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共13篇)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1

一、甲方根据《_________》对乙方实行管理;乙方在站期间应自觉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主动接受甲方的管理,积极参加甲方组织的有关科研活动。

二、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有关科研项目(课题)、计划在力求结合甲方项目和研究方向的前提下,由乙方与合作导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乙方在合作导师和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并根据甲方的要求,定期报告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乙方在站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应是_________。

三、乙方应按商定的研究计划开展工作。因特殊原因需改变研究计划者,须征得合作导师的同意,并报甲方主管部门备案。

四、乙方在站期间的表现不适于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有正当理由申请退站的,甲方应劝其退站或准予退站。

五、甲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_________》为乙方提供博士后租赁住房一套;并根据乙方的要求,为其配偶(必须是国家正式职工)、子女积极联系借调、入学(托)事宜。

六、乙方在站期间的博士后日常经费为每年_________元人民币。乙方并可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申请科学基金资助金,有突出贡献者经审批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基金的奖励。博士后日常经费和科学基金资助金的管理使用办法执行《_________》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中的有关条款。

七、乙方在站期间,其行政、工资、组织关系按_________在职人员管理,甲方每月发给乙方_________元的补贴(每年_________个月);乙方的工资、补贴从博士后日常经费中支付。

八、甲方受乙方出站后工作单位的委托,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任职的原则意见》,参照_________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受理乙方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九、根据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需要,经审批,乙方在站期间可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学术交流活动(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十、乙方进站时间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工作期(两年)满后应按时出站。若未按时完成研究工作,乙方应提出书面申请,经甲方主管部门报请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可适当延长出站时间,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_________年。延长期间乙方的工资及补贴由甲方根据《_________》负责解决。

十一、乙方工作期满出站前,应根据甲方的要求,举行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并根据《_________》提交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成果及其目录等有关书面材料。甲方应对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考核,提出评价意见。甲方主管部门负责对乙方的出站材料进行审核,并报送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乙方被批准出站后,应及时办理离校手续。

十二、乙方工作期满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同有关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者,按协议就业)。

十三、本协议一式_________份,甲方所在院(系)、合作导师、主管部门和乙方各执_________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合作导师(签字):_________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2

姚喜双在致词中表示, 语用所与北京语言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协议, 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年来, 为扩大教育开放、推动语言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用所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唯一的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直属事业单位, 为我国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语用所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媒体语言学专业博士后研究方向。语用所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 是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创新实践。

崔希亮对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表示热烈祝贺, 对教育部语用所长期以来对北京语言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 此次北京语言大学与教育部语用所签署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合作协议, 对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将会起到有力的帮助。媒体语言学是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 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双方的合作填补了北京语言大学在媒体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北京语言大学对双方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高度重视, 将为合作提供多方位的保障支持, 以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3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甲大学与在编教师李正签订《协议书》,约定甲大学送李正就读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李正保证学成后在甲大学服务至少8年,服务期间不得调离或辞职等,否则,李正应按每年2万元的标准向甲大学赔偿尚差服务年限的补偿费,同时退回住房补贴。甲大学按约定支付李正学习培养费3.36万元,发放购房补贴8万元。2006年7月,李正博士毕业回校工作。2009年4月,李正提出辞职。2009年5月,李正转至外省乙大学从事教师工作至今。

[案例评析:]

(一)甲大学与李正是否同时存在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

甲大学认为李正属于在编人员,但也签订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应同时存在人事和劳动双重关系,认为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规范解决争议。目前我国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存在人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适用的法律原则、法律规范、适用对象、管理程序等均存在差别,作为一个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之间只能建立一种法律关系。国家规定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实行“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核拨经费、银行发放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原则,李正经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纳入甲大学事业编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纳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人员和工资,并由财政部门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应发工资额进行资金审核、通过代发工资银行拨付工资。即李正属于列入事业单位编制、由财政性资金支付工资人员,李正依法应当与甲大学建立人事关系。甲大学提出与李正同时存在人事和劳动关系的主张,缺乏事实根据和法规政策依据,混淆了人事关系和劳动关系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甲大学关于与李正建立劳动关系的主张不能成立。

(二)甲大学能否按《协议书》约定收取10万元补偿费

李正按《协议书》约定,从2006年7月起要在甲大学服务到2014年6月满8年,但李正于2009年5月单方提出辞职,违反了《协议书》约定的服务期8年的约定,构成违约,应按《协议书》约定向甲大学支付违约金。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国人部发〔2003〕61号)第五条“解聘辞聘”第17款规定,在聘用合同中有约定的,按约定收取培训费,但不得超过培训的实际支出,并按培训结束后每服务1年递减20%执行。《协议书》中约定,未履行服务期每年补偿2万元,李正未履行服务期为5年,共计赔偿费为10万元,已超出培训的实际支出3.36万元,该约定因为违反政策规定而部分无效。李正学习结束后在甲大学工作期间为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服务期共2年11个月。培训费3.36万元按每服务1年递减20%计算,则每服务1年应扣除费用为3.36万元×20%=0.672万元;即每服务1月应扣除费用为0.672万元÷12=0.056万元。按李正服务期共2年11个月分别计算扣除金额为:2年×0.672万元=1.344万元;11个月×0.056万元=0.616万元;合计为1.344万元+0.616万元=1.96万元。甲大学10万元补偿费的主张高于政策规定,李正应按甲大学实际支付培训费3.36万元扣除1.96万元后向甲大学支付违反服务期协议的培训费1.4万元。

(三)甲大学是否有权主张8万元购房补贴

甲大学已按《协议书》约定向李正一次性发放购房补贴8万元,因李正违反了《协议书》中服务期8年的约定,构成违约。李正关于要求比照培训费计算方式,按服务期扣减购房补贴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应按《协议书》约定向甲大学退还购房补贴8万元。

(四)乙大学是否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甲大学认为,乙大学招用李正时,李正没有与甲大学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91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大学依法应当对甲大学产生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大学认为属于依法招用李正,没有违法,不应当承担责任。甲大学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与在编职工李正之间属于人事关系,应当适用人事法律规范处理该人事争议。甲大学要求乙大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规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主张缺乏依据。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4

甲方: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乙方(合作导师):

丙方(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了使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顺利地完成科研任务,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经甲、乙、丙三方协商,签定协议如下: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丙方申请,甲方考核选拔,丙方自愿到甲方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丙方在甲方工作期限自月至年年,一般不得提前离站或延长工作期限。

3、乙方和丙方协商确定丙方在站期间的科研项目是:

主要内容:达到的目标:

4、丙方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努力工作,完成第3项规定的科研项目和预期目

标。在进站两个月内,制定在站期间的研究计划,并由乙方组织在本专业范围内作开题报告;在站期间,至少每半年做一次学术报告;进站一年左右时间,甲方对其科研工作及与表现等全面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在工作期满的前一个月,应向甲方提交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甲方将组织专家评审,对丙方的成果是否达到本协议第3项的要求进行验收评审。

5、乙方对丙方在站期间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并提供必要的工作和

科研条件。

6、丙方在流动站的日常经费由甲、乙、丙三方共同筹集,并由甲方设专项

经费统一管理,主要用于丙方的评审费和博士后管理所需经费等。博士后所需的科研经费由甲、乙、丙三方共同解决。

7、为了保证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丙方在站期间不能申请到国外或国内其他单位做博士后或进修,不能因出国等原因而办理中途退站。

8、丙方在站工作期间,应遵守甲方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9、本协议签字后,方可办理丙方入站手续。本协议自三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各方应遵照执行。协议书一式三份,甲方、乙方和丙方各一份。

甲方:

负责人:

年月日

(单位盖章)

丙方:

签字:

年月日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5

甲方:

(创新实践基地)乙方: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丙方:

博士

为加强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精神,经甲、乙、丙三方商定,就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根据甲方科研项目的需要,甲、乙双方决定联合招收丙方----------博士进入甲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做博士后,科研课题为:---------------------------,在站工作时间为2年,如课题研究需延长在站工作时间,丙方需在期满前3个月提出申请,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适当延期,但时间不超过1年。

二、丙方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由甲、乙双方共同负责管理。乙方委派--------,甲方委派-----------共同组成指导小组,组长为------------。指导小组负责对丙方的科研工作进行定期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和考核,及时处理丙方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甲方为丙方提供必要的科研工作条件和项目所需的经费,配备相应的合作人员,乙方为丙方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科研技术和信息资料等方面的支持。

丙方的课题研究经费由丙方提出详细科研目标、阶段计划、经费使用计划,经甲方批准后实施。

四、甲方负责丙方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的管理,乙方负责办理丙方进、出站手续。

五、丙方在站期间因科研工作需要,经甲、乙双方同意,由甲方协助解决出境办证等事项,但不办理与课题无关的出国手续。

六、为保证乙方的有效管理和指导力量的投入,甲方支付给乙方管理费1.5万元/年,另向乙方委派的导师支付指导费

万元/年。甲方应于丙方进站后的第3个月底前向乙方和乙方合作导师支付当的管理费和指导费(指导费由甲方支付给导师)。进站满一年,再支付第二的管理费和指导费。如丙方研究工作经批准同意延长,甲方按上述标准向乙方支付管理费和指导费。

乙方的收款户名:华南农业大学 开户行:广州工商行五山分理处 账号:***0520 款名:博士后管理费

七、乙方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经双方协商,赴甲方检查、指导和考核丙方工作时,其差旅费用由甲方承担。因科研工作需要,乙方为丙方提供住宿、使用学校相关单位仪器设备所产生的费用,经甲方审核后,由甲方承担。

八、丙方在站工作期间的工资、临时住房等相关福利待遇及其配偶工作的安排、子女入学等事宜由甲方负责解决。

九、丙方在站工作期间必须遵守甲方和乙方的有关规定。如丙方中途退站或不适合留站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终止其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离站手续。

十、丙方在站工作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属职务研究成果,按国家知识产权和国家有关规定,公正、合理地处理其权益归属。

(1)甲方为博士后研究工作提出研究项目、提供项目经费和日常生活经费、丙方主要在工作站完成研究工作的项目,其研究成果为职务成果,知识产权归甲乙双方共有,对其拥有占有、使用、转让等权利。

(2)丙方在进站前就着手进行的研究活动如与进站后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并已经生成重要科研成果的,其原有成果归博士后个人所有,在站期间的新成果归甲乙双方共同所有,丙方可在甲乙双方允许的前提下署名发表。

(3)甲方和乙方共同合作完成的博士后研究项目,或乙方有阶段性成果转让,则双方应预先明确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归属和分享办法。

(4)丙方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的,丙方按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权益。

十一、丙方在站期间,应在国家核心刊物(学报)上发表至少3篇论文,其中以乙方为第一作者单位的不少于2篇。论文须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在不泄露甲方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且得到甲方同意的前提下,丙方方可发表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甲、乙、丙三方相关人员涉及博士后科研成果技术秘密和甲方商业秘密的人员,负有保密责任。

十二、丙方进站3个月内,完成研究主要是开题工作并写出《开题报告书》,甲方与乙方协商,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开题报告书》进行审议。

十三、丙方在站中期考核,由甲方和乙方协商,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共同组织考核。

十四、丙方工作期满,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甲方和乙方共同组织考核并办理出站手续。同时,根据丙方的申请,甲方或乙方按有关政策规定,协助办理职称评定工作。

十五、丙方为全脱产博士后,在站期间服从流动站和基地的共同管理,出站后

(回单位/双向选择)。(此条限在职全脱产博士后填写)

十六、甲、乙双方合作期限暂定为两年,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计算。若项目延期,双方届时可于协议期满前一个月续签。

十七、本协议示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另行商定。

十八、本协议共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法人代表:

签约代表:

日期:

****年**月**日

乙方:(盖章)

法人代表:

签约代表:

日期:

****年**月**日

丙方(签字):

身份证号: 日期: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6

甲方:浙江大学人事处

乙方: 学院 丙方:

为保证浙江大学师资博士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甲乙丙三方根据浙大发人〔2004〕66号《浙江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及浙大发人〔2005〕15号《浙江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就招收丙方为浙江大学师资博士后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委托乙方根据新教师选聘要求与程序,同意招收丙方为师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研究工作期限为 年 月至 年 月;

二、丙方在站期间,享受浙江大学在职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含住房公积金,统筹医疗保险及各类补贴)。岗位津贴第一年为10000元,第二年根据中期考核的结果,按照合格、优秀、特别优秀三个等级,对应发放10000元、12000元、14000元.师资博士后中期考核后也可以申请参加学院教师聘岗,按学院所聘岗位级别发放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由乙方在人才专项经费中为丙方提供10000元科研启动经费。住宿按浙大发房[2004]26号文件《浙江大学博士后住宿补贴管理办法》执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浙江省博士后工作专项经费申请按照学校现行博士后相关政策办理;

三、丙方在站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新教师上岗前的分项培训和考试,认真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接受并完成乙方交给的教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等(博士后期间的工作任务书由学院与本人签订),并接受甲、乙方组织的考核,对违反规定或经考核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者,将取消师资博士后待遇,调整为博士后常规待遇或退站;

四、丙方博士后研究工作期满考核出站后,首先服从甲方需要受聘为浙江大学正式教师。丙方不申请聘为学校正式教师或不能胜任学校教师任职要求的,可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五、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自丙方进站报到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丙方签字:

盖章: 盖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7

1 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成为第一生产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临着更高要求的挑战,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建设一支科研水平高、思想素质过硬、敢于开拓创新的优质师资队伍是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

同时,国际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促使我国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不分国界,教育国际化赋予了我国高等教育更多新的使命。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的高端科研项目逐渐与世界接轨。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要想把握机遇,快速发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走进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后盾,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吸引人才和全球高等教育竞争的需求。

最后,国内激烈的高校竞争促使我国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市场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的中国,高等教育也不再独立于竞争之外,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大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竞争平台,国内高等教育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教育资源方面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本质上说,无论是争夺优秀的生源还是衡量一个大学的产出人才质量,师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博士后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

2.1 促进学科间交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我国博士后制度要求申请博士后名额的博士后不能在本校同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这就决定了博士后必须另择高校或者是跨学科进行博士后研究。该制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科研人才,避免了学术近亲,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博士后经过两年的科研工作,能够将博士期间培养的科研素质与目前的科研课题很好地结合,实现科研上的创新突破;同时博士后可以从多位导师身上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科研工作,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解决科学难题,获得更多的科研机会,开拓自己的事业,大大提升了自身素质。因此,博士后师资制度能够保证人才质量,有利于高校的创新与发展。

2.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降低选拔人才的风险

在博士后师资制度实施过程中,实质上是博士后与学校双向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首先,学校能够通过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来考察博士后是否能够担任相应的科研工作,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科研成绩优秀,个人素质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充实学校的人才队伍。同时,博士后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学校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当中,考虑该校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博士后师资制度的双方都能够有一个适应期,从而做到人尽其才,降低选拔人才的风险。

2.3 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增加青年教师比例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活力。实行博士后师资制度可以大批量引进年龄结构多样且科研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短时间内优化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避免浪费更多资源培养新的科研接班人。同时,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也不甚理想。对于高校来说,师资队伍学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的重要指标。而通过在职进修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为困难,很多教师因为工作任务繁重限制了继续学习深造,具有一定学历背景的博士后则成为充实教师队伍的最优选择。

3 目前博士后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的博士后师资制度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是,随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我国的博士后师资队伍建设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管理机制存在漏洞等,给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了困难。

3.1 师资队伍的主要引进方式及其问题

目前,高校吸引师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留校方式、引进外校毕业生和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留校是很多高校充实师资队伍的方式。一般来说,高校对本校的毕业生了解较为充分,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方面能力有一个较为客观且全面的了解。同时,本校毕业生对本校的管理模式也已经适应,能够很快适应入职后的生活。但是,本校毕业生留校也存在很多弊端,例如本校毕业生难以实现学术上的突破创新,使得高校的学术视野越来越狭窄,最终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不利于优化学校的学术结构。录用外校毕业生也是高效吸引师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外校毕业生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都十分陌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时学校也无法对外校毕业生的真实情况有客观认识。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是高校充实科研队伍的主要途径。高层次的科研人员能够帮助学校加快科研建设进度,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高层次科研人员是否能够发挥其应用作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3.2 博士后师资制度管理机制不完善

博士后师资制度仍然不成熟,从博士后入站、开展科研工作、汇报考核等制度都尚未完善。传统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对博士后后师资管理不甚理想。首先,传统的博士后制度将博士后置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既非编制人员,又非学生,接纳博士后进入师资队伍,学校需要帮助博士后尽快融入学校的学科建设当中来。同时,博士后师资制度的考核体制不完善,怎样能做好伯乐,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师资队伍当中来,需要健全的博士后师资考核制度。

3.3 博士后师资制度以造成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高校的基础学科的建设需要踏实、肯干、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需要几十年科研硕果的积累和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博后师资制度的推行使得很多博士后急功近利,挑容易出成果、见效快的科研课题,对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学科视而不见,希望通过走捷径积累科研成果,从而获得留校机会。这在博士后中间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造成了浮躁的学术风气,不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4 优化博士后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人才是高校不断进步的根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建设的根本保证。而博士后是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军,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博士后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1 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博士后加入教师队伍

要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的科研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我们首先应当树立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解决博士后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不断创新。首先,博士后考评体系不能以论文数量作为单一指标,必须对其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考评,防止滋长急功近利的学风。同时,对博士后的奖励方式应当多样化,不仅有物质奖励,同时应当辅以精神奖励,除了基本的工资和岗位津贴之外,应当根据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综合考评结果给予多种方式的奖励,例如,帮助博士后积极申请相关基金,引导他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并有效考虑其申请等等。通过种种激励措施,让博士后在学校科研期间能够拥有归属感,激励他们更努力地投身到科研事业当中去。

4.2 保证竞争公平性,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博士后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后备军。博士后的地位较为尴尬,使得博士后在科研和工作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博士后待遇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大到住房,小到子女配偶的安置和入学问题,都会影响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因此,高校必须想方设法加大博士后资金投入,首先从硬件上改善办学条件,为博士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博士后的薪酬待遇标准,尽量为博士后解决住房问题和子女配偶安置等现实问题,为博士后留校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学校应当给予博士后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平等、公共的竞争气氛,让博士后能够在科研工作中与其他老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切实改进博士后的待遇问题。

4.3 提升整体素质,帮助博士后做好职业规划

国外的博士后培养十分注重帮助博士后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追求更高更远的学术境界。随着博士后人数的不断增多,博士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要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必须帮助博士后提升整体素质,选拔那些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提升博士后的总和素养,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鼓励他们承担国家高水平的科技攻关项目,激发他们献身科研事业的热情,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科研工作,成为高素质的祖国建设者。

5 总结

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时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我国实行博士后师资制度,能够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降低人才选拔的风险,切实提高师资水平。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博士后师资制度是把双刃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博士后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容易滋长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对外交流机会减少等。但是,引入师资博士后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探索与尝试,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才能达到教师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摘要:博士后在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博士后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加强优化博士后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博士后,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琼等.高校博士后人才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作用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9.

[2]范平花.美国博士后制度研究[D].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王璐,胡志强.高校博士后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

定向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篇8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简称甲方):

定向单位(简称乙方):

研 究 生(简称丙方):

一、应乙方要求,甲方同意录取乙方定向培养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丙方录取通知书由甲方发出,培养工作由甲方负责。

二、乙方应确保丙方全日制脱产生在学期间全脱产学习,并与丙方签订全脱产学习协议书。

三、学制:甲方实行以4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4―6年)。

四、培养要求:甲方按照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培养。

五、丙方在甲方学习期间,其工资关系如不转入甲方,则不享受甲方提供的博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

六、丙方在甲方学习期间,应认真执行国家及学校相关管理规定,按照甲方培养方案及乙方要求完成学业,毕业后由乙方负责安排工作。在学期间如不能保证全日制脱产学习,按照《郑州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甲方有权终止培养,并将丙方退回乙方。如因休学、退学、开除学籍或其他原因中止学习,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

七、培养工作结束,甲方负责将丙方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档案材料等,直接寄至乙方。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乙方转交丙方。

八、甲、乙、丙三方应按本协议规定执行,如不执行本协议,由当事方承担全部责任。

九、本协议内容如与国家相关规定相抵触,经三方协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人事部门签章乙方经手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丙方签名导师签字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9

甲方: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乙方:学号:

身份证号:丙方(乙方导师):

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经济管理学院特设立博士研究生机房。为加强学院资产和公共财物的管理,提高博士研究生机房利用效率,在博士生个人申请,导师提供保证并承诺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下,甲方租借给乙方电脑一台供其学习使用,三方达成本协议:

一、租借对象:全日制脱产一年以上博士研究生,优先考虑三年全脱产博士研究生

二、租借期限:学校规定的三年学制期间

三、租借期间的权利与义务

甲方:

1、电脑属于甲方的固定资产,拥有电脑的所有权;

2、有权根据管理需要或者乙方使用状况,调整电脑的分配或停止乙方的电脑使用;

3、为乙方提供使用过程中的后续服务及相关培训;

4、甲方对计算机使用享有监管职能,做好防盗、保管工作。

乙方:

1、拥有使用权,并负有维护和保管的义务,承担使用人和保管人的责任;

2、使用期间确保电脑为学习所用,电脑不得搬出机房或转借他人使用;到期后乙方应办理电脑归还手续,归还时,应保证电脑软硬件系统完好。如有重大恶意损坏,由乙方承担修理费用;如果无法修理乙方应照价赔偿,丙方承担连带责任。

3、可根据学习需要自行选择应用软件进行安装;

4、确保设备配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意改变其配置;

5、爱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6、服从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管理;

7、遵守《经管院博士研究生机房上机人员行为守则》。

丙方

1、教育、监督乙方遵守协议及经管院博士研究生机房上机人员行为守则;

2、对乙方的人为恶意损坏或者由于乙方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后果,丙方承担连带责任

四、计算机的使用

1、乙方在长时间离开电脑时应退出系统并关机。使用完毕后要按照正常的步骤关机,不得强行的关闭电源。下机后必须关闭计算机才能离开;

2、要爱护和正确使用电脑,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使用中如遇到计算机发生故障或配件损坏,应及时与管理人员联系报修。任何人不得私自打开机箱,更换硬件配置;

3、乙方使用电脑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对租借使用期间由该电脑产生的一切违法活动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学院、使用人及导师及各执一份。学院拥有本协议的最终解释权。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丙方签字:

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创新机制研究 篇10

一、建立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意义

社会科学博士学术论坛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于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方向的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 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思维, 增强博士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迅速, 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明显。经济与全国经济、全球经济间的对接越来越重要, 如何从学者的理论层面与实体经济的实践层面与全国甚至全球对接, 是现在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凝聚高层次人才, 提高竞争力

在党中央和省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全省社会科学人才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又好又快发展, 是社科理论界面临的新课题。广泛联合具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的专家和学者, 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文教繁荣、举贤引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凝聚高层次人才, 积极发挥人才作用, 提高软科学竞争力;

2、举办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举办社会科学博士论坛, 立意高、创意好, 是社科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创新社科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作为联系党委政府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 社科联搭建“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 对加强学术交流, 凝聚人才, 促进社会科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沙龙,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及时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建议, 为会员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积极发挥会员群体优势, 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参与决策咨询、科研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展示会员单位的科研成果, 为推动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用化搭建平台;

4、积极对外联络, 扩大国内国际影响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社会科学博士来我国工作和创业;加强与国内、国外的博士间的交流与沟通, 可就我国有关发展问题与国内或国外的博士进行研讨, 共商兴邦之策。

5、博士与企业实现对接。

通过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还可以与企业相对接, 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也促进博士们把自己的理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为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当前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存在的不足

传统方式的博士论坛在运行中, 对提升博士理论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因素使其存在着诸多不足:

1、筹备时间长。

一般每次博士论坛开始前, 各有关单位都需要成立专门的论坛筹备组, 专人专责。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 好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团队必不可缺。在达成论坛举办的初步意向后, 从领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在专门教师切实指导, 组建一个专业涵盖全面、技术操作熟练且责任心强、行动高效迅速的筹备小组。论坛所需要的文案撰写、图片处理、论文集排版、会务流程、后期制作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在具体执行中, 又需要实行专人负责与集体协作的工作方式, 保证各项事务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需要时间长, 花费精力大。

2、会务工作繁杂。

一次大型的会议, 会务工作必须做到事无巨细, 其中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论坛本身的举办。因而, 会务工作尤为必要。筹备组除了精心制作会务手册, 使与会人员能详尽的了解论坛议程的每个环节和注意事项外, 还需要对筹备组成员在论坛举办期间的职责做了细致的分工与部署, 力图使每一项工作做到有备无患、环环相扣。同时, 还需要对论坛举办地点进行前期的勘查和协调工作, 确保论坛的顺利进行。而这一切与会议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其实又与论坛水平高低没有太大关系。换言之, 论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博士本身水平的高低, 其发言或文章有没有与社会接轨, 有没有理论深度和广度等因素。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解决, 则会议形式组织的再漂亮, 再新颖, 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大, 甚至劳民伤财。

3、花费资金多。

以60位博士参加的两天论坛计算, 从组织, 会议费用, 食宿, 交通, 资料, 礼品等, 总费用不会低于三万元。各举办单位往往把这一项费用计入科研费用内。尽管这其中大部分费用并不是直接用在科研负责人本身!而是用在会议接待等费用上, 其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并不高。

4、参加人员少, 影响力小。

每次举办论坛, 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 参加者不可能太多, 第个博士以发言15分钟计, 每次举办论坛最多几十个博士参加。其他博士很难有机会参加, 无形中很多优秀的博士失去了平等的参预权, 其优秀成果也不容易被展示。参加人数少, 自然影响力也不会太大。

5、举办次数少, 不能及时沟通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 博士论坛只能每年举办一、两次, 不能让博士及时交流和沟通。特别是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博士论坛不能及时就该事件发表意见, 为党和政府献言献策。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 省委省政府立即采取了坚决有效的措施, 但学术界对此却鲜有言论。该事件的发生不论是从行业经济管理还是微观企业管理还是法律层面都应该认真反省, 并有一定的措施保障。但这次事件后很显然学术界的作用发挥的不太明显。

近年来, 我国的社会科学有了长足发展, 基础研究不断深化, 应用研究不断拓展,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用崭新的方式使博士论坛势在必行!立足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现有资源, 用INTERNET等现代网络交流手段, 使博士论坛时时更新, 大大克服了传统模式的博士论坛的不足:给博士论坛赋予了新内涵, 同时可以此为平台, 搭建学者与企业的对接, 直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重点, 精心策划重大选题。

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深入研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新目标, 着力推出一批有说服力、有影响力、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开展重点课题立项。紧紧围绕增强沿海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节能减排、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重点课题立项。打造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品牌。解放思想, 深化主题, 力争把社会科学博士论坛办成国人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办成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库!博士论坛要坚持创新,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围绕挖掘历史内涵, 增强做大经济社会的外延, 进行广泛研究和宣传。组织社会科学博士进行成果发布、专题研讨和观点交流, 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加强管理的规范性。抓紧名称注册、建成实体组织, 制定出台章程、实行会员管理, 设立组织机构、健全配套制度, 使论坛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建议成立社会科学博士论坛专业机构, 设立论坛秘书处。具体负责论坛的重要工作, 组织有关人员, 对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的活动组织, 人员安排等重要工作负责。

2、力推学术精品, 拉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要在办出特色提升水平上作文章。要以首次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 乘势而上、全面扎实推进。增强研讨的学术性。通过强化论坛主题、议题的针对性、理论性、前瞻性, 邀请著名专家作学术报告, 与会代表提交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措施, 不断增进论坛研讨深度、浓厚论坛学术氛围、提高论坛准入门槛, 切实把博士论坛办成一个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根据社会发展或国家的需要,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博士对重大经济、文化、法律问题进行讨论、讲座或研讨。可以是专业性的, 也可以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3. 组织社会科学博士沙龙,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

加强会员内部的交流与合作。除正常的学术研讨之外, 社会科学博士论坛还可以组织非正式的休闲式沙龙活动, 也可以由各专业分论坛负责人发起, 每次确定一个主题, 以此为中心举办一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博士的视野, 加强博士与博士之间的交流。在办好一年一次论坛的同时, 还要有计划的开展如组织相关学科博士专家进行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联系博士专家参加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安排博士专家赴境内外学习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和创办以博客、MSN、QQ群为载体的博士专家经常性联系交流的网络平台。努力为这一群体施展聪明才智、提升创新能力、拓宽信息渠道、发挥智库作用, 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效服务。

4、创刊《博士论坛》杂志或与其他杂志联合出专刊

博士们每年或每月提供的论文, 经论坛秘书处审核, 达到一定要求的, 可集中到核心期刊发表, 或单独创办杂志, 但其水平显然要高于一般杂志水平。这样既保证杂志的质量, 同时也让博士们有荣誉感。

5、注册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网站

整个论坛具体分为文学博士、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等分论坛, 各分论坛有自己的空间和管理人员 (可由注册的博士中选出热心会员为分坛主) 各分坛主经总坛主批准可发起本领域内的讨论, 组织讲座, 甚至安排其他活动。如管理学博士论坛还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具体分为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各小组;法学博士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分为刑法、民商法、合同法、法理学等小组, 各小组也可以同时组织活动, 发起讨论。针对热点问题或中央、各省委省政府要求, 总坛主根据需要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讨论。如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 对经济乃至全国相关行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该事件对于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少, 如何解决?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很多人只看到这一事件会对乳品行业影响很大, 但对于其他行业有没有影响或者有多大影响, 研究的人就比较少, 另外, 从企业管理和法律层面研究的可能更少, 有深度的文章不多, 面对这一问题, 总坛主就可以以此为题, 组织大家讨论, 并拿出报告, 要求相关专业博士开展论坛, 并写出有水平的文章或建议, 经论坛秘书处审核后可以公开发至论坛, 这样对于中央决策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贵州博士网:http://www.guizhoudoctor.com/

[2]中国博士网:http://www.chinaphd.com/

博士后工作补充协议书 篇11

甲方(合作导师):________________教授∕研究员 乙方(博 士 后):________________博士

1.乙方在甲方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工作期限,自_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

2.甲方按规定提供乙方在站期间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博士后期间的津贴补助为元∕月(合计12个月),以及相关的福利待遇。

3.乙方期满出站,甲方组织有关同行专家检查验收乙方的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并给予评定,按规定办理《博士后证书》,受理乙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请。

4.乙方在站期间,每年向流动站作1次学术报告,工作满一年参加中期考核。在工作期满前2个月向甲方提交《研究工作报告》和《个人工作总结》,办理出站评审等有关手续。

5.乙方在站期间,应遵守甲方制定的有关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1

如未获批准中途离站、退站、出国、延迟出站;或自行终止协议;或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均须赔偿甲方所提供的工资、奖金、科研经费等全部费用。如因此造成损失者,需赔偿损失。

6.乙方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原则上归甲方所有。

7.本协议双方签字后,方可办理进站审批手续。

8.本协议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办理或双方协商解决。

9.本协议一式3份。甲方、乙方和博管处各存1份。

10.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12

根据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博士后工作的有关规定,受沈阳理工大学委托,沈阳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以下简称甲方)与博士后

(以下简称乙方)经平等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1.经沈阳理工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及流动站博士后工作专家委员会考核、审批、同意,并报辽宁省人事厅博士后服务中心以及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乙方进入甲方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期间合作导师:

;工作期限拟定为两年,自

月起至

月止,一般不得提前或延期出站。

2.经双方协商确定,乙方在站期间的研究课题是

主要内容

预期目标

3.根据国家、学校有关规定及双方确定的研究工作的目标及任务,甲方对乙方进行考核、管理,具体考核、管理办法按照《沈阳理工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试行)》执行。

4.甲方除按照国家规定给乙方在流动站工作期间提供经费、生活条件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力提供良好的必要的工作条件:开展研究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备;甲方为乙方提供日常公用经费2万元及住房补贴1,500元/月。

5.博士后合作导师具有监督指导乙方开展科研工作的责任,督促乙方在站期间按时完成科研课题,实现预期目标。

6.乙方应在本协议第一条款规定的期限内,努力工作,完成第二条款所规定的科研项目及预期目标;进站4个月内,乙方应向甲方提交《沈阳理工大学博士后开题报告》;在站一年左右甲方对乙方进行中期考核,乙方提交中期工作总结,并填报《博士后中期考核登记表》;在站工作期满前的2个月,乙方应向甲方提交《博士后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等材料。甲方组织有关专家按照本协议第2款的要求检查验收乙方的研究成果,给予评定。

7.乙方在站工作期间,应按进站时商定的研究计划专心进行研究工作,如因特殊情况改变研究

计划需经合作导师同意,并上报相关材料至博管办备案。出站时,应根据甲方规定出站,及时做好有关研究工作资料、数据以及财务等交接事宜,办理有关离校手续。

8.按照学校规定,乙方在站工作期间,需以沈阳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完成以下科研项目或成果之一: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两篇,或EI检索文章(含会议)3篇(其中EI期刊学术论文至少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奖项一项;获横向科研项目到款额达50万以上。

9.乙方在站工作期间内所取得的教学、科研等成果,如发表的有关论文、著作或申报的有关奖励、专利和科研项目及经费等,在本人的署名前应标注“沈阳理工大学”字样,且应将在站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汇编成册,提交给校博管办备案。

10.乙方作为甲方的正式研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沈阳理工大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如有违反行为,愿意接受按有关规定进行的处罚。

11.乙方因违反学校相关规定被辞退或因个人原因主动提出退站,须返还之前国家下拨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甲方为乙方支付的包括工资、福利、科研等一切费用。

12.乙方在站期间,如发生双方无法预见、无法防范,致使协议无法正常履行的事由,需要变更或解除协议的,双方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必要时,双方经协商一致后,可对本协议书进行修改或补充。

13.在规定期限内双方任何一方因特殊原因提出解约的,需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并报辽宁省博士后工作服务中心批准后终止协议。协议中止同时乙方需按国家规定通过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办理退站手续。

14.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双方保证遵守执行。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代表:(签章)

****年**月**日 乙

方:(签名)

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 篇13

1. 招生方式互补体现了报考机会的程序性公平

教育部印发的《201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可以通过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普通招考三种方式具体实施博士生招生工作。直接攻博是指符合条件的招生单位在规定的专业范围内,选拔具有学术型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直博生招生方式能够将有志于投身科学研究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尽早纳入博士培养体系,采用硕博贯通长学制的方式进行培养,实现对学生更加系统的专业塑造;当然直博方式也存在弊端,过早地设定了这批学生的发展目标和路径,而培养过程中各种意外情况都可能导致博士培养目标夭折。硕博连读是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由于学生已经历前期的硕士培养,学生与导师能够就继续完成博士培养的目标达成一致,因此该方式下后期博士培养成功率更高;缺陷在于硕士与博士阶段的科研目标不一定完全贯通,衔接性差。普通招考是指招生单位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博士生的招生方式。普通招考方式目前仍是国内高校主要采用的博士生招生方式。

以上三种招生方式可对应届优秀本科生、在读优秀硕士生、应届硕士生及已获得硕士学位生这些不同层次生源进行互补性选拔,构成了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多种渠道,满足了不同类别生源报考博士的意愿,体现了报考机会的程序性公平。

2. 招生计划无法满足国家需求导致竞争激烈

2011年至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文件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5年计划招收博士从6.5万增至7.3万,年均增幅3%。以C9高校调研数据为例,2011年至2015年间,C9高校博士招生计划年均增幅4%,而博导年均增幅9%,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年均增幅10%(教育部科学司网站《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由此可见,博士招生计划增幅远未满足国内高校的博士培养能力。

国家对博士招生仍然执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约束性极强,教育部与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每年均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文件的形式规定各招生单位当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数,招生单位录取博士生人数不得超过计划。尽管招生计划的制订也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度调节,但不可能完全满足招生单位的实际需求,导致博士生招生中的激烈竞争。

3.“普通招考”方式下博士生招生面临的困扰

除了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的博士生招生方式外,其余考生都只能通过普通招考方式挤上读博的独木桥。2010年以前已在教育部备案开展招收直博生工作的高校,直博生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校博士生招生计划的10%。目前国内高校硕博连读的招生比例一般在30%左右。招生计划紧张的前提下,普通招考方式还面临着直博和硕博连读方式在计划分配上的挤压,使得普通招考方式下的人才选拔竞争更加激烈。现有的普通招考方式在以下方面存在突出矛盾。

(1)初试命题考查方式实施有失偏颇。博士生普通招考由初试和复试组成。由于初试科目试卷均由高校自行命制,因此同一科目不同年份试卷涵盖知识点范围、考核重点和难易程度都会随命题主观意图产生差异。命题人经常变化,命题内容经常求新求变,这样的初试科目试题覆盖内容的波动性较大;若命题人长期不变,试题内容也往往变化不大,甚至可能出现命题直接与命题人科研课题关联的状况。这样命题方式既不能够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近亲繁殖”的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从选拔人才的角度已明确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应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但往往考试实施的结果会演变为对考生应试能力的考查,而非真正的综合能力考察,这就给善于应试者提供了契机,难以保证考试达到真正的人才选拔目的。

(2)复试过程弱化和录取标准模糊。复试过程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的最好途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复试程序应该完成的刚性要求和利用复试过程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往往被弱化,甚至流于形式。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可能缘于复试小组的专家缺乏责任感、不重视复试作用,以致出现复试时间不足、面试专家中途缺席、面试评分标准随意、复试记录不完整等情况;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复试小组的专家缺乏组织复试的技能和技巧,不能够充分利用考生背景资料考查面试者基本状况的真实性,不具备借助复试考查考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手段,不善于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创新力和创造力,不懂得如何从面试过程的细节去考核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回避复试成绩的效用缺失,招生单位往往会简单地把初试成绩作为博士生录取的标准,直接导致博士生招考过程中的录取标准模糊,使整个录取过程偏离“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标准,简单化为初试成绩决定录取结果。

(3)导师自主权保障与约束的平衡点难把握。博士生导师在招生过程中拥有选择学生的自主权,在招生单位确定的录取标准以上,导师可以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挑选学生。但即便这样,博导群体仍然认为选才自主权受到较大的约束和限制,这是因为:一方面考试环节限制了科研能力优秀但应试能力不足的考生;另一方面招生计划限制了博士生导师每年能够招收学生的数量,更多的优秀学生无法录取。博导们认为招生自主权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权力的体现是有双面性的,既有充分保障权力使用的意义,同时也有约束权力过度使用的含义。从权力监管的角度看,当前一些博士生导师们在自主挑选学生的权力使用中存在随意、无原则、甚至滥用的状况,因此才出现“近亲繁殖”“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这是现有监督机制无法有效节制导师选才自律性的结果,也是光谈权力保障、忽视权力约束的结果。因此找到保障并约束导师招生自主权的平衡点非常重要。

二、改革优化博士生选拔方式的路径探讨

1. 借助招生计划改革减轻人才选拔环节压力

我国的博士培养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初的博士生招生人数少,在博士教育发展初期,希望通过提高博士教育水平,确保进入博士培养的每一个博士生都能达到博士学位的授予要求。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整体质量和基本素质都发生了变化,培养过程中若采取质量控制手段必然导致培养生源的损耗,培养环节出口的博士学位授予数一定会小于入口的计划数。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正视这一事实,仅一味寄托于努力提高培养水平和质量来避免损耗。另一方面,招生计划的管理模式导致博士生招生计划资源的珍稀,作为培养工作具体实施的高校和导师不愿轻易浪费紧缺的博士招生计划,会尽全力争取将每一个录取进来的博士生都以合格的方式送出培养环节,因此,不可能寄希望于导师主动实施以质量监控为目的的淘汰培养机制。这就将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压力上移到了招生环节,从而导致国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严进宽出”。现有博士招生计划的制订与分配方式远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相反加剧了导师对招生计划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才培养起始环节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计划管理模式是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入口阶段要求严格把关的直接原因,对于博士招生计划这样的稀缺资源,为了保证其不能出现丝毫浪费,同时又要保证每一个计划的使用都能物尽其用,挑选到合格生源,导致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在博士生人才选拔过程中依赖考试选拔方式,注重了选材的公平性和稳妥性,但降低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效度。尝试改变现有的招生计划管理模式[1],无论从招生计划下达初始尝试、适当增加用于实现质量控制而开展的主动淘汰的计划比例,还是对已实施主动淘汰的院校、教师给予计划补偿,都不失为科学对待博士招生计划的正确方式。更进一步是否可以借鉴学习欧美博士教育的经验,不在具体数字上对招生计划进行限定,而是国家通过高等教育中的博士生培养经费投入实现对高校博士培养数量的调节,程序性公平优于结果性公平。

2. 加强人才选拔中的能力考核

现存博士招考模式饱受各方诟病,能否从高等教育发展历时较长的欧美博士教育中汲取一些改革的思路呢?欧美博士生选拔的重心在于对候选者的能力选拔,在“申请审核”选拔方式的每个步骤环节中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一标准地执行。国内部分高校于2007年起尝试引入欧美的“申请审核”制人才选拔方式替代现有的公开招考方式[2,3],至今已扩大至60多所高校。笔者在对比研究国内外博士教育之后认为人才选拔方式不能生搬硬套,现有的中西方教育理念和管理架构均存在很大差异,必须透过现象抓住其本质,将人才选拔中能力选拔和潜力预测的举措与国内现状相结合,促成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博士生招录申请制方式的建立和优化。

(1)申请制不等于不考试。国内高校一直沿用的公开招考方式存在不少基于考试选拔人才的弊病,因此学习国外博士生选拔方式引入“申请审核”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有部分声音认为“申请审核”制就是取消考试,只要没有考试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好愿望。但仔细分析国外博士申请制会发现,“申请审核”方式也是需要考试的。欧美国家申请博士生入学过程中要求申请人提供IELTS考试或TOFEL考试成绩,提供GRE考试成绩,以此证明申请者英语能力水平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面试过程中,导师或导师组基于申请者前期提供的学术科研计划和研究报告等申请材料提出专业问题,要求申请者现场作答,考查的是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可见,“申请审核”制不是不考试,是采用更能反映申请者综合能力的方式对其实施考量。因此,国内高校若采用“申请制”方式选拔博士生,应当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更为科学的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方式,同时鼓励第三方机构提供类似GRE、TOFEL和IELTS的标准化水平测试。

(2)善用申请审核材料。申请材料审核是申请制开展的第一步,申请材料汇集了高校希望了解申请者的基本信息内容。从欧美“申请审核”制材料提交清单可以看出,大学希望通过本科或硕士阶段成绩单了解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借助GRE考试成绩测评申请者专业基本能力的水平,个人简历和自述材料等是为了评判申请者是否具备继续从事申请专业方向研究的可能性,专家推荐信是从第三方角度提供的对申请者的综合评价,研究计划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申请者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国内高校在使用申请材料审核这一手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需要适当提出增减的要求,关键是应当重视这些基本材料的作用,用好这些基本材料,从中发现客观评价学生基本情况的依据。

(3)提升导师选拔人才的能力。无论材料审核还是面试都需要由具体的人来完成,最主要的承担者就是导师。欧美的博士教育模式尽管存在差异,但在博士生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导师都是评判申请者综合能力的主要责任人。当前公开招考方式的面试中导师表现尚面临很多非议,若在国内高校引入申请制,对导师选拔评判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将是极大的考验。在申请考核环节如何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满足科研需求,如何设计问题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通过考查手段评判学生的科研潜力,如何通过短时间的接触确定与学生的互相认可度,这些都是导师应当着力提升的能力。

3. 引导导师把握自主性与自律性的平衡点

欧美博士生教育体系赋予导师或导师组充分的自主权,包括在博士生选拔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国内公开招考博士生的选拔方式下,导师认可的学生不一定能招收进来,不看好的学生导师却不得不录取。但社会公众对高校博士公开招考的主要意见却是:导师招生过程中主观性过强,选拔程序无法严格约束导师选才公正到位,甚至出现导师为了达成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的情况。

借鉴国外大学实施申请制,导师参与人才选拔的主动性能够被激发,更有条件借助充分的手段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潜力,导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构想去寻找适合的博士培养对象;但同时需要引导导师把握自主性与自律性的平衡点,自主性一旦突破自我约束的边界,就会对自主选材机制造成破坏。申请制中导师的自律性体现在客观提供博士生申请者的推荐信;认真评判申请考生既往成绩、考核表现和培养潜质,以形成全面全方位的人才评价;对熟悉亲近的学生的缺陷不护短,坚持选材标准优中选优;不屈从于各种外界压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施博士生遴选。

4. 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与我国高校采用的公开招考方式相比,欧美国家的博士生申请制方式下似乎更容易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而实际上国外的申请制还包含着从材料申请环节开始到博士生培养过程的一系列淘汰机制,实际上最终能够取得博士学位的数量与最初申请者的数量相比减少了许多,这就是欧美博士培养机制中的宽进严出。以美国为例,在申请环节就会因不同的学科要求产生不同的淘汰率,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淘汰率能够达到5%-20%,此外因各种原因(年度考核、经济资助、学科要求、个人因素、师生关系等)产生的自然淘汰率有10%-30%,真正能够最终取得博士学位的比例在60%左右[4]。由此可见欧美大学采用的“申请审核”博士选拔方式仅仅是博士高质量培养的一个起始环节,而对博士生质量的监控贯穿着整个博士生培养各环节之中。在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中,既有导师、院系、高校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更依赖于整个社会对高校、院系、导师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国外高校的培养质量及信誉度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生存状况,只有培养质量和信誉度高的学校才能更多地获得社会对他的资源支持。因此质量控制可以促进博士生教育的良性循环。

我们在重新构建博士生选拔体系的过程中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应全面认识国外博士教育的理念,深入理解博士培养质量控制与人才选拔互动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后应衔接学业考核、博士生资格考核、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抽检、预答辩等质量控制手段,形成对整个博士培养过程的监督和分流淘汰机制,以此促进博士生选拔机制的改革优化和健康成长。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博士研究生招考工作中人才的选拔实施现状与问题,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申请审核”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博士生选拔方式,以创新能力考查和科研潜力预测为核心改革博士生选拔办法,提升导师选才能力,强化导师自主性与自律性的平衡,完善后续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督考核,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招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博士生招考,人才选拔,招生计划,申请考核,导师自律性

参考文献

[1]陈谦.深化博士生招生机制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13,(1):96-97.

[2]唐景莉.北大清华招博尝试申请审核制[N].中国教育报,2011-09-19(3).

[3]朱文娟.复旦交大部分院系博士招生继续实行“申请—考核制”[N].青年报,2011-09-07(3).

上一篇:我最喜爱的汽车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标准化规范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