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服务运行机制(精选8篇)
乡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运作,推行“集中办公、分类受理、专人承办、限时办结”,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运行机制。办件实行“五件”管理。对即办件、退回件、承诺件、补办件、代理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一)即办件。凡程序简便,只进行形式要件审查,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申请事项,由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当场办结。
(二)退回件。国家明令禁止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的申请项目,工作人员及时作出不予办理的明确答复或出具退回件通知书,注明退回原因。
(三)承诺件。需要审核、论证、召开听证会、公告或现场勘察的申请项目,由工作人员先接收申报材料,承诺办结时间,出具承诺办理通知书,申办人到时凭通知书领件。
(四)补办件。对服务对象申报材料不全、无法办理的,承办人员必须一次性明确告知需补办的材料,待服务对象申报材料补全后按即办件、答复件、承诺件、联办件处理。
(五)代理件。需报上级审批的申请事项,由主办人员受理,在承诺时限内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一、坚持依法办事原则,认真学习党的农牧村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业务知识,增强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实行窗口集中式办理与进村入户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工作平台前移,服务重心下沉。
三、积极开展全程代理服务、预约服务、委托办理、跟踪回访等便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
四、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一专多能,窗口办公适应一人多岗工作要求,进村入户上门服务满足群众全方位服务需要。
五、办理各种证照证件,要认真受理,严格照章办事,执行规范的操作程序,快捷高效地办理。
六、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要文明热情,不推诿,不拖沓,妥善解决,让群众满意。
七、积极提供各种涉农政策、科技信息、劳务输出、民事调解等咨询服务,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内容。
八、佩证上岗,礼貌服务,耐心诚恳对待办事群众,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信守服务承诺。
九、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和纪律,维护良好的办公秩序。
十、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不违规违纪办件,严禁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自觉接受监督。
便民服务中心联合办理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速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政府,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联合办理,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窗口单位分别实施的便民服务事项,由便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各相关部门窗口,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查、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根据各自权限,由主办窗口会同有关其他办理部门从受理到办结实行一条龙审批或审核上报。
第二条 联合办理的范围:乡一级审批权限内和需要乡一级初审并上报的服务事项。
第三条 联合办理的职责:统一受理联合办理事项的申请;办理申请事项;对各联办阶段的审批服务跟踪,并做好相关环节的衔接和协调工作;项目办结后,负责统一送达办理结果。
第四条 主办窗口的主要职责:由中心领导根据项目的性质和具体类型,确定主办窗口,由主办窗口负责联合办理事项的申请受理;牵头召集相关窗口主持联审会议;协调、督促相关窗口及时办理;及时向相关窗口反馈办理进度和结果。
第五条 相关窗口要积极配合主办窗口的工作,按照要求规范工作程序,确定专人负责,及时参加联合办理并出具办理意见,保证联合办理工作有序实施。
第六条 重大联合办理事项由中心领导直接牵头办理,召集、主持联审会议,相关联窗口负责人参加。第七条 联合办理工作流程
(一)一门受理。主办窗口受理申请人申请后,向申请人发放受理通知书,列出所需审批的事项、相关联单位及传递程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在本阶段审批中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并告知办理时限。
(二)抄告相关。主办窗口对受理的事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行抄告制或联审制。实行抄告制的,由主办窗口通过中心审批网络向相关窗口发送联办通知,移送相关资料;实行联审制的,由主办窗口召集联审会议,进行联合审查。
(三)同步审查。实行抄告制的审批事项,各相关窗口收到联办通知后,及时进行同步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抄告主办窗口。实行联审制的审批事项,由主办窗口确定联审会议时间,指导申请人准备好有关资料,并及时召集相关窗口参加联审,必要时可通知申请人参加会议。联审会议由主办窗口主持,相关联窗口参加。一般事项当场办结;特殊情况不能当场办结的限时办结,作好备忘登记。多个窗口需要审查相同的资料,由主办窗口组织相关窗口统一审查。需要现场勘察的,由主办窗口组织联合勘察。联合办理中涉及多个部门收取费用的,由主办窗口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所需缴纳费用的种类、标准、依据、金额。拒绝参与联合办理或不接受主办窗口协调的相关联窗口,主办窗口按既定程序启动,视缺席窗口默认议定事项,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缺席窗口部门承担。
(四)限时办结。各相关窗口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及时向主办窗口反馈审查结果。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相关窗口在受理申请后 3 日内完成上报工作。收到上级批复后,2 日内向申请人反馈意见。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相关窗口应提前告知主办窗口,并及时向申请人说明情况。
第八条 各有关窗口应履行告知责任,除依法确需保密的,都要对审批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和审批责任人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第九条 加强对联合办理行为的行政监督。中心负责对联合办理过程进行监督,定期通报情况,提出督办意见,确保各窗口在规定时限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办理,并接受申请人投诉。凡拒绝执行联合办理办法的,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十条 本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纳入工作人员的政务服务工作考核。
第十一条 本制度由乡便民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1、负责制定便民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2、负责对便民服务队伍的监督、管理与考核;
3、负责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确定、调整,对各类事项受理、办理和代理情况进行协调、督查和催办;
4、为投资者从事各类经济活动提供相关的咨询、代理服务,协助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规划、论证、定点、实施等;
5、直接代理代办群众交办的有关事项,为群众提供无偿服务;
6、受理有关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查处。
办事公开制
1、人员身份公开:中心工作人员的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全部公开,并实行亮牌上岗;公开热线服务电话号码。
2、办理事项公开:凡进驻中心服务事项的办理依据、办理程序、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及依据,通过办事须知和办事指南公开。
3、办理结果,群众可通过电话查询。
首问负责制
1、单位和个人到乡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第一个接待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
2、首问责任人必须对前来办事的人员热情接待,主动了解办理事项,给办事人员满意的答复;不得使用“不知道、不清楚、不归我管、找别人去”等推诿性语言。
3、首问责任人对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若来访人手续完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受理、处理;若手续不完备,应一次性告知来访人全部办理要求和所需的文书材料;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负责介绍到相关窗口,直接落实具体接待人员。
4、遇有相关工作人员不在或有事外出时,首问责任人要负责接待,记录办理事项和要求,并尽快联系具体承办人员,确定办理时间、办理要求和联络方式。
5、相关窗口和窗口工作人员对首问责任人转办的事项,必须及时认真办理,不得推诿、拖延;首问责任人对转办的事项仍需进行督办,直到事情办理结束。
限时办结制
1、限时办结制是指乡便民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申请办理的事项,根据不同的要求在承诺时限内办理完成,做到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
2、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事项,办事程序简单,申报材料齐全,可当场办结的,办事人员要即收即办。
3、服务对象提出的申请事项,需经审核、现场踏勘等,不能当场办结,办事人员要根据办理时限规定,出具《受理通知书》,并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4、服务对象的申请事项属于转报、上报审批的,承办责任人应尽快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负责全过程办理,并原则承诺办理时限。
5、申请事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工作人员应及时作出解释,按规定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一次性告知制
1、对前来中心窗口申办事项或进行政策咨询的服务对象,要一次性明确告知所办理或咨询的事项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和办事依据等。
2、对于申报材料不齐作补办件收件的事项,要在材料补正通知单中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所需补充的全部材料。
3、对于联办件,牵头责任人对各联办部门要求提供的有关材料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
4、对不符合批准条件作退回件处理的,要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退回的原因。
5、对未执行上述规定而造成不良影响的,按中心《责任追究制度》处理。
承诺服务制度
1、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耐心、及时办理各类事项。
2、工作对各类事项,如能够当场或当天办理的事项,应当当天完成,如事情复杂,无法当场或当天办理的,须向办事群众做出合理、明确的解释,并在承诺时间内给予办理。
3、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采取一包到底的办法,在一定期限内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帮助办理。
4、工作人员在办证等各类事项时,材料齐全的应当当场或当天办理,对材料不全但不影响办理的,可以先办理,再补办材料。
5、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处理结果等不满的可以向服务中心主任投诉。
预约服务制度
1、预约服务制是指申请人办理的事项需要与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预约办理的制度。
2、预约服务应体现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上门服务及证后服务。
3、对于需要上门服务的事项,包括规模以上企业、招商企业等服务大户办事的现场勘察,以及老弱病残的办事人等,采取一个电话、一封书信、一封邮件等即可主动上门办理相关业务。
4、对于节假日急需办理手续的,中心办公室值班人员要及时通知相关窗口相关工作人员前来办理,工作人员在接到通知后要迅速赶到中心或现场进行办理。
5、对于一些涉及招商企业的急事、大事或者其他确需急办的项目,一定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6、若在约定的时间工作人员临时有事,须及时与办事人员进行联系,另行预约。
责任追究制度
1、乡便民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由于主观故意或自身行为过失违反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而导致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或违反法定程序,使工作发生错误或显失公正,并造成后果时应进行过错责任追究。
2、过错责任的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过错与处罚相适应、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乡便民服务中心及窗口工作人员有以下行为的应当承担过错责任:
(1)不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乡党委、政府工作部署,致使全局性工作出现重大失误;
(2)不认真解决职责范围内有关问题,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
(3)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悉,屡次出现差错;
(4)因个人表现不佳,给中心工作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5)泄露党和国家秘密。
4、过错责任的追究由乡便民服务中心和有关单位共同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由中心主任会同有关单位领导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党纪、政纪处分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党委、政府批准。
考勤考核制度
1、严格按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不擅自离岗。
2、上班时间不能串岗闲聊,不得在办公室内外进行娱乐活动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提倡读书、看报、学习。
3、实行考勤签到制。签到时间为每日早上8:30前签到。星期
六、星期日当日值班的干部照常签到,其他干部根据各线工作需要及主、分管领导布置,可不作休息安排,但不要求签到。
4、当日值班的班子成员负责做好当日的信访接待。
5、建立轮流值日制度,轮员应积极主动做好当天的室内外卫生打扫,打开水,来客来访接待和上传下达工作。
7、乡机关干部、职工在岗及值班情况,由乡党群副书记牵头进行抽查,原则一月内抽查三到四次,发现无故不在岗位,一次的给予口头警告;二次的给予通报批评;三次以上者,须本人写出书面检讨交书记或乡长,并由党政办公室存档。
对无故擅离岗位者,每次罚款10元(从工资中扣除);无故缺勤一天者,扣除其本人当天工资;当月无故迟到早退达四次或无故缺勤二天以上者,从次月起对其作待岗处理,待岗期为一个月,并停发其本人当月工资;全年累计无故迟到早退达20次或无故缺勤六天以上者,从次年起对其作待岗处理,待岗期为三个月,并停发其本人三个月工资。
勤情况作为年底奖金发放和年终考核评比的依据之一,受过待岗处理的原则上不得参与年终考核评比。
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观的有关要求,确保中心正常、有序运行,特制订以下工作制度。
一、学习培训制度
1、便民中心工作人员要参加乡党委、政府组织安排的各项学习活动,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2、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时事政治和各类政策业务知识、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等。
3、严格执行集中学习(培训)点名制度。因故不能参加学习,应事先向组织者请假,无故不参加集中学习一次,按缺勤半天处理。
二、工作例会制度
1、工作例会的主要内容:总结前阶段(周、月)工作,部署下阶段工作;寻找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办法。
2、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在会前准备好有关汇报内容,需要提交讨论的事项,有关材料必须在例会日的前一天,送交中心主任。
三、日常考勤制度
1、中心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工作人员签到,考勤情况由办公室汇总。乡党委、政府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
2、工作人员不得擅离职守,确需请假的需写出书面请假条,按以下审批权限报批:
(1)因公外出或请假一天以内的,报中心副主任审批;(2)请假两天的,报中心主任审批;(3)请假三天以上的,报书记、乡长审批。
各类请假不得影响窗口正常工作。窗口内部不能调剂的,应及时通报中心主任,由中心主任及时安排顶岗人员。
3、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评优评先:(1)全年病、事假累计超过三十天的;(2)累计旷工三天及以上的;
(3)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4)受党纪政纪处分的。
四、请假销假制度
1、窗口工作人员的各类请假从严、从紧审批,原则上不得请假,如有急事确需请假的,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未办理请假手续而脱岗的,按旷工处理。
2、窗口工作人员请假必须办好请假审批手续,落实好顶岗人员才可离开窗口。请假程序参见中心考勤制度。
3、以上请销假制度必须规范执行,如有违反,按考评办法的相应规定处理。
4、因请假落实顶岗人员的,顶岗人员必须按规定考勤。
五、卫生管理制度
1、中心全体人员必须树立“讲究卫生为荣”的意识,养成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乱倒茶叶渣,工作资料、用品摆放整齐,保持中心室内室外、台面台后清洁卫生。
2、窗口要坚持做到每日一小扫、每季一大扫。每日卫生小扫须在上班前对桌、椅、柜、地面进行清扫,整理室(窗口)内物品;每季卫生大扫除需擦拭灯具、门窗玻璃等。
一、落实责任, 建立机制促就业
1、建立机制, 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即:院领导包系, 系领导包专业, 教研室主任包班级,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 重点包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 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明确任务, 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
2009年2月19日, 学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 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 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 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科学考核, 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
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 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 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 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 (即材料达标率、求职应聘率、录用到岗率、综合就业率) 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 为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部门联动, 群策群力谋就业
1、面向社会, 抓好市场调查环节。
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 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 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夯实基础, 抓好教育教学环节。
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 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 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授课计划, 联系就业实际, 联系市场需求, 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 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优化环境, 抓好条件保障环节。
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 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 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 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 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 齐心协力抓就业
1、亲临一线, 当好学生就业的指挥员。
学院党委一班人视学生就业工作为学院办学的生命线, 每一位院领导分别包一个系, 亲临就业工作一线靠前指挥, 为系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策划、鼓劲, 利用自身人脉和社会资源, 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党委书记张鹤桥为所包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中铁三局、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 并牵线合作开办了黄冈职院嘉禾学院。院长陈年友为所包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领导亲临一线, 深入所包的系, 深入企业, 共同研究就业工作方案, 分析工作难点,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就业工作的指挥员。
2、瞄准市场,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
学院党委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系部工作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作为考核系部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如果说院领导包系抓就业是在发挥领导优势, 那么, 系领导包专业则是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各系领导班子成员, 结合专业, 瞄准市场, 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系级领导带领广大干部职工, 带着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市场中寻找就业岗位, 在市场中推荐自己的学生。2009年, 经多方联系, 全院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 提供就业岗位29300个。一支实力较为雄厚, 彼此竞争激烈的营销队伍活跃在我院学生就业工作领域, 他们比技能、比业绩。2009年度生物工程系领导班子自加压力, 给每位班子成员定下所包专业20位毕业生就业推荐任务, 系领导的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使该系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 取得了2009年度就业工作全院第一名的好成绩。
3、发挥优势, 当好学生就业的宣传员。
在“四包”方案实施的过程中, 有一支中坚力量, 就是专业教研室主任们, 他们所包的是班级。这是学院领导充分发挥教师群众这一资源优势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教研室主任一般都是专业方面的业务尖子, 一线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 在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 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扮演了宣传员角色。他们结合专业及时向学生介绍就业市场行情, 宣传国家就业形势与政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 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当好参谋, 传递就业信息, 传授求职择业应试技巧。计科系动漫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夏文秀长期和所包专业班级学生打成一片,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包专业班级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该系榜首。
4、积极帮扶, 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
我们积极做好帮扶工作, 解决就业难点, 努力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切实帮助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逐个摸底, 逐个指导, 逐个帮扶。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方案。我院2009届机电一体化11班学生李慧, 因小时候烧伤致残, 辅导员亓志学主动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在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况下, 仍帮助其参加应聘, 最终应聘到长春一家制造厂工作, 月薪2000元。我院人文系2009届商务英语5班女生符岭销, 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在就业干事郭胜红的帮助下, 她积极参加勤工俭学, 顺利完成了学业, 安排到黄冈伊利乳业就业, 月收入1500元左右。
5、关注动态, 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
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 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 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 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 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 深入到宿舍, 深入到学生家庭, 联系到人, 核实到人, 登记到人, 并分清具体情况 (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 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 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 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 落实就业岗位, 确保学生安全就业。对已就业的学生, 学校与其保持密切联系, 学生遇到困难, 就业部门及时想办法协助解决。如, 江苏弘捷电路有限公司是2006年建厂的, 由于订单不足和资金困难被迫停产。得知消息后, 分管就业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覃守云和就业处袁畅同志及时赶到江苏, 迅速与企业留守干部接上了头, 了解了情况, 为学生提出了合理要求, 同时也针对性地做好了部分学生的稳定工作, 就业学生得到了妥善安排。
总之, 我院积极创新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通过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制, 引入了竞争机制, 派生了“五大员”, 促进了全员服务学生就业, 较好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 更扎实的行动全面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努力开创学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一、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现状
(一)各级政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管办关系进一步理顺
“十二五”以来,我国相继出台许多政策和措施,使各级政府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同时,各级政府与运行主体(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间社会组织)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不再随意地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各社区延伸,该平台不再是各级政府转嫁职责的对象;二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处理与运行主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管理者和经办者之间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三是通过推广“一站式”服务机制,各级政府实现了办事机构的整合、管理层级的减少、服务项目的合并、资源配置的优化、人员结构的调整以及服务流程的精简,各运行主体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运行效率大为提升。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服务功能趋向综合
近年来,许多地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乡镇(街道)、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使平台的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交由平台经办;二是不断调整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三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将原先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限逐渐下放到乡镇(街道)和社区。
同时,平台的服务功能逐渐从单一政务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平台的商务服务功能,即逐渐将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书刊零售等商务服务纳入平台的服务功能。二是增强平台的生活服务功能,即将邮政电信、水电缴费、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纳入平台的服务功能。三是增强平台的文体服务功能,即使平台成为基层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场所。
(三)经费保障进一步增强,经费来源不断拓宽
近年来,许多地区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经费的投入责任,进一步增强平台运行的经费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以县(区)级政府作为平台运行经费的主要投入主体,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二是将平台的运行经费纳入社区居(村)委会的办公经费,保障平台运行的各项开支。三是由市、区级政府按照社区工作者的有关规定确定城区平台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由各县(区)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农村平台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四是由各居(村)委会对运行经费进行管理,由县(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
除了财政投入之外,平台运行经费的来源不断拓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资金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比如,上海市静安区从2007年起就由社会组织联合会代为发布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平台运行。二是服务收费成为运行经费的重要来源。比如,温州市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村民中心”对所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收取服务费,从而拓宽运行经费来源。三是基金会、企业的资助以及个人捐赠成为平台运行经费的另一来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日益突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扮演重要角色
“十二五”以来,各类社会组织层出不穷,逐渐成为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在平台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服务内容差异化,即社会组织根据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既满足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推进服务过程项目化,即社会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公共服务实施项目化运作,从而提高平台运行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推进服务方式合作化,即社会组织的非营利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政府、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等开展合作,从而使平台运行更加有序、高效。
从部分地区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平台运行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平台运行的专业化,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二是促进平台运行的人性化,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为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增强其自立能力的公共服务,从而促进平台运行的人性化。三是促进平台运行的现代化,即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平台运行的中坚力量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二、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主体过于依赖政府,多元化参与不足
近年来,我国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基层政府派出机构(主要为街道办)、基层自治组织(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民间社会组织构成三种主要的运行主体。然而,这些运行主体仍然过于依赖政府,以自主性为基础的多元化参与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容易导致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全能化”。在这一运行模式下,基层政府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该平台不过是为上一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派任务提供一个新的体制平台。随着任务增加、机构增加、人员增加,该平台有可能演变成为新一级政府,导致政府管理层级增加、管理成本攀升而社会整体效益下降。二是容易导致基层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由于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权仍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因此,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各级政府可能将“全能化”风险转嫁给基层自治组织,使其成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派任务提供一个新的体制平台。由于基层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只见“政府背影”而不见“居民身影”,导致该平台在政府需求与群众需求之间失去平衡。三是导致民间社会组织因“先天不足”而产生“后天依赖”。我国的民间社会组织不仅实力普遍较弱,而且缺乏参与平台运行的经验。此外,我国现有的许多政策对民间社会组织参与平台运行构成显性或隐性的制约,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从而极易导致民间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
(二)运行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保障能力明显偏低
目前,平台运行的经费来源渠道仍然比较狭窄,对其正常运行的保障能力明显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投入标准和投入水平偏低。县(区)级财政是我国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经费的主要来源。然而,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县(区)级财政的投入能力普遍偏弱,因此往往将侧重点放在对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对设备维护、员工薪资等日常开支的投入标准和投入水平普遍偏低,使这一平台只能维持勉强运行的状态。二是对社会资本既缺乏吸引力又存在障碍。首先,多数平台仍以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为主,而这些事务对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资本明显缺乏吸引力。其次,该平台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的收费标准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社会资本参与平台运行的积极性。三是民间社会组织资金筹集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各级政府面向民间社会组织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仍然较少且资金有限;其次,对由基金会、企业提供的资助或者个人捐赠须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并接受审计,这对规模普遍较小的民间社会组织而言是巨大压力;最后,我国对民间社会组织利用自有资金开展公益活动或者提供公益服务仍然存在较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对参与平台运行的民间社会组织形成严重制约。
(三)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制约服务质量提升
从多数地区的情况来看,平台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服务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业务素质不高。目前,该平台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或者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人员组成,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十分稀少。此外,由于运行经费紧缺,难以组织合格的、有效的业务培训,业务素质偏低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严重制约。二是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人员短缺,许多工作人员不得不身兼多职。此外,在工作重要性排序方面,行政工作往往优先于服务工作,部分专职工作人员甚至被抽调去从事行政工作,导致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人员流动性较大。由于运行经费尤其是工作人员的待遇报酬缺乏明确、合理、规范的资金渠道,导致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不仅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而且在岗人员流动性较大,对服务质量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运行机制缺乏绩效评估,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许多地区对整个运行机制仍然缺乏绩效评估,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估实施主体设置不合理。许多地区仍将县(区)级政府确定为绩效评估的实施主体。然而,由于多数平台的运行主体是基层政府派出机构或者与基层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基层自治组织,因此以基层政府作为绩效评估实施主体实质上是自己评估自己,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二是绩效评估程序科学性不足。一般而言,科学的绩效评估程序应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三个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绩效评估往往只是事后评估,缺乏对平台运行情况开展事前评估和事中评估,难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对提升平台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三是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不健全。许多地区仅仅将平台运行经费使用情况、工作人员的表现和群众满意度作为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而对社会组织参与程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作用和平台运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指标则鲜有涉略,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平台的运行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各责任主体和运行主体的职责,促进多元化运行主体有效参与
首先,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一是加强中央政府和相关部委对平台运行的统筹协调,制定平台运行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服务内容、服务功能和服务标准,明确各级政府的各种保障措施,并对欠发达地区的平台运行给予适当扶持。二是省、市级政府应将保障平台正常运行纳入省、市级社区建设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平台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强化县(区)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的主导作用,完善对平台运行的规划、投入、检查、监督等机制。四是明确以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作为平台运行的直接责任主体,建立和健全其与平台运行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其次,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与平台运行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按照“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各级政府职能转移,赋予平台运行主体更多、更大的自主权。二是按照基层自治原则,理清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基层自治组织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责,提升基层自治组织在平台运行中的自主权。三是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基层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提升作为平台运行主体的民间社会组织的自主权。
(二)不断拓宽运行经费来源,提升财政投入对平台运行的保障能力
在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对平台运行经费投入责任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平台运行经费的来源。一是根据平台正常运行需要并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区)级政府的投入标准和投入水平,提升平台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二是进一步拓展平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并降低社会资本参与平台运行的准入门槛。三是鼓励和引导各种基金会和各类企业为平台运行提供资助,拓宽个人捐赠资金流向平台运行领域的渠道。四是逐渐取消民间社会组织运用自有资金参与平台运行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完善各种引导性、鼓励性和监管性政策和措施。
(三)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平台运行人力资源支撑
积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稳定就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平台运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一是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不断壮大基层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增强效能,改善发展环境。二是深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开发和再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三是建立和健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整体薪酬,促进其实现稳定就业。
(四)加强对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估,建立和健全第三方实施、程序科学、指标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以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为目标,加强对平台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估。一是按照价值中立和利益无涉原则,在坚持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建立主要由第三方实施的平台运行绩效评估机制。二是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有机结合的、全程性的绩效评估体系,提升绩效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估结果对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三是以全面性、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原则,建立和健全平台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绩效评估既能反映平台运行的全貌,又能体现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促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助推器。
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主要有哪些内容?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环境类项目、社会管理类项目、生活服务类项目和农业生产服务类项目的运行维护。主要包括村内户外道路、水利、供水、供电、通讯、互联网、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农村客运、邮政、园林绿化、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流通、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业信息化、种养殖良种服务、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村防灾减灾、农村金融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放映服务、报刊图书阅览服务、文体及健身活动、文艺演出和展览服务、农村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和援助、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建筑物建设管理、农村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等30多项内容。
三、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补助标准是多少?
按照“低标准起步、逐步提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从2014年起,按平均每村不低于3万元财政资金补助。示范试点区县可根据各乡镇及村人口、幅员面积、地理区位、村集体收入和工作绩效等分村确定具体的补助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标准。
四、我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 “三议”“五公开”“五不准”(3+5+5)工作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议”:事前群众建议、事中群众审议、事后群众评议。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体系
石河子市人民政府
石河子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自2002年开展以来,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称号。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面积小、就医条件较差,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公共卫生的职能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综合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师市党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从2007年开始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过近三年的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加大政策和财政保障力度
2007年,师市党委和政府领导深入社区调研,组织相关部门多次专题研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将其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全面开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本着政策先行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2007年初,经过近三个月充分调研,市政府出台了《石河子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5个配套文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意见》及《关于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的意见》。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成立了包括卫生、发改、编制、财政、人事、民政、社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药监、计划生育及各街道办事处等12个部门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时,为了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在2002年成立的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政府又增加了该机构人员编制,目前编制数为6人。同时,强化了其监督管理的职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体系得到健全和加强。
(三)财政投入逐年增大
在市本级财政投入方面,从2007年开始,一是已投入2000万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了;二是将社区卫生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费用全部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市财政每年需投入近1000万元;三是市本级配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05年的22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20万元;四是按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万元的标准提供药品采购流动资金,确保药品能够以现金低价采购和“零差率”销售。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
为了改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环境,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条件较差的问题。按照总量控制、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居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居民步行5-10分钟之内便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
按照城市社区建设规划、服务半径适宜,居民步行10分钟之内即可享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原则,以2000户左右居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规划设置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市区设置4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石河子人民医院托管;在石河子乡城郊区域人口集中的村分别设置5个,由石河子乡卫生院负责管理。其他医疗机构不再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卫生服务机构配备5-10人。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从2007年开始,政府已通过新、改、扩建方式,建设了4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机构面积在250-400平方米之间,基本覆盖了全市居民,达到了布局合理、服务设施改善的标准。
通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善了社区就医环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环境满意度达到了98%。
三、创新运行机制,改变服务模式
为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针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中的一些关键、难点等问题,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方式、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入进行了探索,创新了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了相关制度。
(一)实行政府主导,财政全额预算
按照《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行费用由市财政全额预算予以保障,从而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利益链;同时,政府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
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本级先按人均2元/年的标准配套执行,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每年社区卫生一般预算经费达1000万元,从而落实了为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按成本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经费保障,充分体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
(二)落实机构财务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考核管理
财政部门和托管医院分别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专用账户,与医院的收支业务分离。财政部门将所投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统一拨付到专用账户,由托管医院进行具体管理,托管医院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和考核结果分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便于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居民收取的服务费用集中上交到托管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专用账户,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托管医院制定了《绩效收入分配与考核办法》,从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及服务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结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分配收入的依据,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年终的汇总考核结果作为员工下一年解聘或续聘的依据。
(三)统一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降低医药费用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实施意见》,制订了《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共有560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用药目录全部实行了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同时财政给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药品周转金5万元,进一步降低了零差率药品的价格。据统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零差率药品比国家发改委要求的最高零售限价低49%,比我市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销售价低15.8%;比国家发改委要求的第一批城市社区和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的处方药品最高零售限价低42.5%。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医用耗材也实行了零差率,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其他医疗服务费和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时由上级医院做的检验和检查费,执行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上述措施的执行极大地减轻群众的医药费负担。
(四)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建立人力支援机制
政府充分利用托管医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把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分给托管医院管理。托管医院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开设财政专门账户,配备相应的管理和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业务的管理,同时定期对所管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它的优势就是短期内可以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才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人才资源共享。大医院的人才定期到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坐诊,形成人才支持的融合和技术力量的融合。
(五)改革工资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根据《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办法》,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群、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核定人员岗位,目前已核定财政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近200个,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扩展,岗位数量还要逐年增加。实行了“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政策,不再明确社区卫生人员的事业单位身份,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
同时,改革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制度。实际发放的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工资水平按照不低于当地医院同级别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按3万元核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比约为7:3。建立了全员绩效考核、能进能出的机制。绩效工资按考核结果发放,将责任、技术、管理、居民满意度纳入分配要素中,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每年按照考核结果实行末位淘汰制,2008年淘汰了4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四、取得的成效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使群众“病有所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社区居民步行10分钟之内便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初见成效,居民信任度和满意率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居民拦截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听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知识讲座的社区居民比例为36%,社区居民对成人每日食盐量、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抗生素的使用等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均较高,分别是51%、45%和63%。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一定认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加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的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未参加人群。截至2008年9月,社区高血压随访人次数为3321人次,高血压控制率为71.72%。社区糖尿病随访人次数为363人次,糖尿病控制率为83.77%。
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急诊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8年1-12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为416135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35.9%。社区门急诊量占市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的42.1%。
(二)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提高,人员满意度较高
通过提高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创造培训条件,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质量明显改善。
社区卫生人员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人员最关心的三个方面是收入、工作氛围和培训机会。总体来看,社区卫生人员的综合满意度普遍较高,有57%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有35.2%的工作人员感到一般满意,仅有7.8%的人员感到不满意。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工资性收入的满意度为75.2%,对奖励机制的满意度为89.4%。对工作氛围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社区卫生人员比例达79.7%,对培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社区卫生人员比例达73.4%。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流出社区卫生人员数占社区卫生人员总数的比例为5.3%,明显低于2006和2007年的水平。社区医生处方行为明显改善,静脉点滴使用率仅为4.9%。处方质量抽查结果显示,合理用药比例为64.3%。
(三)群众医疗费用明显降低,社区居民信任度和满意度较高
政府通过提供房屋和设备,保障社区卫生人员工资,尤其是提供药品采购流动资金等措施,实现了药品由政府现金集中采购,由托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统一配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销售。通过制定《石河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销售的药品达560种以上,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用药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社区就诊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2008年上半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次均处方费用为19.98元,比2006年降低了25.8%,仅为本市综合医院门诊次均费用的27.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价格比市区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低15.8%。
随机拦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较高。过去一年,有85.4%的社区居民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其中66.7%的社区居民就诊的次数在4次以上。小病患者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占69.1%。同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为98%,居民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原因是方便、价廉和安全。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较高,为74%,另有20%的居民感觉一般,只有6%的居民不满意。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依托大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模式对于中心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明显加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启动初创阶段是可行的。但通过近三年的运行,我们认为此种方式还不能解决政府公益性和医院效益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委托管理存在着一个主体承担两个相悖的目标的缺欠。医院以经营为目的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公益性为宗旨,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和“看
病贵”问题。同时,托管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表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聘用、财务支出和药品配置采购等方面,致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二是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与业务收入的利益链脱钩,完全由政府全额拨付,由于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比例不合适(7:3),人员绩效考核的主体为托管医院,与大医院自己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提供服务的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工作的意愿明显下降,效率开始下滑。表现在病人前来社区就诊的需求不能满足,存在推诿病人的现象。
鉴于此,我们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意见》的有关精神,改革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运行模式,实现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原则;同时大幅度提高绩效工资的比例,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通过行政管理、经济约束和外部公众监督等方式,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
六、结束语
我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7人,在职教职工132人,学校规模大,管理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中央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建立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
一、化法为规,建立制度约束机制
制度化是科学化的基础,实施依法治校,必先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先后制定了80余个规章制度,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1、在思路上,体现法治性和科学性。由“人治”走向“法治”是依法治理的基本要求。我校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将克服“人治”现象作为推进学校管理法制化进程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宪法》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业法律法规的要求,集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实施,使学校办学行为逐步实现了由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学校领导人的意志办学向依靠规章制度办学的转变,奠定了学校管理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基础。
2、在内容上,体现合法性和全面性。近年来,我校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快速推进了建章立制工作。在此项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坚持了规章制度的合法性。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新建规章制度;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规章制度;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充实和完善规章制度;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废止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坚持了规章制度的全面性。我校规章制度,包含了学校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财务产业管理,安全卫生、考核评估、教育教学奖惩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各项内容,做到了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在过程上,体现渐进性和民主性。所谓渐进性,就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阶段性工作重点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如 《关于聘请行风监督员的实施细则》、《教师考核实施办法》等,都是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来的。所谓民主性,就是制定规章制度,要充分尊重师生的参与权和决定权,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涉及学校发展全局的规章制度,坚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教代会审议通过;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由教代会审议决定;涉及学生的相关内容,坚持在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决定。
4、在实施上,体现可行性和实效性。我校订立的各类规章制度,均遵循了可操作性原则,既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又符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实施规章制度过程中,做到了依规办学,有规必依,违规必究,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规范管理,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科学严格的管理是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四个落实”,做到“四个到位”,保证了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开展。
1、坚持“四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学校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制副校长(外聘镇法庭王善伟庭长担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制辅导员为成员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组”暨“法制教育领导组”。二是机构落实:学校依法建立了有效的三级管理系统。即由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议组成的决策系统,由学校“一室三处一科”组成的指挥系统和由各年级组形成的执行系统。各级职能清晰,目标明确,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人员落实:科学设定了各种岗位,配齐了“法制教育领导组”领导下的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顾问、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外辅导人员队伍;以政教处、保卫科、团委干部和班主任组成的政工人员队伍和以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类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四是责任落实:学校建立了各部门工作职能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拟定了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目标,将依法治校工作特别是法制教育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落实,形成了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
2、做到“四个到位”。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制教育与教职工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和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组织知识竞赛和学法检测等形式,先后组织教职工系统学习了《宪法》和教育专业法律法规,提高了教职工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其次是经费到位:近年来,我校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普法经费投入,为教职工配发了《“四五”普法读本》、《教师法讲座》等10余种普法学习材料,编发了《学生手册》,收入了有关法律条文和学校纪律规定,作为学生法纪教育校本教材,订阅了《法制日报》、《少年与法》等近十种普法宣教类报刊,向学生家长印发《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资料,保证了日常普法宣教活动的经费开支。第三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依法治校工作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并纳入学校阶段性工作计划。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相关部门还专门制定了每学期工作计划,保证了依法治校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结合每学年评优选先工作,开展一次工作评估,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表彰一次先进集体和个人,强化了工作激励。第四是资料管理到位:建立了依法治校专项档案,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对普法依法治校的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做到记载翔实、装订规范、查阅方便。
三、多管齐下,建立宣传教育机制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师生法制意识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们坚持多管齐下,严格措施,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强化了教育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坚持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按规定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到了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还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团队活动、班会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 3 传授;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2、组织专题报告。每学年新生入学时,我们都要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规范和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各种常规要求。我们还坚持每学期举行1—2次法制报告会,由学校政工干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咨询员、老干部等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使学生受到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高尚的道德引导。
3、开展帮教活动。为了帮助问题学生转化和进步,学校对严重问题学生实行建档跟踪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一是实施共产党员联系问题学生制度。要求每名共产党员要负责联系并转化一名问题学生;二是实施家访制度。要求教师对建档管理的问题学生必须家访;三是举办法纪教育训练班。将问题学生按8—10人编班,由学校政工干部负责集中教育或组织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问题学生转化;四是学生间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使问题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得到进步。
4、举办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配合读书、影视教育及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开展征文竞赛。举办《危险在你身边》观后感征文活动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学习新《守则》、新《规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征文活动。在各种征文评选中,先后有数百人获奖。还就《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近10部法律法规举办了知识竞赛,并将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纳入学生期末考试范围,加大了普法的推动力。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主题班会竞赛,将有关法律知识的宣教融入班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会上中受到法的熏陶。
四、内外结合,建立支持协作机制
推进依法治校需要校内外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支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学校环境更具有艺术性;在校内设置名人雕塑、格言警句、标兵榜等宣传阵地,悬挂“校园之星”图片、征集展示学生“绿化警示语”、“安全警示语”,使校园环境更具有激励作用;建立校史陈列室,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设立黑板报、专刊、文化橱窗、读报栏,开辟“校园说法”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利用校园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自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校园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2、建立法制教育基地。一方面是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我校先后与相关单位共建,确定校外德育基地,其中,镇司法所、法庭等为法制教育基地;另一方面是建立校内法制教育基地。学校设置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室”,陈列了学校法制教育图片、书刊、学生作品等,配备了录放像设备,作为开展集中教育的固定场所。校内外两个基地的建立,为规范地开展法制教育提供了阵地保证。
3、积极指导家庭教育。坚持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展1—2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沟通信息;建立家长开放日,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及时推广先进的教子经验;建立“家校联系卡”,架起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每年寒、暑假印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对学生假期的学习和生活提出明确要求。家校联系的加强和对家庭教育的系列指导,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
4、努力优化社区教育环境。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校门的安全保卫工作;延伸扩大监管范围,坚持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校门外到大街范围内的安全巡视,有效地扼制了校外闲杂人员肇事;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每年召开一次“三结合”教育座谈会,争取相关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使校外教育环境明显改善。
五、尊重主体,建立权益维护机制 全面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利于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集中群众智慧管理学校,有效地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1、建立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规章制度,是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保证。在推行制度化过程中,我校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章程》、《校内教师申诉制度》、《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校务公开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规范了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各项工作,保证了教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科学运行。
2、沟通信息渠道。坚持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召开听证会、讨论会或进行个别访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定期召开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邀请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列席教代会,走访离退休老干部,听取老同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教职工中开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好的建议及时采纳;设立“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聘请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和监督。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学校决策提供了有效咨询和参考。
3、规范教代会。规范教代会工作是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核心内容。我校建有由5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8%)组成的教代会,在教代会工作中,做到了组织机构、会议时间、会议组织、会议内容、会议讨论、提案处理、决策实施“七个规范”,将教代会开成了学校的“人代会”。教代会的规范运行,有力地激活了教职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强大动力。
4、推行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是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做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组织领导的严密性。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组,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二是坚持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对向内和向外公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三是公开事项的真实性。保持公开内容真实、准确无误;四是公开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了召开各种会议、利用常规宣传媒体、建立《校务公开专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五是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落实实施公开的责任人,把握好公开的时机,掌握好操作的艺术。
5、满足合理需要。一方面,对教职工给予政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促进,为教职工自我实现搭建广阔的平台,使教职工成就事业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尽可能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待遇,解决教职工的生活困难,为教职工创造温馨幸福的生活和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自觉地把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
六、深化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实施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们通过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合法、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
1、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学校建立了包括教职工民主监督,社会广泛监督和学生参与监督的行政监督体系。教职工对学校行政工作的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召开各种专门会议、校长信箱(书面信箱、电子邮件)等渠道收集信息、民主评议干部等形式来实现;社会的广泛监督主要是通过课改开发日、家长评教、行风监督员监督等形式实施;学生参与监督主要是通过校长信箱、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覆盖无缝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师德行风建设,促进了依法治校进程。
2、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全面推进中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我校按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实施了以校长负责制、年级主任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内容的改革措施。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坚持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推动学校发展。在评价指标上,坚持全面性原则。建立了门类齐全、内容广泛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策略上,坚持过程性原则。落实专门人员,作好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终结性评价提供依据;在评价方法上,坚持综合性原则。做到信息收集渠道多元化,信息收集手段综合化,信息处理合理化;在评价结论上,坚持客观性原则。在评价结果的认定上,坚持全面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指标,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将评价结果与部门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最大限度地放大评价的调控作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普法依法治校实践,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师生违法犯罪率为0;学校荣获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奖励,学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并呈现出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良好势头。
DHCP服务是基于C/S (客户机/服务器) 的工作模式, 在该工作模式下, 客户机与服务器间IP地址的获取是通过地址租约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租用IP地址是通过以下四个过程来完成的:IP请求, IP提供, IP选择, IP确认。
1 DHCP租约过程
1.1 IP请求
当DHCP客户机首次启动时, 客户机向DHCP服务器发送一个IP请求数据包, 该数据包表达了客户机的IP租用请示。该IP请求的数据包是以广播的形式发出的, 网络中所有与之有租赁关系的DHCP服务器都可以收到。
1.2 IP提供
当网络中所有DHCP服务器接收到客户机广播出的数据包后, 会对请求IP地址的客户机做出及时响应, 它们首先查看主配置文件, 了解与该客户机间的租约情况, 看是否有租赁关系以及是否在租约的期限内。只有当验证正常时, 然后才会从设置好的IP地址池中找到一个还没有被分配的有效的IP地址提供给客户机。这个过程叫做DCHP服务器提供IP地址。
1.3 IP选择
当网络中存在多个DHCP服务器时, 发送请求的客户机会收到来自多个DHCP服务器上提供的地址, 客户机就需要选择使用哪个DCHP服务器提供的IP地址,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客户机会选择网络中最先到达的DHCP服务器提供的地址。
1.4 IP确认
当客户机选择了相应DHCP服务器的IP后, 对应的DHCP服务器会向客户机发送一个确认IP租用的数据包, 该确认数据包写入租约数据库文件, 里面记录了客户机已获得的最初IP地址和该地址的默认租约期限 (默认情况是8天) 。
2 DHCP租约更新
DHC地址租约过程不是永久的, 客户机获取IP后, 这个IP不是长期无限制地使用, 租约是有一个限定期限的, 如需继续使用当前的IP, 应定期更新IP租约, 即续租。DHCP租约更新自动更新租约和人工更新租约两种情况。
2.1 自动更新租约
当DHCP客户端IP地址使用时间达到租约期限的50%时 (默认情况下即是租约期限的4天) , 客户机就会向和它设置的TCP/IP配置的DHCP服务器发送一个新的IP请求, 自动尝试更新租约。如果DHCP服务器可用, 在收到该信息后没有拒绝该请求的理由, 将会向客户机发送确认信息, 相互间重新开始下一期的租约, 并同时更新租约数据库。如果DHCP服务器不可用, 或在收到该信息后拒绝该请求, 客户机仍可继续使用它的当前IP配置。
当DHCP客户端IP地址使用时间达到租约期限的87.5%时, 如果客户机仍然无法与当初的DHCP服务器联系上, 客户机将再次发出广播要求更新租约。在这一阶段, 客户机可与其它DHCP服务器通信, 可接受网络上任何DHCP服务器发出的地址租约。
当DHCP客户端IP地址使用时间达到租约期限的100%时, 如果网络上再没有任何DHCP服务器在运行时, 客户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当前的IP地址。DHCP客户机需重复整个IP地址的租约过程。开始新一轮的DHCP租约过, 尝试租用新的IP地址。
2.2 人工更新租约
如果客户端因特殊要求, 在租约没有到期时, 需要立即随时更新DHCP配置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人工方式更新IP租约。
采用人工方式来更新IP租约, 需要使用命令行进行。通过使用ipconfig/release可先释放当前的IP配置, 然后通过ipconfig/renew命令重新获取新的IP配置。
3 路由式网络中DHCP租用过程
DHCP服务器和客户机不在同一个局域网, 它们被分布在不同的子网中, DHCP的租用过程可通过支持RFC的路由器和DHCP中继代理来转发。
3.1 在支持RFC的路由器中DHCP的租用过程
一个子网中的客户机需向另一个子网中的DHCP服务器租用地址, 客户机向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广播IP请求时, 其它网络中的服务器不能直接听到, 如果这时在当前客户机所在的子网中配置了支持RFC的路由器, 路由器会帮助客户机将IP租用请求转发到不同网络上, 从而不同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可通这路由器接收到来自另一个网络中客户机请求。并为其分配IP地址。
3.2 在DHCP中继代理中DHCP的租用过程
如果请求租用IP地址的客户机所在子网中配置的路由器不支持转发, 客户机向不同网络中的DHCP广播IP请求时, 这时的路由器将不转发客户端的IP请求, 服务器不能听到请求, 不能为其分配IP地址。这时我们可在客户机所在网络中配置DHCP中继代理, 由DHCP中继代理来转发客户机的IP请求。在客户机发送租用广播时, 代理DHCP转发广播给另一个子网的DHCP服务器, 使服务器知道这个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这个请求后, 会把IP地址返回给代理DHCP;代理DHCP会把这个IP地址交给客户机, 最终完成IP的租用过程。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DHCP服务器的运行机制而展开, 介绍了DHCP租约生成过程、DHCP租约的更新、在路由式网络中DHCP的租约过程和在中继代理式网络中DHCP的租约过程。
关键词:DHCP运行机制,DHCP租约,路由式网络中DHCP租约,DHCP的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鞠光明.Windows服务器维护与管理教程与初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关键词:高职 物业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一、概述
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利益相关者长期博弈、合力推动的结果,行业、企业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及既能决学校招生难、就业难,又能解决企业招工难,同时还能够解决行业区域人才培养难问题,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职)物业管理专业自2006年创办以来一直坚定的走着校企合作的主线,由于前期的招生困难、师资引进困难、区域行业发展缓慢等客观原因,致使物业专业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自从2012年8月,南职物业管理专业与广州利海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的《“服务教学一体”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方案即在物业公司接管校园物业项目的同时,物业公司参与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以及校企双方共同打造以校园物业为基础的物业实训基地,进入实质性运作以来,物业管理专业发展和校企合作工作开始真正的“杨帆起航”。尤其是2014年,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物业管理专业又与广州利淮实业集团以及物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保利物业两家公司挽手迈入了 “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探索和建设阶段。
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运行的具体过程和工作
(一)物业管理专业学生2014级企业定制班筹建工作(“入口”管理)
1、经过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经过多次的讨论论证,在确定了物业行业人才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复合性等特点的基础上,物业管理专业争取到单独招生、对口招生、高考统招三种招生形式。
2、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物业管理专业2014级招生宣传方案,以及平面、影视等宣传材料,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投入到物业管理专的招生宣传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制定了物业管理专业基础素质考核与面试方案,经过学校领导审批后,合作企业派出了企业高管和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了招生考核面试小组,完成了2014年的物业单招面试,为组建2014级企业定制班奠定了基础。
4、物业管理专业结合未来物业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保利物业和利淮物业的人才需求,分别与不同企业共同制定了2014级企业定制班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重点突破在于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企业课程、实践课程等特色课程体系。
(二)物业管理专业2013级企业定制班组建工作(“过程”管理)
1、由于13级已经入学一年,物业管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与保利物业和利淮物业修订了2013级企业定制班的培养方案。
2、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保利物业、利淮物业分别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完成了企业定制班学生的面试遴选以及定制班的组建。
3、建立了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辅导员“双导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并分别委任了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辅导员。
4、根据各自的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特点等,企业定制班分别制定了班级管理规定以及企業奖助学金管理办法。
5、根据物业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物业管理教学团队分别与企业共同讨论制定了不同的企业课程计划和实训及计划。
(三)物业管理专业2012级实习安排工作(“出口”管理)
在校企双方达成校企合作不是只为了某一家企业培养人才,而是为行业、区域培养专业人才的共识和历年实习生管理工作基础上,2012级实习安排工作上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摒弃了实习生只能、必须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就业的传统观念。其次,再给校企合作企业和学生一次展示和选择的机会,通过企业宣讲和面试,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再次,积极引进有实力和有特点物业企业进行实习生招聘,一是为了提高“内部竞争力”,二是为了检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
1、根据12级学生人数和三家已经深度合作企业的实习生数量需求,确定了再引进一家由高力国际作为顾问的主营高端写字楼项目物业公司共同参与“实习双选会”。
2、参与“双选会”的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实习生的培训计划或轮岗培养计划,实习管理办法、实习补贴管理办法等,通过邮件、公告、宣讲等方式告知学生。
3、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面试,并组织学生及家长、学校、企业三方签订实习管理责任书。
三、物业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运行机制探索的总结与建议
(一)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约束机制和工作规范
虽然目前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展势头良好,但是目前缺乏校企合作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一旦遇到问题,目前合作成果可能功亏于溃。另外没有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校企双方一旦相关人员有岗位变动,也会对校企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要保证校企合作有效的运行必须加快约束机制和工作规范建设。
(二)增强企业专家和团队教师的互动,双方都要做到“走出去、请进来”
校企合作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和认识企业的途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更加深刻理解了专业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中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校企合作还要为企业专家、培训师提供培训和了解教学的机会,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完善教学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在双主体培养模式构架下,通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及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将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以及各管理工作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等内容,有机统一地融入到专业建设、核心课程教学过程、学生实训过程中,构建出新的、真正融入第三方评价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体系。
(四)提高校企合作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校双方增加经济、社会效益整合资源,大力开展培训,服务广西区域物业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一是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精英人才的培训;二是与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举办职业资格培训;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立项建设。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作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7).
[2]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