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制度的利与弊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打卡制度的利与弊(精选8篇)

打卡制度的利与弊 篇1

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相关部门将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传言不绝于耳。近日,刚刚获批的民营银行华瑞银行已经率先试水存款保险制度,承诺对50万元以下个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加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透露,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已经接近成熟。存款保险制度再一次被人们所关注,该制度一旦全面推行起来,储户们该如何面对?

什么是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业内人士介绍,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从目前央行等各方人士释放的信息来看,存款保险制度以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全覆盖”的特征,所有银行均纳入存款保险制度范畴;根据银行风险评级,实行差别化费率;设定一定规模的赔付额度,如市场预计的20万元至50万元之间,并且按照比例赔付;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早期纠正”的功能等。

日前,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主发起人之一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持有5%以上股份的发起人签署《主发起人风险自担机制的相关承诺》,提前订立风险处置与恢复计划。《承诺》还明确,对50万元以下个人存款进行保险。这意味着,在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前,一旦发生风险,华瑞银行主发起人将以出资额为上限,对50万元以下个人存款进行赔付。换言之,一旦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损失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具体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意外时,并非所有的存款都会得到赔偿。央行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未来存款保险机构可能实行限额保险制,央行计划为98%的储户提供全额保险。对此,业内人士普遍预计未来存款保险对单个储户的赔偿上限应在20万元至50万元的区间内,即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此外,存款保险的投保人是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而非存款人。可见,保险存款制度是为储户的存款加上的一层保障,也是风险提示,意味着银行将不再是绝对安全的港湾。

假设真如专家推断,保险限额为50万元,那么习惯将大量资金存在一个银行的储户该注意了,一旦出现风险或将损失很多。理财专家提醒,最好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混搭”理财降低风险的同时或许还能增加收益。

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1、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打卡制度的利与弊 篇2

一、校长轮岗制度的好处

1. 实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推动教育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实现中国教育梦想的重要内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而且侧重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倾斜, 办学条件的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大大缩小了学校之间在硬件方面的差距。但是, 学校间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观念并没有因办学条件的均衡而均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综合差距系数, 促进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的均衡发展。要实现均衡发展, 除了“物”方面的满足, 更需要“人”方面的配置, 因此, 加强校长轮岗、教师交流是解决均衡发展的关键, 特别是加强校长轮岗制度, 有利于各校办学经验的交流, 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挥辐射作用, 保证学校间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得到均衡发展。日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日本教育法规规定, 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五年, 校长任期两年, 凡连任者须在校际间轮换。

2. 激发校长热情

有的校长在一所学校一呆就是几十年, 工作方式单一, 思维方式定势, 时间长了自然就倦怠了, 工作没有热情, 效率自然也低下, 走不出“高原期”。通过轮岗, 换到条件更好的学校, 校长觉得新学校是自己大展宏图的地方, 因此会珍惜机会, 热情倍增, 为大干一番事业奋力拼搏。换到条件比原来差的学校, 因校情不一样, 发现原有的经验在新环境下不适用, 继承与创新成为新校长的难题, 这就逼着校长正视新情况、新问题, 调整已成定势的工作思路, 大胆改革创新, 为再次创造辉煌注入新活力, 形成新动力, 从而激发出创造力。

3. 发现管理人才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干得出色并不一定是他的本事, 也许有一些幸运的成份, 但如果他在多所学校都能干得漂亮, 这样的人就是人才, 可以重用。因此, 校长轮岗制度是培养、发现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4. 遏制教育腐败

校长轮岗有利于保持教育一方净土不受污染。校长定期轮岗交流能使校长不断在新的环境下经历摸索———磨合———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时期能保持思维常新、勤政从教、业务上进、廉洁自律、遵纪守法。据有关部门透露, 在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中, 中小学教育腐败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 除了干部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之外, 更重要的因素是这些校长长期在一所学校任职, 权力过于集中, 少了民主监督, 少了不同声音, 搞“一言堂”, 行“家长制”, 放大个人权力, 居功自傲、我行我素、为所欲为, 最终酿成悲剧。因此, 实行校长轮岗制, 有利于校长面对现实不断警示自己, 有利于监督制约机制的形成与落实, 能够最大限度地遏制教育腐败的滋生。

二、校长轮岗制度的弊端

1. 不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

学校文化的积淀是一个长期传承的过程,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不断提炼和实践的结果, 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也有赖于不断凝聚。校长轮岗制带来的是制度的变更, 学校文化的颠覆, 让学生和教师在不断更新的学校文化中无所适从, 也就更谈不上文化的积淀。

2.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现行轮岗制度在空间上取消了校长同组织成员之间的长期协作, 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校长的轮换, 原本重点培养的教师被忽视了, 原本一套系统培养教师的方案被终止了, 教师的成长道路被扭曲, 其只能在反反复复的磨炼中缓慢成长。

3. 不利于校长成长为教育家

学校的发展和校长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 校长之所以能办好学校, 在于其有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套长期的发展规划。较长的任期可避免校长采取急功近利的行为。同时, 校长本身也会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把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 向着教育家的道路发展。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往往要扎根于一所学校, 用毕生的精力来实现。

4. 不利于学校特色的绽放

现行的“校长轮岗制”也极有可能源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观念。其实校长不是魔法师, 由于没有现成的点金术, 他不会自然而然地成就一所好学校, 好学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好经验只能借鉴, 不可复制, 指望校长移植办学经验就可复制一所好学校, 那是形而上学的思想, 这样也将把所有学校复制成统一风格的产品, 如此多的学校风格一致怎能百花争妍。

三、对校长轮岗制度的思考

1. 校长轮岗切忌“一刀切”

校长轮岗制牵涉面广, 为稳妥推进切忌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防止改革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影响。为确保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下面几种特殊情况可考虑不实行轮岗:校长离退职2年;学校处于上升时期;学校团队和谐又富有战斗力。

2. 推行校长轮岗制与校长评价机制相结合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科学考核校长工作的评估体系, 全面、客观、公正地量化工作业绩, 把考核结果作为校长提拔、轮岗、奖励的主要依据, 发挥优秀校长的榜样作用。

3. 实行校长轮岗制与校内轮换制相结合

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轮岗制, 应该是一套旨在让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按照合法程序轮流担任校长职务的人事任用体制。现实中, 校长的轮岗只是变换地方而不是改变职位, 谁来担当学校的校长, 应该赋予教师更大的发言权, 校内领导岗位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在本校成员之间进行轮换, 这样可以盘活学校优质资源,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打卡制度的利与弊 篇3

一国官僚精英的选拔、晋升模式,对其政治发展方向、体制运作情况以及公共决策质量扮演决定性角色。早在20世纪初期,政治社会学者如Mosca、Pareto等人便主张存在一个稳定、有效的精英选拔与流动机制,让精英群体能够持续“更新”,将是一国政体能稳定运行的关键。[1]从宏观视角观之,官僚精英集体特征将反映出一国政治体制所彰显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从微观方面来看,个别官员的晋升机制则突显政治体制运作的基本原则;从学理上观之,我们期待官员的仕途发展应高度取决于个人的治理绩效、表现。当治理绩效成为晋升机制的主要标准,官员在政治激励的影响下,将有动机产出良善治理,两者呈现良性循环;相反地,若官员政权治理的表现对其晋升机会影响甚微,那么,官僚将没有动力去产出良善治理,国家整体公共治理与政策质量也将日益低落。当然,官员仕途发展是一个时序跨度极长的过程,治理表现、记录是长期累积的;而不同时空环境、不同岗位官员也有不同的“政绩”评量标准。以中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招商引资、经济成长率等经济发展指标一直是衡量地方官员表现的重要标准,但近期维稳、环保等不同面向已开始受到重视;此外,专业部门(如交通、水利、农业等)的官员有其特定的绩效衡量指标,但地方官员则被预期应有综理全局的能力。

在西方国家,官员晋升机会与治理表现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对民选官员来说,在定期改选下他们为赢得选举必须让民众满意其表现;在选票压力下,他们任命各部门官员也必须考虑民众评价。然而,在中国,这项关联性表现得并不那么直接。首先,中国是一个一党执政的国家,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缺少定期更替行政权的可能。因此,党必须在制度上提供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官员产出善治的机制,并随着时空环境来不断地更新评估标准;其次,官场不具政治问责的传统。一般来说,除非涉案或健康不佳,否则鲜少出现官员降职或撤职的情况。这意味着政绩平平的精英大多仍可确保享有原级待遇,并在原级职务直到“届龄”;最后,近年来中共开始重视干部问责,如强调干部的“三严三实”、“能上能下”等。[2]但细究其内容,可以发现相关规定并非“激励机制”,而是按反腐倡廉原则强调干部的个人操守、作为,以及解决问责、职务调整的“能下”问题。这些规定或许有助于规范、制止领导干部的贪腐行为,但并不能确保官僚精英产出良善治理。

本文将关注中国官僚精英的晋升机制,由此来讨论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与在多大程度上来自其治理表现的影响。从社会流动观点来看,现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的各层级年龄界线限制,很可能降低官员晋升机会与治理表现的关系,有限的政治激励将很可能连带影响公共治理质量。以下将首先带入社会流动的理论视野,透过界定不同流动型态来突显当前中国干部晋升机制的“栽培”性质;接着讨论具有“栽培”性质的现有干部选拔制度,并探讨其对公共治理质量的可能影响;最后是结论与讨论。

干部晋升机制的“栽培”性质

从集体来看,官僚精英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集合体;从个体来看,仕途发展为个人在政治阶层一系列晋升/未晋升的集合,社会流动的理论典型或许可以作为理解中国干部晋升机制的起点。当然,现实的流动型态不会全然属于这两者中的一个,但带入这两项流动典型对理解中国官僚精英的政治激励来源相当有帮助。

从学理上来看,社会流动有“赞助式流动”(sponsored mobility)与“竞争式流动”(contest mobility)这两种典型。 [3]赞助式流动认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取决于早期挑选:既有精英会挑选属意的接班者,接着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培育。因此,在职业生涯早期被选中者,将得到赞助并进入到与未中选者截然不同的晋升管道与栽培路径中。在这样的选拔机制下,个别官僚的仕途发展将是连续性的,最关键的因素为是否得到挑选/赞助。当然,在不同社会环境里,精英挑选的条件、因素不尽相同,但相似的是在较偏向赞助式流动的干部选拔机制中,主要影响个人晋升机会的将会是诸如个人条件、背景与社会关系等固定、长期的稳定因素。

相比之下,竞争式流动则主张个人在不同阶段、层级的晋升机会是全面开放、独立的,且唯有前一回合的赢家才能参加下一回合的竞争。在全然开放、强调竞争的流动体系中,精英的晋升机会在各阶段、层级中是彼此毫无关联的。换句话说,对某一层级官员来说,由于他/她已是上一回合竞争的赢家,影响其未来晋升机会的将是如当前表现的实时性因素,而不是早期的表现或其他固定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调地方领导人仕途发展来自其促进经济表现影响的“晋升锦标赛”观点,便是基于竞争式流动观点。[4]除了地区间在促进经济成长上的相互竞争,亦有其他实证研究发现,地方领导人与前任领导人在经济表现、对中央税收贡献等方面的对比,也影响了其仕途发展。[5]按上述流动典型的讨论,若官僚精英的晋升机会较大程度取决于个人实时性的治理绩效、表现,则应较符合“竞争式流动”型态;反之,若存在早期挑选的影响且其作用较大,则偏向“赞助式流动”型态。

那么,中国官僚精英晋升机制为何?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来看,我们可以找到些许相符于“竞争性流动”的规范。如第二章的选拔任用条件,《条例》提及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干部所需的工作经验与时间;[6]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等。[7]这些规范意指领导干部应在各层级累积工作经验、接受能力考核与测试,逻辑上应符合绩效取向的政治激励原则。然而,现有的“年龄界线”,却隐含着另一项流动典型的逻辑——赞助式流动。一般来说,正科级、正处级、正厅级领导岗位不再提拔的年龄分别为年满40、50、55岁;而副部级、正部级、正(副)国级的退休年龄分别为60、65与70岁。正由于现有选拔制度中各层级存在严格的年龄限制,使得精英官僚选拔机制应具明确的“栽培”性质。可以预期的是,层级愈高的领导干部通常愈需要人事稳定(即较长的任职时间),因而在相同层级中,愈年轻的干部在晋升上愈有优势(即通称的官龄、部龄)。我们如何预期某领导干部一方面年纪轻,另一方面在各层级又具有丰富领导经验甚至治理表现、纪录良好?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显然具有逻辑上的冲突。

为解决上述的流动逻辑冲突,现有的官僚精英选拔机制在考虑绩效表现之外,也存在栽培、赞助成分,从而符合工作历练与治理绩效以及年龄界线的要求。从流动观点来看,中国官僚精英的晋升模式应是“赞助式流动”与“竞争式流动”的结合:首先,应有部分干部得到挑选,进入到如赞助式流动主张的被栽培晋升管道中;其次,并非所有受挑选者都能得到晋升机会,他们或将被安排在重要职务历练,累积工作经验与接受考核,最终,只有那些通过考核者方能够向上晋升,突显竞争式流动的绩效取向性质。近年来,亦有实证研究以中央委员为例,证实干部晋升的“栽培”机制,分析指出在中委会中,年龄较低、具有中央跨部门或地方一把手经验等因素可显著增加中央委员的晋升机会。[8]

官僚精英的“栽培”制度

及其对公共治理质量的影响

除了从流动观点来认知中国干部晋升机制的栽培性质,到目前为止,至少还有两项相关制度可作为例证:一项是“后备干部制度”。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初期邓小平对干部制度的期待。经过30余年的发展,当前后备干部的选拔标准与数量也较早期更为清晰。如《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中组部应重点掌握1000名左右的省部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人选,其中近期可进领导班子的后备人选300名左右,党政正职后备人选100名左右(所有省部级后备干部皆是现任的地厅级官员)。在后备干部制度中,与“届龄退休”最为相关的是各层级明确的年龄要求。以省部级为例,中组部历年的文件指出,后备干部应以45至50岁的干部为主体,并抓紧配置45岁以下的后备干部(如部委要有1至2名,省市区要有3至5名等)。而《规划》也特别着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如文中提及后备干部应到中心城市、党政重要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等主要领导岗位锻炼考验;到艰苦的地方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考验等;基层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等等。一般来说,对后备干部的栽培、锻炼分为两种型态。第一,不同分口干部有其特定的工作锻炼内容,如经济类、政法类、党群类等,因而具有特定的职务安排;第二,除了专业分口外,后备干部也被期待应培养综理全局、多方面的治理能力,因此岗位轮换、安排分管常务工作,以及到不同单位、地区任、挂职也是常见安排方式。[9]

另一项是“干部交流制度”。在199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提到干部交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干部素质、丰富经验与提高领导水平,以及避免地域主义、排斥外来干部的倾向。在后续的修正中(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交流制度更明确界定交流的层级(如县级以上)、范畴(如推进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干部交流)。

不论是后备干部制度或交流制度,皆显示“职务安排”已成为党培育、考核各级官员,并为其累积工作经验的重要方式。这突显年龄界线对干部晋升机制的影响:由于时间压力,且高层级领导干部通常需要较稳定的任职时间,因而各项职务安排已成为党在时间有限情况下考核领导干部能力并累积干部工作经验的手段。那么,这可能对公共治理质量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从干部心理、晋升机制中的“栽培”性质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干部将追求短期、可见之绩效,而无意对施政进行长期规划。如前所述,在各层级年龄限制的时间压力下,党大多透过“职务安排”措施来累积干部工作经验并考核其能力。尽管官方规定除某些特殊情况,干部“应当满一个任期”(即五年),但领导干部在每个层级历练的时间其实相当有限。正省部级以下领导人(后备干部),往往在党的安排下透过挂职锻炼快速累积资历;[10]即使党对省部级官员通常有较长的任职时间要求(有时甚至需要任满两个十年的任期),但也常常透过多省、多部门安排来锻炼干部工作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干部往往无法对施政进行长期规划,而是追求短期、可见建设与绩效,这不利于各地区、各专责业务部门长久发展。

第二,“重视政绩”可能影响干部工作士气。在当前中国干部任命制度中我们可以发现重视“政绩”的相关规范,研究亦证实仕途发展与地方领导表现(如促进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然而,这种关联性可能来自赞助、栽培的背后主导。举例来说,若某一官员得到上级偏爱,则他很可能被安排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业绩良好企业任职,为被栽培人选“出政绩”,累积晋升条件。近期的研究也证实,若地方干部第一个领导职务便被安排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任职,则有较大的机会随即向上晋升。[11]正因为年龄限制带来的时间压力,在无法顾及所有干部具有相同任职时间区段的情况下,“重视政绩”的情况难以避免;而当“重视政绩”的情况严重时,其也将打击第一线领导干部之工作士气。

第三,考核机制可能使干部缺乏创新、墨守成规与重视关系建立。如先前所提及,“挂职锻炼”已经成为党累积干部工作经验、考核能力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挂职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下挂,即国家机关的处长级以上干部到地方政府挂职;另一类是上挂,即地方县长或处长级以上干部到国家机关挂职(另也有支持偏远地区的挂职)。从此来看,挂职锻炼的目的是希望弥补领导干部各方面(中央、地方)工作经验的不足。通常在历经挂职锻炼后(通常为一年,后延长为两年),若组织鉴定、考核表现良好,挂职干部将在返回派出单位后很快获得提拔。由于鉴定考核标准各单位不一,负责的主要是挂职单位的“一把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挂职干部往往会多放心思迎合挂职单位、墨守成规,甚至与领导人建立关系,而非挖掘问题,勇于提出建言。

第四,干部对地方的认同感有限,心态较为消极。对国家机关来说,由于所涉业务专业性较高,干部由部门内提拔的情况或许较常见。但对地方干部来说,为避免地方区域主义的形成,中共往往会预防个别领导干部在同一地区任职过长,例如交流制度中以十年为规范。[12]此外,如前所述,为让领导干部一方面符合年龄要求,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工作能力与资历,跨地区的职务安排也已成为常见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官僚选拔机制难以培养领导干部对地方的认同感,这不但会使得干部不倾向投入真正有利地方的长期规划,也会使干部存有避免纠错、不要出事的消极心态。

结语

官僚精英选拔对一国的发展与公共治理、政策质量的重要性不言喻。从学理上看,我们期待官僚精英的晋升机会应高度取决于个人的治理绩效、表现,两者呈现良性循环。尽管从制度来看,中国领导干部选拔具有明确的“绩效取向”的制度规范,但从社会流动理论观点来看,现有制度亦存有相当高成分的“栽培”性质:包括后备干部制度与干部交流制度等,这都是在各层级年龄限制下,为累积干部工作经验与考核其能力所发展出的制度安排。各项职务安排或许有利于中共在时间压力下栽培、考核领导干部,但晋升机制中有限的政治激励,却很可能对公共治理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干部心理、晋升机制中的“栽培”性质以及考核机制来看,干部将无意规划长期施政计划、重视政绩影响工作士气、墨守成规重视关系以及对地方认同感有限等,这都是现有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

可以理解的是,干部选拔与晋升机制的完善是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也必须随着时空环境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降,中共干部选拔、退休制度以及其发展都标示其党政制度的革新与进步。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如何激励领导干部进行长期施政规划、客观并扩大考核机制的评估来源以及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地方的认同感等,或许是加强执政能力可能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

1.“更新”系指精英群体定期更替,并得以广纳所有社会阶层代表,相关概念可见John Higley and Gyorgy Lengyel, Elites After State Socialism: Theories and Analysis.,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p. 1~21.

2.人民网:《“三严三实”专题教育》,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36058/395166/;《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人民日报》2015年7月29日,第4版。

3.Ralph H. Turner, “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 and the Schoo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5, no. 6 (December 1960), pp. 855~867.

4.关于“晋升锦标赛”的观点,可见Hongbin Li and Li-An Zhou,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89, no. 9-10 (September 2005), pp. 1743~1762.

5.关于与前任领导人的比较,可见Ye Chen, Hongbin Li and Li-An Zhou,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 Economics Letters, vol. 88, no. 3 (September 2005), pp. 421~425; 薄智跃主张地方经济成长率(GDP)与地方对中央的税收贡献,是影响地方领导人仕途发展的主要经济表现因素,见Zhiyue Bo,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 Armonk, NY: M.E. Shape, Inc, 2002.

6.《条例》第八条第二项规定,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者,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职位任职的经历;第三条规定,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4年1月16日,第16版。

7.见《条例》第九条。

8.黄信豪:《制度化下的中共精英晋升:接班人栽培的观点》,《中国大陆研究》(台北)2013年第1期。

9.关于后备干部制度的近期研究,可见Wen-Hsuan Tsai, and Chien-wen Kou, “The party’s disciples: CCP Reserve Cadres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a Resilient Authoritarian Regime,” China Quarterly, vol. 221 (March 2015), pp.1~20.

10.Chien-wen Kou, and Wen-Hsuan Tsai, “‘Sprinting with Small Steps’ Towards Promotion: Solutions for the Age Dilemma in the CCP Cadre Appointment System,” The China Journal, no. 71 (January 2014), pp. 153~171.

11.Hsin-hao Huang, “Cultivation Measures and Career Advantages for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 A Competing Risks Analysis of Political Careers,”the 7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ril 2015), Illinois: Chicago.

手机的利与弊 篇4

由于手机进入课堂,也不免会带来一些弊端。

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的消息。自己没有认真地学习,也严重地影响到虽的同学的学习,把手机带入课堂会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的确不好,首先,的确没有什么“硬”措施去管理:批评他几句吧,转眼就忘;想要没收,手机又不是小人书之类的,属贵重的品,很快就得归还;想要禁用,只要学生调了振动档,小小的手机往课桌里一塞,还是防不胜防的。

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用短消息聊天,一聊就聊到深夜,造成睡眼不足,第二天也就会精神不济,学习效率也大大折扣,、不仅自己受到影响,也要扰了别人的休息。

认为学生用手机弊大于利的一些老师表示,学生用手机,对其身心两方面成长都不利。从生理上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对他们的脑部神经造成损伤;从心理上看,如果沉迷其中的娱乐功能,甚至发展到从网上下载黄色笑话和游戏、发短信考试作弊等,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塑造。同时手机多变的款式、漂亮的外观、悦耳的铃声也吸引着爱美的学生们,并以此作为赶潮流的一种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之风。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及老师则认为,使用手机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不见得使用手机的学生成绩就不好,使用得当的话还有助于学习,不能因为一些副作用就“因噎废食”,只要能保证文明地使用手机就无须反对。利:

1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2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关系;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3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4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5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

网络的利与弊 篇5

网络有利有弊。电子游戏可以训练人的手脑配合能力,起到开发大脑、提升智力的作用;可以激发钻研、创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但是,未成年人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缺乏,沉湎于游戏会引发违法犯罪,带来游戏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伤害。

上网的好处

必要性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同志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实用性

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只要轻点鼠标,就能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联系。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

现实性

曙光工程就是为了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每所中小学建立因特网教室,普及计算机因特网知识,推动中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网上课内外辅导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林寿桦书记、陈欣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年段、班级的网页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中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孩子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

21世纪将是计算机网络时代,莘莘学子将担任未来社会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网络,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时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上网的坏处

网络成瘾带

报告指出,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功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本次调查显示: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36%;脖子酸痛的占27%;头晕的占15%。同时,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使未成年人减少人际间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目前,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容易上瘾,很难控制自己的占65%;玩起来就没完,自己控制不了的占18.1%;

总想玩游戏,不想上学也不愿做作业的占5%;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玩游戏会使学习成绩受影响的占73.4%。

电子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

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因为玩电子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认为因玩游戏性情变暴躁的占27%;认为玩游戏与校园暴力相关的达2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条款,但可操作性不强,还缺乏必要的惩罚性条款,执法力度弱。对法律的普及、宣传也不够。QQ浪费学生的时间

去年5月,广州市芳村区教育局在一家网络公司的帮助下,实现了“校校通”,学生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芳村教育局此举,标志着广州的教育部门,第一次对网络的使师,便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教师也认为QQ与网络是一个中小学生难以回避的新生事物,但对学生是不是要使用QQ以及学习网络,表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近中学的徐老师就在一次家长会上说,现在一些学生开始玩网络游戏了,有些还偷偷地用QQ进行一些交友活动,如果学生沉浸在这种难以自拔的QQ交流中,会占去大量的时间,而现在学生这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如果让孩子过多玩这类游戏,显然对孩子的学习不利。

如何把坏处转变为好处?

网络的利与弊 篇6

如今的社会,仅仅是电视,手机,随身听等已无法再满足人类的需求了,在此时,被人们认可和追求的,是“网络”。

人们认可网络,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据的。

一台电脑,便可代替多种物品。想看电视,电影,在电脑中便可下载;听歌,各种各样的音乐盒早已出此刻了您的眼前;游戏,上千上万款游戏任您选取;若有什么疑难问题,百科全书定会让你爱不释手!作文

电脑是很方便,便捷的。有了电脑,随时随地便可得到各种资讯,而且还会使您的生活更加充实,工作疲惫后,听听轻柔的曲子,煮上一杯咖啡,放松紧张的神经,暂时忘却生活中种种的烦恼,得到暂时的缓解也是很不错的呢!出游时,带上它,也会省下不少的力气呢!

电脑还能够传递人间的温情,在网络中,人们能够和自己的亲人们聊天沟通,在外的游子们也能够和家人们享受着久违的亲情的感觉……人们能够在这个网络中结交朋友,向他们倾诉出心中的不快……由此可见,网络能够架起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将友情,亲情紧紧地连在一齐!作文

网络能够是无数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喜欢写诗的,能够在网络上投稿;喜欢听歌的,能够报名在各个网址中试唱;喜欢交友的,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臭味相投”的朋友!

由此可见,网络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很可观的,但是,一些不法之徒,也就趁虚而入了。

一些不法分子,也就是那些黑客,经常会搞一些“恶作剧”想你的电脑中“送”一些病毒,从而使您的电脑“瘫痪”,这些已以为常事了。

一些所谓的“老板”也会在网络上进行大肆行骗,一些不法之徒也会在网络中做些见不得光的事。

况且,网络但是随处都隐藏着危险,一些学生都会因自制力差而染上“网瘾”,从而荒废学业,更有甚者,会因为上网没钱而做出令自己抱憾终生之事。

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们不仅仅是好处,还有不少的困恼呢!我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同时,可也要加强自己的意识!别被那些别有用心之人骗了才好!

打卡制度的利与弊 篇7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 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 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 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 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 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 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 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 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 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 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 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前行。

(三) 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 思维活跃,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 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 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 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 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 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 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 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 对学生来说, 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 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 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 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 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 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 激励强调的是“唤醒”, 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 不是暂时的, 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 并不能代替激励, 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 效果是短暂的, 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 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 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 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 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 能感动他们的心灵, 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 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 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 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 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 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 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 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 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 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 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 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 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 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 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重新设计, 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 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 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 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 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 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做到不针对个人, 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 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 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 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 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 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 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 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 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 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 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 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 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 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 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 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 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 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 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 奖其所需, 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 纵向比较, 全面进步, 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10) .

[2]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 2013 (1) .

[3]徐芳.用“崇高”激励学生——对课堂中过度物质奖励的批判[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3 (3) .

[4]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 2011 (2) .

[5]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2 (10) .

[6]杨道兰.巧用奖励, 促进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3 (10) .

模仿的利与弊 篇8

陷于争论当中的双方都给出了回应。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工作人员表示:“是不是模仿观众会有评判。我们知道播出来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我们没有刻意复制,而是真诚娱乐、真诚奉献,做自己的。”而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丁诚表示:“无版权保护的乱局已经习惯了,我们相信观众的眼睛。”双方把决定权都交给了观众,而观众给出的反应是:一片争议声中,《人生第一次》收视可观,在娱乐新闻排行榜位居前列,而辣妈钟丽缇和女儿Cayla则人气猛增。这样的结果看起来很好,“爸爸”的老大地位依然稳固,新生力量也打开了局面。双方都没有撕破脸皮,亲子类节目的火热人气继续延续,给未来的加入者留够了空间。似乎,制作方、广告商、观众,都没吃亏。但实际上呢?

长期以来,对热门节目的模仿已经成了电视圈的“潜规则”。一个《快乐大本营》火了,冒出无数个综艺娱乐节目;一个《超级女声》火了,冒出无数个全国选秀节目;一个《非诚勿扰》火了,冒出无数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国好声音》之后,各种音乐、各种选手、各种导师满台飞,让去年的电视荧屏成了音乐年。这样的蜂拥而上,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多少红极一时的节日被模仿者挤得不复风光甚至销声匿迹,多少电视观众被千篇一律的节目烦得失去了热情。“自相残杀”只能缩短一个优秀创意的生命周期,暴露出电视人创新意识的缺乏。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的模仿对电视人也是一种鞭策。被模仿首先表明了该节目的优秀,如何继续保持它的优秀,则对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同样,创造出一档广受欢迎的新节目的团队也是勇士,这样的勇士不怕被模仿。《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等节目的制作人李静曾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节日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就这个意义而言,模仿也是优胜劣汰的分辨器。

其实,国内很多热门电视节目都或多或少地学习借鉴了港台和国外的一些节目样式,并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同样取得了成功。作为电视人,要善于利用“模仿”这把双刃剑,仿出新意创出个性,就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不要一味地复制照搬,这样的模仿不是模仿,是赤裸裸的抄袭,只能让节目走入死胡同。为处罚四川卫视叫好 平沙

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卫视频道每条电视购物广告时长不得超过3分钟,但是一些卫视频道却没有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月7日下发通报,对新疆兵团卫视和四川卫视违规播放购物短片广告的行为作出处罚。责令暂停四川卫视所有商业广告播出7天;暂停新疆兵团卫视所有商业广告播出15天。

通报中,总局表示,经总局多次责令整改,两家卫视频道仍置若罔闻,截至1月6日凌晨仍然违规播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其中,新疆兵团卫视播出的“鬼谷子下山大罐”和“香薰睡眠宝”,四川卫视播出的“中华玉兔登月紫砂壶”,时长均超过20分钟,在全系统和社会上造成了极坏影响。

对于总局的这次处罚,记者不禁要叫一个响亮的好。这几天看四川卫视,少有的安静,在节目与节目之间,果然所有商业广告没了踪影,四川卫视只是老老实实播出自己的宣传片花。据估算,如果四川卫视每天的广告收入一两百万的话,那么停播七天广告,总计损失会超过千万。

电视购物广告,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东西,虽然观众有用遥控器的选择权,但是你不经意地拨到正在放电视购物广告的频道,一定会觉得不堪其扰。其夸张的、煽动的叫卖,让人实在受不了。而电视购物广告也常有“假货之嫌”,很多人买了产品发觉上当。

总局的这次出击以及其他更多的对电视购物广告的规定,无疑是一记重拳,提醒电视台在发布广告应该合规守法,更重要的是尊重广大观众的权利。祖峰的性格契合《独狼》 常江

记者提问:最近看的哪部电视剧给你的印象最深?有何观感?

刘明: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独狼》,在北京、江苏、浙江、福建电视台播出时我—直在转着圈地看。剧情表现出中日双方的两支精英部队展开的生死较量,逼真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真刀实枪的火拼战场。我喜欢的男演员祖峰饰演的突击队队长林杰森,代号“独狼”,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神枪手,他身手敏捷,并时刻保持着最冷静的头脑和最旺盛的斗志,祖峰把“独狼”演绎得神乎其神、引人入胜。

▲记者评论:祖峰近些年来人气很旺,演绎过很多优秀的角色,无论是《潜伏》中咄咄逼人的军统特务李涯,还是《金婚风雨情》里文质彬彬的书香门第季诚,或是《时尚女编辑》里潇洒帅气的摄影师史崇文,性格迥异的各色人物,让他演绎得惟妙惟肖。此次在《独狼》中,祖峰的演技又令人刮目相看,素有“抗战戏中魅力男主角”的美誉。

刘明:《独狼》在战争场面枪战、巷战等大量紧张刺激的枪战场面,同时,这部电视剧的感情成分比较多,其中有爱情、兄弟情、亲情,而且有很多戏是以细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令人发指的日军恶行,都是看点。颜丹晨饰演共产党情报部秘密情报员唐婕淑,是一位临危受命的电讯科科长,她跟祖峰、史光辉在剧中组成了三角关系,弄得情节很复杂也很有悬念。

▲记者评论:《独狼》集结了北京电影学院96明星班”的祖峰、颜丹晨、史光辉三位同窗好友,另外还有芦芳生、张光北等实力派演员倾情加盟,给这部电视剧增色不少,导演是练武出身的陶秋普,他对战争场面的处理驾轻就熟,而男一号祖峰曾透露说自己“个性孤寂,平时话很少,自由散漫,独来独往惯了”。这恰好跟剧中的“独狼”形象十分契合,拍戏时祖峰的左腿严重烫伤,敬业的祖峰坚持拍完了四场戏才去医院,按理说应该歇10天的,但是祖峰一天也没休息坚持拍摄。这一点让整个剧组都为他竖大拇指。有了这样的演员,才会招来更多的观众。

上一篇:国际税收的本质下一篇:厨师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