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关联

2025-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词语关联(精选8篇)

词语关联 篇1

1.我非常喜欢音乐,每天()到家,()打开收音机听音乐。2.()是他错了,你()不能打他呀!3.我们()留下来补作业,()按时完成。4.我们()写得慢一点,()要把字写工整。5.武松()把老虎打死,()被老虎吃掉。

6.()这块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我们可以断定在远古 时代,世界上就早已有了苍蝇和蜘蛛。

7.詹天佑有()是杰出的工程师,()是爱国的工程师。8.()桑娜不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那么那两个孩子()会死去。9.()卖火柴的小女孩饥寒交迫,()想到了火炉和烤鹅。10.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没有跟丈夫商量。11.()这道题很简单,()要认真对待,不能粗心大意。12.语文课上,我们()要理解课文,()要掌握理解的方法。

13.()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先进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制作 出马踏飞燕这样的艺术珍品。

14.()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15.詹天佑()自己吃苦,()让筑路工程受影响。16.小女孩()穿着一双拖鞋,()太大了。17.()最大的裂缝已经堵住了,风()可以灌进来。18.她不敢回家,()她没有挣到一个钱。

19.()小女孩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嘴上带着微笑。

20.()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 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你说得对,我们()改 正。你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

21.()在新中国,人民()能真正扬眉吐气。22.()困难重重,可他()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23.田敏()自己学习好,()爱帮助学习差的同学。24.你()在外面玩,()回家帮助妈妈做点家务活。

25.万里长城()是用方砖砌成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26.()旧北京的风沙是狂暴的,但终究()是挡不住春天的来临。27.()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七、复习练习题 成语

一、按要求写成语:

1、写出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四个):

2、写出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四个)

3、写出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四个)

4、写出描写环境的成语(四个)

5、写出描写声音的成语(四个)

6、写出带有“笑”字的成语(四个)

7、写出带有“哭”字的成语(四个)

8、写出带有“喜”字的成语(四个)

9、写出带有“怒”字的成语(四个)

10、“一”字成语:一

一 11、“不”字成语:不

不 12、写出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分别写一个)

13、写出由一至十的数字成语:(分别写一个)

14、写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成语:(分别写三个)

15、填成语,再照样子写成语:天()地()东()西()大()小()

16、填成语,再照样子写成语:欢()喜()

雄()壮()

()颜()色()惊()怕

17、“颜”字本指额,引申指面部,更多指表现脸上的神情气色。你能根据提示用“颜”字组几个词吗?

1)年轻妇女美丽的容貌()颜 2)母亲慈祥的容貌()颜 3)饮酒脸红()颜 4)因羞愧而脸上出汗()颜 5)脸上露出笑容()颜] 6)对年轻貌美女子的称呼()颜

二、写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用上成语,(三个以上)。

八、复习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

一、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各换成一个四字词,填在括号里。

1、爸爸正在脸色很温和地跟小明说着话。()

2、动物园里的孔雀正跳着舞,十分好看。()

3、他的家里要什么有什么,可他反而不好好学习。()

4、我控制不了自已的感情而哭出了声。()

5、这次考试竟然得了第一名,他真是出乎意料地高兴。()6、2008年的奥运会,将会有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人来到北京。()

7、一个非常荒凉的小山沟里,来了一位探险家。()

8、他是位五官长得很好的少年。()

9、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可又不能不走了。()

10、正在上课,教室里十分安静。()

二、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诗句填空。

1、公园里,正进行菊展,到处是盛开的菊花,这让我想起了诗句“ ”,是()写的。

2、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是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描写大自然的景象的,例如写天上的云,有()的 ;

写昆虫有()的 ;

写落花,有()写的,和()的 ; 写季节变化,有()的。

3、暑假里,小东到了外婆家。那是一条小山村,溪旁屋后总会种着竹,一些人家都喜欢养鸡养鸭的。一天,小东正走到一座小桥上,下起了小雨,路旁吃食的鸡也叫了起来,这情景真是:“。”

4、春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夏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秋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冬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5、妈妈的生日,我会用这句诗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6、中秋节的夜晚,明月当空,合家举杯同庆,这会让人想起古诗句:“。”还有表达想念不能团聚的亲人的诗句“。”真让人感慨啊!

7、我国的国庆节是()月()日,很多名人用文字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心声。分别有:

()的()的()的()的。

还有我在课外收集到的()的

8、诚信是高尚的,诚信是弥足。在我国古代很多典籍中都谈到了诚信,分别有 《 》的 《 》的 《 》的 《 》的 我自已还积累了一些:

我觉得“讲诚信”和“善意的谎言”是:

9、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因为“。” 对于地球的资源,地球上的土地我们也要十分珍惜,因为“ ” 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就要尽可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因为“ ”

还要更多地植树造林,“ ”让遍山常绿,让青山不老。我还在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我还自己创作了关于环保的宣传标语。

10、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家。我还知道他原名叫(),()人。他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被毛泽东评价为()家、()家和()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我们学习的课文《 》是选自他的小说《故乡》。对于他的名言(两条)

我都很喜欢。

11、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12、好雨知时节,()。(),()。

13、明月别枝惊鹊,()。稻花(),听取()。

14、孤村落日残霞,(),()。青山绿水,()。

15、《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

16、我积累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例如:()和()。

17、《马诗》是()朝()写的,其中写到:“大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金络脑是指()。

18、我在课外还积累了一些写动物的诗句:()()。

19、《最后一头战象》作者叫(),他还有很多动物小说,比如《 》和《 》等。

九、复习练习题 课文阅读

一、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30分

1、用——线划出描写环境的语句。用~~~线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2、摘录人物语言的句子:

3、摘录人物的行动或动作的语句:

4、这个文段的描写,虽然只字没提“穷”字,但也处处透出了“穷”,包括:()()()和()。5、也就是这个文段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桑娜是勤劳善良的,从()这句可以看出她的勤劳,从()这儿最能看出她的善良。

6、“勉强”的“强”字在这儿读该选的读音是“qiang qiang”,这个字的部首是(),用部首查字法再查()画,读这个音时还可以组词:()。读另一个读音时可以组词()和()。它还有另一个音jiang,可以组词()。7、仿照最后一句,用上“一面……一面……”写句子。

二、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35分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xing xing)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jin jin)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le yue)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jin jin)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le yue)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给文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5分

2、用——线划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老人总是()地望着“我”,这让“我”从中得到了(),“我”还把老人的眼神比作(),可见,“我”在老人那儿得到了取之不竭的力量,老人的()和()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7分

3、用~~~划出描写我的心理感受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填空:“我”为自己以前()而感到羞愧,“我”为()而又感到有些兴奋。4分

4、用=======线划出描写“我”变化后的句子,再填空:5分

从“我”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从老人的每天早早的等待中得到了(),对自己要求严格了,有了()和()去每天练琴。

5、仿照例子写词语:3分

又酸又痛 尽心尽力

6、(5分)这文段是选自课文《 》,读了篇课文,我想对文中的老人说:“ ” 我还想对文章的作者“我”说:“ ”

7、这篇课文里,那位老人为了()“我”让“我”继续练琴而说了谎:“()”。这就是善意的谎言。你认为“诚信”和“善意的谎言”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想一想,写下来。6分

三、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33分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上帝的恩赐,()经过几百万年,()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不加节制地开采,()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 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 大气资源 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 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3分 2、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8分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8分

近义词:毁坏()后果()灾难()威胁()反义词:有限()无私()加速()枯竭()

4、理解词语:3分

恩赐: 本来: 滥用:

5、填空:8分

“再生”的意思是:,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有:,现在它们不有再生的原因是。“一系列的生态灾 ”请你结合实际举例说明:。6、读了这段话,你的体会是:

四、读下面的文段,再完成作业:12分。15分。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条(),每一根()的(),每一只()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蓝天上的(),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1、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2、在文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3、文中的“我们这个民族”指的是()。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1、用直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理解:这个比喻句把()比作(),说明()。2、“眷恋”的意思是(),“照管”的意思是()。3、仿照例子写句子。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我们热爱大海,就像

一样。我们热爱

,就像

一样。4、对文段最后一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五、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完成练习: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喝 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愉 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拿 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 猬)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 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凶狠)。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 机灵),倒(dao dao)向你奔(ben ben)来,反从胯下窜(cuan chuan)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经过)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 出售)罢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选择正确(最佳)的答案,在下面划横线。3分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便是: 素: 如许: 单知道: 无端: 五色:

3、上面的文字选自我们的课文《 》,它是作者是(),课文节选自他的小说《 》。3分

4、(5分)上面的文字一二和四五自然段都加了双引号,那是写的()和()的对话。文段中出现了两处省略号,这儿都表示(),两处破折号,第一处表示(),第二处表示()。

给上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5、(4分)用——线画出描写“我”的想法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文中的“我”觉得

六、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里去团聚。这一天的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 伯父送给我两本书 一本是 表 一本是 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 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1、给上面文字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4分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

去世()团聚()羞愧()保存()

3、联系文中内容解释下面词语:4分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4、仿照例词写词语:至少三个。3分 A、张冠李戴(带反义词): B、马马虎虎(叠词)

4、用——线划出写伯父的动作语言的句子,用~~~线划出写“我”的感受和变化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伯父()的批评及时教育了我,让我读书变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4分

七、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显得()。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傍的兄妹俩,借着(),按起了琴键。皮鞋匠()地听着。他好像(),月亮正从()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卷起了()。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上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时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了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2、皮鞋匠听着音乐,进行了()。随着描写他想象的情景,乐曲声由()变得(),又变得()。用——线划出他这时候想象的情景的句子。5分

3、皮鞋匠看着妹妹,进行了(),他想到妹妹()。用~~~线划出他这时候想象的句子。3分 4、写出近义词:5分

清幽()恬静()照耀()陶醉()苏醒()5、给多音字组词:2分

弹tan()曲qu()dan()qu()

八、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远归者。它们()地对视良久,然后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2、用——线划出描写我的感受的语句;用~~~线划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3分)

3、在这篇课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想象成森林,把()想象成村子,把()想象成村民,把一只黑甲虫想象成(),还把一只娇小的黑甲虫想象成()。5分

4、比一比,再组词:4分

暄()娇()傲(喧()妖()遨(文 章来源

词语关联 篇2

什么是关联词语呢?它是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 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的统称。一般来说, 中小学学习阶段会学到的复句关系, 一般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承接、条件、选择和假设等八种, 关联词语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有相对固定的搭配;反过来说, 记住固定搭配, 你也可以反推出复句之间的关系。牢记搭配相对固定的关联词语, 是同学们必须做到的。

下面, 我们按八种复句之间的关系分别阐述。

1. 并列关系

含义:表示句子间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都存在, 且平行并列、程度相当。

常见搭配:又……又……/一边 (面) ……一边 (面) ……/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有时……有时……/既……又 (也) ……

例句: (1) 人民大会堂看起来又高大, 又庄严。

(2) 他的情况不稳定, 有时高烧, 有时全身发冷。

2. 递进关系

含义:表示句子间两种情况中后一种情况的程度更深一层。

常见搭配: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不……反而……/何况/甚至

例句: (1) 他不但成绩优秀, 而且品德更好。

(2) 你平时都管不了他, 何况现在病了。

3. 转折关系

含义:表示句子间两种情况与预想相反或逻辑关系对立。

常见搭配:不是……而是……/虽然……但是……/尽管……可是……/即使……也……/却/然而

例句: (1) 这里的花虽然很多, 但是没有奇花异草。

(2) 他即使身体瘫痪了, 也没有放弃上学。

4. 因果关系

含义:表示句子间一情况是另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或结果。

常见搭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

例句: (1) 因为那天下了大雨, 所以我没有来。

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篇3

关键词:关联词语 顺承 正名

一、关联词语定义及分类研究

最早对关联词语做出界定的是语言学大师王力(1954):“词和词可以联结,句和句也可以联结;有些虚词居于词和词的中间,或句和句的中间,担任联结的任务。这种虚词,我们叫做联结词。”

对于“关联词语”的定义,学界已有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人成果,最终认识到,关联词语,常用以明确表示各词、各分句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有标志意义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就可以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出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的不同关系。

对于关联词的分类,前人大多在复句、句群,乃至语篇中讨论,却鲜少有人从“词语”的角度对其来进行讨论研究。本文也将首先从复句这个角度切入来讨论“顺承关联词语”。在汉语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组合方法有两种:意合法和关联法。其中用关联词语对分句进行关联是关联法之一,又叫形合法,属于形式标志。因此关联词语是复句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昭穆(1980)指出,虚词的关联作用只是复句分析的语法标志之一。

邢福义(2001)指出,复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复句的关系分类的着眼点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形合复句分类的一种方法就是根据关联词语所表明的各分句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来进行分类。

纵观前人对关联词语的分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1.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2.关联词自身的词性角度;3.运用关联词时的单(合)用角度;4.关联词的语言色彩角度。

《马氏文通》把连字分为四类:提起、承接、转捩、推拓。把如今所说的“并列、承接、因果、转折、假设、让步、递进”等关系都纳入了这四类中。陈月明(2000)说:“《文通》对连字的区分主要是根据传统词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吕叔湘在“表达论”中提到以下几种关系: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释因/纪效、假设/推论、擒纵/衬托。其中在讨论“同时/先后”关系时,又提到:时间背景、相承、先后紧接、习惯性承接、先后间隔、有待而然等。

邢福义(2001)提出复句的三分系统:因果、并列、转折。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选择句。

钱乃荣(2001)指出在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并列和从属两大类。其中并列类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

黄伯荣、廖序东(2002)认为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十小类。其中联合复句又分为: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小类。

韩荔华(2002)认为根据分句之间的逻辑语意关系划分,可以将一般复句分为11种: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连锁复句。另外,句群可分为9种类型:并列句群、承接句群、选择句群、递进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假设句群、条件句群、解说句群。

以上皆从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入手,对复句或句群进行分类。由于使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显示不同的分句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该角度对复句或句群的分类也是对关联词的分类,即关联词语大概有10种类别。

在大约十种表示不同逻辑意义的关联词语中,吕叔湘、韩荔华等提到“承接”关系,邢福义、钱乃荣、韩荔华等提到了“连贯”关系,黄伯荣、廖序东等提到“顺承”关系。

二、顺承关联词语正名

张斌(2002)曾阐释顺承复句又叫连贯复句、承接复句、顺递复句,是几个分句述说连续动作或相关事物、道理,表示事物间先后相继的关系,因而分句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语序不能任意颠倒。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顺承复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

邢福义解释连贯句为分句间有先后相承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是合取性的。这类复句所说的事,在时间先后上形成纵线序列。

韩荔华认为连贯复句也叫承接复句,几个分句之间连续述说接连发生的动作和事件,前后相承,一贯而下,分句间的次序一般不能颠倒。

可见,虽然它们的名称各异,但是前人对“顺承、连贯、承接、顺递”这几种逻辑关系的阐释却惊人地相似。可以确定,“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混用,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前人的解释和部分例句来推论“顺承、连贯、承接及顺递”四种逻辑关系事实上是同一种关系,即本文标题中的顺承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是不严谨的。如果持续这种纷繁复杂的称名方式,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会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们有必要摒弃那些不合适的名称,选择最合适的名称来命名本文所提的“顺承关系”。

我们认为,“顺承”一词似乎是最合适的名称,原因如下:

首先,“连贯”作为语言学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前人在讨论“连贯”这一术语时,常常与“衔接”一词进行区分。

韩礼德与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即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种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陈海庆、张绍杰(2004)提出,言内行为中的有形连贯,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言外行为中的隐形连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Hobbs(1979)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周永红(2008)认为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条件,衔接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连接语篇的目的,是有形的、显性的;而连贯处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通顺的目的。

综上可知,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语义的关联,通过逻辑推理而达到语义连贯,是一种主观意识,存在于语篇的深层。而关联词语是一种形合的衔接手段。因此,用“连贯”来命名是不合适的。

其次,“顺递”虽然是一种衔接手段,但是用“顺递”来命名一种关联词语,它所连接的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分句的次序是按逻辑顺序相继而下,作鱼贯式排列、一般不能变换次序,这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丁力(1999)从逻辑学角度提出顺递句的基本句法格式为“不但p,而且q”。

徐阳春(2001)从复句角度指出递进关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顺递、转递和推论递进”三类。

陈淑芳(2008)、韩淑靖(2011)、张剑萍(2011)分别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从复句提到:1.递进包括“顺递、反逼递进和反递”三种;2.顺递是具有顺承关系基础的递进。

由此可知,用“顺递”来命名不仅完全不合理,而且容易让人在很多不同概念上产生混淆。这对科学研究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关于“顺承关联词”和“承接关联词”两个名称,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难取舍的两种名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义:“顺”:③使方向一致;使有条理次序。“承”:④继续;接续。“接”:②连接;使连接。

罗晓英,邵敬敏(2006)解释:语义上“顺承”,即向同一个方向加强。“可”除了顺承之外,还可以用于逆承。“逆承”有转折的意思。

肖奚强、王灿龙(2008)提出:“之所以”小句在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承接上文所提及的A,由A至A1,进而引出B。一般认为“之所以……是因为”与“因为……所以”都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

不难看出,“承接”仅表示一种承上的作用,和顺序关系不大。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并列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是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的关联词语,它们都是在承接上句,启发下句。顺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即为顺承,如顺承关系;逆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就是逆承,如转折关系。

“按顺序”是本文顺承关联词语所连接的复句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用“顺承”一词来命名似乎是最合适的,它既能体现“按顺序”的意思,也能体现上下文的“承接”关系。

关于“承接”和“顺承”的关系,刘世儒(1963)指出承接复句分为三种类型:1.顺承的——“依时间而鱼贯”,“时间的先后,就是构成这种复句的重要因素”。分句间常用“跟着、接着、然后、于是”等连词。2.推探的——“按事理而蝉联”,“下句对上句或推论效果,或探索原因”。分句间常用“那么、只好、因此、所以、以便、免得、可见、原来”等连词。3.解断的——下句对上句加以解析或推断。分句间常用“就是说、这就是说、例如、总之、总而言之”等词组或句子来临时充当关联成分。

刘世儒的说法虽不是完全正确,但是他能认识到承接关联词语与顺承关联词语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结语

众所周知,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开始。然而,分类必须在已正名、有明确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鉴于前人对顺承关联词语纷繁复杂的命名的不利情况:“顺承、连贯、承接、顺递”四种名称常常被混为一谈,因此对顺承关联词语正名有其必要性。因此,本文确定“顺承关联词语”为相对恰当的名称,其内涵:顺承关联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的关系词语,包括“就”“便”“于是”“然后”“后来”“接着”“跟着”,“首先”“起先”“先”“再”“又”“终于”“随后”,“才”“可见”“最后”“从而”“从此”“继而”等词语。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顺承关联词语可以连接词语、分句、句群乃至篇章,在复句中明确顺承关系,起显示、选示、转化或强化前后分句之间按顺序相继而下的意义的作用。

(本文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YY006]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创新项目[09TS04]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郭昭穆.复句分类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80,(4).

[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陈月明.《马氏文通》虚词学说中的几个问题[A].候精一.《马

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吕叔湘.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2.

[6]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韩荔华.实用现代汉语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

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10]丁力.反逼“别说”句[D].湖北大学,1999.

[11]徐阳春.递进句式的语义、语用考察[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1,(3).

[12]陈淑芳.对“连……都……”结构焦点及其篇章来源的考察[D].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13]韩淑靖.“不说”递进复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

[14]张剑萍.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递进复句习得研究[D].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罗晓英,邵敬敏.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J].暨

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6]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小句篇章功能论略[J].世界汉语

教学,2008,(3).

关联词语造句 篇4

任凭你说的天花乱坠,我也不上你的当。

2、我就不相信这道题那么难,今天我非做出来不可。

3、无论天气有多冷,我都要上学。

4、这朵花既美又香。

5、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

6、小刚不是忘记带钢笔,就是忘记戴红领巾。

我们下课不是玩游戏,就是打篮球。

7、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心地很善良。

8、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9、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就去春游。

关联词语分类 篇5

1、并列关系

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井陉

2、承接关系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3、递进关系

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4、选择关系

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5、转折关系

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关系

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7、假设关系

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8、条件关系

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关联词造句大全

1、他不但是“三好学生”,而且是“优秀班干部”。

2、是来,还是不能,你今晚必须作出决定。

3、虽然月亮会发光,但它不是恒星。

4、在美国迪士尼乐园里我玩得既开心又快乐。

5、不管来不来,总得打个电话告诉我。

6、小明不仅是我们的组长还是我们的班长

7、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看仔细题。

8、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拼搏换来了。

9、虽然金子很名贵,但我还是要做一块钢。

10、我们不但要学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

11、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克服。

12、假如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到黄泥涌郊野公园去旅行。

13、这个句子不是你造不出来,而是你懒不想动脑筋。

14、妹妹一看到玩具娃娃就要爸爸买。

15、运动员只有不断地苦练,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16、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17、张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功课,还关心我们的身体。

18、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9、因为有氧气,所以地球上才有生命。

20、因为我明天有事,所以不能和你一起去游乐场。

21、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好。

22、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是不好的。

23、与其在世上享乐,不如为社会多做些贡献。

24、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

关联词语巩固复习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明确八种关联词的作用。

2.通过关联词的巩固复习,学生能正确使用常用关联词语。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八种关联词语的内在关系,在掌握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三、教学过程

1.课程引入

10分钟

上节课当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这样一个句子“你去。我去。”我们可以在这两个小分句中间加上一些词语使它们连成一句话。那么我们可以加上哪些词语呢?谁来说一说?(挑选学生回答……)

那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词语我们称之为……(学生回答:关联词语)

很好,看来大家上节课听得非常认真。那么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小视频(播放小视频:成语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5分钟

同学们来齐声回答我们刚才看的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说是“各显神通?”刚才故事当中是怎么样介绍的呢?(挑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它们八位救苦救难的神仙各有各的本领。

2.复习八种关联词语,弄懂它们的内在联系。5分钟

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关联词神仙们有几位呢?谁来说一说?(挑学生回答……播放课件“关联八仙”,出现八种关联词语,并点出其中七种常用关联词语。)

简单为每类关联词语举例,让学生能理解每类关联词语的基本作用。

巩固复习关联词语的基本知识后,进入游戏环节,介绍游戏规则。(播放课件:关联词语小游戏)

3.关联词语练习及游戏环节

20分钟

准备环节

将学生分为三组并选出小组长,(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代表性的名字比如;美少女战士、变形金刚、罗马勇士、地下黑客等等)。

2分钟 第一关

做训练八的第一大题,每个小组五道小题(用计时器计时,时间两分钟),题目由小组长给成员进行分配,每正确一小题得一分。

5分钟

第二关

将事先准备好的五个纸条放入容器内,让每个小组的组长任意抽取其中两个作为他们在第二环节的战斗中需要攻克的题目。选定题目后开始计时,时间一分钟,每正确一小题得一分。

2分钟

第三关

每组四个小题,计时三分钟,每正确一小题得一分。

6分钟

第四关

每组从容器中抽出一个小题,计时三分钟,全对得十分,每错一空扣一分。

5分钟

……

四关结束统计个小组得分,得分最高者获得小礼品作为奖赏。如果有两个小组或者三个小组成绩一样,那么进行加时赛部分。

加时赛部分试题为第三大题最后一小题及第四大题最后一小题。计时半分钟,每对一空得一分。

决出总冠军,颁发礼品!

四、教具准备

容器,小纸条(写有1、2、3、4、5序号的纸条)

五、小结

词语关联 篇7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流行词语

一、研究背景

随着跨文化交际日益扩大, 作为重要文化传播载体直译的影视作品在不同国家民族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就中国影视翻译现状而言, 由于相关实践与研究都相对起步较晚, 因此, 在此领域里尚缺少完整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选用较为完整权威语言学理论——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关联理论从认知与交际的角度, 对人类交际行为作出全面、系统的解释。而针对影视作品字幕的研究, 关联理论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流行词语在字幕的翻译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对其的重视仍然十分有限。通过此次研究, 本论文欲得出关于理论, 流行词语应用以及字幕翻译实践的相关结论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个案分析

1、流行词语为翻译创造最佳关联

由于中外文化与语言存在差异, 在原语环境中可以轻易达到幽默效果的交际行为无法在翻译中重现。针对此类现象, 译者可以选取流行词语作为翻译策略创造足够的语境效果以达到最佳关联。

Amy:I have a kinda-sorta boyfriend who’s playing with a model train right now, you don’t hear me bitching about it.

Translation 1:艾米:我那个所谓的男朋友, 现在正沉迷于玩具火车中, 我还没跟你吐槽呢。

Translation 2:艾米:我那个所谓的男朋友现在正在玩他的火车模型, 你还没听见我对你抱怨呢吧。

“吐槽”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 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通过实例研究, 在T2中, 字幕翻译可以完整传达原语信息意图。如要达到原语交际意图需要调用受众对前面剧情在记忆中留下的其他定识。而相对, T1的表达通过借用“吐槽”一词本身含有的反讽, 无奈等情绪特征对原语交际意图直接提供映射。由此可以得出, 通过流行词语在翻译中的应用减少了受讯者的心力,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2、流行词语为翻译提供增力

在剧情中偶尔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原语表达可以轻松达到原作者意图。而在目的语中, 受众也可以很好达成关联。而根据关联理论, 关联有程度的不同划分。通过流行词语的应用使得字幕翻译中的关联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翻译,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Sheldon:Attention is what birds want.

Translation 1:谢尔顿:这鸟无非就是求关注。

Transaltion 2:谢尔顿:这只鸟不过就是想让人注意它罢了。

“求关注”一词, 从个人博客, 微博等出现后在网络广泛流行。指期望在博客中得到粉丝或者读者的注意。在T2中, “让人注意”为原语直译, 其表达为原语语料创造了拟人的修辞, 是受众对其幽默效果得到体会, 从而达到关联。相比, “求关注”的应用, 通过其本身含义对Sheldon的固执、怪异的任务性格提供了关联。在相同心力条件下, T1得到了更大的语境效果, 增强了关联度, 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3、流行词语在信息与交际意图中的平衡

一些学者认为在字幕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作为译者, 为达成交际目的, 首先需要保证传递者的信息意图的传达, 继而考虑交际意图表达。流行词语在此类现象中的应用为其平衡提供了保证。

Howard:You know the virtual pickle tickle.

Translation1:霍华德:你懂的, 就是虚拟的很黄很暴力的那种啊。

Translation 2:霍华德:就是那种虚拟的挠痒痒。

明显在T2中, 原语信息意图传达失败。作为目的语观众对这种表达完全无法引起关联。“很黄很暴力”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用法, 可以在一方面指代性行为。T1虽然没有完全直译原语文本, 但是通过流行词语应用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了很好的协调, 从而对受众达到了最佳关联。

三、总结

作为联系中外影视作品带动的文化交际的媒介, 字幕翻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中外文化与语言的差异的存在, 为翻译者提出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通过对实际语料的研究, 关联理论在指导和规范字幕翻译的实践中具有切实的有效性;根据关联理论指导, 流行词语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最佳关联有效达成。因此, 流行词语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作为翻译实践的具体策略予以参考。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it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Gutt, Ernst-August.Transal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词语关联 篇8

关键词:认知语法 “识解” 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

一、引言

副词性关联词语具有特殊的词类功能,它们不是与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词类并列的一种词类,而是起关联功能的副词,副词到连词存在一个连续统,典型的副词保留着副词的功能,即作状语去修饰谓词性中心语;典型的连词具有连接功能,语义上表示句子间的各种结构关系。副词性关联词语既有修饰功能,也有连接功能,比较靠近连词,实际上是两个词类之间的“过渡地带”(见图1)。(原苏荣、陆建非,2011:126;原苏荣,2013:2)

图1:处于“过度地带”的副词性关联词语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具有以上特征的词语,原苏荣(2013)对这类词语进行了很好地界定。

“识解(Construal)”是指人们的一种认知能力。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人们可从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背景及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突显不同的焦点和选择不同的认知域来解释语言现象,这说明人类具有用不同的方式来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本文通过用“识解”的五个方面对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进行解释,深化了认知语言学在词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层面的研究。

二、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

认知域又称辖域(Scope)或语义域(Semantic Domain),是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Langacker 指出,认知域是指描写一个语义结构时所涉及到的概念领域。对任何词语进行语义描写都离不开认知域。认知域是认知语法在描写词语的意义时代替传统的意义特征,它将意义看作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可以基于认知域对词语的意义进行描写。在本质上,认知域相当于语境,语义单位通过认知域中次结构的凸显而得到定义和描述。但另一方面,认知域又不同于语境,也不同于上下文,它是深化于人脑中的知识内容,是一个心理结构,具有心理表征性质。认知域一般分为空间域、时间域、数量域、社会域、生理域、心理域、客体域、行为域、下位域、上位域等(周瑞英,2013)。认知域可以分为基本认知域和复杂认知域,前者是简单的概念,比如三维空间、时间、颜色、数量、触觉、嗅觉、感情等,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出发点;后者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具有百科性,比如复杂的社会关系,各种规则制约,它是一个间接的、抽象的认知域,具有程度性,抽象性。

在不同的认知域中,同一个词的词义是不一样的,比如,英语副词性关联词语“at first”和汉语的副词性关联词语“起先”。

(1)At first,I had no sense of being there, or rather,I was there and not there at the same time,a sort of annihilation of the ego.(The Face, Nick,Logan)

(2)At first,things were not so bad.(Over the edge.Rowland,Betty)

(3)Women,said Jessica,languidly at first, but later with more interest.(Other Peoples blood.Kippax,Frank)

(4)起先,这样做我有些想不通,后来才想通了。(《现代汉语词典》)

例(1)中的“at first”表示“在事件发生的开端,我没有想过要到这里来”,属于时间域,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表示这一事件的发生的最左端,又属于上位域;类似地,例(2)、例(3)中的“at first”同时属于上位域和时间域。例(3)中的“at first…later”结构把妇女们的心理过程很逼真地表达了出来。例(4)中的“起先”表示在此事发生之前的某一时刻,属于时间域和上位域,“起先…后来”结构与例(3)中的“at first…later”结构交相呼应。可见,同一个副词性关联词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彰显了不同的认知域。表示时间域的此类词语有很多,见表1:

表1:属时间域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

三、突显(Salience)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与众不同的对象会最先进入人们的认知视野。这种较容易进入认知视野的对象具有“认知突显性”(石毓智,2000)。Langacker(1987:118)提出的“基体-侧面(Profile-Base)”是突显中的一对概念。

Langacker认为,词语的意义可由“基体一侧面”二者的结合来描述。表达式的语义极相当于一个语义结构,其覆盖的相关认知域的范围叫基体,一个词语的基体就是它能在相关的认知域中涉及到的范围,这就是意义形成和理解的基础。与其相对应的是侧面,指基体内被最大凸显的某一部分(王寅,2005)。每一种识解都是将一个侧面加于一个基体之上的。比如上例中那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就是全班学生(基体)凸显的侧面。一个词语的意义是二者的结合,它既不完全取决于基体也不完全依赖于侧面。人类这种认知上的特点在表示“特提”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中也有体现,典型的例子就是它们构成的特提型短语“A,尤其是B”“A,especially B”。下文以认知凸显性为理论背景,讨论此类词语对语义的影响。

(5)But there is,I believe,in many men, especially single men,such an inclination——such a passion for dining out——(Jane Austen Emma)

(6)For the West,especially the U.S.,the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Georgia poses both moral and geostrategic challenges.(Time Aug.14,2008)

(7)果然不出他所料,娘儿们一听此说,一个个都大为惊讶,尤其是班纳特太太,比谁都惊异得厉害;不过这样欢天喜地地喧嚷了一阵以后,她便当众宣布,说这件事是他早就料到的。(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8)他非常热爱飞鱼,拿它们当作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海鸥,他们始终在飞翔,在找食,但几乎从未找到过。(海明威《老人与海》)

例(5)中,“single men”是“many men”中凸显的一部分。用“A”表示最大范畴“many men”,“B”表示“single men”,用“侧面-基体”这一对概念来解释,那么“B”是“A”突出的侧面,它们之间的语义图可表示为

图2:

与例(5)不同的是,例(6)中的“B”是“A”中的一点,而不是一部分,“the U.S”是“the West”中的一个成员国,美国在西方国家中凸显出来,是西方国家的一个突出焦点,用语义图可表示为

图3:

例(7)中,班纳特太太是“娘儿们”这个女士组成的集体中的一员,突出她比其他的太太更为惊讶,语义图示如图3。例(8)中,那些柔弱的小海鸥是“鸟儿”这个基体中突出的侧面,语义图示如图2。

可表示有认知突显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见表2。

可见,特提型短语“A,(表特提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B”,在语义表述的过程中,“B”的内容被视为焦点,并被很好地突显出来。

四、背景(Background)

背景是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基础,也就是说,将其运用到语言学中,就是理解一个表述的语义或意义需要另一个表述的语义或意义来作基础,这个基础可作为背景。在认知“识解”中,研究的背景可分为两类,即范畴化和语境。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的背景是另一个表达式意义的范畴化。语境是解释或理解表达式信息时必不可少的背景。用汉英中表可理解的副词性关联词语“No wonder”和“难怪”来举例说明,情况如下:

(9)You shouldn't have done that to him.No wonder he twitches.(Frankie. Highsmith,Domini)

(10)原来是这么一套把戏,借个好名目来捧一捧那位大人,难怪不好直说,而要绕个弯子哼哼唧唧地念出这两篇古文来。瞿秋白《乱弹·新英雄》

例(9)中他痛苦的原因是你对他做了那件事,也就是以你对他做了那件事为背景来解释他为什么会痛苦。(10)中不好直说的背景是想奉承那位大人。

在语言表达中可突出背景信息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见表3。

可见,背景是语言认知识解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可通过表理解性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来理解。

五、详略程度(specificity)

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观察的详略程度可以导致不同的识解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从不同程度(精确程度和详略程度)上认识并解释语言现象。对语言现象不同程度的理解可以出现在词汇层面上,也可出现在语句中。下面以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为例来加以说明:

1.exactly/surely/sure/undoubtedly/enough/truly/definitely/precisely>probably>likely>possibly>maybe>perhaps>never.

2.肯定/的确/毫无疑问>可能>不可能

3.precisely/exactly(only/just)>almost>nearly>approximately>roughly

4.确实>基本上>大概/大约>粗略地说

可以看出,上面的词语详略度依次降低,如果将这类词语用到句子中,就会出现不同的语义关系。

(11)That old man is exactly ninety years old.

That old man is almost ninety years old.

That old man is approximately ninety years old.

That old man is roughly ninety years old.

(12)那位老人刚好九十岁。

那位老人基本上九十岁。

那位老人大约九十岁。

那位老人大致上九十岁。

所以,在语言表达中,使用不一样的词语就会产生不同的详略度。

六、视角(Perspective)

视角是指人们对某事件或语言现象描述的角度,角度不同,同样的表述会出现不同的语义,在说话者或观察者的表达或描述中,总会有某个成分成为认知参照点,然后人们以此参照点来认识语言表述。

杨亦鸣等(2004)曾用三个例子讨论副词(后来原苏荣称它为副词性关联词语)“幸亏”指向不同的认知参照点而导致同种表述不同的语义。

(13)幸亏你提醒了他。

幸亏你提醒了他。

幸亏你提醒了他。

例(13)中的句子表达式都是相同的,但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也就是说根据语境,选取的认知参照点不同,第一个分句焦点指向“提醒”,语义可以这样理解,要不是你提醒他,他早就忘了;第二个小句,信息焦点指向“他”,意思为你提醒别人是没用的;第三个小句以“你”为认知参照点,语义可以理解为“别人提醒他,他是不会理睬的”。可见,副词性关联词语“幸亏”指向的信息焦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语义。

七、结语

本文以Langacker的认知“识解”理论为框架,主要分析了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在语义描写或解释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此类词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研究还发现“识解”的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突显原则下,“侧面-基体”这一对概念是心理学中“图形-背景”这对概念在语法分析中的一种特殊应用,“图形-背景”中的背景与“识解”的五个方面之一背景原则是密不可分的;前面提到,在本质上,认知域相当于语境,而语境又是背景的一种。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原苏荣.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2013.

[5]原苏荣.汉英特殊类词语——副词性关联词语的性质特点和界定

标准[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1):12-15.

[6]原苏荣,陆建非.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篇章衔接功能比较[J].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17-127.

[7]周瑞英.认知域视角下词义民族性特点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

上一篇: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下一篇:集装箱正面吊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