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共5篇)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篇1

一、试题评价

1、总体评价

本次试卷的风格采用全国卷的基本形式和全国卷的命制风格(重技能的考查),全卷共12道选择题,共48分;3道材料题,40题3问共25分,41题2问共12分,选做一个15分。全卷共100分。本次试卷改变了以往历史考试过于重视基础的情况,基本超越了教材知识,体现新情境、新材料的命制风格,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将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复习工作因注重的问题,有利于复习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试卷特点评价

本次试卷主要目的是对考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明确学生目前的学习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次试卷的风格可以看出这是重庆卷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全国卷重技能和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的转变,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试题立意:凸显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相比重庆卷重知识的情况,本次试卷尤其强调学科能力的考查,本次试卷中单纯考查依靠史实的题型已不多,就算考查史实也是要根据史实并结合材料分析才能得出答案。如选择题中1(孔子政治思想)、2(秦汉思想基础)、5(汉唐政治)、8(史论结合)、10(资本主义萌芽)、12(古代文学的发展)等题。材料题突出历史技能的考查,如13(1)、14(2)问考查概括、分析,13(2)问考查提取信息、说明,13(3)考查评述,14(1)考查解读表格。

(2)情境创设: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本试卷中的6(社会生活)、7(理学、心学对比)、11(对外关系),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根据对情境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解读,找出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通过学生作答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这类题型目前学生难度较大,很多同学不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能力薄弱。

(3)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本次试卷运用文本资料、地图资料、表格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即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文字对文字、文字对地图、文字对表格的转码。如对选择题中情境型选择题(6、7、11)、图表型题型(4、8、13(1、2)、14(1)、)的分析概括能力。

(4)价值导向:历史教学应转向专业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历经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前者适应了文革以来基础知识非常匮乏的时代,后者促进了历史学科向人文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三维目标也有不足,其中最大的是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下一轮改革从2017年起,将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企图将历史的专业化和人文化相结合,凸显历史学科独特的价值。

3、统计数据分析(1)选择题

选择题共12道,48分,平均分22.37,难度0.46。属于中等偏南。具体数据如下表格:

类型 客观题 客观题 大题号 1 2

平均分 2.25 0.76

标准差 1.98 1.57

难度 0.56 0.19

区分度 0.319 0.17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客观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1 2.27 1.94 0.88 1.77 2.11 3.17 2.42 1.91 1.7

1.84 1.98 2.0 1.66 1.99 2.0 1.62 1.96 2.0 1.98

0.3 0.57 0.48 0.22 0.44 0.53 0.79 0.6 0.48 0.42

0.181 0.5 0.319 0.16 0.34 0.383 0.287 0.606 0.117 0.489 选择题呈现的主要特点:

考生得分率较低,题型及难度分布为:是2(0.19)、6(0.22)属于极难的题型,难度题占5个,分别是3(0.3)、5(0.48)、7(0.44)、11(0.48)、12(0.42);中等题占4个,分别是1(0.56)、4(0.5)、8(0.53)、10(0.6)简单题占1个,为9(0.79)。选择题12个中,理想的难度控制在0.6—0.65之间,既能有效甄别考生,又能平衡考生的情绪,兼顾成绩一般的考生。

考查内容侧重于中国古代史,西方古代史比例较少。

考点主要分布在先秦1个(孔子的思想),秦汉2个(政治、经济),隋唐3个(经济南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宋元2个(理学、行省制度),明清2个(资本主义萌芽、对外关系),综合2个(推论、文学发展)。试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史学方法等,运用文体、地图、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所选的材料兼顾了主干知识,突出时代性和生活性。

突出对四大能力的考查

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即获取解读信息:4(0.57)、6(0.22)、7(0.44)、11(0.48),共4题,平均难度0.42;调动运用知识:1(0.56)、2、(0.19)、3、(0.3)、5、(0.48)、12(0.42)共5题,平均难度0.39;描述和阐释能力:10(0.6),论证和探讨能力:8(0.53)、9(0.79)。从中可以看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得分率最低。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包括3道大题,7个小问。共计52分,没有选做题。全校考生平均分22.02分,难度为0.40,难度偏难。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类型 主观题 主观题 主观题 主观题 主观题 小题号 40.1 40.2 41 45.1 45.2

满分 15.0 10.0 12.0 9.0 6.0

平均分 10.81 4.43 5.83 2.77 3.17

最高分 14.0 10.0 9.0 8.0 10.0

难度 0.68 0.44 0.38 0.28 0.26

区分度 0.293 0.36 0.377 0.351 0.393 材料题的主要特点:

主观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基本上把近几年全国卷的能力要求都反映出来了,具体如,13题中1问(0.68)考查对表格信息的概括,并分析表格现象所反映的影响;2问(0.44)主要考查对地图信息的对比分析不同之处,并进行因果说明;3问(0.38)考查对文本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评述能力。14题中1问(0.28)主要考查对表格信息的概括和评价相结合的解读表格信息能力,2问(0.26)考查对文本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归因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高层次概括能力明显欠缺,学生对新情境、新角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薄弱。

二、学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考生时间分配极不合理,平时加强文综在50分钟之内完成单科试卷测试的训练。

通过考生的数据显示,学生的基础层次概括能力(从文本信息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般都会掌握,比如13题的1问(0.68),但是同样考查概括能力的14题2问(0.26)明显难于第一次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没有有效分配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完成(极个别甚至只用十几分钟完成某科试卷,有些科目用时超过一个小时)。主要解决方法是加强学生的时间分配指导,平均分配时间。争取掌握较高的总分,而不是单科用时过长。同时平时加强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2、考生卷面差,答题格式不规范,字迹混乱,书写潦草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电脑阅卷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翻阅学生答卷,发现学生答案长篇大论、专业语言使用不足、字迹潦草、格式混乱等现象造成失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评讲试卷中选择典型的答案进行分析,让其清晰明白自己出现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做到答案“段落化、条理化、要点化”,答案来源要“点多、面广、话短”。

3、重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基础。

通过本试卷的测试,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选择题共5道,平均难度0.39)的考查,发现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及其缺乏,很多知识点前后混淆,记忆模糊等问题。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和严格要求,同时传授一些帮助记忆知识的方法,比如如何更好的记住知识,我是怎样记住知识的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4、学生的历史技能的培养要高度重视

通过本次试卷分析以及近几年全国卷的分析,发现尤其注重对历史技能的考查。人的认知过程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大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除了加强对学生记忆知识外,尤其要加强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最关键就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建构。通过测试数据反映学生的高层概括能力(即对材料的有效转码表述能力)薄弱。平时因加强运用新情境和新材料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能力。

总之,这次月考对我们后期复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复习通过课时作业、单元检测、周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历史技能进行考查,通过试题反复训练和及时总结,让学生在这两大难点上都有所突破。

陈宗胜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十月调考刚刚过去,留给我们思索的东西很多。十月调考数学成绩有一定的进步,这得益于学校、年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兄弟教研组在时间上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各位。下面我代表数学组谈谈我们在一轮中的做法。

一、团结一心。高三数学组在黄鹰老师的带领下,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块使。平时我们课较多,上完课就要改作业,做题,相互交流的时间不多。黄老师逢喜必庆,大家在相聚中交流了感情,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相互帮助。每次黄老师布置了任务大家都当仁不让,相互之间也能出谋划策,互相抬桩。

二、勤奋踏实。高三数学组的老师是踏实的、肯干的。数学课平均每天三节,还要改两个班的作业,还要做题备课。每周都要有老师命制周六试卷,另一个老师针对周六中出现的问题命制小卷。还常常要把各种资料上的题组成训练卷。任务重,但老师们都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文科数学一直是我校的薄弱点,文科数学在鄢老师的带领下,用小卷提升学生能力。一天一张,还附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学习,真可谓用心良苦,工作做到了极致。

三、在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抓以下要点:

(1)主抓集备。每次集备所有人都到场。文理科差别较大,三个文科老师单独到阅览室集备。集备内容是对一周的主讲内容作细致的分析,重点,难点内容都拿出来讨论。对于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每位教师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备课组就是一个讨论会。记得有一次年纪领导张燕书记到数学组检查集备。张儒玲老师和李友华老师就某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激发了全组老师的大讨论。书记当时就对这个气氛进行了肯定。集备做充分了,第一轮复习我们就搞的全面而细致。重点内容重点讲,边边角角的知识我们也复习了,不留盲点。

(2)以周六考试为抓手。每次周六试卷我们都拿到集备时间讨论,对考察的知识点,题型都要符合预设。阅卷之后马上进行小集备。每个老师都要对所改试题做分析。分析得分情况,学生的主要问题,出错点在哪里,下个星期要不要继续加强练习。详细的小集备对下周的反馈卷的命制起到指导作用。这样小卷才能对症下药。考完之后老师对成绩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学生谈话。对临界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准自己教学的标高和节奏。

(3)加强课堂教学的转变。以前我们数学老师大多喜欢一讲到底,现在我们深受汪校长的启发,老师们在悄悄地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一致认为一讲到底确实浪费老师的精力,同时学生也听的累,不会有多大效果。我们现在大多采用131模式指导教学。首先学生自我纠错,紧接着老师对重点问题详细讲解,最后留时间让学生自我消化,老师巡堂,学生可以就没有听懂的问题发问,也可以就老师没有讲解的问题发问。这样课堂节奏很紧凑,学生也好把握,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能提高效率。对老师所讲问题都搞清的同学也没有被老师牵着走,可以自主学习自己的东西。我们在汪校长的理论中尝到了甜头。

马上我们就要结束一轮复习,进入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了,对二三轮复习我们有以下打算:

(1)、针对数学高考试卷的特点,选填的75分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打算进行半个月的选填限时训练。这也是我们长沙学习的经验,我们自己也深有感触的做法。

(2)、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新背景,新题型的训练。在二三轮中使用的试卷我们都要求老师自己动手组卷,不会选取外面的成品试卷。所以要求老师自觉在组卷中加强对新题的研究,训练学生应对新问题的方法。

(3)、集备更注重章节过关的研究,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的研究。高考都是在知识的交汇点命题。所以要比以往更注重知识点的交汇。譬如向量与三角,函数与不等式,数列不等式等等。高考试题的解答题相对较稳定,所以我们要针对稳定的题型进行过关训练。譬如,三角、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常见题型要求学生都要过关。

(4)、对考试成绩多加分析,不同的层次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临界生的试卷多加分析,找出问题,研究对策。临界生的提升不能只指望谈谈话,还要深入到具体的作业,具体的题目中去。

(5)、在二轮与三轮之间做好回归课本的工作。高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所以我们要到课本上找到高考题的蛛丝马迹,也给学生再一次扫清知识盲点。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篇3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衡水高三月考文综历史部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B 【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2.B 【解析】题中文言文大意为:青铜器有六种调配铜锡比例的配方:锡占六分之一,是铸造钟鼎的比例;锡占五分之一,是造斧头的比例;锡占四分之一,是造戈乾的比例„„青铜的成分中有铜、锡,实际是铜锡合金,说明我国古代工匠熟练地掌握了较高的合金冶炼技术,故选B选项。A没选项有体现;C选项错在夏朝时期已经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D选项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与题意无关。3.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范围很广泛,“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同,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 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历史史实不符,故D 项错误。4.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打开中国大门,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题干中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属“通商战争”把鸦片战争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为英国的殖民侵略辩护,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可见作者未能抓住这场战争的实质,故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5.B 【解析】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改造,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社会发展也适用,这是为了维新变法做铺垫,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C选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选项材料中涉及的不是科学发展。6.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整个广场”指天安门广场,“遍地灯笼火把颤颤跳荡,像人民无边无际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我们面前跳荡”指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热烈庆祝和对新中国充满希望,D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符合“整个广场在夜色中透明了”“像人民无边无际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我们面前跳荡”,排除A、B;不符合“整个广场在夜色中透明了”,排除C。7.C 【解析】“星期六工程师”,主要指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在国企捧着铁饭碗尚觉“吃不饱”的工程师们,每逢周末就到外地挣外快的情景。材料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冲击,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0年代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错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错误。8.A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87年”和“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规定的不足”可知,此项立法是公元前3世纪对《十二铜表法》的完善和发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最高价格为准”反映此内容更加合理;据此体现了罗马法更加趋于理性,故A正确;B、D与材料信

答案第1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息不符,故排除;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且没有保护奴隶的生命权,故C错误。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罗马颁布《阿奎利亚法》”联系材料《阿奎利亚法》规定的内容分析解答。9.B 【解析】1787年美国宪法虽然是资产阶级第一部成文宪法,但是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无形中存在种族歧视,可见,该法律难以消除美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故B正确;A中充分保障人权错误;C中民主自由显然不符合材料内涵;D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不符合材料人权问题。10.C 【解析】仔细分析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判断指的是反对福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造成了损失,“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11.B 【解析】A是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是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D是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B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寓意着苏联的解体,故B正确。12.D 【解析】从“反传统、画面或支离破碎或稀奇古怪或荒诞不经”可以确定这位画家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荒诞派的代表。A选项与事实不符;B选项错误,是现代主义;C选项错误,凡·高是印象派画家;D选项说法正确。13.

(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2)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

(3)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结袁世凯。

改变: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决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可见孙中山希望国家富强,“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见孙中山希望清政府仿效日本,变法维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见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主义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分析孙中山对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晚年实现了伟大转变,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4.示例

答案第2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带来一定消极影响。评析:(1)白银货币化的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另外,白银具有作为货币的天然优势,比其他金属铸币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而国内白银产量的捉襟见肘,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扩展。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2)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一定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需求量增长。而白银增产有限,明清闭关锁国政策阻止了白银大量流入,造成流通的白银量不足,阻碍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据材料一提到,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据材料二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评析古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先列出观点,再解析评析。例如: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白银货币化的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而国内白银产量的捉襟见肘,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扩展。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一定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需求量增长。而白银增产有限,造成流通的白银量不足。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白银货币化 15.

(1)背景:东正教与斯拉夫人文明逐步结合;世俗专制皇权集团的存在;彼得大帝对政权的掌握。

(2)内容:确立了主教公会集体领导的新体制;取缔修道院和修道士制度;要求教会为自己效劳;要求教会为自己效劳。影响:加强了对教会的控制;巩固了世俗封建统治。【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彼得大帝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彼得大帝1721年罢黜了反对改革、干预皇权的牧首”、“削弱了教会反对派的力量,确立了管理教会的新体制”、“还要求神职人员和教徒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为自己效劳”等分析、认知,把握到以下方面:东正教与斯拉夫人文明逐步结合、世俗专制皇权集团的存在、彼得大帝对政权的掌握等。

(2)本问考查的是彼得大帝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信息“确立了管理教会的新体制,以主教公会集体领导代替牧首一人领导”、“之后对修道院和修道士制度采取取缔政策”、“还要求神职人员和教徒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为自己效劳”等,分析、认知不难把握到答案。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改革的内容以及材料信息“彼得大帝将教会牢牢控制在手中”、“同时又夺得了教会的大量财产来维护自身的世俗封建统治”等,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加强了对教会的控制、巩固了世俗封建统治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彼得大帝宗教改革·背景、内容及意义 16.

(1)特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写实性);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批判性);

答案第3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注重塑造典型性格(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育性)。(6分)

(2)背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发生变化;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长期动荡;作者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追求。(9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考查的是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风格,旨在考查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等,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注重写实、体现批判性、注重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等。

(2)本问考查的是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社会状况、作者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追求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巴尔扎克·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风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概况及影响 17.

(1)内容: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被代表,不可分割;提倡直接民主制。

(2)影响:坚定了法国人民的信念;成为法国人们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冲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考查的是卢梭的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所以主权也不可以被代表”、“在卢梭的理想状态中,无论是政法还是执法,都是公民直接参与完成的”等,分析、认知,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被代表,不可分割;提倡直接民主制等。

(2)本问考查的是卢梭民主思想对法国的影响,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紧扣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从以下维度展开:坚定了法国人民的信念、成为法国人们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卢梭的民主思想及其影响 18.

(1)原因:非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等等。

(2)影响:对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

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到,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非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答案第4页,总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根据材料提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地普遍兴起,出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3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的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非洲独立对非洲、西方列强和世界局势的影响:对非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对世界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原因影响 【名师点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独立浪潮首先兴起于北非。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正变,推翻英国控制的傀儡正权,建立了埃及共和国。在北非独立运动的影响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独立运动逐渐高涨。1960年是“非洲独立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共和国获得独立,纳米比亚为当时非洲最后独立的一个国家,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成为一支重要的反殖反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篇4

高三文综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下面是唐朝与北宋早期的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的基本情况简表。北宋与唐朝录取人数出现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 北宋完善了科举制 B. 北宋增加了科举次数 C. 北宋强化了君主专制 D. 国家调整了用人方针

2.历史学家们喜欢用“黄金时代”来表述某一时期某一历史现象达到比较繁荣或鼎盛的状况。下列关于各类“黄金时代”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②元末明初以后,中国古典小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③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④19世纪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3.有人说,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一时期()A. 欧亚市场商品种类增多 B.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C.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京剧艺术产生

4.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 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 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5.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春秋时期发明使用了指南针 ②战国时期出现恒星方位记录表 ③北宋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④明朝时期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6.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这表明()A.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 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 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D. 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政治体制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9.“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 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 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0.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规定()A.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B. 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C. 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 D. 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

11.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12.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A. 民生建设 B. 市政管理 C. 危机管控 D. 社区自治

分卷II

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在“陶片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

材料三

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的国家利益之所在,他们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也使他们不大可能出于短期和狭隘的考虑而牺牲国家利益。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经过人民代表的表述,公众的声音会比由他们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2分,15、16、17为选修部分,学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13(18分).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 2005年6月27日。中国的新变革——小世界,大赌注。这一期《时代》(美国著名新闻周刊)谈的正是“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甚至连故去的毛泽东,在本期的《时代》封面里,也穿上了时髦的LV——很显然,这件LV,也是“中国制造”。

(1)结合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说明中国为“追求富强”出现“传统外变”的观点。并分析出现“传统外变”的原因。

(2)简要说明近代西方经济文明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关联。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 “中国制造”的原因。

14(19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鲍宣上书汉哀帝:“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陛下不救,将安所归命乎!”

材料二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雅典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民主形式?与材料二中的民主形式相比有何进步性?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保卫祖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摘自《朝鲜战争》

材料二 ……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俄、法、德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与美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政治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摘自《伊拉克战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朝鲜战争的性质,并概括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

(2)朝鲜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反映了西欧主要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西欧主要国家与美国关系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出发提出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这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材料二 德国十分重视这一理论的军事价值,在相关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材料三 政府于1945年8月投放原子弹到日本广岛、长崎,造成平民伤亡严重,爱因斯坦得知后,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爱因斯坦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应怎样对待科学的发展?

2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与唐朝相比,科举次数虽然减少,但是科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故B项错误;录取人数增加不足以说明北宋完善了科举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唐朝尚有门阀士族传统,而北宋加强了科举取士的制度,政府中的官员几乎都通过科举晋升,故D项正确。2.【答案】C

【解析】中国古典小说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是在明中叶以后,故②错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是在一战期间,故④错误;根据所学,①③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3.【答案】A

【解析】新航路后,商品种类与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是在19世纪,而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京剧艺术产生是在19世纪,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材料中“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信息说明会议主要是以亚非国家参加为主,舆论导向亚非国家,是万隆会议的精神,故A项正确;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是万隆会议的精神,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D项错误。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科学技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故①表述错误;②符合史实;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故③表述错误;④与史实相符。故选D。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期间,根据材料信息“国民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可知,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讲述国民党放松对其他党派的控制,并没有放弃反共立场,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国共在政治方面的合作,故D项错误。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军政要务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决策失误。故答案选B。

8.【答案】D

【解析】钱穆主张政府和王室应该分离,政府的代表是丞相,王室的代表是皇帝,两者相互牵制。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与钱穆的观点相悖。9.【答案】D

【解析】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体,故A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宣传,已经对封建思想构成了实质上的挑战和冲击,故B项错误;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新文化运动原有的阵营发生了分化,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且逐渐占据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由此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可以看作是一场突破,故D项正确。10.【答案】A

【解析】两部宪法都规定实行联邦制,其国家结构相同,故A项正确;“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符合美国,不符合德国,故B项错误;“国家元首可以解散议会”符合德国,不符合美国,故C项错误;“政府首脑对国家元首负责”符合德国,不符合美国,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B项战场在山西,C项战场在江苏,D项战场在华中武汉。故选A。12.【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社区自治问题,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明朝在北京和南京设五城兵马司,职责是维护治安、城市道路沟渠的疏通修缮和城市的灾害应急处理,属于市政管理范畴,故B项正确;火灾的应急处理属于危机管控,但材料还包括治安和市政建设的维护,与危机管控无关,故C项错误。

13.【答案】(1)说明:戊戌变法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或甲午战败,掀起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2)关联: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积极对外扩张,侵略中国;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或答“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或答“西学东渐”)。

(3)原因: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解体。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结合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的史实从国人挽救民族危机的角度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相关活动去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视角概括,政治从民族危机,经济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从启蒙运动视角等角度综合回答即可。

(2)从西方开始完成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影响角度思考,对中国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视角分析,政治上从中国开始近代化、经济从传统经济破坏,新经济模式出现,思想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视角分析作答。

(3)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制造”,全世界没有谁能逃脱的“中国制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去概括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经济视角可以从改革开放、加入WTO、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作答;政治视角可以从建立全方位外交以及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等角度综合分析。14.【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家国一体、民本思想。

(2)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公民平等、民主的盲目性(随意性)。影响:其政治原则、民主运作方式等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本。(3)形式:代议制民主。

进步:专业人士治国;避免多数人暴政;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解析】(1)依据材料一“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体现君权神授,家国一体,材料一“陛下不救,将安所归命乎!”体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雅典公民都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体现了直接民主,人民主权,依据材料二“在‘陶片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体现了陶片放逐法的弊端,民主的盲目随意性。第二小问影响,可以总结其对后世的影响:其政治原则、民主运作方式等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本。

(3)第一小问形式,依据材料三“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可知是代议制民主;第二小问进步性,依据材料三“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的国家利益之所在,他们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也使他们不大可能出于短期和狭隘的考虑而牺牲国家利益。”再与材料二中“在‘陶片放逐法’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对比可知专业人士治国;避免多数人暴政;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15.【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

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解析】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

16.【答案】(1)性质: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2分)背景: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世界格局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美国倚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西欧各国因遭受战争之害,国力衰退,只得依附于美国与苏联对抗;朝鲜内战的爆发。(2)变化:由依附美国与苏联对抗,到不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原因: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治影响力衰减;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地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了西欧主要国家的利益。

(3)注重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区域的团结合作。

【解析】本题以两场战争为切入点,实际考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一是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的变化,二是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方主要国家和美国之间的矛盾。设问很有新意。题目难度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17.【答案】(1)爱因斯坦基于他对维护人类和平的热忱而做出上述举动,也是正确的。

(2)启发:科学研究应用于促进社会发展、保持人类和平等方面;科学对军事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巨大,有时能起到以暴制暴,从而换取和平的作用;科学研究的初衷,与其后的实际应用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等。

(3)态度:科学的发展本身,是客观而不受任何利益集团左右的。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科学的发展,既要努力学习,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同时也要控制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使其向着保护人类的方向发展。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 篇5

第一次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2.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A.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B.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 D.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

5.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6.“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A.发展的稳定性

B.功能的综合性

C.影响的持久性

D.地位的神圣性

8.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9.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

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10.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雅典公民皆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由抽签选举产生,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有()①人民主权

②轮番而治

③比例代表制

④少数人的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法庭判案的依据是()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15.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16.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

C.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17.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18.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

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19.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20.“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评价()A.永安建制与定都天京

B.北伐、西征和东征 C.《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

D.《资政新篇》的颁布

23.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24.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

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25.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26.1924年11月,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当时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采取

的主要举措是()

A.组建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

B.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C.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D.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 27.“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24)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2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29.毛泽东对正面战场抗战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A.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

B.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 C.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

D.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

30.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A.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4小题,共52分)3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了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2)试分析 “拆卸”时期的国内背景。材料二中旧体制“已拆卸”和“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分别指什么?(4分)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1分)

34.(13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 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 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 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 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 《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 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4分)

35.(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1903年)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⑵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 的理由。(5分)

36.(12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思想。我国民族思想存在两种发展情况:一是清帝国部分有识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了自强运动;一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摘编自李喜所《“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材料三

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1)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评析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运动。(3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相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的民族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表现出的新发展。并说明原因。(3分)

(3)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2分)

(4)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抗日战争使我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4分)

参考答案

34.(13分)

(1)立法权:国会分成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3分)

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3分)

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3分)

(2)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2分)

36.(12分)

(1)太平天国运动是极其狭隘、偏激的汉民族主义运动。(1分)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新政权。他们对外国的侵略,没有做出积极反应。(2分)

(2)发展:国内小民族意识淡化,强调国内各民族组成一个大民族。(2分)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国内各民族与满清统治者的矛盾下降为次要地位。(1分)(3)五四运动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而爆发,反帝爱国是五四运动最鲜明的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2分)

上一篇:XX年12月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下一篇:运行班长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