变形而来,这个原则已经被无数的高考题所证实。尤其是每一章的复习题,更要高度重视,要从其中学到数学解题的思想方法才算真学到手。我总结的高中数学解题的五大数学思想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专门论述。 笔者分析发现, 当前地理课堂关于太阳运动章节内容教学主要存在“两多两少”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少;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出归纳、训练以及巩固已有知识的问题较多, 而提出的问题质量一般都不高, 富有新意、具有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少。这种“两多两少”的现象必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大多时候学生都是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和模式去分析问题, 追寻问题答案, 这样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发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地理关于太阳视运动图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存在的这种现象, 推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程序, 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相关的地理知识, 仅供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参考。 首先,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太阳视运动图, 而在讲太阳视运动图之前, 要先让学生知道“天球”这一概念。所谓天球, 指以观测者为球心, 向外以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 在该天球上,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天体的投影, 当然太阳的投影也在其中。那么, 观测者在地球上看到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 即为太阳的视运动。在太阳视运动图上, 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地方的日出、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的情况, 以及正午时太阳所在天空的方位。 在分析太阳视运动图时, 要具体地方具体分析。下面我们以40°N某地为例, 来说明一下如何通过太阳视运动图来确定该地的日出、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情况, 及正午时刻太阳所在天空的方位。 图一:春、秋分日, 太阳正东升起, 正西落下, 图中太阳视运动为半圆, 所以昼夜平分。正午时刻, 太阳在正南天空。 图二:夏至日, 太阳东北升起, 西北落下, 图中太阳视运动大于半圆, 昼长夜短。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图三:冬至日, 太阳东南升起, 西南落下, 图中太阳运动轨迹小于半圆, 昼短夜长。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以上举例我们发现, 直射点在北半球时, 40°N地区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直射点在南半球时, 40°N地区日出东南, 日落西南, 而正午时刻, 太阳始终在正南天空。学生自然就会问教师, 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 则北半球各地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2) 北半球各地正午时分太阳始终在正南天空? 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观测地纬度变为东70°N, 则观测地看到的太阳视运动图为: (1)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正东升起, 正西落下, 昼夜平分。 (2) 直射点在0°N~20°N之间, 太阳东北升起, 西北落下, 昼长夜短。 (3) 直射20°N时, 太阳正北升起, 正北落下, 刚好出现极昼。 (4) 直射点在20°N~23.26°N之间, 太阳正北升起, 正北落下, 出现极昼。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总结为:当直射点在北半球时, 全球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 (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起, 正北落下) 。以此类推, 当直射点在南半球时, 全球 (除极昼、极夜地区外) 日出东南, 日落西南 (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起, 正南落下) 。 然后, 我们来解答第二个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类推, 如果我们把观测地纬度改为20°N, 则观测地看到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应分别为: (1)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2) 直射点在0°N~20°N之间, 正午时刻太阳在正南天空。 (3) 直射点位于20°N, 正午时刻, 太阳在天球顶端。 (4) 直射点位于20°N~23.26°N之间, 正午时刻, 太阳位于正北天空。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技巧 新课改环境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更加突出的是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主动地位,无论是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还是课内外知识的自主学习,都强调一个“自主”。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作为学生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很多,课堂提问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1.有计划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计划性,没有计划的课堂提问,是随性的,能不能产生效果,产生多大效果,对那些教学内容产生了效果都是随机的,不能为人所控制。因此,在课堂的提问中,必须要考虑对问题进行安排,进行有计划的提问是保证课堂时间有效化的一种方式。高中地理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在结合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情况下,对课堂中要进行的提问设计有效的计划。 例如在讲到《地球的公转的意义》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结合我国各地区所处纬度的不同情况,例如长春,北京,武汉,广州,南沙群岛等地区,可以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问题,如这些城市在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时的太阳高度角各是多少,哪些地区有被太阳直射的可能,广州和南沙群岛在太阳直射北纬20度时,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要大一些以及各个地区楼房之间的间距等等问题。通过不同难度和类型问题的设计,可以有计划地兼顾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一节的学习。 2.有目的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针对哪些知识点,是出于什么目的而进行的提问,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抱有一定的目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冬季我国西北风的形成原因,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冬季为什么风由西北吹向东南,有的同学回答出是因为冬季的时候亚洲大陆是高气压,而太平洋是低气压,那么再问学生为什么大陆形成了高气压而海洋是低气压呢,学生回答因为亚洲大陆在冬季的时候气温较低,气流容易下沉,在离地面近的上空形成高气压,而海洋在冬季的时候相对气温较高,气流容易上升,在离地面较近的上空形成低气压,于是造成了气流的对流,形成了我国冬季的西北风。这样设计问题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冬季西北风的形成原因,同时,也让学生对风的形成原因的知识进行了巩固。 3.有层次 讲究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从学生的不同的高中地理知识水平出发,层次性的问题设计更为人性化,也更全面。从不同的学生层次出发,设计不同的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这既照顾了优秀的学生,也顾全了学习上较差的学生,深层次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不觉得枯燥,简单的问题也让学习上较差的学生不觉得无趣,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讲到“锋面气旋”系统的时候,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进行提问:什么是锋面气旋,锋面气旋主要活动在什么纬度范围,一个发展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前后各是什么性质,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在这样的一个有梯度的问题组的提问中,分别针对着不同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活跃了教学气氛,也能够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平等待人的,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展开教学。 二、课堂提问技巧 1.应该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应该能勾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活跃性,如果问题的设计很粗糙,就不能起到师生互动的效果,甚至影响教学内容的展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教材的编写,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通过课堂提问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如在讲到《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这位老师的提问来看,有些照本宣科的意思,直接从课本中摘过来的问题成为了考察学生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不能达到课堂提问的效果了。而有的老师则将生活中的实际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提出:“今天在我国的台湾海峡发现了许多煤炭资源,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呢?”这位老师在对教材的知识进行了思考以后,提出了更为切合实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却更能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问题设计的难度应该适中 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问题的设计上,难度过于简单,则不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不到课堂提问的要求,难度过于困难,学生回答不出来,既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无法有效地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的时候,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才不会掉入课堂提问的误区。 例如学习到《地球的自转》的时候,有的老师随口就问到:“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太过浅显,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性,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还可能影响到那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在讲到《地球的公转》时,又有的老师问:“地球和火星的公转平面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没有课外知识和积累的学生又无法解决。在讲到《日照与太阳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比较好的问题:“我们学校的教学楼的朝向和间距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涉及到了实际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努力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总结 高中地理的课堂提问应该在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同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应该注意到层次性,计划性和目的性,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提出适宜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地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印勇.谈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设计[J].科学园地,2010.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技巧窍门】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05-31 高中地理的学习步骤11-07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报告09-25 学好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10-24 高中地理口诀记忆06-20 高中地理期末教学总结05-26 高中地理常用公式汇总06-15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07-04 高中地理考试大纲07-17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技巧窍门 篇7
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