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共11篇)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1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

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

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手段

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分利用文字资料

包括课本、杂志、参考书等书籍的阅读。阅读书籍是学生系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利于人们对该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欣赏作者的创作技巧,还应该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及文化风俗进行详细地剖析,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培养其对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另外,杂志往往会及时地登载一些最新的信息,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目的语国家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以此来推察该国文化的变迁,以便系统完整地理解该国文化。

2.合理利用视听资料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视听资料主要有幻灯、收音机、录音机、录像、电影、网络等。视听教育是把声音或影像资料作为素材进行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视听资料的长处,有机地使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的“听”与“看(另一种形式的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视听教材能够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客观的声音、图像等以影视剧等形式,再现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

3.充分发挥实际指导者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导者是指来自于目的语国家的外语教师、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邀请外籍教师来担任会话、听解、社会事情、作文等课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习得通常情况下在教室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例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与人见面时为了表示诚意,要主动把自己的手伸给对方,通过握手来传达友好。而我们在书本上也学到了日本人见面时,要把自己的头低下,通过鞠躬来传达一种敬意。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是实际上,对于互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双方来说,当时的姿势、视线、表情、时间的长短、使用的语言等都是难题。而且这些东西不经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实际接触会很自然地掌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请外教外,很多学校还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外语课堂,互相做学习伙伴,以便在实践中学会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第二课堂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二课堂的形势主要有外语角、原版影视作品欣赏、外语专题讲座、外事活动见习和去外企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体会感悟和检验课堂中所学相关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指导,让学生领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律分析

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人们对跨文化的认识,通常有以下五个阶段。在课堂中学生对跨文化的接触吸收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以日语学习为例。第一阶段:接触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刚刚接触日语的。由于要接触一门崭新的语言和文化,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期待,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去审视新接触的文化,觉得这也新鲜、那也新奇,而忽视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经常听到的话语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き」等。第二阶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随着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阶段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两种文化间的本质差异渐趋明显,特别是开始与日本人接触时,本来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却不能理解,对于如何与日本人接触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慢慢的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情绪陷入低谷。代表话语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いない」等。第三阶段:自我调整(Reintegration)。在这一阶段严重者甚至会全盘否定目的语国家文化,以恶语攻击目的语国家的人或者事儿。从而排斥该文化,美化本国文化。在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一种退步。这就需要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静的公正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该文化。第四阶段:自律(Autonomy)。这一阶段在明确两种文化异同点的同时接受该文化。逐渐从以本国文化观看待事物的态度转变到适应接受该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自分でやっ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满足感。这样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恰当地应对各种问题。第五阶段:独立(Independence)。经过以上各阶段的磨炼,在此阶段基本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如地选择采用哪种文化观并付诸行动。在评价目的语国家的人时也不再笼统地归类,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了解以上五个阶段的特点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以传统讲义的方式把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包括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很难获得使自己发生根本改变的信息,也不能持续地从文化交流的实际掌握改变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们不太赞成学生通过此种方法学习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经验学习法。这里的经验学习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见闻过的事情。而是强调通过“交流”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实践。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客观地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经验的机会和过程。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设置题目,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某些事情,然后询问学生的心理感受,让其进行客观性的分析。

四、结语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2

什么是非语言交际?Richards等人 (1985) 认为, 非语言交际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 (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words) , Malandro&Barker (1989) 具体表述为“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非语言行为或单独使用或与语言行为相伴而发生。”

非语言交际研究主要涉及三大课题, 其一是体距学 (proxemics) , 这个术语是由Hall (1969) 提出的。它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的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非语言交际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体势学 (kinesics) , 这一术语是由Birdwhistell (1970) 首次提出的, 通称身势语言 (body language) 或身势语义学 (body semantics) 。体势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体势学是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 它包括很多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体姿、眼神、体触等。非语言交际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副语言 (paralanguage) 或称伴随语言, 它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 如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还应包括交际者的体形、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因素, 包括影响交际的环境因素如颜色、灯光、声音 (吵杂声、汽笛声、警笛声) 等, 艺术作品如音乐、雕塑、绘画等。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并存, 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语言交际主要产生声觉效果, 而非语言交际主要产生视觉、触觉及其他感觉效果。人们可以不进行语言交际, 但在许多情况下无法控制非语言交际。E.T.Hall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而且深刻得多” (吕俊, 1995) 。英国学者Michael Argyle则干脆认为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 非语言交际处于中心地位 (Michael Argyle, 1984) 。Leger Brosnahan说:“交际中的一半以上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 (杨平, 1994) 。Mehrabien则认为约93%的信息效应源于非语言因素 (杨平, 1994) 。由此可见, 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然而,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却成了外语教学的盲点。非语言交际活动是非常微妙、难以察觉、捉摸不定的。但它贯穿整个交际过程, 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态度、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 交际者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文化习惯和规则来选择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并由此规则来审视交际对方所运用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这样往往会在交际活动中产生误会、怀疑、不理解等情形, 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 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交际者双方必须弄清对方的文化背景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 提高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 强化运用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工具, 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呢?不少学者提倡的文化教学对非语言教学有启示作用 (Stem, 1996) 。从已有的文化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基本路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第一种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学习的、较为直接的、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 我们称之为“显性”的路径;第二种路径是融于学习之中的、较为间接的、相对分散的文化学习, 称之为“隐性”的路径。

1.“显性”路径 (explicit approach)

最具显著性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是开设专门的介绍非语言交际的课程。笔者认为, 视听说课是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视听说课主要指通过观摩原版影视作品了解文化, 特别是学习非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由于视听说课具有生动形象、场面逼真、易学不易忘的特点, 所反映的不仅多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且涉及广泛的领域, 它不失为培养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需要指出的是, 影视作品的选择没有一定的标本, 但最好具有典型性。更为重要的是, 在观摩过程中, 教师应当随时注意对片中出现的非语言现象加以解释、分析, 也可以在观摩完毕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此外, 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微型戏剧等活动也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很好方法。以上这些跨文化非语言的教授或导入, 是直接的、外显的、客观的, 我们称之为显性的学习。这种显性教学的优点在于, 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而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 是不可缺少的, 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 (陈申, 1999) 。

然而, 显性教学又有其局限性, 它有可能忽略那些无形的、藏匿于生活各个方面、与个人际遇关系密切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质, 忽略学习者实际面临这些因素和特质时的主观认识、思维过程和行为能力, 忽略学习者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与学习策略, 而这些正是对个体交际者在复杂变幻的跨文化境遇中很有益的东西。

2.“隐性”路径 (implicit approach)

与显性学习的直接、客观、系统等特征相反, 一种主张以较为间接、相对分散和有较多主观参与的隐性文化学习模式已见端倪。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隐性路径的跨文化非语言学习是伴随语言学习过程, 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这里所说的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 不是我们常见的在学习语言过程中, 对某某文化知识点的分析讲解, 来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 而主要是指在学习语言材料时对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及其蕴涵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特别是经学生自己感悟思考后的理解与把握。在学习语言, 了解文化的过程中, 学生要理解语言材料中明确表达的思想观点或人物行为, 即E.Woods所说的“the surface what”;在另一层面上, 学生要感受和推知隐含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 对材料中的文化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the deeper what”和“why”。而只有后者才会真正导致对异国文化的更本质的理解, 这种理解过程还涉及到对学习者本族文化之why的理解和潜入surface what之下 (E.Woods, 1994) , 即从两种文化的深入对比中获得理解。

学生的文化学习, 不应该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 而是在教师引导下, 对“非结构的”、“捉摸不定的”事物的主动建构与主观理解。这种学习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 是思维方式和文化洞见力的学习与训练。隐性学习的优点是有利于发展学生内在的文化素质, 这种素质不单以有形知识的多寡来衡量, 它还包含“无形”的文化感悟力和思考力, 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关怀, 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一句话, 是一种更能应付现实、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的能力。这些正是隐性文化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的。然而隐性学习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文化学习的内容复杂、零散, 可能会导致某些知识项目的缺失。鉴于此,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相结合、相补充是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是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 都需要高素质、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因此, 广大的外语教师要致力于跨文化 (包括非语言) 交际的研究, 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能力, 增强对非语言现象的敏感度, 摸索非语言交际教学方法, 这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摘要: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外语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跨文化非语言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被外语教学界所忽视。本文讨论了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 即“显性”路径和“隐性”路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ANDREWS M.British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Eastern&Central Europe[J].ISSUES, IATEFL, 1999:148.

[2]BIRDWHISTELL Ray L.Kinesics&Contex[t M].Philadelphia: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0.

[3]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4]吕俊.谈文学作品中副语言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5, (3) .

[5]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 .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 西班牙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070-01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西班牙、拉丁美洲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国内对西班牙语人才也是越来越重视。然而历经多年的发展,西班牙语教学方法没有本质上的飞跃,国内越来越多从事西语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专家注意到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已越来越限制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求。大家认为应该在西语教学中导入相应的文化因素,强调跨文化意识是西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因素。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Hanvey,1979)。我们可以把它通俗地解释为,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应该尽量回避两者文化的冲突,应该得体的正确的运用对方的母语进行有效的沟通。

胡文仲在《文化和交际》一书中说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它所依附的社会文化背景。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模式和内涵。语言不是孤零零的符号,更是人们赖以表达思想,传达价值观,进行文化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文化。因此,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进行。

1 西班牙语基础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1.1 缺少基本的跨文化意识

受长期以来外语教学法的影响,现在的大部分西语教师还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知识传授上。教师们口口声声说的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只停留在书面阶段或是进行的不顺利。传统的语言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将讲述语法及句型作为外语教学的重点,导致语言教学严重偏离交际的实际运用。由于在教学中忽略了西班牙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学生常常会将母语的文化习惯带入西语中去,导致双方交流不畅。在日常西语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西语为母语的人們困惑,比如,学生和一位讲西语人士相遇,互相问候,学生会说: “Hola,Has comido?”(你好,吃了吗?)而对方的习惯问法却是简单的重复:“Hola,qué tal Cómo estás?(你好,你怎么样啊?你好不好?)”再比如说,西班牙人喜欢很直接的赞美对方,他们会说:“Qué lindo tu peinado!(你的发型真美)”而中国学生会谦虚地回答:“No,no es lindo.(没有,没什么漂亮的。)”这样会让西语为母语的人不知所措,其实只需要简单的回答:“Gracias!”(谢谢)。这种现象频繁出现在中西交流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注重客套礼貌文化,而西语国家人更直截了当,学生们没有受到足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遇到别人的赞美或打招呼,会出现茫然不知应对的尴尬。

1.2 高分低能

目前国内的西语学生,学习能力都很好,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均能达标。但是当学生遇到外国人,进行现实的交流时,就会出现让人大跌眼镜的局促场面。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出口成章。但是现实运用却不恰当。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西语教师只重视了语言培养的一方面,语言的五项基本功只是一部分,学会怎么表达,如何得体会话比能说出大段的西语,重要的多。

2 在西语基础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意识培养

2.1 在西语课堂中引入背景知识的介绍

西语基础教学是给学生打好跨文化意识的最佳时机。在初级阶段,让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国外文化意识,会给学生今后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在交际中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教师根据课文主题选择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讲给学生,使他们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形成文化意识。

2.2 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活动,比如:情景对话,电影对白模仿等。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潜移默化的学习西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交际习惯。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ia(家庭)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两国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前就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两国的家庭类型以及家庭关系,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两国家庭的异同。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后利用互联网,灵活多样的练习日常交流。如,借助facebook, QQ,ICQ,Email等从网上和西语为母语的人进行实际的交流沟通,可以更接近真正的地道的西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资源组织活动:定期开办异国文化讲座、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外国影视作品、定期查阅互联网等。多样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真正带领学生进入学习语言的快乐天堂。

3 结语

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人类的沟通,那么培养善于沟通,熟悉谈话对方国家文化知识的跨文化人才,是所有外语教学者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有分析有辨别的接受外来文化,西语教师应积极创新思路,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运用各种灵活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跨文化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使规范的语言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芳珍,汪顺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河北教育,2005(1).

[2] 张霞.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大学英语教学[J].大学英语,2007(9):257-259.

[3] 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4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提出了文化教学的四点原则.

作 者:黎青 LI Qing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H319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5

牛东育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430)

摘要:召开的全国职教大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为实施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的要求,针对我国高职职业英语教学实际,分析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探讨了通过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介绍跨文化交际背景知识,改变思维方式等方法将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到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中,从而推进高职职业英语教育根据交流话题、语境、背景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讲出合适、得体的英语,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跨文化职业英语交际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型人才需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境;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8-022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系统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牛东育,课题编号:tjk272)及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涉外旅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主持人:牛东育,课题编号:GDGZ10059)的研究成果之

作者简介:牛东育(1968-),女,江苏南通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ESP研究。

一、引言

20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教发[2014]6号文),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根本就是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外语教育模式,面向国际市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实在国家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号文)发布以来,我国高职职业英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为面向使用的交际性教学原则的方法。“跨文化交际”一词在英文里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背景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应用非母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外,还包括对非母语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非母语语言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教育部高教司正式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跨文化能力作为与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行不悖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的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系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职业院校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职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不同的民族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不同,故而在各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与生活环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语言使用习惯、社会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人们可以方便进行跨地区、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文化与经济方面突破区域性的差别,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不同的经济单位以及不同经济环节上密切联系,实行不同层次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跨越国家、民族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日益普及的行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当前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经济制度的产物,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跨文化研究的基础,同时,跨文化研究也有利于对文化全球化的具体分析与深入理解,经历改革开放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展开各家广泛的合作与交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为此而开展的职业英语学习就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始。故而职业英语学习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和语言能力,以模块化的职业英语课程设置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产教融合中实施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自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概念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其内涵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一从内涵方面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两个概念的等同、大于以及小于的定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Hymes研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对应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等四个关键要素组成。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Who speak what to whomand when)。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说逐步发展成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功能、语境、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知识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在与对方的交流中,根据文化背景、话题、语境讲出得体、恰当的.话。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目前研究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跨文化交际与翻译领域,逐步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及商务和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并日益深入。

三、高职大学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高等职业大学英语对职业院校学生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遵循跨母语语言教育的基本模式,跨母语语言教育的目的解释培养学习者应用非母语语言进行日常工作生活之间的交流,在高职院校第一课堂教学中应该在教育学习者开展基本单词、句法、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外,教师还应在主动创设利于非母语语言学习的模拟语言环境及创设语言氛围,积极为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学习的时间、环境和实践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主要来源,一是从本科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他们由于自身对社会、对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少对大学的社会环境及语言文化差异的深入认识与认同,使得他们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学校为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主动从行业企业接收一批有具体应用能力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但是这部分师资欠缺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对学生的培养欠缺知识积累,也就是大学英语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致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能针对不同环境交流不同信息。三是高职院校中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教师转岗位到职业英语教学的行列,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承担着专业英语一类的课程,注重对专业科技英语文献的学习,关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较少。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国家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相应对面向不同语言国家、不同民族文化有深刻理解力、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方式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全日制大学英语教学,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最大优点就是他们普遍具有较好英语会话基础,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弱,而职业要求注重行业企业背景下交际应用能力培养,注重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教师,在施教的同时,还应根据成人学员的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教学的突破口。

1.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师应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导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我国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师先天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培养广泛兴趣、拓展知识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涉猎多学科领域,博览群书,积累跨文化背景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发专项项目,开展专项知识的介绍、讲解和阐释,提升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积累,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例如,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不同,西方人对于吃东西时发出稍大一点声音认为是不好的,但是到亚洲地区则认为是对主任或厨师的肯定与赞赏,像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积累知识,其后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东西方社会关系中的这样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做一名适应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教学要求的教师。

2.构建学生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立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把握职业英语课堂教学,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国家或地区、民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习者对比学习与母语单词的不同内涵或外延及其跨文化含义,掌握不同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宗教、习俗、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历史、地理、文艺、礼仪、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民间谚语、成语典故乃至形体语言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互赠礼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方式存在许多不同,中国人接受别人礼物相对西方人则是表现得更为含蓄,接受礼品多表现为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避免显得接收者眼界小、贪心,但是西方国家的人对他人赠送的物品决不推辞,多是当面打开并加以赞赏,以表示对对方的衷心感谢。又如同为西方国家,不同国家之间也需注意,英国人习惯将教名和中间名起步缩写,如M. H. Thatcher;而美国人则习惯于只缩写中间名,如Ronald W. rReagan.可见这些不同背景知识的掌握对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开展文化交际十分重要,需要教师适时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国内外几十年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对周边社会的认识,也同样影响人们在这个社会进行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模式。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设置学习情境,凝练学习文化知识,了解语言特征,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在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新版涉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材中有较多章节与篇幅表现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内容,要充分挖掘不同背景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以注重能力培养的教材为线索,通过课堂教学或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育课堂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

3.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适时转变思维方式。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不同历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不同区域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因时因势产生诸多不同解释,产生不同交际效果,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千百年来形成讲求谦虚的文化,在与人交际时,将“重人轻己”视为一种美德,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来表示谦虚有礼,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交际现象,英美国家人士乐于接受。这就是因为中国人多养成谦卑性格,西方国家多形成外向性格,故此使得东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的。因此,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中,应该是让学习者学习并接受交际对象民族、国家的特别思维方式,这必将促进跨文化交际效果。如涉及到个人及家庭隐私或社会禁忌语的使用问题,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及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情况,以示对朋友的关心而不会引以为怪,但是英美国家对此则是表示唐突和不礼貌,这涉及到别人的隐私和禁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创设文化教育情境,要求学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高认识,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同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外语学习的时效性,又能够使学员通过情境学习参悟不同国家民族思维方式与表述习惯,转变学员对外语学习的固有看法,在创设的文化氛围中学习。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生存扎根的土壤,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教师应意识到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讲授外语语言的同时应该注意同步传授文化及背景知识。在我们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跨文化的因素就已经存在,当前各种各类语言学习的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学习语言素材,教师需要将其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原动力,并将文化知识及背景知识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颖。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02)。

[2]孙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4,(4)。

[3]牛东育。跨文化交际知识运用于成人外语教学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

[4]吴彦蓓。如何在外语教育中实施跨文化交际的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8)。

[5]Communications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

[6]方汉文。比较文学高等原理[M].苏州大学出版社,.

[7][日]真田信治,等。社会语言学概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8]许红彬。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

任务式学习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篇6

牛津英语是一套以语言教学思想为体系的教材,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任务学习,有效展开语言交际活动,使语言技能得到充分训练,从而加深了语言知识,语言概念的理解,它借鉴了母语教学的相似之处,通过自然的语言,耳濡目染渐渐成形语言能力。

一、任务学习教学模式

任务学习教学模式把教材分为三个阶段,前学习任务(Pre-task Preparation)学习任务(While-task Procedure)任务学习(Post-task activities)这三个阶段又为三个教学步骤,导入(Presentation)巩固 (Practice)和运用(Production)。导入基于复习的基础,巩固基于练习的基础, 每个步骤相互紧密,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但是他们之间又相互交织,步步紧跟,即从复习旧课到呈现新课,从机械操练到交际或半交际活用,从口头练习到书面巩固,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建立递进和螺旋升级的意识,把教学引向深入推向高潮,在多信息,勤反复,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学习,最终达到学以用的目的。

二、任务式学习模式,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Tasks 和 Activities 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及多样化的练习方法,使学生有效地、大量地获取和接受语言信息,有充分地练习机会,从而达到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这些活动的设置出现在学生用书,语法练习,练习册,活页资料中的各项习题里,牛津英语教材中每个“part”都标有该活动的方法。如:Look and learn ,Look and say, look and read, Look, speak and write, point and match, about you, survey 等任务,目标明确,能让教师和学生一看见标题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这些练习,丰富新颖,贴近生活,感情真实,容易操作。大家围绕一个具体任务开展活动(task based activities)即每一个练习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或做成一个事,例如调查问卷,制作三名治,画一个family tree ,这些活动由于任务具体,时间明确,有材料,(表格、食物、图画)可操作,学生特别有兴趣,吸引力强,气氛活跃,到达在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任务学习重在交际能力的培养

任务学习重视语言结构的`交际功能和实际使用,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用”字鲜明地突出了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交际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交际语言教学思想认为,交际是语言最本质的特性,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不是一个知识体系,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用语言,用语言才能达到交际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大堆不会用的语言知识,任务式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突出交际,重视学生使用英语能力。

1、任务学习,为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实践机会,从表面上看前任务学习是语言知识和语言的结构学习,任务学习和后任务学习才是培养交际能力,事实上,从语言的输入到语言的输出始终在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活动借助直观教学,借助情景,图片、食物、开展师生、生生的互动,是活用语言,用语言表达信息,用语言表达思想,用语言去做一系列的事情,这就是交际能力的培养。每一个教学步骤离不开一个“练”字,复习旧课是温故知新的“练”,呈现新课是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7

随着我国与日本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中日跨文化交际成为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将变得日益重要。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日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自身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日本文化。

二、我国日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既然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

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

参照以上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国目前的日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而造成交际失败。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常把文化仅仅看作是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的知识文化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使学生缺乏跨文化差异意识和移情能力,在与异域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或按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选择言语行为。如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遅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特别着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出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双方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日语教学需要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际、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现代教育关键是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复合性人才,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日文化的差异融会到日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 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讲授日语词汇时,教师应注重介绍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如“龟”,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解释,我国古代的人民常用“龟”来比喻长寿,如《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但是,现代汉语中的“龟”却多用于消极的场合,特别是多用来骂人、贬低人,如“你是乌龟王八蛋”。然而,“龟”在日本无论是在古日语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多用于褒义,「鹤は千年,龟は万年」(鹤有千年、龟有万年之寿)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不知中日文化的这种差异,当日本人送给你一个龟形礼品时,尽管这礼品精致乖巧,可能也会觉得莫明其妙,日本人怎么会送这玩艺儿给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对那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往的日语语法教学只注重语言结构的讲解,对于句型要求死记硬背,而不和汉语中的语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作为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日语的句子成分就与汉语句子成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让学生分析较难的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其翻译成汉语,看看汉语的结构,再对日语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处,这样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会避免许多中国式日语,母语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干扰因素。日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日汉之间的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成效,从而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并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如在日本,人家特意为你做点事情,通常应该说「すみません」来表示感谢,而不是按照汉语的思维说一声说「ありがとう」。这时如果你说「ありがとう」,对方会并不一定高兴,因为听到这句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不少麻烦,真是对不起。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方法去发现日语和汉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讨论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 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教师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还有很多。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结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现实而具体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举昆.共同学习原理与跨文际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4) :44-4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480.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8

一、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他强调,语言交际能力意味着语言使用者需要具备语法能力,更需要懂得根据场合、环境、说话人等外部因素选择恰当的话语进行交际[1]。这一思想在外语教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随之诞生了交际教学法。与此同时,众多语言研究者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内涵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补充。其中,Canale和Swain将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组篇能力、交际策略能力。语法能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各个层次的系统知识;社会语言能力即指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场合选择与之相符的语言表达方式;组篇能力则是指语言使用者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构建语篇的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强调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能提高交际效果的能力[2]。

为适应政治经济需要、推动本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美国教育部于二十世纪末制定并颁布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其中以“语言交际”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无独有偶,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各个阶段英语教学要求中也凸显了相似的主题思想:《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出更高标准,要求学生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的能力。随着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进程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综上可见,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样,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变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语言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

针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需要合理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年来英语教育改革力量的推动下,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相较于以前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具体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负面因素,要想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首先要厘清目前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都会从一定程度上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3]。尤其在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组织方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贯彻实施、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与兴趣都从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笔者在对山西两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承认交际能力培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倾向于在高中一年级时尽可能提供课堂口语交际的训练,并将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文讲解中。然而,鉴于高考的压力,尤其是高考缺乏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教师会在高二、高三阶段将语言表达的训练环节压缩,取而代之的是以课文内容、语法知识、词汇解析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同样,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或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没有将口语表达列入考核范围,这直接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重语言知识,轻交际能力”的现象。这样一来,语言课堂教学即无法真正贯彻教学大纲中关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和目标,又影响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

2.忽略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虽然多数教师意识到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如何安排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语言学习也不例外。外语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从对语言的感知、认识、记忆等初级认知层次到对知识的总结、应用、评价等较高认知能力的发展。二语习得研究者Krashen在语言输入假说中提出的“i+1”模式便是提倡语言教学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4]。那么,当学生个人认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语言学习上时,教师就必须考虑到其当时所具备的语言认知层次。如果课堂内容过分简单或过分复杂都会影响到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然而,在面对群体学生时,教师往往以一统化的方式组织安排交际训练任务,无形中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会直接影响认知能力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使他们在回答问题或口语交际时产生挫败感,导致厌倦情绪,失去参与语言表达活动的勇气。

3.学习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目前考查学生英语成绩的主要手段为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终结性评估测试,虽然终结性考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为语言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终结性评估并不能全面反映考试群体的语言学习环境,也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与评估。同时,这一评价方式极易导致语言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这与各级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针都是背道而驰的。

4.教师教育的相对滞后

时代的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讲授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在内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合理的语言教学观,从思想上转变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需求、课堂表现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序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然而,就目前教师教育发展状况而言,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教师对于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待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构建需要二语习得及语言学研究者的理论指导以及语言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探讨;教师对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等与语言教学相关的研究仍显匮乏,如何学习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语言课堂成为教师教育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改进,真正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1.改革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估

如前所述,终结性考试评估方式为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指明教学改进方向的同时,也为语言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有效改进这一评估机制的方式在于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由此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育部在高考制度改革探索中提出外语不再以统考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次数。这一改革实践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有助于教师在课堂安排中更好的贯彻“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学期评价中,教师可以在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尝试结合过程性评估的方式,如: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活动表现、进步程度等。这样的评价模式不仅更客观公正,更有助于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2.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引导的平衡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也就是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从基础层次(感知、认识、记忆)引向较高层次(分析、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学生语言学习的实践环节。从交际教学法走入英语课堂教学以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一定培养。然而,除了简单的问答形式之外,语言教师还需要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小组讨论和成果阐述使学生在语言使用上得到了锻炼,展现了自我,增强了语言交际实践的信心和勇气。当然,重视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语言知识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在注重语言实践课的同时,教师不可忽视学生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如何把握好语言知识讲授和语言实践教学的平衡,仍然是未来语言课堂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3.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9

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英语学习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生通过努力为自身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但令人尴尬的`是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他们在实际交流中语用失误频频.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王琼 WANG Qiong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7(6) 分类号:G04 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意识   社会语用能力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以英语课堂教学为例

(徐丽沙 徐方方

河北金融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071051)

摘要:随着我国各高校国际化教育进程的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培养既要吸收传统教育模式的精华,又要积极探索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培养模式。本文将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以及跨文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项目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自此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了崭新的国际化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也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愈来愈多,赴国外留学、进行涉外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在这期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对方文化背景,能用语言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需要项目学生从知识和心理方面做足功课。笔者在高校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管理以及授课工作已有两年时间,发现项目学生与非项目学生除了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有所不同外,并未表现出过人的知识性和文化性优势,这些学生甚至在达到语言要求、即将赴合作院校学习之时仍会呈现出对外方文化的抵触和茫然。

在培养过程中,大学英语课堂责无旁贷,一方面传授重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为学生赴合作院校学习奠定语言基础;另一方面,英语课堂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传递西方文化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不能只满足于对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而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对外域文化的适应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学者张星渝从人才培养角度将其概括为三种主要模式: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和松散型模式。其中融合型模式包括引进对方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聘请外方教师授课,以双语授课等等。然而在这些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 母语” 和“目的语” 两种文化背景,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有效的交际,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两种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也规定,英语课堂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海外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量中外合作办办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英语教学计划大纲,虽提及“培养跨文化能力”字样,但具体如何操作,并未真正列出。在英语教学的计划与大纲制定中,虽然各别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文化知识导入等环节涉及部分文化内容,但范围和水平都很有限。

其次,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英语课程的设置更加倾向于出国考试英语内容,选用的教材多为雅思、托福一类的考试辅导用书或真题,教学方法也接近考试辅导、考试技巧介绍、真题操练等。虽然学生有通过语言考试的迫切需求,但这种形式和内容过多或者一成不变的话,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大幅下降。

最后,教师自身跨文化能力方面。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来说,有过相似留学经历或者跨文化适应能力较好的教师对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但目前的事实是:1.英语教师的外域文化知识多是从书本得到的间接知识,这在知识的准确性及理解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憾;2.相关文化词汇(中国的和外域的)缺乏,致使教师表达受限;3.大部分教师未到国外进行过研修学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策略以及应变能力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参考价值。

三、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策略

不同的跨文化实践告诉我们,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观念,有利于跨文化交往。对于即将赴国外进行学习的年轻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乐于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来增加有关知识,形成对异域文化的正确认知;注意情感的转变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逐步学会以宽容、平和、开放、谨慎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最后,善于将已获得的知识与情感付诸跨文化交流实践;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国际化培养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与之相对应。因此,高校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逐渐清晰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多为英语教师提供海外研修机会,切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要有洞察学生实际需要的能力,并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学生作为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为其呈现出文化、思维、语言、环境等拥有多元化特征的跨文化教育情境中;充分利用目的语国家教师资源,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并利用本土教师和外籍教师的互补优势,及时消除师生之间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多研读相关文献,观摩优秀外语教师课堂,并寻求机会将积累的知识付诸跨文化交流实践。

四、小结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各高等院校不断寻求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途径的过程中,提高项目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势在必行。针对合作办学中的跨文化特征,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素质与能力,助其适应合作办学项目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现代的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此同时,还得紧密围着学以致用这个自古以来的教学重心,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老师们的授课内容不是仅仅教授语法、词汇量。英语终究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要增加培养学生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在今后的中职英语教学中,老师们要引导学生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体现英语教学的作用。

一、中职英语教学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们要想办法利用学生们的自主性,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同学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和情感,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敢于实践,树立成功的自信心。老师虽然面对全体同学,但是应该注意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为学生创造多种学习的选择。针对那些具有薄弱基础的学生务必要进行补偿教学;针对学有余力的那些同学要开展适当的拓展训练教学,尽量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通过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是: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设计出操作性强、目的明确、学生们能够接受、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由于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其学生基础普遍较弱,所以在提高的同时还得先打好基础,教师们要在词汇上多下点功夫,因为深厚的社会背景的体现都浓缩在了英语词汇当中,英语词汇承载了独特的人文历史以及传统习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围绕学校里的学生,选择或开发满足学生需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师生互动少或者课堂气氛呆滞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老师们仅仅依靠教材进行课堂讲解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课堂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对课本上的东西也会不感兴趣。教师们应该丰富教学手段、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和利用好教材;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英文报刊、广播电视等,拓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和交流英语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开创好的环境和氛围。

3.要以‘够用’和‘必须’为度

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提升文化教育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中职英语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主要依据是教学实践,一部分是课后教学辅导内容,另一部分是课堂的教学内容。由于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老师们应该让学生们置身于广泛的文化知识,受其陶冶、熏陶,领略其中的魅力。‘够用’和‘必须’的把我在课堂上也要利用好其程度,为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能力,为了打牢文化基础教育在职業教育中的应用,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游戏,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辩论赛等丰富活动可以被老师们充分利用,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课后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有利引导来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围绕着学生们自身的特点,教师们可以选择覆盖全面但是难度较小的歌曲、影片和文章、在实训中接触懂得英语的人士、网络信息查找等方法,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和对应外国国家文化的了解。

4.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由于受到语言学习环境的限制,学生们接触英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有极少的同学具有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当课文中碰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的知识时,学生都会很费解,有的同学甚至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和我们自己的是完全相同的,这都会阻碍了对英语的理解。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适当的在教学中补充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给学生讲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同时与中国文化对比,可以加深同学的印象,通过恰到好处的运用文化背景可以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以及深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碰到外国的名字时,就可以把中英文的不同进行比较讲解。

5.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

以上的这些问题除了要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注意以外,还可以利用美英等国家的电视、原版录音、钱币、明信片、照片、风景画、邮票、地图等方法来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学生们可以直接学习英美文化,了解一些真实的国外文化。这也可以提高学生跨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事实表明,人们在观察运动的实物时会获得较为鲜明和准确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一个电视里对话的场景中,可以利用双方的言语行动、衣着、性别等来判断他们的身份、性格、年龄等,并分析其中的意义和背景。教师们也可以为学生们开设一场中外文化差异专题;组织英语晚会、英语角等。生动、形象、直观的英美文化交融,有利于学生的文化感知和语言学习,使得跨国文化的交流能在学生间顺利的进行。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事中职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将来的发展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同学们尝试创新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们增加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们在学习英语上的突破,而且也有益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促使学生们培养广泛的以及多变的思维方法,有效的提高同学们的在英语使用中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丽.浅析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3,(35):109-110.

[2] 王晓宇.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2012,(6):26-28.

上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