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

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便没有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

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方向的。又分为发散联想与引申联想。

发散联想训练:例由升旗展开联想提炼论点。起初,同学们只有一个公式化的结论:红旗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应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为开启联想的闸门,作如下引导:红旗出现在哪些场合?除先烈外,还有哪些人为红旗争光添彩?于是,同学们的思维飞跃到:南昌城头的红旗,长征路上的红旗,江姐狱中绣红旗,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红旗,联合国总部上空的红旗,奥运会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陆的五星红旗„„为红旗争光添彩的有李四光的地质学贡献,体育健儿的枚枚金牌,澳星的升空„„这样四方纵横联想,红旗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了,五星红旗是伟大的党升起的,我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更应热爱党。五星红旗指引我们奋勇前进。在改革大潮中,五星红旗更为鲜艳。我们以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等。

引申联想训炼,观一幅漫画或看一首小诗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例艾青的诗《小花答辩》是这样的:要是长在深山/有谁能发现/静静地生长开放/平安并非幸福/寂寞倒是痛苦/宁愿开在路边/踩扁也心甘情愿。要提炼观点写一篇评论,就必须作引申联想。诗中以小花答辩的形式,展示了小花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小花认为她的一生最恰当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平安并不是幸福?“由此联想到些什么?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无数革命者不愿作“寻常床篑死”的品质,联想到“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联想到当今冒着风险下海的一些行政干部,联想到跳槽的科技人员,联想到太空城的科技人员,向深处联想,评论文才有深度,才有分量。

二、逆向联想。即由这一事物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例龟兔赛跑的故事。除了同向联想批评兔子骄傲之外,运用逆向联想便可得出新意。如:指出龟兔赛跑这种比赛的不合理性,因为两者在行走能力上悬殊过大,犹如让高中生与一个小学生赛跑,难怪兔子睡觉呢。由此联想到学校里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此外还可指出:乌龟的胜利纯属偶然。如不改革,下次必败,再联想到工作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等等。又如:“谈‘吃一堑,长一智’”,逆向联想可得出结论是:吃一堑未必长一智;不吃堑也可长智。必须指出的是:逆向联想容易出新意,往往以险,以巧,以奇取胜。但是又不可为此而扭曲原意,那样就会弄巧成拙。有一则材料为: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有一个果子被虫蛀了,于是管理者抡起大斧,朝大树砍去,要求从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写读后感。这则材料寓意已很明显,即管理者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做法是荒唐可笑的。联想时就只可作同向联想,而不可作逆向联想。结果有的同学仍写道,“这棵大树砍得好”,“为管理者砍树叫好”等,这样硬扭曲材料的做法是不对的。

三、多角度联想。由于事物是立体的,往往联想也应多角度进行。例《知足与不知足》联想的角度就很多:1.人贵知足尤以不知足为上;2.对既得的知足,对未得的不知足;3.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宜不知足;4.知足者长乐,知不足者乐长;5.对别人的理解知足,给予人的奉献,不知足。再谈想象能力的训练: 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题就要求把圆想象成某个具体实物加以描写,可见,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训练手段很多,如改写、扩写、续尾等,此外还可作一些专项练习,如“霜花似花不是花”加以想象完成同类的句子:棉花似花不是花,雪花„„水花„,浪花„„。还可描写一个欢乐场面。尽管同学们都会作各种想象,但其中仍有高下之分。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2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物质基础

自然, 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就能为展开想象和联想提供条件, 但我们面对有着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出身的中小学生, 面对各个家庭参差不齐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 都要做到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 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推广“大语文”教学, 不应拘泥于教材之上, 而是要融社会的方方面面于其中。例如, 教师提倡学生通过电视适时收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知识类节目,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一些文化知识等;在闲暇时候看看报纸, 看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 如《读者》《青年文摘》《文史知识》《心灵鸡汤》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做到这些, 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这些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节假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伴同下出游, 同时写下游记和感想;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感触等等。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会慢慢地积累。当然, 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它还与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深度有关。清代郑板桥一生喜欢竹子, 他写下了充满大胆、奇特想象的《墨竹图》诗。其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句诗将竹子发出的声音想象为老百姓的痛苦呼喊的声音;另有一句:“唯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这句又把斗秋风的竹枝比作勇敢的武士。诚然, 没有对竹子的细心观察和对其独特深刻的内心体验是想象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想象力的源泉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 也要泛览。”可见博览群书是架构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拓宽阅读面, 不要只在课本上下工夫, 要看方方面面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 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知识, 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可能有开阔深邃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中外历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不胜枚举, 我们在读其作品时不难感受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雄厚的知识结构。退一步说, 这也与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 教育其在有限时间内读完某些书籍, 至少读完每册语文课本后面规定要读的名著和中国的四大名著, 并写下读后感, 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试着仿写一些作品, 然后看看其效果, 在自己的体验中寻找差距, 弥补不足。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难做到, 而且这些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创新思考的能力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索, 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 然后勤于思索、善于思考。如果唐代诗人贺知章不善于观察, 很可能看不出初春柳叶的纤细和柔美, 观察后不分析探索、不善于思考, 即使看到了纤细柔美的柳叶, 感觉到微微拂面的春风, 也想象不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清代郑板桥即使听到了萧萧的竹声也想象不到是老百姓的“疾苦声”。所以,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多举此类例子, 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特征和形象, 引导学生多观察、会观察, 开阔视野, 活跃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四、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文章要有感而发, 想象和联想更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是想象和联想的内部动因, 是启发想象的动力。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时候, 适逢雷雨交加的夜晚, 他听到火车的鸣叫声后, 便很快穿上雨衣, 飞快跑下他写作的二层小楼, 到楼旁的铁轨上去寻找他想象中的“梦中人” (他把这个人物形象习惯地称之为“梦中人”) , 但此时火车已经远去。这样的情节他回忆说不至一次。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在写作时候的情感投入和想象力的深邃。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可以说家喻户晓, 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把每一个读者都会引进一个奇幻的精神世界, 以此来表现他的理想境界和情感追求。

正是以这种情感和体验为动力, 才能使作家们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 才能使他们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话, 才能使每一位读者读过其作品后回味无穷、记忆犹新。所以,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对现实的冷漠、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是很难调动起想象积极性的, 也就很难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了, 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愁无话可说、无字可写, 再加上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修辞、文章结构、内容素材、题材的培养和训练, 写成好的文章将不再成为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章的构思、思路的开拓、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有写作手法的选用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平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 这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想象 联想 能力 培养

想象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写作中,想象和联想常常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既是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体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联想是思维创新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它们是写作智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发散思维的两翼。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运用想象和联想,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深刻,更动人,更具有创新性。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这不仅是写作材料积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许许多多的联系点,重要的是找到恰当的联系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想象、联想的方法,明白想象、联想是创新写作的命脉这个道理。

我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一、让学生明白想象与联想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此为出发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有感而发,“浮想联翩”

这里,我给学生讲的最经典的例子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次,谢道韫和叔父谢安及其他弟兄一起观雪景,叔父面对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问道:“你们看这雪花像什么?”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侄女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柳絮因风起”既描绘出雪花轻柔飞旋的状态,又传达出雪花空飘迷离的神韵,还不留痕迹地把寒冷点化为温暖,从颜色、状态、神韵等方面展开联想。相比之下,“撒盐空中”则显得十分蹩脚,它仅仅表现出了雪花与盐颜色相似这一特点。因而,谢安向侄女叫好:“好一个柳絮因风起。”类似的道理和实例我经常在写作教学中讲述和列举,因而学生很受启发,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二、让学生明白想象和联想还应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自然而然

关于这一点,我主要给学生讲述的是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实例,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再者《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和联想创新的最好范例,作者凭着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然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作者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于是想象到天上的街市,再由天上的街市想象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这里,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奇特的创新,既合情合理,又新颖奇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在此,学生不仅深受启发,而且不少同学在作文中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写出了想象丰富、合理自然的好文章。

三、让学生明白想象与联想更应有创造性,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它强调创造性,个性化。联想是由一形象联想到另一形象,它强调相似性、相关性。想象、联想都是建立在独特的创新意识之上的。在此,我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了《教师教学用书》中引述过的一个例子,面对深邃的夜空,某位同学做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夜晚,天空像一块黑色的幕布,没有闪烁的星星,没有皎洁的月亮,也没有多姿的云彩。星星和月亮都到哪儿去了?是还没有睡醒,仍在甜蜜的梦乡之中呢?还是到野外玩的入迷,忘了回家?我想他们也许在后台化妆。说不定过一会,黑色的天幕拉开了,星星会出来唱歌,月亮姐姐会出来跳舞。爱唱歌的星星一定会在那里唱《眨眼歌》《银河颂》……我手托下巴,凝视这神秘的天空。哦,对了,不久前我国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我仿佛骑在人造卫星上,去寻找那些美丽的星星和月亮了。”漆黑一片的天空中,能出现这么多可爱的事物,全凭的是小作者运用了奇妙的富有创新的联想和想象。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4

一、词语联想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

纵观近两年的中考作文试题,欣喜有加。命题的整个风格趋向质朴,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表达真情实感,创造性地发展心智才能上有了积极的探索。最令人振奋的是,大部分试题开而不漫,放而不散,既用开放性的手段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同时尽可能避免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让作文评价遭遇尴尬。

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是中考作文命题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个目标的达成渠道很多,重视立足常规词语,以考查学生词语的联想能力为起点来考查作文能力乃是渠道之一。这种命题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对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也有不少启示。

所谓词语的联想能力,类似传统语文教学中对词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联想,但含义更加深广。它指学生在面对一个词语的时候,能够迅速联想到与该词语相关的内容,然后通过概念具化、寓意扩展等方法,以这个并不生僻的词语为“钥匙”打开自己的“心理词库”,使考题和自己的心理融合,从而快速构思成文。

现在语文教学已经很少直接提及与此类能力相关的术语了,但是在具体的考查中,作文能力的高下和这项能力的高下密切相关。考生要想在作文考试中神思飞扬,写出不落窠臼的好作文,平时就必须在快速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等“词语联想”能力上多下工夫。

随机抽出2007年的中考作文试题稍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考学生的写作能力之前,其实首先考查的就是学生的词语联想能力。

比如广州题《心中有盏红绿灯》,如果思维仅仅停留在指挥交通的信号灯上,而不能迅速地联想到红绿灯是对行为和心灵的一种规范上来,就很难写出有独特感受的文章。烟台的《握手》也是同样的道理。握手当然只是一个动作,但它更可以让人联想到人与人以及人与万物之间甚至万物与万物之间的认同、沟通、契合。深一点的如临沂的“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如果不能由自然界的草、花联想到我们生命当中的平凡或者绚烂的状态,根本就无法成文。又如扬州的话题作文“吃”,难道“吃”就仅仅指咀嚼后吞咽的生理行为吗?思维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当然也能写出作文,但是,如果有足够的词语联想能力可以进入到“吃”的吸纳、承受、探索、深入、品味、感悟、超越的层次,可以联想到“吃”的对象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会别有一番风景。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今年的中高考作文试题中,关键词语总是让人浮想联翩:翅膀、钥匙、平衡、奔跑、走出、路、晨、朋友、约会、春光、天空、清水、风化、传递、坎……对于联想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些常规词语的背后都有无限的风光。

作文考查是语文能力考查的最高形式,其对学生词语联想能力的要求从上面可见一斑。而处于考查“底层”的“积累与应用”这些年来各省市也在不断改革,基本原则是:在应用中考查“活”的基础知识。比如2007年湖北孝感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第一题的第二问是这样的:

文章中的“桥”你读过,生活中的“桥”你看过,心中的“桥”你想过,“桥”对于你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根据你对“桥”的解读,回答:为什么“桥”历来是文学和艺术中的绝好题材?

这个问题看似艰深,其实考查的就是词语的联想能力。如果能联想到“桥”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这道题的解答自不在话下。

以上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词语的联想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能力以及整体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词语联想能力,努力让词语教学同时成为拓展学生思维和丰富学生情感的教学非常必要。

二、词语教学着力渗透思维训练是培养词语联想能力的关键

中学词语教学的现状是让人担忧的。

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完全具备了进行词语联想能力训练的良好基础,但是中学的词语学习又基本虚化。因为大量的教学时间被烦琐无味的课文分析所占领,所以词语教学普遍仅仅停留在“读一读”“记一记”的层面上,比小学做得还马虎,可以说,中学词语教学是无序列的更是无作为的。我们的日常教学往往好大喜功,在不自知中把语文建成了空中楼阁。这也是造成初中生写作既失掉了童真,又沉溺于表浅的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词语联想能力,首先要对中学阶段的词语教学目标有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教材建设,建立使教学有章可循的中学词语库,努力改变中学生词汇学习要求模糊的现状。中学生到底应该掌握哪些词语,掌握的数量和程度如何,中学生的词语能力训练和小学生的词语能力训练差距在哪里,这些问题绝不应该是一笔糊涂账。语文学科的知识序列不清晰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但词语库这个知识板块却完全可以清晰起来。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依旧非常滞后,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情。

培养学生的词语联想能力,关键是要重视在词语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

我认为,词语教学分显性的词语教学和隐性的词语教学。在阅读过程之外,集中地相对独立地进行词语教学是显性的词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思维训练也是显性的。要求较低的如词语接龙或者单词造句,要求较高的如让学生用一组完全不相关的.词语说作文等等。

隐性的词语教学价值更大,因为它对学生的训练更灵活扎实。这种词语教学往往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了。它产生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借助于活的文本这块肥沃的土壤。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具有思维训练特点的词语教学,从而让词语的学习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水乳交融。

对此,一线教师在常规教学中是大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下面的两个阅读教学片段,笔者其实就是在力争痕迹不露地进行词语教学。

案例一:《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

联想词语:开花

(和学生一起赏析“我要开花”这个句子)

师:请同学们假想你就是那“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紫藤萝花,然后笑着嚷着读出“我要开花”这个句子。

(生兴高采烈地尝试着用各种语气和语调朗读“我要开花”)

师:同学们能不能够不用“花”这个词语,而用另外的词语或者短语来代替,但是同样表达出藤萝花的感情和追求呢?请你说“我要开_______”

生:我要开出我的笑脸。

师:真好!对“花儿”作出了形象的诠释。

生:我要开出我的激情。

生:我要开出我的尊严。

生:我要开出我无限的生命力。

生:我要开出我的自豪。

生:我要开出我的快乐。

师:真棒。原来“花”就是生命的一种绚烂的状态,它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现在,要求难一点儿,同学们能不能够不用“开花”这个词语,而用另外的词语或者句子来代替,但是同样表达出紫藤萝花的追求呢?请你说“我要_______”。

生:我要绽放!

师:好!你要绽放出什么呢?请继续说。

生:我要绽放出我最绚烂的色彩。

生:我要绽放出我对生活的爱。

生:我要绽放出我对春天的渴望。

生:我要绽放出对未来的向往。

生:我要让我的青春绽放。

生:“我要开花”就是“我要美丽”!

生:“我要开花”就是“我要燃烧”!

师:真美,同学们的发言组合起来就是一首诗了。

(课文的收束阶段)

师:同学们,紫藤萝花儿让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许多道理。此刻,藤萝花儿“我要开花”的热烈的呼唤又在老师的耳边响起。现在,假想那“我要开花”的“我”不是紫藤萝花,而是你自己,那么什么样的状态又是你开花的状态呢?请你说“我要开花,就是_______”

生:我要开花,就是要在初中阶段做一个学业优秀的人。

生:我要开花,就是上课要主动发言,不做沉默的人。

生:我要开花,就是要不怕任何困难,相信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我要开花,就是要积极锻炼身体,不怕长跑。

生:我要开花,就是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

师: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花季,但愿你们也像那一束束推着挤着笑着嚷着的紫藤萝花,在花样年华绽放出生命的辉煌……

【自评:以“开花”为文眼带领学生深入挖掘,通过对“开花”一词的联想,带领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刻含义。有了这样的词语学习,碰到像今年“每一种草都会开花”的一类话题学生一定会充满了自信。】

案例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片段

联想词语:走

师:在这个故事中,小主人公真的是靠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出了自然的险境,“走”当然是“走路”的意思。联系我们的生活,你对“走”还有更深的感悟吗?

生:“走”就是向前进。

生:“走”就是一种不放弃不停止的状态。

生:“走”就是努力。

生:“走”象征着变化。

生:奔跑、跳跃、飞翔也是一种“走”。

生:读书、写作、思考、旅游也是一种走。

师:对,同学们,这里的“走”,是身体上的一种行为,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超越。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不断地提升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实现目标。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你有这样“走”的感受吗?

……

【自评:相信有此学习经历的学生,绝不会在《奔跑》《跨越》一类作文题面前不知所措】

总之,渗透思维训练,词语教学就有了密度、广度和深度。智慧的词语教学既可以独当一面,又可以携手阅读和作文,使语文教学一举三得。这样的训练,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词语联想能力,而且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作文考试虽然是语文能力考试的最高层次,但其训练也不妨从词语联想能力的训练开始。对语文教师而言,这也应该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课题。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5

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知和欣赏作品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 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地再联想和再想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 是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联想、想象是人的大脑对于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与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 想象不可能凭空, 想当然, 而必须在一定的表象基础上进行。因此, 表象积累越多, 想象力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 积累更多的表象, 教师就要有计划, 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广泛积累表象材料。

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诸如在娱乐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形象, 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如果没有这样观察积累, 联想和想象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这种生活的审美经验的获得。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 到“词的源泉”去旅行, 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学校”。其次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 从感性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开始, 到读一些凝练的诗歌, 再到读大部头的小说。阅读范围越广, 所获得的表象和情感体验就越丰富。随着学生的观察力、情感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获得的表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性质上都会发生变化。这样, 联想和想象才有了物质基础。

二、示范, 是联想和想象的先导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语言交流者, 其言行往往能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如果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并积极探求新事物, 他的学生就能保持并发展对世界的好奇心;一个教师如果常常以赞赏的姿态欣赏学生的创意, 他的学生必能不断地出奇创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指出:“在优秀教师眼里, 学生的求知欲之所以从不熄灭, 是因为他们总感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 体验到因自己边思考, 边工作而带来的愉快感。”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首先就应当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长盛不衰的好奇心。教师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保持着一颗童心对藐小微物好奇, 学生便能对世界好奇。其次, 教师还需要丰富的表象储备。一个阅读不多也不喜欢阅读的教师, 是无法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的。当教师心中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备, 就能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那个红头发满脸雀斑喜欢讲故事的绿山墙上的安妮, 那个一直在思考人生的小王子, 那个积极探索秘密花园的小姑娘玛丽和科林, 那个能读懂“大王书”指挥军队对抗“熄”的牧羊少年“茫”……当教师不断吐露着一些新奇的故事, 一个个动人的形象, 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怎能不由此产生?再次, 教师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想象力。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往往来自于积极的态度, 来自于丰富的阅读。她对于世界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通过她热情的想象, 准确地外化出来感染学生, 就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可以这样说, 教师的好奇, 教师的赞赏是联想和想象力产生的原动力。

三、实践, 是联想和想象的途径

联想和想象力的真正形成, 关键还是实践。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审美观察的基础上, 对所搜集的表象进行想象加工, 再造出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联想和想象力的实践, 不是一时的活动, 而应该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其一, 在理清课文思路中培养联想和想象。比如, 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 教师可首先让学生理清本文联想和想象的思路:诗人由街灯亮了联想到天上的明星, 由明星想象这是天上的街市, 然后联想街市上的物品和天上幸福生活的牛郎和织女。根据这样的思路,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任何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语, 通过几步递进联想建立联系:比如“钟表和事业”, 由钟表联想时光飞逝, 联想到到争分夺秒, 由争分夺秒地工作联想到事业的繁荣昌盛。这样按照合理的联想思路把“钟表”和“事业”两个相距甚远的词语联系起来了。再如“月亮和钢笔”“水和桌子”等。经常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学生,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二, 由作品景趣情理丰富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例如,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 只用极其简练的背影轮廓画, 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的艺术境界, 给人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边画买桔地形图, 边引导学生由背影想象这位老态的父亲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 或气喘吁吁, 想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似乎还可以想象父亲面对家道日衰时的表情和心情, 也可以联想到在那个纷乱的社会中父亲苦苦支撑家庭的艰辛。再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产生共鸣。一男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父亲不顾自己牙痛, 冒雨为我买止痛药, 细心照顾我却不多言语, ……父爱是没有声音的。”这样,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时不仅锻炼了联想和想象力, 更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其三, 在品味精美语言时开展联想和想象。一个汉字, 往往融会了古代的文化知识, 一个词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推断汉字最初为什么造出来, 要表达什么;在课文里作者又为什么用这个词, 要表达什么。例如, 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就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描绘冬天的美景:写房顶上的雪时用一个“卧”字, 让人联想什么, 写小城的山景时, 把山想象什么。在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时, 可以引导学生看到什么, 闻到什么, 听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想象走入冬天里的春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相似之处发掘他们所蕴涵的联想和想象, 随之扩展开来让学生想象春草、夏雨、秋风和冬雪, 甚至秋月甚至夕阳等景物形象, 扩大思维面, 进一步认识事物, 增强其情趣。

其四, 在作品丰富的表现手法中提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每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往往都凝聚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解读体验这些表现手法, 便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了。清人林嗣环《口技》借助对声音的想象为我们描摹了一个生动的失火救火的场景。这种把听觉转化为视觉的作品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教师再引导学生读《明湖居听书》体会刘鹗把听觉转换成视觉嗅觉感觉的艺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清香”化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然后, 教师应让学生品味巧克力, 把味觉转化为听觉或者视觉。在听觉、视觉和感觉的转换中,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得以提升。

其五, 在质疑解难中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质疑与联想和想象能力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的。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质疑解惑, 不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 “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早已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在何处质疑, 怎样质疑,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生疑;有疑了, 联系生活, 调动已有的经验去解难。质疑解难的能力提高了, 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便提高了。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会问:为什么《窗》里的人都没有名字, 能不能用靠窗病人的感受写来?《孔乙己》开头为什么要插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这句话?学生思维活跃了, 想象天空也更加宽广了。

其六, 在阅读拓展中强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课外阅读能够开阔视野, 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获得新知识。例如刘心武在《错过》一文中谈到了面对错过要“习惯”要“品味”, 更要有所行动, 把握住最关键的最美好的。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错过, 态度怎样, 结果怎样。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张晓风的《山昙花》, 引导学生解读作家经历了怎样的“错过”, 怎样面对这个“错过”的。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 去体会作者不同视角的妙处, 并指导学生开展不同角度的联想和想象, 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能够再次强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高尔基称:“想象是预见未来的一种惊奇的思维,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具有奇异思维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因此, 我们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想象习惯并多角度地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只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就能引起思维的腾飞。这将有利于将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从浅层次延向深层次, 从课内走向课外。这不仅仅是语文阅读的需要, 更是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摘要: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怎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从表象积累、榜样示范和引导实践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表象积累,榜样示范,引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顾桂芳.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 2000 (1) .

[2]江清源.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

[3]孙武臣.是什么束缚了想象的翅膀.成才之路, 2009 (29) .

[4]范利.重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当代教育论坛, 2010 (3) .

如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想象力 联想 生活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尤其是童年时期的想象,它可以使学生追逐那富有魅力的知识火花,又可使学生超脱真实与现实。编织出彩色的梦。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联想和想象是一对孪生兄弟,必须在教学中加以培养、锻炼才能使之成为学生们的能力。

一、由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紧紧抓住季节特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说,冬季到了,那么可以根据冬天联想到那些和它相关联的词语:由二字词语开始:寒冷、凛冽、冰雕、面包、严寒、三九、冻僵、小熊、雪人……三字词语、堆雪人、看雪景、滚雪球、冷飕飕、闪闪亮、晶晶亮、飘雪花……四字词语:粉妆玉砌、童话世界、银装素裹……联想到描写冬天的古诗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树万树梨花开……联想与冬天相关的景物: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老舍《济南的冬天》)。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人工湖上早已结上了一层很厚的冰,一些调皮的小朋友在湖上嬉戏打闹,好像一群小企鹅在冰上摇摇晃晃地追逐着……这些都是看到冬天的景物想象到的,看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是很厉害的。还可以让学生联想与冬天有关的故事;与冬天相关的事物;与冬天相关的活动等等一旦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关于冬天的书。不仅仅是冬天,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抓住契机,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和想象,编写出精彩文章,俗话说,文章七分靠想象。是啊,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培养学生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我们就在不同的季节抓住身边的景色特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机会就非常多,日积月累,慢慢的学生就以想象为乐趣,进行创作。

二、通过不同的图画、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科技发达的今天,小广告满天飞舞,确实影响了环境卫生,但是不能否认广告宣传单越做越精美,这精美的“礼物”让我欣喜,每每有学生拾到这样的图片,我都会加以利用,抓住画面上有利的契机,引导学生去看、去想、去创造,书上的插图也是很好的教育契机,因为插图是教学内容一部分,但是往往很多老师容易忽视。我一直很重视插图的。每次在讲课之前,我总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给的插图,由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驰骋。有时课文课本中的看图说话又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是创作的好素材。

三、由身边的人和事引起的联想和想象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人,与这些人之间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交往中,总会让我们有一种感受,那就让这种感受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达出来。有时,见到一个人时,通过这个人的形象就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此时,我会让同学们关注这一时刻,看看你的大脑会产生怎样的奇思妙想,这些人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你也要关注,让学生好好想一想,看看能想到什么。走在上学的路上、放学的路上,看到那宽阔的街道,如织的行人,如水的车龙,如花的景致,这一切都是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原材料。

四、利用童话故事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童话故事是作者创造出来的通过大胆想象的文学作品,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于是,我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浅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有时我不讲这个童话故事叫什么名字,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重要内容去给故事填个名字,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归纳的能力、为文章命题的能力;

有时,童话故事,我只讲开头和事情的起因,由同学们续结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故事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以实现为依据,把故事创造得既合情合理,又符合人文性的特点。

冬季早上起来的一朵窗花……根据窗花上的图案你能想到什么?有的说像枫叶,有的说像骏马,有的说像山峦,想象力丰富的编出一段童话故事,惟妙惟肖生动极了。太阳升起来了,同学们带着忧伤的情感又继续了创作……这样,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作的热情,渐渐地爱上了写作,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学习。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深入认识客观事物,学会联想和想象能力

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虽然学生还不具备哲学思维,但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事物的方法,学会抓住感性材料,由此及彼地联想,发展形象思维。例如,在《在山的那边》中: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要历尽艰险。这就要学生联想到,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艰难险阻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座山,爬山是艰苦奋斗、看海是理想的境界,理想境界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不要一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大为失望,不要期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那么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学生说是大海,诗人想爬过山的目的是看大海。而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指的不是自然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结论是理想境界。诗中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学生说是拟人手法,人生路上的困难一个比一个严峻,山色是青的,因为我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又譬如,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常常感觉腹中空空,提笔难下,视写作为畏途。其原因在于缺乏形象思维,不善于联想和想象。应让学生观察傍晚西南天边的孤星,让其写一段景物描写短文。大部分学生总免不了“明亮”、“晶莹”或“眨呀眨”的老套描写,缺乏新意。对此,应提出问题:客观事物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着的,那星星与哪些事物有联系呢?天空、山峰、河流以及万家灯火,甚至外星空,特别是与人的关系。找到了事物间的联系,材料就多起来,便能有效激活联想思维,自然就会出现文思如涌的写作佳境了。这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事物特征,促进认识理解的能力。星星作为自然景物,在其外在形式的美,如:色彩、线条、形态等。但“大自然中并没有任何直接影响理智情感和意志的魅力,只有当人认识大自然,从思想上深入到因果关系中去的时候,大自然才能成为教育的强有力的渊源。”自然必须内化,才会给人以净化、陶冶、感染,才会产生美感和惊奇、赞叹或大彻大悟等情感。既是孤星,那么“天空是蓝色的家”,既然晶莹,那么“山峰是摘取宝石的勇士”。这种内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

二、利用生活积累,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

语文反映生活,却并不都是直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总是从经验开始的。的确,很难设想,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包括知识积累,能顺利认识新的事物或接受新的知识。以往的经验是巨大的思维宝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挖掘,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口头描述一段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生活,当读到充满童趣的、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片断时,因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的缘故,就容易产生共鸣,引起浓厚兴趣。少年儿童“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他们往往喜欢关注一些崭新的事物,也喜欢探究一些反常的现象,甚至还喜欢支持一些“叛逆”的言行。因此,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新奇”之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兴趣,鼓舞他们去发现、去创新。有的学生说:“鲁迅小时候也贪玩!”这一观点似乎有悖于鲁迅为“伟人”的成长道路,到底正确与否?我没作结论,更没有回避,而是很明晰地将其“拈”出来,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受好奇心的驱使,全班学生都积极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讨论异常激烈。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的居多,因为他们发现:鲁迅把百草园里的小动物和植物写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写了拔何首乌藤和摘覆盆子等有趣的活动,那他肯定是常到园中玩耍;在三味书屋,他爬花坛、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上课还画画儿……伟人也是人,何况是小时候的鲁迅,这没有什么可疑的,贪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这种类似联想中,对作者所表达的热爱怀念“乐园”的感情,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聪明的人常常表现出他们丰富而敏捷的联想。但是,这种联想能力并不是天赋,它来之于求知的第一步——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这句话实际上强调了观察的作用。只有“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会“凝神遐想,一挥而就”。观察越是细致,联想就越丰富。而联想中的顿悟,最利于获得牢固的知识。如《小橘灯》第十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怎么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有矛盾?确实,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没有生字难词,但要真正洞悉其中的深刻含义,必须动脑筋剖析,指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明白了这一点,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一传十、十传百地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分“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学生茅塞顿开。学生了解了八九岁的小姑娘在艰难的环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后,他们确实感到小姑娘的可敬,他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个小姑娘为什么会有如此非凡的精神呢?”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这样质疑探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所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积累,把课本和生活,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活化感性材料,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也发展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注意品味语言,调动联想和想像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心理学告诉我们,语文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启发学生品味课文中精妙的语言和形象,不仅能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应地,思维能力也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语言发展越快,思维能力也越强。这里的语言发展,即指语感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情感、形象的载体。学习语文,要有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否则,再美的语言也无法动人心弦。比如“‘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由春雨润物要联想到关怀,由“新绿”想象“少年气概”。这种感悟必然有思维活动参与,而且,一定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教师针对教材,要注意在品味语言和形象中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例如教材《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关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称之为‘宇宙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都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啊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拟,使学生联想到,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话所说的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结春天,使学生想象到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者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由文字到形象体会,既符合阅读心理,又自然地将课文与生活联想起来了。

浅谈作文中的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篇8

一、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利用旧经验诠释新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关联或没有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其实我们的意识就是一直在联想中进行的,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联想。听到声音就知道谁在说话, 看到一个词就明白意思等等, 都是联想的作用。

想象, 在心理学中被解释成“人对头脑中的表象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但在文学创作中, 它就是在心里唤起的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 眼睛虽然看不见麻雀, 却仍然可以想到麻雀什么样, 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麻雀, 根据别人的描写, 说也可以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 叫作“想象”。想象有再现的, 也有创造的。比如诗歌里的杜鹃鸟、鹧鸪鸟、芳草、梧桐、芭蕉、杨柳、流水、月亮, 若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但被用在诗歌里, 就不是独立的, 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 是和许多其他意象连接在一起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很好的范例。整个一幅画面的呈现是通过意象的联结完成的, 作者创作时利用的是想象, 读者欣赏时候也必须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写作中要习惯联想, 善于联想, 从而让内容生动有趣, 最大限度接近生活的真实, 最大限度呈现生活本来的深度与广度。这样, 联想就为写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二、写作中如何利用联想和想象

(一) 借鉴课文, 体会妙处

教材中的文章在使用联想和想象时, 比较经典、成功的范例很多, 借鉴课文, 让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产生的生动性深刻性,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掌握联想和想象的一般方法。

1.对比想象。想象出来的事物可以是美好的, 也可以是令人失望的, 重要的是要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 只有这样情感表达才能足够真切。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的一段对故乡的回忆性想象显得尤其感人:“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沁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的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在作者的想象中,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一直在描绘故乡, 并与眼前的法国情调进行对比。作者强调的还是对故乡的那种魂牵梦萦式的依恋之情与热爱之情, 这段想象性的文字的情感力量是无疑是很强大的, 它将自己的故乡与法国优裕的生活条件构成鲜明对比, 收到了感动人心的良好效果。

2.猜测性想象。作者可以在记叙事实的基础上, 加以合理的猜测, 由此达到启发读者的效果。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直截了当的想象性文字就有很多, 比如“我现在想, 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 那一座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 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 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 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的草原, 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这些想象性文字阐述的意思很明确, 那就是人类不能想当然地采取人为保护措施保护鹿, 而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物。

3.假设想象。这个在诗歌中运用得比较常见, 比如柳永的《雨霖》想象离别后的场景:“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妙在道尽离别苦楚, 却又不费笔墨, 没有陈词滥调, 简简单单的场景想象, 却把诗人孤苦一人, 无心欣赏良辰美景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不过想象也不是诗歌的专用方法,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时常发现它运用的精妙之处, 如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可谓通篇都是想象之作, 作者首先假定生命中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 而后作者选择了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在每去掉一样的时候, 作者都是凭借想象删去的。如文中这样写到对鲜花的不舍:“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一刻, 顿觉四周惨失颜色, 犹如黑白默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 对自己说, 与剩下的四样相比, 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 在重要性上毕竟逊了一筹, 舍就舍了吧。虽然花香不再, 所幸生命大致完整。”这一想象, 让读者不难领略作者对生命的美的态度与珍爱之情。

(二) 模仿课文范例, 训练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说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 作文就是把平时说话的口头语言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书面语言的过程。模仿课文范例, 运用联想和想象, 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过程, 既是让学生熟悉联想和想象的一般过程, 掌握其一般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过程。

1.运用比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 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 贴切又可爱。最值得欣赏的还是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 实在是美到极致。如此比喻描摹, 正是利用了事物之间的相似, 形似或者神似, 读者虽然没有亲眼所见荷塘, 却如身临其境般, 还跟着作者一起体会了一把静谧的月色下的荷塘, 实在是妙不可言。

2.运用比拟。比拟手法, 分为拟物与拟人两种。所谓拟人,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让物有人的思想感情与动作情态;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让人的形象生动起来。目的, 都是为了更生动地表达内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路灯光的描绘:“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瞌睡人的眼。”路灯光若明若暗的, 联想到瞌睡人的眼, 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在于都是“没精打采的”。最为关键的, 是体现了作者由荷香月色回归现实的低沉失落之情。教师可以根据“比拟”与“感情”两个关键词, 创设“试卷发下来”“回家路上”等情境, 让学生联系周围电扇、电灯、大门、树木、花草等事物说话, 激活学生内心对生活的联想与想象。

(三) 把想象联想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良好的写作能力,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 而是一种长期的训练过程。高中语文新课标把“积累”当作重要的学习过程, 指出要“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因此, 写作过程中, 必须把适度的符合学生语文能力需要的联想想象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予以落实。

把想象联想当作常规写作目标, 其作用在于让写作训练呈现出一种内在的联系, 不断发现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并不断克服之, 从而强化想象联想的训练, 使得学生更为全面地看待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 更为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2]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 (必修一) [M].江苏教育出版社.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篇9

一、指导小学生广泛阅读,丰富想象储备

想象是以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知识的积累作为基础的,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想象。想象力其实就是以脑海中存在的表象为基础,再重新进行组合,创新形象的思维体现。想要逐渐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就得让小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入手。教师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目标,就得精心计划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阅读的体裁范围不受约束,童话、寓言、诗歌等都可以作为阅读的选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经历广泛的阅读,下笔才能挥洒自如。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指导学生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怎么总结,导致学生们思想受到束缚,写出的文章没有创新,千篇一律的格式。想要学生在写作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阅读课外书,多积累好词好句,创新展现自己的思维。教师有必要把关小学生阅读的范文作品,选择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人家的写作手法。对学生的表象储备,必须要注重质量,才能有利于学生朝好的方向发挥其想象力。

二、引导小学生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活动

小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内容才会“有血有肉”,充实生动;反之,写出的文章就会平淡空洞。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尤其是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家长工作忙,孩子基本上都是学校到家里,这样往返重复着。之所以有些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平平淡淡,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多彩的生活,没有思维想象力。即使学校的作文课,教师也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说,想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局限于课堂内是远远不行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周末,家长还可以陪孩子去郊外、公园等一些儿童喜欢的地方,丰富孩子的课外活动,为孩子的思维空间积累知识,以便孩子发挥更丰富的想象力。

三、指导小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激发联想趋势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水平,教师就得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1. 根据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附有相应的插图,与文章的内容想照应。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被那多彩的插图所吸引,教师就应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同时启发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试卷上,一般都有看图说话这样类型的题目,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图中的意思,并且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样的问题,就是在锻炼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力以及书写表达能力。

2. 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大胆放开,带有感情去读,才能促使学生对文章描绘的情景发挥想象,文章表达的意境才能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小学生一般都比较贪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带有趣味性的手段来进行教学,一定会调动起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课文,把趣味和教学相结合,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想象 积累 训练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要使教学思想和方法成为学生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源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打开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

上述内容体现了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每次上作文课时,学生们有的能轻松应对,有的则很是苦恼。这充分看出了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的高低与强弱。其原因,就是有些学生缺乏想象能力,缺乏感悟能力。

一、让学生重视看说写和想象素材,加强积累,获取经验,为想象打好基础

在学生写作文时,看、说、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去体会,去琢磨,运用想象,从方方面面想象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这些都是让学生练习想象能力的手法。

通过观察画面,想象其主要内容,把静止部分的画面也变为活动的情景,利用生活中的认识与积累,去深刻体会其内涵。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摄取素材,做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为想象打好基础。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把生活的积累和学生自身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因此,教师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深入地对作文的某个话题有较深刻的了解认识之后,再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再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材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可见,优美的原材料是制成美好器物的基础,同样的道理,只有做好积累工作,才能为想象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面对作文题时学生们就会出奇制胜。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进行合理想象培养良好的写作模式和心理

不是每位学生都对作文感兴趣的。如果遇到这样一位学生时,我们要找到他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让他爱上作文。同时要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由无意观察到有意观察,使其认识由表及里,深入发展,感受此时刻人、物、景所构成氛围,体会所产生的情感及相关联的心理活动,语言内容,想象事物的前因后果,进行合理想象再创造,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呢?第一,作文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力求新颖。作文本身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因此,老师布置作文题时,要考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能尽情发挥,有可写的“欲望”,才能消除畏惧作文的心理。第二,在对于作文后期的批注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如在旁批处写上“卷面清秀”“书写工整”“开头简洁”等等字样,激励他们写作的自信心,而对于不足的方面,要委婉一点,以免学生失去信心,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 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爱上作文。

三、全面考虑,加强系统训练,作文给予人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设想象的训练模式

在写作时,我们要全面、系统训练学生利用想象的空间,体验生活,让他们写自己身边的实事,听过的、看过的、玩过的,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事和物。这样做就可以说自己的话,而不去套用别人的话,并且用平时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加深认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力,来鼓励学生写出有创新性的作文。

同时,明确想象的最终目的,力求写出立意新颖、全面、深刻、活跃的文章。这样学生就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并且利用平时的积累、仔细地观察、系统地训练,使学生更有自信地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内容才具体、生动。

总之,在作文方面,没有想象能力,学生在写作时文章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呆板,不能立意创新。所以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极简》读后感下一篇:形容女人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