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推荐8篇)
(杨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是大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自觉追求。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大学生也应自觉成为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者。
关键词: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社会分层
,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8-03
一、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消灭了剥削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78年以来,中国由原来的封闭和半封闭走向了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结构改变了,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分化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学领域中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自1999年1月起经过四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将中国社会划分为由十个社会阶层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大学德育目标及其自我实现的基本内涵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具体来讲,当前大学德育目标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负责任的公民。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期待和结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耳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人的荣誉和尊严在起作用。长期以来,冲破“教育者主体说”的桎梏、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意见》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论述,为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强化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实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就是要求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照大学德育目标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理论武装的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和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自觉追求。
三、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
高等学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理论的重要诞生地和研究场所,更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源,是社会各阶层子女求学的重要场所。社会分层引发了大学生群体新的变化,特别是出现了生活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这些特殊群体。这对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
1.特殊群体之一:生活贫困学生
生活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高校并轨扩招、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企改革所导致的下岗职工不断增多等原因,不菲的上学费用令很多家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当时在校大学生中特困生就有几十万人;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生中,贫困生有100.5万人,2000年则增至142万人。近7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到2007年,我国在校公办普通本专科学生已经达到1700多万人,高校贫困生人数超过400万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在校大学生中已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有人将其概括为大学里的大富之家、小康子弟、工薪阶层、困难生、特困生。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往往是通过亲友筹措、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途径来维系的,他们的月生活费一般低于150元,其中还有一部分月生活费低于90元的特困生,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
2.特殊群体之二: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社会分层带来了大学生求学观念的变化。少数家庭特别富裕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要么求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要么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什么热门就学什么,不注重全面发展。由于地区和城乡教育的差别,一些贫困大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知识面、综合素质等方面比较薄弱,进入高校以后,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难以安心学习,他们还要为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奔波。由于经济原因,他们不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拥有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电脑等学习工具,课程学习受到影响。为了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一些贫困大学生往往寄希望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进一步考研深造,但是就业期望和就业现实的落差,往往使他们专业思想难以稳定,专业学习受到影响。还有一些贫困学生一心考研,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考研课程的学习上,导致综合素质相对欠缺,个性不能充分发展。
3.特殊群体之三: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
思想与心理困惑学生是指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识过程中出现思想和心理困惑的学生。在思想方面,由于一些非正常的社会现象,比如,由于腐败、社会分配不公、行业不正之风、黑恶势力等而导致的社会分层的不合理流动,容易引起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分层合理性的质疑;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原则、公平与效率、诚信与竞争、义与利等许多复杂的社会、人生问题还难以深入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心理方面,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表现出张扬、自负、狂妄和浮躁,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表现出自卑、敏感、抑郁和封闭,这些都是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有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仇富”心态,有的学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学生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个别的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高校在大学德育目标自我实现过程中应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社会分层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社会现象,并鼓励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第一,社会分层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同时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社会分层现象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共同富裕目标的。第二,改革开放是社会分层的初始动力。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社会结构是较为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导致社会利益分化,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现,人们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差别。第三,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社会分层的直接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习惯于按“计划”行事和被动等待,缺乏主体性。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由于人和人之间体力、智力、受教育程度、勤奋程度等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第四,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分层的外部动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不是平均的,它加剧了国内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第五,我国公正合理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2.培养大学生自我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是个体对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完成某一活动的信念或判断。从其概念内涵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不是个体对自己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而是对自己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效果的期待。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大学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它能决定人们对德育活动的选择,影响人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培养大学生自我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效能感,一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其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培养道德信念可以增强其对德育目标的期待;二是要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调动他们开展德育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策略,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引导其在德育实践中做出积极的归因;四是要运用强化原理,通过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目标激励等方法,强化学生自我实现德育目标的自我效能感。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成长
社会分层背景下,高校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特别是要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切实关心他们的成长。对于生活贫困学生,通过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爱心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助学体系,解决其求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对于有思想与心理困惑的学生,要对他们加强教育和疏导,与他们进行交流,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五、大学生应自觉成为大学德育目标的自我实现者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强调的是一种国家、民族、社会利益至高无上的精神。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显示了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崇高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社会分层这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精神,自觉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2.培育健全的人格
社会分层导致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金钱的诱惑、物欲的刺激和对名利的追求,有的人逐渐迷失了自我。人格是“以精神面貌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平衡和协调。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强凋永远不要迷失自我,要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要自知、自尊、自信,在自我调控方面,要自乐、自励、自律,在自我发展方面,要自强、自省、自由,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3.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的特殊本质就是道德所具有的产生于群体、又存在于群体并调整群体内部人与人、人与群体关系的规范性。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孔子以“仁”为至德,其中“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当今社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要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和睦共处,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个人与集体、合作与竞争、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4.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小学与中学德育目标的和谐衔接
(1)小学与中学德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小学与中学德育要按已确定的学校德育总目标,依序构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分类目标”和“德育分类目标”,注意相邻学段目标内实现目标要素在小学、中学教育阶段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例如,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体现了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小学生要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要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而中学生则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小学、中学德育目标体系中整体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的鲜明特征。
(2)小学与中学德育目标的阶段性与有序性的统一。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规律之一就是品德在不同年龄阶段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和品德发展的渐进性。小学和中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分解和组合,也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在小学阶段主要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五爱”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诚实、友爱、活泼、勇敢等品质,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升入中学打好思想道德基础。中学阶段德育的重点是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综上可以看出,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重点,体现了德育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若没有小学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中学阶段的“三观”教育就没有良好的基础。这种阶段性与有序性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是整体构建和谐德育目标体系的着眼点。
(3)小学与中学德育的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即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在一段时间里,要求小学、中学的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要具有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结果是不能达到预期的。小学、中学德育一定要客观认识现实、立足现实,再面向未来。德育目标既要从现实出发引导学生逐渐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又要从着眼未来出发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小学与中学德育内容的衔接
(1)内容完整,不可割裂。德育内容要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德育的最高目标,反映德育的总体要求。用以形成学生完整思想品德结构的德育基本内容必须是系统连续的统一整体。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而德育的其他基本内容也必须合理加以安排。例如,在小学阶段,除了重点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外,应适当安排一些浅显的、启蒙性的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具体组织实施中,一定要立足于把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做到全面把握,统筹实施。
(2)螺旋上升,不可简单重复。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重视德育内容的衔接,达到积善成德。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常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德育工作内容的安排要有计划地循环扩展,巩固深化,内容不能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持续培养,循序渐进。
(3)循序渐进,不能跨度太大。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优秀形象体现的德育内容来教育学生,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总之,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能够使德育工作具有连贯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成才。
摘要:小学、中学德育目标体系是按照德育总目标分解设计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握好小学、中学德育目标、内容的和谐衔接,这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所谓“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指的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同等层次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需要, 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的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分层、技术训练内容的分层和考核要求的分层。
(一)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采用多鼓励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低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成绩;对中等掌握水平的学生采用多联系的教学方法,帮助中层次的学生不断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语言编程的选修课教学中,就要实行分层教学,对那些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做选修要求。
(二)练习内容分层。
将高中信息技术平时练习与月考结合起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进行对应的检验。采用“三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三层”是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练习,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第二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中等的学生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适宜优秀的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很多,难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练习中就要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否则,不顾及学生差异,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练习要求,那样就会出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够做,而成绩差的学生做不完的状况,缺乏针对性。
二、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动手操作的艰巨性,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
(一)注重高中信息技术备课过程的分层。
为了保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高中信息技术练习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该让他们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最为基础的东西。例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进行备课时,要求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了解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即可,然而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则不仅要熟练掌握其基本功能,还要掌握其快捷处理方式。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恰当地分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运用适当的、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层次学生都有充足的自信心去完成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二)注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分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对他们的约束度,采用加强引导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严格规范这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较多,而且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要稍微超前一些,对于那些相关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试着自己来解决信息技术问题,并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例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用图像素材组合作品》
里面的习题,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掌握,然而这种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来说很简单,就可以在完成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软件的使用,提升优秀学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是存在着显着差异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教学,势必会难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得到信息技术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以高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为切入点,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理清思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08.
德育内容是德育任务的具体化。
在确立德育内容时,要体现德育的现实性和德育的理想性相结合,既要立足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又要着眼未来社会新道德要求的进步性和超前性,因为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的一项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的态度。这各态度虽然有自发的成分,是在长期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它又有很强的可塑性,班级管理中,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强化这种态度。
(1)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知之深方能爱之切,一个对祖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很难培养起爱国激情的,而且无知的人往往会轻信脱离实际的宣传和诱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首先表现为一种由衷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从热爱故乡、母校、亲人、师友,继而拓展到锦绣河山、灿烂文化、杰出英雄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3)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祖国、国家政权和民族是密不可分的,祖国不是抽象的。要教育学生记住根本,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确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自觉为维护国家安定,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应有的贡献。
(4)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的深层表现是理性的。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是一个坚强而成熟民族的性格。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缺乏民族忧患意识,班级德育要特别注意实事求是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
(5)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有着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性格,要善于向其他民族和国家学习,把建设祖国的事业融入世界和平、进步、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2.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
(1)激励学生要志存高远、有所追求。结合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教育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古今中外成大事者从小就有远大志向,敬慕伟人就应该像他们一样有志气、有抱负,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氢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植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才会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2)坚持不懈地进行优秀传统教育。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无视传统、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班级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激发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要充分突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①利用古代民族英雄的事迹和中国人民抗击外强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我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②用古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精神和举动影响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尊严感和民族气节。③用中国知识分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处世态度激励学生,培养学生投身社会、建功立业的使命感。④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⑤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礼貌谦让”“虚怀若古”“敬业克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点,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关于在集体中生活的教育。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它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指导思想,班级集体主义教育要紧密联系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展开。
(1)帮助学生解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不要强调集体主义”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2)让学生懂得坚持集体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明确“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离开集体,没有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便无从谈起,而健康的集体要靠每一个人去营建和维护。
(3)让学生认识坚持集体主义,必须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摒弃狭隘的小团体主义。
(4)让学生清楚坚持集体主义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今天的中小学班级中,“小太阳”们作为“四二一综合症”的产物,孤芳自赏、个人中心的意识较为严重。这种问题特别需要学校教育加以纠正。
(5)集体主义教育要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小学生要理解集体的含义,懂得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懂得在集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中学生则要侧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分清友谊和哥们义气,学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调节集体成员间的关系,明确服从集体利益,维护集体尊严是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天职。
4.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制度形态都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
5.国情教育
国情,是指一个国粗在历史发展过程上中所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总和。国情教育是以传授国家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自然国情教育,包括自然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等;历史国情教育,包括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的历史及成果;现实国情教育,包括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以及民族、人口和思想信仰等;比较国情教育,主要指我国与别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横向比较情况。
通过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把所握现状,明确优势、认清不足,并确立起一个“公民”应有的强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6.民主与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是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从小就得到民主的训练、民主意识的强化,得到守法的教育,懂得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既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明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一个守法公民。
7.社会道德教育
(1)加强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为了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制定的,通过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和训练,必将有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是人类共同道德的基础,中小字班级管理中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心存爱心,关心他人,并培养其济困求危、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3)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和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存在的,它需要每个公民去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从小处着手,逐步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
(4)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家庭也是由人组成的,人际关系是否健康和谐,直接关系着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是否安定,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维护人际和谐。
(5)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效礼仪教育。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上。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生活”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中小学了教育要给孩子们进行文明生活指导。另外,交际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成功的交际,注重交际礼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同样需要班主任对学生予以指导。
8.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怀,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1)树立劳动观念,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劳动改造世界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劳动就形式而言是很多的,但就其伟大意义而言却是一致的:劳动美化和优化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劳动延续和创造着人类的文化,劳动也挖掘着人类自身的创造潜能,优化着人的生命。没有劳动,人类将驻足不前,甚至退化灭种。中小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让劳动观念不断得到强化。
(2)培养热爱劳动的健康情感。劳动要会出血汗和精力,创造是诱人的,但更是艰辛的,正因为这样,自古以来总有一些人厌恶劳动、轻视劳动,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为荣,这种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因此,班级德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健康情感。
(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初步的劳动能力。习惯的养成要以实践为媒介,能力的培养要靠实践来支持。班级德育实施过程中要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从而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9.国防教育
国防意识是一个公民的重要思想意识。中小学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土不遭侵犯的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利益的崇高思想。
10.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中小学德育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从小能自学地维护环境,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维护者和改善者。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中小学德育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从小能自学地维护环境,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维护者和改善者。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异步目标教学模式研究 2.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3.课题负责人:长沙县安沙镇唐田中学张阳 陈秀 4.实验时间:2010年至2012年
5.实验对象: 长沙县安沙镇唐田中学初一144班、147班,同年级145班、146班为对照班。
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需要,在认同学生存在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做人的价值,坚信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成功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使学困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能够愉快学习,最终成功。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预计在研究的两年的时间里,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撰写、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分层异步目标模式教学方面的论文、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推广。
2、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3、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论方面进行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系统研究
通过理论探索法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2.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实验
(1)编写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每一步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初步建立具有分层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
(2)推广分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使用,使分层教学的实施系统化,并进一步修订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真正形成一套适合不同学校教师使用的具有分层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3)探索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评价(如数据如何分析,如何评价等)。
3、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
完善研究资料,切实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要定期对课题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资料,丰富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理论研究部分、问卷的调查和组织、实验部分都由唐田中学张阳、陈秀合作组织、负责。我们计划在本校初一年级进行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的步骤
1.撰写课题方案(2010年4—2010年6月)课题方案由张阳、陈秀负责撰写。
2.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总结(2010年7月—2012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边学习边实践。从2010年7月开始到2012年7月,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2)2012年7月—2012年10月,分别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教师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心得等过程资料,提炼成功的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主动参加课题研讨、观摩活动,争取有论文发表或获奖。
2、做好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通过组织现场会或研讨课等形式,对较好的研究成果和改革成果加以宣传,打造学科特色。3、2012年10月举办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活动。交流展示材料:最终成果(成果主件及必要的附件)、工作报告、研究总报告、体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一堂课题课研讨等。
1.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2.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3.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二、生活适应教育
1.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2.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3.正确使用手机交费机和自动存、取款机。4.顺利坐公交车到达中心城区及车站。
5.说出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和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方法。
三、个人成长教育
1.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3.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4.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专业教育
1.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2.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3.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五、爱校教育
1.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2.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六、心理健康教育
1.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2.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4.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具体目标: 安全教育
一、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心智运动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火灾的威害及常见的原因。2.说出宿舍常用的违规电器。3.说出平时宿舍防火的基本做法。4.说出火灾现场逃生的基本做法。
二、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校园内常见的骗局类型。2.说出应对各类骗局的方式。3.说出被骗后的应对方式。
三、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心智运动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校园盗窃案高发的原园。2.说出平时要注意的事项。适应教育
一、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目的分类:智慧技能 心智运动技能
1.说出校园内重要建筑的名称及它们所处的大致位置。2.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独立找到这些位置。
二、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 1.说出图书馆的书目分布情况。2.说出在图书馆查找图书的基本方法。3.说出关于图书馆书目借还的基本规定。4.独立地借出自己需要的书籍。5.通过电脑正确续借书籍。6.独立还书。
三、正确使用圈存机和自动存、取款机。目的分类:智慧技能 心智运动技能
1.说出圈存机和自动存、取款机各自的功能。
2.正确使用圈存机进行转帐、余额查询、挂失、解挂、修改密码。3.正确使用自动存、取款机进行转帐、余额查询、修改密码、存款、取款。
四、顺利坐公交车到达中心城区及车站。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离本校最近的一个公交车站。2.说出经过本校的几条公交线。3.能独自坐公交到达中心城区及车站。
五、说出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和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方法。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与新同学打招呼的方法。2.说出同学间常见的矛盾及产生的原因。3.说出解决试这些矛盾的方法。
成长教育
一、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处。2.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二、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2.说出解决学习与社团工作冲突的方式。
三、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2.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
四、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常见的几种学习方式。2.说出这几种学习方式适合的人群。3.说出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专业教育
一、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特点、优势及师资力量。2.说出本专业对学生的素养要求。3.说出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二、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常见的转专业的原因。2.说出转专业的利弊。3.说出转专业的基本条件。4.说出转专业的基本程序。5.说出转专业前要做的准备。
三、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智慧技能 1.说出常见的辅修的原因。2.说出辅修的利弊。3.说出辅修的基本条件。4.说出辅修的基本程序。5.说出辅修前要做的准备。爱校教育
一、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的办学历史。2.说出学校的办学理念。3.说出学校的师资力量。4.说出学校举办的品牌活动。5.说出本校的杰出校友。
二、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学生评估奖励的相关规定。2.说出学校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3.说出学校违规处理的相关规定。4.说出学校资助管理的相关规定。5.说出学校日常生活管理的相关规定。心理健康教育
一、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1.说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说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3.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心理健康援助的方式。
2.说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3.说出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及开放时间。
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1.说出大学生恋爱的利弊。
2.说出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重要性。3.说出大学生处理恋爱与学习的方式。4.说出大学生恋爱中常遇到的问题。
5.说出解决大学生恋爱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式。
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音乐教育目标 学习运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歌唱,理解和表现简单儿童歌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学习为短小、工整、简单、多重复的歌曲。编填新歌词和表演动作,体验创造性地参加歌唱活动的快乐。学习按照音乐的基本拍子自然、均匀地做上肢和下肢的简单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跳简单的集体舞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与同伴交流,体验在随音乐运动的过程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学习几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在集体中随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有节奏地演奏;看指挥开始和停止演奏,在不演奏时不随便玩弄乐器,按要求取放、交换和收拾乐器,体验操作乐器、管理乐器的快乐。学习感受性鲜明单纯结构短小明晰的歌曲和有标题的器乐曲的形象、内容和情感,在感受的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体验比较典型的摇篮曲、舞曲、进行曲和劳动音乐的不同情趣。
中班音乐教育目标 学习使用不同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的不同形象、内容和情感;感受和表现二拍子三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感觉和不同的情趣,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习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学习按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上、下肢联合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速度、力度和难度;学习利用已经掌握的动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或创造新的动作;在不按规定队形运动的情况下,注意与他人的协调、交流与合作,体验运用有效方法进行动作学习和交流的快乐。3 使用固定节奏型,随熟悉的歌曲或乐器演奏;在集体中学会与音乐、与他人保持协调一致,为歌曲或乐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音色;进一步养成集中注意看指挥,并对指挥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的习惯;体验创造性参与演奏活动的快乐。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音色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感;学习使用大肌肉动作来感受和表现二拍子音乐和三拍子音乐的不同情趣;在初步掌握前奏、间奏、尾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乐句、乐段的开始和结束,初步了解音乐结构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规律;体验倾听和观赏活动的快乐。大班音乐教育目标 根据不同的合作歌唱的要求,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学习使用不同的咬字、吐字及气息断连方法表现歌曲的不同意境;在集体歌唱活动中建立默契感,体验配合默契的快乐。能比较准确地按照音乐的节奏,做各种教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进一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动作表达语汇;能使用已经掌握的空间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独立动作表现和人际动作交流与配合;能为不同的舞蹈表演选择不同的道具和服装。3 学习使用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为求得新颖的音色而探索熟悉乐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学习制造简单的打击乐器,按照音乐的性质提出配乐的建议;学习即兴指挥,并按照他人即兴指挥的手势迅速、准确、积极热情地作出演奏反应。4 进一步学习使用其他各种非音乐的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更加细致地感知和体验音乐舞蹈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情趣;逐步养成比较自觉地从音乐舞蹈欣赏活动中获取认知满足和情感体验满足的习惯。
活动目标:
一、班级德育工作目标及措施: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2.狠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本学期我将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课堂纪律、课间休息、上放学路队、文明礼貌以及早晨到校后的行为等,杜绝一切不安全的校园事故隐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配合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与各科教师配合,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家校结合: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学期,力争和个别家长多联系,促进学生的转变。要不厌其烦的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形成一盘棋,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6.重视学校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比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7.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年级是小学生活学习的刚刚建立并熟悉的一年,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很重要的一年。如何在班级里尽快抓好班级体,形成新的班风,我打算从以下做起:
⑴确立本学期的共同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⑵培养和使用班干部,继续值日班长制。
1)建立小干部例会制。每个月组织学生干部开一次例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辅导和总结。
2)倡导小班长值周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对值周班长的值日进行指导和总结。
3)举行小干部交流会。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小干部交流活动,跟踪跟班小干部的工作情况,交流各班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使班级管理不断上台阶。
(3)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班集体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班主任必须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他们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对症下药,如王运达、解坤等,思想散漫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本学期,在班级管理中我将做到七个字;“爱心、细心、责任心。”
乌市第42中学
【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培养目标09-24
初一年级德育目标11-26
2024学校德育工作目标05-27
2024年德育工作总目标11-17
德育工作的心得体会内容05-31
学校德育教育内容09-14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内容10-06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09-30
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