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推荐8篇)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篇1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树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1998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占义,在北纬38度45分的灵寿太行深山五岳寨种植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技术的重大突破。经历十余年,茶树种植面积扩大到400多亩,主要分布在漫山、抓麻、南营、槐树沟等地。我县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共计15.6万亩,大都分布在岔头、陈庄、宅头、南营四个山区乡镇,发展前景广阔。

我校有茶叶专业教师7人,并聘请南茶北移创始人张占义和老茶农张国庆、马连山为兼职教师,共招收学生391人。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篇2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课程,理实一体考试改革,实践探索

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其中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是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加强考试工作管理, 如何完善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 使考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 这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为我院重点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之一, 它率先实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 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结合对我院《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课程理实一体考试改革的一些经验与认识进行探讨。

1. 原《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以往考试以期末终结性闭卷为主, 考试类型单一。命题内容的抽样性, 考生考试所处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使考试成绩带有偶然性。这种考试主要是对记忆力的考核, 而忽视了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因此无法测出学生真实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1.2 考试内容僵化。

在大多数考试中, 考试内容多强调的是课程理论, 如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 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 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考试内容深度不够, 范围局限于书本内容, 导致学生思维定向、僵化,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多学生死记硬背, 搞考前突击, 希望老师考前划重点, 影响了学习的范围和兴趣, 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3 重结果性考试, 轻过程性考试。

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和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过程的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性的考试, 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放松, 考试时突击背书, 甚至作弊。同时, 考试成绩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 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 这种功利性极强的考试, 过于夸大了考试的评价功能。

1.4 考试目的不清晰。

高职教育坚持“能力本位”的职教思想, 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水平, 而且要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以此评价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但以往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的评价功能, 教师和学生都在片面追求高分数, 而对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去分析、反思、弥补和改进, 淡化了考试的教育教学功能, 导致考试目的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客观上造成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错误倾向。这种考试目的的极端片面性, 与高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也是不相符的。

1.5 考试质量不达标。

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存在种种弊端, 重结果轻过程, 压抑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考不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 而学习过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职业道德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有很多在校学习不好的学生在企业或公司却发展很好, 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行考试中存在的缺陷。

1.6 考试主体单一化。

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都是在学校内进行的, 我们不仅需要校内认真负责的老师的自教自考自评, 而且为了能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考试应该有企业的介入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2. 课程理实一体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1 打破单一考试模式, 设立不同的考试形式。

我们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打破传纯理论或纯实践的考试模式, 实行理实一体考试, 并根据考试目的与教学进程, 主要采用了以下六种考试形式。

2.1.1 闭卷考试。

在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采用, 重点考查生产技术环节中重要的理论和技能要领, 以及理论实践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等等。

2.1.2 开卷考试。

在平时考核中应用, 多出一些灵活度高、具有较强分析、理解和应用的题,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达到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2.1.3 口试。

在平时考核中应用, 主要针对生产技术环节中重要的理论和技能要领, 通过口试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 等等。

2.1.4 技能操作。

于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中反复考核, 重点考查生产技术环节中重要技能操作的技术要领、熟练程度、协作力等, 以此强化能力培养。

2.1.5 信息采集。

于平时考核应用, 考查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如学生调查报告、生产创业计划、论文等的撰写, 可有效地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6 项目实践记录。

于平时考核应用, 考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基地项目生产的情况, 将其参与表现、出勤情况纳入平时成绩, 可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和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

2.2 加大技能考核比重, 注重过程性考试。

树立高职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 并以此为指导, 课程考试做到期末终结性考试与平时过程性考试并重, 具体是将每学期课业成绩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二者权重之比为4∶6, 其中期末成绩又分为理论综合运用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 二者权重之比也是4∶6;平时成绩则结合课程教学, 进行多次、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而且加强技能考核, 每次考试成绩按比例纳入平时总成绩。

加大技能考核比重, 注重过程性考试, 凸显了高职教育特色, 有利于学生树立能力本位考试观, 而且理实一体考试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在培养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 与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 这样更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考试模式下, 无疑将会将学习时间与精力用在平时, 而不是考前突击, 考试结果也会更加客观真实。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过程考核中, 要认真、及时作好考核结果的反馈与沟通, 以使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3 明确考试目的。

课程理实一体考试, 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素质教育等为出发点, 以考促教, 以考促学, 使考核充分发挥检测、评价、激励、导向和反馈等重要作用, 确保考试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学校不能以一两次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 任课老师在考试结束后, 应结合期末和平时考核结果, 从命题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方面综合分析考试质量,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有针对性地面向全班学生或个体进行反馈, 不断完善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使考试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4 考试主体多元化, 考试过程人性化、科学化。

现行课程考试改变过去任课老师单一主体的情况, 吸收企业兼职老师、学生项目组组长参加, 使考试主体多元化, 并采取组内组间互评、任课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评价的方式, 使考试更加透明和公平。考试内容应更加贴合高职教育宗旨, 突出职业性、开放性、实用性、融合性和科学性。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 教学内容设定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案, 由书本内容上升到操作层面、应用层面, 面向职业岗位, 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技能熟练度、规范度, 以及职业素质, 以此考核并督促学生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考试常态化, 并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训练形式和过程, 并且在公平的原则下, 通过团体协作、创业计划规划、现场发现、解决生产一线问题、职业人心理问答等方式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纸上谈兵”逐步变得人性化、科学化, 更加符合高职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

2.5 创造真实的考试环境。

近三年来,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理实一体考试尝试在食用菌企业进行了复合型考核的摸索。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考核的载体, 是学校的“练兵场”, 是学生的“实战场”。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实践, 加深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并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 系统地掌握了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在进行校企复合型考核环节的设计时, 我们应建立明确、具体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 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 使学生学有动力, 做有目标。

我们通过在《食用菌生产与加工》课程上实行理实一体考试模式的改革, 充分发挥了考试的评价、检测、引导、反馈、激励等功能, 在实践中运行良好, 在2届4个班200多名学生的学业成果得到明显提升, 有力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部分毕业生2—3年就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课程考试改革成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济.高职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N].教育文摘周报, 2005-07-27, (1) .

[2]王勇, 刘畅.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3) .

食用菌的加工与储藏 篇3

一、常见的加工方法

1. 腌制加工法。将食用菌放入高浓度的食盐溶液中,食盐产生的高渗透压可使得食用菌体内外所携带的微生物处于生理干燥状态,其原生质也收缩,这些微生物虽然未被杀死,但也不能活动,从而确保食用菌久藏不腐。可采用腌制加工方法的食用菌品种主要有蘑菇、平菇、滑菇、猴头菇等。具体加工步骤为:

①原料选择。选新采收、已消除杂质、去掉生霉和被病虫为害的鲜菇。蘑菇要切除菇基部;平菇应把成丛的逐个分开,并将柄基老化部分剪去;滑菇要剪去硬根。

②预煮。将食用菌浸入5%~10%的盐水中,用锅煮沸5~7分钟,捞出滤干。

③盐渍。按50千克食用菌用盐12.5~15千克的比例进行盐渍。先在缸底放1层盐,上面放1层预煮后的食用菌,再放盐,如此反复直至装满缸为止。然后向缸内倒入煮沸后冷却的饱和食盐水,在食用菌上扣盖加压,使它完全浸在盐水中,同时加入已调配好的调配液,使饱和盐水的pH值达3.5。

④管理。缸中应插入1根橡皮管,每天打气2~3次,使盐水上下循环,10天翻缸1次,20天即可腌好。

⑤装桶。食用菌腌渍好后,可取出装桶存放,桶要装满,并加饱和食盐水,同时还要调配pH值达3.5。

2. 干制加工法。干制加工过程就是食用菌体内所含水分的蒸发过程。干制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加工保存方法,但并非所有食用菌都必须干制加工,如蘑菇干制后鲜味和风味均不及鲜菇好;平蘑、猴头菇、滑菇一般以鲜吃为好;金针菇虽然可以干制,但应先在锅内蒸10分钟再干制;只有香菇、黑木耳和银耳主要以干制为主。干制的一种方法是晒干,即将鲜菇(耳)薄薄地摊在苇席或竹帘上,放在太阳下暴晒至干,摊晒时要注意勤翻动,小心操作,以防破损,一般鲜菇有2个大晴天就能晒干。晒干后将干菇装入塑料袋中,迅速密封后即可储藏。另一种方法是烘干,即将鲜菇放在烘箱、烘笼或烘房中,用电、炭火或远外线加热干燥,温度保持在60~65℃,控制温度上下波动不要大于7℃。如采用烘房烘干时,应隔5~6小时打开进出气孔通风排湿,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烘干后装袋储藏。

3. 罐藏加工法。将食用菌的子实体密封在容器里,经高温处理后,将其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灭掉,同时防止外界微生物再次入侵,以获得食用菌在室温条件下长期保存。所有食用菌都可加工成罐头,但加工最多的是蘑菇、草菇、银耳、猴头菇。整个加工过程有11道工序。

①容器选择。一般有马口铁罐、玻璃瓶罐、软罐头3类,可根据生产工艺和市场需求选用适合的容器。

②原料选择与处理。要求食用菌新鲜、无病虫害、色泽正常、菌伞完整。菌柄要切削平整,柄长不要超过0.8厘米。

③护色和漂洗。选好的食用菌要倒入0.03%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中,洗去泥砂、杂质,捞出后再倒入加有适量维生素C、E的0.1%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中。然后用流水漂洗干净,以防止装罐后变质。

④加热煮沸。先在容器内放入自来水,加热至80℃,加入0.1%的柠檬酸,煮沸,将食用菌倒入沸水中预煮8~10分钟,并不断去除上浮的泡沫。

⑤分级。预煮后,取出食用菌放在冷水中冷却,并按大小分级。

⑥装罐。每罐不可装得太满,要留8~10毫米的空隙,通常500克的空罐应加入食用菌240~250克,注入汤汁180~185克。汤汁配方:清水97.5千克、精盐2.5千克、柠檬酸50克,加热90℃以上,用纱布过滤。注入汤汁时温度不得低于70℃。

⑦排气。最常用的方法是加热排气,即将罐头置于86~90℃8~15分钟,排除罐内空气。

⑧封罐。目前普遍采用双滚压缝线封罐机封罐。

⑨灭菌。食用菌罐头通常采用高压蒸气灭菌。不同食用菌和不同的罐号,灭菌的温度不同。如蘑菇罐头灭菌温度为113~121℃,时间为15~60分钟,而草菇罐头灭菌需要130℃。

⑩冷却。灭过菌的罐头要立即放入冷水中迅速冷却,温度降低得越快越好。

打印包装。经检查合格的罐头,要在盖上打印标记,包装储藏。

二、保鲜储藏法

1. 冷藏法。温度是影响农产品呼吸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在5~35℃条件下,温度每上升10℃,呼吸强度即增大3倍,结果使环境温度升得更高,所以冷藏是一种好方法,但冷藏温度也不宜过低,通常控制在0~8℃。冷藏法在生产上最常采用,具体方法是将食盐或氯化钙加入冰中,把冰放置在储藏食用菌的上方。

2. 气调储藏法。原理是降低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抑制呼吸作用。氧气低于1%,可抑制食用菌开伞,而在5%时却能刺激开伞;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能抑制开伞,但浓度太高又会促使食用菌无氧呼吸,产生毒害。气调方法:①将食用菌放入有一定透明性的容器内,让其自然降氧;②人工降氧法,即充入二氧化碳和氮气。采用气调与冷储结合效果更好。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篇4

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为严厉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维护全区各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我区食品生产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xx人民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区开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以下简称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整治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使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添加物质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区域性、行业性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决依法打击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区食品加工行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安排

各级质监部门本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严厉打击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着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把整治与规范、监管与自律的各项措施有效结合并抓好落实。利用4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专项整治的任务和目标。

(一)自查自纠阶段(2008年12月10日-2009年1月10日)。

1.主要任务

分类摸清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底数;督促全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调查掌握本地非法食品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易被添加的食品类别;确定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制定重点区域整治、专项抽查和风险监控计划。

2.具体措施

(1)分类摸清企业底数。一是对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掌握企业数量及生产状况。二是积极配合工业主管、卫生、工商等部门,摸清尚未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名单。三是重新清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重点是搬迁、停产、转产等情况,保证文书档案及时更新,准确无误。

(2)掌握违法使用情况。全面调查辖区内非法食品添加物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易被添加的食品类别,及时向区局报告,并向卫生部门通报。一是向社会公布食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或电子邮箱,根据群众举报及时追踪调查违法违规线索。二是采取明查暗访等方式,对肉制品、乳制品、酒类、酿造食品、儿童食品等重点产品生产企业,进入企业现场检查,掌握一手资料。三是根据本地食品生产特点,结合有关部门联合公告的内容和以往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情况。

(3)监督企业自查自纠。一是主动向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强制性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二是监督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依照标准生产情况对其进行自查自纠。三是监督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进行自查自纠。四是监督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否来源于有合法卫生许可证明的生产企业,使用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企业应查验是否获得有效生产许可证进行自查自纠。五是监督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其使用的所有添加剂按要求申报备案。六是监督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产品标识中配料表如实标注使用添加剂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查自纠情况以自查报告形式(附件1)以及食品添加剂备案表和承诺书(附件2和附件3)向辖区监管部门报送。

(4)确定整治重点和计划。各地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确定本地区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品种,制定重点区域整治方案和重点产品专项抽查计划。

(二)清理整顿阶段(2008年1月11日-3月10日)。1.主要任务

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逐个现场核查,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逐个检查、逐个验收,对重点区域开展区域整治,规范生产和使用添加剂行为,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曝光一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查处一批违法犯罪单位和个人;使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得到明显纠正。

2.具体措施

(1)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一是对我区已经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各地逐个组织进行现场检查。对存在的一般问题的,责令企业整限期顿;对存在重大问题的,责令企业停产,并上报区局,注销其生产许可证。二是对我区尚未纳入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各地逐个组织现场检查,重点核对其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批准生产经营的范围和品种,检查其原料使用情况和生产卫生状况。对生产产品情况与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不符的,责令企业停产,并及时通报卫生、工商部门。

(2)严格规范食品添加物质的使用。依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查自纠报告进行检查验收。清理未列入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仍在违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一是对自查情况逐项现场验收。重点检查是否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是否漏报、瞒报备案内容,是否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规定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并与备案表内容保持一致,是否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有效控制。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责令整改。二是严格按照标准对备案信息核实,确保符合标准要求。凡发现不明添加物质,无法说明全部配方的复合添加物质,不符合标准规定使用用途的添加物质,立即责令企业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三是及时查明违法违规行为。检查验收中发现违法违规线索的,要立即组织执法检查,开展抽样检测,查明违法违规行为,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区局,通报卫生部门。

(3)突出重点开展检查和整治。一是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对发现的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开展突击检查行动,依法严厉查处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规范行业行为,消除不安全隐患。二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追溯非法食品添加物源头,依法严厉查处其生产、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切断非法食品添加物的供应链,严防流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三是开展食品包装标签标注执法检查,重点检查肉制品、饮料、糕点等使用食品添加剂较多的企业。四是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物质和不履行使用添加物质备案手续等违法行为。对严重违法的获证企业,依法注销其生产许可证;对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机关。

(三)规范巩固阶段(2009年3月11日-4月10日)。1.主要任务

(1)完善治本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管机制。

(2)建立和实施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2、具体措施

(1)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进一步推进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严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条件审查关,严格证后监管、无证查处。依法取缔非法食品添加物加工的黑窝点。

(2)健全日常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根据产品特点,突出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的日常巡回检查,制定巡查要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巡查;发现仍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非法食品添加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从重处理。

(3)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制度。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一是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格落实采购食品添加剂索证索票制度;二是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如实对所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备案;三是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标准使用添加剂,并做好使用记录。

(4)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加强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联系,搜集新出现的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信息。加强检测技术研究,继续在生产加工环节开展风险监测,对食品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5)加强食品行业诚信和自律机制建设。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培训,指导其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自觉守法意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是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有效途径,是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有效手段。各级质监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并作为近期的重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遵循“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工作,争取各级政府对区域整治、专项抽查等工作的领导和政策、经费支持。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形成监管合力。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本部门的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整治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二)落实各项措施。以整治区域性、行业性问题,规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行为为重点,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要充分发挥投诉举报电话、投诉举报信箱以及网络的作用,及时查找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信息。要通过调查摸底、明查暗访、现场核查、检查验收和区域整治,对食品添加物质的生产、使用情况做到全面掌握、全面监控,突出落实生产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大对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向各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报告抽查情况,并按规定程序公布查处结果。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专项整治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三)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各地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向社会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宣传专项整治行动的进展和成效,曝光专项整治中查处的典型案例,让群众了解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专项整治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组织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三是要对基层监管、执法人员进行食品添加物质使用知识培训,重点掌握《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强制性标准的使用方法。

(四)切实落实责任。各地要认真吸取“三鹿奶粉”事件教训,严格履行监管职责。一是要对专项整治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到人。二是要加强督查指导。区局将按阶段对各地整治工作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各地也要相应开展督导工作,及时发现专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凡发现各级质监部门对本辖区内存在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特别是区域性、行业性问题不认真调查、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的;对已经发现的问题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的;对已整治的区域、行业不实施跟踪检查,造成违法违规行为出现反复的,以及其它失职、渎职行为,将严肃追究责任。

食用菌生产实习报告 篇5

(一)实习目的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基础科学的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否则会脱离实际,无异于空中建楼阁。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习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次食用菌实习旨在引导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与沟通交流的品质。通过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于食用菌产业的理解,增长其对于这一产业美好前景的信心,对中国近当代甚至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二)实习任务

1.掌握菌种的制作、分离等制种工作。

2.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和各项操作。

3.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

4.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

二、实习时间

20xx年11月28日至20xx年12月4日

三、实习地点

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如意食用菌高科技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裕国菇业生产线、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天添食用菌科技产业

四、实习内容

1.华中农业大学黑木耳、香菇、平菇代料栽培生产实践

2.观看湖北菇菌产业发展三十年历史和香菇生产技术的视频

3. “中国香菇之乡”的随州三里岗以及新州各工厂、公司参观学习

五、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是在菌种试验中心以及真菌楼亲身从事食用菌栽培的一系列环节操作实习。第二部分是对湖北食用菌大企业和随州食用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

(一)栽培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在老师带领下了解了菌种试验中心的大致布局,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菌种场的布局方面,还应考虑各生产部门间的位臵关系,从而更合理、更节省地进行安排。

然后我们在菌种试验中心的实习主要是学习香菇、黑木耳和平菇的栽培,历时四天,但基本流程一致。首先都是按比例配料。这次的三种食用菌都是采用的棉子壳、锯木屑、麦麸和石膏加水并加糖或营养液,但比例不同,以保证满足不同的碳氮比需求。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发酵熟料的制作方法,这与我们之前所熟悉的熟料制作有了很大差别。对于黑木耳和平菇,由于它们对pH的特别要求,还要加石灰以调节。

拌料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两种方法,香菇和黑木耳利用专门的拌料机拌料,而平菇的拌料则采用原始的铁锹人工搅拌、翻堆。在我们亲自实践后便知拌料机使工作效率效率大大提高,而传统方法不仅费时,需注意的事项也不少,例如平菇加料是稻草需先润湿在拌入料中加水翻堆,最后应将料堆成长城状,使上部平整但不能压实,以便料堆内部有足够的空气供给发酵,最后还需加一层薄膜利于升温使微生物生长。

之后的环节则是每次栽培最热闹的时刻——装袋。我们围着料堆坐成一圈,一人n多袋,揉搓、按压、踏实、套环、插棍、盖盖或是套绳。最后则是等待灭菌。

灭菌也是与实验室有所不同的。这里我们采用土灶大锅炉灭菌,时间长,容积大,要同学们在灶旁看火。待灭菌冷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接种了。接种箱较为原始,整个流程与实验室操作基本相似。需注意的是要杜绝一切杂菌污染,严格进行消毒、搔菌等无菌操作,以确保接种的成功。

最后,我们在真菌楼观看了湖北省蕈菌产业发展的纪录片,熟悉的名字和场景像是对于几天实习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同时更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食用菌栽培产业光辉灿烂的明天。频频出现的“华中农业大学”、真菌楼、杨新美先生的铜像和边老师的身影更是让我对我校的食用菌栽培和育种专业充满信心。

(二)参观实习

本次实习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为期两天的校外实习。1日清晨,我们整装待发启程奔赴素有“中国香菇之乡”之称的随州三里岗。作为首日上午的第一站,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如意食用菌高科技公司)向大家展示了这个现代化的金针菇生产。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参观到规模如此巨大的食用菌的生产线,一台台先进的仪器、一条条繁忙的流水线,从技术部到生育室,无不展示出我国食用菌加工企业的现代化、工厂化、产业化、规模化。这就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真正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入采收区域,一捆捆金针菇尽收眼底。据介绍,这里每天都可以产出金针菇3-4吨,多时达5-6吨,这着实令我吃了一惊。粗略算算,这所带来的价值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回到车上,通过身家亿万的公司总裁的讲述,我们初步了解到了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说,我们以此窥测到整个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

中午匆匆吃过饭后,我们又赶赴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以及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这些单位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食用菌产业的蓬勃生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样的一个香菇生产基地------地处大洪山怀抱,三里岗地形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土壤深厚,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气候适宜,栎木资源丰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场所,也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

从农户经营的散户生产到大规模的集团产业生产,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引领农民走上小康道路,也带来的巨大商机。在一个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当地公司,我们看到工厂化生产香菇的大致流程。在裕国公司的生产线上,我们也和师傅们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之前一直以为农业是一个投入多产出少,经济利益小的行业,但是通过合理化的管理和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行业都是可以搞得有声有色。

同时,三里岗政府还兴建了大规模的香菇交易市场,这就形成了生产、供应、销售、加工、储藏的产业链,更好的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国内,甚至对整个亚洲的香菇产业都有巨大的帮助。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篇6

李希春包殿明

摘要:由于立法滞后等诸多原因,给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许可工作造成无法开展等问题,本文结合当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工作实践及相关法律规定,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分析;方式和流程

一、概述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地方对小作坊管理办法立法滞后等多种原因,造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许可工作无法衔接,以下就该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并就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一些思路。

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定义及作用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定义,根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GB/T23734-2009)的规定,“食品加工小作坊(food workshop)是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从事食品生产,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无预包装或者简易包装,销售范围固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不含现做现卖)的单位或个人。”

长期以来食品加工小作坊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人民群众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和食品供应,极大地提高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能力、经营水平、服务理念等也在不断发展,其中不乏经营管理良好、项目优势明显、资金积累迅速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发展成食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及后续监管工作无法衔接状态的形成原因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其中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法律条款体现两层意思,第一,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许可即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从事活动的法律制度。行政许可法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国家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为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完全有必要实行许可制度。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取得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依法取得许可一律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第二,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分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即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分别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申请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相关资料申请许可。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审核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

然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生产流程、必备的生产资源(包括生产场所、必备的生产设备)、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均无法满足各种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规定要求。所以《食品安全

法》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又做了特别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务委员会未制定小作坊的具体管理办法,所以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生产许可工作就产生无法衔接的状态。

四、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问题的方法和流程

根据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认证企业)的生产许可及参照各地区的管理方式方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执行上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发的《关于开展食品小作坊生产条件审查工作的通知》,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始集中时间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进行生产条件审查。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资质要求

原经过工商机关登记注册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需要提供在有效期内的工商营业执照;新设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需要提供工商部门预先核准证明。我市质监局与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工作衔接,把质监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审核,作为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和年审的前置条件。也就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进行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或年审之前,必须通过质监部门的生产条件审查。

(二)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业人员的健康要求

根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GB/T23734-2009)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应取得健康体检证明方可上岗,并每年体检一次,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在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许可审查时,需要其提供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三)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产品标准要求

由于极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了解其生产的产品标准,所以需要向其免费提供产品标准文本(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依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同时,在进行生产条件审查之前,要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对其所采用的产品标准,进行登记注册,法律依据为《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五十一号)第二十条“自治区实行企业执行标准注册登记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将执行的标准自执行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旗县级以上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四)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要求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为保证这一规定的落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用添加剂的管理,防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滥用、过量使用、使用食品添加剂达到以假充真的效果或者在产品中添加非食品用原料,要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格依照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活动,并将企业所使用的添加剂进行登记,参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严格控制小作坊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

(五)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产品质量要求

几乎所有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由于条件原因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所以在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许可之前,要对其生产加工的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基本参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各

类产品的审查细则中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检验,其目的是降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检验成本,利民惠民。

(六)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场所和工艺流程要求

在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审查时,审查人员依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GB/T23734-2009)关于生产与加工场所要求、设施与设备要求、加工过程控制要求的规定,对其进行现场审查。同时,要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供企业生产场所布局图和标有关键设备和参数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图。

(七)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建档管理

我市质监局为了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管理,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行档案管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进行生产条件审查前,需要填写固定格式的生产条件审查申请书,申请书记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档案项目,包括:产品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固定资产、厂房及厂区面积,从业人员数量、执行的标准、生产能力、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相关资料、生产设备和设施的相关资料、主要原料和包装物的相关材料等项目,对小作坊生产加工设备、产品、生产场所布局留存图像档案资料。同时,将已获得工商注册登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录入食品内蒙古自治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实现网络化、动态化、科学化管理。

(八)许可、承诺与生产条件审查通知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完成上述工作后,由我市质监局向其颁发“生产条件审查合格证”,证书有效期一年。

根据《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GB/T23734-2009)的规定,要求小作坊做出质量安全承诺,负责人明确承诺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不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不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并对社会公开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质监局出具生产条件审查通知书,明确其经审查,符合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可持通知书去工商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营业执照年审事宜。

五、结论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直接促进了当地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的良性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沛,郑淑娜,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执法问答,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66-67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篇7

近年来,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和食用菌栽培方式的转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我国逐渐兴起[1]。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工业生产方式,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温、光、气、湿)设施条件下,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环境技术等多种技术,使食用菌生长在先进的环境设施与控制技术条件下。依据食用菌生长特性,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最终达到高产稳定。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的70%以上,食用菌产值在我国种植业中居第6位,仅次于粮、棉、油、果和菜[2]。目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厂化生产中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技术与各自的生物特性结合不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现状的分析,展望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供指导,对于促进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和现代化、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出口创汇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现状

1.1 国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现状

国际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目前,国外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技术已较为成熟[3,4],通过计算机可以做到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控制在最适合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水平。1947年,荷兰Bels等人提出采用在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条件下种植双孢蘑菇,开创了食用菌工业化生产的先河[5]。1983年,日本的K滋miya.T等人提出了微机在温室环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把温室内环境调控成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6]。近年来,日本、美国、荷兰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采用空调设备和各种测量仪器以及自动化、半自动化装置,调节控制栽培室的温度、湿度、水分、通风和光照等,创造最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来进行现代化、工厂化栽培食用菌[7,8]。欧美、日本及韩国等发达国家,食用菌已基本上实现了全程工厂化生产。在温、光、水、气和肥等主要环境因子综合控制的基础上,随着信息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快速渗透,逐步发展远程控制、生理检测及在线咨询等先进的集成技术手段[9]。

1.2 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现状

我国的食用菌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5%,居世界第1位。我国食用菌生产基本上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农户为单位在塑料大棚内培育,食用菌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二是以工厂为单位的生产基地,采用工厂规模化生产食用菌的方式。由于农户种植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与工厂化生产方式相比已无任何优势可言。所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将取代普通农户种植成为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式。

从1999年开始,国内在食用菌生长环境控制系统方面有研究报道,但比较少[10]。最初的食用菌控制是采用手动控制。在栽培过程中,栽培者根据栽培间环境情况以及食用菌的生长状况,确定不同品种、不同栽培阶段的环境控制参数,人为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由于不能做到24h随时控制,再加上这种栽培方式受栽培者的栽培经验影响很大[11],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品质和产量不稳定。1999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刘法治老师研制出了“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温湿度实时监控系统及其设备”,这是最早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进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它是由单片机控制食用菌栽培环境,由于栽培过程中环境因子影响很大,且单片机储存容量小,只能人为地对其更改,不能实现其智能化控制。2003年,高学敏等研制成功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环境控制系统”[12],该系统虽然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环境的控制,但对于不同食用菌、不同生产阶段的智能化控制没有得到解决。2004年,铁岭市计算技术中心的陈国昌研制成功了“食用菌智能温室栽培系统”[13],该智能控制系统还是无法满足根据食用菌生产习性而改环境因子的实时控制。目前,我国内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只有金针菇、花菇和杏鲍菇等少量品种实现了初步的工厂化生产,单产一般只有国外的1/3,成本也比较高[10]。

总体上看,国内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环境监控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在适应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上,还应进行装备的优化与功能的完善。

2 制约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监控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食用菌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走访调研以及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制约食用菌工厂化监控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下列几个方面。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食用菌类经济作物在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投入和国家政策支持方面远没有粮食作物多。国家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环境监控方面的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科研人员很难开展深入技术攻关。对食用菌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空气相对湿度、CO2浓度、光照、风速和通风量等基础研究不够。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条件方面,鲜见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14]

2.2 基础研究不到位

食用菌自身物理特性的差异性,致使食用菌的生长习性各不相同,对生长环境要求方面极为苛刻,不同品种食用菌生长习性、基因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国内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主要是环境硬性方面的控制,对食用菌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环境柔性要求没有很好的适应性。

2.3 种植规模小

我国食用菌种植生产地区分散,规模化、工厂化种植食用菌水平低,工厂化生产中的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很难推广应用。一方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智能监控系统的投入费用太高,生产企业不易承受;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食用菌企业生产的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成套性差,很难满足工业化和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2.4 监控技术单一

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智能化监控技术落后。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单个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工业化生产中要求各环境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各环境因子之间以及环境因子与食用菌形态和产量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制约的。

3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监控系统组成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监控系统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也不是指某项技术的应用,而是将厂房、设备、监控技术、生物特性、外界环境(当地气候、天气)和人等因素综合考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科学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3.1 厂房建筑

科学的建筑方式是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的首要前提。从厂房基建开始,就要结合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3大要素,从保温方式与通风效果等方面考虑,做到冬季升温,夏季降温。建设空气预处理室,其主要作用是将进入菇房内的气体进行预处理,气体过滤净化后将洁净的、适合生物特性的新鲜空气送入培养房。

3.2 设备配置

合适的设备配置是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的重要基础。以科学的厂房建筑为依托,根据食用菌生长环境的3大要素配置制冷、加热、加湿和通风净化等设备。设备的选型应相互匹配监控模式,使其既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能体现节能、环保和可靠,使工业的监控技术在食用菌设施栽培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如制冷设备属于高耗能设备,夏季工厂80%以上的电能输出为制冷设备服务;冬季只需要需要15%左右电能输出。制冷设备处于低负荷频繁启动的工作状态,损失了大量的电能。夏季采用分时制冷模式,根据高峰低谷用电时段分别控制程序。低谷电时段,制冷机组加大马力工作,为菇房制冷的同时,也为蓄冷水箱制冷(蓄冷模式);当高峰用电来临时,制冷机组暂时关闭,由已经降温的水箱为菇房提供低温水制冷(放冷模式)。冬季利用大气低温环境,这种制冷设备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可节约大量的电力资源。

3.3 管理技术

先进的管理技术是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的灵魂。先进的管理技术是指将建筑物、设备和人员联动运转起来的一套智能化系统管理程序,其优势为:一方面,可以做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由于采用了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实时、随地的分散控制理念,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可以做到智能化调控,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生物特性不同,在每个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环境参数。根据其生物特性,适时地调整参数,建立适合其生长的温度、湿度和CO2浓度要素的数学模型,系统根据室内外的环境参数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同时,可以做到将厂房、设备和人员联动起来,随时掌握菇房内食用菌生长信息。

3.4 生物特性

熟悉不同食用菌生物特性是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的重要条件。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比如杏鲍菇属于喜氧型菌类,金针菇属于厌氧性菌类。针对不同的生长习性,设备的配置和安装方式不同,管理技术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同时菇房内的建筑结构也应改变。

3.5 外界环境

当地的气候和天气是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的必要保障。虽然食用菌生产采用工厂库房内进行,但是不能忽视外界环境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湿度与温度都不相同,通过通风系统可能改变室内已平衡的环境。因此,现代化的调控不单是库房的独立调控,必须考虑其他因素。

3.6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的第1要素。科技以人为本,最科学的建筑,最合适的设备配置,最先进的管理技术等都是通过人去操控。

4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监控技术的展望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监控系统正朝着分布式、物联网和智能化发展。

4.1 分布式系统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监控系统往往不是控制单独一个菇房,而是要控制多个独立的菇房[15]。采用1台微机与多台单片机构成的主从式监控系统来控制菇房的微环境,将成为食用菌工厂化智能控制的发展方向。

4.2 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是目前最有活力且发展最快的高科技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交换速度、范围和信息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4.3 智能化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巨大的存储空间,能够将栽培者的经验通过管理软件固化起来,加之食用菌生长习性建立起的模型,大大地加快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根据菇房内食用菌生长发育状况,智能地调节温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真正做到模拟人为的“栽培”。

5 结语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现代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季节性生产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换代,而且还加快了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科研手段不断的完善,食用菌工厂化监控系统将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监控技术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分析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监控技术的现状以及制约我国食用菌工厂生产中监控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专业 篇8

【关键词】高寒地区;食用菌;生产;必要性;建议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稀有或特有氨基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健康食品之一,自古以来被人们列为菜中佳品,已成为人类三大食物来源之一。西北高寒地区光热资源少,不利于大田作物的生产,却具有比其他地区更适合菌类生长的环境,因此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这一生态区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产业。

1 西北高寒地区食用菌生产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食用菌作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8000元~30000元人民币不等,价格看好,效益可观。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中的佼佼者,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千克,而我国仅5千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的发展潜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食用菌在高寒地区设施农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工生产食用菌原料广泛。经过菌丝分解,那些原来结构复杂、不能溶于水且无法被利用物质变成结构简单、可溶于水且富含菌体蛋白的菌渣,经处理后可做饲料、肥料或生产沼气。食用菌生产可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和沼气生产等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西北高寒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在高效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近年来逐渐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科研机构纷纷开展相关研究,食用菌在高寒地区设施农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1.3 高寒地区特色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效果良好

高寒地区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技术是一三七团在“双孢菇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食用菌-双孢菇示范推广”、“日光温室规模化生产”等系列科研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形成的。2009年试种的2200平方米双孢菇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2010年,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立体栽培大棚30座,形成基质配方筛选发酵、食用菌的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出菇后管理等一整套食用菌栽培规程。

1.4 师、团鼓励食用菌产业发展

“十二五”前期,兵团第七师及一三七团制定并实施了规模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团场以调整和优化食用菌产业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提高产品档次,打造优质绿色食用菌品牌,带动了团场及周边地区1000座日光节能温室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北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

2 必要性分析

2.1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兵团边境团场加快发展,实现惠农富农,增强戍边能力的需要

兵团边境团场根据国家战略需要,90%以上集中在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分布在高寒山区、丘陵地区、干旱缺水区,环境条件恶劣,常遭受低温、大风、干旱、冰雹、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另由于边境团场条件艰苦、经济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能力也比较低。

2.2加快团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需要

近年来,四师、六师、七师、九师、十师、十三师等地的冷凉地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多数农场种植户的设施农业管理和种植还处在较为传统的种植阶段,生产经营规模小、种植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精品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只能到内地学习、借鉴,而且还并不一定适合当地环境条件。

2.3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争粮、不与农争肥、占地少、用水少、见效快等特点。高寒地区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基础和条件,立足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发展食用菌,对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和能量有效转化,有利于产品的增值和产业链的延长。

2.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种植户收入的需要

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农业,其发展领域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一三七团是北疆地区的蔬菜主产区,在“退棉、扩园、兴牧”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思想指导下,已建设温室4025座,占地531公顷,食用菌种植已初具规模,生产的多个食用菌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哈萨克斯坦。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

食用菌是一三七团近年发展的新兴产业,起步晚、时间短,基础差,问题多。主要问题是:

(1)规模小,条件差,技术相对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单产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效益时好时降;

(2)科技水平低,人才队伍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大多借鉴外地技术,低水平重复,影响了食用菌科技的整体合力;

(3)菌种生产水平低,特色菌种少,栽培种大多由种植户自己沿用原有品种制种,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造成菌种的混乱、退化和老化,严重制约了菌种的良种化、特色化进程;

(4)产品品种单一,销售时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差异化优势不明显。

3.2 发展对策建议

食用菌产业将成为高寒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可通过高效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来组织农场种植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调控等环节按照标准要求严格控制,对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带动更多富余劳动力参与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高寒地区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高淑敏.高寒区域夏秋季食用菌不同地域生产模式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1,30(2):22-24

[2]杨立诚.高寒地区日光节能温室鸡腿菇生料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8(7),242

[3]李渝珍.食用菌在青海的发展优势和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5(2)

[4]路等学,王龙, 秦杰.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

上一篇: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下一篇: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