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精选9篇)

比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篇1

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6.1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 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后剖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1.引言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体的物质形态的身体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对精神形态的心理也发生作用, 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特点。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 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且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自信心的增强。

2.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当今社会的高节奏生活中,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全面扩招,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荣光。他们不得不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 加上从小学以来开始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不堪重负, 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尽管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 但也有约占20% 的大学生,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比其他社会群体差。如忧郁、怪癖、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经常困惑着大学生。

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 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当今大学生更是在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 其心理健康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 令人担忧。对此, 我们只能面对, 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关, 但是高等教育中对此问题某种程度的忽视不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而言, 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然,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除了本身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 还有众多其他的原因, 如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的变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 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本文对此问题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2.2.1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

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高校便先后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这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存在这些问题。具体而言, 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 其主要目标大多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咨询和治疗中, 缺乏心理疾病预防与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 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主要缘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模糊认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 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 以及受某些领导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效应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事后处理, 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这样就必然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 实施教育的途径得不到组织领导的保障。

2.2.2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

我们知道,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 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缓解心理问题,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多种素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令人遗憾的是, 当今高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

2.2.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虽然当今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不再具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意识, 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在生活上几乎都由父母事事包办。还由于许多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有的培养。当这些独身子女考上大学, 第一次远离父母,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尽管有浓浓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 但是远离父母还是令一些大学生入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 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 出现不适应, 及而久之就难免导致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 不同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自然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适宜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的生活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大学生那就必然面临就业的压力。近几年,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这使我们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 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 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 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 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

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 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 这只是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 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 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 这种身心一元, 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 是高校体育学科区别与高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 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3.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 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因此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 而且也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 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 许多大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果

没有适度的调节, 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独特功能, 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 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大脑皮层有关的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体育运动时, 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 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 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缓解学习__中的紧张情绪, 消除空虚心理。体育活动有各种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 它有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 化解烦闷和单调, 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练性格和锻炼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 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 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 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高度竞争的社会, 金钱和利益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减少, 精神空虚, 人际关系上苦闷忧郁, 消费上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择业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 进而导致压抑、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消除这种焦虑,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3 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也就是说,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切必然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高效体育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可以帮助大学生彼此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发展。具体而言, 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情绪;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

4.结语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 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 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

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城如, 李秋萍, 雷红如.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6)

[2]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3]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

[4]张力为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12)

[5]姒刚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

[6]徐伟宏.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 ].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7,(8)

比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篇2

1、体育锻炼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善于交谈, 性格开朗, 情商较高, 同时, 善于关心别人, 能够从与朋友相处中得到许多的乐趣。因为体育锻炼大多是在集体参与中进行的, 而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必须树立团队意识, 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提高个体的合作能力, 和谐融洽与同伴的关系;体育锻炼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团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 同伴之间要互相了解, 彼此熟悉交往的行为习惯, 采取有效的交往方式, 学会与不同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伴进行友好交往, 履行承担自己的角色职责, 促进同伴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团队合作精神, 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现实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譬如, 篮球教学的运球急停跳投要注意跳步或跨步接球时要面对球篮, 急停与起跳要衔接好, 蹬地快速有力;接球急停跳起投篮要把接球急停与起跳衔接好, 第一步要克服向前的冲力, 蹬地、起跳要快速有力。教师潜心传授, 学生体会练习, 一个一个动作纠正, 一个一个学生过关, 然后在比赛和对抗中练习跳投, 让学生来认真总结得与失, 让学生练就出真正的精彩。

2、体育锻炼对的感知觉的灵敏性、运动表象和操作思维水平的影响

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 学生的感知觉的灵敏性、运动表象和操作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促进了个体的整体自我和谐水平。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合理安排各种动作技能的教学时间, 使前一动作技能的学习至少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 再开始新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如跳起投篮的训练, 除了教帮助跳起投篮、近距离跳投练习和中远距离跳投练习外, 还结合其他技术进行练习。跳投把单独的跳投技术与运、传、突等技术结合起来练习, 特别注意解决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 使跳投技术熟练地与其它技术结合运用。身体活动使学生的注意转移, 扩大了思维的广度, 大量的有效信息进入认知系统,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增强心理活动的控制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应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3、体育锻炼目标应结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学, 生的体育锻炼目标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反复多次的成功经验的活得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如在田径教学中有的学生自身的条件非常好, 就是怕吃苦, 喜欢耍小聪明, 自认为跑的快, 训练不自觉, 一到练习途中跑的时候就嚷着说肚子痛, 跑几趟就不跑了。对于这样意志薄弱的学生, 一方面进行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进行多角度的情感投入, 老师与之谈心, 家长给予以鼓励, 同学进行帮助, 用成功的运动员的故事激励他。从而找准切入口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让这样的学生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 不断进步, 越练越勇, 让自信心、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和远大的理想等意志品质的教育都要渗透在平时的训练、实践、比赛活动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培训过程中, 也要注重自身形象, 为人师表, 做好表率, 不仅要训练学生的特长, 更重要是在训练过程中要育人, 教会学生怎么学习、怎样做人。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长期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良好的意志品质在身上闪光, 成为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4、教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授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现实的竞争压力等使学生在行为方式上不要害怕失败, 通过体育锻炼的参与和目标的实现, 有效提高学生成就动机水平, 使这种成就动机和自信心理正迁移到现实领域, 让学生更愿意在学业、职业等行为上更趋于追求成功。体育锻炼的多变性、创造性为人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提供迁移与参考,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更快更高效的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冲突, 更好的适应面临的各种环境;如, 学生徒手无球练习, 原地颠球练习, 对拿球面想墙壁练习, 教师示范持固定球于小腹前学生击球, 两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 对墙扣球练习, 对固定球的扣球练习, 加上蹲杠铃、举杠铃的力量训练循序渐进, 使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生活的品质。通过体育锻炼, 及时调节个体心理矛盾冲突和平衡内心冲突, 能教育学生与人沟通、交流思想、建立友谊的能力, 积极乐观、勇于竞争, 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5、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完善身体素质, 有助于减少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心理因素。因此, 学校应更新体育教育理念, 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 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教师要根据学生感爱好、爱好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并强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意识, 满足学生娱乐、健身及竞技的需要, 使学生养成自觉、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奠定基础;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 符合身心发展特点, 从而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充分考虑活动方式中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和环境, 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 改变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方法, 使教材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 进而教育她们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爱好, 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摘要:为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教师应发挥自主性, 充分考虑活动方式中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因素,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和环境, 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 改变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方法, 使教材内容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 进而教育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爱好, 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作用,教育,爱好

参考文献

[1]苏庆永.体育院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与科研能力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5.

[2]李淑娟.高校对接“体育、艺术2+1项目”的前瞻性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 05.

[3]张丽艳, 李淑娟.女子防身术案例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5.

[4]李淑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多媒体与现代化网络应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6.

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促进;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33-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中考已实施发展了十几年,体育教师在体育中考的重压下,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只将体育中考项目作为全部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硬练,执着于体育中考满分率,经过初中三年的体育课之后,学生只获得了相对满意的中考体育分数之外,压根无法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违背了素质中对体育课设置的主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和体育中考体制同存的今天,初中体育老师需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保障中考体育分数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得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的收获逐渐增加,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的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转变自身的体育观念,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成为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经过初中体育教学的改进,培养学生有效地促进体育锻炼成为了全体体育教育者的思考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呢?以下是主要原因:

1、体育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由于受到初中体育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对单一,使得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提不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部分学校存在体育设施不全的现象,体育场所缺乏,体育教学经费不足,无法保证初中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时,受到我国素质应试考试的限制,众多初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在升学上,忽视了学生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育锻炼上,学校甚至会出现为了保证升学率,过度重视文化课学习,将体育课拿来上文化课,因此,使得初中学生得不到体育锻炼的机会。

2、体育教学手段较为落后。体育锻炼是身体机能通过一些动作行为训练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但是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依然只是运用课堂讲学、学生听讲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影响着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到制约。课堂上老师通过发布一些体育锻炼任务,学生机械性的完成动作,制约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另一方面,有一部分老师严苛的依照体育教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低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不高。

3、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落后。体育作为初中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形式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化体系,相对单一、不客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时,缺乏对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能力评价,初中体育老师的个性化因素的忽视,直接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初中体育教师往往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逐渐下降,参与度不高,那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毫无疑问,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坚韧的性格。但是很多初中生没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严重缺乏体育锻炼,甚至部分学生产生抵制体育锻炼,那么这个时候,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多方面加以教育开导,通过体育课的锻炼,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老师的教学认识直接影响教学课堂的质量。当前,有些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和体育中考的认识不高,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中考获得好的成绩就算完成任务了,所以,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只对中考项目进行训练,使得学生也形成只关心体育中考成绩,体会不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因此,要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老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才能帮助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3、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来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同学体验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挥,培养学生拥有活泼、开朗、坚韧毅力等性格,所以,必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等措施,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产生积极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锦龙.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J].求知导刊,2015,21:34.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篇4

1.研究背景与现状

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今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主,更加需要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锻炼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要由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影响选项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来自多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是自发或有组织的自主行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满足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选择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的文化活动,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找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解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2.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在对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不完善,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课后的健身指导不足,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兴趣爱好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反响强烈,这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1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意识的影响。

体育锻炼意识是在对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征,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强弱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它能加强人对体育活动发挥动力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只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要将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人生观,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条件。

2.2大学生体育锻炼受课外健身指导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每周两节,共90分钟,教授主要在课内传授技能知识,锻炼方法,留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很少,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是课内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在课外活动多练习。而课内教学技能是不能代替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学生在课外练习时,如果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将会更快的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很强的体育兴趣,而兴趣又能促进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课外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了许多学生只上课,不练习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2.3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兴趣的影响。

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经常性心理倾向称之为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若学生对某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在体育学习或课外活动中,都可促使他们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1]。只有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

2.4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氛围的影响。

氛围指的就是人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诱因。一个人锻炼很难长期坚持,并取得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一起锻炼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人的身心会得到愉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5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中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 篇5

1、你的性别是()A 男生B 女生

2、你的年级是()A高一B高二C高三D初一E初二F初三

3、你认为你现在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A非常合理B还好 C摄取不合理,比较单一

4、睡眠关乎一个人的体质,你每天睡眠时间多久?A不到6个小时B 7~9个小时C超过9个小时

5、你认为体育锻炼重要吗?A 重要B 无所谓C 没有用

6、你一周平均锻炼几次?(含体育课)A 每天锻炼B 2-4 次C 1 次以下D 基本不锻炼

7、你一般在什么时间锻炼?A 早上B 中午C 下午D 傍晚

8、你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是()A 田径类B 球类C 形体类D 武术类

9、(可多选)你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A 增强体质 B 缓解压力 C 兴趣爱好 D 减肥

10、你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吗?A 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11、最近你有没有生过病?严重与否?

12、你对自己目前的体育锻炼状况满意吗? A 满意B 缺乏锻炼C 很不满意

13、(对自己体育锻炼状况不满的同学回答)你打算改善自己的体育锻炼状况吗? A正在实施 B 想改善,但是没有具体计划C 无所谓

14、(锻炼较少的同学回答)你认为导致你锻炼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A 没有体育设施B 没有时间C 缺乏毅力D 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

15、你认为缺乏充足的体育锻炼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吗?

A 一定会影响 E 不固定 B 有影响,但是不大C 没关系,不影响

16、你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满意吗? A 满意B 一般C 不满意

17、你是否经常学校组织的运动会?A是,那是很好的锻炼机会B参加过一两次,没得名次就不参加了 C 从没参加过,实力不行

18、最近一次体检你的肺活量多少?

19、你对体检项目结果关心吗?A、很关心(很少)B不怎么关心,无所谓C一点都不关心,反正不会有大病

20、亲爱的同学,你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和中学体育教育方面的建议是什么?

1、不要占用体育课

2、完善体育设施

3、多安排体育课

4、多安排活动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论文 篇6

摘 要:

关键词:体育习惯 培养

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早期的培养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技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好奇心和上进心强等特点,通过多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1.从小做起,抓好开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习惯从小培养,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根据习惯形成的后天性和习惯定型的稳固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好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看,开端是关键。在培养良好习惯之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奋斗。开始做起来也许比较勉强,但只要持之以恒,时间长了就能逐渐适应形成习惯。

2.明白事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科学锻炼的方法,激起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同时,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教材教法,适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借助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稳定兴趣。锻炼态度端正,参加锻炼兴趣浓,必然促进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锻炼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循序渐进,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把握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由易到难,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能为学生打下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

4.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必须引导和督促他们自觉地去实践,达到锻炼习惯的养成。例如:为使学生养成做准备活动的习惯,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变化和心理的特点,认识到在每次锻炼开始,都必须由静到动的规律,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等知识。并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逐渐使他们认识到准备活动转化为从事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严格地规定练习内容,运动科学的练习方法,还要长期的严格要求,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顺应心情,扶正诱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创设种种良好的锻炼情境,诱导和启发学生自觉去锻炼。在锻炼中即使发现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也要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例如:“前滚翻”教学中,个别学生觉得自己会做,就练起自己喜爱的动作,此时教师不应斥责这些学生,或禁止其活动。而应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遵循动作的规律和动作的规范来学习动作,并养成按动作规范来练习的习惯。

6.树立榜样,正确评价

少年儿童活泼可爱,喜欢模仿,我们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过程中,应该采取先树榜样,再启发学生的方法,引导他们不断产生自我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则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还可向学生讲述杰出人物的体育锻炼事迹,组织学生交流锻炼的经验等,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学生锻炼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 。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8.促使学生,形成自律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当然,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要求,容易接受,不易坚持。要养成锻炼习惯,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为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不断地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践,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其他习惯的养成,如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具有积极的影响。是进行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使个人身心得到发展,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比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篇7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第一, 体育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受到传统初中体育教学思维的限制, 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较为单一。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不足, 体育教学的经费有限, 体育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无法保障。加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初中教师与家长会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放在升学上, 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 会十分重视文化课教学, 忽视了体育教学。在成绩第一的办学思想影响下, 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得不到体育锻炼机会。

第二, 体育教学的模式较为落后。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 许多教师仍然利用课堂讲授、学生听讲的方法进行教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也让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在课堂中, 教师发出指令, 学生完成教师的命令, 除了机械地完成命令外,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还有一部分初中体育教师严格按照体育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

第三, 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落后。体育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教学评价, 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 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仍然较为单一, 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测试的成绩, 并未彰显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能力。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因素的忽视, 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学生在付出努力之后, 没有得到相应的评价, 最终会导致产生体育学习的失落感, 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二、提高初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方法

做好初中体育教学, 就必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进行调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丰富体育活动, 才能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期待的课堂。

1.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让许多初中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育技巧的训练上。过多地强调体育技巧, 就会让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学生体育动作的标准性上, 忽视体育锻炼的健身意义。教师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 容易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逐渐下降, 导致课堂参与度变低。面对这样的问题, 需要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将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教学进行结合, 用创新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的魅力。教师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体育锻炼爱好,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空间, 提供更多体育项目。

2.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是体育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过去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新一代的初中体育教师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教师在设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 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与性格爱好。

3.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轻松与民主的体育学习氛围, 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 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期待、对于体育教学的意见。合理采纳学生的意见, 可以促进教学进步, 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改革, 可以让学生在喜爱教师的基础上爱上体育学习, 发现体育魅力。

综上所述, 初中体育教学对于当代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改革的今天, 初中体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更新自身教学思想, 利用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魅力, 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来, 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让体育教学目标快速达成。

参考文献

[1]陈全意.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10) .

比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 篇8

摘 要 体育锻炼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心理,体育锻炼还有利于缓解青少年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从而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考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也会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在传统认识观念中都关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消极情绪的缓解作用,要想真正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将缓解消极情绪和预防环节结合起来。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作用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智力和心理都有积极影响,在体育锻炼中青少年可以获得更多交往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文化和阶层上的差距,帮助青少年融入集体生活,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体育锻炼对积极情绪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喜怒哀乐也不稳定,在观念认知上会出现偏差。青少年的孩子们正在上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有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产生焦虑、抑郁等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缓解这样的消极情绪,在情感上青少年也会有体验。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段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体育锻炼十分钟紧张感就会消失,如果持续锻炼一百分钟在心理上就会非常的愉悦。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坚持锻炼的青少年心理喜悦感平均高于不锻炼的青少年。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快乐幸福的氛围中成长。

二、体育锻炼对自信心的影响

自尊、自信心主要指的是从整体上对自己的评价,自尊、自信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如果能获得成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教给青少年要尊重爱护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改变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青少年在锻炼过程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当然,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微妙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自身要将体育锻炼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自尊心,建立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道德品质的培养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国人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培养是热点讨论的问题,面对突发性的状况,很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样的事件在道德和法律中间任意穿行。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是该扶还是不惹麻烦,这到底是人情冷漠,还是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等等,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答。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案例都对我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处于青年的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社会生活,仍然活在校园的象牙塔内,他们的道德品质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并且,针对青少年的道德考验也是非常少的。那么,面对如今的社会现象,教师和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积极影响。

体育虽然是娱乐、强身健体的项目,但说到底,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和其它学科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对学生的德育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样的过程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在体育游戏中任何同学都要遵守规则,不仅要尊重每位同学,还要听从裁判的指挥。在体育锻炼中很多项目都是小组内合作完成的,在小组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树立集体责任感。在竞技体育中教师也要教导学生要团结互助,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树立起来。

四、体育锻炼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体育锻炼中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身体上,在心理上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青少年想要在体育竞技中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条件,然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日常的锻炼中,青少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也是必要因素。在锻炼过程中会受到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考验,不仅要抵得住严寒酷暑,还要在心理上积极的暗示自己,鼓励自己,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比赛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青少年要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共同享受成功带来的幸福感是非常容易也是大家所期盼的。但是,竞技体育有输有赢,这就需要青少年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经得起困难挫折的考验,在反复的锻炼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上,要提高自己的胆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学校和家长首先要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生活中转变传统观念,将体育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体育锻炼的各项技能和作用才会呈现出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素质、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刘翠.解析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S1:30-32.

关于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看法 篇9

现下,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的身体素质却大不如前。作为最具有青春活力的高校大学生,其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也不容乐观。本人作为一名湖南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谈谈当前的大学生课余锻炼情况。

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通过对周边同学的观察,发现在课余休闲时间,会去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不多。特别是女生对体育锻炼似乎不是很感兴趣。个人认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最重要的一点是是否有兴趣。如果自己本身都对一些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就根本不会在应该休闲的时候,还去“浪费时间”在体育上。再者,许多人可能对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感兴趣,但是有更有吸引力的事物诱惑住他们,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网络。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坐在电脑前玩游戏,聊QQ,看电影,玩微博等等。身边很多同学就受网络的诱惑,天天沉迷网吧里,饭都是叫的外卖,更何况去进行体育锻炼呢。由此可见,网络是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对头。长期上网,还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身体素质下降。假使没有网络,像在八十年代一样,大家肯定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球场上挥洒自己的激情,强健身体。所以应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爱好,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辅导等日常工作中,应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作用和意义。鼓励所有学生,特别是女生参加日常的体育活动,并使她们明白体育不但是一门课程,更是她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制定现实的、与各人特点相符合的体育锻炼目标。

本人在大一体育课选修的是大学足球,是出于对足球的喜爱。所以本人也希望在平时的课余时间能够去踢踢球,相信和本人一样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可是问题就出来,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场地。导致一年下来真正在课余时间去踢球的次数并不多。因为是在湖南师大,没有统一的校园,很分散。住在天马这边,要跑到体育场踢球很不方便。其实不仅足球如此,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都因为场地的缺乏,器材的缺失而浇灭了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欲望。我认为学校在抓重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广大普通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教学。希望能够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延长开放时问,提高场馆利用率。动员并建议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如学生特价门票、学生特价锻炼月票等等。

上一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蜜蜂-2014人教新课标下一篇:学生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