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导学案答案(共7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课前预习设计
一、阅读课文,完成目标1。
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
检测与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门槛.()过瘾.()凑.()齐
酬.()谢 煨.炖()两颊.()家醅.()2.解释下列词语。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兴高采烈: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春酒是什么时候喝?怎样喝?什么人喝?气氛怎样?
B.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C.文中浓浓的家乡味是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出来的?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在文中做好标记)
课堂学习设计
一、质疑与合作探究
(请探究一:品春酒,懂琦君
思乡怀旧是人们心中普遍的一种情感,琦君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把这种内心情感外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1、小组合作探究。请你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读一读。每个小组选出首席代表,做好记录,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品读感受,其他组同学评价或补充。a.母亲(第1、2小组讨论)
b.花匠阿标叔(第3、4小组讨论)c.乡邻乡亲(第5、6小组讨论)d.“我”(第7、8小组讨论)
2、归纳小结。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
春酒、会酒,醉了(),醉了(),醉了(),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母亲的(),乡邻的(),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探究二:酿春酒,找乡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乡情如酒,存放越久,便越醉人!我们说家乡味里面包含的是人情味。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作家在文章中的哪里作了这样的尝试?请在文中标出让你怦然心动的句子,满怀感情地朗读它,并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探究三:读课文,品语言。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请同学们找出喜欢的词语、句子,互相交流,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
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囿(yòu)钹(bó)招徕(lái)铁铉(xuàn)....
饽荠(bí qí)秫秸秆(shú)...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1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起总领作用的段落。
学生速读课文回答:第四段。
作者在介绍各种吆喝时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探究案
探究学习,了解各种“吆喝”
1.朗读课文5-10段,画出“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作者都介绍了哪些“吆喝”?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依次介绍了以下吆喝:“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夜晚的吆喝有:买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夜晚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乞丐。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这里有春天卖金鱼的,卖蝌蚪的;夏天,卖雪花酪的;秋天,卖秋海棠,卖柿子的;冬天,卖冰糖葫芦和烤白薯的。
2.在这五花八门的吆喝中,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哪几种吆喝?你能根据作者的描写试着吆喝几声么?
作者印象深刻的几种吆喝是:卖馄饨的吆喝,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吆喝,声音厚实,用词朴素。还有乞丐凄厉的吆喝声,卖柿子的繁简不同的吆喝声。
3.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对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4、这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请从书中画出作者对其作用评价的句子。
第11段“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5、为了吸引顾客,叫卖者在吆喝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式呢?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主要从吆喝的内容,声调的变化,吆喝的韵律节奏三个方面来吸引顾客。
①吆喝的内容。为了吸引顾客,在吆喝的内容上主要采用夸张手法,如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小玩艺儿赛活的”;吆喝制作过程,如近似烧卖的吃食;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的白薯。”生动简洁;靠戏剧性吸引人,如卖山里红“就剩两挂了。”
②声调的变化。声音有细而高的,有的低而深沉,也有忽高忽低的。“我”曾经被卖荞麦皮的叫吓爬下。
③特别出色的是合辙押韵的吆喝。这里需要叫学生站起来表演一下这种叫卖声,具体感受吆喝的韵律节奏。
检测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招徕(lái)②囿于(yòu)③隔阂(hé)④钹(bō)....
⑤铁铉(xuàn)⑥饽饽(bō)⑦秫秸(shú jiē)⑧荸荠(bí qí).......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寸步难行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孤方自赏油嘴滑舌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拾金不昧
3.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1.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2.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
4.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北京特色。
5.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充满了怀念之情。
6.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二)小贩(节选)
孙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找出第1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
2.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他们本小利薄,早出晚归,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反问语气更能表现出小贩们的生活艰难。
3.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家乡小贩和气待人,看重自己的职业,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础知识
2、C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6)探索宇宙的意义。人类的未来取决于 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7——14)介绍星系。星系是由 气体、尘埃 和恒星群 组成的。第三部分(15、16)介绍行星 和太阳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恒星。第四部分(17、18)回归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一个 生机勃勃的星球。
二、合作探究
1、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2、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作者对人类又有怎样的认识?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3、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4、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另一种类型的说明文,也讲究使用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 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
5、参考答案:
1)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2)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3)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6、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何在?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三、课堂练习
学习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技巧初学
2、毛泽东诗歌名句搜集整理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背景、文体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
2、解释词语。
等闲平常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三、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远征难 只等闲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不怕 只等闲
3、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战胜困难信心 乐观精神 对第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4、全诗感情基调是: A、忧愁、B、恬淡 C、缠绵 D、激昂 初步鉴赏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___英雄____气概和_革命乐观主义_精神。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_翻山 __。请鉴赏本句。(修辞情感)反衬
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高大山峰比例变小.突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苦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应怎样理解? 暖:5月春暖金沙江暖气蒸腾。烘托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寒:大渡河河水汹涌,与暖对应,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_革命乐观_精神,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四.课外拓展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下了很多慷慨豪迈的诗歌,如《忆秦娥 娄山关》 《清平乐 六盘山》《六律》等。同学们,考考你。你会说出哪一句。五.名句积累(搜集整理毛泽东诗歌)1.踏遍青山人未老,_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高二地理备课组
第二章、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的国家
第十二节、两极地区
【考纲要求】
1.南极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区域特征。2.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区域特征。3.熟悉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资源
2、两极地区方向判断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资源 【自主学习】
1.完成教材64页 左读图查阅1、2.2.完成教材64页 右读图查阅1、2、3,读图说明1、2.3.完成教材65页 左下读图查阅。
4.完成教材65页右下读图查阅,读图说明1、2.【教学过程】
一、北极地区
1、位置:指___北极圈___________以北广大区域。
2、范围: _北冰洋_____及其周边陆地、岛屿组成。其陆地部分分属 加、美、俄、丹、冰、挪、瑞、芬 等八个国家和 北美、亚、欧 等三大洲。【思考一】为什么说北极上空是亚、欧北美三洲之间的空中捷径? 由于地球是球体,两点之间的最近距离是一条沿地球表面的大圆劣弧线 亚欧、北美位于北半球,沿地球表面的大圆劣弧线偏向北极点
3、气候:_ 冰原__气候为主。冬季从11月起直至下一年的4月,为___极昼__时期,最冷月为一月,夏季为7、8__两个月,为极昼时期,最暖的_8_月平均气温只有—8°C.4、科学考察的宝地: 石油、天然气、铁、金属矿 等资源丰富,我国建有 黄河 科考站。
5、主要居民是 因纽特人。
6、自然带 苔原带,生物资源 北极熊、驯鹿。
北冰洋的主要特征:世界上面积最小、平均深度最浅;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洋。大陆架面积辽阔约占北冰洋的36%;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
二、南极地区
1、位置:(1)纬度位置: 几乎都在北极圈以内是世界上位置最南、纬度最高的大洲。
(2)经度位置: 跨 360经度;所占经度最广,兼跨 东西两半球。南极半岛(60°W),与 南美洲隔海相望。
/ 4
立夏不下雨,梨粑高挂起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高二地理备课组
(3)相对位置:南极洲几乎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大西洋、印度洋和 太平洋所包围;与 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相望。四周被辽阔的三大洋所包围 与其他大洲远隔重洋,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4)战略位置:从地球位置来看,南极洲是联系 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空间交通捷径,战略地位重要。
2、范围: 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
3、地形: 以 高原 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有“冰雪高原”之称。【思考二】南极洲降水少,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
南极洲气候酷寒,降水形式主要是雪,还因为冷,蒸发极为微弱,所降的雪几乎都积累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巨厚的冰层.
【思考三】教材65页左上读图说明1、2。
4、气候: 冰原气候为主,酷寒、干燥、烈风为主要特征。【思考四】教材65页左上读图分析。5.自然带:冰原带.6、资源和科研宝地
(1)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0%以上,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周围海洋上多冰山;矿产资源:煤、铁 储量最丰富。生物资源:磷虾、鲸、、。【思考五】教材65页左下读图说明。【思考六】教材65页左下读图分析。
【合作探究一】 我国黄河站、中山站、长城站和昆仑站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个最长?描述四个科考站两两间的相对位置,并计算两两之间的实际距离。根据四地的地理坐标描点绘制经纬网图
【合作探究二】目前南极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怎样产生的?带来什么危害? 1:冰盖变薄,消失;原因:气候变暖;危害:海平面上升,各地出现气候异常现象。
2:臭氧层空洞;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剂,破坏了臭氧层。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后,来自太阳和宇宙空间的大量射线可以直达地面,杀伤地球上生物的皮肤。人类患皮肤癌的概率上升。【强化训练】
读1989年中、美、苏、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队考察路线图,回答1~4题。
1.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时,北京时间为()A.12日14时 B.13日2时 C.12日2时 D.13日14时 2.在上题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日、13日的范围相等 B.12日的范围是13日的一半 C.12日的范围是13日的3倍 D.13日的范围是12日的一半
/ 4
立夏不下雨,梨粑高挂起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高二地理备课组
3.当考察队到达东方站这天,考察队员回忆的下列有关情况,正确的是()
A.太阳从西南天空下落,又从东南天空徐徐升起 B.中国的五星红旗迎风向北偏西飘扬
C.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低达-70℃ D.夜晚睡觉时,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烈风掀倒 4.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B.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
C.特有的鸟类是企鹅 D.每年的7月到9月是暖季
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读下图,完成5~6题。
5.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A.纬度高,气温低 B.全天候,观测广 C.极夜期长,空气稀薄 D.极昼期长,海拔较高 6.据图和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昆仑站在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B.此时昆仑站可见美丽的极光
C.三个科考站的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D.中山站至昆仑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 200千米 北冰洋是北半球各大洲海上交通捷径。读“西北航道”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6月5日的范围),回答7~10题。7.下列国家,位于西北航道沿岸的一组是()A.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B.加拿大、俄罗斯、冰岛 C.挪威、加拿大、瑞典 D.俄罗斯、芬兰、加拿大 8.黄河站在北京的()A.东北方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 D.西南方向 9.黄河站极昼持续的大约时间和当地的盛行风分别是()A.1个月 东南风 B.3个月 东北风 C.5个月 西南风 D.6个月 西北风
10.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月5日8时 B.6月4 日8时 C.6月5 H 16时 D.6月4日16时 11.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南极洲图上填出中国科考站:A长城B中山.(2)没有极昼极夜的科学考察站是A
(3)大陆漂移说除了找到岩石性质相似的证据外,还在南极找到什么证据? 南极有煤,说明南极洲曾经有大量森林存在。
(4)南极特有的鸟类是企鹅,在其体内发现了DDT说明了南极环境遭到污染。
/ 4
立夏不下雨,梨粑高挂起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高二地理备课组
12.2007年我国派出28名科考人员参加了北极黄河站科考活动,进行现代冰川与气候环境变化监测研究。读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判断此时的季节,并简述理由。
夏季 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或海洋等温线向南(低纬)凸)
(2)A是一个发达国家,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世界最低的,简要分析其原因。(提示: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进行分析)。A国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生长边界,地热资源丰富,其大量的开发利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B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其西侧海岸幽深、曲折,属于峡湾地貌,它是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
(4)C是我国建立的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º55´N,11º56´E),当黄河站开始出现极昼的时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11°05´N。这一天在黄河站观察到的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北京时间为19点12分(精确到分)。(5)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C岛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仓库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D)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寒冷 13.读极地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白令海峡。北美洲的土著居民
印度安人和因纽特人,是1万年前踏着该海峡上的冰桥从西伯利亚过来的黄种人。
(2)C岛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淡水资源,C、D两地纬度相同但自然景观不同,原因是: C地受寒流影响,D处受暖流影响。
(3)D半岛西侧幽深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其东侧海域盐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蒸发弱,海域封闭,四周河流淡水汇
入。
(4)当B地昼长为24小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①)
①C地日出时间是0点
②北极熊正在冬眠
③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④北印度洋上自东向西的商船顺风顺水
/ 4
教学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通过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多角度探究作品的主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珍爱自然。
预习案
一、了解作者
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宁波慈溪。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自主学习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字形,解释词义。
1、(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对峙()湛蓝()苍穹()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
恍惚: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一尘不染:
2、整体感知
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按要求进行故事情节复述。
飞渡前()——飞渡()——飞渡后()
3、合上书快速回忆课文内容 然后进行抢答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概括。
4、当时斑羚身处怎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5、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他的三次叫声,请找出来分析其特别的含义?
探究案
一、细读课文,品读课文
(一)品读群体形象。
小组交流讨论: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的斑羚,我从文中第段中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教师总结斑羚精神:
归纳主题:
(二)分析描写,品读个体形象。
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斑羚形象特点。)请用“的镰刀头羊,我从文中第段中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归纳镰刀头羊的形象:
二、问题研讨:
1、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3、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5、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
四、合作讨论: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2、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要注定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板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波偷偷地溜到新生的那波去,但 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直老斑羚调换位置。
3、它走上去了,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句话中,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4、课文中多次出现“彩虹”,这“彩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方法手段】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讲解《观沧海》
【知识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研读与赏析
4,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一)疏通文意,作朗读指导并齐读。划出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5.“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6.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7.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
(三)研读与赏析
8.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新课总结
1.《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海日生残夜(残夜:)5.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课文背诵 二.讲解《钱塘湖春行》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一)自主学习,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2b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二)研读与赏析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
3.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4b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
【知识链接】 作者和元曲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是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一)初读古诗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6.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请赏析。
7.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8.“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9.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四.新课总结
1.《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2.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五.【反馈练习】
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六、达标检测读
(一)《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2.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3.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4.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二)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6.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7.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8.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研读与赏析 4,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4.(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残冬腊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6.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7.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8.“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B4.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6.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1.(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b(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二)研读与赏析
3.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4b“最爱”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7.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8.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9.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10.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11.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五.【反馈练习】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春酒导学案答案】推荐阅读:
区域导学案答案10-16
背影导学案及答案05-29
八年级导学案答案07-24
成语导学案附答案10-15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10-15
核舟记导学案答案10-21
初二数学导学案答案10-29
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06-05
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附答案)07-22
第三单元导学案及答案10-01