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精选11篇)
——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听课有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年青教师,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3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保定冀英中学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名家数学观摩活动,有幸聆听了樊玉老师、刘松老师、仲广群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他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令我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听课教师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久久难忘。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师们都非常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课前的交流到课终,名师们那风趣、诙谐幽默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一步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听课老师与特级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发言也都无所顾忌,有什么疑问,发现都大胆说出来。
第一节课聆听了樊玉老师《角的度量》,樊老师非常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讲解丝丝入扣。课始设置让学生比身高的小游戏,启发孩子比较一定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为后面学习角的度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比较线段长短、面积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负数》,刘老师谈吐间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全场听课老师随着他的上课进度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孩子们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负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课堂中他总是给孩子们亲切的称呼女神、救世主、校长大人、专家„„刘松老师是“狡猾”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狡黠”的,从他的课堂中不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随意而不失深意,风趣而不失风度,诙谐而不失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别有用心。我想,这大概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了吧? 最后是仲广群老师带来的助学课堂,仲老师的“助学课堂”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的相异性先暴露再以学定教,从而达到“掌声、笑声、辩论声”充满课堂的理想课堂。在讲授“折线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一堂课就充分体现了其核心思想。仲老师让发言的学生学会邀请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发言,例如:发言完了之后,问一句,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这是我们组的意见,你们同意我们组的意见吗?这就让每个发言的学生得到别人的赞同和鼓励,并让补充的学生开动脑子思考。解决完问题之后,要以掌声来鼓励发言的同学和补充发言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肯定的回应。
◆米兰鞋展引领世界流行趋势
意大利米兰国际鞋展是目前欧洲档次较高、规模较大、最具影响的国际性专业鞋展。米兰鞋展展出的鞋品绽放着古老与现代碰撞出的灿烂火花, 突显了自由、多变的时尚灵感, 诠释了世界流行趋势:
1、突出细节:印花、金属色铆钉、流苏穗、皮带扣, 旧的元素新的组合, 现代迷彩亦被运用, 每一个细节都让最新的流行元素表露无遗。
2、金色依然:金属鞋头和带有装饰的鞋面形成时尚美感。金属交叉鞋带成为了一个新颖的扣件选项, 与金属色的廓形套穿, 彰显着奔放不羁的现代效果。女鞋采用厚实的防滑底, 实用而又不失现代风尚。而绛红色将成为2014年鞋类产品、皮具产品的流行色。
3、百搭成风:光泽感兰花紫色、活力感的粉调色彩和紫红色调都会出现在这个时代, 意味着百搭时代的到来;抛光皮革加上新颖的原色, 让靴子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场合;把休闲运动鞋底与精致的皮革鞋面结合在了一起, 也可以构造出百搭的鞋型。
◆世界名品橱窗光彩熠熠
徜徉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或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商业街上, 到处是一片鞋的世界, 世界大牌名品琳琅满目, 五彩缤纷, 高端大气上档次。它们的橱窗展示各具特色, 鲜有跟风模仿或照抄的现象。
1、LOEWE是异军突起的西班牙奢侈品品牌, 店铺以精美、奢华的装修及陈列引人注目。皮具的陈列让店铺春意盎然, 炫耀着皇室高端奢华感。
2、普拉达橱窗, 简约, 明快, 透亮, 衬托了光明与时尚。橱窗中经典女鞋与花裙相搭, 诠释了时代的快感;普拉达橱窗, 展演了未来之势。
3、爱马仕橱窗, 色彩永远是光的姐妹, 在光的作用下, 爱马仕皮包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我们的眼球, 黑色的边沿及饰品与光的结合, 使爱马仕产品的个性在瞬间点燃了奢侈的梦想。
无论是意大利或西班牙的商业街上的实体店的生意都很好。欧洲人普遍认为, 虽然电商兴起, 但实体店并不会被淘汰, 因为实体店购物的体验式服务是电商所达不到的, 因此好的品牌的实体店对未来的前景是很乐观的。
◆意大利鞋制作考究内涵丰富
意大利有“世界鞋都”之誉, 其手工制鞋在世界闻名遐迩。此次在意大利马尔凯大区, 我们观摩了FABIANI、LORI-BLU两家鞋企, 现场感受了意大利的制鞋魅力;在佛罗伦萨, 我们受邀参观了三家制鞋企业, 三家企业均为我们安排了一场专场走秀, 展示了自己企业制作的精美鞋履。意大利鞋厂做皮鞋, 不求量大, 每双都像中国鞋厂做“样品鞋”一样精细。
1、手工化:据介绍, 世界上最早的手工制鞋作坊是出现在意大利, 如今, 意大利60%的制鞋厂仍然在坚持使用手工或者半手工的方式做鞋。我们参观的一个意大利鞋厂并不大, 仅有几十名工人, 锤子、鞋锥、割刀、鞋钉凌乱地铺在桌面上。这些鞋厂接的活数量都不太大, 10双20双都做。他们的制鞋理念不是求量, 而是求精, 希望把品牌的魅力、文化做出来, 中国鞋业素来追崇的“量产”、“规模化”与之相比, 着实有点“黯然失色”。意大利的这种制鞋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工艺化:意大利制鞋有着极其突出的特点———工艺化。意大利鞋匠用灵巧的双手给每双鞋赋予了新的生命, 使意大利鞋成为个人品味甚至身份的象征。手工制鞋工艺在意大利不但被保存得很好, 而且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意大利生产的鞋很贵, 有的可以达到每双3~5万人民币。意大利一鞋厂老板认为, 他们生产的鞋贵, 绝不仅仅因为鞋是全手工制成, 而是制鞋工艺化背后的文化价值。制作工艺已然是意大利鞋的一张王牌。
3、思想化:欧洲很多的皮鞋品牌都是以创始人的姓名命名的, 有的已传承两三代人。意大利鞋并不注重仅仅把鞋样制作出来, 而注重的是创作思想, 也就是鞋类产品的特色、个性化和艺术化。意大利设计师有跟香奈尔 (Chanel) 、迪奥 (Dior) 、古驰 (Gucci) 、PRADA等奢侈品品牌合作, 他们对流行文化、色彩和原材料有自己的理念, 而这正是中国鞋样设计师所欠缺的。
童年的孙中山勤奋求学,成绩突出。他常在屋子门前的大榕树下,听太平天国老兵讲述太平军抗清的故事。满清腐败,人民群起反抗的事深植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在乡间,他看到女子被强迫缠足的痛苦,看到奴婢被主人随意毒打的凄惨,看到乡人聚赌的沉沦,看到官兵欺压良民的野蛮,他感到非常的伤心和愤怒。苏教版课文《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就体现了年幼的孙中山身上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故事。课文旨在让我们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和心灵上所承受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缠足陋习对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和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如:缠足前,姐姐很能干,从“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能体会到;姐姐也很活泼,从“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歌给他听”可以看出来。如此勤劳能干、活泼可爱的姐姐怎能不让人喜欢?缠足时,抓住“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等词句,体会到缠足不仅给姐姐的肉体带来了折磨和痛苦,也给姐姐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是为母亲的错误行为而生气,为姐姐所承受的痛苦而心疼。文中母亲与孙中山的对话,则让母亲与小小的孙中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与抗争。“叹了口气”“祖宗传下来的呀”“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等词句可见母亲对封建陋习的盲从和无奈,以及她的软弱。缠足后,“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让我们体会到缠足已经成为姐姐心灵上的阴霾,给姐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姐姐的同情。“深深地刺痛”“幼小的心”让我们体会到这件事对幼年的孙中山打击程度非常深,为日后他废除缠足陋习作了铺垫。课文的最后“首先废除”可见孙中山先生对缠足陋习的深恶痛绝和他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文章人物个性鲜明,语言情感真挚,让我们领略到伟人的人格魅力。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民族的革命事业进行艰苦的斗争。1894年,他组织了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进一步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策划、组织和领导了十次反清武装起义;他领导人民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晚年,他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他留给人民的遗嘱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为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先生开创的伟大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人们永远学习!
——赴洛阳参加小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展示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骆焕学
12月19到21日,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有幸参加了2014年由河南创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及北京教乐园教育科技中心、全国小学名师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获奖课展示观摩”活动,通过听课,再次开阔了眼界也引发了很多思考。此次教学活动一共听了7节课。有阅读课也有表达课,根据观摩活动的评课标准,大概有六点: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目标要准确;教学过程要朴实;语文训练要扎实;教学设计要完整;鼓励教学过程、方法、策略的创新。在我听的这7节课中,基本上每一堂课中的每一位教师,在设计课堂上都能准确的把握以上几点标准,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每节课中都有别具心裁的创新点。印象比较深的比如来自重庆的邓剑东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邓老师巧妙设计学习路径:尝试推销,体验表达——学习推销,表达有针对性——创意推销,表达生动——总结推销,活用语言。邓老师根据从课题入手,娓娓道来,让学生把生活与口语交际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借助孩子们准备的“商品”,上得非常生动、扎实、朴实。再如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熊丽乔老师执教的表达课《有趣的动物、植物》,这堂课给我的印象也很深,熊老师在开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动植物头饰,课前谈话时,通过激趣引出交际情景,通过三个版块:猜猜它是谁——比比谁有趣——世界多奇妙,让学生在各种创设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交流,整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所谈及到得东西既能联系到本节训练内容又能联系到生活,在展示中,就很自然的出现了非常精确的描述和感人的话语,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这堂课犹如电视节目一样,现场感非常强,孩子非常感兴趣。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整堂课中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运用非常恰当,能够看出来教师在课件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了视频还改编了歌曲,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交际的礼仪和口语的表达,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也是贴切、适时、到位。
其它的几节课也都非常精彩,不能一一列举。
通过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的展示给了我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作课教师形象各异,有亮丽的也有相貌平平的,但不管来自哪儿,共同的特点是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音色圆润,音质纯美,语言富有节奏;几乎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非常精巧,能看出教师拥有着极为宽泛的知识储备,都能从课本内延伸到课本外,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提升学生的知识量。
第二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听课中我特别注意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有的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每个环节提出的要求清楚准确,借助流畅清晰的引导话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激发了孩子们思维的流畅性;有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位老师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第三、有效朗读,语文课堂永远的旋律。本次学习共三节阅读课,通过学习,我真正的感受到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丰厚,因朗读而感人,每位老师的语文课堂都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而且这几位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朗读带动大家,在有效的朗读中使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获得情感的体验。
每天的课后都有一个名师点评活动,吴琳老师和陈金龙老师的点评也非常精彩。尤其是陈金龙老师的点评非常洒脱,自然,充满幽默与智慧。那些诗意的语言从他的嘴里很自然地流淌出来入耳入心,不由得使听课者频频点头。
每每坐在礼堂里或视频前,走进一位位名师的课堂,就会令人耳目一新,深感钦佩。一位位名师或幽默诙谐,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创新的专业素质。走进他们的课堂,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魅力与光彩。
一、名师的课堂是求真求实的课堂。
鞋中进了一粒沙子,只是走不好路;饭里掺了一粒沙子,至多弄坏一颗牙;眼里进了一粒沙子,最坏被送上手术台;课堂里一旦掺进一粒沙子,受折磨最久的恐怕是孩子的灵魂。真,永远是立人的准则。
名师求实、求真,追求本色语文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这他们的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语文课,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这常常是令人比较头疼的问题。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家》这一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家》是上海版四年级教材。文章通过两个简洁的小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对于执教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文本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但在课堂教学中,虞老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不急不躁,在学生自主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情感,紧扣“情”字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又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朗读来外化学生的感悟。如在教学两则小故事时,虞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说写练习。“当我带着奖状回家时,()。当我带着委屈回家时,()。当我病倒在床上时,()。当我()时,()。”又如在教学完这两则小故事后,虞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充满情感的引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的中心句。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语言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做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阅读文本后,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上课开始时,虞老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三个学生介绍了差不多的内容,诸如我的家在什么,面积有多大,家里有多少人等。当学完文本后,虞老师再次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家。这时学生们介绍到: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当我生病时,爸爸、妈妈陪在我身旁;当我有委屈时,爸爸、妈妈会安慰我。当爸爸、妈妈疲劳时,我会给他们倒茶、捶背等等。我们可喜地听到经过虞老师的引领,学生们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就是那份浓浓的亲情。相信,经过这样的引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
求实的课堂教学也在虞老师的课中得到了体现。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虞老师检查了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不仅花时间让学生读词语,分组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还抓住字形比较复杂的“馨”字,边分析字形边范写,并让学生在练习纸上书写“馨”,扎扎实实地过了字词关。
追求本色语文,打造家常课中的精品课,这不仅是名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普通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
二、名师的课堂是求善求美的课堂。
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看见名师们不光教给了孩子知识,教给了孩子学知识的方法,还向孩子们渗透着做人的道理,引导孩子们追求着善和美。于永正老师在《第一次抱母亲》的课上是这样做的:上课前,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对我了解吗?”孩子们说:“听老师说,您是语文教学的专家。”于老师让孩子们了解了再去评价,评价一个人要有根有据。这是于老师在教给学生学会评价,不权威,不自我,不道听途说,以事实为依据。“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优点,找别人的长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这些都是于老师这节课自然渗透给学生的做人美德。在体会“重担”一词时,于老师引领学生体会出母亲的“重担”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重担,还有老人对子女抚养的重担,子女对老人孝敬的重担,对工作的责任感的重担,对国家的责任感的重担。在理解“翻山越岭“这个词时,于老师让学生去感悟,去往深处想,不只是让孩子们停留在母亲干农活的翻山越岭上,还让孩子们去思考人生的种种磨难,去感悟人生的道道沟坎,很自然地让孩子们领悟到“人生不易,从小努力”的生活态度。学完课文,于老师率先垂范,给学生读了他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读后感,“读了这篇课文,我掩卷深思,为文中的母亲骄傲,为文中的儿子自豪,为我自己惭愧,文中的母亲享受到了儿子抱的温暖,然而我
没有抱过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会像关爱自己的老人一样关爱别人,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课堂上流淌着一股悠悠人间至善至美之情。
三、名师的课堂是求新求异的课堂。
二00五年十一月,在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全场鸦雀无声,有学生和到会的老师都沉浸在悲切凄凉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灰烬„„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外,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纵观王老师的这节课,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王自文老师这种敢于打破陈旧框框,大胆突破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窦桂梅在《窦桂梅主题教学》中,推敲预案时“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如《朋友》的主题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是朋友。《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围绕好好儿活来展开,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咀嚼推敲,深钻教材,善于发现常人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求新求异。我想,这就是我们聆听名师的课感到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吧。
---听名师讲课心得体会
2013年11月7日8日两天,我参加了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项目钟祥市教学点启动仪式,聆听了华中科技大附属小学的名师朱映辉老师、荆州的张老师还有监利的一位中心小学的邓老师等几位名师的讲课和报告。回想每一位老师的课,真的受益匪浅。人们常说:听名师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在课堂上并非单纯作为教师在讲课,同时也是作为艺术家在表演,他们总是以自己独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艺术风格的教学,感染着学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一、首先学会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听课:
(一)听课时该听什么。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听课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教师的教,它包括:第一,重点难点的突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第二,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第三,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
(二)听课时的角色定位:既是审美者,也是参与者。我们要多学习名师们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所以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听什么呢?我们普通老师听课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吸收经验。所以我们去听课的首要的目的是要看名师们怎样教。还要听课堂设计,听教师怎样讲,看学生怎么学;要以审美的心态去听课,以参与者、研究的心态去听课;听课后的还要及时地反思、总结。
二、现在,回味所听的科学课和报告,总的说来,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名师们都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些观摩课,导入新课有的是创设认知冲突的思维情景,使孩子徘徊在思维的矛盾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朱老师老师的《昼夜交替》、张老师的《糖到哪儿去了》;有的是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的是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科学的价值,产生非要学习的愿望,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匠心思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它表现出教师创造性教学艺术的设计。
二)教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实验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重视过程、注重体验。
(三)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能适时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展示课上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个个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注入了活力。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机智的幽默,有解决问题的欢呼和掌声……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以人为镜,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技能技巧,听课、听名师讲座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是我们普通教师成长的一个捷径。
三听了邓老师的报告<<名师成长之路》,我有很深的体会,原来名师就是这样练就的,邓老师告诉我们,一位教师,只做红烛是不够的,要做不断充电的蓄电池。说的多好啊,只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教法,才能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也很愿意多学习,可是总觉得没有时间,还有就是有点厌教,总觉得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觉得好烦,还有就是教学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即使上课,也是急急忙忙完成任务,让学生多背记。听了邓老师的这一句话,如果你把你的学生看成魔鬼,那么你会觉得天天在和魔鬼打交道,如果把你的学生看成天使,那么你会觉得天天生活在天堂里。我觉得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更好的关心爱护孩子。
执笔人 王宇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提起呢?因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它符合学生爱好新奇、喜欢有趣事物的这种心理特点,以及符合学生甴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学生徜徉于这种学习情境之中,视野已不禁锢在教室里,而是放眼于大千世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境,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课堂的活力与魅力所在,使学生爱学,使学生感受到上语文课是一种学习知识与享受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1、结合实例,理解学习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领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不深刻,但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我联系国际政治形势,这样创设了情境:列举当时国际上的一些争端,是在一定范围内民族关系恶化的反映。想象一下那里的战火,那里百姓的灾难,民族之间的纷争给人民造成多么大痛苦,难道不应该很好地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吗?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能顺利进行。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把课文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贴近,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感受其课堂学习的魅力所在!
2、运用“实物”,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快捷方法。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事物。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颜色、形状。很多同学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过,书上写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指那个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很难理解,于是课前,我特意采了些爬山虎,分别发给每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实物,看看,读读,指指,说说,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指哪个位置,作者为什么说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借助“图画”,深入学习情境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深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通过绘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蕴的理解,利用美术手段促进语文教学。这也是把美术课请进语文课堂、进行科学渗透的新尝试。譬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中,学生对京口、瓜州、钟山之间是什么位置关系,与作者思乡有什么关系?学生弄不清楚,如果老师通过边画图,边解释,使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了这三个地方的位置关系以及诗所描写的长江两岸的美丽春色。又如老舍的《草原》也可以采用这种绘画形式进行教学,如课文第一段关于草原美景的描写。不过这次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中描绘的美景自已来画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草原的美景。当然学生在画之前必须充分读课文,明确景物的位置、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善于运用绘画技法,生动形象的把景物摹写出来。事实证明,这种学科渗透教学甚佳,真可谓一举两得。
4、播放“乐曲”,渲染学习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与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通过“乐曲”来渲染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听过这种罕见的声音。在学习这一课“潮来之时”一段,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5、“角色”表演,体验学习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例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学生对晏子这个人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人物的品质,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习《晏子使楚》第一课时后,我组织学生把这一课写成了小剧本,上了一节活动课。课前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排练,再次上课时,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场景和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进行了活灵活现的表演。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人物、分析人物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
6、巧用“课件”,展示学习情境
上述创设情境的方法都可以用课件展示。课件是对上述创设情境的综合反映。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文字、语言、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手段用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是最方便快捷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运用者、课程的构建者。课堂教学应该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境界里,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徜徉于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易”、“趣”、“活”,适应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其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教与学策略暨学习者分析研究成果
感受写作魅力
作文研讨会学习有感:构建理想课堂感受写作魅力
11月24日,我们有幸在日照目睹了张z、宋z两位特级教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不同一般的教学风格。听他们讲课真是一种享受,他们虽然上的都是作文课但是教学安排、课堂组织却不相同。正如徐锡华老师说的“理想课堂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我们这些执着的追求者们永远走在追寻的路上。
是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怀揣着这样美丽的梦,并在追寻的路上且歌且行。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
祖庆老师的关于看新闻图片写故事的作文教学课;著名特级教师,童漫作文的首创者与实践者,中学高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愁女的故事》指导与讲评课。这两位老师的课让我感受颇多。
一.名师们的用心让我颇有感触。
同样的一堂课,张祖庆老师的看新闻图片写故事,我也刚刚才跟孩子们讲过,但是相比张老师的用心,我的用心就显得渺小多了。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在教学上很用心的老师,可是听了张老师的课才知道,在备课这条漫漫路上,我还是需要上下求索。张老师的课分成了五个板块:板块
一、要看懂漫画,分享自己的理解。这一板块让孩子们打开思路,畅所欲言;第二板块、头脑风暴,展开故事。这一板块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选择最优想象空间的几幅图片自由联想,并通过即兴表演、头脑风暴等手段,丰满故事内容。板块
三、转换角色,创意表达:在这一板块中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写作训练;环境心里描写训
练;学生创作故事片段;风向故事当场评改。第四板块、取舍素材,凸显主题。第五板块、拓展延伸,引发思考。经过这一些列的板块训练,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就已经非常充分了,思路也被打开了。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自然作文就不再是老大难了。
二、名师们的创新精神让我也深受感触。
可能很多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初为人师的激情慢慢的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慢慢的被磨平了,当初的创新精神也在一次次的“被纠正”中慢慢走上“正轨”,也就不再想着创新了,走在大多人走的道路上,走在被领导放心的行列里了。听了这两位老师的课,这种激情再次被点燃了。张老师的“班级写作新计划”,宋老师的“童漫作文”,连我都被激起了写作的兴趣。是呀,多么有趣,多么让人有话可说啊!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可说呢?怎么会愁着写作文呢?我曾经在日记中,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孩子们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的语言真的是妙趣横生,让我这个看日记的也忍俊不禁。
领略名师风采 感受教学魅力 ——区小学英语新修订教材研讨暨名师工作室活动 4 月 24 日上午,区小学英语新修订教材研讨暨名师工作室活动,在**街道**小学隆重举行,区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成员、各镇街全体小学英语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由名师工作室成员林老师和林**老师上两节示范课。两位老师对课本材料的优化组合,使得课堂更加连贯,语言知识的输入、输出更具有效性。这两节课重、难点突出,各个步骤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得当。学生们积极配合,课堂气氛活跃,英文小组的对话表演更是精彩生动。最后的学生演讲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后,南海教育局的姚达文老师还作了精彩的点评,她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分析了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许多问题,并阐述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其幽默的话语,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分析,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和阵阵掌声。
这次活动让大家如沐春风,如淋春雨,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真是获益良多。这次活动还为全体小学英语教师指明了今后英语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进我区英语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导读中还明确提出了我们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哈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
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他们希望用鲁迅的故事和鲁迅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们也具有属于我们民族的魂的精髓,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啊。同时懂得运用几件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解读了编者的用意后,我开始用心地备课。在《少年润土》里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通过四件事情,我们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知识丰富,见识广,生活充满乐趣的农村少年——润土。课中,我通过抓主要事件,抓重点词句,感受润土形象。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里,我通过抓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全文教学。提问学生: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体现在哪?为别人想的多体现在哪?当学生回答“谈论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体现了他为别人想得多。“自己病得厉害却还三更半夜写文章,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病情……”体现了他为自己想得少。然后在回到第一段,感受众人对鲁迅的爱戴。顿时,学生豁然开朗了,文章后面的内容都是第一段的原因。这样的材料安排,使文章合情合理,因果明确,人物形象突出。在《一面》里。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爱。《有的人》则高度评介了鲁迅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人民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的高大形象,读完后,心中激动与感动并存,决心与行动共鸣。
106团学校
牛新峰
2013年5月11日我有幸参加“初中数学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感受颇深。通过本次学习之旅,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彻底明白了“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下面就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张文娣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让学生在陌生环境里布再感到紧张。郑瑄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幽默。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姚志敏老师在教学《探索三角形被分割成俩个等腰三角形的条件》这一课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幻灯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对教材的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最喜欢张文娣老师的教学课——轻松、幽默。张文娣老师的教学课《旋转》 “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三、师生互动、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四、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授课的老师们所制作的课件大部分都是用幻灯片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尤其是郑瑄老师的幻灯片,既形象又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两天学习,共听了4节课,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
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走近名师课堂 感受魅力数学】推荐阅读:
领略名师教学风采 感受小学数学课堂魅力10-16
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11-30
走近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11-02
走近数学家12-07
走近项羽作文10-14
走近科学栏目分析05-24
走近科学手抄报12-03
《走近鲁迅》设计说明12-14
走近父母教学设计06-03
走近陶渊明故居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